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灣未來十年將大舉發展離岸風電,經濟部於19日公布「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容量分配作業要點」,規劃從2026年到2035年共釋出15GW容量,第一階段將分3期釋出9GW。競標價格則設定在每度0至2.49元之間,第一期預計明年8月啟動選商。這項規劃將為投資者帶來逾10兆的投資機會。
根據經濟部的說法,未來十年將分兩階段進行選商作業,第一階段為2026年至2031年,將分3期釋出9GW容量。選商將採用「履約能力審查」及「競比作業」兩階段進行,先比技術能力、財務能力及產業關聯方案,通過者才能參與競比作業。
為了確保風場的完整性、開發效益,以及國內產業量能,單一風場與同一開發商的容量分配上限為500MW,並可考慮增加100MW彈性分配容量,最高可達600MW。
競價上限方面,原草案規劃以台電最近一年化石燃料平均發電成本作為投標價格上限,但最終以2025年併聯離岸風場的競價得標價格容量加權平均,即每度2.49元,作為第一期選商投標價格上限,下限則為每度0元。
經濟部強調,這次訂價已比過去以台電最低發電成本還高,低於2021年平均電價,足以讓離岸風電在台灣穩定持續開發。
台電也將積極參與這項區塊開發,並將依作業要點取得場址規劃備查,並取得環評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建議通過,同時獲得台電併聯審查意見,才能參與區塊開發選商作業。
中央大學的林法正教授表示,自2009年台灣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以來,我們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有了顯著的成長。從2009年的3GW到2016年底的4.7GW,年複合成長率約為6.56%。然而,蔡政府上台後,這個數字更進一步增至9.5GW,年複合成長率達到19.01%。這意味著近5年來,台灣再生能源的年成長速度是過去的三倍。 台灣面積不大,人口密集,因此將光電與屋頂或農業結合的複合式利用變得非常重要。林教授提到,日本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單位國土面積的太陽光電裝置量為0.18(MW/km2),略高於台灣的0.16及韓國的0.15。而從2016至2020年,台灣單位國土面積太陽光電裝置量的年複合成長率為47.5%,顯示台灣光電產業的快速發展。 太陽能發電不僅產業成熟,還是最容易讓民眾參與的能源。只要日照充足,無論是家中的屋頂、工廠屋頂,甚至是荒廢土地,都能設置太陽能裝置,這已經成為全球的趨勢。 屋頂型太陽能發電今年目標從6GW調升至8GW,這是第二度調升,顯示這方面的支持力度。近期推出的「太陽光電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則是整合各方意見的成果,確保對社區或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然而,近期有非法人士強索綠能保證金的事件,讓社會對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的信心受到影響。大家期望政府能夠持續健全法制,以確保再生能源的發展。 在離岸風電方面,台灣與中日韓的競爭相當激烈。韓國目標2030年達到12GW,日本則是2040年建置30~45GW。台灣則在2018年提出2025年完成5.7GW的目標,並計劃在2025年至2035年間增加15GW,總計20.7GW。台灣擁有世界級的風場,加上穩定且可預期的政策,有利於風力發電的發展。2019年完成第一座離岸風場,今年台電離岸風電一期109MW也已完成,雲林允能320MW風場也將在今年建置完成,台灣已實質進入離岸風電開發期。
能源局7月公布選商草案時,將價格上限訂為最近一年迴避成本(即化石燃料發電平均成本),也就是說,第一期(2026年-2027年)離岸風電價格上限,將視最近一期傳統化石燃料發電平均成本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公布的迴避成本變動幅度極大,據台電公布最近五年(2014年至2019年)的迴避成本,最高達每度2.46元,最低為每度1.94元。
