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太景(上)公司新聞
「2011第一屆兩岸藥物研發合作討論會」昨(13)日登場,衛生署選定中裕新藥、太景、台灣浩鼎及基亞四家公司為兩岸新藥臨床合作的示範企業,預計明年首季正式啟動。
衛生署表示,此次「兩岸藥物研發合作會議」為期兩天,由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主辦,並邀請大陸SFDA高層,與我方生技領域產官學界,共同探討未來兩岸新藥、醫材等生技合作細則。
大陸國家藥監局(SFDA)副局長吳湞率昨日也率25人團來台。
目前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大陸SFDA雙方已進入示範藥物的選題階段,選題條件包括「具有潛力、已進入臨床三期、治療疾病屬華人共通、有普遍性」的藥物,進行篩選。
值得一提的是,前身為宇昌生技的的中裕新藥,其抗愛滋病新藥「TMB-355」也成為衛生署矚意的示範名單。
業界表示,備受大選話題困擾的中裕新藥,其研發中產品卻被政府選為兩岸臨床示範藥物,確實是對政治口水的一大諷刺。
太景生技執行長許明珠表示,大陸市場到2015年以前可成長到1,0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為全世界第二大市場,若兩岸醫藥協議達成共識,對台灣生醫業將形成產業大躍進。
除了中裕新藥之外,太景的抗生素藥物「奈諾沙星」(Neonoxacin)、台灣浩鼎的抗乳癌新藥「OPT822」及基亞的抗肝癌新藥「PI-88」也都列入口袋名單,將成為臨床協合的指標藥物。
據了解,除了新藥標的外,兩岸將共同認定「臨床試驗中心」;目前預計大陸將有40家,而台灣將有12家的醫學中心,未來將共同參與示範。
衛生署表示,此次「兩岸藥物研發合作會議」為期兩天,由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主辦,並邀請大陸SFDA高層,與我方生技領域產官學界,共同探討未來兩岸新藥、醫材等生技合作細則。
大陸國家藥監局(SFDA)副局長吳湞率昨日也率25人團來台。
目前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大陸SFDA雙方已進入示範藥物的選題階段,選題條件包括「具有潛力、已進入臨床三期、治療疾病屬華人共通、有普遍性」的藥物,進行篩選。
值得一提的是,前身為宇昌生技的的中裕新藥,其抗愛滋病新藥「TMB-355」也成為衛生署矚意的示範名單。
業界表示,備受大選話題困擾的中裕新藥,其研發中產品卻被政府選為兩岸臨床示範藥物,確實是對政治口水的一大諷刺。
太景生技執行長許明珠表示,大陸市場到2015年以前可成長到1,0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為全世界第二大市場,若兩岸醫藥協議達成共識,對台灣生醫業將形成產業大躍進。
除了中裕新藥之外,太景的抗生素藥物「奈諾沙星」(Neonoxacin)、台灣浩鼎的抗乳癌新藥「OPT822」及基亞的抗肝癌新藥「PI-88」也都列入口袋名單,將成為臨床協合的指標藥物。
據了解,除了新藥標的外,兩岸將共同認定「臨床試驗中心」;目前預計大陸將有40家,而台灣將有12家的醫學中心,未來將共同參與示範。
兩岸醫藥品研發合作研討會將於13日召開,大陸方面將由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及藥監局副局長吳湞率團來台,業界預期,此將是針對去年底簽署的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洽商進一步的施行細節,其中兩岸共同研發新藥、醫材及建立共同臨床認定標準及建立特例成功模式,最受市場期待。
