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太陽光電能源科技 | 2025/05/11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2,118,195,670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28318416 | 羅家慶 | 8.17 | 6 | 8.6 | 詳細報價連結 |
2012年05月07日
星期一
星期一
太陽光電建立自主技術 羅家慶成弘l日 |太陽光電能源科技
去年開始的歐債危機,造成全球經濟大衰退,競爭激烈的太陽能產業大受打擊,包括全球排名第1、3、5名的德國太陽能產業公司都歇業,各國太陽能產業關廠倒閉的不計其數,但台灣的「太陽光電能源科技公司」(BIG SUN)卻屹立不搖,去年營運績效的EPS排名在台灣市場進步至坐二望一,可望向第一名挑戰,該公司掌舵者羅家慶董事長的戰略令人激賞。
太陽光電公司成立於民國95年,羅董堅信,在全球石油遲早用完,油電價格不斷上漲的壓力下,太陽能是取之不竭的能源,生產便宜的太陽能發電產品絕對有極大市場需求。
雖然當時台灣已存在一些太陽能電池廠,但是其中新進的太陽能電池廠多是花費大筆經費,向先進國家購買技術,移轉生產,而非自行研發。羅家慶認為,經營事業「非爭一時,而應爭千秋」,他寧可投入大筆資金自行研發,建立自主技術。
太陽光電公司位於新竹縣湖口鄉唐榮園區,新竹是台灣科技重鎮,包括工研院、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新竹科學園區都在新竹;生產半導體的台積電、聯電都位於竹科,而太陽光電公司生產矽晶太陽能電池,製程和半導體相近,所以,該公司就近高薪聘雇許多擁有世界一級大廠經歷的優秀高科技人才,全力投入產品研發。
6年來,中國大陸、日本、歐洲興起許多太陽能產業,競爭激烈,太陽光電公司由於自行研發,投資甚大,經營得相當辛苦,民國97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曾經月營業額在一個月內自2億8千萬元跌到只有2千8百萬元。去年再逢歐債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衰退,全球所有太陽能產業都遭受嚴重衝擊,但是太陽光電公司仍然屹立不搖,依靠的就是堅強的根本基礎。
持續研發終究開花結果,一是在第一次金融風暴期間開發的Combo-CellTM單晶矽高效太陽能電池,將太陽能轉換為電力效率全球第一,當金融風暴結束後,成功打進日本市場,在民國99年取得一張金額高達新台幣19.25億元的大訂單。
二是太陽集團旗下子公司──上陽能源研發的「Topper Sun品牌模組」,今年2月獲得重大突破,讓歐洲最大的太陽能產品放款銀行──德國「環保銀行」同意對該公司這項產品的客戶提供巨幅貸款,包括:裝置25KW以下,免審查提供九成貸款;裝置25KW至50KW的,該銀行會打電話給上陽能源的德國分公司,只要確定為該公司產品,也提供九成貸款;只有50KW以上,銀行才進行信用評鑑。
德國是全世界最重要太陽能產品市場,「環保銀行」開放大幅貸款,代表認同上陽能源的「Topper Sun品牌模組」,也大幅增加該公司的行銷動力,所以之前月營業額只有新台幣1千萬元,今年3月德國分公司營業額達新台幣4千萬元。
三是建置成功「中大型太陽能電廠」(Solar Power Plant)。實績之一,就是將嘉義縣義竹鄉一家大規模的傳統養雞舍,裝設成為500kw太陽能光電雞舍,除了以太陽能發電自用外,還可將多餘電力賣給台電公司,每年光是售電的收益率就可達到12~15%。
四是成功研發「智慧型太陽能追日系統」,並定今年5月9日在中科后里廠對外發表。這個系統將傳統固定於地面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升級為可自動追著太陽光轉動挪移之系統,並克服市場上追日系統穩定度低與價格高昂的缺點,提高發電能力30~40%。
研發之初,市面上已有競爭廠商生產的追日發電系統,而且都申請了專利,太陽光電公司子公司上陽能源公司(TOPPER SUN)無法比照使用。羅家慶於是和研發團隊自行研發,他花了兩年時間,想出4大特徵點,把自動追日系統做得更具競爭力,包括精準追日、穩定可靠、智慧控管、經濟實惠。如今亦將這些特點技術附諸專利申請上。
太陽光電公司的研發人員都是博碩士,不只留美歸國的很多,連外國專家都請來。6年來,讓公司成功擁有從中游到下游的一條龍生產系統,從生產銷售單晶、多晶矽晶太陽能電池的太陽光電公司;進一步成立設計銷售太陽能高效能模組、屋頂及地面太陽能系統、追日系統的上陽能源公司;及進行專業太陽能發電廠投資的太陽全球投資公司(Solar Global Power),逐漸成型為專業之太陽能光電產業集團──太陽集團(BIG SUN Group)。該公司目前擁有將近100項專利,其中由羅家慶主導的專利發明案件佔20%以上。
