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北訊】近期來,台灣電力行業的發展可謂風生水起,特別是智慧電表技術的進步帶來的巨大商機。在大同電機(股票代號:2371)的智慧電表業務上,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該公司成功奪得台電高壓智慧型電表標案,金額高達1.79億元。這個標案將在2024至2025年間分批交貨,對大同電機來說,這是一個強大的成長動力。 作為台灣智慧電表市場的領頭羊,大同電機的智慧電表業務已經在手訂單上累積了25億元的驚人數字。這不僅是台灣市場的獨占鰲頭,大同電機還早早就將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目前其產品已外銷至日本和東協國家,這種跨足國際的行動,不僅增強了公司的品牌影響力,也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同電機強調,他們的高壓智慧型電表主要面向工商業用電大戶,而全台高壓用戶數約3萬戶,這些用戶的用電量佔全台總用電量的60%。自2008年起,大同電機就積極參與台灣智慧電網基礎建設的建設,並為台電提供高壓用智慧電表。多年來,大同電機在AMI智慧電表、通訊系統及資料管理整合能力上不斷深耕,如今在高壓智慧電表市場的佔有率已接近50%。 大同電機認為,智慧電表是實現永續淨零解決方案的重要工具。透過智慧電表的精準計量,結合能源管理系統,可以準確掌握工廠、樓宇、充電桿等用電數據,這對於促進能源效率、減少浪費、達到節能減碳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台灣電力巨頭大同電力(2371)近來在新能源事業上展開火熱的發展,智慧電表訂單頻傳捷報,為公司營運帶來新的動能。據大同電力表示,智慧電表事業部在手訂單金額已達25億元,其中高壓智慧電表市占率接近50%,產品更外銷至日本及東協國家,顯示大同電力在智慧電表市場上的實力與影響力。 大同電力積極轉型,緊抓綠能永續商機,6月成功取得台電高壓智慧型電表標案,含稅金額約1.79億元。該標案將配合台電高壓用戶的新增與定期換表需求,預計在2024至2025年分批交貨。這項合作讓大同電力在高壓智慧電表市場上的市占率更接近50%,穩坐台灣智慧電表製造商的頭把交椅。 大同電力的智慧電表不僅僅是一個電表,它還能結合能源管理系統(EMS),準確掌握工廠、充電樁等用電數據。這樣的設計使得用戶能夠精準統計用電、進行能耗分析,並即時掌握碳排、能耗、發電、儲能、溫室氣體等狀況。大同電力透過這樣的技術,搶佔淨零碳排的商機,為台灣的綠能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士電(1503)這家公司啊,真的是台灣電力行業的佼佼者。它提供的重電設備,像是變壓器這樣的大玩意兒,可是台灣市場的重要供應商呢!這不,台灣正在推動綠能轉型,台電也在加強電網建設,還有交通建設這些大工程,都讓士電的統包工程和電力設備商機不斷增加。再加上士電還跟起而行(eTreego)攜手,搶進了國內跟美國的充電樁市場,這一塊兒可是大有可为啊! 話說這充電樁,士電跟起而行合作得相當默契,士電負責生產製造,那麼一來,這個市場可是大有看頭。交通部規劃說,到2030年,台灣公共場域的充電樁要達到5.2萬支,平均每年增加1萬支,市場規模可達200億元。看起來,這個市場前景是相當廣闊的。 而這起而行啊,它還在美國取得產品送樣測試,美國市場雖然貿易壁壘高,但對台灣廠商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潛在商機。券商們也對士電後市頗為看好,建議投資人可以選擇價內外5%以內、可操作天期120天以上的中長天期商品來介入,這樣子可以好好把握這個投資機會。
台電攜手協和電廠再闖環評關卡,能源轉型路徑引爭議