去年12月召開的第六次江陳會正式簽署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並於今年6月26日生效,該協議已確認兩岸將在符合國際公認標準,如ICH、GHTF等標準原則下,推動技術標準及規範的調和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醫藥品檢驗、查驗登記及生產管理規範(GMP)檢查合作,以期逐步採用彼此的檢驗成果,縮短藥品及醫材相互上市時間,並減少重複試驗。
新藥業者分析,該合作協議已確認在國際公認標準下,推動臨床試驗的相互承認,只是相關施行細則遲遲未公布,預期此次由大陸衛生部及藥監局高層率團,將討論相關細節,期望能讓業界有法可循。
據業者透露,兩岸目前可能先以「特例」方式,逐步推動臨床數據的相互承認,其中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已確定生物醫藥研發重點將由仿製藥(學名藥)轉向新藥,因而新藥臨床的相互承認可望成為優先選項之一。
目前有機會循該協議模式、推動臨床數據相互承認的太景生技,旗下的新型抗生素奈諾沙星屬中國的1.1類新藥,日前已取得全球獨家研發、銷售及授權的權利,目前也將於兩岸共同推動三期臨床。據規劃,三期臨床逾500名收案中,將有85%在中國進行,15%在台灣試驗,預計明年底完成,2013年在中國申請藥證後,期望循ECFA管道,同步取得台灣藥證。
不過,業者也坦言,在國際認同標準下,臨床試驗仍有相關細節有待確認,包括臨床試驗醫院是否需取得雙邊藥監主管機關認可、數據承認的技術問題等,都有待實務推動後進一步協商。
法人也評估,若特例能建立成功模式,已規劃推動兩岸新藥上市的東洋(4105)、中天(4128)、杏輝(1734)等,也有機會受惠,縮短新藥上市時間及經費投入,並有機會吸引國際藥廠將台灣作為新藥研發的試點站,進而複製至大中華市場。
去年12月召開的第六次江陳會正式簽署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並於今年6月26日生效,該協議已確認兩岸將在符合國際公認標準,如ICH、GHTF等標準原則下,推動技術標準及規範的調和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醫藥品檢驗、查驗登記及生產管理規範(GMP)檢查合作,以期逐步採用彼此的檢驗成果,縮短藥品及醫材相互上市時間,並減少重複試驗。
新藥業者分析,該合作協議已確認在國際公認標準下,推動臨床試驗的相互承認,只是相關施行細則遲遲未公布,預期此次由大陸衛生部及藥監局高層率團,將討論相關細節,期望能讓業界有法可循。
據業者透露,兩岸目前可能先以「特例」方式,逐步推動臨床數據的相互承認,其中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已確定生物醫藥研發重點將由仿製藥(學名藥)轉向新藥,因而新藥臨床的相互承認可望成為優先選項之一。
目前有機會循該協議模式、推動臨床數據相互承認的太景生技,旗下的新型抗生素奈諾沙星屬中國的1.1類新藥,日前已取得全球獨家研發、銷售及授權的權利,目前也將於兩岸共同推動三期臨床。據規劃,三期臨床逾500名收案中,將有85%在中國進行,15%在台灣試驗,預計明年底完成,2013年在中國申請藥證後,期望循ECFA管道,同步取得台灣藥證。
