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電指出,去碳燃氫是將天然氣以高溫裂解為氫氣與固態碳(碳黑 ),該技術過去主要用於工業碳原料產製,近年隨國際淨零排放趨勢 ,德、美、澳等國相繼試驗將其作為產氫來源之一,應用於發電領域 。
台電與中研院於今年2月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正式展開商業應 用實驗。台電表示,去碳燃氫技術經中研院研發,整合台電引進的國 內第一套65kW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今年9月成功以混氫10%比 例運轉發電。接續將由中研院與國內氣體製造商合作,目標年底前將 去碳燃氫產出氫氣用於興達電廠燃氣混氫發電示範。台電預估,在氫 氣來源供應穩定、輸儲設施搭配完善下,以氫氣替代5%天然氣估算 ,每年可減少超過7,000噸碳排放量,未來更將視技術發展逐步提高 混氫比例。
總統蔡英文14日表示,能源科技創新將是台灣邁向淨零關鍵,政府 在今年3月提出「淨零科技方案」,規劃每年至少投入150億元,加速 相關研發和應用,政府未來會繼續完善相關政策及法規,讓台灣淨零 科技和國際接軌,成為區域領頭羊。
台電人力大增軍!為應退休潮與能源轉型,台電決定明年再招募超過千人新血,起薪高達3.2萬元!這次招募將涵蓋配電、輸電、變電、電機、機械、土木工程及綜合行政等16個類別,共預計提供965個名額。不僅如此,台電還將為身心障礙者提供約40個名額,讓更多人才有機會加入這個大家庭。為了確保供電穩定與淨零排放目標,台電早已提前規劃未來人才需求,今年招考人數達1,135人,創下10年來新高。明年預計錄取857人,實際到考人數超過9,000人,錄取率約10.99%。此外,台電還將於12月26日上網公告招考甄試簡章及報考相關資訊。而台水公司也將招募逾百人職員,台糖公司則將招募148名新進工員,起薪都是3萬多元。這些國營事業的招募,讓我們看到台灣對人才的重視與投入,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
台灣電力新聞稿內容:
台灣離岸風電水下基礎領軍企業世紀風電,董事長賴文祥接受專訪時透露,公司因應政府推動的風電國產化政策,積極投資百億元建廠,並進行前瞻布局,目前已獲得大量訂單,預計未來每年可達300億元的訂單量。賴文祥強調,離岸風電作為全球減碳主流,不會因政治因素而受到影響,並對政府收保證金的措施表示信心。
賴文祥表示,公司目前手頭已有CIP水下基礎訂單168億元,台電二期130億元,海龍約100億元,預計2025年完成。未來每年預計有1.5GW裝置容量的水下基礎需求,市場商機達7、800億元,其中6成需本土化。為應對市場需求,世紀集團正規劃擴建台北港五期廠房,以提升生產能力。
對於政府3-2期國產化政策的變動,賴文祥認為,只要政策透明、規則清晰,不會對接單造成影響。他強調,政府應維持本土化最低門檻,並以投資金額和就業帶動效果為參考標準,以確保公平性。
賴文祥還提到,政府國產化政策的變化太快,讓供應鏈廠商對政府決心產生疑慮,進而影響投資。他呼籲政府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以確保產業發展的穩定性。
此外,賴文祥強調,為應對浮動風場的發展,公司已向港務公司預訂100公頃土地。他還透露,公司正積極進行海外布局,包括與澳洲廠商合作在印尼民丹島設廠,以及與國內開發業者攜手進軍越南市場。
賴文祥對政府推動的國產化政策表示肯定,並呼籲政府將水下基礎留在台灣自製,以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台灣在發展氫能的過程中,似乎遇到了一些瓶頸。雖然我們有中油、台電、中鋼等國公營事業帶頭,但對於氫能的發展策略,外界看法分歧。我們只由經濟部成立了一個氫能推動小組,卻缺乏跨部會推動辦公室專責單位,這讓人質疑政府的行動力。而國外如日本、韓國,已經開始試運行氫能大巴,積極打入台灣市場,我們的氫能發展速度似乎還遠遠落後。 製造業供應鏈和國際航運業都面臨減碳壓力,台灣的航商也急需應對這個硬需求。我們必須尋找綠色燃料來應對,而「綠氨」的新燃料似乎是一個選擇。