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電近日來面臨多項發電機組故障與維修的挑戰,不僅要應對尖峰用電需求,還得處理歷史新高用電量的壓力。根據最新消息,大林電廠1號機雖已修復,但台中火力發電廠9號機則因破管故障於昨(24)日解聯,預計將於27日修復後重新加入併聯。此外,由於尖峰用電量創下歷史第二高,台電昨日上午8時緊急啟動了燃煤機組中火6號機,以確保供電穩定性。 隨著昨日午後部分地區終於降下久違的大雨,但由於居家辦公、上課人數不斷攀升,最高用電量於下午1時38分達到3,789.3萬瓩,備轉容量率為6.03%,供電燈號為黃燈,顯示供電吃緊。台電指出,昨日用電量不僅刷新了5月及今年以來用電新高,也創下歷史用電量排名第二高,僅次於2020年7月23日的3,802.0萬瓩。 目前台電四大機組正進行歲修,包括大潭6號燃氣機組、大林6號燃氣機組、協和4號燃油機組以及興達2號燃氣機組,裝置容量近222萬瓩。這四部機組完成歲修的時間點約在6月17日至7月19日之間。此外,核二1號機雖因燃料貯存槽爆滿而需提前除役,但近來發電量約有85萬瓩,停機後將對供電造成影響。 不過,台電也透露,民營麥寮三號燃煤機組和民營嘉惠燃氣機組的發電量將在這周末提升,預計會讓備轉容量率達到一成以上,希望能夠緩解當前供電壓力。
台灣的天氣這幾天真的是熱到讓人不想出門,大家都開著冷氣來降溫,結果雖然有點地方下點雨,但還是壓不住用電量。台電統計,24號的尖峰用電量竟然創下了三項紀錄,供電燈號差點亮橘燈,最後還是勉強亮出供電吃緊的黃燈啊!
台電說,24號最高用電量在下午1點38分達到3,789.3萬瓩,這真的是寫下了用電史上的三項紀錄,包括今年單日用電最高紀錄、歷年來5月單日用電紀錄,還是歷年不分月單日用電量排名第二高呢!當天備轉容量是228.5萬瓩,備轉容量率6.03%,供電燈號就亮出黃燈了。
24號的供電真的是像走鋼索一樣危險,原來23號預估的備轉容量率是9.07%,結果一早又傳出有機組故障,供電量無法提升,備轉容量率降到了7.67%,後來用電量不斷攀升,備轉容量率降到了6.03%,差一點就低於6%,要轉為供電警戒的「橘燈」了。
台電還指出,大林電廠新1機23號臨時故障,修復完畢24日凌晨加入併聯;中火9號機測試因鍋爐破管,24日凌晨3點54分解聯,預計27日修復完畢可再度加入併聯;原開始大修的中火6號機已於24日下午1時54分緊急併聯救援。
儘管24號全台部分地區降下雷陣雨,但是用電紀錄還是續創新高。台電分析,近期高溫炎熱加上疫情讓民眾在家上班、學生在家上課,用電量就等於放暑假期間一樣,冷氣全開情況下,就算有降雨稍稍降溫,但也抵不過用電成長速度。近期由於疫情持續增溫,影響供電狀況,台電24日起啟動異動辦公,確保供電穩定。
昨日午後部分地區終於降下久違的大雨,但由於居家辦公、上課人數不斷攀升,最高用電於下午1時38分達到3,789.3萬瓩,備轉容量率 6.03%,供電燈號為供電吃緊的黃燈。
台電表示,昨日用電量不僅刷新歷史5月及今年以來用電新高,也創下歷史用電量排名第二高,僅次於2020年7月23日的3,802.0萬瓩。
針對23日跳機的大林電廠1號機,台電表示,已於當日修復完畢並加入併聯;因鍋爐破管而解聯的中火9號機預計要等到27日才可修復完畢加入併聯;期間將由台中電廠6號機補位,昨下午已併聯發電。
此外,台電四大機組尚在歲修,供電可說是捉襟見肘。目前還在歲修尚未歸隊的中大型火力機組包括大潭6號燃氣機組72.4萬瓩、大林6號燃氣機組55萬瓩、協和4號燃油機組50萬瓩,以及興達2號燃氣機組44.5萬瓩,裝置容量近222萬瓩。
台電評估,這四部機組完成歲修的時間點大約在6月17日至7月19日之間。此外,因燃料貯存槽爆滿而要提早要在6月中旬除役的核二1號機,雖受燃料限制,但近來發電量約有85萬瓩,停機後勢必讓供電更吃緊。
