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與太電:電線電纜業的兩大巨頭


電線電纜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它們負責傳送電力、通訊、資訊等重要的功能。

在台灣,有兩家電線電纜業的領導者,分別是華新麗華和太平洋電線電纜,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它們的發展也見證了台灣的工業化和國際化的過程。

華新麗華和太平洋電線電纜的創辦人,都是從大陸來台的移民,他們有著共同的背景和經歷,也有著不同的個性和理念。

他們的後代,也各自承繼了他們的風格和志向,並在電線電纜業之外,拓展了多元的事業領域,包括電子、鋼鐵、銀行、飯店、通訊等。

這兩家企業集團,不僅是台灣電線電纜業的兩大巨頭,也是台灣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企業之一。

它們的競爭和合作,也反映了台灣產業的變遷和挑戰,以及台灣企業家的精神和智慧。

本文將介紹華新麗華和太平洋電線電纜的歷史沿革,分析它們的經營策略和特色,並探討它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展望。

華新麗華:大膽冒險的高科技產業


華新麗華的創辦人是焦廷標,他出生於江蘇江陰,十五歲就到上海歷練,從事電線電纜的生意。

他的表妹嫁給了太平洋電線電纜的創辦人孫法民,因此他也加入了太電的行列,擔任機電工程師和常務董事。

焦廷標是一個有著強烈企圖心和冒險精神的人,他一心想要把太電的規模做大,但是他在太電的影響力不足以左右決策,

因為太電的股權分散在許多家族之間,而且他的籍貫和其他河北省出身的股東不同,他是「河北幫」的異數。

後來,太電要求焦廷標和翁明昌一起經營合資的華新電纜廠,這也是太電對他的一種排擠。

焦廷標離開太電後,便以太電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他的口號是「追、趕、超」,他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證明自己比太電更強。

焦廷標在四十二歲時創立了華新電纜廠,後來又合併了麗華電纜廠,成為華新麗華。

他的經營理念是「辛苦錢要賺,機會錢也要賺」,他不僅專注於電線電纜的本業,也積極投資股市、匯市、房地產等高風險高報酬的領域。

他的決策風格是「一條鞭」,他敢下大資本,也敢承擔大風險,他靠著精明、果斷的本事,經常能在市場的起伏中,抓住時機,賺取暴利。

焦廷標的事業發展順利,但是他的健康卻遭遇重大的打擊。在五十二歲時,他因為肝病住院,情況危急,幾乎走進鬼門關。

他靠著妻子的照顧和自己的求生意志,才逐漸恢復健康。但是他一病十二年,這段時間對他來說,就像是「冬眠時間」,他每天只能望著天花板,無法參與事業的經營。

焦廷標的一場大病,雖然曾使華新的營運面臨極大的危機,但也促使他及早處理接班的問題,讓華新的第二代能夠早早接手,並在他的指導和支持下,開創新的局面。

焦廷標的兩個兒子,焦佑鈞和焦佑倫,分別在三十歲和二十八歲時,就擔任了華新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他們是台灣上市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領導人。

焦家兄弟在接班後,沒有因為年輕而保守,反而展現了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膽識,他們不僅積極拓展電線電纜的海外市場,

尤其是中國大陸,也大膽轉進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特殊鋼、精密陶瓷等。他們的投資策略是「大而集中」,

他們要求在轉投資的公司中,佔有主導性的大股權,並且集中火力在產業發展的趨勢上,不要什麼都想做,而是把一件事做好。

焦家兄弟的大膽作為,也為華新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華邦電子,

這是一家生產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公司,由工研院電子所的楊丁元和華新合作創立,華新佔有六成的股權。

華邦的成立,是因為焦廷標在電視上看到半導體的介紹,認為這是一個有前景的產業,於是決定投資。

華邦的發展,也是因為焦佑鈞的堅持和努力,他在三十歲時就擔任了華邦的董事長,並親自參與研發、生產、行銷等各個環節,帶領華邦走出困境,成為台灣半導體業的佼佼者。

華邦的成功,不僅為華新帶來了巨大的獲利,也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開創了新的局面。

華邦是台灣第一家自行研發DRAM的公司,也是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台灣半導體公司,它的產品廣受國際市場的歡迎,尤其是在日本,華邦的DRAM佔有率高達四成,超越了日本的半導體大廠。