不過,業者也坦言,在國際認同標準下,臨床試驗仍有相關細節有待確認,包括臨床試驗醫院是否需取得雙邊藥監主管機關認可、數據承認的技術問題等,都有待實務推動後進一步協商。
法人也評估,若特例能建立成功模式,已規劃推動兩岸新藥上市的東洋(4105)、中天(4128)、杏輝(1734)等,也有機會受惠,縮短新藥上市時間及經費投入,並有機會吸引國際藥廠將台灣作為新藥研發的試點站,進而複製至大中華市場。
永豐餘轉投資太景生技昨(8)日宣布,該公司自Wanner Chilcott藥廠取得新一代抗生素奈諾沙星(Nemoxacin)的全球獨家權利!執行長許明珠表示,奈諾沙星預計2013年申請藥證上市,並有機會成為ECFA下兩岸相互承認的1.1類新藥首例。
太景除了奈諾沙星外,還研發抗C型肝炎病毒新藥TG-2349,也獲准進入美國FDA人體一期臨床試驗。TG-2349具有高活性、一天僅需口服一次的競爭優勢。
太景除了奈諾沙星外,還研發抗C型肝炎病毒新藥TG-2349,也獲准進入美國FDA人體一期臨床試驗。TG-2349具有高活性、一天僅需口服一次的競爭優勢。
國內生醫產業愈來愈有勁,在未來將逐步打進國際競技場下,產業界也積極掀起一陣網羅人才風,杏輝、中天生技和東洋等發出動員令,而中裕、台灣浩鼎、台灣微脂體、南光、太景等則是以董監事陣容來加持,而北極星集團的蛋白質藥廠更請來國際知名的JACOBS工程來設計。
瑞士羅氏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表示,生技產業發展需要全方位人才,不只是醫藥研發、化學、法規專利等,連工程也很需要,像北極星的蛋白質藥廠找上JACOBS工程顧問設計是「Good的!」,羅氏很多的藥廠都是JACOBS設計的,表示台灣生技產業開始有國際化的觀念。
目前為了因應未來國際化的需求,杏輝集團董事長李志文今年一口氣找了三個大咖,除了原有的研發長蘇慕寰外,又請來前食品衛生處處長鄭慧文擔任集團營運長,擁有法學學位的朱懷祖為杏國總經理,朱懷祖曾任職復華期貨和復華創投副總經理。專業領域為醫藥、消費者保護、財經與知識產權法規,財務證券與金融、創業投資,也是藥害法的重要推手。
另外,杏輝最特別的請來姜雲生為營運長特別助理,姜雲生從警察大學退休,其專長是分子鑑識。
除了杏輝外,中天生技旗下的泉盛生技因取得中研院的抗體新藥Anti-C emX專屬授權的全球開發權利,由於Anti-C emX抗過敏抗體新藥,是來自於成功開發Xol air的科學家張子文博士實驗室,一般認為張子文也有可能轉至中天集團發展。
至於東洋集團,隨著併購案的增加,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董事長林榮錦表示,將積極網羅人才,擔任總經理等核心職位。
為了和國際市場接軌,生技產業的人才庫,也開始由專業藥學延伸至法規和行銷人才,且也不只鎖定在專業經理人,董監事的結構也十分龐大,台灣微脂體、中裕新藥、台灣浩鼎等,都是國際知名的A咖人士。
像台灣微脂體的董監事,有來自於葛蘭素大藥廠黃秀美、柏樂集團的韓安妮、南光總經理王玉杯、上騰生技顧問總經理張鴻仁。另外,洪基隆是微脂體技術權威,李同明則任職ENTREMED、AMGEN、BAXTER BIOSCIENCE與JOHNSON & JOHNSON等知名生技公司,並曾促成數十億美元的交易案。在生技投資領域上,李同明先生亦曾於諸多著名的投資銀行如Lehman Brothers、Donaldson、Lufkin and Jenrette(DLJ)與SG Cowen中參與負責諸多合併案。
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表示,該公司的董監事是聯合國,開會都是要以中、英文同步翻譯討論,每次開會幾乎都是人仰馬翻。
