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股近期在半年線以下徘徊,試圖築底,個股表現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根據法人分析,隨著低接買盤進場吸納浮額,華城、華孚、高力等多檔個股已連三日走揚,技術面轉佳,有望成為短多關注的焦點。 美聯儲(Fed)官員持續釋出鷹派談話,加上美國政府停擺危機,10年期美債殖利率創16年新高,美股四大指數全數收低。台股昨日再度面臨16,200點保衛戰,幸好權王台積電守穩在平盤以上,加上AI指標股出面表態,指數終於收小紅。 不過,新台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貶,外資調節壓力不減,但投信為主的內資主導中小型題材股表現,近期抗跌力道明顯。華城、天鈺、華孚、亞翔、視陽、德微、碩天、大亞、高力、雙鴻、台光電、東元等個股,至少已連續三日股價上漲,明顯優於大盤,部分更獲得法人買盤加持。 外資券商摩根士丹利反駁微軟砍單謠言,並指出Meta的AI伺服器9月開始出貨,有利相關供應鏈表現。高力、雙鴻、台光電等個股昨日逆勢收高,都已脫離低檔區,其中散熱模組廠雙鴻姿態最高,已收復所有均線。若買盤持續回補,將利於挑戰14日盤中歷史新高348.5元。 華城接獲台電及美國電力公司變壓器等重電設備大單後,再拿下離岸風電升壓站工程訂單,在手訂單能見度直達明年3月,目前在手訂單金額破百億元,股價漲5.3%收265元,無懼外資持續調節,將挑戰月線反壓。東元則在外資、投信齊力買超下,股價穩在所有均線以上。 另一方面,中低階手機加快OLED導入,投信開始布局驅動IC,天鈺旗下深圳天德鈺打入AMOLED鏈,昨日股價漲3.7%收274.5元,站上減資後新高價。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電,是台灣最大的電力供應商,不僅提供全台灣民眾日常生活所需的電力,也對台灣的工業發展和經濟成長扮演著關鍵角色。隨著全球對能源效率和綠色能源的關注日益增加,台電也積極推動各項節能和再生能源計畫,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領頭羊。 近期,台灣股市在美國聯準會(Fed)利率會議後,預計將會出現一定的波動。雖然Fed暗示年底前可能再升息1碼,但明年降息幅度減半,這樣的動向讓市場對美國經濟復甦的時間拉長有所期待,同時也對股市評價造成壓力。然而,台股在這樣的環境下,仍有機會出現反彈。 專家建議,在接下來的半年內,投資者可以關注高增長的產業,如人工智慧(AI)、電動車、半導體等。這些產業的發展與台電的電網穩定性息息相關,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的擴廠和用電需求大幅上升,對台電的電網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統一中小基金經理人陳之硯表示,台股中小型基金今年來表現亮眼,報酬率平均達到38.74%,是加權指數報酬率的兩倍以上。在選股上,陳之硯建議關注基本面具上修、訂單能見度高、長線成長趨勢明確的產業,如AI、電動車、重電及軍工等。 陳之硯強調,晶片供應瓶頸緩解將帶動AI伺服器出貨,電動車長線成長趨勢確立,而台電的強韌電網計畫也將使重電相關族群受益。此外,日盛小而美基金研究團隊指出,市場近期出現震盪,但中小型電子題材股相對活躍,可能成為市場亮點。 總之,在美國經濟和利率環境的影響下,台股面臨著挑戰,但同時也孕育著機會。對於投資者來說,關注與台電息息相關的產業,尤其是AI、電動車和半導體等高增長領域,將是未來投資的關鍵。
台灣地熱發電進展神速!金山四磺子坪地熱電場8月試運轉成功,發電容量達1MW,開發過程花了整整五年時間。結元能源總經理林伯修表示,這個案子投資超過三億元,但營收獲利並非主要目標,而是為了蒐集驗證地熱資料,未來規劃建置30MW的電廠。林伯修強調,地熱發電雖然有24小時穩定的供電能力,但開發過程充滿挑戰,需要龐大資金、時間和運氣。
台電專業總管理師、發言人蔡志孟指出,台灣地熱資源豐富,但深層開發技術仍需精進。蔡志孟認為,地熱發電隨著技術改進和經濟規模擴大,將會愈來愈便宜。目前台電與中油在宜蘭仁澤合作開發地熱電廠,仍處於建置階段。
林伯修分享他在清水地熱電廠商轉的經驗,強調每個案場條件不同,地底下變化很大,需要材料、技術和經驗來解決問題。林伯修批評政府資源分配不均,補助和法規未真正放在業者需要的地方。他建議政府應提供更多補助和優惠政策,以鼓勵地熱發電產業發展。
行政程序成為地熱發電業者的痛點。林伯修以四磺子坪電廠為例,指出探測、申請土地、水土保持、溫泉開發許可、建廠等程序繁複,耗時三年。林伯修呼籲政府加快行政流程,以促進地熱發電產業的發展。
