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永豐投信 | 2025/05/16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1,420,000,000元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16096229 | 陳思寬 | - | - | - | 詳細報價連結 |
2010年08月05日
星期四
星期四
建構完整產品線績效至上 |永豐投信
時光倒轉回到2009年1月,雖正值春天,全球股市卻處於低迷
不振的低氣壓當中,投資人信心不佳,國內基金業發行IPO、申購
狀況也相當冷清。當時擔任永豐金證券總經理一職的陳美靜,再
度被派赴至永豐投信擔任董事長,上任不到一年,逆勢布局且連
發兩檔新基金,成功搭上去年3月份以來的股市大反彈列車,讓國
人也重新看見永豐投信抓住趨勢的精準眼光。
看對趨勢、低檔募集IPO,
操出好成績
去年3月及8月份,永豐投信分別IPO新募集永豐大中華、永豐
亞洲民生消費基金兩檔跨國股票型基金,截至2010年7月底,不僅
基金報酬表現令人驚艷,吸引國人定期定額申購,到今年股市大
幅轉為震盪也沒退燒。
而這次,是陳美靜第3次回來職掌永豐投信,而前兩次分別是
在民國89年及92年,無巧不巧,當時接手永豐投信前身大華投信,
正是2000~2003年全球網路泡沫科技風暴期間,基金業面臨規模大
幅萎縮、淨值狂瀉的窘境。
陳美靜回想,「當時永豐永豐基金(大華大華)規模僅剩2億多
、淨值7元,永豐(大華)高科技基金淨值更一度僅剩4~5元,大華亞
洲科技基金甚至被清算。」在棘手情況下接手,陳美靜卻仍帶領
團隊安然度過風暴,基金表現反倒越挫越勇,永豐永豐基金如今
淨值更穩定站上20元以上,拚出績效,迄今可稱上投信業的長青
基金。
瞄準新興市場
2010年再趁勝追擊
經歷2008~2009年金融海嘯後,陳美靜再次回到永豐投信,並
且擔任董事長一職,也將投信產品線積極從本土走向海外,由台
股基金正式轉型跨國型基金,尤其今年來發新基金動作頻頻,8月
初正式募集一檔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下半年還有一檔債券型基金
正在籌備。
「國內基金公司募集新基金時,常在績效導向與募集導向兩
者間相互拉鋸。」通常選在市場最熱、最好募集資金的時候,對
投資人來說不見得是最好的進場時間,但股市低檔時,基金最難
募集,卻最有機會提供好的報酬收益,但陳美靜認為,在對的時
間提供好的基金標的,提供中長期良好的績效給投資人,才是最
重要的。
陳美靜一語道破基金業經營最矛盾之處,也說出永豐投信一
直以來堅持的經營信念,也因如此,能在兩次景氣循環的逆勢大
環境下,不畏低點募集新基金,兩次又都成功出擊。
出身外銀
成功轉戰證券、投信
外銀體系出身的陳美靜,足足在花旗銀行待了9年之久,曾擔
任花旗銀行本國企業處副總裁,1997年起開始跨足證券圈,並且
從研究部開始做起,2006年更在永豐金證券擔任總經理一職,在
銀行、證券及投信的金融圈,累積長達20年以上的相當深厚的人
脈及研究、經營經驗。
也因具備證券圈的經驗值,陳美靜也培養出投資研究的深厚
底子,因此轉戰至投信圈迄今相當順利。談到平時如何與團隊互
動,她說:「我也會和大家一起去唱唱歌、聚會,培養默契。」
不擺高層架子,陳美靜以親切態度經營團隊,確實讓永豐投信更
成功凝聚軍心。
面對人才流動
樂觀因應
儘管轉換跑道過程相當順遂,但實際上卻也充滿挑戰,陳美
靜表示,最難管理的就是人才。今年來不少投信業紛紛出現大幅
人事異動,對此狀況,她也說,人才流動本來就難免,「面對流
動,公司應正面因應,對留下來的員工而言,是積極進取,發揮
自我潛能,爭取上台的好機會。」
問永豐投信現在需要何種人才?陳美靜則以動物園來比喻,「
動物園內有不同的動物,就像公司人才需要多樣化,各有不同特
性、特色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個人,而是團隊的默契養成。」自
去年來,永豐投信也擴編聘請不少研究員,經過半年的研究人才
培訓與默契養成,今年在人才面的培養與安排,也臻至完備。
產品線擴大至海外基金
績效至上
展望未來,陳美靜心中已有一套規劃正在執行,「這2~3年內
,我們先把產品線建構完成,研究、經理人等人才培養,並且尋
找合適的海外合作夥伴,最重要的是提供中長期穩健的報酬績效
予投資人。」
她進一步說明這幾年的經營策略,除了原本台股、平衡型基
金的產品線已趨穩定,接著就是以大中華區為投資起點,建構相
關基金完成後,現階段已經擴大至新興市場基金的基金線。
投資最重要的是抓準趨勢,尤其是發行新基金;而今年來,
就有不少投信募集新基金均以新興市場為號召,包括永豐投信。
陳美靜分析,台灣在簽署完ECFA後,兩岸互動日益密切,受到中
國市場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整個大中華區占新興市場的整體比
重,也在4成以上,加上全球資源與硬資產的需求與消費,都集中
