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上)公司新聞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6767)這家公司,準備在12月25日開幕上櫃前業績發表會,看來明年1月下旬就要正式掛牌上市了。這家公司的目標可是全球129億美元的脊椎醫材市場,未來前景看起來超級亮麗的! 從成立開始,台微醫就專注在高階微創脊椎手術用醫材的開發,他們的產品不僅僅是單一傷口微創脊椎融合固定系統、椎體撐開器、骨水泥這些,還有其他多項產品,讓公司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從業績來看,台微醫108年度和今年1到11月的營收,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79%和48.93%,這可是明顯打破國內自費脊椎手術植入醫材市場的壟斷局面。 董事長梁晃千表示,他們公司要提供的是一整套的脊椎手術解決方案,希望能夠成為脊椎創新治療方案的領導廠商。他們開發的椎體撐開器(Tripod-Fix)技術,特別適用於椎體塌陷手術,能夠對於壓迫性骨折進行有效的復位。這項技術還在今年獲得了三項年度大獎,可見其實力。 根據衛福部的數據,我們國家因為變形性背部病變、脊椎病變和椎間盤疾病就診的數量,是逐年增加的。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人口老化、肥胖人口增長、長時間久坐和長期過度使用行動裝置等問題造成的。 IEK的研究報告也指出,脊椎醫材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95.6億美元,增長到114年的12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到4.4%,是骨科醫材產業中成長最快的部分。 分析師們預測,台微醫的椎體撐開器上市和自費產品比例的提升,將會帶動2020年的營收破億,今年1到11月的營收也增长了48.93%。明年還有機會完成椎體撐開器的授權,分階段取得授權金,讓公司本業的成長速度更加迅猛。
台微醫擁有富爸爸,大股東為鐿鈦科技,鐿鈦由傳統製造起家,轉型做微創手術器械關鍵零組件,而台微醫董事長梁晃千更同時兼任博晟生醫董事代表。
台微醫聚焦於高附加價值的脊椎手術用醫材產品,營收比重方面,脊椎骨融合手術產品產品占88%、椎體塌陷手術產品占10%,器械等其他產品占2%;銷售地區國內約八成,其餘海外。
台微醫目前主要營運動能來自脊椎骨融合手術產品,包括脊椎固定系統、椎間融合系統及人工代用骨;另外,新開發出的椎體撐開器與骨水泥,而椎體撐開器主要應用於椎體塌陷手術,可針對前端椎體壓迫性骨折進行椎體復位,並與骨水泥搭配使用。
梁晃千指出,椎體撐開器與骨水泥已在今年上市,目前僅供貨給慈濟醫院,以及十多家區域型醫院。
台微醫成立之初即聚焦於高附加價值的脊椎手術用醫材開發,擁有多項效能媲美國際大廠的自費產品,如單一傷口微創脊椎融合固定系統、椎體撐開器、骨水泥等,隨公司自費產品線日漸齊備提升公司競爭力,陸續反應在業績表現上。台微醫108年度及今年1∼11月營收分表較前一年同期增加25.79%及48.93%,逐步打破國內自費脊椎手術植入醫材市場,長期被國際大廠壟斷的現況,隨著臨床使用案例及公司知名度持續累積,台微醫未來營運可望進一步提升。
台微醫董事長梁晃千表示,公司以提供脊椎手術完整解決方案,以期成為脊椎創新治療方案的領導廠商。公司開發的椎體撐開器(Tripod-Fix)技術主要應用於椎體塌陷手術,可針對壓迫性骨折之大宗「前端椎體壓迫性骨折」進行椎體復位,此項技術在今年分別獲得2020年傑出生技產業年度產業創新獎,第17屆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獎以及第19屆藥物科技研究發展銀質獎共三項年度大獎。
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指出,我國105∼107年因變形性背部病變、脊椎病變及椎間盤疾病之就診數量呈逐年增加趨勢。人口老化快速、肥胖人口增長、長時間久坐及長期過度使用行動裝置等因素,使得脊椎病變及下背痛症狀患者持續增長。