印太地區的氫能發展非常積極,澳洲、日本、中國大陸都在這個領域展開競爭。 相較之下,台灣在新能源方面主要從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切入,並計劃在2030年將新售車輛60%電動化。但在氫能方面,我們只有2050年氫能發電占比9~12%的目標,對於2030年之後的發展規劃,我們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立法院氫能與潔淨能源促進會長趙天麟在多個場合都對政府的氫能發展行動表示關注,他認為政府應該拿出發展光風電一半的力氣來推動氫能發展。目前各部會投入的預算約40億元,其中中鋼佔了大半,這也反映了政府在投入決心上的保守態度。我們的氫能國家隊還未成軍,我們的氫能啟動元年還遠未到來。
台電昨(13)日大动作宣布,2024年將再次掀起搶人大戰,計畫招募超過千人,這次招募的範圍廣泛,涵蓋配電、輸電、變電、電機等17類專業職位。為了應對退休潮、確保供電穩定,並邁向電力淨零排放的目標,台電提前規劃,積極招兵買馬。這次招募的名額超過千人,是連續第二年達到千人以上,顯見台電對人才的重視。 根據台電的過往經驗,錄取率約為9%,而錄取後的起薪則是3.2萬元。今年的招考名額已達1,135人,創下十年來新高。未來的招考甄試簡章預計將於12月26日上網公布,並於明年5月12日在台北、台中、高雄及花蓮等四個考區進行初試。通過複試並完成受訓後,新員工將正式被僱用,起薪3.2萬元。 台電主管強調,錄取人員將接受培訓,起薪3.2萬元,並且每年都有調薪機會,預計四、五年後月薪可達4.2萬元。此外,員工每年的年終獎金最高可達4.4個月,具體金額則會根據公司營運狀況及個人表現來決定。台電員工福利保障完整,即使是勞基法適用人員,隨著年資和技術的累積,也能享有優厚的薪資水準。 台電作為台灣重要的能源供應者,資本額達4,800億元,並計畫明年再增資1,000億元,總額將達到5,800億元。今年前九月營收達6,113億元,主要來自電費收入,員工人數約2.8萬人。為達到2025年的能源轉型目標和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台電正在大舉進行電力建設投資,包括電廠興建與更新、電網韌性強化等,這些都需要大量基層人員負責維修和線路保養。 此次招考將包括配電、輸電、變電、電機、機械、土木工程及綜合行政等類別,應徵者將通過紙筆測驗初試,以及口試、現場測試、實作測試等複試項目。台電期望能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加入,共同為台灣的能源未來努力。
台電今年僱用人員招考名額達1,135人,是十年新高,明年再招募逾千人,是連二年招募千人以上人員。
台電表示,明年招考甄試簡章預定12月26日上網公布,明年5月12日在台北、台中、高雄及花蓮等四個考區初試,經複試通過及完成受訓後,正式僱用起薪3.2萬元起。
台電表示,近年為因應退休潮、確保穩定供電任務及邁向電力淨零排放轉型目標,提前規劃未來人才需求,積極招募新血,這次再開出千餘人名額,盼能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加入。
台電主管表示,錄取人員須接受培訓,起薪3.2萬元,但年年調薪,預計四、五年後,月薪可來到4.2萬元。台電員工每年的年終將獎金最高4.4個月,但會依公司營運及個人考績表現而有不同。一般來說,台電員工福利保障相當完整,即使是適用勞基法的僱用人員,隨著年資及技術累積,仍可享有很好的薪資水準,按往年經驗,錄取率約9%。
台電肩負穩定供電及照顧民生政策責任,資本額4,800億元,預計明年再增資1,000億元,達到5,800億元。今年前九月營收6,113億元,主要來自電費收人,員工約2.8萬人。
為達到2025能源轉型、2050淨零碳排目標,台電大力進行電力建設投資,包括電廠興建與更新、以及強化電網韌性等投資,需要大量招募基層人員負責線路及電廠維修。
台電表示,僱用人員甄試分為紙筆測驗初試,以及包含口試、現場測試、實作測試等複試項目,這次招考包括配電、輸電、變電、電機、機械、土木工程及綜合行政等類別。