假設依能源局最新公布2019年的迴避成本每度2.18元來看 ,風電開發商認為,以每度電2.18元計算,加上諸多國產化項目要求,根本無法反映風場開發成本。部分廠商也說,迴避成本是以「灰電」計算,但風電是提供「綠電」,價格上限應貼近綠電成本,才能為台灣帶來正面社會價值。
能源局考量到綠能成本及民間綠電交易市場成熟度等因素後,於正式公告版本提出修正,價格上限為第一期以每度2.49元為上限;第二期(2028年-2029年)、第三期(2030年-2031年)的每度競標價格上限,則皆是上一期各風場競比價格的加權平均值;下限皆是每度零元。
言下之意,綜合考量風場開發商意見之後,能源局直接將第一期價格評比上限訂為每度2.49元;對業者而言,已是相較穩定的參考價格。
不過,並非所有廠商反映意見都被採納。如先前風電開發商考慮到離岸風電已朝向大風機發展,認為單一廠商開發上限為500 MW(百萬瓦)無法達到規模經濟,建議可以酌予放寬。但公告作業要點仍維持申請分配容量不得逾500 MW,只有當申請人得考量風場完整性及開發效益,增加至多100 MW,至多到600 MW。
根據統計,目前全台僅剩AZ疫苗21萬劑,另有52萬劑將納入第七輪施打,而莫德納僅剩23萬劑,共96萬劑。面對國內疫苗短缺,國人高度關注,由台積電、慈濟基金會以及鴻海/永齡基金會共同購買的1,500萬劑德國BNT疫苗,何時到貨?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先前遠赴德國親自催貨,市場19日傳出,第一批BNT疫苗有可能在9月21日中秋節前輸入台灣,且郭台銘將親自迎接這批疫苗,數量約介在150萬∼200萬劑間。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第一時間回應時不否認,低調回應「一切都在努力中」,對於催促疫苗到貨,將盡最大努力。
陳時中被追問時,先反問媒體「中秋節是幾月幾號」,接著看了一下資料說「有確定會跟大家做報告」,媒體緊接追問傳聞到貨量及時間點是否屬實?陳時中笑答,「你明知道我不能講,我不否認,情況是樂觀的」。
另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新任處長孫曉雅18日拜會疾管署,陳時中說,雙方討論到未來在疫苗等生產鏈與供應鏈合作,等到台灣數位疫苗證明上路後,將與美國展開談判,讓雙方疫苗彼此認證,高端疫苗也將列入談
判,由於高端是美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結果分享延伸出的疫苗,美方對此很重視。
至於台電大樓群聚事件,新增一例員工家屬(幼兒)確診,幼兒園停課、13人居家隔離。考量台電為基礎維生產業,陳時中19日率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赴台電大樓視察,研商防疫策略,決定台電7樓全體PCR,結果20日公布,全棟人員快篩曾驗出一例陽性,經PCR採檢確定是陰性,虛驚一場,陳時中要求台電大樓1/2人員分流上班,人數再少一點,加大辦公區間隔。
至於23日後有無鬆綁項目,陳時中說,各單位含雙鐵開放飲食等提案將討論,擬開放同住親友(含外籍看護)餐廳內用,可免隔板、吃合菜;邊境入境方面,若長期來台工作的人,擬放寬其家人入境。
據悉,已有業者喊出要以每度0元競標,主要基於綠電自由化後,可自由買賣,看準台灣供應鏈未來對綠電有大量需求,可自行尋找綠電大戶買主,售電價格會比官方所訂上限來得高,發電後不必回售台電。
據知情官員預估,第一期選商為了搶標,開發商出價可能都介於0~1元間,開發商以第二階段競標價每度2.2∼2.5元為參考指標,評估區塊競價每度若2元以上很可能搶不到首期3GW的分配容量。
知情官員表示,經部之所以要明訂競價區間是為避免廠商亂寫價格,未來做不下去需由政府收拾善後。另一考量是台灣與國外最大不同因有「餘電」收購機制,例如開發商與不同買主簽一定年限購售電合約,一旦兩家買主間有落差產生餘電,或綠電大戶某一時段用電不需那麼多,餘電可賣回台電,屆時以競標價作為基準回售台電。