明天(7日)將是台電協和電廠環評案的重要時刻,這項案子的進展對於台灣的能源轉型與北部地區的電力穩定都至關重要。不過,由於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彈,這場環評會議不僅關係著電廠的未來,也成為了環境保護與發展之間鬥爭的焦點。
環保團體以「七七事變」形容這次的環評會議,並進行串聯行動,反對環評結果的通過。環保署先前已經呼籲大家理性表達意見,給環評委員一個客觀審查的空間。
協和電廠對北部地區的供電平衡與電網穩定具有重要角色,但由於涉及到填海造陸,這引起了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為了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台電已經進行了多次規畫的縮減,從最初的29.25公頃減少到目前的14.5公頃,並強調將迴避電廠外側潛堤區的珊瑚。
然而,基隆市政府指出,協和電廠的3.0東移方案填海造陸範圍與2020年申請的方案完全不同,根據行政程序法規定,市府已經廢止了當年的同意函,並要求台電重新提出申請。
中南部環保團體也將在今日發布聯合聲明,支持基隆市民的反對行動,並呼籲環保署停止進行環評,避免以環評暴力來壓制反對聲音。
原本預定於5月25日召開的協和電廠環評第五次初審會議,在還未進入實質審查階段時,就因環保團體的衝突行動而中斷,會議主席最終宣布散會。原定於6月2日續審的會議也緊急喊卡,明天能否順利召開環評會議,仍是未知數。
大同積極轉型,強攻綠能永續商機,大同指出,6月取得台電高壓智慧型電表標案,含稅金額約1.79億元,將配合台電高壓用戶之新增與定期換表需求,於2024至2025年分批交貨,在高壓智慧電表市占率近50%,為台灣市占第一的智慧電表製造商。
大同智慧電表可結合能源管理系統(EMS)可準確掌握工廠、充電樁等用電數據,以利精準統計用電、能耗分析,即時掌握碳排、能耗、發電、儲能、溫室氣體等狀況,搶占淨零碳排商機。
在充電樁方面,士電攜手起而行,士電主要負責生產製造。根據交通部規劃,國內2030年公共場域充電樁將達5.2萬支,以一年平均1萬支來計算,市場規模達200億元。另外,起而行在美國也取得產品送樣測試,美中之間的貿易壁壘為台灣廠商提供不少潛在商機。
權證券商建議看好個股後市投資人,建議利用價內外5%以內、可操作天期120天以上中長天期商品介入。
協和電廠在北部地區具有供電平衡與電網穩定任務,不過因涉及填海造陸,引發環保團體強烈反彈,為減少衝擊,台電精簡用地規畫,從一開始填海造陸29.25公頃,2.0方案縮到18.6公頃,後來再推3.0方案縮到14.5公頃,並強調會迴避電廠外側潛堤區珊瑚。
不過基隆市政府先前召開記者會指出,協和電廠3.0東移方案填海造陸範圍與2020年向市府申請方案已完全不同,依行政程序法規定廢止2020年的同意函,並要求台電重提申請。
中南部環團今日則將發布聯合聲明,聲援基隆人反四接,呼籲環保署懸崖勒馬,勿以環評暴力輾壓。
環保署原本在5月25日召開協和電廠環評第五次初審,不過還未進入實質審查,現場就爆發衝突,反對開發的環團闖入會議現場高喊「程序違法,立即散會,退回重審。」導致審查中斷,隨後會議主席宣布散會。原排定6月2日續審協和電廠環評案,又緊急喊卡,明日能否順利召開審查,仍待觀察。
同時,國壽也將氣候行動進一步連結到健康、培力的永續主軸,2022年舉辦的「步步攻億走」投入300萬元於澎湖花嶼國小興建太陽能板,解決學童斷電即斷學的困境,公司也能取得再生能源憑證,達到互利共好的綠色循環。
至於2023年重點作為與目標,包括:一、綠色職場(Green Workplace):推動VDI OA,將電腦資料上雲,提升同仁辦公效率與資訊安全性,搭配職場空間整併的轉型計畫,提供同仁既彈性又節能的綠色辦公空間;打造內外勤共三處新空間,維持部門人數彈性辦公約30%。
二、綠色能源(Green Energy):國壽響應農委會ESG計畫,支持農村發展再生能源場域,目前已投入苗栗黃金小鎮的小水力與屏東瑪家鄉太陽能板興建,透過能源產業發展與收益回饋,支持地方公益、促進地方創生,國壽透過購回再生能源提升RE使用量;RE目標10%。