目前國內的發電方式包括燃煤、天然氣、再生能源及核能,而去年其占比分別為43.6%、38.8%、9.3%及8.2%。三位候選人對上述比率在2030年的規劃如下:賴清德調整為20%、50%、30%及0%;柯文哲調整為15%、45%、30%及10%;侯友宜調整為14%、45%、29%及12%。換言之,賴清德擬增加天然氣及再生能源比重,但減少燃煤比重以及放棄核能,而柯文哲及侯友宜則擬增加燃煤之外的其他三種發電方式的比重。
目前燃煤及天然氣的每度發電成本相仿,而核能發電成本最低,故放棄核能會增加發電成本。台電及民間業者皆有使用燃煤、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而民間業者在這三類型電的生產占比分別為18%、25%及80%。台電目前自行生產這三類型電的每度成本分別為3.51元、3.53元及2.33元,但分別以高出21%、22%及116%的價格從民間購電。至於核能只有台電使用,其每度發電成本為1.43元。根據上述數據,賴清德、柯文哲及侯友宜的建議,會使平均每度發電成本較目前的3.65元分別增加8.5%、2.2%及0.7%。
天然氣發電較燃煤發電的碳排放減少一半,而核電的碳排放又較天然氣發電的碳排放減少一半以上。因此,增加核電的占比不但可降低發電成本,也可減少碳排量。然而,柯文哲及侯友宜的建議意味著必須將核二及核三廠延役,及重啟核四廠,從而悖離民進黨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
核災及戰爭影響世界各國對核電的使用態度,也導致三位候選人對核電態度的分歧。1979年時全球興建中的核電反應爐達到186座的歷史高峰。不過,當年美國發生三哩島核電廠反應爐故障,而1986年蘇聯又發生車諾比核電廠爆炸事件,導致全球興建中的反應爐數目在2005年降到20座,但到2021年又增加到53座。核電占全球發電比重在1996年達到17.5%的歷史高峰,而總發電量則在2006年達到歷史高峰。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讓全球核電發展下挫,但從2012年到2019年間,全球核能發電量又呈上升趨勢。在2021年時,核電占全球發電比重為9.8%。去年初開始的俄烏戰爭,天然氣價格因供給短缺而價格高漲,迫使歐盟在去年接納核電為綠電。而三位候選人中,除賴清德外,皆追隨歐盟的調整步伐。
我國貿易競爭對手韓國及日本,也視核電為未來減少碳排的重要工具。2011年的福島事件,導致日本核電由前一年25%的發電占比,到2014年歸零。不過,日本從2015年重啟核電,到了去年核電占比已達5%。去年日本又制定延長現有核電站運轉年限至60年,並新建核電機組,從而使核電在2030年的占比增加到20%~22%的政策。至於韓國在2021年時核電占比已達27.4%,並預計到2030年可達32.8%。
三位候選人欲使綠電在2030年占比達到目前的三倍左右。不過,目前我國已很難再尋覓廣闊場域來大幅擴張風電及太陽光電的投資,因而上述目標有如海市蜃樓。因此,我國未來極有可能步入日、韓及歐盟的後塵,需要增加核電占比,以加速減碳腳步。
不僅是製造業供應鏈有RE100減碳壓力,連國際航運業都面臨減碳 迫切需求,歐盟明年要把海運業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台灣三大航商 都急於因應,這是硬需求。台灣要和國際做生意,綠色燃料不得不有 所因應,台灣航商需要應用「綠氨」的新燃料。
印太地區近年發展氫能腳步相當積極,澳洲擁有天然資源多,往出 口國定位發展;日韓氫燃料電池小客車則已有出口實績,日本這二年 和澳洲密切合作,利用日本液態氫運輸船從澳洲進口氫氣,打造氫氣 供應鏈合作首例;中國大陸也是虎視耽耽,將氫能運用在軍工業。
反觀台灣,在新能源部分,主要從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切入,交通 運具也從電動車著手,在減碳路徑圖中,明訂2030年新售車輛60%為 電動車,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但談到氫能,卻只有2050年氫能發電 占比9∼12%這項具體目標,至於2030年之後發電、工業及交通載具 多少比例使用氫能,有無液氫接收站?多付諸闕如。據悉,澳洲、日 本有意邀請台灣,成為氫能產製上中下游供應鏈的一環,但台灣是否 準備好了,加入氫氣盟國的一員?