行銷方面,太陽光電集團已在全球布局,旗下的業務人員包括全球8大語言的人才,除了國語,還有英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如今正努力尋找阿拉伯語的業務人員,以向中東開發業務。
羅家慶認為,在產品已全系列開發的情況下,太陽光電集團應建立品牌形象,只做技術競爭,不再盲目做產能競賽,換句話說,可將開發的新技術移轉售予別家廠商,共創策略同盟。因此,5月9日於太陽光電中科后里廠發表太陽能追日系統時,會宣布招募全球代理商及經銷商。
太陽光電公司共有四百多位員工。羅家慶說,負擔四百多個家庭的生計,公司必須有前瞻布局,「別人尚未想到,我們已進行專利布局」;「領航正確,同事們合力划船才不會撞上冰山。」
行政院發言人楊永明昨天證實,經濟部推薦次長黃重球接掌台電董事長,此人事案行政院長陳?最快今天可望核定,黃重球轉換跑道後,其遺缺以工業局長杜紫軍接任的機會最大。
據了解,為展現改革國營事業的決心,府院將針對中油、台水及台糖等國營事業高層人事,通盤檢討,另5月陸續到期的公股金融機構人事,恐不可免有一番大搬風,外界盛傳連金管會主委陳裕璋6月底任滿可能轉換跑道。
楊永明表示,為推動台電經營改革,經濟部在上週五(4日)傍晚已把陳貴明請辭案公文送行政院,經濟部公文並同時建議由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接任。楊永明說,經長施顏祥已口頭向陳?報告,行政院會依公文程序,待院長核定後依規定處理。預料最快今天政院可望核定相關人事案。
在府院都同意黃重球接掌台電後,將牽動經部人事大地震,次長遺缺以杜紫軍接任呼聲最高,杜曾任經濟部技術處長、主祕及在工業局歷練多年,深受施顏祥及歷任部長賞識,升任可謂適才適所。至於工業局長,內升副局長周能傳,或由技術處長吳明機升任都有可能。
據黨政人士透露,為展現改革國營事業的決心,府院決定針對經部所屬國營事業高層人事通盤檢討。中油董事長朱少華今年7月底將屆齡退休,在中油五輕面臨遷廠之際,外界原本預期最懂五輕的朱少華很可能再延退,但改革當前,府院考量7月延攬具管理經驗者進駐,推動中油民營化等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政務副主委李紀珠6月底任期將屆滿,其中黨政圈盛傳陳裕璋將會異動。前財長李述德也將在這波金融人事異動中有所安排,出任兆豐金、第一金董座或期交所、證交所等證券周邊單位董座都是可能動向。
台企銀5月下旬召開股東會改選董監事,現任董事長羅澤成6月將屆滿65歲,很可能異動,其餘兆豐金、第一金、台灣銀行等金融高層人事將有一番大搬風。
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陳?昨(6)日出席勞委會「全國模範勞工表揚大會」時證實,經濟部長施顏祥已推薦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接任台電董事長一職,行政院將尊重施顏祥的建議,可望於本周公佈這項人事案。
面對台電後續改革,陳?指出,任何公司如同人一樣,會出現病症,台電有需要改進之處,也「隨時在進行改進」;另外,政府已成立經營改善小組,將借重其他行業執行長的經驗,思考台電是否能以不同方式營運,「讓台電能夠更進步」。
台電人事大地震,引發政壇棄車保帥之說,據了解,經部4月中旬公布電價調漲方案,引發媒體及立院一連串揭弊行動之際,撤換台電高層人事,展現大刀闊斧改革決心,早有跡可尋。
府院這次火速換人的考量是,改革若要玩真的,就必須先「換人」,以免台電內部官官相護,左手改右手,處處是包袱,無法展現改革成果。
4月底,行政院長陳?召集油電高層到院說明外界關切的問題,台電針對購電及購煤合約,一再強調無法變更合約,政院諸多高層就對台電說法頗不以為然,加上立法院及媒體接二連三,揭發台電內部弊端,台電都無法有效論述,澄清疑慮,甚至拿出令外界信服的說明及做法。
再者,核四案一再追加預算及延宕,台電管理上的錯誤,沒人受到懲處,也引發爭議。這些在在使決策高層萌生對台電負責人「開刀」想法。
這次陳貴明下台,與顏色有無關聯,引發外界議論,倘若真以顏色作為人事更迭考量,完全失去改革正當性。
台電長期失去自我檢討動力,經部也難以卸責,例如汽電共生高賣低買,白天發電賣電,晚上離峰向台電買電生產早已被詬病多年,民間電力購電費率甚高,穩賺不賠,不論汽電共生或ipp民間電力的投資報酬率均高達15~20%,較台電法定投資報酬8~12%甚多,尤其有四家還是台電轉投資的子公司,台電多年未思積極改革,令外界及政府高層無法諒解。
但身為督導台電的經濟部國營會及能源局,甚至為汽電共生及民間電業護航的民代,難道沒有責任?