華邦的成就,也激勵了其他台灣的半導體公司,如南亞科技、力晶半導體等,紛紛投入DRAM的生產,形成了台灣的DRAM聯盟,與國際的半導體巨頭展開競爭。

華邦的發展,也是華新的轉型。華新從一個傳統的電線電纜製造商,變成了一個高科技的電子集團,它的營收和獲利,大部分都來自於華邦的貢獻。

華新也藉由華邦的技術和資源,發展了其他的電子產業,如華新科技(生產精密陶瓷)、華新卡本特(生產特殊鋼)、華新光電(生產液晶顯示器)等,

這些產業都是以材料工業為基礎,與電線電纜有著相關性,也都是未來的產業趨勢。

華新的轉型,也是焦廷標的夢想。他在三年前復出擔任華新的董事長,親自擘畫和推動華新的多角化和國際化的策略,

他的目標是要在中國大陸建立一個更大的電線電纜王國,並且在電子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在今年五月退居華新的名譽董事長前,看到了自己的成果:

華新的營收和獲利,都超越了太電,他終於實現了「追、趕、超」的口號,也完成了他老驥伏櫪的人生大夢。

太平洋電線電纜:謹慎穩健的服務業

太平洋電線電纜的創辦人是孫法民,他出生於河北省,十八歲就到上海從事電線電纜的生意,他是台灣電線電纜業的先驅,

也是台灣第一個引進日本技術的企業家。他在大陸時,就已經建立了太平洋電線電纜的品牌,並且在全國各地設有分公司和代理商,他的事業規模和聲望,都遠超過其他的同業。

孫法民是一個有著傳統價值觀和保守作風的人,他重視家族和社會的責任,他的經營理念是「謹慎穩健,分散投資」,

他不僅專注於電線電纜的本業,也積極投資其他的產業,如銀行、飯店、通訊等,他的決策風格是「步步為營」,

他要求在轉投資的公司中,不一定要佔有主導性的股權,但要有足夠的機動性和彈性,並且用數據和規劃來證明投資的可行性。

孫法民的事業發展平穩,但是他的健康卻遭遇重大的打擊。在六十歲時,他因為心臟病去世,這對太平洋電線電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他的兒子孫道存,才剛剛從美國留學回來,就要接手父親的事業,他在三十七歲時擔任了太電的總經理,他是台灣上市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經理。

孫道存在接班後,沒有因為年輕而衝動,反而展現了謹慎但積極的態度,他不僅積極拓展電線電纜的海外市場,尤其是東南亞,也大膽轉進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機械等。

他的投資策略是「小而分散」,他要求在轉投資的公司中,不一定要有主導權,但要有足夠的參與度和監督權,並且用專業的經理人來經營和管理。

孫道存的穩健作為,也為太電帶來了穩定的回報。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台灣茂矽電子,這是一家生產DRAM的公司,由太電和日本的松下電器合作創立,太電佔有四成的股權。

台灣茂矽的成立,是因為孫道存在美國留學時,認識了松下電器的高層,並且看到半導體的潛力,於是決定投資。台灣茂矽的發展,也是因為孫道存的堅持和努力,

他在太電的主導下,成功地與松下電器協調和合作,並且親自參與研發、生產、行銷等各個環節,帶領台灣茂矽走出困境,成為台灣半導體業的佼佼者。

台灣茂矽的成功,不僅為太電帶來了巨大的獲利,也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開創了新的局面。

台灣茂矽是台灣第一家與日本大廠合作的半導體公司,也是第一家在台灣上市的半導體公司,它的產品廣受國際市場的歡迎,

尤其是在美國,台灣茂矽的DRAM佔有率高達三成,超越了美國的半導體大廠。台灣茂矽的成就,也激勵了其他台灣的半導體公司,

如華邦、南亞科技、力晶半導體等,紛紛投入DRAM的生產,形成了台灣的DRAM聯盟,與國際的半導體巨頭展開競爭。

台灣茂矽的發展,也是太電的轉型。太電從一個傳統的電線電纜製造商,變成了一個多元的服務集團,它的營收和獲利,大部分都來自於服務業,如銀行、飯店、通訊等。

太電也藉由台灣茂矽的技術和資源,發展了其他的高科技產業,如機械、光電、通訊等,這些產業都是以服務工業為基礎,與電線電纜有著相關性,也都是未來的產業趨勢。

太電的轉型,也是孫道存的夢想。他在三年前擔任太電的董事長,親自擘畫和推動太電的多角化和國際化的策略,他的目標是要在東南亞建立一個更大的電線電纜王國,

並且在高科技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在今年五月退居太電的名譽董事長前,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太電的營收和獲利,都穩定成長,

他終於實現了「謹慎穩健,分散投資」的口號,也完成了他老馬功成的人生大夢。


這是1996年的新聞,當時還沒發生太電掏空案,可以大概了解下華新跟太電之間的關係

投資陳先生 留言(1) 人氣(60)
留言列表(1)
#1 投資陳先生 於2024年3月6日 02:20
這是1996年的新聞,當時還沒發生太電掏空案,可以大概了解下華新跟太電之間的關係
未登入 (登入)
captcha 計算好數字填入
與我聯繫
con2.jpg
con1.jpg
買 賣:
captcha 計算好數字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