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天然氣價格狂飆,中油恐大虧!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措施,中油成本難以轉嫁,估計今年天然氣部門將陷入鉅額虧損逾400億元,與去年百億元的獲利形成鮮明對比。作為國內最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中油自7月起,每月初公布的天然氣價格悄悄上漲,7、8、9月分別調漲3%,而最新的10月調幅更是擴大到5%。不過,中油主管表示,這個調幅比起英國及歐洲,去年底至今天然氣價格飆漲超過五倍,我們的調幅還是相對平緩。為了穩定物價,中油僅對台電及民營電廠等電業用戶微幅調漲價格,對民生及工業用天然氣供應價格則維持凍漲,成本無法轉嫁,讓中油「撐不下去」。
台灣電力公司即將迎來一個重要的挑戰,因應近期大陸限電的問題,經濟部決定從國營事業開始,要求包括中油、中鋼等國營事業提高供電自給率。這項措施對於台電來說,意味著將會進行一系列的調度與反應機制的設計,以應對尖離峰時段的電力需求。 經濟部表示,台電早已預見尖離峰時段的電力調度需求,並已設計相關的需量反應機制。由於國營事業屬於大型製造業,這些企業也將透過需量反應制度來增加自備發電量。他們強調,這些相關機制已經行之有年,並與近期國際燃氣價格上漲無直接關係。 然而,有關報導指出,台電可能因燃料成本增加而要求提高供電自給率。對此,國營會及所屬國營事業均表示,近期尚未收到相關指示。台電則強調,目前首要任務是維持穩定供電,而非限制發電。10月進入空汙季後,許多機組已經降載,這也是為了確保供電的穩定性。 外界對於要求國營事業提高發電自給率的解讀是,這可能意味著台灣因燃料成本高漲而有供電缺口,甚至可能面臨與大陸相似的限電危機。對此,經濟部嚴正駁斥,並強調台灣的天然氣供應來自中油公司,該公司已透過中、長約採購布局,並結合短約及現貨採購策略,以及靈活的船期調度,確保了今年的天然氣採購,維持供氣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停電事件,如2017年的815大停電,以及今年的513、515大停電,都是與電廠發電調度有關,而非能源採購不足造成的問題。
台北富邦銀行昨日(4日)大动作宣布,與台灣電力公司簽下了首例國營事業供應鏈融資的合作備忘錄(MOU)。這意味著兩大台灣龍頭企業將攜手合作,以數位化為主軸,升級傳統貿易融資業務,並透過系統對接,簡化貸前審核與貸後控管作業流程,同時降低詐欺風險。這次合作,預計將為第一批符合條件的中小型供應商提供新台幣90億元的融資服務,實質上將幫助這些供應商降低資金周轉壓力,拓寬融資渠道。
北富銀特別針對台電現行的採購招標流程,量身打造了一系列融資方案,包括押標金、履約保證、合約貸款、訂單融資等,讓供應商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由於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這次合作也被視為是企業發展、突破瓶頸的契機。北富銀將透過對接歷史交易數據,快速評估供應商的經營狀況與履約能力,作為額度合理性的評估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融資專案展現了數位技術的優勢。透過建立數據平台,北富銀與台電攜手升級貿易融資業務流程,不僅減少了繁複金融程序的人工作業時間與成本,更透過金融科技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北富銀強調,這項合作不僅提高了資訊透明度,也解決了傳統供應鏈金融中,中小型供應商不易取得條件較佳融資的問題。
對於台電來說,這項合作也具有重大意義。由於電力體系供應商合約周期較長,資金壓力較大,透過供應鏈數位協作專案,台電期望能為供應商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進一步促進整個供應鏈的穩定與發展。