三、綠色房東(Green Real Estate):持續與承租戶倡議使用綠電,目前約30個承租戶有潛在綠電需求,有18家公司已進入實質協商階段。拓展台北市、其他直轄市特定大樓的綠色租賃服務。
做為機構投資人,持續展現「低碳投資配置」策略的決心,為達成2050金融資產淨零之目標,持續突破及設定具體目標執行:一、配置轉型(Green Capital):2022年重新檢視並擴大低碳綠能投資目標,「以2020年為基期,分別於2023年、2025年及2030年成長20%、25%及35%」。
二、氣候議合(Green Engagement):設定具體議合目標,擴大議合關鍵公司。國壽是台灣第一家以氣候為主題與企業進行深入對話的金融機構,也是亞洲最積極領先的金融業之一,身為氣候議合行動領導者,我們也是首家台灣金融機構建立具體議合目標,分別在2023、2025、2030議合國內投資組合碳排放量45%、50%、55%之關鍵公司。
三、綠電事業(Green Business):國壽除自2014年起即開始投資太陽能電廠,於2022年積極參與國泰電業合併增資案,增持國泰電業股權至七成,為國內首家成立太陽能電廠子公司的壽險業者。
大同為台灣市占第一的智慧電表製造商。大同指出,高壓智慧型電 表主要為工商業用電大戶所使用,全台高壓用戶數約3萬戶,占全台 用電量高達60%,大同在2008年建置台灣第一套智慧電網基礎建設並 提供台電高壓用智慧電表,多年來持續著墨於AMI智慧電表、通訊系 統及資料管理整合能力,在高壓智慧電表市占率近50%。
大同目前智慧電表事業部目前在手訂單約25億元,除了在台灣電表 市場獨占鰲頭,早年亦將觸角擴及國際市場,目前外銷至日本及東協 國家。
大同表示,智慧電表是永續淨零解決方案中重要的用電量測工具, 透過智慧電表計量,結合能源管理系統可準確掌握工廠、樓宇、充電 樁等用電數據。
電力系統有些複雜,不只是電多不缺,電少就缺;還得回頭看用電 成長的情況跟發電能力增加的速度有無匹配,以及輸配電網的持續投 資跟建置。最近媒體報導的停電事故,絕大多數是電網電線的損壞, 無論是大家嘲笑的小動物碰觸,或是雷擊、車撞,以及台電的設備故 障,就算不缺電,電網故障還是會沒電,就像水庫的水源即使夠,也 要有夠大、夠密集的水管能把水送到用戶家。
台灣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機組及電網投資不足,明顯導致了電 力系統疲弱。從發電機組的角度來說,馬政府時代期待核電上線,對 其他火力機組的投資不足,八年過去還是蓋不成核四時,核定太少機 組就成為接手者的難題,也是近年最低的備轉容量率1.64%。蔡政府 從頭開始就立定非核方向,加上再生能源非常需要燃氣機組快速升降 ,匹配綠能的間歇性。也因此核定了相較過去5倍的發電機組,今年 起陸續上線。並在電網事故後,投資了史上最大的電網更新改善計畫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大幅核定發電機組,
2022年後逐步上線
事實上,歷任政府對於用電成長的預估,都有失準的可能性。200 8年以後因為經濟成長較為薄弱,造成電力需求成長放緩,以致蔡政 府2016年執政時,延續過去低電力成長的假設情境,以致低估用電需 求,但沒想到近年台商回台、半導體產業飛速成長,製造業活絡導致 用電爆增,一度也面臨供電吃緊。
蔡總統上任以來,企業回台投資熱烈,加上政府推動各項產業創新 計畫使得國內經濟表現不俗,2016∼2022年GDP平均年成長率達3.37 %,高於2008∼2015年之3.00%。經濟活動熱絡讓產業用電需求大增 。然而電力機組建設需要時間,前面核定的少,加上後期用電成長快 速,因此2016∼2020年成了台灣供電嚴峻時刻。以火力機組核定數來 看,2008∼2016年間核定的發電機組投資計畫約317.5萬瓩,遠低於 2016∼2022年間核定的發電機組投資計畫約1,840萬瓩。但這樣的投 資還必須持續,才能讓再生能源時代來臨後,更有調度餘裕。面對半 導體持續保有優勢的事實,2023到2030年仍然要持續新增機組,扣掉 除役機組,台電雖然預估發電機組淨增加供電量就有910萬瓩,但不 可小覷護國神山的吃電效應。