立法院氫能與潔淨能源促進會長趙天麟,常在各種場合向政府喊話 ,慨歎政府氫能發展的行動和決心不夠,呼籲政府只要拿出發展光風 電一半的力氣點火就夠了。氫能發展今明二年各部會投入預算約40億 元,其中中鋼占大半以上,可見政府在投入決心仍相當保守,何時才 會是台灣氫能啟動元年?氫能國家隊何時才能成軍?
台電近幾年達到退休尖峰,每年都有超過千人退休,台電同時面臨 能源與電業轉型雙重挑戰,急需補足相關人力。為此,台電表示,為 因應退休潮、確保穩定供電任務及邁向電力淨零排放轉型目標,提前 規劃未來人才需求。以今年為例,今年招考1,135人,預計錄取1,07 8人,實際到考人數9,807人,平均到考錄取率約10.99%。2022年僱 員招考預計錄取857人,實際到考人數9,225人,平均到考錄取率約9 .29%。另外,明年也將招募逾千人新血。
台電指出,僱用人員甄試分為紙筆測驗初試,以及包含口試、現場 測試、實作測試等複試項目,招考對象包括配電、輸電、變電、電機 、機械、土木工程及綜合行政等16個類別,預計達965個名額。
另外,落實身心障礙者工作權益保障,明年也將續辦身心障礙人員 報考類別,約招考40個名額,整體名額預估將再破千人。
台電表示,招考甄試簡章及報考相關資訊預定於12月26日上網公告 。此外,台電「112學年度大學及研究所獎學金甄選」今年招考70個 名額,共14類科,且博士生在學期間最高可領獎學金超過100萬元, 而經錄取的學生畢業後即可直接進台電工作。
國營事業除台電,台水公司為補充基層人力,日前也宣布招考逾百 人職員,包括技術士84人、營運士32人,共計116人,招考類別包括 操作、化驗、裝修、工程、業務、抄表、行政、地政等8類,錄取人 員試用期滿支給月薪30,010元,初試測驗日期暫定明年3∼4月舉行。 台糖公司今年度也將招募新進工員,暫定錄取148人,報考資格為高 中(職)以上畢業,試用起薪也是3萬多元。
而明年1月的總統大選,是否會成為變數?賴文祥認為,離岸風電 作為國際減碳主流已回不去,他不擔心政治因素會干擾風電發展,主 因3-1期政府已向開發商收保證金不可能「毀約」,3-2期政策11月會 敲定,因企業有綠電需求,加上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壓力不只有 台灣,不論哪一黨執政,綠電都不可能少、還會大幅成長。
談及水下基礎訂單,賴文祥面露喜色說,CIP水下基礎訂單168億元 已完工,正在執行台電二期有130億元,海龍約100億將於2025年完成 ,2026年起交貨的第三階段風場,每年預計1.5GW裝置容量,水下基 礎一年約7、800億市場商機,其中6成需本土化,但這不包含風機塔 筒潛在商機,因此世紀集團未來訂單能見度看到2028、2029年,還有 國外風場洽談及浮式風場製造,預估2025年營業額會大幅成長。
「未來每年接單300億不是夢,但產能要做得出來。」賴文祥說, 已積極規劃在台北港擴建五期廠房,希望後年15MW大風機的水下基礎 每月產能做到6座(相當9.5MW風機約8座),且為因應風機大型化, 五期廠房要再加高,屋簷高度從目前三期106米加高至140米,吊車可 及的淨高由80米增至120米。
至於3-2期國產化遊戲規則改變,是否影響接單?賴文祥說,近期 常被銀行及供應鏈詢問政府推動在地化決心,他向經濟部力爭,本土 化最低門檻70分絕不能降,否則對國產化不利;配分應視投資金額、 帶動就業做參採標準才公平,不能投資30億或150億都18分。只要3- 2期遊戲規則公開、透明,違約罰則清楚,也有遞補機制,不擔心規 則改變或開發商虛應承諾造成本土業者損失。
惟他直言,政府國產化政策變化太快,從最早百分之百,3-1期降 為60%,3-2期改為全採自助餐,不確定因素讓供應鏈廠商對政府國 產化決心質疑,擴大投資因此卻步。
「得碼頭如得天下」,因應浮動風場發展,他已向港務公司再預訂 100公頃土地。在全球通膨及戰事頻仍下,開發商沒有太多選擇,去 國外採購未必划算;反觀台灣,學習曲線結束,成本已下跌。