另外,中裕新藥團隊不僅有何大一、張念原等人,華人生技圈相當有名的許照惠也是董事。
瑞士羅氏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表示,生技產業發展需要全方位人才,不只是醫藥研發、化學、法規專利等,連工程也很需要,像北極星的蛋白質藥廠找上JACOBS工程顧問設計是「Good的!」,羅氏很多的藥廠都是JACOBS設計的,表示台灣生技產業開始有國際化的觀念。
目前為了因應未來國際化的需求,杏輝集團董事長李志文今年一口氣找了三個大咖,除了原有的研發長蘇慕寰外,又請來前食品衛生處處長鄭慧文擔任集團營運長,擁有法學學位的朱懷祖為杏國總經理,朱懷祖曾任職復華期貨和復華創投副總經理。專業領域為醫藥、消費者保護、財經與知識產權法規,財務證券與金融、創業投資,也是藥害法的重要推手。
另外,杏輝最特別的請來姜雲生為營運長特別助理,姜雲生從警察大學退休,其專長是分子鑑識。
除了杏輝外,中天生技旗下的泉盛生技因取得中研院的抗體新藥Anti-C emX專屬授權的全球開發權利,由於Anti-C emX抗過敏抗體新藥,是來自於成功開發Xol air的科學家張子文博士實驗室,一般認為張子文也有可能轉至中天集團發展。
至於東洋集團,隨著併購案的增加,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董事長林榮錦表示,將積極網羅人才,擔任總經理等核心職位。
為了和國際市場接軌,生技產業的人才庫,也開始由專業藥學延伸至法規和行銷人才,且也不只鎖定在專業經理人,董監事的結構也十分龐大,台灣微脂體、中裕新藥、台灣浩鼎等,都是國際知名的A咖人士。
像台灣微脂體的董監事,有來自於葛蘭素大藥廠黃秀美、柏樂集團的韓安妮、南光總經理王玉杯、上騰生技顧問總經理張鴻仁。另外,洪基隆是微脂體技術權威,李同明則任職ENTREMED、AMGEN、BAXTER BIOSCIENCE與JOHNSON & JOHNSON等知名生技公司,並曾促成數十億美元的交易案。在生技投資領域上,李同明先生亦曾於諸多著名的投資銀行如Lehman Brothers、Donaldson、Lufkin and Jenrette(DLJ)與SG Cowen中參與負責諸多合併案。
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表示,該公司的董監事是聯合國,開會都是要以中、英文同步翻譯討論,每次開會幾乎都是人仰馬翻。
另外,中裕新藥團隊不僅有何大一、張念原等人,華人生技圈相當有名的許照惠也是董事。
國內生醫產業在逐步找到營運利基下,近期也掀起「富爸爸效應」,部分早年投資的大集團已開始要進入收成階段。不過,Vivo(維梧)創投合夥人孔繁建認為,台灣要有更多願意長期投資的金主(財團),才能吸引國際長遠投資的金主,而讓生技產業快速和國際市場接軌。
孔繁建認為,造成財團尚不敢大舉加碼布建生技產業,主要是政府缺少對明確產業長期投資的意願,而且在法規的制定上,對長期投資者也是個限制,畢竟投資不等於投機,如果政府沒有明確的產業方向,那麼金主的投資就會打折扣。
就初步統計,國內目前比較積極投入生醫產業的集團以潤泰、永豐餘最積極。
率先投資的永豐餘,是以太景生技為灘頭堡,目前太景的新型抗菌新藥-奈諾沙星,去年已成功技轉國際大廠,象徵集團投入新藥產業開始逐步進入收成期,另一研發中的骨髓幹細胞驅動新藥TG-0054年底也將完成二期臨床,也將爭取國際授權機會。該公司在特別股轉換為普通股的問題獲解決下,可大舉縮短上市時間。
投資領域最綿密的潤泰集團,從新藥開發、CRO臨床、植物新藥到保健食品都有,去年還與統一集團、華人生技專家趙宇天合資成立天福;潤泰除了投資國內生技公司,也投資海外公司,更準備成立創投基金,在在都突顯看好生醫產業的發展。