另近期綠電交易市場仍未明確,官員認為,開發商仍會尋求售電予台電,需要區塊開發價格支應風場建設。
不過對競價訂天花板每度2.49元,開發商面有難色,認為競標是低價競爭訂上限沒有意義,且以目前上限價格離岸風電很難蓋得起來,考慮國產化任務、社會等外部成本,每度勢高於3元。
CIP指出,離岸風電第二階段競標時,各風場端出價格不必肩負國產化任務,價格才可壓低,但區塊開發風場國產化任務比第二期遴選還多,價格卻要更低,且未納入社會成本、及環境成本,對產業來說要執行會很困難。
達德能源則說,經濟部參酌產業公協會建言,在發電成本與民生電價間尋求平衡,調整競價上限價格,表示支持。
未來十年區塊開發釋出15GW投資商機上看逾10兆的風電大投資來了!經濟部19日公布「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容量分配作業要點」,選商規則拍板出爐,單一風場上限敲定500MW,並給予100MW彈性,最高可達600MW;而競標價格訂出每度0至2.49元,亦即第1期選商3GW的投標天花板每度2.49元,預計明年8月啟動選商。
經濟部19日公布「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容量分配作業要點」,區塊開發從2026年到2035年共釋出15GW容量,其中第1階段2026年到2031年分3期釋出9GW,每期選商2年計3G容量。至於第二階段2032年至2035年釋出6GW容量選商作業細節,將參考第一階段選商結果、國際技術發展等,再進一步規劃。
經濟部指出,未來以「履約能力審查」及「競比作業」2階段方式選商,先比技術能力、財務能力及產業關聯方案3大項目審查業者的履約能力,通過審查者才可參與競比作業,並依投標價格高低決定獲選業者,並分配風場併網年度及容量,預計第一期(2026∼2027年)3GW選商最快明年8月啟動。
經濟部說,開發商應先依作業要點取得場址規劃備查,並取得環評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建議通過,同時獲得台電併聯審查意見,才能參與區塊開發選商作業。
依選商規則,單一風場與同一開發商容量分配,均以500MW為上限,可考量風場完整性、開發效益、國內產業量能及輸配電業公告併網容量等條件,評估增加100MW彈性分配容量,亦即最高可達600MW。
至於爭議較大的競價上限,原草案規劃以台電最近一年化石燃料平均發電成本作為投標價格上限(2.18元),但考量綠能成本及民間綠電交易市場成熟度等因素後,以2025年併聯離岸風場,其競價得標價格容量加權平均,意即每度2.49元,作為第1期選商投標價格上限,下限為每度0元。經濟部強調,每度2.49元低於2021年平均電價,這次訂價已比過去以台電最低發電成本還高,足以讓離岸風
電在台灣穩定持續開發。
台灣地小人稠,讓光電結合屋頂或是農業,這類複合式的利用非常重要。林法正指出,日本在2011年的福島核災後,大力推動再生能源,每單位國土面積太陽光電裝置量為0.18(MW/km2),略高於台、韓的0.16及0.15。進一步觀察2016至2020年單位國土面積太陽光電裝置量年複合成長率,日本為14.77%及韓國為34.21%,台灣的成長率為47.5%,顯見近5年台灣光電快速進展。
在眾多再生能源中,太陽能發電不但產業成熟,也是最容易讓所有人參與的能源,只要在日照充足處,不管是家中屋頂、工廠屋頂甚至荒廢土地都能設置,已經是全球趨勢。
光電又分為屋頂型與地面型兩大類。今年屋頂型發展目標再度從6GW調升至8GW,這已經是第二度調升了,可見這方面獲得很多支持。
最近的「太陽光電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就是整合各方意見的成果。對於可能受影響的社區或環境,大家共同找出可接受的方法,才符合綠能永續的精神。
而近日爆發非法人士強索綠能保證金等事件,增添社會對於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的疑慮,期望政府能夠持續健全法制。
近年中日韓競爭最白熱化的就是搶當離岸風電亞太龍頭,紛紛提出具有野心建置目標,不僅著眼於綠電,更是龐大的產業商機。
