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據轉述,同時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賴清德在會中談及缺電議題,細數自己在行政院長任內就核定了七部天然氣機組,關於台灣缺不缺電的議題,建議黨公職可請民眾查詢當天的備轉容量率資訊,「台灣其實不缺電,台灣的電是夠的,不會不夠」。
針對能源議題,賴清德近日接受媒體專訪時說明,事實上,2022年台灣的綠能發電量已經超過核能發電,核能發電占比僅約5%而已,並不會造成外傳的大停電;目前備轉容量率約15%,簡單解釋就是今天發電100度,只用掉85度,還有15度的空間,所以2025年一定會缺電的傳言,從實際數字來看,並不合理。
王美花昨出席經濟日報主辦的「2023產業戰略高峰論壇─供應鏈全球大進擊」,會後接受媒體訪問表示,經濟部確實向行政院提出挹注台電財務的想法,具體細節須待行政院主計總處提出下年度預算報告才會定案。
關於台電財務狀況,王美花強調,經濟部會持續精算,台電現在仍需要蓋電廠及進行電網建設,一定會讓台電穩定運作。
台電去年虧損2,675億元,今年4月調漲電價11%仍無法補足缺口,截至今年上半年虧損1,230億元,預計到年底累虧近4,000億元,幾乎吃掉資本額4,800億元。
【新聞稿內容】 中興電(1513)今(1)日公布7月營收達19.68億元,年增長31.32%,累計前七月營收則達127.39億元,年增長20.04%,這兩個數字都創下了同期新高。雖然中興電的氣體絕緣開關(GIS)在手訂單高達340億元,但因捲入雲豹裝甲車動力系統弊案,台中高分院判決沒入20.99億元犯罪所得,這將對上半年營運造成影響。不過,政府強韌電網十年內將挹注5,000億元預算,以及新能源產業的興起,讓中興電的台電、民間儲能等電力設備訂單滿檔。由於產能滿載,中興電計劃將擴產,廠房數量從七座提升至九座。
台電虧損慘重,年底累虧將近4,000億元,資本額逼近破產危機!為挽救台電,經濟部在113年總預算中爭取編列1,000億元增資計畫,預計明年資本額將擴大至5,800億元。然而,台電面臨的經營困境並非一蹴而就,國際燃料價格高企,電價調漲仍不足以彌補虧損,加上勞保潛在負債,政府如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成為當前重要課題。
去年台電虧損達2,675億元,今年截至6月底已虧損1,230億元,加上行政院長陳建仁宣布10月不調整電價,台電今年虧損估計將達2,000億元。光去年和今年兩年累虧已達4,675億元,幾乎將台電4,800億元的資本額消耗殆盡,台電即將面臨「資不抵債」的危機。
為解決台電虧損,政府正尋求多種方案。經濟部已向行政院爭取明年挹注台電1,000億元,並希望以增資方式進行。此外,政院也曾討論由國發基金挹注台電200億元,以及台電發行500億元特別股,但這些方案都面臨困難。目前,政府正努力尋找最佳解決方案,以確保台電的穩定運營。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多次開會協調財政部,但目前尚無具體結果。鄭文燦表示,雖然目前擱置特別股發行,但未來仍可能適時再發行,最快在年底或明年初進行檢討後再決定。面對台電的困境,政府必須動用各種手段,共同解決這個難題。