依據IEK研究報告,脊椎醫材市場規模為95.6億美元,預估114年脊椎醫材市場規模,將成長至12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4%,成長率為骨科醫材產業中最高。
法人表示,椎體撐開器上市及自費產品比例提升帶動公司2020年營收可望破億,今年1∼11月營收亦較去年成長48.93%;明年有機會完成椎體撐開器授權,將分階段取得授權金,可望帶動本業加速成長。
櫃買中心指出,臺慶科技(3357)已在19日申請股票櫃檯買賣,產業別是電子零組件業。根據資料顯示,臺慶科成立於民國81年11月間,董事長為謝明諺,主要產品是線圈及晶片,送件時資本額為9億1,000萬元。臺慶科去(108)年營收33億5,191萬元,稅前盈餘5億2,163萬元,每股盈餘4.83元。
櫃買中心統計上櫃相關事宜,今年累計上櫃掛牌公司有12家,櫃買中心已同意櫃檯買賣契約,尚未掛牌有上洋、亞泰金屬、揚秦、叡揚、智聯服務、長聖、達亞等七家;董事會通過,待核發同意函有亨泰光、博晟、威健生技、台微醫、全宇昕等五家;待審議有臺慶科一家公司。
【台灣新聞】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公司上櫃之路邁進,櫃買中心兩場審議會均通過其申請,展現公司穩健發展。同時,全宇昕科技公司也將進行上櫃審議,兩家公司均表現出良好的經營成果。櫃買中心對此表示樂觀,並期待更多優質公司加入上櫃行列,共同促進台灣資本市場發展。
櫃買中心除排定上櫃審議台微醫、全宇昕兩家公司外,10日為止已同意櫃檯買賣契約,尚未掛牌有陞達科技、上洋、亞泰金屬、揚秦、叡揚、智聯服務、長聖、達亞等八家公司,待董事會核議有亨泰光、博晟、威健生技等三家。
根據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公司是以科技事業申請上櫃,主要從事脊椎植入物相關醫療器材之研發、製造及銷售,申請時資本額2億6,390萬元,董事長為梁晃千,推薦證券商是凱基證券及玉山證券。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公司108年營收為7,526萬元,稅後盈餘為712萬元,每股盈餘為0.30元。109年上半年營收為4,627萬元,稅後盈餘為2,107萬元,每股盈餘為0.80元。
全宇昕科技公司主要從事分離式半導體元件之研發、生產與銷售,申請時資本額2億8,603萬元,董事長為李建慶,推薦證券商是玉山證券及第一金證券。
全宇昕科技公司108年營收為10億1,038萬元,稅後盈餘為9,333萬元,每股盈餘為3.55元。109年上半年營收為5億2,786萬元,稅後盈餘為4,445萬元,每股盈餘為1.69元。
生醫產業再添新血!近期,台灣至少有8家新創公司正在緊锣密鼓地進行布局,這些公司都背靠強大的金主,準備在這個領域發揮自己的專長。其中,晟德集團旗下的達亞、博晟、長聖等子公司,以及敏成、台微醫、普生等公司都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普生公司作為檢測領域的佼佼者,近年來獲得麗豐集團和董事長陳碧華的加盟,持股超過20%,成為公司最大股東。雙方也擴大了在抗菌蛋白P-113原料供應以及ohcare歐克威爾P113抗菌系列產品銷售方面的合作。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普生積極投入試劑開發,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核酸、快篩和血清抗體檢測三種產品的公司。近期,普生順利募資43億元,將用於廠房和研發中心的建设。
達亞公司則是專注於醫材零組件的模具開發,其快速、精準和量產的實力,讓它在醫療器材大廠和新創公司中佔有一席之地。今年,達亞與醫材授權王張有德合作,開發新品,有望助台灣創新醫材在國際市場上展翅高飛。
盛弘集團旗下的敏成公司,由於熔噴濾材供應不應求,上半年實現盈利,EPS創下歷史新高。為了把握後疫情商機,敏成祭出三支箭策略,除了開發奈米抗菌材料外,也投入殺菌/防疫口罩的生產,並計劃在美國設廠。