韓國喊出2030年12GW、日本則提出2040年建置30∼45GW等目標,但市場遲未打開。台灣則是在2018年提出2025年完成5.7GW的規劃,並進一步給出2025年∼2035年間增加15GW目標,總計20.7GW。
專家認為,台灣擁有世界級的風場,穩定且可預期的政策。
台灣在短短幾年間,端出鯨豚觀察員、漁業補償、供應鏈國產化等政策,
有利於推動風力發電的發展。2019年完成第一座離岸風場、今年完成台電離岸
風電一期109MW。預計雲林允能320MW風場也在今年建置完成,相較於日
韓,台灣已實質進入開發期。
衛生署長陳時中昨(18)日公布,台電大樓發生新冠肺炎群聚事件,確診數達3例。為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台電總管理處全體員工進行快篩檢,並對電力調度關鍵人員進行PCR檢測,共有300人參與。從明天(19)起,將實施分流上班至8月底,減少人員聚集。北市府也對台電總管理處大樓進行快篩,共2,550人接受檢測。 經濟部長王美花要求台電全力配合防疫工作,強調台電作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必須按照指揮中心及地方主管機關的防疫指引,同時確保供電正常運作。 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在記者會上說明,中正區A職場(台電大樓)群聚感染的首例確診病例為8月11日,當日對該部門25名員工進行隔離。北市衛生局要求公司每五天為員工進行一次篩檢,17日再發現1例確診。確診個案ct值均為11,病毒量高,讓人擔憂。 黃珊珊指出,17日確診個案後,將範圍擴大至同一辦公空間的80多人,全部入住防疫旅館隔離,相隔一走道同樓層員工則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18日對全體員工2,550人進行企業快篩。 台電16日確診個案發生後,對案例所在樓層及確診同仁接觸者進行PCR篩檢,17日完成176人檢測。台電總管理處大樓有電力調度中心及調度員,為維持電力穩定,擴大PCR檢測電力調度人員,總檢測人數超過300人。 指揮中心補充,18日業務處確診台電員工同樓層已進行PCR檢測181人,尚餘150人待檢,結果將於19日出爐。台電其中一名確診員工為孕婦,已完成2劑莫德納疫苗接種,但指揮中心表示,該員工於13日接種疫苗後14日發病,尚未形成保護力,不算是突破性感染。目前國內有9例個案是完整接種後14天又感染,且全部都是打AZ疫苗。
台股市場近日因為當沖稅率減半政策確定延長,再度掀起一波交易熱潮。18日,當沖交易戶數與買賣總成交金額大幅攀升,達到18萬戶與3,906億元,佔大盤成交比重高達46.02%。其中,航運股成為最大受惠族群,長榮、陽明及萬海貨櫃三雄的成交值均破千億元,全數漲停。
今年以來,台股當沖買賣總金額已達53兆元,7月份當沖戶數、日均成交金額及當沖占比均創新高。不過,隨著個股上沖下洗,違約交割數量也隨之增加,一度引起市場對當沖過熱的質疑。雖然各部會已達成稅率減半延長的共識,但當沖警示制度仍將如期於27日上路,高當沖比重個股仍需注意風險。
在當沖交易中,貨櫃三雄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於長榮、陽明以及萬海三檔個股股價下跌幅度達到42%、42%及36%,18日吸引了大量當沖客進場,同時也獲得外資及投信的加碼。統計顯示,18日當沖比重超過六成的個股達67檔,其中富旺、榮群、銘異、點序、美琪瑪、云辰及盈正等七檔個股當沖比重甚至超過八成。
摩爾投顧分析師張志誠表示,航運族群受惠於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創新高,海岬型散裝船日租金也突破4萬美元,預計高漲的運價將反映在台灣公司股價上。萬寶投顧董事長朱成志則認為,大盤18日的止跌回穩並非僅因當沖消息,而是滿足各類滿足點後的反彈,預計未來三年內當沖將成為常態。
台灣電力產業新聞報導:天宇(8171)6月轉虧為盈,储能櫃市場熱絡,預計第四季產能倍增