北部宜蘭的安農溪,不僅是消暑的勝地,還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小小發電廠」。這座安農萬富小水力發電案場,剛剛與台積電簽下了國內首張小水力購電合約,成為台灣綠電發展的亮點。創辦人鄒飛逯和廖弘毅帶領的恆水創電,透過比利時的微水力發電技術,在安農溪旁打造了這座無人電廠,透過手機就能遠程監控,實現了真正的自動化運作。 小水力發電近年來在台灣興起,這得歸功於201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修正,將水力發電定義擴增,使得小水力發電也能享受再生能源躉售費率,吸引了許多新創和傳統業者的關注。台灣自來水公司也積極尋找潛力場址,善用水資源發展綠電。 小水力發電具有設備壽命長、對環境破壞少等優勢,被認為是環境共生和創造商機的佳選。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洪正中提到,國內水力發電的潛能超過10GW,目前已建置約2GW,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恆水創電在安農溪的小型機組,每年發電量達75萬度,足以供應170戶家庭全年用電需求。 然而,小水力發電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在極端氣候下如何應對水荒,以及核心設備水輪機的進口依賴。洪正中建議,應該多清理庫底淤砂、防止土石進入水庫,或導入野溪水量等,以應對枯水期。台灣未來也可以考慮水力設備技術國產化,提升自主研發能力。
台灣面臨著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政府規劃以天然氣作為發電主力,佔比將達50%。雖然燃氣發電的碳排量約為燃煤的一半,但每燃燒一公噸甲烷(天然氣主要成分),仍會產生2.75公噸二氧化碳。這讓人不禁問,台灣要如何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呢?
許多人認為,碳捕捉(CCUS)是解決之道,但中研院資深研究員陳洋元指出,碳捕捉的成本非常高,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估計每公噸成本約30美元,而台灣目前似乎還沒有適合的存放場所。陳洋元團隊近年來自主研發的「去碳燃氫」(methane pyrolysis)裝置,與台電旗下興達電廠合作,若成功驗證,將成為台、美、德並列的先進技術。
陳洋元解釋,去碳燃氫是利用大氣電漿和高溫裂解兩種方式催化裂解甲烷,固態碳可回收利用於輪胎、衣架等工業原料,而氫氣則可直接進入發電機組,產生零碳電力。整套裝置成本僅為發電機組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實驗室用五公斤反應爐的造價約200萬元。
去年底,中研院成功將40%甲烷裂解為固態碳和氫氣,並將氫氣用於13kW小型天然氣發電機,成果接近歐盟規範。今年2月,與台電合作將裝置移至台電樹林綜合研究所,在65kW燃氣機組上進行驗證,但由於天然氣發電機經改裝後,最多只能混入10%氫氣發電,減少碳排量僅10%。
未來,去碳燃氫將挑戰在170MW燃氣機組進行驗證,這將是65kW的近3,000倍,可混入5%氫氣。為應對這麼大的氫氣量,台電將向聯華氣體購買氫氣,以5%氫氣、95%天然氣進行混氫發電驗證。這將是台灣首次在電廠使用氫氣發電,若成功,將立刻減少5%碳排放。未來若全台燃氣機組都採用混氫發電,隨著混氫量的提升,減碳效果將比發展風電、太陽光電更快。
然而,後續還需要解決台灣如何找到足夠的氫氣來混燒,以及價格是否可接受等問題。陳洋元直言,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自主產氫,同時裂解天然氣去碳,並以燃氫發電。
台灣電力公司近來在台灣社會引起熱議的話題之一,莫過於「小型核能反應爐」(SMR)的發展。雖然台灣政府2025年將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但SMR的可行性與優勢仍讓許多產業界人士興趣盎然。無論是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和碩董座童子賢,還是台塑總裁王文淵,都曾對SMR表達高度關注。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表示,SMR的區域性獨立供電功能,使得即便全國性大停電,區域內的供電也不會受影響。葉教授進一步解釋,SMR的裝置容量上限為300MW,從本質上來說是安全的。