另外,資金雄厚的中鋼則是以天女散花式的模式布局了不少,鴻海集團則小試了高級健檢,由於和訊聯合資投資此領域,因此,也投資了訊聯。
最先開花結果的和信集團,則因中橡成功開發龐貝氏症的孤兒藥,每年有逾10億元權利金入帳,該公司投資的景德製藥,日前順利取得工研院新型抗癌藥及奈米包覆平台的技術授權,目標5年內營收倍增,晉升國內前五大藥廠,未來兩年內也將完成IPO。
另外,新東陽集團也很勇敢,Polaris Group(北極星)暨瑞華新藥執行長吳伯文認為,如果沒有新東陽董事長麥寬成,他們公司早倒了,而投入研發中的肝癌新藥A DI-PEG 20也不可能一路走到目前已進入FDA的三期臨床,而有十多種新適應症陸續進入多國、多中心的人體臨床試驗。
針對集團的投資生醫產業,創投界認為,有不少投資案是由於虧損到不能倒下去的窘狀,在虧損金額實在太大下,才逼迫集團咬牙支撐,才有了現在逐步嶄露頭角的風光。
像統一轉投資的神隆,成立超過十年,一直到近三年才順利轉虧為盈,去年盈餘才首度彌補完帳上虧損,可見其前期投入的心力。目前已神隆已是國內原料藥的龍頭,占國內原料藥出口值的5成以上,近年在抗癌藥領域獲得不錯斬獲,該公司預計9月底前可望掛牌上市,目前暫定掛牌價53元,上市後市值將突破10億美元,成為國內生醫產業的市值王。
孔繁建認為,造成財團尚不敢大舉加碼布建生技產業,主要是政府缺少對明確產業長期投資的意願,而且在法規的制定上,對長期投資者也是個限制,畢竟投資不等於投機,如果政府沒有明確的產業方向,那麼金主的投資就會打折扣。
就初步統計,國內目前比較積極投入生醫產業的集團以潤泰、永豐餘最積極。
率先投資的永豐餘,是以太景生技為灘頭堡,目前太景的新型抗菌新藥-奈諾沙星,去年已成功技轉國際大廠,象徵集團投入新藥產業開始逐步進入收成期,另一研發中的骨髓幹細胞驅動新藥TG-0054年底也將完成二期臨床,也將爭取國際授權機會。該公司在特別股轉換為普通股的問題獲解決下,可大舉縮短上市時間。
投資領域最綿密的潤泰集團,從新藥開發、CRO臨床、植物新藥到保健食品都有,去年還與統一集團、華人生技專家趙宇天合資成立天福;潤泰除了投資國內生技公司,也投資海外公司,更準備成立創投基金,在在都突顯看好生醫產業的發展。
另外,資金雄厚的中鋼則是以天女散花式的模式布局了不少,鴻海集團則小試了高級健檢,由於和訊聯合資投資此領域,因此,也投資了訊聯。
最先開花結果的和信集團,則因中橡成功開發龐貝氏症的孤兒藥,每年有逾10億元權利金入帳,該公司投資的景德製藥,日前順利取得工研院新型抗癌藥及奈米包覆平台的技術授權,目標5年內營收倍增,晉升國內前五大藥廠,未來兩年內也將完成IPO。
另外,新東陽集團也很勇敢,Polaris Group(北極星)暨瑞華新藥執行長吳伯文認為,如果沒有新東陽董事長麥寬成,他們公司早倒了,而投入研發中的肝癌新藥A DI-PEG 20也不可能一路走到目前已進入FDA的三期臨床,而有十多種新適應症陸續進入多國、多中心的人體臨床試驗。
針對集團的投資生醫產業,創投界認為,有不少投資案是由於虧損到不能倒下去的窘狀,在虧損金額實在太大下,才逼迫集團咬牙支撐,才有了現在逐步嶄露頭角的風光。
像統一轉投資的神隆,成立超過十年,一直到近三年才順利轉虧為盈,去年盈餘才首度彌補完帳上虧損,可見其前期投入的心力。目前已神隆已是國內原料藥的龍頭,占國內原料藥出口值的5成以上,近年在抗癌藥領域獲得不錯斬獲,該公司預計9月底前可望掛牌上市,目前暫定掛牌價53元,上市後市值將突破10億美元,成為國內生醫產業的市值王。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