台北富邦銀行近期展開新一波金融創新,全力拓荒供應鏈融資市場。這家銀行不再僅僅關注個人小商家,而是將焦點擴大到中小企業,與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合作,推出專為電線電纜等耗材廠商量身打造的融資方案。這個新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幫助那些有資金需求的供應商,透過與台電系統的直通車服務,更快捷地獲得所需資金。 這麼做的背景,是因為疫情讓全球對供應鏈的關注度不斷提升,企業承受的資金壓力也隨之增加。北富銀看準這個時機,積極投入供應鏈融資業務,希望能夠幫助那些因疫情影響而資金緊繃的中小企業解困。銀行表示,未來將不斷在金融科技領域深耕,並考慮引入區塊鏈等先進技術,以自動化方式記錄供應鏈流程中的各環節資訊,從而創造更透明、更高效的供應鏈資產履歷。 值得一提的是,北富銀與台電的合作,不僅是金融創新的體現,也是對永續發展的承諾。銀行希望與供應商夥伴共同遵守永續原則,進而對整個社會產生積極影響。此外,北富銀還與momo購物網攜手,推出台灣首個電商供應鏈線上融資商品「富邦momo貸」,展現了其在金融創新上的廣泛觸角。
台北富邦銀行與台電簽署合作備忘錄,首創國營事業供應鏈融資方案,預計首年提供90億元資金助中小型供應商!北富銀將為台電量身打造一系列融資方案,包括押標金、履約保證、合約貸款、訂單融資等,透過數位化升級,降低貸前後流程,減少風險,同時讓供應商能更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輕鬆解決資金壓力。這項創新合作,將為台電供應鏈帶來更多優質中小供應商,並為後疫情時代下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提供新思路。
北富銀將針對台電現行採購招標流程,為台電供應商量身打造從押 標金、履約保證、合約貸款、訂單融資等系列融資方案,預計合作首 年可提供約90億元融資服務。其中,北富銀透過系統對接,可降低貸 前審核與貸後控管的作業流程,同時降低詐欺風險;供應商則可以更 便捷的獲得金融服務,降低資金周轉壓力,拓寬融資渠道。
北富銀指出,傳統供應鏈金融中,提高資訊透明度向來是相當大的 挑戰,交易中銀行的查核作業成本以及融資風險相對較高,以致中小 型供應商不易取得條件較佳的融資,必須承擔較高資金成本。
北富銀善用金融數位技術,透過對接歷史交易數據,可快速評估供 應商的經營狀況、履約能力,透過系統化方式處理台電供應鏈數據, 減少傳統貿易融資所需的人為操作或線下接觸。
台電指出,電力體系的供應商合約周期較長,有時長達2∼3年,供 應商的資金壓力較大,這次疫情對供應商的壓力更是雪上加霜,因此 藉由本次的供應鏈數位協作專案,希望可以為供應商創造出更好的金 融環境,扶植更多優秀的中小供應商,讓他們在營運周轉上可以得到 足夠的支持。
疫情帶動了全球對供應鏈議題的關注,企業承擔的資金壓力加劇, 資金流通與變現的需求大增,北富銀表示,順應疫後生活型態開展供 應鏈融資業務,未來希望能結合區塊鏈等技術,充分紀錄供應鏈流程 中各環節資訊,自動生成供應鏈資產履歷,突破傳統供應鏈融資面臨 的難題。
產業人士分析,台灣本身不產油也不產天然氣,台灣有98%的能源是仰賴進口。最近不論國際天然氣、煤炭、原油價格齊漲,而且漲幅相關可觀,台灣電價、油價、天然氣價卻還在凍漲,大家可能輕忽能源危機已經逼近的風險。
傳經濟部最近下令,要求國營事業配合提高供電自給率,以增加台電的電力調度彈性,而且設下超高標,尤其是營運規模最大的中油、中鋼首當其衝。
據傳,中油最近送出一份自給供電計畫書,已經列出所有能供電的最大容量,卻仍被經濟部打回票,顯示國內供電吃緊情況可能比想像嚴重。
對此,中油發言人張瑞宗表示,目前中油桃園廠和大林廠都有建置鍋爐,透過蒸氣發電,雖然還沒辦法達到自給自足,但桃園廠目前供電自給率已來到40%-50%,大林廠也有20%上下。
未來中油有計畫,也會持續擴建鍋爐以增加供電自給率,但因為相關建置牽涉到製程設備改變等,必須經過環評或環差,曠日廢時,沒辦法馬上執行或實現。
至於位在桃園龜山的國光電力,為中油的轉投資,與台灣汽電共生公司及日本關西電力共同合資成立,中油持股比例約45%。不過該電廠所發電力,主要是賣回給台電,不牽涉中油本身的供電自給率目標。
至於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說,長期來關注節能減排問題,中鋼高爐煉鋼除了回收焦爐熱氣外,同時設計完善的汽電共生系統,目前中鋼汽電共生占總用電量比重高達60%以上,持續朝70%的高目標邁進,再加上太陽能發電以及未來的離岸風電、風場開發,中鋼用電自給率會持續向上提升。