台電虧損情況嚴重,年底預計累虧近4,000億元,這個數字讓人驚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濟部預計在9月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決定今年10月之後的電價。台電初步估算,若要完全反映國際燃料價格成本,平均每度電價至少要漲到4.1元,也就是說,每度電價有調升1元的空間。但是,電價會不會真的漲呢?何時調漲?要漲多少?這些問題讓人好奇。 目前國際燃料成本還處在高檔,並未回到俄烏戰爭之前的水平。台電6月底的自發燃煤成本是每度3.80元,自發燃氣成本則為3.70元,這還沒有涵蓋其他成本。今年4月,台電已經調升了一波電價,當時國內平均電價為3.12元。但是,若要完全反映國際燃料價格成本,平均每度電價至少要上漲到4.1元,這意味著每度電價有調升1元的空間。 這個數據讓人看得出來,台電是在賠錢的方式發電、售電,巨額虧損就是對電價補貼的後果。經濟部預訂9月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但行政院長陳建仁已經搶先宣布10月「電價不會漲」。再加上政院明年只挹注台電1,000億元,這個力道顯然不足,台電虧損持續滾下去,明年4月電價面臨調升壓力。
中興電目前氣體絕緣開關(GIS)在手訂單高達340億元,惟因捲入雲豹裝甲車動力系統弊案,遭台中高分院判決沒入20.99億元犯罪所得,將影響上半年營運。
政府強韌電網十年內5,000億元預算挹注及新能源產業興起,中興電的台電、民間儲能等電力設備訂單滿檔,目前GIS在手訂單達340億元,由於產能滿載而將擴產,廠房從七座提升至九座。
救台電鉅額虧損及撥補勞保潛藏負債,儼然已成政院兩大燙手山芋,必須要靠預算挹注。事實上,因國際燃料價格居高不下及電價未足額反映,台電累積虧損速度遠比勞保來得快,破產年限也近在明年。
台電去年虧損2,675億元。今年4月電價雖已調漲11%,但仍不足以彌補台電虧損持續擴大,今年截至6月底已虧損1,230億元;加上下半年適逢總統大選,行政院長陳建仁已先一步宣布10月不會調整電價,儘管國際燃料價格適度回跌,台電初估今年仍要虧損2,000億元。光去年和今年兩年累虧4,675億元,幾乎把台電資本額4,800億元吃掉了,使台電很快面臨「資不抵債」、淨值轉為負的破產之路。
目前確定的是,經濟部已向行政院爭取明年挹注台電1,000億元;據了解,台電希望千億元直接打掉虧損,但主計總處要求以增資方式挹注,因為直接讓台電打掉虧損怕留下政府補貼電價、或補貼國營事業的負面名聲,只好讓台電股本繼續擴大。因此,台電明年資本額將擴張至5,800億元。
為填補台電虧損缺口,政院亦曾討論由國發基金挹注台電200億元,以及台電繼續發行500億元特別股,惟上述兩方式都面臨困難。
國發基金持有台積電6%多股權,已賺飽股利,台電和經濟部一度爭取國發基金撥補台電200億元,但政院協商後,遭主計總處駁回,主計總處認為,近期國際燃料價格已下跌,預計台電接下來的虧損將會趨緩。簡言之,國發基金獲利全數繳庫後,不會再另外挹注台電。
針對台電原擬發行500億元特別股,公股行庫考量資本適足率興趣缺缺,導致根本發不出去。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多次開會協調財政部,至今未有具體結果。惟鄭文燦仍希望保留台電發行特別股彈性,目前已擱置特別股發行,不排除未來適時再發行特別股,最快在年底或明年初進行檢討後再決定。
根據台電公布資訊,因目前國際燃料成本屬高檔,尚未回到俄烏戰爭之前水準,今年6月底台電自發燃煤成本每度3.80元,自發燃氣成本則為3.70,此尚未涵蓋其他成本。台電資料顯示,今年4月一波調升電價後,國內平均電價為3.12元,若要完全反映國際燃料價格成本,平均每度電價至少要上漲到4.1元,亦即每度電價有調升1元空間,才能打平。這也凸顯出台電是賠錢方式發電、售電,台電巨額虧損就是對電價補貼的後果。
經濟部預訂9月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行政院長陳建仁已搶先宣布10月「電價不會漲」;加上政院明年挹注台電1,000億元,力道不足,台電虧損持續滾下去,明年4月電價面臨調升壓力。
