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號碼 0960-550-797   LINE的ID LINE的ID:@ipo888 歡迎加入好友
志合電腦股價速覽 ()
股票名稱 報價日期 今買均 買高 昨買均 實收資本額
志合電腦 2025/08/22 議價 議價 議價 -
統一編號 董事長 今賣均 賣低 昨賣均 詳細報價連結
議價 議價 議價 詳細報價連結
2006年07月11日
星期二

記取致勝、倫飛訓 精英、志合面臨空前挑戰 |志合電腦

精英(2331)合併志合(8193)看在大部份台灣筆記型電腦

(NB)業界人士眼中並不意外,也認為這對精英營收規模和志合資

金需求等層面皆可在短期內同時獲得助益,但是,舉凡當年的志合與

倫飛(2364)合併破局,與精英突破重圍買下致勝,但卻黯然再

轉賣華碩(2357)收場等先例,台NB業者間的整併是否能夠達

到脫胎換骨之效,其實總是隱藏著許多內外挑戰,若非華碩買下原精

英蘋果NB團隊後成立的威碩,有華碩強大資源為奧援,並暫時在這

2年抵禦台NB產業因求規模而盲目殺價搶單的競爭衝擊,台NB產

業這幾年來高喊已久的合併或策略聯盟等口號或實際案例其實從未成

功過。

志合和倫飛為台NB合併開啟失敗先例

志合和倫飛在2002年6月間希望就雙方在資金供應和開發與接單

能力上可產生互補綜效,決定先由倫飛入股志合達到策略聯盟目標,

當時協議是倫飛以每股18元,共計以新台幣4.05億元取得志合

9%股權,當時雙方的考量是,倫飛與志合在2000年各約出貨2

4萬台與29萬台NB,合併後若能完全展現共同採購、研發與行銷

管理的實力,預估2家二線NB廠在2001年總出貨量可提高到1

00萬台。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雙方在決定正式合併後,倫飛在2001年股

東會立刻通過此合併案,但在志合大股東美商SCI、永威創投、富

鑫創投與台灣人壽保險等大股東反對下,合併計畫最終仍告失敗。

事與願違的主因是,志合當時的公司組織章程有條非常特別的規定,

凡議論重大議案必須有高達75%以上股東出席,和一般50%股東

出席的規定迥異,但志合在2001年5月與6月加開的臨時股東會

中,總出席人數各僅達54%與68.57%,導致合併案破裂。

更嚴重的是,合併案失敗後,雙方衍生許多紛爭,倫飛向地方法院要

求執行扣押,包括廠房、現貨、庫存、零組件、現金與銀行帳戶等一

切資產,依照倫飛向法院提出志合發給倫飛本票的總金額,倫飛最高

可扣押志合新台幣6億元資產。

倫飛和志合在2000年7月協議合併時,曾就若合併不成定下需賠

償4.05億元的協議書。因此,在志合股東會否決合併案後,倫飛

希望志合履行此協議,或希望志合可以在2年內交予倫飛20萬台筆

記型電腦(NB)代工訂單,每台價格60美元。但在志合拒絕下,

倫飛遂以1張6億元的本票,向法院提出強制執行扣押志合成品、零

組件等資產的聲請,雙方連番相互控訴的爭端也從此開始。

最後的落幕收場是由志合洽新寶(6137)等多位特定人向倫飛買

回在志合的全部股權,總計達新台幣4.5億元,也為當時台灣NB

製造產業最重要的合併案劃上句點。

精英買下致勝 雷大雨小叫好卻不叫座

未來將成為華碩品牌與代工分家後的代工製造主體威碩,其實最早的

團隊核心就市精英和寶成在2001年4月左右,齊力買下的二線N

B製造廠致勝科技,當時精英在台灣主機板和NB製造市場地位常被

拿來和華碩相比,在EMS市場更因和寶成在大陸的合作,是業界最

常拿來和鴻海(2317)作為比較的對象。

精英買下致勝後立即取得蘋果(Apple)iBook訂單和NB

技術,發展當時盛極一時卻暗淡收場的DeskNote事業,不過

,由於大陸華南地區是當時精英董事長蔣東濬立業的根據地,蔣東濬

並不想在華東籌建NB事業,原本並不在意一定要在華東或華南生產

NB的蘋果,最後還是希望合作夥伴要在大上海地區有據點,但對精

英和寶成來說,到華東設廠需要另外投下鉅資,勢必增加風險和資金

壓力,再加上蘋果從來不肯保證會繼續將iBook交給精英,使得

在可能與其血本無歸不如儘早求現脫手,與當時華碩有立即產能需求

的情況下,負責蘋果訂單的致勝Apple團隊和中壢廠在2003

年賣給華碩。

致勝Apple團隊成為威碩初期生力軍後,精英和寶成當時買下的

致勝只剩下規模遠小於蘋果訂單的Wintel NB團隊,在沒有

製造規模與人才不斷流失的情況下,精英NB事業每況愈下,200

6年NB總出貨量從100萬台修正到50萬台,只能與籃天(23

62)等幾乎淡出NB領域的二線廠相比。

反觀威碩,2006年預估將為蘋果量產200萬台採英特爾處理器

的MacBook。

除了堅持 別無他法

精英和志合2006年NB出貨總量約200萬∼250萬台,但是

,這項成績其實單靠志合就能達成,換言之,精英和志合的合併就產

業發展趨勢來說確實是對的方向,但可以產生的綜效放到全球NB製

造產業裡來看其實不高,充其量就是讓精英的營收可以更好看些。

用事後孔明的方式回頭看志合倫飛和精英、致勝的失敗,只是單方面

讓為合在一起或是買進團隊與技術就能在NB產業從此一帆風順,但

卻在碰上困難後,便拋棄原本考量的思維佈局,無疑是最後導致失敗

的主因。

由研發出身的志合副董事長陳俞率領的志合NB團隊在台NB業界的

風評頗佳,而這<

與我聯繫
captcha 計算好數字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