長聖和博晟也因第四季再生醫療法拚過關的話題而受到關注。博晟的現增案吸引晟德集團加大投資,而長聖的大股東則包括晟德集團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董事長蔡長海。
據櫃買中心統計,今年共有17家公司申請上櫃,其中,生技公司就高占6家,約占IPO申請案的35%。而除了軒郁是上半年申請並獲核准的公司外,下半年10家申請上櫃中,生技族群就有常廣、達亞、長聖、博晟、台微醫等5家公司,占申請案的五成,若再加上規劃申請的普生和敏成,生技股已儼然成為IPO股的指標。
此波有意IPO的公司中,達亞、常廣、台微醫是技術含量高的創新醫材股,達亞更因訂單能見度高,今年前八月營收3.47億元,年成長39.4%,上半年EPS4.91元,已逼近去年全年5.58元的表現。
博晟、長聖有細胞治療題材,可望隨著再生醫療法的修法,成為第四季的焦點話題;普生和敏成則在防疫效應中,分別搶攻檢測、熔噴濾材供不應求的商機浮現,營運大見轉機,普生今年有機會虧轉盈,敏成年度獲利則可望大賺一個資本額。
預計10月上櫃掛牌的軒郁,前八月營收8.13億元,年成長36%,上半年稅後盈餘0.73億元,年成長高達55.8%,相較於醫美族群今年年衰退率約五至九成,軒郁的成績著實令人驚豔,該公司上半年EPS4.1元,也相當接近去年全年的5.17元。
軒郁是以面膜為發展主軸,為了創造和同業的差異化,該公司首創耳掛式拉提面膜、黑曜石面膜(黑面膜)、微臻生物纖維面膜和僅需時八分鐘的未來美面膜,在市場一炮而紅,自2016年起每年EPS都逾7元,去年因反送中事件,香港出貨受阻,但獲利也超過半個股本。
軒郁原本是為香港莎莎(SASA)代工且為公司的主要獲利來源,其面膜產品除了成功進軍莎莎等各大藥妝通路外,也前進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等藥妝、超市等通路。
此外,該公司為因應產品及品牌推廣,2016年創立品牌官網App-iQueen(愛女人購物網),建構完整的電商平台。
專攻檢測的普生,除了早年即獲科技大老宣明智家族加盟投資後,近年又獲麗豐集團和董事長陳碧華參與入股,合計持股逾20%成為最大股東,雙方也擴大在抗菌蛋白P-113獨家供應原料的合作案,及ohcare歐克威爾P113抗菌系列相關產品於兩岸市場銷售。
今年因新冠疫情爆發,普生投入試劑開發,是國內唯一擁有核酸、快篩和血清抗體檢測三種產品都有的公司,由於訂單爆增,近期順利募資43億元,將用來興建廠房和研發中心。
達亞最受關注的是有醫材授權王張有德的光環!張有德期待透過益安的創新冒險開發新品,達亞開發模具的快速、精準和量產實力,兩家公司的強強聯手,助台灣創新醫材打世界盃。
專攻醫材零組件的模具開發的達亞,由於模具開發速度快、交期穩定,今年完全未受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該公司目前配合醫療器材大廠及新創公司高達80家,超過五千件醫療器材產品關鍵零組件生產經驗。
目前前十大醫材廠中,有6家是達亞的客戶,法人看好達亞今年獲利有挑戰一個股本的實力。
盛弘由於持有敏成逾六成股權,受惠敏成今年的耀眼佳績,營運也是水漲船高。敏成目前熔噴濾材依舊供不應求,上半年大賺逾半個股本,EPS以5.85元改寫歷史新高。董事長古思明表示,為搶攻後疫商機,已祭出三支箭策略,除了開發奈米抗菌材料外,也投入殺菌/防疫口罩的生產,並將前進美國設廠。
另外,隨著第四季再生醫療法拚過關的話題,也讓長聖和博晟可望成為焦點,博晟先前的現增案就吸引晟德集團大加碼,而長聖的大股東則包括晟德集團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董事長蔡長海。