■大幅投資改善電網系統,
增加輸配電能力
此外,發電廠所產生的電力要靠輸配電網供應給產業與民生需求。 因此輸配電網的建設與汰舊換新其實是用戶端穩定用電的重中之重。 過去集中化發展的電網及電廠,應該持續改為分散式以提升韌性,以 因應提高再生能源占比、降低事故影響範圍。從台電的資料看來,2 017∼2024年電網預算達5,554億元,已經較2009∼2016年提高21.6% ,增加近千億元。台電公司並自2022年起將於十年內投入5,645億元 強化電網韌性的做法,早該在再生能源時代來臨之時共同配套。不過 ,台電規劃新建28個變電所,雖然有助於區域供電穩定與安全。但松 湖變電所長期抗爭殷鑑不遠,如何降低地方的抗性,說服民眾共生共 榮。未來台電工程師們要做的諸多社會溝通工作難度,不亞於電力工 程本身。
台電為了確保未來十年電網穩定供電,正式啟動六大計畫,預計投入5,528.12億元,從2024年起逐步推動。這六大計畫分別是台中電廠第二期新建燃氣機組、興達電廠1號機改建生質能機組、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變電所改建二期專案、強化電網韌性專案以及第1期低壓AMI布建計畫。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表示,隨著再生能源併網的加劇,為了維持電網穩定性,這些建設是必要的。台中電廠新建的燃氣機組能夠快速起停,並能夠應對未來中部地區的電力需求,規劃四部新燃氣機組,每部機組容量達130萬瓩,讓既有燃煤機組成為備用機組。 興達電廠則將舊機組改建為生質能電廠,利用舊有鍋爐,燃料改為木質顆粒,理論上可提供50萬瓩的發電能力,實際發電量則需待試驗結果。 為了提升電網韌性,台電將推動變電所改建二期專案計畫和強化電網韌性專案計畫,透過多線同時供電,降低電力負載,並在變電所及開閉所增設靜態型同步補償器,提高電壓穩定度。 最後,低壓AMI布建計畫將傳統電表更新為智慧電表,透過電子計算機技術,讓用戶能夠每日了解用電狀況,無論是偏遠山區還是海邊地區,都能實現智慧化管理。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面臨嚴峻的財務挑戰,為了避免公司陷入破產危機,經濟部決定伸出援手,計劃編列公務預算1,000億元進行注資。此外,國發基金也將挹注200億元,總計將有1,200億元用來補貼台電的虧損。這筆預算將在立法院下會期進行審議,並預計明年開始撥付給台電。 在6月的股東會中,台電透露了今年的營運狀況。雖然近期國際燃料價格有所下降,但成本反應仍需三至四個月時間。截至5月底,台電今年虧損已達945億元,預計下半年虧損仍將持續,但整體虧損將逐漸收窄。由於4月起電價審議委員會同意調漲電價,預計虧損將從原預算的2,795億元縮小至2,000億元內。 經濟部官員表示,原本台電計劃發行特別股500億元來籌集營運資金,但由於台電連續兩年虧損,並多年未發放股利,投資方對此投資意願不高,因此特別股作業已暫緩。取而代之的是,經濟部將以公務預算來注資1,000億元。 根據台電的數據,截至5月底,台電前五個月的燃料支出達到4,0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18億元。今年前五個月的虧損為94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由於烏俄戰爭導致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加上當時電價未能即時調漲,台電累計虧損一度逼近資本額,陷入破產危機。後來,經濟部決議以1,500億元增資台電,成功避免了破產危機。然而,今年台電的虧損已達2,794億元,負債比高達90.7%,未來幾年還有多項超過千億計畫需要執行,財務壓力相當大。