在斷電事故發生時,這一規模的機組透過空氣對流,即可讓爐心冷卻,避免了如日本311大地震時福島核電廠發生的爐心熔毀與氫爆等災害。 截至目前,全球已經有幾個SMR項目進行運轉。例如,俄羅斯自2021年起運轉的300MW機組,中國大陸山東石島灣的200MW機組已併網發電,而海南的125MW玲瓏一號則正在建置中。在商業應用方面,美國奇異(GE)和新創公司NuScale Power等企業都在研發中,預計2028年開始推出商轉產品。 核廢料處置問題一直是核電使用的終極難題,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或許不再無解。葉宗洸教授提到,第四代核反應器之一的「熔鹽式反應器」可以將用過的燃料棒重複使用,有效減少核廢料。此外,核轉換技術也將成為解決高階核廢料的關鍵,透過次臨界加速器系統,將長半衰期核種轉變為短半衰期核種,甚至不具放射性。 然而,SMR是否會在台灣落地生根,卻是一個未知數。台電一位高層表示,由於SMR的「小」特性,需要設置多個反應器才能產生足夠的電力。目前,只要提到在民眾家旁邊蓋焚化爐,就會引起民怨和環保抗爭,更不用說是廣設SMR了。要突破民眾的心理障礙,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美聯準會(Fed)官員持續釋出鷹派談話,加上美國政府停擺危機,10年期美債殖利率攀上16年新高,美股四大指數全數收低,台股昨(27)日再度面臨16,200點保衛戰,所幸權王台積電守穩在平盤以上,加上人工智慧(AI)指標股出面表態,指數擺尾收小紅。
雖然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走貶,外資調節壓力不歇,但投信為主的內資持續主導中小型題材股表現,近期明顯展現抗跌力道,華城、天鈺、華孚、亞翔、視陽、德微、碩天、大亞、高力、雙鴻、台光電、東元等,至少已連續三日股價上漲,明顯優於大盤,部分更獲得法人買盤加持。
外資券商摩根士丹利反駁微軟砍單謠言,並點出Meta的AI伺服器9月開始出貨,有利相關供應鏈表現,高力、雙鴻、台光電等昨日逆勢收高,都已脫離低檔區,其中散熱模組廠雙鴻姿態最高,已收復所有均線,若買盤持續回補,將利於挑戰14日盤中歷史新高348.5元。
華城接獲台電及美國電力公司變壓器等重電設備大單後,再拿下離岸風電升壓站工程訂單,在手訂單能見度直達明年3月,目前在手訂單破百億元,股價漲5.3%收265元,無懼外資持續調節,將挑戰月線反壓,至於東元則在外資、投信齊力買超下,股價穩在所有均線以上。
中低階手機加快OLED導入,投信開始布局驅動IC,天鈺旗下深圳天德鈺打入AMOLED鏈,昨日股價漲3.7%收274.5元,站上減資後新高價。
法人表示,短線上,台股預計跌深仍有機會出現反彈,接下來的半年內可以關注高增長的產業,包括人工智慧(AI)、電動車、半導體等,因此可布局相關的科技基金或主題式基金。
統一中小基金經理人陳之硯表示,中小型股爆發力強的特性,讓今年來台股中小型基金表現不俗,今年來報酬率平均達到38.74%,為加權指數報酬率16.37%的兩倍以上,也遠高於電子指數的24.62%。
大盤上行空間有限,讓選股更顯重要。根據基本面狀況不同,個股表現將有較大分化,故布局將以下半年基本面具上修機會、訂單能見度高、且長線成長趨勢明確的產業為主,包括AI、電動車、重電及軍工。
陳之硯指出,關鍵原料晶片供應瓶頸緩解,將使AI伺服器於年底前開始陸續出貨,帶動相關供應鏈營收跳升;電動車長線成長趨勢確立,也有機會獲得資金青睞;隨著半導體產業積極擴廠,用電需求大幅上升,加上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將使重電相關族群受惠。
日盛小而美基金研究團隊近期觀察到市場出現了持續震盪的情況,尤其在長假前,投資者的觀望情緒明顯增加,體現在成交量的縮減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型電子題材股在這段期間相對活躍,可能成為市場的亮點。未來,投資人宜密切關注電子類股是否能夠保持這種強勁勢頭,並帶領大盤成交量的增加,從而回歸積極的走勢。
另一方面,Fed在最近的9月利率會議(FOMC)中公布點陣圖,預測今年內再升息一次,而明年的升息幅度則減少至二次。此外,長期高利率時期的預測也被延後,但這也顯示出對經濟前景的樂觀。
林伯修短短一段話,道盡地熱發電的困難。儘管地熱發電擁有24小時穩定的供應能力,不像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時有時無的間歇性,也適合當作基載電力。然而,要準確鑽探到地底能發電的熱源,除了要龐大資金,還要有時間和運氣。