【台北訊】近期台股市場的投資者們,在多空雙巴的震盪中,不斷尋找機會。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股市逐漸復甦,IPO市場也隨之熱度回升。在這波熱潮中,一家名為《台灣微創醫療器材》的公司,引起了廣大投資者的關注。 這家台灣公司,以創新為核心,專注於醫療器材的研發與生產。儘管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業績不如預期,但公司依然堅定不移地追求進步。今年,它成功獲得IPO資格,成為了首家上市餐飲業者,這讓它在市場上更加引人注目。 隨著亞洲藏壽司(2754)的申購熱潮,資金湧入IPO市場,力拚申購中籤及掛牌蜜月行情。該公司9日股價大漲31.82%,收在145元,均價則以130.34元作收,創今年以來IPO及觀光類股IPO溢價差最高的紀錄。這一點,不僅顯示了市場對於這家公司的信心,也反映了市場對於創新醫療器材的期待。 元大證券分析,7月起IPO市場已見復甦跡象,加上年輕人積極投入房地產與股市,盤面資金充沛,都使得下半年的IPO行情值得期待。除了亞洲藏壽司,下半年還有汎德永業、八貫、耀登、威鋒電子、安普新及長榮鋼等多家企業申請轉上市。 此外,軒郁、康全電訊、昇達科技、意德士科技等企業已通過櫃買核准掛牌,而台微醫等個股則已遞交申請。這些企業的加入,不僅將帶動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也將為台灣的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根據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叡揚資訊主要從事資訊軟體服務銷售,申 請時資本額2.42億元,董事長為張培鏞,推薦證券商是群益金鼎證券 及日盛證券。叡揚資訊108年營收為9.68億元,稅後盈餘8,570萬元, 每股盈餘(EPS)為3.61元。109年上半年營收為4.88億元,稅後盈餘 為4,348萬元,EPS為1.78元。
台微醫公司成立於民國98年12月間,董事長兼總經理為梁晃千,主 要經營業務是脊椎融合手術相關產品、脊椎壓迫性骨折治療手術相關 產品等,送件時資本額為2.64億元。台微醫108年業績,營收7,526萬 元,稅後盈餘712萬元,EPS為0.3元。
櫃買中心統計,下半年以來,7月有帝圖、智聯服務、亞泰金屬、 叡揚資訊、常廣、亨泰光,8月有長聖、達亞、博晟生醫,加上9月7 日台微醫,共十家公司申請上櫃案,已超越上半年七家申請上櫃案( 上洋、軒郁、康全電訊、全訊、陞達科技、揚秦、意德士科技),其 中帝圖公司在9月1日自行撤回上櫃案。
8月的長聖、達亞、博晟生醫,以及9月的台微醫等四家公司都是生 技醫療業,其中長聖、博晟生醫,台微醫等三家是以科技事業方式申 請。而下半年九家申請上櫃公司中,智聯服務、亨泰光、長聖及達亞 等目前都屬興櫃市場高價位股。
進入後疫情時代,股市復甦同步帶動IPO市場熱度回溫,加上全球 IPO利多頻傳,包含螞蟻科技、Airbnb等產業巨頭紛紛遞交申請外, 大陸瓶裝水龍頭農夫山泉,8日掛牌首日股價狂飆85%,皆為下半年 IPO市場帶來反轉曙光。
日系迴轉壽司品牌亞洲藏壽司去年年底遞交上櫃申請後,雖上半年 業績受害疫情不如預期,但挾帶今年首家IPO餐飲業者題材,以及下 半年國內消費復甦及展店效益發酵,仍舊吸引股民積極參與新股申購 。
適逢美股部分估值過高的科技股遭到拋售,拖累台股,資金減碼離 場,轉而瞄準風險較低的新股掛牌利得機會,加上今年包括昇佳電子 、ABC-KY等個股蜜月行情強滾滾,熱錢一手申購一手轉往現股,促使 亞洲藏壽司9日股價大漲31.82%,收在145元,均價則以130.34元作 收,創今年以來IPO及觀光類股IPO溢價差最高的紀錄,前高紀錄是A BC-KY最後申購當日的1.27倍。
主辦亞洲藏壽司上櫃案的元大證券表示,7月起整體IPO市場已見復 甦跡象,加上今年以來年輕人積極投入房地產與股市,以及盤面資金 充沛,都使得下半年的IPO行情值得期待。
下半年除汎德永業延到第四季上市外,包括八貫、耀登、威鋒電子 、安普新及長榮鋼皆已遞出轉上市申請,八貫最快年底前可望掛牌外 ,耀登也通過審議委員會,成為今年第二家由國票主辦通過上市櫃審 議會的公司。
國票證券表示,整體IPO上市櫃送件數目前共計24件,除凱基遞件 3件位列第一外,國票、台新、富邦、元大、元富分別遞件2件,併列 第二。
轉上櫃方面,軒郁、康全電訊、陞達科技、意德士科技皆通過櫃買 核准掛牌,上洋、全訊、揚秦、智聯服務、亞泰金屬、叡揚資訊、常 廣、亨泰光、長聖、達亞、博晟生醫及台微醫等個股則已遞交申請。