台電近來推出了一個規模超過百億元的強韌電網計畫,這個大計畫帶來了豐富的商機,讓華電(1603)、大亞(1609)以及合機(1618)等線纜廠商都成功搶下大單,總金額超過23億元,為未來二到三年的營運成長帶來了強大的動能。同時,國際銅價的止跌回穩,7月份銅均價年增長達12.16%,這對於各線纜廠商在8月份的營收回升也是一大助力,近期股價也相對抗跌。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榮星(1617)主要生產漆包線外,華電、華新(1605)、華榮(1608)、大亞、宏泰(1612)、大山(1615)、億泰(1616)以及合機等線纜廠商,生產的電力線纜、漆包線或裸銅線,其中漆包線和裸銅線的銷售業績受到消費性電子等產業去化庫存的影響,拉貨力道並不強勁。 台灣的線纜廠商目前主要以2021至2022年接獲台電汰舊換新饋線標案為主,再加上台商回流建廠以及建築業推動建案所需的中低壓或建築用線,今年電力線纜的銷售量普遍穩定。但由於各廠商的營收是根據前一個月的銅均價來計算的,7月份電力線纜的營收是根據6月份的銅均價8,386.23美元、年減7.16%來計算的,雖然7月份的電力線纜銷量成長,但營收還是可能會下滑。不過,7月份銅均價相比去年同期7,529.79美元增至8,445.26美元,年增長12.16%,這將有助於8月份的營收回升。 去年7月,台電釋出了總金額達131.1138億元的25KV交連PE電力電纜標案,由大東電業、億泰、大亞、大同(2371)、合機、大山、華榮、宏泰、華電以及太電等公司分別獲得標案,今年起陸續交貨,對營收有所挹注。而今年,台電釋出了總金額101.34億元的345KV超高壓交連PE電纜及附屬器材等地下輸電線標案,華電、合機、大亞以及大東電業四家生產345KV超高壓線纜廠商都成功搶下訂單,未來二到三年都將對營收增長起到推動作用。 華新去年參與的25KV交連PE電力電纜標案因非最低價而未能得標。但華新表示,今年電力線纜及不銹鋼銷量穩定,透過義大利CAS不銹鋼廠併購英國SMP不銹鋼廠,並向芬蘭不銹鋼集團Outokumpu AB收購其瑞典Degerfors及Storfors兩軋鋼廠,今年內將完成併購手續,這將可認列營收。
業者指出,線纜族群上市公司除榮星(1617)生產漆包線為主外, 華電、華新(1605)、華榮(1608)、大亞、宏泰(1612)、大山( 1615)、億泰(1616)及合機等線纜廠,生產電力線纜、漆包線或裸 銅線,其中漆包線及裸銅線銷售業績受消費性電子等產業去化庫存影 響,拉貨力道不強勁。
業者指出,台灣線纜業者目前電力線纜出貨以2021∼2022年接獲台 電汰舊換新饋線標案為主,加上台商回流建廠及建築業推建案所需中 低壓或建築用線,今年電力線纜銷售量普遍穩定,但各廠商營收依據 前一個月銅均價計算,7月電力線纜營收係依6月銅均價8,386.23美元 、年減7.16%計算,7月電力線纜銷量成長,營收仍可能下滑。7月銅 均價去年同期7,529.79美元增至8,445.26美元,年增12.16%、有助 於8月營收回升。
台電去年7月釋出25KV交連PE電力電纜標案,總金額131.1138億元 ,由大東電業取得近6.96億元標案、億泰拿下8.77億餘元、大亞獲1 3.5億餘元、大同(2371)、合機及大山各自拿下近12.15億元標案、 華榮及宏泰各自得標金額6.26億餘元、華電近4.52億元、太電8.77億 餘元,今年起陸續交貨,挹注營收。
台電今年釋出345KV超高壓交連PE電纜及附屬器材等地下輸電線標 案,總金額101.34億元,華電、合機、大亞和大東電業四家生產345 KV超高壓線纜廠訂單均有斬獲。大亞和大東電業分別獲23.47億、27 .36億元訂單;華電訂單金額25.16億元、合機25.34億元,未來二∼ 三年均可挹注營收增長。
華新去年參與25KV交連PE電力電纜標案投標,囿於非最低價而鎩羽 而歸。華新表示,華新今年電力線纜及不銹鋼銷量穩定,透過義大利 CAS不銹鋼廠併購英國SMP不銹鋼廠,向芬蘭不銹鋼集團Outokumpu A B收購其瑞典Degerfors及Storfors兩軋鋼廠,今年內完成併購手續, 可認列營收。
台電面臨巨額虧損,如何維持營運?