台電今天買電負擔如此沈重,責任並非只在台電公司一方,倘若改革只改半套,恐於事無補。
這次電價決策過程的反覆,馬政府執政團隊也值得深切檢討,而台電數十年政策負擔、採購及管理沈痾,除非有破釜沉舟決心,光換人亦無助百年老店的煥然一新。
接任元大寶來投信總經理的劉宗聖,對於元大寶來投信今年將正式揮軍中國市場,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劉宗聖認為目前在投信業部分的兩岸金融交流,仍僅侷限於「點」的開放,而大陸目前來台投資的金額也不高,未來兩岸金融開放,若能由單「點」擴大到「線」的串接,甚至全「面」性地開放,激化兩岸市場對於投資商品的需求才會整個爆發。
未來元大寶來投信將與中國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成立一合資公司,預計今年可以開業,未來若相關法令許可,希望可以發行一檔基金產品,兩岸三地都能銷售,也就是採取類似目前國內可以銷售的境外基金,採取多市場銷售策略,如此才能有效地擴大基金規模。
元大寶來投信未來的經營目標之一是中國專家的地位再提升,也因此,要擺脫過去從台灣或中國來看兩岸市場的思維,而應該是從兩岸甚或是全球的角度來思考兩岸市場的發展潛力,如此才能更精準地掌握兩岸三地投資人的需求,進一步提供對的產品與投資策略。
劉宗聖說,未來若兩岸三地市場能夠進一步開通,未來在大陸市場可以發行ETF商品,元大寶來旗下的基金因為取得中國QFII資格而可以投資自己發行的ETF,相對地,中國當地取得QDII投資海外資格的公司,則可以到台灣買台灣的ETF。
如此一來,讓元大寶來投信在台灣經營的特色經驗複製到對岸,在兩岸市場中形成「雙元大的經營概念」,甚至也可以協助對岸資產管理市場成為當地的台股專家或國際專家,還能啟動一正向循環的ecosystem(生態系統),在新的動能挹注下,基金規模自然能保持成長動能。
元大寶來投信期許隨兩岸金融市場開放,以台灣最大投信之姿搶做「中國投資專家」的品牌,把國內的資產管理業推向國際舞台,用這獨特的競爭利基去和國外基金公司搶佔商機。
元大寶來投信新任副董事長杜純琛,擔任元大投信總經理逾十年,並曾經擔任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牡羊座的杜純琛,對工作崇尚從一而終,從進入元大集團開始工作,一做就逾20年,但在杜純琛身上,看到的永遠是充滿著動力與企圖心。
杜純琛認為,元大寶來合併後,旗下基金產品至4月底為止多達68檔(寶來投信4月份完成募集寶來上證50ETF與寶來中國平衡基金),是國內投信中基金產品線最多且也最完整,涵蓋台股基金、海外股與債投資、以及指數與ETF等三大投資主軸。
至於過去元大投信曾經擔任境外基金的總代理機構,因應合併以及內部的業務發展方向,將回歸以本身產品銷售為主軸。
杜純琛說明,當國內法令開始開放總代理人制度引進境外基金後,國內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地引進境外基金,隨著境外基金品牌前五大,甚至於前十大品牌業者漸漸成形後,後進的境外基金品牌相對難以拓展國內市場。
杜純琛對於國內投信與投顧產業的發展相當熟稔,談到未來元大寶來投信的長期經營與發展,他認為,元大寶來投信合併後的最大特色是產品多元化。
未來在產品線的規劃上不以發行新基金衝刺規模為目的,將進一步深化既有產品線,並持續強化產品線的廣度,做到真正能提供投資人一次購足的資產配置需求。
杜純琛表示,元大投信與寶來投信分別都是成立20年的公司,無論是在經營投信的經驗或是操作能力上,都像是一個充滿能量的青壯年,正是要大展拳腳的時刻,相信未來合併後的營運動能會更加有活力,推動元大寶來投信邁向另一個黃金成長期。
太陽光電公司成立於民國95年,羅董堅信,在全球石油遲早用完,油電價格不斷上漲的壓力下,太陽能是取之不竭的能源,生產便宜的太陽能發電產品絕對有極大市場需求。
雖然當時台灣已存在一些太陽能電池廠,但是其中新進的太陽能電池廠多是花費大筆經費,向先進國家購買技術,移轉生產,而非自行研發。羅家慶認為,經營事業「非爭一時,而應爭千秋」,他寧可投入大筆資金自行研發,建立自主技術。