台電為實現地球永續發展,積極推動五大永續發展圖像,包括成為永續電力提供者、智慧電網領航者、智能生活服務者、友善環境行動者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者。過去六年來,台電榮獲亞洲評價最高CSR大獎「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REA)六度肯定,今年更是一舉拿下「綠色領導獎」與「社會公益發展獎」兩項殊榮,累積獲獎10座大獎。 副總經理徐造華透露,台電的使命是提供穩定電力,同時考慮合理成本和環境友善。為此,台電不斷思考如何穩定供電、維持合理電價,並選擇適當的能源。在環境保護方面,台電在各電廠推動綠色行動,如高雄興達電廠的永安濕地維護、台中電廠變身螢火蟲的家,並鼓勵員工參與地方環境保護。 台電近年來也積極投入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公共藝術結合,如點亮新北瑞芳的十三層遺址,榮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和日本Good Design Award。此外,台電還展開了金瓜石神社修復計畫,並透過A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今年中秋節推出的「黃金盛典藝術祭」也獲得社會公益發展獎的認可。 在淨零排放方面,台電去年以淨零排放策略獲得AREA「綠色領導獎」,今年則是與台南鹽田光電場合作,打造國內首座MW級「光儲合一」場域。這個場域結合了年發2億度綠電的鹽田光電場,設置20MW裝置容量,總儲電量2萬度,可提供4萬家庭1小時用電。 徐造華強調,台電將持續強化智慧電網韌性,推動智能服務,並擴大綠電提供,以達到電力穩定與淨零排放的雙重目標。
隨著全球對淨零碳排和再生能源的關注與發展逐漸成為一個共識,台灣的電力產業也正迎來數位轉型的關鍵時刻。在這波轉型浪潮中,台灣電力公司(以下簡稱台電)早已展開了組織、能源和數位轉型的旅程,自詡為能源科技生態系的驅動者,並將數位培力作為核心目標。
台電副總經理張忠良在2021年就任第一任數位長時,便已經開始布局數位發展。他強調,台電不僅內部跨域合作,還實現了上下整合,從董總到每一位同仁都支持數位人才培育。
早在AI熱潮尚未興起時,台電就開始了數位發展的腳步。2018年,台電成立了「大數據推動會報」,並派遣優秀同仁前往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學習AI與大數據分析技術。之後,還舉辦了AI大數據人才發展營,培養了大量專才。
張忠良透露,台電在2021年新設「數位長」和「數位發展系統」,並成立董總級「數位發展推動會報」,落實數位轉型業務。這一系列的行動,都顯示了台電在培育數位人才上的不遺餘力。
張忠良還提到,台電透過主題競賽、講座及論壇等方式,與外部專家顧問合作,將數位量能內化為台電的DNA。例如,今年6月7日結束的「韌性台電 創意無限」主題式資料分析競賽,就是台電持續舉辦的數據分析活動之一。
張忠良強調,台電每一位同仁都應將數據視為有價值的資產,將數位化和大數據視為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如此,才能夠共同推動數位人才培育工作,實現智慧電業的未來。
未來,台電將持續在數位轉型上努力,透過數位人才培育、技術與數據資料的整合應用,積極探索創新商業模式與有感服務,打造台灣智慧電業的新篇章。
台灣電力公司成為金融創新焦點,推動資產證券化策略
近年來,隨著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議題的興起,台灣金融市場不斷推陳出新,以滿足企業和投資人對永續金融的需求。然而,在債券和基金蓬勃發展的同時,ESG受益證券在台灣市場卻相對冷清。這讓人不禁好奇,為何台灣金融業者未能充分利用資產證券化這項策略,來推動永續發展呢?