經濟部估計,台灣蘊含地熱資源達40GW發電量,目前僅開發5.2MW,距離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20MW的目標,才完成四分之一,不僅政府急,業者更急。
台電專業總管理師、發言人蔡志孟就指出,台灣的地熱蘊含量很多,只是深層開發的技術還要精進,尤其鑽井有點像「等開獎」,「如果位置測得不準,沒有地熱,成本就浪費了;如果挖到好的位置,就像中大獎。」
事實上,台電和中油從2018年合作在宜蘭仁澤開發地熱電廠,目前仍在建置中。蔡志孟表示,現在若要挖到3,000公尺以下的地層,設備、技術和成本,確實還有點高,不過,他預期地熱發電會隨著技術改進,經濟規模變大,會愈來愈便宜。
「挖下去,才知道地底有沒有熱源?熱源在哪裡?」林伯修兩年前曾推動清水地熱電廠商轉,如今開拓四磺子坪電廠。他提到,每個案場條件不同,地底下變化很大,有時候它的裂隙有熱源,但裡面有些酸性或鹼性物質,「酸會腐蝕、鹼會結垢,這時就要靠材料、技術和經驗找解方。」
林伯修直言,政府能提供的資源就是補助和法規,但這兩項現在都沒有放在業者需要的地方。例如,經濟部針對業者提出探勘獎勵,包括地表調查、地熱井鑽探費用,獎勵金額以探勘費用的50%為獎勵上限,最高1億元,「這是買保險的概念,挖一口井萬一沒了,政府才有補助,但產業沒有人要去做失敗的事,應該是設定一定的裝置容量以內,電發出來了就給優惠的躉售電費,現在地熱發電每度最多5.9元(太陽光電最初期每度超過10元),力道也不夠。」
行政程序是業者痛點。林伯修以建置四磺子坪電廠為例,探測花了近兩年算是快的,經經濟部同意後,再向新北市政府申請土地、水土保持、溫泉開發許可、建廠等程序,經發局徵詢交通、工務、環保、水利等單位意見,再花三年,程序繁複,流程加快,地熱電廠才能在短時間興建完成。
「一般水力設備碰到異物很容易卡住,魚蝦掉進去也會被絞死,但這個水輪機,就算100公分的魚游進去,都能平安無事出來!」成立僅四年的恆水創電創辦人鄒飛逯與廖弘毅是案場的負責人,他們示範將一塊比手臂還粗大的木塊,拋進發電中的水輪機,沒多久,木塊完好排出,設備照常運轉。
恆水創電透過代理比利時的微水力發電技術,在有位差的河川旁,挖掘引水道及可放置機組的水缸,之後再放入發電機、葉片等組件,打開閘門就可利用溪水推動水輪機發電。恆水更是徹頭徹尾做到系統全自動化,所有的管理都可通過手機遠程監控,實現真正的無人電廠。
這幾年,小水力發電成為台灣當紅的綠電進行式,箇中原因可追溯自201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將水力發電定義擴增為「運用既有水利設施發電」,自此小水力發電也能比照風(電)、光(電)業者適用再生能源躉售費率,不僅吸引新創投入、太陽光電業者轉進,就連老字號的台灣自來水公司,也積極在自家水廠找尋潛力場址。在每度電都珍貴的時代,小水力能否繼風、光之後,發揮螞蟻雄兵般聚「電」成塔的本事?
善用水資源聚電成塔
台水董事長李嘉榮說,他十年前擔任工務處長時,就看到水利署及台電投入水力發電,他想到自來水從水源地到淨水場,以及淨化後至配水場和家戶的輸送過程中,都有固定流量與水位高低差的「水頭」,可藉助「位能轉為動能」來發電,「(台水)有這樣良好的條件,為何不做(發電)?」
他指出,要在自來水系統設置發電設備,須滿足流量、水頭高度、裝設空間三項條件,例如台南南化水庫至淨水場,有長達3.4公里的管路,每日流進30萬至70萬噸水量,水頭落差約五、六十米高,便是十分理想的發電案場,不過,有些場址流量大、水頭也足夠,可惜沒有足夠腹地放置設備。
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洪正中也說,小水力發電一大優勢是設備壽命長,一般風、光設備運行20至25年就會面臨「除役」命運,水力設備可使用三、五十年,甚至台灣現存還有十餘座更新機組後持續運轉的「百年電廠」。
環境共生創可觀商機
此外,小水力對環境破壞較少,例如自來水及汙水處理系統,是在既有管渠添置設備;河川發電則可採「離槽式」設計,保持河道基流量,發電後的尾水再放流回原河川,並使用可倒伏排砂的橡皮壩減少淤積,降低對生態影響。洪正中引述資料說,國內水力發電的潛能總計超過10GW(百萬瓩),目前已建置約2GW,還有不小發展空間。
一般說來,小水力定義為20MW(千瓩)以下水力發電系統,相比離岸風電動輒GW級發電量,似乎微不足道,但以恆水創電位在安農溪裝置容量僅100瓩小水力微型機組為例,不僅占地小,可24小時發電,每年發電量達75萬度,足以供應附近170戶家庭全年用電需求。鄒飛逯直言,現在要大興土木蓋電廠終非易事,「若小水力能遍地開花,就如同一座座微電網,」他說,為落實社區共生,一旦安農溪案場碰到稻米灌溉期要大量用水時,也會暫停發電。
近年在極端氣候下,雨量豐沛的台灣也發生百年大旱,小水力發電若遇水荒怎麼辦?洪正中說,釜底抽薪之計,就是平時多清理(水)庫底淤砂、防止土石進入水庫,或導入野溪水量等,都是「開源」之道,若面臨枯水期,則做設備整修。