近年來,台電面臨著嚴峻的財務壓力,去年虧損達2,675億元,今年估計虧損將達2,000億元。在燃料價格波動不斷的影響下,台電如何維持正常營運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對於物價上漲對社會造成的衝擊,台電表示無法坐視不管。為了避免電價跟著燃料價格波動,進而推高物價,台電積極配合政府立場,希望電價波動能夠較為平穩。當燃料價格上升時,台電會盡量吸收價差,減少電價調整幅度,以維持物價穩定。
去年,台電為了吸收價差,承受了2,675億元的虧損。今年,政府已經增資1,500億元,並計劃再挹注5,000億元的超徵稅收,以支持台電的營運。未來,台電的虧損情況將如何,取決於俄烏戰爭的結果以及燃料價格的變化。
除了台電自身的努力,其他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來減少民生物價波動。例如,日本政府增資東電,有歐洲國家則是購買電力公司,改為國營,以緩衝物價衝擊。
至於電業自由化以及台電分割的議題,台電表示,雖然不分割有優勢,但立法院已有決議,台電將按照立法院的要求進行內部分離和組織改造。目前,台電正處於虧損近5,000億元的困境,如何分割以及誰會購買台電,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台電強調,能源轉型與組織轉型之間存在衝突,但台電為了社會的物價穩定,擔任了「消波塊」的角色,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未來,台電將從各角度各層面去思考問題,並與全民一起討論,以確定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王耀庭親自接受專訪,透露了台電在達成能源轉型及淨零碳排目標上的進展與計畫。為了實現2025年的能源轉型目標和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台電將大規模投資於輸配電的強化與擴充、電廠興建與更新等方面。王耀庭強調,未來的電力系統將進行大規模改造,並堅定地朝向最乾淨的能源方向前進。
根據台電的規畫,從現在到2038年,將會投資並完成46項計畫,包括多個電廠的開發及更新改建、離岸風電及綠能計畫、以及輸變電工程計畫等,總計投資金額高達2兆1,582億元。其中,2025年的單年度投資金額更是高達2,334億元。王耀庭指出,協和電廠的興建將增強北部供電的韌性,解決北東電網的缺口問題。
在面對地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的挑戰時,王耀庭強調,穩定供電是台電的使命。他提到,再生能源的發展雖然帶來間歇性,但台電將透過投資建置匹配設施,確保電力系統的穩定運作。台電也計劃進行「九站十線」投資,以滿足再生能源進入電網的需求。
在電廠方面,台電將著手汰換傳統燃煤和燃氣機組,並規畫興建燃氣電廠,以未來能源為目標。王耀庭表示,台電將積極推動技術進步,研究並規畫協和電廠的燃氣機組,使其可能於2050年轉為燃氫電廠,實現綠色電力供應。
王耀庭強調,台電的投資規模將隨著淨零碳排目標的實施而增加,並計劃在2040年前持續進行電力建設。他呼籲民眾理解電力建設的長期性,並積極參與支持台電的能源轉型計畫。
台灣電力公司再創總預算新高!