事實上,台灣銀行對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的放款餘額已逾新台幣2.5兆,這一數字充分說明了市場對綠能電力的支持。而在資本市場,各金融機構積極推出永續金融商品,其中永續發展債券和ESG主題基金已累計發行數量和規模均不斐。
然而,與ESG債券和基金相比,台灣市場上卻缺乏以ESG為投資標的的受益證券。這讓我們不禁思考,為何在永續金融商品熱度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台灣卻未能充分利用資產證券化這項策略呢?
其實,這並非台灣市場的疏忽,而是因為資產證券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和準備。例如,再生能源電廠若要進行資產證券化,首先就必須解決信託資產的問題。此外,投信投顧法的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也計劃開放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以鼓勵綠電設備的資產證券化。
不過,要發行ESG收益證券,還需要確保有一定數量的標的資產,並能夠在未來一定時間內產生穩定的現金流量。以台灣的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為例,太陽光電因技術成熟,案件數和裝置容量較多,優先研議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較高。而離岸風電則因商轉風場有限,短時間內不易達到一定數量,對於解決現階段籌資問題恐緩不濟急。
總之,台灣電力公司正積極推動資產證券化策略,以滿足市場對永續金融的需求。雖然目前還面臨一些挑戰,但隨著相關法規的完善和市場的發展,未來台灣的ESG受益證券市場將有更多的機會和潛力。
台電大膽規劃,從明年開始動工台中大甲溪大光明抽蓄水力計畫!為了解決再生能源供電不穩的問題,台電決定大膽出手,利用抽蓄式水力發電技術,讓電網供電更穩定。不僅如此,台電還規劃在石門水庫和牡丹水庫進行抽蓄式水力的規劃與可行性研究,以三大電池的概念,維持電網供電品質。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表示,抽蓄式水力發電是利用上下水池的高低落差來發電,用電尖峰時發電,並在電網有餘電時將下池水抽回高處,讓餘電不浪費。新式的抽蓄式機組還增加了調速功能,能夠在發電與抽水的過程中調整電網頻率與發電量,保持電網平衡,提供用戶更好的用電品質。
台電計畫在桃園石門水庫、台中大甲溪德基水庫大光明計畫、屏東牡丹水庫等地進行抽蓄式水力發電計畫。其中,大光明計畫已經進入環保署的二階環評,石門抽蓄水力計畫則正進行環評初審,牡丹水庫抽蓄水力計畫則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這些計畫累計將設置共415MW的裝置容量,未來再生能源大量併網時,可以進行調度發電。
經費方面,大光明抽蓄水力計畫投資總額為264.88億元,石門抽蓄水力計畫投資總額為70.02億元,牡丹水庫抽蓄水力計畫因為還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所以還未估算相關經費。台電表示,為了達到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提升超過六成,因此抽蓄式水力是最佳方案,未來將與大量再生能源及儲能設備配合,增加供電穩定。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表示,由於未來再生能源持續併網,為了穩定電 網必須有許多建設,像是台中電廠新建燃氣機組就是因具有快速起停 的能力,且為了因應未來中部地區電力需求,因此規劃四部新燃氣機 組,每部機組裝置容量有130萬瓩,讓台中電廠既有燃煤1至6號機轉 為備用機組,以防未來供電緊急所需。