台電也透露,接下來民營麥寮三號燃煤機組、民營嘉惠燃氣機組,發電量都將再往上提升,會讓這周末備轉容量率來到一成以上。
台電表示,24日最高用電於下午1時38分達到3,789.3萬瓩,寫下用電史上三項紀錄,包含今年單日用電最高紀錄、歷年來5月單日用電紀錄、歷年不分月單日用電量排名第二高。而24日備轉容量228.5萬瓩,備轉容量率6.03%,供電燈號為黃燈。
24日供電像走鋼索,原本23日預估備轉容量率9.07%,一早傳出又有機組故障,讓供電量無法提升,備轉容量率降為7.67%,後用電量不斷攀升,備轉容量率降為6.03%,差一點低於6%,轉為供電警戒的「橘燈」。
台電指出,大林電廠新1機23日臨時故障,修復完畢24日凌晨加入併聯;中火9號機測試因鍋爐破管,於24日凌晨3時54分解聯,預計27日修復完畢可再度加入併聯;原開始大修的中火6號機已於24日下午1時54分緊急併聯救援。
儘管24日全台部分地區降下雷陣雨,但是用電紀錄仍續創新高,台電分析,近期高溫炎熱加上疫情讓民眾在家上班、學生在家上課,用電量就等於放暑假期間一樣,冷氣全開情況下,就算有降雨稍稍降溫,但也抵不過用電成長速度。近期由於疫情持續增溫,影響供電狀況,台電24日起啟動異動辦公。
【台灣新聞】台電供電緊張,尖峰用電創新高!
最近這段時間,由於家裡防疫用電需求增加、製造業接單量不斷上升,再加上機組進行歲修,台灣的電力供應相當緊張。台電昨天(23日)預估的備轉容量約為9.17%,已經亮起了「供電吃緊」的黃燈。
由於大林1號機跳機,再加上這幾天高溫持續,昨天晚上7點13分,尖峰用電量達到了3,211萬瓩,備轉容量率降到了6.99%。
不過,台電預估從明天(24日)開始到下周五(28日),用電量都會維持在黃燈警戒,尖峰負載最高可能達到3,750萬瓩,要到周末才能回到「供電充裕」的綠燈。
近期來,由於天氣變熱,加上經濟景氣回升,製造業的接單量也隨之增長。由於疫情影響,許多人都在家工作或上課,用電需求自然增加。但同時,台電的四大機組都在進行歲修,這讓供電情況變得相當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炎熱的天氣也讓機組不斷跳機。昨天下午5點,裝置容量80萬瓩的大林1號機就發生故障跳機,台電已經開始搶修,預計晚上可以修復,不會影響今天的供電。但截至昨晚10點,大林1號機的故障還未修復。
目前,還有其他幾個中大型火力機組也在進行歲修,包括大潭6號燃氣機組、大林6號燃氣機組、協和4號燃油機組,以及興達2號燃氣機組,裝置容量共近222萬瓩。這些機組預計在6月17日至7月19日之間完成歲修。
此外,因燃料貯存槽爆滿,核二1號機預計在6月中旬除役,雖然受到燃料限制,但近來的發電量也約有85萬瓩,一旦停機,勢必會讓供電情況更加緊張。
水情也一直很緊張,水力發電幾乎無法派上用場。截至昨天傍晚6點,水力、抽蓄發電只占整體發電量的2.5%,風力發電則因季節因素,只占0.085%。只有太陽光電還能勉強維持,但到了日落之後也會停機。
台電表示,接下來民營的麥寮三號燃煤機組和嘉惠燃氣機組的發電量都將提升,這將使這周末的備轉容量率達到10%以上。
新冠肺炎疫情讓家戶用電需求大增,台電23日亮出「供電吃緊」黃燈,預計要等到周末才會恢復正常。由於學生上課和上班族在家工作,用電量創下歷年同期新高。台電表示,目前仍有四座大型機組在進行歲修,總計約222萬瓩,預計6月中或7月中下旬才能恢復供電。為應對尖峰負載,台電已啟動所有機組,並預計未來一周的尖峰負載將達3,720萬瓩。經濟部將對513及517的停限電事故進行調查,並對相關人員提出懲處建議。此外,台電預計梅雨季節降雨將降低用電負荷,並幫助水力發電。
近來全台輪流限電,一些大型企業甚至還被要求配合自行啟動發電機,或利用再生能源電力,為台電降載。對此,台塑董事長林健男在台塑年報致股東營運展望中特別提及,新冠疫情未歇,而台灣愈顯緊繃的缺電壓力,更對國家經濟、民生穩定造成嚴重考驗。