據了解,台灣明年總預算將達2.70兆元,歲出則為2.88兆元,這個數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其中,證交稅預算編列2,000億元,比今年大幅增加近5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顯示政府對明年股市量能相當有信心。
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已刷新歷史紀錄,但明年總預算將再度創新高。行政院長陳建仁在總預算會議上提到,明年歲出將比今年總預算成長約7%,歲入則比今年成長約5%,稅課收入達約2.3兆元。
儘管明年稅課收入預算編列樂觀,但今年上半年證交稅實徵金額卻年減107億元,減幅達11.2%。不過,財政部表示,股市日均成交量已較去年同期減少8.3%,但減幅已縮減至個位數,實徵淨額在歷年同期排名第三高,對證交稅仍有一定程度的支撐。
在各部會預算部分,國防預算維持約4,000億元,衛福部則因應後疫情、少子女化等政策,編列超過3,000億元。經濟部成功爭取超過千億元,明年預算將為編列1,000億元增資台電,並以增資或補助方式挹注台電200億元,總預算將編列超過1,600億元。
科技預算則約爭取1,500億元,用於淨零碳排、高齡科技、太空及6G等關鍵議題。勞動部的公務預算中,也將編列1,000億元用於撥補勞保基金,加上軍公教調薪4%編列約300億元,以及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配套措施方案需逾200億元等,都大幅提升歲出規模。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分析,從目前外資投入台股的狀況來判斷,明年股市確實可偏向樂觀看待,且預估最快明年第2季台灣景氣有望好轉。
王耀庭成大電機碩士畢業後,1987年進入台電,當過業務處副處長、台中區處處長,後來接任配電處處長職務,對業務與電力系統運作相當熟稔,在台電年資長達36年。他不僅是實事求是的工程師,且為人親切、善於溝通,很受員工肯定。
他在台中區處處長任內,強颱蘇迪勒造成台中地區50萬戶大停電,即便台電已總動員,仍有部分地區第五天才復電,地方里長氣噗噗要台電給交待,原本現場氣氛火爆,王耀庭以誠懇態度,說明台電人員冒著風雨維修進度,竟成功得到諒解。
從這次經驗,王耀庭深刻體會對內、對外溝通重要。他曾說,電力事業為克服困難、使命必達,「必須達觀、更要無私」。因此,台電規畫長期電源開發、強化電網韌性、推動再生能源、甚至制定電價,都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優先考量。
他說,各項任務推動,不論是對產業、民生、社會的影響,台電都「多方思考,都照顧到」,「平衡各個面向」。台電同仁都是非常專業,在對外溝通上,台電應把努力過程,讓民眾了解,並有所感,爭取民眾支持。
答:物價上漲對社會衝擊很大,物價一上去就不會下來,台電不能不考慮政府立場。當燃料價格大幅波動時,若電價跟著波動,物價就此下不來,這對國家是不好的。當時,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希望電價波動能較平穩,燃料價格漲時,台電儘量吸收,電漲少一點,前二次調整方式都是如此,好處是台灣物價會平穩一點,不會隨燃料價格直線上升。
台電承受價格差額,要吸收價差,去年虧2,675億元,今年估計虧2,000億元,明年會不會再有?還未知,要看俄烏戰爭。理論上情勢愈來愈明朗,燃料價格若沒有往下走,政府今年已增資1500億,另超徵稅收再挹注5,00億元,明年看狀況。
其他國家為減少民生物價波動,也是採取這些措施,日本政府增資東電;有歐洲國家買下電力公司,改為國營,為緩衝物價衝擊,這是必須的。至於電價問題,台電立場希望適度反映,但要考慮社會最大共識。
問:你對電業自由化、台電進行分割的看法為何?
答:站在台電立場,我們認為不分割有優勢。但立法院已有決議,台電會照立法院要求去做,內部分離會計、組織改造都在進行中,但現在台電虧了近5,000億元,要怎麼分割,有誰會來買?這是從未遇過的狀況。
2017年立法時,主要是考慮組織轉型,後來又有能源轉型,這是大工程,且轉型速度那麼快,而今與2017年情境已大不同,所有電網、電廠建設工程都要進行,在此情況下,切割下去會不會有什麼狀況?全民可以去思考並討論此議題,只要有共識,台電一定照做。能源轉型與組織轉型是有衝突之處,台電虧了5,000億元要怎麼解決,台電幫社會擋了物價,是物價穩定「消波塊」,對社會是有貢獻,須從各角度各層面去看問題,再來決定怎麼做是好的。
依照台電規畫,從現在到2038年間,台電將投資並完成共46項計畫,包括協和、大潭、興達、台中、通霄、大林等電廠開發及更新改建、離岸風電及綠能計畫、以及輸變電工程計畫等,總計投資金額高達2兆1,582億元,2025年單年度台電投資金額更高達2,334億元。
王耀庭強調,2025年北東電網缺口達470萬瓩,協和電廠興建可增強北部供電韌性。此外,隨著中南部再生能源大量發展,若要大量北送,勢將面臨電網瓶頸問題,未來產業往中南部移動,工業區建在中南部,再生能源就地消耗,這整體對能源使用是最有效率。以下是本報專訪紀要:
問:地球日漸暖化,在2050淨零碳排目標下,台電如何達成穩定供電任務?