【台北訊】近期,台灣储能櫃市場異常熱絡,其中天宇(8171)表現亮眼,6月份成功轉虧為盈,受惠於美系儲能櫃訂單出貨放量,公司單月營收跳升到1.4億元以上。總經理吳祖璋表示,公司正在積極備料,預計第四季將從一班制改為雙班制,產能可望倍增,以滿足客戶需求。
天宇表示,美系客戶第四季追加訂單,訂單能見度達明年第一季,此外,客戶新開案正在設計中,預定明年第一季量產。公司不僅在储能櫃市場取得亮麗成績,還正在開發新產品,預計明年第一季出貨,並將進軍AFC自動調頻輔助系統市場。
吳祖璋總經理提到,天宇也將積極開發AFC台電自動調頻輔助系統,並向能源局申請戶外型可擴充式储能系統開發專案補助。該項目將建置產官學合作場域,約20MW,預計明年第一季上線運行。储能建置模式有兩種,一是自建,每日的標案價格每小時850~950元,二是代建,毛利率達25%以上。
此外,天宇憑藉多年電池模組經驗,已於6月取得幾家科技廠的送樣承認並接獲訂單,其他科技廠也陸續送樣測試中。半導體龍頭廠宣布UPS不斷電系統由鉛酸電池全面替換為磷酸鋰鐵電池,引導台灣科技廠UPS汰換需求,為天宇帶來更多商機。
經長王美花也要求台電,要全力配合防疫工作,正因為台電身負供電重任,所以要用最高標準配合指揮中心跟地方主管機關的防疫指引,同時維持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正常運作。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在防疫記者會上說明,中正區A職場(台電大樓)群聚感染的指標個案為8月11日確診的案15923,當天匡列隔離該部門的25名員工,北市衛生局也要求公司須每五天為員工篩檢1次,17日再找出案16001確診,且ct值均為11、病毒量高令人擔心。
黃珊珊指出,17日再增確診後,擴大匡列範圍至同一辦公空間、80幾人全數入住防疫旅館隔離,相隔一走道同樓層員工則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18日針對全體員工共2,550人進行企業快篩。
16日確診案例發生後,台電針對案例所在樓層及確診同仁接觸者全面PCR篩檢,17日完成176人檢測。而台電總管理處大樓有電力調度中心及調度員,為重要關鍵基礎設施重鎮,為維持電力穩定,依防疫規定擴大PCR採檢電力調度人員,估計總檢測300多人。
指揮中心補充,18日業務處確診台電員工同樓層已進行PCR採檢181人,尚有150人待採檢,結果19日出爐。而台電其中一名確診員工為孕婦,且打完2劑莫德納疫苗,是否為國內首起「突破性感染者」?指揮中心說,該個案13日打完第二劑,14日就發病,尚未形成保護力,不算是突破性感染。目前國內有9例個案是完整接種後14天後又感染,且全部都是打AZ疫苗。
台股今年以來當沖買賣總金額高達53兆元,7月日當沖戶數、日均成交金額及當沖占比更是三刷新高,但隨個股上沖下洗過程違約交割數量驟增,一度引發市場提出當沖過熱像賭場的質疑,雖目前各部會達成稅率減半延長的初步共識,但當沖警示制度仍將如期在27日上路,高當沖比重個股仍具風險。
貨櫃三雄為當沖多空指標,由於長榮、陽明以及萬海三檔個股股價「打到骨折」,波段跌幅分別達42%、42%及36%,18日吸引當沖客進場之外,亦獲外資加碼19,621張、18,185張及12,281張,投信也加碼長榮及陽明311張及273張。
當沖警示制度規列兩大標準應列注意股,其一,最近六個交易日,當沖成交量占六日總成交量比重超過六成;其次,當沖成交量占該日總成交量比重超過六成。統計18日當沖比重逾六成的個股仍高達67檔,富旺、榮群、銘異、點序、美琪瑪、云辰及盈正等七檔個股當沖比重更是超過八成。
另外作為當沖指標股的貨櫃三雄表現格外搶眼,除長榮18日當沖比重僅47.48%外,陽明與萬海分別達68.23%、68.12%,有量才有價的意義上,貨櫃三雄收盤時皆成功站上漲停價。
摩爾投顧分析師張志誠指出,航運族群受惠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續刷新高,海岬型散裝船日租金也突破4萬美元,中小型船也同樣呈現上漲趨勢,隨日本散裝航運公司股價陸續創下近三個月來的新高價,上半年獲利成長能力不輸日本散裝船的台灣公司股價卻被壓在低檔,預料高漲的運價最終仍將反映在股價上。