林健男表示,為了建構綠色能源,串接國際供應鏈,政府新修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要求用電大戶須負擔10%再生能源義務,包含投資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或繳交代金等;然而,台灣是獨立電網,而且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天然氣亦有運輸,以及儲存等問題,無法承擔「綠能取代核電、燃氣取代燃煤」能源轉型任務,疾呼政府務實檢討能源轉型政策,重新規劃最適能源發電結構配比,讓台灣穩定供電無虞。
在石化產業景氣方面,林健男認為,今年疫情尚未完全獲得控制,需求恐無法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但因疫苗問世、且國際預測機構普遍認為全球經濟可緩步復甦,加上全球石化業擴建計畫已有部分傳出暫緩或延遲,預期今年石化景氣將優去年。
其中,大陸因疫情控制得宜,且海外供應鏈受疫情影響,部分訂單移轉大陸,加上110∼114年「十四五計畫」將「建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擴大傳統基建及AI、5G及大數據等新基建投資,有利提升台塑產品銷售。
林健男指出,近年PVC、EVA因歐美供給吃緊、太陽能應用活絡,報價齊創新高,利差豐收進補,面對疫後全球龐大基建投資與太陽能應用牽動之PVC、EVA供給缺口,台塑台灣PVC、大陸EVA擴建加速開展,預計111年底PVC總年產提高至141.5萬噸,112年第一季EVA年產上看10萬噸。
另513及517的停限電事故報告,最快24日、最慢25日出爐,經濟部將把報告呈報行政院,並對相關人員做出懲處建議。
台電預測未來一周,自周一(24日)至周五(28日),備轉容量燈號都呈「供電吃緊」黃燈,瞬間尖峰負載估最高達3,720萬瓩,最大供電能力均可逾4,000萬瓩,最高26日可達4,049萬瓩,備轉容量率7.62%∼9.07%不等,最少仍有286萬瓩備轉容量,要到周末(29、30日),才會回到「供電充裕」的綠燈。
台電高層表示,經濟景氣活絡,但因防疫三級警戒,小孩大人都居家學習及遠距上班,天氣炎熱下,5月頻創歷年同期用電紀錄,讓用電維持高檔。考量再生能源變化,本周尖峰負載從高估算,最高以3,750萬瓩為預估值,上周21日的瞬間尖峰負載用電則出現3,767.9萬瓩的高峰,台電嚴陣以待,但仍可維持供電穩定。
台電五部大型機組總裝置容量高達302萬瓩,其中林口3號燃煤機組80萬瓩上周併聯供電,大潭6號燃氣(72.47萬瓩)、大林6號燃氣(55萬瓩)、協和4號燃油機組(50萬瓩),興達2號燃氣機組(44.52萬瓩),總計還有222萬瓩機組還在大修,預估最快6月中,慢則7月19日,才會陸續歸隊,加入供電行列。
由於核三廠1號機及林口3號已提前歸隊,挹注170萬瓩供電能力,本周供電逐步好轉,因此台電將南火4號機25萬瓩燃氣機組停機檢修,預估約兩周即可完成加入供電行列。本周末民營麥寮三號燃煤機組、民營嘉惠燃氣機組,讓台電供電更寬裕,備轉容量率又可見10%以上的綠燈。
台電高層表示,依氣象局資料,本周預期有梅雨鋒面接近,全台都有下雨機會,惟降雨情況有限,台電期待梅雨季降雨到來,能降低用電負荷,並有助水力發電。
台電並預估周一(24日)至周五(28日)用電量都將是黃燈,尖峰負載最高將達3,750萬瓩,要到周末才會回到「供電充裕」的綠燈。
近期氣溫飆高、景氣升溫致製造業接單量成長,加上疫情讓不少民眾、學生在家上班或上課,用電需求飆升,但適逢台電四大機組尚在歲修,供電捉襟見肘。
值得注意的是,天氣炎熱也讓機組頻頻跳機,昨天下午5時,裝置容量80萬瓩的大林1號機就故障跳機,台電表示,已在搶修中,預計晚間可修復,不影響今日供電。不過,截至昨晚10時,大林1號機故障仍未修復。