翁朝棟指出,發展綠能已是國家重要政策,台灣不斷降低燃煤發電,改用天然氣,雖然成本稍高,但對環境相對友善。他指出,中鋼高爐煉鋼過程產生大量的熱能及蒸氣,完整的汽電共生系統使用電自給率達到60%,進一步朝70%前進,此外興建太陽能發電,優先供應中鋼廠區以及行政區使用。
中油是國內最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從7月開始,可以看見中油每個月初公布的國內天然氣價格,悄悄調升電業用戶的天然氣售價,7、8、9月各調漲3%,最新公布的10月調幅再擴大到5%。
不過中油主管表示,這個調幅比起英國及歐洲,從去年底到現在天然氣價格已經飆漲超過五倍,相對平緩許多,離成本有很大一段差距。尤其為了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措施,中油只針對台電及民營電廠等電業用戶微幅漲價,對於民生及工業用的天然氣供應價格仍然維持凍漲,成本根本無法轉嫁,已經快要「撐不下去」。
對於傳出有意因為燃料成本增加而要求提高供電自給率。國營會及所屬國營事業則表示,近期並無收到該指示。台電則回應,10月進入空汙季後,許多機組都已經降載,因此目前首要任務是維持穩定供電,非限制發電。
至於外界解讀,要求國營事業提高發電自給率,凸顯國內因燃料成本高漲而有供電缺口,台灣可能正面臨同樣的限電危機。
經濟部嚴正駁斥並表示,有關天然氣供應,中油公司已透過中、長約採購布局為主,短約及現貨為輔的採購策略,以及靈活的船期調度,完成今年的天然氣採購,力保供氣穩定。
據了解,包括台灣在2017年發生的815大停電,以及今年513、515大停電,皆與電廠發電調度有關,並非能源採購不足問題。
北富銀與台電進行首宗國營事業供應鏈融資案,針對台電現行採購招標流程,北富銀為其供應商量身打造從押標金、履約保證、合約貸款、訂單融資等一系列融資方案,預計首年為第一批符合條件的中小型供應商提供新台幣90億元融資服務。
北富銀指出,台電供應商可更便捷獲得金融服務,降低資金周轉壓力,拓寬融資渠道。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卻連帶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突破瓶頸的契機。
透過對接歷史交易數據,北富銀會快速評估供應商的經營狀況、履約能力,進一步作為額度合理性的評估參考。部分撥貸文件與貸後檢核文件也不再需要供應商提供,北富銀透過系統化方式,處理台電供應鏈數據,減少傳統貿易融資所需的人為操作或線下接觸。
北富銀指出,這項融資專案展現數位技術優勢,透過建立數據平台契機,攜手台電升級貿易融資業務流程,除減少繁複金融程序的人工作業時間與成本,透過金融科技,更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提供更優質金融服務。
北富銀指出,傳統供應鏈金融中,提高資訊透明度向來是很大挑戰,交易中銀行查核作業成本以及融資風險相對較高,以致中小型供應商不易取得條件較佳融資,須承擔較高資金成本。北富銀聚焦供應鏈議題,用金融專業與數位技術,與台電設置數位平台並訂製專案流程,優化供應商融資效率與成功率,活用數位金融技術,打造彈性且客製化整體解決方案。
台電指出,電力體系供應商合約周期較長,供應商的資金壓力較大,藉供應鏈數位協作專案,希望可為供應商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
北富銀指出,疫情帶動全球對供應鏈議題的關注,企業承擔資金壓力加劇,資金流通與變現的需求大增,北富銀順應疫後生活型態,致力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更考量因疫情影響以致資金緊縮的中小型企業不在少數,透過供應鏈融資,期望更進一步金援其供應鏈的中小型企業。
北富銀將持續在金融科技領域精益求精,期待未來能結合區塊鏈等技術,充分紀錄供應鏈流程中各環節資訊,自動生成供應鏈資產履歷,突破傳統供應鏈融資面臨的難題。北富銀攜手台電,透過金融創新科技,積極推動供應鏈的永續合作,引領供應商夥伴一同遵循永續承諾,發揮正向影響力。