答:6月全球溫度又創高,令人憂心,如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所有地球公民都要盡一分力。穩定供電是台電使命。天氣愈熱,負載愈大,機組效率就愈差,台電艱鉅的任務就在此,壓力很大。電的生產一定是即發即用。再生能源大力發展後,其間歇性易導致負載不穩定,會亂掉。所以理想狀態是負載端及發電端,兩端都要控制,電力系統才能穩定。
九站十線投資 建置匹配設施
能源轉型之下,台電面臨第一挑戰,就是必須強化、擴充輸電網、配電網。台電先前有「電網強韌計畫」,包括九站十線投資,目的是讓輸電網滿足再生能源進到台電系統;離岸風電則是先訂出幾個上岸點,拉到某個節點「開閉所」,由此拉到台電電網,自此就算台電投資,這是很大電網工程投資。但台電建得再怎麼快,業者都認為太慢,因為再生能源是遍地開花。再來是電廠。中午太陽很大,突然來了烏雲,再生能源突然降下來,這時傳統燃煤、燃氣機組就要上來,頂那塊缺口。
台灣很幸運的是,這段發展再生能源期間,碰到傳統機組壽命到期,該汰換時候;上次電力大建設是民國6、70年代,現在需要大量汰換,所以台電建置的是符合再生能源快速啟動上來的機組,可以匹配再生能源,可以替代再生能源瞬間不夠下來的量,這些機組開發是必須的。
這樣,仍不夠。因為再生能源瞬間下來缺口多達100萬瓩至200萬瓩,這是一部到二部機組的容量,因此台電買儲能設備,隨時頂上去,讓發電及用電平衡。
問:台電未來投資在強化電網、電廠的金額有多少?建設期程為何?
答:2050年之前將是電力系統大改造工程,電廠、輸配線都要大力建設。早期「九站十線」計畫,這兩年就會開花結果,但還要繼續做下去,因為早期計畫是以2025年為目標,未來還有2030年目標,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到60%至70%,要去哪裡蓋太陽光電、風電?能源局、農委會要先談好地點,台電會先去配置線路。
最困難的是蓋電廠。燒煤電廠是不會再蓋,現在只會蓋燃氣電廠,並規畫把燃氣電廠能換成未來能源。台電盼民眾了解,再生能源遍地開花,2050年淨零碳排之後,傳統「會滾動的機組」一定會留下來,因為快速啟動及降載特性,能夠迅速地平衡負載,穩定電力系統。
至於投資金額,因應淨零碳排目標,台電投資量體「快多了二倍」。台電投資曲線逐年增加,從2022年的761.4億元、2023年的852.7億元,2024年增加至1300億,2025年跳升至2,300多億元。估計到2040年前電力都是要建設,前期是建發電廠及發展再生能源,2030年至2040年電廠設備及零件須更新,如更換為燃氫設備,仍有一些投資要做。
輸電線的建設要做五年,變電所和電廠興建都要五年至八年,電力建設需要漫長的時間,電力韌性是慢慢上去,也是慢慢下來,一旦發現韌性不足時,需要建設就要去建設,讓韌性提升上去。台電面臨的困境是,民眾不了解電力建設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不是馬上就可以生出電來,這需要五年至八年建設。
衝刺相關技術 分散供應壓力
問:協和電廠有何重要性?未來有可能轉為綠色電廠?