目前台灣業者使用的小水力發電核心設備水輪機,皆仰賴進口,主要購自捷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以製造業為強項的台灣,未來也可思索一條水力設備技術國產化之路。
坊間普遍認為,碳捕捉(CCUS)是終極解方,不過,中研院資深研究員陳洋元說,碳捕捉成本高,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估計每公噸成本約30美元,美國每年幾千萬噸碳捕捉後,儲存在枯竭油田裡,「台灣放在哪裡?碳捕捉在台灣不切實際! 」
陳洋元團隊這幾年自主研發的「去碳燃氫」(methane pyrolysis)裝置,目前正與台電旗下興達電廠合作,一旦驗證可行,將是台、美、德並列的先進技術。
陳洋元解釋,甲烷(CH4)化學式是一個碳與四個氫原子,去碳燃氫是運用大氣電漿和高溫裂解兩種方式催化裂解甲烷,其中固態碳回收,可做輪胎、衣架等工業原料,氫氣則直接進入發電機組,產生零碳電力。估計整套裝置成本僅發電機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實驗室用五公斤反應爐為例,造價約200萬元。
中研院去年底已成功將40%甲烷裂解為固態碳和氫氣,並把氫氣用在13kW小型天然氣發電機,成果接近歐盟規範;今年2月和台電合作,將裝置移到台電樹林綜合研究所,擴大驗證在65kW燃氣機組上發電,只是天然氣發電機經改裝,最多只能混入10%氫氣發電,減少碳排量僅10%。接下來,去碳燃氫還要挑戰在170MW燃氣機組做驗證,170MW比65kW大了近3,000倍,可混入5%氫氣,為因應這麼大的氫氣量,台電將先向聯華氣體購買氫氣,以5%氫氣、95%天然氣,驗證混氫發電。
這是台灣首次在電廠用氫氣發電,如果成功,可立刻減少5%碳排放;未來全台燃氣機組都混氫發電,隨著混氫量提升,減碳的效果比發展風電、太陽光電更快。不過,後續還須克服台灣到哪裡找這麼多的氫氣來混燒?價格能接受嗎?他直言,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自主產氫,一邊裂解天然氣去碳,一邊以燃氫發電。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指出,小型核電可用於區域性獨立供電,即使全國大停電也不受影響。此外,裝置容量上限300MW,可謂「本質上安全」,萬一發生斷電事故,此一規模的機組透過空氣對流,便可讓爐心冷卻,不會發生如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福島電廠爐心熔毀、引發氫爆現象。
截至目前已運轉的SMR,包括俄羅斯自2021年開始運轉的300MW機組,在中國大陸,則有山東石島灣去年已併網發電的200MW機組,以及125MW的玲瓏一號正在海南建置中。至於SMR的商業應用,美國奇異(GE)及新創公司NuScale Power等企業皆在研發中,目標是2028年開始推出商轉產品。相比過去,核廢料處置一直是核電使用的終極難題,不過,隨著科技進步,未來核廢可能不再無解。
葉宗洸介紹,其一是第四代核反應器之一的「熔鹽式反應器」,可把用過的燃料棒,再做為燃料重複使用,能有效減少核廢料。另一個可期待的是核轉換(nuclear transmutation)技術,其透過次臨界加速器系統,得以把長半衰期核種,轉變為短半衰期核種,縮短核廢料所需儲存時間,或甚至不具放射性,將是高階核廢料的解決辦法。
SMR有機會落腳台灣嗎?台電一位高層說,小,意味著反應器要設得多,才能產生足夠的電力,「現在光是講要在你家旁邊蓋一座焚化爐,都會引起民怨與環保抗爭,要廣設,恐怕要先突破民眾心理障礙!」
【台北訊】近期股價表現亮眼的森崴能源(6806),在昨日(26日)外資買盤的推波助瀾下,股價開始上漲,終場上漲6.53%收在106元,兩根長紅棒讓股價成功突破盤整區。這份亮麗的成績單,背後是公司上半年強勁的營運表現。 森崴能源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達32.8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了56.19%,税後純益也達到1.31億元,年增率達61.39%,每股稅後純益更是0.61元。公司營收來源主要分為三部分:工程收入佔了88%,主要是來自離岸二期工程的收入;售電收入約占10%;服務收入則約佔2%。 隨著台電二期離岸工程的進度開始認列,森崴能源的營收逐季呈現上升趨勢。未來,隨著離岸風電工程的加速展開,公司營收預期將在下半年繼續攀升,而明、後兩年則將進入工程款項入帳的高峰期。