亞洲生技大展在南港展覽館二館盛大開幕,吸引了全球生醫產業的目光。今年展會匯聚了近500家業者參與,展示了最尖端的研發成果。其中,國研院儀科中心帶領的台灣生醫國家隊,展出了全球首創的「智能化關節炎創新療法」,並同時展現了「一站式醫材加速器」的成果。 這項創新療法技術,提供第3期與第4期關節炎患者一個關節置換之外的治療選擇,有效降低關節發炎環境,同時強化細胞治療的軟骨再生效果。團隊將開發「關節炎分型快篩」和「生物製劑+細胞治療+軟骨修復材料」產品,為關節炎病患帶來長期解決方案。 國研院儀科中心主任楊燿州表示,儀科中心與成大醫院、成功大學、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公司、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公司、五甫科技公司共同合作,打造了這項創新性的治療平台。尖端醫公司提供幹細胞萃取及保存經驗,台微醫公司則展現關節鏡手術植入器械的開發能力,五甫科技公司提供資料管理與分析系統,成功大學提供基礎體外實驗、動物實驗與軟骨細胞注射式載體支架開發驗證,儀科中心則負責快篩檢測試製與法規認證的規範與輔導,成大醫院則在智能化關節炎治療方針、臨床評估與驗證上發揮作用。 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公司董事長蘇文龍表示,公司將在南部成立分公司,進行業務拓展。他強調,製程和活性是細胞製備最重要的關鍵,尖端醫有能力將產品做到最好。 台微醫公司董事長梁晃千表示,公司擅長在骨科材料的研發,並注重在手術器械與植入物的設計及搭配,以達到微創手術的目的。他提到,這次開發的關節鏡手術植入器械,旨在治療關節發炎疾病。 五甫科技公司投資人林寶彰表示,公司看好精準醫療發展,並參與這次合作,透過數據資訊建置與分析,改善過去紙本資料不易整理的缺點,讓醫療更加精準。 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許凱嵐指出,細胞治療是治本的方案,而關節置換手術具有風險,細胞療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 成功大學醫工系系主任葉明龍教授表示,細胞治療的關鍵之一是維持細胞的特性與快速增生效果。他提到,開發的智能水膠可以讓幹細胞只留在軟骨缺陷處,直接治療受損的軟骨處。
創新+個人化
精準細胞治療平台
「智能化關節炎創新療法」技術可提供第3期與第4期關節炎患者在關節置換之外的創新治療選擇,不但能有效降低關節發炎環境,同時還可以強化使細胞治療的軟骨再生效果;個人化精準治療指引搭配客製化的細胞治療模式,該團隊並將開發出「關節炎分型快篩」和「生物製劑+細胞治療+軟骨修復材料」產品,解決關節炎病患長期之苦。
國研院儀科中心主任楊燿州表示,儀科中心與成大醫院、成功大學、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尖端醫)公司、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台微醫)公司、五甫科技公司共同合作科技部南科智慧產業聚落推動計畫-「智慧化關節炎分型與精準細胞治療」,藉由尖端醫公司豐富的幹細胞萃取及保存經驗,台微醫公司在關節鏡手術植入器械的開發能力,五甫科技公司提供精準醫療所需的資料管理與分析系統,成功大學的基礎體外實驗、動物實驗與軟骨細胞注射式載體支架開發驗證,儀科中心的快篩檢測試製與法規認證的規範與輔導,成大醫院在智能化關節炎治療方針、臨床評估與驗證,攜手架構起此創新性的治療流程與團隊,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創結合發炎控制與細胞再生的精準細胞治療平台。
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公司(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尖端醫是台灣第1家生物技術衍生公司,前期以進行檢驗試劑及生物醫藥品為主,接續投入細胞儲存服務,包括臍帶血、骨髓、細胞移植應用、與基因檢測等,不斷提升與強化尖端醫在細胞儲存與治療的能量,同時,衛福部在108年8月核准花蓮慈濟醫院與尖端醫的合作,成為第3家特管辦法開放的細胞治療醫院及細胞製備場所,也因此促使尖端醫正式踏入細胞治療公司行列。