在此之前,北富銀也率先與momo購物網跨界攜手合作,推出台灣第一個電商供應鏈線上融資商品「富邦momo貸」。
東元電機再創佳績!連續三年奪得離岸風電陸上變電站統包工程,29日與海龍離岸風電計畫簽署陸域降壓站優先承攬協議,將打造全台唯一超過1GW的離岸風電陸域變電站。這項合作對海龍來說,是實踐國產化計畫的重要里程碑,而簽約金額也達50億元,相當不錯呢! 海龍計畫的2A、2B及三號風場位在彰化外海40至50公里處,原本只有2A風場負責陸域降壓站的變壓器、開關設備及配電盤等國產化任務。但這次海龍跳出了框框,將整個陸域降壓站以統包方式交給東元執行。東元將整合這三個風場的輸出電力,經過陸域降壓站後,再傳輸至台電變電所,預計從2024年開始陸續併網。 東元總經理連昭志表示,他們已經連續三年獲得離岸風電陸上變電站統包工程,累積建置量達2GW,是國內廠商的冠軍。他對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到2035年還有15GW的開發容量充滿信心,並將全力爭取更多商機。 除了離岸風電陸上變電站統包工程,東元近年來也承攬了多起國內外的「能源中心」工程和「資料中心」機電工程,實力不容小覷。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專案總監岳慕駒則表示,這次合作不僅象徵著國際與在地接軌,也是海龍實踐國產化計畫的重要一步。
海龍計畫2A、2B及三號風場位於彰化外海40至50公里處,原本僅2 A風場肩負陸域降壓站之變壓器、開關設備及配電盤等項目國產化任 務,不過此次海龍以高於政府國產化期待,將陸域降壓站以統包方式 委由東元執行。東元將整合海龍離岸風電計畫2A(300MW)、2B(23 2MW)及三號(512MW)風場的輸出電力,銜接至陸域降壓站,再傳輸 至台電變電所加入輸配電系統,預計將自2024年陸續併網。
東元總經理連昭志指出,東元連續三年取得離岸風電陸上變電站統 包工程,累積約2GW的離岸風電陸上變電站建置量,為國內廠商之冠 。看好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到2035年尚有15GW的開發容量,東元將會全 力爭取商機。
除離岸風電陸上變電站統包工程,近年東元也承攬多起國內外「能 源中心」工程和「資料中心」機電工程。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專案總監岳慕駒表示,此次合作不僅象徵國際與 在地接軌,亦是海龍實踐國產化計畫之重要里程碑。
為減緩再生能源間歇性造成電網衝擊,達到穩定供電品質的目標, 台電推出日前輔助服務市場,該市場為電力系統運轉前一日,提供調 頻備轉、即時備轉、補充備轉及其他必要之輔助服務做為交易標的。
智慧電網系統整合大廠大同公司(2371)近日拔得頭籌,於桃園大 園之4MW儲能系統通過台電調頻備轉輔助服務能力測試,並率先取得 電力交易專業人員資格,成為台灣首家具資格參與台電日前輔助服務 市場的廠商。
政府規劃2025年儲能系統參與輔助服務容量約為1,000MW,隨著未 來再生能源併網量的增加,儲能系統需求量將逐年滾動檢討,大同在 通過台電調頻備轉輔助服務能力測試後積極投入日前市場交易商機, 將力拚2025年達到300MW參與量。
同時,大同儲能事業部另提供台電1MW的雙邊合約AFC調頻輔助服務 ,已於今年7月上線,依台電標準,每15分鐘服務品質指標至少須達 到95%以上,方能取得全額收益,而大同的服務品質指標則達到100 %,儲能輔助服務的品質績效優異可見一斑。
儲能系統最重要的安全性問題大同亦非常重視,無論是1MW的AFC雙 邊合約案場或4MW的日前輔助服務案場,皆通過業界最嚴格的UL9540 儲能系統安全性現地認證,而大同是全台唯一通過該項認證的廠商。
大同擁有從發電、輸電到配電的設備與系統整合服務,近年致力於 發展分散式能源管理系統的自主軟硬體整合技術開發,為臺灣極少數 具有智慧電網系統整合的大廠之一,更是協助台灣能源數位轉型,各 種分散式電源如太陽能、風力、儲能、負載等最佳化運用,達到淨零 碳排的重要推手。
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能源政策又翻新頁,經濟部於次年提出「 能源轉型路徑規劃」,並訂出目標與期程,決定於2025年達成50-30 -20潔淨能源發電結構與非核家園願景,去年底公布的「能源轉型白 皮書」即以此為目標。