台電目前還在歲修尚未歸隊的中大型火力機組包括大潭6號燃氣機組72.47萬瓩、大林6號燃氣機組55萬瓩、協和4號燃油機組50萬瓩,以及興達2號燃氣機組44.52萬瓩,裝置容量共近222萬瓩。台電評估,這四部機組完成歲修的時間點大約在6月17日至7月19日之間。此外,因燃料貯存槽爆滿而要提早要在6月中旬除役的核二1號機,雖受燃料限制,但近來發電量也約有85萬瓩,停機後勢必讓供電更吃緊。
水情持續吃緊也讓水力發電派不上用場,截至昨日傍晚6時止,昨日水力、抽蓄發電僅占整體發電量近2.5%、近770MW(百萬瓦);風力發電也因季節因素,僅占整體發電量0.085%、幾乎微不足道。再生能源只剩太陽光電勉強撐場,不過日落之後也是停機。
台電透露,接下來民營麥寮三號燃煤機組、民營嘉惠燃氣機組,發電量都將再往上提升,會讓這周末備轉容量率來到10%以上。
台灣供電吃緊!核能發電助力緩解壓力,台電預計供電情況將改善
昨日(20日),台灣供電燈號再度亮起「供電吃緊」黃燈,這已經是這週第三度亮起黃燈。儘管林口3號機、核三1號機等大型核火力機組已經提前歸隊救援,但由於大潭7號機因為「汽機震動太大」而解聯校調,使得發電量損失約30萬瓩。不過,台電表示,隨著兩台大型核火力機組的歸隊,從今天起,供電應該不會再這麼緊張。
台電指出,昨日仍處於炎熱的夏日,學校停課導致民生用電增加,最高用電量於下午1時40分達到3,744.7萬瓩,尖峰用電量僅略低於19日的3,757.4萬瓩,位列歷史用電量第七。當天的備轉容量率為6.86%,較前一日略增。林口燃煤電廠3號機和核三廠1號機昨天中午過後陸續展開測試運轉,截至下午5時,林口燃煤電廠3號機發電量已超過四成,核三廠1號機發電量則達到二成,這兩大供電生力軍的「報到」,預計將為連日來的供電緊澀情形帶來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下午一度傳出台電燃氣機組大潭電廠7號機故障的消息。台電澄清說明,燃氣機組大潭電廠7號機的7-1機組因為「汽機震動太大」而解聯,但並非故障,只是有點狀況,需要請原廠技師進行調校。目前7-1機組解聯中,無法發電,而7-2機組則正常運轉,發電量為30萬瓩。
經濟部最新公布的外銷訂單數字創下歷年同月新高,這讓大家對台灣的經濟前景抱有期待,但隨之而來的缺水缺電問題卻讓工商企業界感到擔憂。雖然台電面臨再生能源進度落後,加上极端天氣的挑戰,但最終問題還是出在供電不足,這個「非核家園」的能源供電結構顯得有些失衡。 過去經濟部因為供電緊張,會與廠商協商,鼓勵他們參與需量競價或使用自備發電機,這樣的作法本來沒什麼不對,但問題是,政府過去多次保證「台灣不缺電」,現在卻要企業減少用電,這種前後矛盾的做法讓廠商們很難不擔心,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會不會真的無法應對? 這次的缺電問題,除了機組故障外,背後真正的原因是調度系統的餘裕不足,也就是說,電源供應不夠。雖然极端天氣、疫情和旱象都是突發情況,但台電對備用電量的預測失準、歲修排程僵化且缺乏彈性,以及對再生能源增加造成系統不穩定的演練不足,都是導致限電的主因。 再加上核二廠1號機因燃料池不足,在六月中被迫提前停機,雖然是因為地方不發證,讓台電無法興建乾式貯存設施,但中央的非核政策恐怕才是真正的關鍵。 民進黨政府全力推動再生能源,但在缺乏配套機制下,只有綠電卻無法穩定系統運作,每天傍晚太陽下山,台電就得提心吊膽地擔心調度餘裕不足,這些都是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過於冒進的後果。如果能源政策真的有問題,那麼朝令夕改又有何妨?更何況,缺電不該讓企業來承擔,讓企業啟動緊急自備發電機來「協助台電減載」,一旦發生意外,企業的損失誰來負責?這樣還能夠再創造出更亮麗的外銷訂單嗎?