在新興市場,形成一股重要的投資趨勢。」
「資本市場,就是需要花轎人人抬,這幾年投資市場最重要
的趨勢,正在新興市場,不能錯過。」陳美靜說道。
人力部署採精兵制
海外顧問推升戰力
從海外合作對象,也可以看永豐投信現在戰力
不振的低氣壓當中,投資人信心不佳,國內基金業發行IPO、申購
狀況也相當冷清。當時擔任永豐金證券總經理一職的陳美靜,再
度被派赴至永豐投信擔任董事長,上任不到一年,逆勢布局且連
發兩檔新基金,成功搭上去年3月份以來的股市大反彈列車,讓國
人也重新看見永豐投信抓住趨勢的精準眼光。
看對趨勢、低檔募集IPO,
操出好成績
去年3月及8月份,永豐投信分別IPO新募集永豐大中華、永豐
亞洲民生消費基金兩檔跨國股票型基金,截至2010年7月底,不僅
基金報酬表現令人驚艷,吸引國人定期定額申購,到今年股市大
幅轉為震盪也沒退燒。
而這次,是陳美靜第3次回來職掌永豐投信,而前兩次分別是
在民國89年及92年,無巧不巧,當時接手永豐投信前身大華投信,
正是2000~2003年全球網路泡沫科技風暴期間,基金業面臨規模大
幅萎縮、淨值狂瀉的窘境。
陳美靜回想,「當時永豐永豐基金(大華大華)規模僅剩2億多
、淨值7元,永豐(大華)高科技基金淨值更一度僅剩4~5元,大華亞
洲科技基金甚至被清算。」在棘手情況下接手,陳美靜卻仍帶領
團隊安然度過風暴,基金表現反倒越挫越勇,永豐永豐基金如今
淨值更穩定站上20元以上,拚出績效,迄今可稱上投信業的長青
基金。
瞄準新興市場
2010年再趁勝追擊
經歷2008~2009年金融海嘯後,陳美靜再次回到永豐投信,並
且擔任董事長一職,也將投信產品線積極從本土走向海外,由台
股基金正式轉型跨國型基金,尤其今年來發新基金動作頻頻,8月
初正式募集一檔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下半年還有一檔債券型基金
正在籌備。
「國內基金公司募集新基金時,常在績效導向與募集導向兩
者間相互拉鋸。」通常選在市場最熱、最好募集資金的時候,對
投資人來說不見得是最好的進場時間,但股市低檔時,基金最難
募集,卻最有機會提供好的報酬收益,但陳美靜認為,在對的時
間提供好的基金標的,提供中長期良好的績效給投資人,才是最
重要的。
陳美靜一語道破基金業經營最矛盾之處,也說出永豐投信一
直以來堅持的經營信念,也因如此,能在兩次景氣循環的逆勢大
環境下,不畏低點募集新基金,兩次又都成功出擊。
出身外銀
成功轉戰證券、投信
外銀體系出身的陳美靜,足足在花旗銀行待了9年之久,曾擔
任花旗銀行本國企業處副總裁,1997年起開始跨足證券圈,並且
從研究部開始做起,2006年更在永豐金證券擔任總經理一職,在
銀行、證券及投信的金融圈,累積長達20年以上的相當深厚的人
脈及研究、經營經驗。
也因具備證券圈的經驗值,陳美靜也培養出投資研究的深厚
底子,因此轉戰至投信圈迄今相當順利。談到平時如何與團隊互
動,她說:「我也會和大家一起去唱唱歌、聚會,培養默契。」
不擺高層架子,陳美靜以親切態度經營團隊,確實讓永豐投信更
成功凝聚軍心。
面對人才流動
樂觀因應
儘管轉換跑道過程相當順遂,但實際上卻也充滿挑戰,陳美
靜表示,最難管理的就是人才。今年來不少投信業紛紛出現大幅
人事異動,對此狀況,她也說,人才流動本來就難免,「面對流
動,公司應正面因應,對留下來的員工而言,是積極進取,發揮
自我潛能,爭取上台的好機會。」
問永豐投信現在需要何種人才?陳美靜則以動物園來比喻,「
動物園內有不同的動物,就像公司人才需要多樣化,各有不同特
性、特色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個人,而是團隊的默契養成。」自
去年來,永豐投信也擴編聘請不少研究員,經過半年的研究人才
培訓與默契養成,今年在人才面的培養與安排,也臻至完備。
產品線擴大至海外基金
績效至上
展望未來,陳美靜心中已有一套規劃正在執行,「這2~3年內
,我們先把產品線建構完成,研究、經理人等人才培養,並且尋
找合適的海外合作夥伴,最重要的是提供中長期穩健的報酬績效
予投資人。」
她進一步說明這幾年的經營策略,除了原本台股、平衡型基
金的產品線已趨穩定,接著就是以大中華區為投資起點,建構相
關基金完成後,現階段已經擴大至新興市場基金的基金線。
投資最重要的是抓準趨勢,尤其是發行新基金;而今年來,
就有不少投信募集新基金均以新興市場為號召,包括永豐投信。
陳美靜分析,台灣在簽署完ECFA後,兩岸互動日益密切,受到中
國市場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整個大中華區占新興市場的整體比
重,也在4成以上,加上全球資源與硬資產的需求與消費,都集中
在新興市場,形成一股重要的投資趨勢。」
「資本市場,就是需要花轎人人抬,這幾年投資市場最重要
的趨勢,正在新興市場,不能錯過。」陳美靜說道。
人力部署採精兵制
海外顧問推升戰力
從海外合作對象,也可以看永豐投信現在戰力
上一則:透過永豐投信 拓展北亞業務
下一則:永豐全球新興向榮基金開募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