所謂50-30-20指的是燃氣發電量占比50%、燃煤占比30%、再生能 源占比20%,至於三座核電廠,屆時皆走入歷史。對照台灣2000年發 電結構:核能發電占20.8%,燃煤發電占47.1%,燃氣發電占9.5% ,至於再生能源只占3.4%。
2016年蔡政府上台時,核能仍占12%,燃煤46%,燃氣31%,再生 能源4.82%,再生能源還是很少。此背景下,要達成2025年能源轉型 目標,能源學者、專家及業者紛紛表示:「達標的機率非常低。」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表示:「依能源轉型白皮書目標 ,去(202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應該占9%,今年要達12%,事實上 ,去年實現只有5.4%,比2019年的5.6%還來得低。」這反映政府能 源轉型推動四年來,再生能源進度明顯落後。
核電照進度減 再生能源沒補上
再生能源範圍甚廣,政府近四年推動的主力是太陽光電、離岸風電 。依規劃2025年太陽光電要達20GW,離岸風電要達5.7GW。但最新統 計顯示,兩者執行進度,都遠遠落後。離岸風電原訂2020年底目標為 968MW,實際設置只有128MW;太陽光電原訂2020年要達6.5GW,結果 只達到5.8GW。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表示:「太陽光電20GW,需要很大空 間,其中地面型13GW所需要土地就高達2.5萬公頃,政府盤點後雖找 出這麼多土地,但還有地權整合、饋線問題,實際上能用的只有5,0 00公頃,土地不足,當然有問題。」
目前看來,2025年能源轉型,唯一跟上進度的只有核電廠除役,核 一廠於2019年除役,核二廠1號機提前今年6月停機,在核電逐年遞減 ,再生能源目標落後下,該減的減了,該加的卻加不上來,使得供電 逐漸吃緊,最後仍得靠火力發電救援。
天然氣仰賴進口 國家安全堪虞
偏偏攸關火力發電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面臨年底藻礁公投,一旦 過關勢將影響未來供電。梁啟源表示:「三接若蓋不起來,就算燃氣 電廠蓋好了也沒用。」
其實,就算三接如期完成建置,也不表示台灣電力安全無虞。台北 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張四立表示:「能源轉型讓燃氣 發電量提高到50%,而天然氣完全仰賴進口,等於高度依賴單一發電 燃料,非僅不利能源安全,對國家安全也是很大風險。」
梁啟源也持相同看法指出,台灣天然氣儲槽週轉天數,全年平均1 3天,夏季更只有7天,遠低於韓國53天,中國大陸51天,日本36天。 夏天颱風若肆虐一周,燃氣電廠將停擺,未來燃氣發電占50%,國家 能源安全堪慮。
除了燃氣占比過高堪慮,還有套牢成本問題。為了能源轉型不缺電 ,台電大量增建燃氣機組,張四立指出,2050淨零碳排、2030電業碳 中和國際趨勢下,國外許多燃氣電廠因綠電占比增加,發電時數下降 ,導致投資成本「被套牢」,無法回收,對台電財務風險十分不利。
而光電、風電先天上也有問題,容易受天候影響,一片烏雲,一場 颱風都會影響供電穩定。葉宗洸表示:「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 那是因以前核電占比20%,政府原擬以綠電取代核電,但再生能源不 可能當基載電力。」
台灣非沙漠 綠電難當基載電力
不過,有學者認為,只要透過儲能,太陽光電,離岸風電也有機會 做為基載電力。對此,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黃重球分析:「這 得有自然、天候條件才行,例如撒哈拉沙漠白天有太陽,有光及熱, 晚上又有風,加上儲能設備,可以做某種程度基載電力,但台灣有這 個條件嗎?」
「對國人而言,穩定供電遠高於能源配比。」黃重球強調這個觀點 。他說,德國追求綠能,但從來不是要以綠能取代核能,保留所有傳 統機組,以備萬一綠電上不來,也可讓德國電力供應綽綽有餘,他們 更著眼能源安全、供電穩定。