西半部這幾天真的是熱到不行,加上現在大家都在家上班、學生們也停課了,用電量自然是高高的。20號那天的尖峰用電量,竟然創下了歷年5月第二高、不分月份的用電量第七紀錄,幸好靠著林口燃煤電廠和核三廠的救援,我們終於順利過關了。二部機組如果滿載運轉,還能增加170萬瓩的供電能力,這下子供電緊張情勢也稍微緩和了點。 經濟部能源司司長王美花20號再度親上火線,四天都在台電坐鎮,專注關注尖峰負載和傍晚的第二尖峰負載電源調度情況。直到傍晚太陽下山後,確定一切沒問題,她才稍微放下心來。 根據氣象局的資料,20號全台最高溫出現在台南市南化區,達到了40.1度,前8名都超過了38度,第9到第15名也有37度以上,16到39名也有36度以上,主要受影響的區域有台南、高雄、南投、嘉義、彰化、雲林等地。 台電統計,20號下午1時40分的最高用電量達到了3744.7萬瓩,這是歷史5月用電第二高的紀錄,也進入了歷年不分月份的用電量第七名;當天的備轉容量是257萬瓩,備轉容量率6.86%,供電燈號亮起了第三顆黃燈。 過去一周,由於多部機組進行歲修,用電量大增,供電吃緊的情況相當嚴重。20號林口電廠新3號機剛好進入歲修收尾階段,所以直接進行運轉測試,增加供電量。另外,核三廠也順利獲得厲能會的同意,重新起動並聯,逐步提高發電量。 林口電廠是台電近期更新改建的重要一環,裡面共裝設了三部燃煤汽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80萬瓩,總裝置容量240萬瓩,屬於超超臨界機組,過去幾年都是夏季供電的救命電廠。核三廠也加入運轉行列,厲能會指出,20號上午收到台電提出核三廠1號機再起動後併聯的申請,經過審查後,同意了這項申請。 據資料顯示,林口3號機和核三廠1號機在20號中午之後陸續開始測試運轉,並加入供電行列。到晚間6點,林口3號機的發電量已超過4成,核三廠1號機的發電量也已達到2成,預計三天後可以滿載。林口和核三廠1號機這兩部歲修機組加入供電行列後,將為我們提供170萬瓩的供電能力。
短短五天內兩次大停電,又是新冠肺炎社區感染多點爆發累積到上千例之際,不只造成恐慌引發民怨,更讓國人對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和電力供給穩定不缺的承諾,失去信心和信任。尤其最酷熱的6、7、8月還沒來到,疫情又尚無緩歇的跡象,國人都非常擔心最近的未來隨時都有可能因跳電、缺電引發更多的限電、停電事件。
回推513跳電當時的情景,台電的尖峰備轉容量率是超過10%的綠燈(亦即高達365萬瓩),但興達電廠先跳機的2、4號機組才105萬瓩,竟會導致興達其他機組及全台部分機組陸續跳機,顯然實際的備轉容量率比台電顯示的要低得多,再扣除天黑後遽減的太陽光電300萬瓩(占備轉容量率8.2%),傍晚實剩的備轉容量率不到2%,也難怪台電近日不斷下修備轉容量率至低於7%,左支右絀根本不足以維持穩定供電。再和五年前的815大停電相比,缺電和供電不穩的問題更為嚴重。17日停電因素還包括水力發電無法補位,又凸顯缺水及缺電惡性循環的連串問題。
513和517的停電,也印證了前經濟部長杜紫軍於2014年的警告:「在核四封存與火力發電廠陸續除役的狀況下,2021年台灣發電備用容量率估計將僅剩5.4%,恐面臨分區限電」,竟然是不幸言中。
諷刺的是,經濟部長王美花解釋517停電的主要原因,包括氣候變遷使氣溫變得異常高,導致用電大幅提升,加上台灣景氣好,許多製造業24小時生產,帶動工業用電大幅增加,反而凸顯經濟部本身對於電力需求的推估錯得離譜,更打臉了前經濟部長、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在前年8月所說的「即使納入半導體2.6兆元投資、台商回流、車輛電動化、經濟成長等用電需求,預估2030年備用容量率可超過15%,備轉容量率超過10%,不會缺電還會穩定供電」的保證,還讓跳票的時間提前。