太陽光電公司位於新竹縣湖口鄉唐榮園區,新竹是台灣科技重鎮,包括工研院、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新竹科學園區都在新竹;生產半導體的台積電、聯電都位於竹科,而太陽光電公司生產矽晶太陽能電池,製程和半導體相近,所以,該公司就近高薪聘雇許多擁有世界一級大廠經歷的優秀高科技人才,全力投入產品研發。
6年來,中國大陸、日本、歐洲興起許多太陽能產業,競爭激烈,太陽光電公司由於自行研發,投資甚大,經營得相當辛苦,民國97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曾經月營業額在一個月內自2億8千萬元跌到只有2千8百萬元。去年再逢歐債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衰退,全球所有太陽能產業都遭受嚴重衝擊,但是太陽光電公司仍然屹立不搖,依靠的就是堅強的根本基礎。
持續研發終究開花結果,一是在第一次金融風暴期間開發的Combo-CellTM單晶矽高效太陽能電池,將太陽能轉換為電力效率全球第一,當金融風暴結束後,成功打進日本市場,在民國99年取得一張金額高達新台幣19.25億元的大訂單。
二是太陽集團旗下子公司──上陽能源研發的「Topper Sun品牌模組」,今年2月獲得重大突破,讓歐洲最大的太陽能產品放款銀行──德國「環保銀行」同意對該公司這項產品的客戶提供巨幅貸款,包括:裝置25KW以下,免審查提供九成貸款;裝置25KW至50KW的,該銀行會打電話給上陽能源的德國分公司,只要確定為該公司產品,也提供九成貸款;只有50KW以上,銀行才進行信用評鑑。
德國是全世界最重要太陽能產品市場,「環保銀行」開放大幅貸款,代表認同上陽能源的「Topper Sun品牌模組」,也大幅增加該公司的行銷動力,所以之前月營業額只有新台幣1千萬元,今年3月德國分公司營業額達新台幣4千萬元。
三是建置成功「中大型太陽能電廠」(Solar Power Plant)。實績之一,就是將嘉義縣義竹鄉一家大規模的傳統養雞舍,裝設成為500kw太陽能光電雞舍,除了以太陽能發電自用外,還可將多餘電力賣給台電公司,每年光是售電的收益率就可達到12~15%。
四是成功研發「智慧型太陽能追日系統」,並定今年5月9日在中科后里廠對外發表。這個系統將傳統固定於地面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升級為可自動追著太陽光轉動挪移之系統,並克服市場上追日系統穩定度低與價格高昂的缺點,提高發電能力30~40%。
研發之初,市面上已有競爭廠商生產的追日發電系統,而且都申請了專利,太陽光電公司子公司上陽能源公司(TOPPER SUN)無法比照使用。羅家慶於是和研發團隊自行研發,他花了兩年時間,想出4大特徵點,把自動追日系統做得更具競爭力,包括精準追日、穩定可靠、智慧控管、經濟實惠。如今亦將這些特點技術附諸專利申請上。
太陽光電公司的研發人員都是博碩士,不只留美歸國的很多,連外國專家都請來。6年來,讓公司成功擁有從中游到下游的一條龍生產系統,從生產銷售單晶、多晶矽晶太陽能電池的太陽光電公司;進一步成立設計銷售太陽能高效能模組、屋頂及地面太陽能系統、追日系統的上陽能源公司;及進行專業太陽能發電廠投資的太陽全球投資公司(Solar Global Power),逐漸成型為專業之太陽能光電產業集團──太陽集團(BIG SUN Group)。該公司目前擁有將近100項專利,其中由羅家慶主導的專利發明案件佔20%以上。
行銷方面,太陽光電集團已在全球布局,旗下的業務人員包括全球8大語言的人才,除了國語,還有英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如今正努力尋找阿拉伯語的業務人員,以向中東開發業務。
羅家慶認為,在產品已全系列開發的情況下,太陽光電集團應建立品牌形象,只做技術競爭,不再盲目做產能競賽,換句話說,可將開發的新技術移轉售予別家廠商,共創策略同盟。因此,5月9日於太陽光電中科后里廠發表太陽能追日系統時,會宣布招募全球代理商及經銷商。