蘇文龍認為,製程跟活性是細胞製備最重要的關鍵,尖端醫有能力將產品做到最好。透過這次產學研醫跨單位合作,尖端醫更借力使力,正式宣布將在南部成立分公司,進行業務拓展。
微創+客製化
開刀之外最佳解方
台微醫公司董事長梁晃千表示,台微醫堅持找出在臨床上未被滿足的需求。公司擅長在骨科材料的研發,利用各種生醫材料不同的特性,設計出符合臨床需求的產品;同時也注重在手術器械與植入物的設計及搭配,達到符合微創手術目的。這次配合開發的關節鏡手術植入器械,主要是希望在關節鏡的微創手術過程中,將客製化的「生物製劑+細胞+軟骨修復材料」產品,注射進關節腔中,利用該產品來治療關節發炎疾病。
五甫科技投資人鐿鈦總裁林寶彰表示,細胞治療為近年新發展的癌症治療方法,然而中間的流程十分複雜,需要跨業結合,像是醫院、實驗室、以及物流等才能達成,其中如何搜集、統整各方數據相當重要。公司看好精準醫療發展,參與這次的合作,藉由數據資訊建置與分析,改善過去紙本資料不易整理缺點,可將患者的看診過診相關程序都完整紀錄便於後續追蹤,降低出錯率,讓醫療更加精準。
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許凱嵐指出,「現行的治療方式是治標,只能延緩患者的不適,細胞治療則是可治本。」臨床上,膝退化性關節炎是根據關節軟骨磨損程度和症狀分為4期,在第2期和第3期的治療建議以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止痛為主,到了第3期和第4期後期,則是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但是開刀手術仍具有風險,而且復健的恢復期長;關節置換最嚴重的併發症即是感染,其發生率為1.5~2%,使得再次手術的發生率達20%,所導致的死亡率在1~3%間,且顯著增加醫療成本支出,細胞療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方式,且應該是最佳解方 。
成功大學醫工系系主任暨前瞻醫材中心主任葉明龍教授表示,細胞治療的關鍵之一是維持細胞的特性與快速增生效果。但關節軟骨退化後的缺損是屬於在充滿關節液的關節腔內軟骨的缺損,此次開發的智能水膠就是可以讓幹細胞只留在軟骨缺陷處,直接治療受損的軟骨處。「材料不是萬能,但沒有材料萬萬不能!」在這次產品開發中,成大將透過體外生物相容性驗證、小動物軟骨缺損及大動物軟骨缺損模型進行生化、組織學、功能性評估,以進入臨床試驗為初期目標。整套治療方針所衍生的軟骨修復材料更可以對生物製劑與細胞治療更具備市場優勢,成為未來精準醫療的明日之星。
台微醫(6767)在2020年迎來轉骨關鍵時刻!董事長梁晃千自豪地表示,公司繼成功將脊椎骨融合骨打入大陸、美國市場後,最新研發的椎體可擴張強化系統也即將拓展至東協和墨西哥等市場。此外,台微醫也將申請歐美上市許可,並啟動授權合作,預計今年將能延續成長動能。這家台灣創新的醫療器材公司,正以驚人的速度邁向國際舞台。
台微醫近年的營運表現逐漸穩定,2018年營收達5983萬元,雖然當年稅後虧損2476萬元,每股虧損1.18元,但2019年前11月營收已達0.6億元,年成長21.6%,上半年EPS更達0.82元,成功扭虧為盈。法人預期,台微醫2019年營收將有年增20%的亮麗表現。
台微醫於2009年12月創立,是台灣第一家脊椎自有品牌,由工研院孵化而出。公司主要股東包括鐵鈦科技(34.11%)、能率亞洲資本(7.28%)以及經營團隊(19.38%),合計持股達52.33%。台微醫主要開發的產品包括脊椎融合手術相關產品、脊椎壓迫性骨折治療手術相關產品及骨水泥產品等,其中人工骨、骨釘等產品已在大陸銷售,新式微創脊椎手術醫材在台市占率約11%,並積極布局椎體撐開器、低溫骨水泥,為公司帶來新一波的成長動能。