答:供應基隆、新北汐止、台北南港等地的北東電網2050年用電需求600萬瓩,和平電廠只供130萬瓩,缺口有470萬瓩,需要中部往北送電。
目前北西電網往北東輸送電的容量上限為420萬瓩,外界因此認為缺口只有50萬瓩;然而,再生能源只會愈來愈多,屆時北部電廠也要降下來,將容量空給再生能源發電,這代表需要有更多線路才能將電往北送,這實際上是有困難的,北部電網會愈加不穩定。
北東電網實際缺口就是470萬瓩,最好的方式,就是協和電廠就地蓋起來,不要全由大潭電廠扛,北部要有足夠電廠,分散提供電力,讓北東電網韌性提高。
隨技術進步,台電正研究並規畫協和電廠的燃氣機組,有可能2050年改為燒氫,氫燒了就變成水,就橋接到2050年後的綠色電廠;現在不綠,但以後會是綠的。
今(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編列2兆6,890億元,歲入編列2兆5,791億元,已刷新歷史新紀錄,但現在正在編列的明年度總預算將再度創下新紀錄。
據了解,行政院長陳建仁在26日已召開總預算會議,會上討論到明年歲出約2.88兆元,比今年總預算成長約7%,歲入約2.70兆元,則是比今年成長約5%,另稅課收入達約2.3兆元,儘管歲入再次成長,但以赤字預算不創新高為前提,因此赤字預算控制在約1,6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年度稅課收入約達2.3兆,高於今年的2.17兆,其中證交稅方面,將編列預算約2,000億元,對比今年度編列的1,546億元,成長幅度約三成,意味著政府預估明年股市量能可期。至於所得稅方面,今年上半年企業受到終端電子產品需求銳減,消費動能回復力道微弱,庫存去化壓力大,下半年景氣不明的情況之下,明年包括綜所稅、營所稅預算則與去年維持差不多水準約1.4兆元。
從上面所編預算來看,政府對明年稅課收入預算編列算是抱持相當樂觀看法,但若攤開2023年上半年稅收狀況來看,證交稅實徵金額845億元、年減107億元、減幅11.2%,目前看來似乎在證交稅收方面不是很樂觀。
對此,財政部表示,前六月股市日均成交量3,011億元,較去年同期少了8.3%,但減幅已縮減至個位數,且前六月實徵淨額在歷年同期排名第三高,如果股市可以維持現有成交量,對證交稅會是很有力的支撐。
在各部會預算部分,仍以國防預算最多,維持約4,000億的規模。衛福部因應後疫情、少子女化等政策,也會編列超過3,000億元。經濟部成功爭取超過千億元,明年預算將為編列1,000億元增資台電,另外200億元則將以增資或補助方式挹注台電,明年總預算將編列超過1,600億元。科技預算則約爭取1,500億元,用在淨零碳排、高齡科技、太空及6G等關鍵議題。
勞動部的公務預算之中也將編列1,000億元用於撥補勞保基金,加上軍公教調薪4%編列約300億元,以及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配套措施方案需逾200億等,都大幅提升歲出規模。
政府單位近期正如火如荼編列明年度總預算,證交稅預計將編列2,000億。對此,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分析,從目前外資投入台股的狀況來判斷,明年股市確實可偏向樂觀看待,且預估最快明年第2季台灣景氣有望好轉。
【台灣新聞】 哇靠,大家聽說沒?金管會最近公布上半年資訊,台灣的資金市場真的是熱鬧非凡啊!上半年公有發行公司公募案竟然有185件,總金額高達4,721.07億元,私募案也有48件,金額2,163.64億元,這兩個數字都創下了2009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真是驚人啊! 其中,台電的股債募資就占了2,122億元,整整31%的份量,這也讓人對台電的強大體質刮目相看。另外,台積電上半年也發行了600億元的公司債,這個數字也不小呢! 金管會還特別指出,上半年公有發行公司的國內募資申報生效案件有183件,金額4,436.15億元,再加上海外募資申報生效案件兩件,金額284.93億元,整體來說,上半年籌資申報生效案件總計185件,金額4,721.07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93件、金額3,388.06億元,件數減少了4.15%,金額卻增加了39.34%,這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大型募資案件真的不少,像台電發行的三檔公司債就高達623億元,台積電的三檔公司債也有600億元。 再來看私募市場,上半年辦理的私募案件共48件,金額2,163.64億元,比去年同期的件數減少了18.64%,金額卻增加了292.9%,這個成長率真的是驚人了!主要原因是今年上半年度的大型私募案件,其中台電辦理的私募普通股就高達1,499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去年整年的私募總額還要多呢! 看來,台灣的電力行業,尤其是台電,在市場上的表現真的是相當亮麗,不僅強化了企業體質,還擴充了營運規模,真的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亮點啊!