太陽光電公司共有四百多位員工。羅家慶說,負擔四百多個家庭的生計,公司必須有前瞻布局,「別人尚未想到,我們已進行專利布局」;「領航正確,同事們合力划船才不會撞上冰山。」
行政院發言人楊永明昨天證實,經濟部推薦次長黃重球接掌台電董事長,此人事案行政院長陳?最快今天可望核定,黃重球轉換跑道後,其遺缺以工業局長杜紫軍接任的機會最大。
據了解,為展現改革國營事業的決心,府院將針對中油、台水及台糖等國營事業高層人事,通盤檢討,另5月陸續到期的公股金融機構人事,恐不可免有一番大搬風,外界盛傳連金管會主委陳裕璋6月底任滿可能轉換跑道。
楊永明表示,為推動台電經營改革,經濟部在上週五(4日)傍晚已把陳貴明請辭案公文送行政院,經濟部公文並同時建議由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接任。楊永明說,經長施顏祥已口頭向陳?報告,行政院會依公文程序,待院長核定後依規定處理。預料最快今天政院可望核定相關人事案。
在府院都同意黃重球接掌台電後,將牽動經部人事大地震,次長遺缺以杜紫軍接任呼聲最高,杜曾任經濟部技術處長、主祕及在工業局歷練多年,深受施顏祥及歷任部長賞識,升任可謂適才適所。至於工業局長,內升副局長周能傳,或由技術處長吳明機升任都有可能。
據黨政人士透露,為展現改革國營事業的決心,府院決定針對經部所屬國營事業高層人事通盤檢討。中油董事長朱少華今年7月底將屆齡退休,在中油五輕面臨遷廠之際,外界原本預期最懂五輕的朱少華很可能再延退,但改革當前,府院考量7月延攬具管理經驗者進駐,推動中油民營化等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政務副主委李紀珠6月底任期將屆滿,其中黨政圈盛傳陳裕璋將會異動。前財長李述德也將在這波金融人事異動中有所安排,出任兆豐金、第一金董座或期交所、證交所等證券周邊單位董座都是可能動向。
台企銀5月下旬召開股東會改選董監事,現任董事長羅澤成6月將屆滿65歲,很可能異動,其餘兆豐金、第一金、台灣銀行等金融高層人事將有一番大搬風。
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陳?昨(6)日出席勞委會「全國模範勞工表揚大會」時證實,經濟部長施顏祥已推薦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接任台電董事長一職,行政院將尊重施顏祥的建議,可望於本周公佈這項人事案。
面對台電後續改革,陳?指出,任何公司如同人一樣,會出現病症,台電有需要改進之處,也「隨時在進行改進」;另外,政府已成立經營改善小組,將借重其他行業執行長的經驗,思考台電是否能以不同方式營運,「讓台電能夠更進步」。
台電人事大地震,引發政壇棄車保帥之說,據了解,經部4月中旬公布電價調漲方案,引發媒體及立院一連串揭弊行動之際,撤換台電高層人事,展現大刀闊斧改革決心,早有跡可尋。
府院這次火速換人的考量是,改革若要玩真的,就必須先「換人」,以免台電內部官官相護,左手改右手,處處是包袱,無法展現改革成果。
4月底,行政院長陳?召集油電高層到院說明外界關切的問題,台電針對購電及購煤合約,一再強調無法變更合約,政院諸多高層就對台電說法頗不以為然,加上立法院及媒體接二連三,揭發台電內部弊端,台電都無法有效論述,澄清疑慮,甚至拿出令外界信服的說明及做法。
再者,核四案一再追加預算及延宕,台電管理上的錯誤,沒人受到懲處,也引發爭議。這些在在使決策高層萌生對台電負責人「開刀」想法。
這次陳貴明下台,與顏色有無關聯,引發外界議論,倘若真以顏色作為人事更迭考量,完全失去改革正當性。
台電長期失去自我檢討動力,經部也難以卸責,例如汽電共生高賣低買,白天發電賣電,晚上離峰向台電買電生產早已被詬病多年,民間電力購電費率甚高,穩賺不賠,不論汽電共生或ipp民間電力的投資報酬率均高達15~20%,較台電法定投資報酬8~12%甚多,尤其有四家還是台電轉投資的子公司,台電多年未思積極改革,令外界及政府高層無法諒解。
但身為督導台電的經濟部國營會及能源局,甚至為汽電共生及民間電業護航的民代,難道沒有責任?