梁晃千強調,台微醫以自有品牌行銷全球,目前產品為自製,未來若銷量放大,將考慮委由大股東鐵鈦科技代工。公司聚焦於脊椎骨融合手術、脊體塌陷手術及骨水泥三大市場,其中脊椎骨定系統的微創小傷口技術已取得台灣、美國、大陸及歐盟認證,目前在台灣攻自費市場,大陸則與MicroPort合作,成為公司業績的主要來源。
另外,已取得台灣上市許可的椎體可擴張強化系統,已打入中國附醫、慈濟等醫學中心,明年將有機會進軍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墨西哥等市場,美國、歐洲也規劃提出上市申請。而台微醫另一項關鍵產品——骨水泥,主要用於人工關節,由於亞洲市場尚無明顯供應商,台微醫已將此產品鎖定亞洲和大陸市場,預期未來將與椎體可擴張強化系統搭配,吸引國際大廠合作,為公司營運帶來更多新動能。
【台北訊】近期,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台灣生醫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眾多生技公司紛紛展現強勁的成長潛力,IPO熱潮再次掀起。根據初步統計,至少有13家公司將在2020年爭取上市或櫃買中心掛牌,其中不乏高獲利和題材多樣化的公司,有望改寫過去的高紀錄。 在眾多生技公司中,<台灣微創醫療器材>以其創新的技術和產品,吸引了廣泛的關注。該公司推出的細胞治療計劃已通過美國FDA的認證,並以台灣第一家脊椎自有品牌進入美國市場,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不僅如此,其他如翔宇、康聯生醫等公司也表現出色。翔宇公司在保健保養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干細胞領域相關研究已獨立成立向榮生醫,專注於異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膝骨關節炎。而康聯生醫則聚焦於精準醫療,提供檢測服務,2019年前三季的EPS已達3.83元。 法德藥、瑞磁、博晟等公司也取得科技事業核准函,其藥品開發採用中美雙報策略,多個產品已取得美國FDA藥證。其中,抗思覺失調症用藥代思更取得大陸藥監局(NMPA)核發的首仿藥證,並於2019年11月由康聯代理在大陸上市。 法人分析師認為,隨著生技產業的逐步成熟,2020年IPO的生技族群將迎來質的變化,吸引更多資金進駐,成為市場多頭布局的重心。
初步統計,來勢洶洶的生技族群目前已有翔宇、康聯生醫提出上櫃 申請,法德藥、瑞磁、博晟、漢達、普生已取得科技事業核准函;另 外,達亞、常廣、軒郁都有高獲利支撐;華因授權金里程金陸續入袋 ,轉機題材強;長聖有細胞治療計劃通過利多,以台灣第一家脊椎自 有品牌進入美國的台微醫,同樣備受關注。
法人認為,相較於前幾年生技股都是由新藥股領軍,隨著近四年沉 澱,產業已逐步進入成熟,2020年可望IPO的生技族群,明顯「質變 」,可望吸引資金重新進駐,成為多頭布局重心。
以IPO掛牌進度來看,最快的是以保健保養為主的翔宇,2019年前 三季已交出EPS3.19元佳績,該公司除了在兩岸布局,旗下以幹細胞 領域相關研究之生醫事業已分割獨立成立向榮生醫,向榮主攻異體脂 肪幹細胞,治療膝骨關節炎。
鴻海集團旗下生技小金雞康聯生醫,聚焦精準醫療,專攻檢測服務 ,2019年前三季EPS3.83元。
另外,取得科技事業核准函的法德藥,藥品開發是採中美雙報策略 ,旗下糖尿病用藥格列本(月尿)片、抗思覺失調症用藥富馬酸 1945;硫平緩釋片,兩個藥品已取得美國FDA藥證;而長效型降血壓用 藥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B型肝炎用藥恩替卡韋片、抗思覺失調症 用藥奧氮平口崩片等三項產品,也正在申請藥證中。其中,抗思覺失 調症用藥代思,取得大陸藥監局(NMPA)核發首仿藥證,2019年11月 由康聯代理在大陸開賣。
營運漸入佳境的台微醫,2018年營收5983萬元,稅後虧損2476萬元 ,每股虧損1.18元;2019年前11月營收0.6億元,年成長21.6%,上 半年EPS0.82元,交出虧轉盈佳績,法人預期該公司2019年營收可望 有年增20%的表現