萬寶投顧董事長朱成志認為,大盤18日的止跌回穩並不完全是因為當沖消息,而是符合各類滿足點後的反彈,刺激人氣回流,預料17日成交量將是近期谷底,未來三年內當沖雖難再複製前陣子的瘋狂,但就算警示制度上路也不會降溫,目前的成交量能將成為常態。
受惠於普威儲能櫃訂單放量出貨,天宇6月營收跳升到1.4億元以上,公司單月也轉虧為盈,第三季單月營收可望維持高檔。隨著大量穩定出貨,儲能櫃毛利率提升,下半年訂單增溫,獲利還會再提升。天宇表示,美系客戶第四季追加訂單,屆時公司將從現行一班制改為雙班制,產能可望倍增,以因應客戶需求。目前訂單能見度達明年第一季,此外客戶新開案正在設計中,預定明年第一季量產。
此外,天宇也發展AFC台電自動調頻輔助系統,近期也將向能源局申請戶外型可擴充式儲能系統開發專案補助,將建置產官學合作場域,大約20MW,由於牽涉到台電的饋線容量、衝擊測試及審查,因此希望在明年第一季能上線運行。吳祖璋表示,儲能建置模式有2種,若是自建,每日的標案價格每小時850∼950元,尤其近年需求遠大於供給,一定可以得標,以投資成本來看預計三∼四年即可回收。成本15年攤提包含維運成本後,毛利率達75%,IRR大於太陽能。代建包含電池BMS系統、功率調節的PCS系統、控制與能源管理軟體的EMS,以及整地土建、電力介接、系統整合,毛利率達25%以上。AFC台電自動調頻輔助系統獲利貢獻大,成為天宇明年積極發展重點。
半導體龍頭廠宣布UPS不斷電系統由鉛酸電池全面替換為磷酸鋰鐵電池,引導台灣科技廠UPS汰換需求。天宇憑藉多年電池模組經驗,已於6月取得幾家科技廠的送樣承認並接獲訂單在7月開始出貨,而其他科技廠也陸續送樣測試中。
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小水盟)近期行動力十足,上週他們帶著熱情與專業,前往高雄大林火力發電廠進行現勘,探討冷卻水排放進行小水力發電的可行性。現場的排水渠道被視為發電的黃金地段,水量集中、流速快,還有2至3公尺的水頭落差,發電潛力達400kW,實在是超乎想像的理想地點。 會議結束後,小水盟與台電公司發電處的洪文龍組長進行了電話討論,商討後續執行計畫,希望能夠加速進入實施階段。此次參與現勘的會員共有10位,他們一致認為,場內比場外更適合小水力發電,因為水資源更為集中,流速和落差都十分適合發電。 小水盟計劃以大林火力電廠為起點,接下來將在北中南地區各選擇一個火力發電廠啟動小水力計畫。待聯盟籌策研擬妥當後,電廠將參與並配合。小水盟將扮演整合者的角色,推動整體進度,並加速將小水力發電目標列入國家再生能源政策目標。 在訪問中,寧茂企業總經理林家暄轉述了日本東京電力的觀點,強調台灣在小水力發電方面還是一塊處女地,許多水資源都未得到充分利用,實在是可惜。洪正中理事長則表示,在技術統籌者林敬祥先生及其團隊的努力下,加上前雲林農田水利會的支持,已成功完成了「雲水水力發電廠(一)」的興建,並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績。今年又完成了「雲水水力發電廠(二)」並開始運轉。他對台灣小水力發電的未來充滿信心。 若對小水盟會員召募有興趣,請洽詢:(04)2321-6631,聯繫林秘書長。
此行小水盟共有10位會員參加,認為在場內比埸外較適合小水力發電,因為水量較集中,而且流速快,又有水頭落差,約2至3公尺高,發電裝置容量約400kW的潛力,超乎理想得好。
這次大林火力電廠將作為切入發電廠的起手式,接踵北中南預計各找一火力發電廠啟動小水力計畫,待聯盟籌策研擬妥適,電廠方將參與配合。聯盟則以整合者的角色推動整體前進,加速達成將小水力發電目標列入國家再生能源政策目標。
寧茂企業總經理林家暄轉述日本東京電力來訪時指出,就小水力發電,台灣是—片處女地,自來水廠、污水排放廠、農田水力、火力發電冷卻排放,都未善加利用,很可惜。
洪正中理事長表示,民間力量無窮,在主要技術統籌者林敬祥先生及其團隊的努力下,又得到前雲林農田水利會的支持,兩年前完成其「雲水水力發電廠(一)」興建其發電,得到意想不到的好成績,今年又完成「雲水水力發電廠(二)」並開始運轉。加上整體性地盤點所有能夠裝置小水力設施的地區,他深信,台灣小水力發電在民間業者努力下,看到成績也看到未來的信心。小水盟會員召募請洽詢:(04)2321-6631,林秘書長。
