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第一金人壽 | 2025/05/05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5,350,000,000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28426962 | 陳芬蘭 | - | - | - | 詳細報價連結 |
2022年06月10日
星期五
星期五
壽險申請增資逾200億 |第一金人壽
受到今年金融市場震盪,各壽險業為了厚實資本,包括新光人壽、台新人壽、三商美邦人壽、第一金人壽、及一家外商分公司等五家壽險業,都已向金管會遞件申請增資,合計五家壽險業、共六筆增資款,增資金額合計超過200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說,這五家壽險公司,已有四家核准,一家還在審核中。據瞭解,除一家外商壽險分公司仍尚未核准外,其他四家都已核准了,他說,這五家增資都會在今年下半年到位。
據了解,其中以新光人壽增資92.43億元最多,其次是台新人壽共增資71億元次之,三商美邦人壽增資35.26億元,第一金人壽增資5億元,合計203.69億元。
據透露,除了台新人壽71億元中,有21億元是盈餘轉增資款外,另外50億元是現金增資,等於是從股東口袋中、真金白銀掏錢出來。
這四家壽險公司,除三商美邦外,其餘四家都是金控集團,換言之,都是金控對子壽險做增資。
今年來受美國升息、俄烏戰、通膨等黑天鵝,讓股、債市巨幅波動,5月壽險業更面臨新台幣強升,讓壽險業淨值一落千丈、獲利表現也不佳,市場關注各大壽險業是否有增資計畫。
林志憲說,保險業每年至少要執行一次內部評估機制,其中包含壓力測試,壓力測試結果需要評估對於整個法定資本適足率(RBC)和淨值比率影響,不符合法規要求須提出因應計畫。
據保險局過去五年統計,若以現金增資、盈餘轉增資、可轉換公司債轉普通股、合併發行新股,及發行次順位債等五種增資態樣來看,以2018年共12家合計增資了1,662億元最高,其次是2017年十家的935億元。
至於近三年,2019~2021年,壽險業增資金額都沒超過800億元,以2021年僅九家、整體增資351億元探五年新低,2022年至今僅五家提出增資計畫,後續增資家數、金額仍須觀察。
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說,這五家壽險公司,已有四家核准,一家還在審核中。據瞭解,除一家外商壽險分公司仍尚未核准外,其他四家都已核准了,他說,這五家增資都會在今年下半年到位。
據了解,其中以新光人壽增資92.43億元最多,其次是台新人壽共增資71億元次之,三商美邦人壽增資35.26億元,第一金人壽增資5億元,合計203.69億元。
據透露,除了台新人壽71億元中,有21億元是盈餘轉增資款外,另外50億元是現金增資,等於是從股東口袋中、真金白銀掏錢出來。
這四家壽險公司,除三商美邦外,其餘四家都是金控集團,換言之,都是金控對子壽險做增資。
今年來受美國升息、俄烏戰、通膨等黑天鵝,讓股、債市巨幅波動,5月壽險業更面臨新台幣強升,讓壽險業淨值一落千丈、獲利表現也不佳,市場關注各大壽險業是否有增資計畫。
林志憲說,保險業每年至少要執行一次內部評估機制,其中包含壓力測試,壓力測試結果需要評估對於整個法定資本適足率(RBC)和淨值比率影響,不符合法規要求須提出因應計畫。
據保險局過去五年統計,若以現金增資、盈餘轉增資、可轉換公司債轉普通股、合併發行新股,及發行次順位債等五種增資態樣來看,以2018年共12家合計增資了1,662億元最高,其次是2017年十家的935億元。
至於近三年,2019~2021年,壽險業增資金額都沒超過800億元,以2021年僅九家、整體增資351億元探五年新低,2022年至今僅五家提出增資計畫,後續增資家數、金額仍須觀察。
上一則:開辦平價長照險 業者搖頭
下一則:提高資本適足率 加快腳步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