台股昨天的行情真的是一個大起大落啊!受外資賣壓影響,我們的台股再度拉回測底。但是呢,有幾檔電力供應概念股,像是華城、大亞等,他們卻在這個時候強勢表態,讓人刮目相看。這些股價在經過一段整理後,突然點火轉強,讓人眼睛一亮。法人的建議是,我們可以搶短淺嚐,但是千萬不要過度追價哦! 雖然美股四大指數止跌回穩,但是10年期美債殖利率卻突破了4.54%,創下了16年來的新高。再加上美國政府關門和學貸恢復支付這兩大風險疑慮,台股在外資大賣231億元,長假前追價力道有限,終止了連二紅的走勢,無力站回5日線。 盤面個股走勢分歧,但是隨著明年初總統大選的倒數計時,再加上台電、綠電,以及美國電力基礎設施布建帶來的商機,相關重電、線纜股卻逆勢抗震,像是華城、合機、華榮、華電、宏泰、大亞、士電、樂事綠能、東元等,漲幅達0.5%至6.1%不等。 法人指出,台電近期釋出了下半年第一波逾200億元的線纜、機電標案,讓大亞、宏泰、合機、華電、華榮等相關廠商都受益匪淺。傳出單一公司就拿下逾10億元,甚至20億至30億元的大訂單,短期內還有上百億元的案量待標。今、明兩年線纜業潛在訂單能見度估計達千億元。 華城前八月的營收達到了68.4億元,年增長達到了59.0%。這個單月營收的波動主要來自於產品交期時間落點與大小變壓器產品組合的變化。展望未來,它將持續受惠於內、外銷訂單熱絡與價格提升,特別是外銷訂單能見度長且價格較好。法人持續看好中長期動能,近日股價也止穩於季線以上。 士電的重電事業群營收占比約四成,以台灣內銷為主,美國與東南亞等外銷為輔。目前需求相當暢旺,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法人預估,外銷營收可由去年的9億元進一步成長至今年的15億至20億元,內、外銷價格均有提升,美國價格相對較佳,部分客戶能見度更達2024、2025年。
【台灣新聞】台電網穩定靠這兩招!需量反應與儲能,企業攜手共守能源穩定
近年來,台灣電力市場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其中,需量反應與儲能兩大策略,對於維護電網穩定,扮演著關鍵角色。根據業界人士的分析,這兩項措施不僅能夠有效應對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同時也能降低電網運營成本,提升電網韌性。
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指出,在再生能源占比逐年攀升的今天,電網的穩定性更加受到關注。他強調,台電網的穩定並非單靠增加發電機組就能解決,因為這樣的成本高昂且效益不佳。相較之下,需量反應與儲能的優勢則顯得格外明顯。
需量反應的原理是在電力供需緊張時,政府透過交易平台提供優惠電價,鼓勵民間用戶減少用電,以緩解電網壓力。而儲能則是將過剩的電力儲存起來,在需要時釋放,進而平衡電網供需。
儘管儲能技術目前成本較高,但仍有不少企業積極投入。例如,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就表示,台塑新智能預計2024年完工的储能設備,將能夠供應台塑四家企業的用電需求。這不僅顯示了企業對於能源轉型的積極參與,也為電網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鄭智文還提到,面對能源結構的變化,企業必須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以安瑟樂威為例,該公司為冷凍業客戶提供的電力管理系統,就能在電力緊急時,透過智能調控,保持冷凍庫內低溫,確保企業運營不受影響。
總結來說,需量反應與儲能兩大策略,已成為台灣電網穩定的關鍵。未來,隨著再生能源的發展,這兩項技術將更加重要,企業與政府也必須共同努力,以確保電網的穩定運營,保障民眾的用电需求。
【台灣電力新聞】 近年來,台灣電力供應穩定性受到廣泛關注,特別是去年303大停電事件,讓許多企業深刻體會到電力不穩定性對生產的影響。南台灣一家化學大廠主管就表示,當時雖然有自備燃煤發電,但還是得靠台電,對於廠區內化學品的安全更是懸念。該主管也提到,台灣裝置容量雖然保持在50GW,但最怕的就是瞬間供需缺口,以及政府兩年後燃氣占比達50%的目標能否達成。 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則指出,目前企業為了應對電力不穩定性,積極自建電廠、做儲能,並與不斷電系統相結合。他強調,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土地面積限制,以及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對電力業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今年7月21日,中油台中接收站因安全儀控系統故障,導致台電大潭電廠電力減發,幸好台電極力調度,才讓全台「閃過」大停電危機。