至於興達電廠舊機組改建生質能電廠,吳進忠說,過去燃煤機組靠 燃煤燒水產生水蒸氣,利用大量水蒸氣推動汽輪機來發電,生質能則 利用舊有鍋爐,燃料改採木質顆粒作為燃料,透過同樣燒水來發電, 現有鍋爐裝置容量50萬瓩,理論值就可提供最大50萬瓩的發電能力, 不過未來的發電量則要看木質顆粒的熱值而定,需待未來試驗結果才 能得知。
在強化電網及穩定供電方面,台電明年起推動變電所改建二期專案 計畫、強化電網韌性專案計畫,透過多線同時供電,降低電力負載。 台電高層說,從過去以往只有一條主幹道,現在多增加其他道路,且 直接連接電廠與產業園區,分散供電熱區問題,讓電網韌性可以提升 ,另外也同步在台電變電所及開閉所增設靜態型同步補償器,希望提 高電壓穩定度,確保供電品質。
低壓AMI布建計畫則是,過去傳統電表使用機械轉盤記錄用電度數 ,智慧電表改採電子計算機技術,過去使用傳統電表,需人工抄表, 用電資訊只能透過電費帳單得知,導入智慧電表後,不論是偏遠山區 或海邊,完成智慧電表裝設及完成通訊系統建置後,就可以每日了解 用電狀況。
台電在6月股東會中說明今年營運狀況,雖然國際燃料價格有開始 下跌,但實際上要反應成本仍需要三至四個月,截至5月底,台電今 年虧損達945億元,下半年預期虧損仍持續,不過整體虧損會逐漸收 斂,加上4月起電價審議委員會同意調漲電價,預估虧損從最早預算 書時2,795億元將縮小至2,000億元內。
經濟部官員表示,原先台電年初規劃要發行特別股500億元來充實 公司營運資金,但實際詢問銀行團及可能投資方後,因台電連續兩年 虧損,且多年未發股利,對於投資方來說無利可圖,因此特別股作業 確定暫緩,會轉由經濟部來以公務預算來注資1,000億元。
根據台電資料顯示,截至5月底,台電前五個月燃料支出達到4,01 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000億元增加1,018億元。今年前五個月虧損 945億元,比起去年同期672億元,虧損增加27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去年台電遇上烏俄戰爭導致國際原物料價格飆 漲,加上去年電價還未能即時調漲,台電累虧一度逼近資本額瀕臨破 產,後來經濟部為了穩定台電發展,決議以1,500億元增資台電,避 免了破產危機。不過,今年台電截至5月底虧損已達2,794億元,負債 比高達90.7%,且未來幾年台電有多項超過千億計畫需要執行,財務 壓力相當大。
台電副總經理徐造華分享,台電擬定的五大永續發展圖像包括永續 電力提供者、智慧電網領航者、智能生活服務者、友善環境行動者、 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者,這五大圖像幾乎含蓋了聯合國SDGs17項永續行 動指標,藉由AREA這個國際獎項,肯定了台電在這些方面的實質成果 。
徐造華說,台電的使命是「以友善環境及合理成本的方式,提供社 會多元發展所需的穩定電力」,為達「合理成本」這一使命,台電時 時刻刻思考如何穩定電力供應、如何保持合理電價及用什麼能源發電 ,而友善環境這一理念,台電也落實在各電廠,如高雄興達電廠永安 濕地維護、台中電廠變身螢火蟲的家等,此外讓散布在全台各地的台 電員工參與地方環境保護與關懷地方,也是台電長久以來默默在做的 事。
台電近年亦深植軟實力,自1980年代晚期於新北瑞芳接續管理維護 在地文化資產,持續投入文資保存並結合公共藝術,帶動在地多元發 展,於2019年中秋夜點亮塵封超過30年的十三層遺址,榮獲德國紅點 設計大獎以及日本Good Design Award等國際獎項。