經濟部統計顯示,2020年就因為水情不佳、光電與離岸風電發展不如預期,導致再生能源發電量和占比不增反減,從2019年的152億度(5.6%),降至2020年的151億度(5.4%),離岸風電又傳出歐盟代表指責國產化要求「不切實際和過度官僚」,違背WTO及國際規則,勢必影響進度,可能難以實現2025年綠電20%的目標。此外,太陽光電到了晚上供電完全歸零,一時也難以支應夜間尖峰的挑戰,連夜間都有停電的可能;而大潭電廠8、9號機陷入環保生態爭議,能否在2023年供電仍有變數,供電量短期內難以成長。
另一方面,電力需求在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之下,台灣是少數成長的國家(增加2%),且電價已連續三年凍漲,不但難以反映成本,更會造成用電量繼續成長。目前停課和在家工作的宅經濟,也會造成民生用電飆升,而酷熱的暑假還沒到來,如果疫情不能緩歇,用電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換言之,在疫情惡化和溫度升高之際,電力供不應求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稍有差池,極可能發生跳電、缺電、限電、停電;蔡總統3月宣稱「台灣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展綠、增氣、減煤、非核四大目標,不僅追求電源穩定,也希望發電配比符合國際趨勢」,顯然已經遭遇嚴厲挑戰,還能不痛切檢討能源轉型政策嗎?
台電表示,昨天仍是高溫炎熱,加上學校停課,民生用電增加,單最高用電於下午1時40分,達3,744.7萬瓩,尖峰用電量只比19日的3,757.4萬瓩略低,是歷史用電量排名第七,備轉容量率為6.86%。
而備轉率較前一日6.19%略增,台電表示,林口燃煤電廠3號機(80萬瓩)和核三廠1號機(95.1萬瓩)昨天中午過後陸續展開測試運轉,截至下午5時,林口燃煤電廠3號機發電量超過四成,核三廠1號機發電量已達二成,二大供電生力軍「報到」,連日來的供電緊澀情形應可望獲得緩解。昨天下午一度傳出台電燃氣機組大潭電廠7號機故障。
台電說明,燃氣機組大潭電廠7號機,有7-1、7-2兩部,其中7-1機組因為「汽機震動太大」而解聯,但不是故障,是有點狀況,需要請原廠技師調校,因此目前7-1解聯中,無法發電,7-2則是正常運轉,發電量30萬瓩。
經長王美花20日再度坐鎮台電,一連四天親上火線,了解尖峰負載及傍晚的第二(次)尖峰負載電源調度情況,迄傍晚太陽下山後確定沒問題才放下一顆心。
據氣象局資料顯示,20日全台最高溫出現在台南市南化區40.1度,且前8名皆逾38度,第9名至第15名達37度以上,16名至39名也有36度以上高溫,主要區域包含台南、高雄、南投、嘉義、彰化、雲林等。
台電統計20日最高用電量出現在下午1時40分達3744.7萬瓩,名列歷史5月用電第二高紀錄,更擠進歷年不分月分用電量排名第七;今日備轉容量257萬瓩,備轉容量率6.86%,供電燈號亮第三顆黃燈。
過去一周因多部機組在歲修,用電量大增下,供電吃緊情況嚴峻。20日林口電廠新3號機正在歲修收尾中,因此直接投入進行運轉測試,增加供電量,另核三廠也順利獲得原能會同意,重新起動併聯逐步提高發電中。
台電林口電廠是近期台電更新改建之一,廠內共裝設三部燃煤汽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80萬瓩,總裝置容量240萬瓩,屬於超超臨界機組,過去幾年多次成為夏季供電的救命電廠。另核三廠也投入運轉行列,原能會指出,20日上午收到台電提出核三廠1號機再起動後併聯申請,經審查相關申請文件,同意併聯申請。
據資料顯示,林口電廠3號機與核三廠1號機在20日中午過後陸續展開測試運轉加入供電行列,截至晚間6點,林口3號機發電量超過4成,核三廠1號機發電量已達2成,估三天後可滿載,林口和核三廠1號機兩部歲修機組加入供電行列後,可挹注170萬瓩供電能力。
過去經濟部因供電吃緊,與廠商協調多參與需量競價或多使用自備發電機,希望降低企業對電網依賴度,同時減輕供電負擔。台電祭出需量反應機制本無可厚非,問題是,過去5年政府多次對外保證「台灣不缺電」,但現在卻要企業配合減少用電,前後說法矛盾,讓廠商難免擔心,一旦遇緊急情況,會不會難以調度?