鄭智文也提到,在大燃氣時代,油氣水要互相支援,嚴防天然氣儲運風險。 另一方面,長春集團、奇美實業與台聚三家石化與化工業者,合組綠電團購公司「化盟」,共同購買綠電。化盟再生能源總經理趙煥章表示,政府要求用電大戶自備10%的再生能源,讓企業們更加關注綠電的購買。他認為,綠電價格不透明,期待政府推出「綠電版」的實價登錄,以幫助企業做出更合理的決策。 此外,環境部宣布明年初開徵碳費,未來費率將漸進式調高。對於碳費的開徵,企業們普遍感到壓力,並對基準量的設定提出質疑。在能源轉型關鍵期,電價、綠電價格與碳費環環相扣,對企業行為產生深刻影響。
台灣電力市場面臨綠電供應不足的挑戰,許多企業難以購得足夠的綠電。根據業界人士馮嘯儒的觀察,這主要是由於自由市場上的綠電供應量有限。以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為例,截至今年7月底,全台太陽光電發電量達75億度,但只有約2.47億度進入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的交易,這意味著全台僅有約3%的太陽光電進入自由市場。馮嘯儒指出,台灣綠電市場剛起步,許多中小型電廠由於裝置容量未達2,000瓩,無法直接售電給企業,必須經過冗長的行政流程和法遵成本,使得業者更傾向將電力賣給台電。 小水力業者恆水創電的執行長鄒飛逯也提到,雖然公司已與台積電簽訂售電合約,但仍在申請「三轉一」的流程中,這讓他感到不解。他認為,現行的行政流程和管理規範對於大型電業的管理是有助益的,但對於小型業者來說,卻像是「拿大砲打小鳥」。除了價格因素,尋找符合自家用電需求的綠電也相當困難。馮嘯儒表示,隨著歐盟CBAM在2026年上路,愈來愈多的業者將在2025年搶購綠電,若不解決現有的障礙,綠電荒將愈來愈嚴重。 馮嘯儒建議,政府可考慮將一部分的台電躉購費率補助給買電方或售電業,當躉購費率不這麼優惠時,將會有更多發電業者有動力進入自由市場,買家和中介服務商也能受益,從而推動台灣綠電市場的發展。
他解釋,現在的能源配比,正在加入越來越多的再生能源,那就變成不是台電想發多少電,就可以隨時升降載,所以在全球一些再生能源占比愈來愈高的國家,需量反應跟儲能,就變得重要,兩者都可以維護用電穩定,增加電網韌性。
所謂韌性,並非是指為了應付愈來愈多的用電量,就蓋愈多的機組,第一這樣緩不濟急,第二成本很高,第三效益很差,「需量反應與儲能成本相對低、速度又快,更能幫助電網平衡。」
需量反應指的是,當政府預測隔天電力供需緊繃時,就透過交易平台,以優惠電價鼓勵民間用戶讓出電力,幫助電網度過難關。
不過,儲能成本現在還是高,也影響企業購置意願。國內一家用電大戶直言,若以夜間的工業電價每度1.83元來算,晚上儲存電力,白天趁著電價高時放電使用,看起來很划算,但實際上,把儲能設備攤提到每度電,一度電大概要花5元多,實際上會這樣做的人就少了。
國內目前大舉投資儲能業者,多為大企業,台塑也是其中一家。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說,台塑新智能預計2024年完工儲能設備,可供應台塑四家企業用電。他提到,面對能源轉型,台塑都有努力規劃,減排也做了12年以上,發電可自己發,蓋天然氣廠以後也會用CCUS(碳捕捉)。
鄭智文提及,因應國家電力結構改變,企業要相應有對策,在電力緊急時,怎麼自救度過一兩個小時,比如安瑟樂威就有一個冷凍業者客戶,透過電力管理系統,即便冷凍設備關掉一兩小時,冷凍庫內還是可以保持低溫。
該主管說,業者也明白,這幾年台灣的裝置容量都保持在50GW,最高用電量不過40GW,「理論上」不缺電,最怕就是瞬間供需有缺口,尤其政府說兩年後燃氣占比要達50%,現在政府努力蓋燃氣機組、接收站,別忘了,政府公共建設常遲到,萬一到時氣沒接上來,該怎麼辦?
電力是企業重要生產要素,沒有電,工廠就無法運作,近年積極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觀察,眼下有不少企業努力自建電廠、做儲能,與做不斷電系統,「現在電網最大挑戰是再生能源比重高,它有間歇性,也受限土地面積;還有一個變數是氣候變遷,以前大家很難想像香港、內華達州會淹水,現在極端氣候發生了,這對電力業者來說,是很大挑戰。」
今年7月21日周五晚間,中油台中接收站(二接)因廠區內安全儀控系統故障,導致台電大潭電廠電力減發、民營海湖電廠解聯,所幸台電極力調度,讓全台「閃過」大停電危機。當晚,鄭智文也收到了電力調度動員令,他說,在大燃氣時代,油氣水要互相支援,一個小地方出問題就會波及整個系統,台灣更要嚴防天然氣儲存不夠或沒辦法運送,這真的是比較大的風險!