受國際原料價格漲幅影響,台灣電價將迎來新一輪審議。根據最新消息,電價審議委員會工作小組將於8月底召開會議,預計台電將提出電價調整方案。然而,在疫情尚未穩定、服務業與民生產業受創、南部災情嚴重及物價波動劇烈的背景下,10月電價凍漲的可能性相當高,甚至可能連續7個月不調漲,創下新紀錄。為減緩電價波動對民生經濟的衝擊,經濟部已設立電價穩定基金,並將去年台電超額利潤137.2億元及106.83億元剩餘額度納入,總計244.03億元。近期,由於疫情影響,行政院已宣布6月、7月夏月電價暫緩實施,以減輕民眾負擔。台電今年累積盈餘達187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62億元增加249億元,主要受益於炎熱天氣、出口暢旺及居家辦公等因素。不過,由於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台電電價成本也承受壓力。為了顧及物價平穩,預計10月電價將繼續凍漲,不讓電價成為民眾經濟壓力。
台灣電力市場即將迎接新一波的電價變動!根據最新的消息,經濟部即將在9月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預計從10月起,台灣的電價將面臨凍漲的挑戰。這對於台灣的產業來說,電價的穩定性是發展的重要基礎,但隨著燃氣發電占比的提升以及再生能源的投入,發電成本不斷攀升,電價能夠維持凍結多久,成為了一個關鍵問題。 回顧過去的電價審議會議,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國際能源價格的變動外,影響電價的還有民生程度及時事因素。當台灣遭遇天災或受到國際經濟因素的影響時,政府為了支持企業,會採取平抑電價的措施。雖然目前國際農工原料價格波動較大,但與2008年金融風暴時的原油價格相比,國際能源價格目前仍處於低檔,這也為電價的凍漲提供了空間。 然而,隨著國際疫情的逐漸好轉,經濟的回穩也將帶動能源價格的上升,未來電價仍有上漲的可能。政府規劃到2025年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高到20%,相關建設正在全力推進,雖然隨著規模擴大,再生能源的購買費率會逐漸降低,但整體上仍會增加發電成本,這也將成為電價調整的重要考慮因素。因此,政府選擇分階段調整電價,不僅能讓民眾和企業提前適應,也能鼓勵節能減碳,應對2025年可能出現的缺電危機。 雖然政府設立了電價平穩基金,以應對台電燃料價格上漲造成的虧損,但目前的基金規模244.03億元對於可能出現的虧損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再加上台電核四不啟用後可能產生的虧損,將達到2,800多億元,這對台電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調整電價不僅會影響產業的經營成本,未來的電價調整也勢在必行。政府需要及時向企業明確說明,讓企業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否則,一旦電價一口氣大漲,引發民怨和怒氣,將不僅是台電或財經部所能承受的。
依電業法規定,為減緩電價短期大幅波動對民生經濟衝擊,經濟部可設置電價穩定基金,把台電超額利潤撥入該基金。今年3月電價審議委員會中決議,把去年台電超額利潤137.2億元納入穩定基金,加上之前剩餘額度106.83億元,目前平穩基金總計有244.03億元。
由於今年5月中旬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防疫管制提升至警戒三級,不少企業改採居家上班、學生在家上課,餐廳禁止內用,民間消費大受影響,為減輕民眾夏月電價調升電價負擔,顧及民生經濟,行政院接連宣布6月、7月夏月電價暫緩實施,不讓電價成為疫情衝擊中壓垮民眾的最後一根稻草。
觀察台電今年經營狀況,根據最新財報顯示,累積至6月底,台電盈餘達187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62億元,增加249億元。台電指出,今年由於天氣炎熱、出口暢旺及居家辦公等原因,用電量一路飆高,因此讓售電量也成長5.1%。