以台灣第一家脊椎自有品牌進入美國、創立於2009年12月的台微醫 ,是由工研院獨出來的公司,主要大股東為鐿鈦科技(34.11%)、 能率亞洲資本(7.28%)、經營團隊(19.38%),合計全體董事持股 52.33%。
台微醫主要開發產品為脊椎融合手術相關產品、脊椎壓迫性骨折治 療手術相關產品及骨水泥產品等。其中,開發的人工骨、骨釘等產品 已在大陸銷售;而新式微創脊椎手術醫材在台市占率約11%,目前更 已積極布局椎體撐開器、低溫骨水泥,為新一波的成長動能。
梁晃千表示,台微醫以自有品牌行銷全球,目前產品為自製,未來 若銷量放大,將考慮委由大股東鐿鈦代工。
梁晃千表示,台微醫聚焦脊椎骨融合手術、脊體塌陷手術及骨水泥 三大市場。用於脊椎骨融合手術的脊椎骨定系統,單一微創小傷口僅 1.8公分,已取得台灣、美國、大陸及歐盟認證,目前在台灣攻自費 市場,而大陸是與MicroPort合作,是業績最大來源。
另外,取得台灣上市許可的椎體可擴張強化系統,已打入中國附醫 、慈濟等醫學中心,明年有機會進軍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墨西哥等市 場,而美國、歐洲也規劃提出上市申請,龐大的大陸、美國市場則將 採取授權合作方式拓展市場。
至於可望在2020年上市的骨水泥,主要用於人工關節,由於該產品 在亞洲尚無明顯供應商,因此,台微醫已將此產品鎖定亞洲和大陸市 場,預期未來搭配椎體可擴張強化系統後,也有機會吸引國際大廠合 作,為營運添加新動能。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產業再創高峰!工研院深耕生醫領域多年,累積豐富的研發成果,近年來育成多家新創公司,帶動整體產業發展。其中,台生材、萊鎂、台微醫、景凱等四家廠商已成功進入上櫃或興櫃,更培育出31名生醫高階種子人才,成為台灣生醫產業的重要推手。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表示,未來將以「醫病雙贏」為目標,著手建構從預防、診斷、治療照護的「智慧醫養」體系,將台灣打造為全球智慧醫療的創新基地。他強調,台灣即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這對醫療產業是一大挑戰,也是一大機會。 回顧過去,工研院自1999年成立生醫工程中心以來,已經努力建構台灣的生技能量,涵蓋醫材、新藥、中草藥等領域,並跨足智慧診療醫材、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細胞治療、基因定序、標靶藥物等先進技術。彭裕民副院長表示,工研院將持續加速研發商品化,並協助產業法規認證,以提供生醫產業最佳的解決方案。 林啟萬所長進一步透露,自2008年以來,工研院共新創成立12家生醫領域企業,如台微醫、健裕生技、台生材、萊鎂、新穎生醫、貝爾克斯等。其中,台生材技轉自工研院腦部手術創新材料,成功開創台灣腦手術新篇章,並於去年6月成功上櫃,展現台灣微創醫療器材的實力與潛力。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表示,未來將以「醫病雙贏」為目標,建構從預防、診斷、治療照護的「智慧醫養」體系,打造台灣成為全球智慧醫療的創新基地,進而引領生技、邁向全球。
台灣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1999年工研院成立生醫工程中心,是台灣第一個醫材專門的研究中心。
他指出,20年來, 工研院努力建構台灣的生技能量,從醫材、新藥、中草藥,到跨領域的智慧診療醫材、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細胞治療、基因定序、標靶藥物等,致力為生醫產業打造最佳的解決方案,加速研發商品化、協助產業法規認證。
林啟萬細數工研院鏈結產業、創新育成公司的成果,他說,2008年至今,共新創成立12家生醫領域企業,包括台微醫、健裕生技、台生材、萊鎂、新穎生醫、貝爾克斯等;其中,台生材技轉自工研院腦部手術創舉新材料,建立台灣嶄新腦手術新頁,於去年6月上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