這次缺電問題除機組故障外,背後真正原因是調度系統餘裕不足,也就是電源供應不足。儘管極端氣候、疫情及旱象都是突發情況,但台電備用電量預測失準、歲修排程僵化未具彈性,面對再生能源增加造成系統不穩定的演練不足,都是一周兩次限電的主因。
偏偏核二廠1號機因燃料池不足,六月中被迫提前停機,儘管是地方不准發證,讓台電無法興建乾式貯存設施,但中央的非核政策恐怕才是最大關鍵。
民進黨政府全力推再生能源,但在欠缺配套機制下,光有綠電卻無法穩定系統運作,每天傍晚太陽下山,台電就要擔心受怕調度餘裕不足,這些就是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過於躁進的結果。若能源政策真有問題,朝令夕改又何妨?更何況,缺電本就不該拉企業墊背,讓企業啟動緊急使用的自備發電機「協助台電降載」,一旦再有意外,企業損失誰來負責?又如何再拚出更亮麗的外銷訂單?
台灣智慧健康科技領軍企業——鼎博康智慧生技,專注於光學生理人工智慧健康促進服務科技,不僅開發了紅外線光譜技術,更將預防醫學、營養學、物理學結合人類智慧經驗,訓練電腦轉化為人工智能健康促進系統。該公司運用物聯網、手機及雲計算科技,讓健康促進更加專業、快速、穩定,不受時間和人力限制,實現預防重於治療的目標。 創辦人戴承宏透露,近年來公司專注於AIoT與雲計算的深度技術整合,並發展大數據資料庫應用,致力於AI智慧健康的發展。2018年推出的健康快篩,成功守護企業員工和偏鄉居民的健 康。去年,為了應對疫情,鼎博康智慧生技提前部署,成功推出Thermo AI防護儀(TAI ONE),該產品結合臉部識別、體溫檢測、未戴口罩提醒等多項功能,並整合大數據分析,提供全面的AIoT雲服務。 Thermo AI防護儀在各種場域得到廣泛應用,如防疫、量測體溫、提醒戴口罩、高溫警示等,其插電即用的特性,深受各界好評。該產品已獲得環保署、聯發科技、新竹市政府、台電、中油、工業安全衛生協會、臺灣銀行、新光證券、永豐證券、玉山銀行、愛買百貨、國賓飯店、臺北市公車、桃園市公車、統聯客運轉運站、TOYOTA、動物醫院、餐廳、辦公大樓等各家業者的採用,在許多公共場合設置安裝,為全民防疫總動員。 若對鼎博康智慧生技的產品或服務有興趣,請聯繫該公司電話(02)2657-9778。
台普威能源與美商Powin Energy攜手合作,在台電首次公開的「储能自动频率控制(AFC)调频备转辅助服务」采购案中,成功奪得標案。這項合作基於全球領先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運用專利電池模組設計和完善的軟硬體整合技術,在短短數月內完成案場設置,並快速通過台電驗證。
台普威能源營運長李威儀透露,與北美三大储能系统设备商之一的Powin Energy合作,打造了一套標準化、快速建置且可靠度超過99%的储能案場,滿足台電調频輔助服務的整體設計需求。該方案有助於有意參與台電輔助服務的業主快速擴建案場,並協助取得储能并网,與台電進行輔助平台交易,提供長達15到20年的維運服務,展現了對永續服務的堅定承諾。
在成本控制嚴格的目標下,台普威營運團隊精算設備到案場安裝時間,以Powin BESS快速安裝的模組化設計和TPE工程團隊專業技術,實現了4小時內完成電池櫃安裝並開始測試的驚人效率。從2月21日電池貨櫃上基墩到送電、平衡、自我測試,到4月29日通過專家會審,取得台電AFC項目證照,整個過程不到2個半月。
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和不易預測性對傳統電力系統造成了電壓、頻率不穩定的衝擊,對傳統電力調度模式構成挑戰。台普威能源通過這次案場的設置,引領台灣在能源轉型之路上,以新型態的電力系統調度環境,邁向新的時代。