不過,國際能源價格持續上揚,3月中決議4月電價漲跌時,3月杜拜原油每桶約在64.32美元,但目前8月已經上漲至每桶69.82美元,北海布蘭特也從每桶65.39美元上揚至71.80美元,連帶天然氣也上漲,台電電價成本呈現上漲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曾因南部大水災損,讓電價審議委員會決議10月電價凍漲,當時考量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帶動民生物價,加上豪雨災情影響民眾復原工作,決定不調漲電價。最近南部豪雨成災,蔬菜等核心物價波動不小,加上國際農工原料上漲,物價上漲壓力仍存在。
知情人士表示,綜合各項資料顯示,今年9月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議,台電營運雖有燃料價格上漲壓力,惟因台電有盈餘,國內疫情重創內需產業及服務業,為顧及物價平穩,不在下半年物價上漲有壓的情況下火上澆油,因此10月電價凍漲可行性很大,一旦經濟部作成不調漲決定,將是電價第七度凍漲,打破電價凍漲最長紀錄。
回顧過去幾次電價審議會可發現,電價除國際能源價格變化之外,另一個決定性關鍵則是影響民生程度及時事,當國內遇上天災或國際經濟因素影響時,平抑電價就成了政府挺企業的象徵作為。
雖然國際農工原料最近波動起伏較大,但與2008年金融風暴每桶原油145美元相較,國際能源價格目前相對處於低檔,發電燃料成本波動不大,才讓電價有凍漲空間。
不過,國際疫情終究會好轉,經濟回穩後,連帶能源價格也會隨之提高,未來電價仍有上漲的可能。
再則,政府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到20%,相關建設全力趕工中,再生能源躉購費率仍高於平均電價,雖然會隨規模越大而降低,但整體而言仍會墊高發電成本,也會列入電價調整審議項目當中,因此與其未來一口氣大漲,不如現在分階段調整,讓民眾與企業提早適應,也能激勵節電動力,解決2025年恐出現的缺電危機問題。
雖然政府設立電價平穩基金希望在未來台電因燃料價格上漲出現虧損時,能拿來填補虧損,但現有的244.03億元根本杯水車薪,未來台電核四不啟用將列入虧損,屆時2,800多億興建成本須由台電承擔,後續影響目前尚未有明確說明,但仍可預見台電揹負虧損的壓力。
調整電價,牽動產業經營成本,但未來電價勢必會調整,政府必須盡早與企業說明清楚,讓企業提前因應,否則一昧只看眼前,甚至討好式的拉攏企業,屆時一口氣大漲引發民怨與怒氣,恐怕就不是台電或單一財經部會所能承受得住了。
台灣房價持續攀升,租金不降反升,讓許多租客叫苦不迭。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租金指數顯示,即使在本土疫情嚴峻的5、6、7月,租金指數還是創下104.52的歷史新高。這讓人不禁想問,為什麼房價和租金會這麼貴呢? 屋比房屋總監陳傑鳴指出,雖然在三级警戒期間,有傳出佛心房東體諒租客主動降租的案例,但從整體數據來看,這只是少數。事實上,不少房東仍然繼續調漲租金,讓租金指數不降反升。 從2011年2月開始,台灣租金已經連續上漲了125個月,僅在2014年12月及2020年4月租金持平。去年4月以來,更是已連續15個月創下新高。在疫情爆發的5月,全國進入三级警戒,許多人因為沒有工作而離職退租,租屋市場看起來應該會變得冷清,但事實卻是,房價和租金不斷攀升。 陳傑鳴解釋,今年5至7月,確實因為民眾減少外出,使得租屋市場交投明顯清淡,部分大學周邊租屋物件甚至因供給量大,加上6月學生畢業空租潮,傳出降租案例。但這只是少數,多數房東還是選擇逐年調漲租金。 原因在於,租賃專法規定電費計費不可超過台電夏月電費計費,且禁止房東設籍、禁止報稅等,這阻絕了房東藉電費等其他名目變相漲租的可能性。此外,出租稅負成本提高,也讓房東不得不逐年調漲租金。 陳傑鳴進一步表示,今年房價持續上揚,屋主為了維持投報率,往往會將租金調高,將增加成本轉嫁給房客。隨著台灣肺炎疫情逐漸降溫,各學校也可望順利恢復開學,預計只要疫情不再升溫,租金漲勢可能因房市回溫而再度加速攀升。對於租屋族來說,這恐怕又是一次辛苦的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