黃重球提醒:「電力是個系統,不只是配比」,因此要從系統概念 思考才行。想想,太陽光電果真於2025年達到20GW,而台灣冬天電力 需求僅2.8GW,屆時傳統機組就得在中午降載,傍晚馬上升載,短短 2、3小時接受指令降載、升載,「這非僅是很大調適問題,對電力穩 定也將是一大挑戰,這些課題現在得未雨綢繆。」
2020年7月7日,農委會公布修正「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 用審查辦法」,除不同意2公頃以下農地變更地目種電外,其他都要 嚴審,業界稱為「光電七七事變」,遭此規定逆襲,光電開發明顯受 阻。
在綠電發展強調「共生」,農企處副處長王玉真指出,目前是直接 在農地上種電,沒有共生,且一種20年,進而引發生態與良田變綠電 的爭議。
對此,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認為,這是各方不夠細 緻化處理,奇美是地面型光電,設備卻可和森林共存,這取決於設計 是否細心處理與生態共存。
台灣美國商會2021年白皮書也指出,台灣南部地區有大量未利用閒 置土地,「因為一系列複雜監管和政治障礙」,造成擴張速度緩慢。
國內光電業者亦有深刻體會。設備建置商永鑫能源董事長湯孟翰直 言,光電開發整合土地時,遇到不同主管機關,在最後關頭跳出來給 不同意見,例如業者依農委會公告整合土地,層層照會,流程蓋了上 百個章,環保署一句不適合,全案就泡湯,有的申請最後許可突然說 是濕地不能開發,前面努力都白費。
而行政流程多頭馬車更令業者困擾。湯孟翰說,設置光電場域,須 先向地方政府送籌設許可,並送能源局取得施工許可,地方政府會發 函諮詢各單位意見;進入地目變更後,有外部專家參與審議,且要面 對地方人士和環團不同聲音。這些正是光電進度落後原因之一。
另部會本位主義也讓協調很困難。太陽能設備廠元晶光電副總江郅 豪說,農委會要兼顧農民生計、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等三個面向,即 使休耕多年的農地也不能蓋太陽光電。政府只能尋找爭議小的漁電共 生或屋頂型替代地面型,即使副院長沈榮津出面協調,盤點出漁電共 生設置容量只有8到9GW,根本湊不足20GW目標。
去年光電裝置容量目標6.5GW,實際上只達5.82GW。江郅豪坦言, 光電業開發處處受阻,2025年目標恐要再往後順延。
此外,隨著光電占比增加,系統變動也很大。
台電調度處長吳進忠指出,每15分鐘光電變動率107年是5.7萬瓩( 57MW),110年10.7萬瓩,推估2025年達35萬瓩,意味前後15分可能 增加或減少,須有輔助服務(如儲能等)增加系統穩定度。
儘管有間歇特性疑慮及阻力,「發展綠能是對的政策,發電占比要 達20%目標,也不會太離譜。」江郅豪這麼認為。德國發展輔助服務 ,大量建置儲能系統,風光(電)互補,使綠電發展占50%,業者認為 值得我國借鏡。
台灣電力公司配電處處長陳銘樹表示,近年來台電積極推動「智慧 巡檢」,不只可以降低人員巡檢的安全,也可以提高全檢的效能。透 過與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的合作,成功的將AI人工智慧戶外巡檢機器 人進駐台灣電力公司萬華二次變電所,依照中央控制室排定的巡檢時 程,替電容器、主變壓器等設備安全做把關。
透過AI人工智慧技術學習巡檢路線,讓AI人工智慧戶外巡檢機器人 一邊行走一並回傳巡檢影像到中控室,讓台電人員可以了解現場即時 狀況,視需要派遣相關人員前往維護,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技術組組長黃甦表示,此次開發的巡檢機 器人導入高效AI人工智慧演算法僅需25%的機器人大腦資源即可處理 ,突破傳統演算法需占機器人大腦65∼70%負載的瓶頸,預留更多運 算空間讓巡檢機器人在突發狀況時運算及應對,並同時能夠進行即時 巡檢資訊數位化紀錄,有利於更高附加價值之預兆診斷或大數據加值 資訊提取。
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公司總經理黃國聰指出,目前國內開發之巡檢 機器人,多是屬於室內型、非自主性。因此透過本次工業局AI人工智 慧加值智慧製造產業推廣計畫,與台電公司、工研院合作將巡檢機器 人透過AI人工智慧導航模組加值,讓機器人具備戶外環境之自主導航 能力,將戶外巡檢作業,排程化、簡單化。且成功將此技術成功進駐 台灣電力公司變電所巡檢作業上。