台灣的炎熱天氣加上疫情影響,讓民眾在家辦公的需求增加,這也直接推升了全台用電量。就在這樣的情況下,19日台灣的用電量創下了今年最高、歷年5月最高,以及歷史用電量第三高的紀錄,讓台電的供電情況堪稱緊張。台電經長王美花親自坐鎮指揮,最終成功穩定機組運轉,沒有發生意外。此外,透過提高民間IPP電廠的發電量,19日的備轉容量率提升至6.19%,顯示供電吃緊的狀況。
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的供電緊急狀況,台電已經決定,若未來需要進行分區輪流限電,將不再選擇C、D組,而是以E、F兩組為優先。本周台電還有多部機組進行大修,儘管如此,王美花還是每天親自到台電現場督軍,並與廠商協調生產時程,以及提高需量競價數量,以應對夜間用電尖峰。
19日的最高用電量在下午1時58分達到3,757.4萬瓩,刷新了歷史5月單日最高用電紀錄,並在歷年用電量排名中上升到第三位。當天實際備轉容量為288萬瓩,備轉容量率為7.66%,供電燈號為黃燈。雖然當天部分地區有雷陣雨,但由於持續時間短、雨量不顯著,對降溫效果有限,民眾仍然選擇開冷氣,進一步推升了用電量。
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表示,為了確保太陽下山後太陽光電無法發電的情況下,台電已經協調民營電廠提高汽電共生發電量,並透過需量競價減少用電量,同時也呼籲民眾節約用電。而為了減少民眾對於分區輪流限電的不滿,台電已經修正了緊急分區輪流供電規定,將不再是一年調整一次,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另台電正式拍板,若下次不得已有分區輪流限電,將不再重複C、D組,將以E、F兩組為優先。
本周仍有多部機組大修
本周仍有多部機組大修,據了解,台電18日預估19日的供電恐跌破6%,亮起供電警戒的橘燈,王美花深怕再出差錯,決定每天在繁忙行程中,抽出上午7時30分、傍晚5時這兩時段,親赴台電坐陣督軍,除聽取簡報,也幫忙尋找電源。據了解,她曾親自打電話拜託廠商能調整生產時程、協調台電提高需量競價數量,希望度過夜間用電尖峰。
台電表示,19日最高用電在下午1時58分達到3,757.4萬瓩,除再度刷新歷史5月單日最高用電紀錄,更擠進歷年用電量排名第三高,突破17日甫創下的新高紀錄,當時用電量為3744.2萬瓩。
19日經調度後,實際備轉容量288萬瓩,備轉容量率7.66%,供電燈號為黃燈。
19日有部分地區降下午後雷陣雨,惟用電量仍創下今年新高,氣象局說,雖然有降雨,但持續時間短、雨量也不明顯,對於降溫有限。
台電說,由於午後雷陣雨幫助小,民眾還是會選擇開冷氣,進一步推升用電量。
為確保晚間太陽下山後,太陽光電無法發電,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說,協調民營電廠提高汽電共生發電量,增加35萬瓩,並透過需量競價減少105萬用電量,呼籲民眾節約用電。
若不幸再限電E、F組優先
另由於一周兩次停電引發民怨,台電修正緊急分區輪流供電規定,不再是一年調整一次,若未來不幸需要進行分區供電,下次會先以E、F組為優先,後續以A至F組輪流實施。據台電資訊,供電饋線分為A至F組,限電方式包括「緊急(緊急分區輪流停電)」與「計畫(計畫性分區輪流停電)」兩種;台電先前作法每年會依序選擇兩組作為緊急組別,今年為C組與D組;至於其他則列為「計畫」組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