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永豐投信 | 2025/05/14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1,420,000,000元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16096229 | 陳思寬 | - | - | - | 詳細報價連結 |
2018年09月07日
星期五
星期五
永豐擴版圖 強攻債券ETF |永豐投信
永豐金控今年延攬前富邦投信總經理林弘立擔任永豐投信董事長,林弘立表示,永豐資產管理規模雖然不大,ETF表現有限,但近年市場巨幅轉變,ETF後進投信發揮空間大,永豐將瞄準熱門的債券及台股配息型ETF,重新擴張版圖。
永豐投信截至今年7月,公募基金規模約267億元,在國內39家投信排行第24,市占1%,屬於中小型投信。
永豐投信在業界以台股基金出名,不只旗下有永豐領航科技等得獎常勝軍,不少優秀經理人也出身永豐,研究訓練紮實。
近年來,該投信亦積極跟進海內外趨勢發展不同商品,包括2011年以「永豐加權指數」(006204)進軍ETF,是第一檔、也是目前唯一追蹤大盤指數的原型ETF,至9月6日止,基金恰好成立滿六年。
當時永豐是第三家進軍ETF的投信,第一檔基金就以追蹤大盤,持股800多檔的基金出發,且費用比照元大台灣50,每年管理費為0.32%,未因更高的管理難度提高標準。
這與市場上既有台股市值型、產業型ETF,做出明顯區隔,也展現永豐發展利基商品的企圖,然而投資人長期以來不太注意。之後永豐又推出多檔連結海外指數的指數型基金,從滬深300紅利、歐洲50指數,到綜合型的標普東南亞指數型基金(結合美股及東南亞指數),惟在指數型基金發展有限下,規模也不大。
林弘立先前在富邦金集團任職,於富邦投信擔任總座時間超過10年,更早前也待過期貨、證券業,並長期擔任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這次他加入永豐投信,不諱言要擴張ETF版圖,這是一個快速成長的機會,更是他熟悉不過的戰場。
林弘立接受本報專訪,一開頭就說自己好久沒看ETF資料,為此他特別到投信投顧公會網站下載報表,結果發現,ETF市場轉變很多,除了總規模大增,元大、富邦以外的後進投信,規模更是加速膨脹。
林弘立特別用筆畫出群益及復華投信規模,點出兩家投信靠債券ETF,過去一年表現躍進。「而這兩家都沒有金控集團資源,沒有特定壽險支援」;他進一步說,嚴格而言,外界或許會認為復華仍有「特定」壽險支援,但群益完全沒有,這讓他看到永豐此刻整頓步伐,還有大翻身的機會。
他表示,債券ETF一年多來暴增近2,000億元,也可見法人需求之大。因為這個因素,使ETF市場突破已往發展,一家中小型投信若無法投入太多資源,卻有穩定客戶,規模也能做大,要達成百億資產的速度愈來愈快。
因此他近期已請研究團隊積極評估發展債券ETF的可能性,同時考量永豐具備台股研究優勢,定調並行發展高股息低波動ETF做為擴張策略。
「如果我們這時還搶散戶市場,顯然會很辛苦,但做法人市場,我們有把握」,他表示,今年永豐來不及送審不錯的指數,但明年有機會,時間也不算太晚。
林弘立指出,其實在丁克華擔任金管會主委,主管機關以多道政策推動壽險海外資金回流,就逐步形成熱錢「由外往內」的回鍋趨勢,目前債券ETF大紅,更加彰顯。而以壽險海外停泊高達九兆美元的資產來說,債券ETF爆發還只是開端。
永豐投信截至今年7月,公募基金規模約267億元,在國內39家投信排行第24,市占1%,屬於中小型投信。
永豐投信在業界以台股基金出名,不只旗下有永豐領航科技等得獎常勝軍,不少優秀經理人也出身永豐,研究訓練紮實。
近年來,該投信亦積極跟進海內外趨勢發展不同商品,包括2011年以「永豐加權指數」(006204)進軍ETF,是第一檔、也是目前唯一追蹤大盤指數的原型ETF,至9月6日止,基金恰好成立滿六年。
當時永豐是第三家進軍ETF的投信,第一檔基金就以追蹤大盤,持股800多檔的基金出發,且費用比照元大台灣50,每年管理費為0.32%,未因更高的管理難度提高標準。
這與市場上既有台股市值型、產業型ETF,做出明顯區隔,也展現永豐發展利基商品的企圖,然而投資人長期以來不太注意。之後永豐又推出多檔連結海外指數的指數型基金,從滬深300紅利、歐洲50指數,到綜合型的標普東南亞指數型基金(結合美股及東南亞指數),惟在指數型基金發展有限下,規模也不大。
林弘立先前在富邦金集團任職,於富邦投信擔任總座時間超過10年,更早前也待過期貨、證券業,並長期擔任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這次他加入永豐投信,不諱言要擴張ETF版圖,這是一個快速成長的機會,更是他熟悉不過的戰場。
林弘立接受本報專訪,一開頭就說自己好久沒看ETF資料,為此他特別到投信投顧公會網站下載報表,結果發現,ETF市場轉變很多,除了總規模大增,元大、富邦以外的後進投信,規模更是加速膨脹。
林弘立特別用筆畫出群益及復華投信規模,點出兩家投信靠債券ETF,過去一年表現躍進。「而這兩家都沒有金控集團資源,沒有特定壽險支援」;他進一步說,嚴格而言,外界或許會認為復華仍有「特定」壽險支援,但群益完全沒有,這讓他看到永豐此刻整頓步伐,還有大翻身的機會。
他表示,債券ETF一年多來暴增近2,000億元,也可見法人需求之大。因為這個因素,使ETF市場突破已往發展,一家中小型投信若無法投入太多資源,卻有穩定客戶,規模也能做大,要達成百億資產的速度愈來愈快。
因此他近期已請研究團隊積極評估發展債券ETF的可能性,同時考量永豐具備台股研究優勢,定調並行發展高股息低波動ETF做為擴張策略。
「如果我們這時還搶散戶市場,顯然會很辛苦,但做法人市場,我們有把握」,他表示,今年永豐來不及送審不錯的指數,但明年有機會,時間也不算太晚。
林弘立指出,其實在丁克華擔任金管會主委,主管機關以多道政策推動壽險海外資金回流,就逐步形成熱錢「由外往內」的回鍋趨勢,目前債券ETF大紅,更加彰顯。而以壽險海外停泊高達九兆美元的資產來說,債券ETF爆發還只是開端。
上一則:債券ETF夯 投信熱戰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