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成功地開發行動影像攝影機(可移動式)結合 AI工安偵測系統,可透過即時影像辨識偵測施工及現場作業人員之各 種異常事件,發出即時告警,並將事件數據化記錄、追蹤與管理,希 望透過該監控系統,能減少重大工安傷亡事件,亦能帶給業者更廣闊 及產業的應用價值。
【台灣新聞】經濟部23日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10月起電價不調整,維持平均每度2.6253元,創下浮動電價實施以來最長凍漲紀錄。這次決定不調漲電價,主要是考量到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為避免對物價造成衝擊,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16位委員一致認為台電上半年仍有盈餘,因此不調漲電價。但從明年起,高壓用戶將試行夏月電價提前5月16日起施行。此外,未來再生能源併網數量增加,將對供電產生影響,電價勢必會調漲以反映成本。經濟部也聚焦討論夏月電價、時間電價,預計明年1月起高壓用戶「非夏月」費率會降低,並將尖峰用電時段從2段調整為3段,新增夜尖峰時段,以調配生產時間並平抑用電量。
經濟部最近開了個會,講到電價的事情。結果跟大家想的一樣,從10月開始,電價又要凍漲,這次是連續第七次凍漲了。但說實在的,這樣子對吧,我們台灣的電價一直靠著那個平穩基金來應對燃料成本漲高,這樣子真的健康嗎?
今年上半年,因為國際能源價格還是挺低的,所以台電的發電成本比預期的要低一點。但後來呢,國際經濟慢慢復甦,原油價格也上漲到每桶大約72美元,還是會繼續漲的。再加上天然氣也漲了,這對台電來說,未來的營運壓力會更大。
外部環境燃料成本漲,內部還有能源轉型的問題。為了減少空污,台電不得不減少煤炭使用,增加燃氣使用,燃氣佔比都到了四成,燃料成本也漲了。現在台電的燃料成本佔了營收的五成左右。
還有,我們台灣正在推非核家園政策,再生能源併網量越來越多,綠電先行政策也讓電價成本慢慢上漲,光是購買綠電的成本就達百億級別,但這些成本在電價上並沒有真正反映出來。
經濟部估計,到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到二成時,電價可能會上漲約33%。雖然最後的漲幅可能不會這麼大,但整體來說,電價勢必會調整。
明年是選舉年,電價調漲的可能性可能會因政治考慮而降低。從2021年開始應該考慮的漲幅,如果到2023年才反映,那麼受限於電價公式漲價的天花板限制,台電的營運成本無法適時反映,虧損勢必會擴大。
面對未來電價可能上漲的情況,政府卻沒有提前做好準備,讓民眾慢慢適應新的電價。結果卻是一次性大幅上漲,這會帶來民生衝擊和企業反彈,這可不是政府想看到的結果。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因應氣候變遷造成5月高溫,電力系統需求面管理需要提出改變。現行國內是從6月到9月實施夏月電價,昨天電價審議會會中決議,要優先針對2.5萬戶的用電大戶提前到5月16日納入夏月電價,詳細方案仍須由台電溝通宣導,並在今年底提送電價審議會。
對於提前半個月對平抑用電有多少效益,曾文生說,高壓用戶主要就包含大型工廠,可以排程達到「削峰填谷」,預估可抑低尖峰用電量達50萬瓩;目前仍以2.5萬用電大戶為主,占台電1,400萬用電戶極小比率,且未考量納入民生用戶。
對於哪些產業可能會受到影響,曾文生說,目前已知像半導體產業一整年24小時生產、或是可排程產業不受影響。至於生產旺季於5月的產業可能會受影響,仍要台電進一步調查。
能源局長游振偉補充,用電大戶夏月電價提前半個月,如5月下半月納入夏月電價,可能會在1月時先調降非夏月電價,以維持全年平均電價,不會變相漲價。
另外,因台灣綠能增加帶來用電尖峰移轉到夜間,電價審議會昨提出,10月針對有安裝智慧電表的全國22萬用電戶推出時間帶自由選擇方案,讓用戶自由選用。該方案將試辦一年,搭配用戶電費保護,正式實施前須經電價審議會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