嚴防天然氣儲運風險
同樣在7月,長春集團、奇美實業與台聚,這三家老字號石化與化工業者,合組一家綠電團購公司,名叫「化盟」,取意「石化同盟」。化盟再生能源總經理、長春環安衛部經理趙煥章說,之前長春為了買綠電,初步盤算要買50MW,結果因為量太少,被風電業者委婉拒絕,現在三家企業團結力量大,初步算出要買的團購量是200MW,「這段期間有很多風電業者前來報價,也有其他同業想要『加1』。」
趙煥章觀察,國內現在急著買綠電的,除了是備受國際品牌催促要用綠電的供應鏈者,在石化產業中,因為很多都是用電大戶,政府這幾年要求用電大戶要自備10%的再生能源,「10%的要求,現在看起來不是太為難,但是很多同業『未雨綢繆』,認為未來政策要求一定會提高,所以現在就得布建一條綠電之路。」
趙煥章說,長春估算自己一年需要的綠電,差不多是2億度,如果把最近這些前來探聽的業者算進來,「以他們現在ESG報告揭露的用電量『抓』個十分之一,又是好幾億度的電」。不過,他認為,買綠電雖然急,但是不能躁進,畢竟要買的量這麼多,跟風電業者一簽約就是20年,「這個決策壓力很大,老闆一定會來問我,有沒有買到合理價?大家都是用幾塊錢買的?」
盼催生綠電實價登錄
他認為,現在的綠電價格不夠透明,既然很多人買房子都會上實價登錄網站比價,法規也要求買賣方要做售價揭露,如果政府可以推出「綠電版」的實價登錄,相信會對企業決策有幫助,「有了透明的價格,大家不用擔心買貴,交易量自然會上來!」
最近,另一個讓全台用電大戶揪心的事,還有環境部宣布明年初開徵碳費、2025年要實際收費,未來費率還將漸進式調高。儘管目前費率尚未公布,不過,不少業者估算時,都還是以先前環境部委外調查建議的每噸10美元,預估未來碳費。
一家近期參加環境部說明會的用電大戶說,其實過去幾年的減碳支出,早就超越未來一年可能要繳的碳費,每家公司耐受度不同,環境部打算針對不同行業的既定排放量,算一個開徵前三年的排放平均值做基準量。有的人就抱怨,為什麼這個行業減碳要求這麼高,那個行業低;還有這三年剛好籠罩在不正常的新冠疫情期間,有人生意突然大好,有人大壞,這樣的基準客觀嗎?
的確,一碗水很難端平,尤其此刻正處能源轉型關鍵期,不論傳統電價,還是綠電價格,都與碳費環環相扣,深刻影響企業行為。
以全台太陽光電來看,至今年7月底共發出75億度電,但同期,放到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的交易量,卻只有2.47億度,就是說,全台僅有約3%的太陽光電,會進入自由市場。
馮嘯儒解釋,台灣的綠電市場剛起步,尤其台灣有九成五以上的中小型電廠,為裝置容量未達2,000瓩的「第三型電廠」,第三型電廠不能直接售電給一般企業,它必須轉成第一型才可以,「『三轉一』有冗長的行政流程要跑,之後還有相當的法遵成本,交易成本太大,於是業者就更傾向把電賣給台電。」
小水力業者恆水創電執行長鄒飛逯指出,雖然公司已跟台積電簽了售電合約,但目前電廠還在申請「三轉一」的流程中,「其他同業申請案,有的跑了一年半,兩年也有,為什麼不能縮短流程?」他認為,現行的行政流程、管理規範,有助政府管理大型電業,但要求小型業者比照辦理,猶如「拿大砲打小鳥」。
除了價格,還包括要找到一家匹配自家用電需求的綠電,更是不易,「比如,我們有些客戶是製造業,周一到五生產,六日休息,這時就可以兜一個光電方案,平常賣給他,六日就賣給服務業有上班的門市。」馮嘯儒說。
他表示,買綠電在台灣畢竟剛開始,交易對象與習慣都還在摸索中,隨著歐盟CBAM在2026年上路,會有愈來愈多的業者在2025年搶購綠電,各種障礙不趕快解決,綠電荒會愈來愈嚴重。
馮嘯儒建議,現行台電躉購費率是單向補貼發電業者,政府是否可考慮挪移一部分躉購費率補助買電方或售電業?當躉購費率沒有這麼甜時,將會有更多發電業者更有動力到自由市場找買家,而買家或中介服務商也能受益,更有底氣做大台灣綠電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