另海外布局穩紮穩打,賴文祥透露,澳洲廠商已力邀合作前往印尼 民丹島設廠製造水下基礎,也有國內開發業者找上他攜手進軍越南市 場。不能寄望國產化政策不變,布局海外實有必要。
「國產化政策是走對的路」,賴文祥肯定政府的堅持,各國如火如 荼開發離岸風場,丹麥夥伴也提及,歐盟2030年、2050年風場建設要 翻倍,全球水下基礎至少增加9倍,未來水下基礎、風機恐有斷鏈危 機。他呼籲政府把量體很大、最笨重的水下基礎留在台灣自製,才不 會受制他人。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發酵帶動了台灣電力相關公司的業績成長,其中士電(1503)、中興電(1513)及華城(1519)在第三季的業績都創下了新高紀錄。士電的每股稅後純益(EPS)達到3.94元,華城則攀升至5.6元,兩家公司都提前改寫了年度獲利的最高紀錄。中興電雖然前三季營收和本業獲利創下了同期新高,但受到雲豹裝甲車弊案沒收影響,EPS降為1.63元。
中興電第三季合併營收達55.27億元,本業獲利7.83億元,稅後純益7.37億元,EPS為1.51元。前三季合併營收162.98億元,本業獲利34.09億元,均創同期新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郭慧娟表示,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帶動了業績成長,目前在手訂單增加至343億元,未來四季度至2027年的業績都將持續成長,部分長期訂單甚至可見至2030年。
士電則是憑借變壓器等重電設備,成功獲得了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標案,並在太陽能光電、儲能系統、電動車動力系統及充電樁等綠能產業上也取得收穫。第三季合併營收77億元,稅後純益6.94億元,EPS達1.28元。前三季合併營收243.5億元,稅後純益21.48億元,EPS從去年同期的3.35元增加至3.94元。
華城第三季合併營收36.44億元,稅後純益7.1億元,EPS從去年同期的0.52元倍增至2.73元。前三季合併營收82.88億元,稅後純益14.52億元,EPS由去年同期的1.38元攀升至5.6元。華城表示,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綠能產業及外銷是公司成長的三大動能,目前在手訂單超過百億元,未來三年的訂單不會有問題。
中興電第三季合併營收55.27億元、本業獲利7.83億元、稅後純益 7.37億元,EPS為1.51元;前三季合併營收162.98億元,本業獲利34 .09億元,均創同期新高。囿於第二季認列雲豹裝甲車弊案裁罰近21 億元影響,前三季EPS為1.63元。
中興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郭慧娟表示,中興電第三季及前三季營收 、本業及毛利都創同期新高,主因是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帶動業績成長 ,目前在手訂單增加至343億元,第四季至明年業績都成長,訂單能 見度看到2027年,部分長單能見度看到2030年。
士電以變壓器等重電設備,拿到台電強韌強韌電網計畫標案,發展 太陽能光電及儲能系統、電動車動力系統及充電樁等綠能產業也進入 收割期,加上外銷有斬獲,第三季合併營收77億元、稅後純益6.94億 元、EPS達1.28元。前三季合併營收243.5億元、稅後純益21.48億元 ,EPS從去年同期3.35元增加至3.94元,勝過去年全年的3.86元,提 前改寫年度獲利新高紀錄。
華城第三季合併營收36.44億元、稅後純益7.1億元,EPS從去年同 期0.52元倍增至2.73元,全面改寫同期新高。前三季合併營收82.88 億元,稅後純益14.52億元,EPS由去年同期1.38元攀升至5.6元,也 賺贏去年全年的3.21元,改寫年度獲利新高紀錄。