台電今天買電負擔如此沈重,責任並非只在台電公司一方,倘若改革只改半套,恐於事無補。
這次電價決策過程的反覆,馬政府執政團隊也值得深切檢討,而台電數十年政策負擔、採購及管理沈痾,除非有破釜沉舟決心,光換人亦無助百年老店的煥然一新。
接任元大寶來投信總經理的劉宗聖,對於元大寶來投信今年將正式揮軍中國市場,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劉宗聖認為目前在投信業部分的兩岸金融交流,仍僅侷限於「點」的開放,而大陸目前來台投資的金額也不高,未來兩岸金融開放,若能由單「點」擴大到「線」的串接,甚至全「面」性地開放,激化兩岸市場對於投資商品的需求才會整個爆發。
未來元大寶來投信將與中國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成立一合資公司,預計今年可以開業,未來若相關法令許可,希望可以發行一檔基金產品,兩岸三地都能銷售,也就是採取類似目前國內可以銷售的境外基金,採取多市場銷售策略,如此才能有效地擴大基金規模。
元大寶來投信未來的經營目標之一是中國專家的地位再提升,也因此,要擺脫過去從台灣或中國來看兩岸市場的思維,而應該是從兩岸甚或是全球的角度來思考兩岸市場的發展潛力,如此才能更精準地掌握兩岸三地投資人的需求,進一步提供對的產品與投資策略。
劉宗聖說,未來若兩岸三地市場能夠進一步開通,未來在大陸市場可以發行ETF商品,元大寶來旗下的基金因為取得中國QFII資格而可以投資自己發行的ETF,相對地,中國當地取得QDII投資海外資格的公司,則可以到台灣買台灣的ETF。
如此一來,讓元大寶來投信在台灣經營的特色經驗複製到對岸,在兩岸市場中形成「雙元大的經營概念」,甚至也可以協助對岸資產管理市場成為當地的台股專家或國際專家,還能啟動一正向循環的ecosystem(生態系統),在新的動能挹注下,基金規模自然能保持成長動能。
元大寶來投信期許隨兩岸金融市場開放,以台灣最大投信之姿搶做「中國投資專家」的品牌,把國內的資產管理業推向國際舞台,用這獨特的競爭利基去和國外基金公司搶佔商機。
元大寶來投信新任副董事長杜純琛,擔任元大投信總經理逾十年,並曾經擔任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牡羊座的杜純琛,對工作崇尚從一而終,從進入元大集團開始工作,一做就逾20年,但在杜純琛身上,看到的永遠是充滿著動力與企圖心。
杜純琛認為,元大寶來合併後,旗下基金產品至4月底為止多達68檔(寶來投信4月份完成募集寶來上證50ETF與寶來中國平衡基金),是國內投信中基金產品線最多且也最完整,涵蓋台股基金、海外股與債投資、以及指數與ETF等三大投資主軸。
至於過去元大投信曾經擔任境外基金的總代理機構,因應合併以及內部的業務發展方向,將回歸以本身產品銷售為主軸。
杜純琛說明,當國內法令開始開放總代理人制度引進境外基金後,國內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地引進境外基金,隨著境外基金品牌前五大,甚至於前十大品牌業者漸漸成形後,後進的境外基金品牌相對難以拓展國內市場。
杜純琛對於國內投信與投顧產業的發展相當熟稔,談到未來元大寶來投信的長期經營與發展,他認為,元大寶來投信合併後的最大特色是產品多元化。
未來在產品線的規劃上不以發行新基金衝刺規模為目的,將進一步深化既有產品線,並持續強化產品線的廣度,做到真正能提供投資人一次購足的資產配置需求。
杜純琛表示,元大投信與寶來投信分別都是成立20年的公司,無論是在經營投信的經驗或是操作能力上,都像是一個充滿能量的青壯年,正是要大展拳腳的時刻,相信未來合併後的營運動能會更加有活力,推動元大寶來投信邁向另一個黃金成長期。
上一則:太陽光電價 降幅僅8%
下一則:BIG SUN 推追日系統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