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推動,大同電力(2371)的重電事業再創佳績,剛剛宣布拿下台電一單6.9/13.8kV 100kVA亭置式變壓器的標案,總金額達到12.77億元,預計明年中旬開始交貨。這一筆大單讓大同重電事業在手訂單總額逼近百億元,訂單能見度可達到2025年。 這不是大同電力第一次取得這樣的大單,先前已經成功獲得大安超高壓變電所345kV電力變壓器暨水冷卻系統設備案,這次再度獲得單筆10億元以上的大額訂單,可見其在電力設備領域的實力。大同電力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以及企業節能減碳的需求,電力及新能源事業群成為了公司業績成長的重要推手。 大同電力指出,其電力事業群涵蓋重電、電纜、馬達、智慧電表等四大事業部,產品涵蓋了國家電網與民生家戶用電所需的設備。今年上半年營收年增18%,獲利成長達43%。為了爭取民間企業節能減碳的商機,大同重電事業部特別針對全台161kV以下的特高壓變電所及再生能源升壓站統包工程,設立專責的電力工程團隊,並已取得台中風電零組件廠商的特高壓變電站、台南太陽能案場升壓站等實績。 大同重電產品線豐富,包括各式電力變壓器、配電變壓器、電抗器、配電盤、氣體絕緣開關設備等,是全台唯一擁有變壓器類與開關類產品的電力整合製造商。同時,也是全台唯一擁有161kV 728MVA大容量電力變壓器實績的變壓器製造商。全球最大燃氣渦輪發電廠大潭電廠的九個機組中,就有八個機組的變壓器是由大同承製。 在大同新團隊入主後,已經連續八季保持獲利,財務體質逐漸健全。隨著綠能儲能、台電強韌電網商機的發燒,股價自5月起不斷攀升,兩個多月來最高漲幅近7成。雖然近期因大陸法院判賠利空股價受到拖累,一度重挫至48.9元,但外資近六交易日累計加碼逾2.4萬張、投信加碼逾4,000張,股價緩步回升,25日收盤價為51.3元,上漲0.3元。
【台灣新聞】台灣金融業首度迎來「綠天鵝」考驗!金管會公版氣候變遷壓力測試結果出爐,預期損失嚇人
台灣金融業近期迎來了一項重大挑戰,金管會首度對本國銀行進行「公版」氣候變遷壓力測試,結果令人驚訝。在氣候變遷風險的衝擊下,銀行的預期損失最高可達3,000億元,幾乎損失去年一整年的獲利。這次測試結果讓人深刻體認到氣候變遷對金融業的影響,也顯示出金融機構在應對氣候風險時的脆弱性。
根據測試結果,大部分銀行的最大預期損失發生在無序轉型的2050年情境。這意味著如果政府未能及時推出轉型政策,銀行將面臨巨大的損失。而預期損失最輕微的情境則出現在無政策的2030年情境,但即便如此,未來的氣候風險仍可能對銀行造成重擊。
值得注意的是,預期損失金額最高的銀行,其損失金額超過了去年一年的稅前盈餘,這對銀行的經營和穩定性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此外,公營事業如台電、中油、台水等,由於負有政策性任務,在氣候風險的衝擊下,損失金額也相對較高。
雖然有部分銀行已經採取了相應的行動來應對氣候風險,但這次測試結果仍顯示出金融業在面對氣候變遷時的脆弱性。金管會對此表示,將持續監督銀行對氣候風險的應對措施,並要求銀行提高資本準備,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
總之,這次「綠天鵝」考驗讓台灣金融業深刻體認到氣候變遷的嚴峻性,也提醒了金融機構必須積極應對氣候風險,以確保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