華城表示,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綠能產業及外銷是成長三大動能, 在手訂單逾百億元,未來三年訂單不成問題。
台灣電力龍頭三陽工業正式啟動新能源機車布局,預計明年第二季度量產與中油合作的電動機車,同時於米蘭國際機車展發表PE3油電混合增程概念車,預計2025年上市。這是三陽與中油結盟進軍電動機車市場後,首次公布確切的發布時程。三陽董事長吳清源表示,將籍此卡位全球電車市場,並展示三陽在新能源車布局策略的成熟核心技術。三陽將在明年全球市場上雙箭齊發,期待達到全球銷量雙位數成長,三年內突破百萬輛目標。此外,三陽與亞福儲能合作開發的鋁電池也進入可量產階段,將與PE3增程車一同在2025年量產上市。PE3搭載鋁電池增程科技,可免除電動機車使用時的里程焦慮,提供超過300公里的行駛里程。三陽與中油合作的電動機車則已進入測試階段,預計明年第二季度量產,並提供充電與換電雙種選擇。
【台灣新聞】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帶動線纜廠獲利佳績,大亞、華榮、億泰三巨頭EPS創新高
近來,台灣電力公司(台電)的強韌電網計畫對多家線纜廠帶來實質效益,大亞(1609)、華榮(1608)及億泰(1616)等公司皆在第三季及前三季的財報中獲得佳績。
其中,大亞在第三季因配發股票股利而股本膨脹,但EPS仍達到0.23元,前三季EPS更是攀升至3.53元,創下歷史新高。華榮和億泰的前三季度EPS分別為1.54元和0.60元,表現亮眼。
華新(1605)雖然受到歐美不銹鋼需求不如預期的影響,但由於電線電纜事業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而獲利,其10月合併營收達152.24億元,年增長8.35%,前十月合併營收1,617.44億元,年增長7.48%,兩者皆創同期新高。
華榮繼續獲得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標案,並轉投資第一銅(2009)獲利,第三季稅後純益達1.16億元,EPS從去年同期的0.03元倍增至0.17元;前三季稅後純益6.64億元,EPS達1.54元,較去年同期轉虧為盈。
大亞第三季稅後純益3.11億元,EPS為0.23元;前三季稅後純益24.65億元,EPS從去年同期的0.66元增至3.53元。大亞主管指出,上半年出售保瑞及穎崴兩公司股票,並認列台汽電等多檔公司的金融評價利益,推升上半年EPS達3.3元。
儘管第三季營收因大陸及越南漆包線銷售下滑,但由於大亞第三季出貨給台電電線電纜數量增加,並認列志光能源漁電共生太陽能電廠第一期電費收入,使得毛利率增加。
億泰第三季EPS為0.18元,前三季稅後純益1.15億元,EPS回升至0.60元,較去年同期由虧轉盈。
三陽工業(2206)在今年的米蘭機車展上,真的是大放異彩,一口氣推出了30輛新車款,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旗下首部油電動能PE3增程概念車。這款車領先全球市場,明年即將量產,台灣將成為首要目標,目標是攻佔百億電動機車市場。三陽董事長吳清源信心滿滿地宣示,要改寫台灣電動機車版圖,成為油、電車雙王。 吳清源強調,三陽早已擁有製造電動機車的技術,他們的電車策略是「能慢,不能錯」。在今年的米蘭EICMA國際機車展上,他們展示了研發已久的PE3增程概念車,這款車使用全新的鋁電池科技,加滿3公升油和充飽電,續航里程可達300公里,解決了電動車的里程焦慮問題。這款車將先在台灣量產,再逐步推向全球市場。 