台電自2017年展開歷時5年的「金瓜石神社修復計畫」,讓金瓜石 神社採用殘跡保留、保護樑柱不倒方式進行修復,並依歷史文獻沿參 拜道路種植上百棵櫻花樹,而為讓民眾可身歷其境體會金瓜石神社昔 日風貌,更將歷經百餘年歷史建物與現代數位科技力相結合,透過A R技術導入還原第二代神社的第一道木製鳥居、旗幟與御神燈等多個 已消逝的歷史場景。
完成修護後,台電於去(2022)年中秋連假推出「黃金盛典藝術祭 」,結合公共藝術,帶動在地多元發展,這個活動吸引上萬名遊客湧 入,一睹百年古蹟再現歷史風華,今年獲得「社會公益發展獎」的肯 定。
台電延續去年憑藉淨零排放策略首獲AREA「綠色領導獎」,今年以 儲能系統結合台南鹽田光電場,打造國內首座MW(百萬瓦)級「光儲 合一」場域,再獲肯定。徐造華說明,為兼顧電力穩定與淨零排放, 台電除強化智慧電網韌性外,也致力推動智能服務及擴大綠電提供。
現階段台灣電力在白天已有動輒超過600萬瓩太陽光電強力支撐, 確保白天尖峰用電無虞,為讓每一度綠能效益極大化,台電結合年發 2億度綠電,每年帶來超過10萬公噸減碳效益的台南鹽田光電場,設 置裝置容量20MW,總儲電量2萬度,等同可提供4萬家庭1小時用電的 儲能系統,打造國內首座「光儲合一」場域。
台電表示,南鹽光儲能具快速充放電特性,可協助調節太陽光電發 電併入電網,維持電網穩定,更可善用儲能電池儲存白天旺盛光電, 將電能大挪移,留到夜間或突發事件時供電,反應速度更勝傳統發電 機組達上千倍。
「除了橫向聯繫,讓數位原住民與數位新住民攜手合作,實現內部 跨域合作外,台電也實現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整合,從董總到各單 位同仁都支持數位人才培育!」於2021年即出任第一任數位長的台灣 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張忠良自信地說道。
張忠良指出,早在AI應用「ChatGPT」爆紅、黃仁勳來台颳起AI旋 風之前,台電便以平台建置、資料治理、創新應用、人才培育等四大 面向,做為數位發展目標,其中又以培育數位人才為首要實踐方向。
回首於台電服務的40多年,張忠良表示,台電於2018年就成立橫向 組織「大數據推動會報」,以任務編組方式執行大數據發展策略;同 時選派43位優秀同仁,赴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進修,學習最新AI與大數 據分析技術;此後也陸續舉辦為期半年的AI大數據人才發展營,培養 了不少大數據分析專才;2021年台電不僅新設「數位長」及「數位發 展系統」,更成立董總級「數位發展推動會報」落實執行數位轉型業 務,在在顯示其培育數位人才不遺餘力。
張忠良強調,雖然跨單位的整合與跨領域人才的培養非一蹴而就, 台電依舊堅持透過一系列主題競賽、講座及論壇,並請外部專家與顧 問做為輔導團隊,期望將數位量能內化成為台電DNA。
而今年6月7日剛剛落幕的「韌性台電 創意無限」台電主題式資料 分析競賽,則是台電已連續多年舉辦、有系統且不斷在進化的數據分 析活動,「台電提供了一個平台,把各單位迫切需解決的題目,透過 競賽形式帶到大眾眼前,再透過跨領域團隊提出的高可行性提案來拋 磚引玉,讓大家從做中學,不知不覺地用數據做決策、用數據做分析 ,進而使用數據做為解決問題、思考的一種方式,讓所有的創意發想 都透過數據來實踐完成!」張忠良進一步補充,用數據做新的詮釋, 並將數據做為基礎來解決舊的問題,這在數位轉型當中可說是最基礎 、最根本的工作。
只有當台電每位同仁都把數據當作是一個有價值的資產,在用戶面 、系統操作面都將數位化及大數據視為不可或缺的必備要素,才有可 能齊眾人之力,一起把數位人才培育工作向下扎根、踏踏實實地解決 問題。
張忠良強調,未來台電也將在數位轉型上持續整備與練兵,透過數 位人才培育、技術與數據資料的整合應用,持續累積大數據與AI研究 能量,以激發更多創新商業模式與有感服務,進而打造智慧電業新未 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