今年,三陽工業上半年獲稅後純益達38.6億元,年增率210.8%,每股純益4.57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吳奕成,吳清源的獨子,也是公司董事長室經理及產品管理部產品經理,他帶領團隊參加了今年的EICMA,並介紹了這款PE3增程概念車。這款車的續航力強勁,成為現場的超高人氣車款,有望成為未來全球機車銷售量的主力車款。 三陽工業此次推出的PE3車款,是針對機車族通勤與商用兩大區塊。商用車方面,PE3電油增程版除了能免除里程焦慮問題,還具有充電速度快、電池壽命長、一次買斷無需月租費的優勢,符合商用車環保需求。對於市區定點通勤或是買菜族,則可選擇PE3純電版,環保無汙染。 此外,三陽工業與中油合作的電動車款已取得相關專利並進入測試階段,預計2024年第2季量產。用戶可依照需求自行切換充電方式。這款車的優勢在於,一般電池負極材料為石墨烯,而中油採用軟碳,可以4C快充。充電樁整合平台由遠傳開發,中油與台電的換電座也預計在明年第2季問世,使用充換電系統,充電座規格全球統一,中油設置的充電樁、換電站皆可隨充隨換。
大亞電力(1609)昨日公布第3季財報,結果來得相當亮眼。大家知道,這個季度的税後純益有1.96億元,雖然比去年同期的2.51億元少了點,年減31.3%,但每股純益還是達到0.27元。不過,看起來我們的股市大老闆們似乎不太會為了這點小波折而驚慌失措,因為累計前三季的稅後純益可是飆升至24.65億元,年增長竟然高達453.4%,每股純益也有3.53元,這個數字可真是創下了同期新高呢! 大亞電力今年能夠有這樣的好成績,得歸功於台電的強韌電網計畫帶來的機遇,再加上太陽能這個綠能產業的發展,讓公司營運表現穩定。公司表示,他們的電線電纜業務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訂單來源主要是台電的標案、台商回流建廠對低壓線纜的需求增加,還有許多再生能源開發案對線纜的需求也相當強烈。目前銷售情況看起來相當正常,對於今年的營運,公司是相當樂觀的。 再來說說太陽能電廠的業務,大亞電力在台灣有68座屋頂型、地面型太陽能電廠,總裝置容量已經超過了200MW(百萬瓦)。目標是到2026年達到500MW,這個目標看起來相當實際,也充滿挑戰。 總結來說,大亞電力在這個財報季表現不俗,不僅在傳統業務上穩扎穩打,還在太陽能這個新興領域中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未來,我們可以期待大亞電力帶來更多驚喜。
【台灣新聞】亞力電力再創佳績,第三季純益增長26.6%!
大家好,剛剛有個超級大好消息要跟大家一起分享。那就是我們的台灣電力巨頭亞力電力(證券代號:1514)最近公布的第3季財報,結果實在太亮麗了!
他們的税後純益居然有1.59億元,年增長竟然達到了26.6%,每股純益還有0.66元呢!而且,看起來這個成績還只是個開始,因為他們的累計前三季稅後純益也有4.63億元,年增長14.9%,每股純益1.9元,這可都是歷史同期的新高哦!
亞力電力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出色的成績,主要得歸功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推動,以及綠能產業的興起。這兩個因素讓亞力電力的訂單湧入,實在是來得正好。
亞力電力表示,目前他們手上握有的訂單包括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太陽能統包工程、桃園機場機電工程以及半導體建廠等專案,總計在手訂單已經達到了百億元的水準,看來未來的發展前景相當看俏。
這個好消息讓我們對亞力電力的未來充滿期待,也為台灣電力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信心。未來,我們也將關注亞力電力在這些專案上的進展,一起期待他們帶來更多亮麗的成績吧!
台電首批小額綠電標售於11月6日成功決標,為中小企業提供綠電購買的新選擇。這次標售吸引了50家企業參與,最終47家企業成功得標,其中製造業佔了大頭。標售的電量價格在每度4.9元至5.5元之間,與光電市場市價相當。第二批小額綠電預計11月15日上架,提供10萬度商品,讓有綠電需求的企业能夠在綠電媒合平台上投標購買。 首批小額綠電的投標商品共有360件,包括1萬度、5萬度兩種電量,以及1年期、3年期、5年期共六種組合。決標結果顯示,北部企業參與度最高,超過六成,並以製造業為主,佔超過五成。中小企業則占約二成,這一結果反映了綠電需求主要來自大廠。此外,還有批發零售及金融保險業參與其中。 在投標商品中,「5萬度5年期」的長期穩定型商品特別受到歡迎,共22家企業購買。而「1萬度1年期」的綠電商品則吸引了偏好短期靈活的企業,共13家。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小額綠電標售吸引了97家新企業加入,是平常的五倍之多。 對於第二波小額綠電,台電預計將推出10萬度綠電商品,並於11月15日上架。雖然首次小額綠電標售的成果不如預期,但台電表示,部分企業正在密切觀察綠電需求和價格是否划算,並且需要時間進行內部研究或作業,因此未能即時參與第一次競標。
吳清源強調,三陽早就擁有製造電動機車技術,在電車策略上「能慢,不能錯。」這回在2023米蘭EICMA國際機車展上亮相研發多時的PE3增程概念車,採用全新的鋁電池科技,加滿3公升的油和充飽電,續航里程可達300公里,徹底解決電動車的里程焦慮問題,即將量產問世,主打全球市場,但台灣將是初期重點。
2023 EICMA機車展7日於義大利米蘭登場,三陽董事長吳清源獨子,也是該公司董事長室經理及產品管理部產品經理吳奕成,今年率團參加2023EICMA,介紹三陽首度亮相的增程概念車PE3,這款車續航力強勁,也成為現場尋問度超高的人氣車款,有望成為推升未來全球機車銷售量的主力車款。
受惠於機車站穩國內銷售龍頭寶座,再加上汽車銷售傳佳音,三陽工業上半年獲稅後純益達38.6億元,年增率210.8%,每股純益4.57元,再創歷史新高紀錄。
吳奕成有信心的表示,明年電車策略雙箭齊發,營銷重心將在全球市場,挾帶今年內銷氣勢,期盼電、油雙具的完整產品線能拉動外銷動能,達到雙位數成長。
吳奕成分析,一個機種要成功,一定要有最重要的核心技術,而電動車的核心技術就是電池,轉投資的亞福的鋁電池搭配三陽的車型,屬已可邁入成熟量產的商業化階段,配合亞福的鋁電池量產時間表,該車款PE3增程車明年會開始小批量上市,因應全球趨勢變化做更精確的評估,預計在2025年量產全球上市。
三陽工業此次推出PE3車款,瞄準機車族通勤與商用兩大區塊。商用車方面,PE3電油增程版為主力,除能免除里程焦慮問題,也具備充電速度快、電池壽命長、一次買斷無需月租費的優勢,加上鋁電池能回收,符合商用車環保需求。若為市區定點通勤或是買菜族,則可選擇PE3純電版,環保無汙染。
另外,三陽工業與中油合作的電動車款已取得相關專利並進入測試階段,預計2024年第2季量產,用戶可依照需求自行切換充電方式。其優勢為:一般電池負極材料為石墨烯,中油則採軟碳,可以4C快充。
另外,充電樁整合平台經中油透過公開招標委由遠傳開發,中油與台電的換電座也預計在明年第2季問世,該車款使用充換電系統,現今充電座規格為全球統一,屆時只要是中油設置的充電樁、換電站皆可隨充隨換。
大亞今年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加上太陽能的綠能產業有所斬獲,營運表現穩定。大亞指出,電線電纜以國內市場為主,訂單主要來自台電標案、台商回流建廠對低壓線纜需求,加上很多再生能源開發案興起,對線纜的需求強勁,目前銷售正常,今年營運審慎樂觀。
太陽能電廠方面,大亞全台有68座屋頂型、地面型太陽能電廠,總裝置容量超過200MW(百萬瓦),短期目標2026年達成500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