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明機器人(興)公司新聞
廣達集團的子公司達明機器人(4585)近日展開了一項重要行動,積極拓展美國市場。在「台美AI機器人產業合作成果發表會」上,達明與美國智慧焊接技術領導品牌AMET展開了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出了一款全新的「TM AI焊接協作機器人」。
AMET以其在航太、造船、能源和汽車等重工業領域的領先地位,以及其高效的焊接解決方案,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美系知名火箭製造商也選擇了AMET的解決方案。此次與達明的合作,讓市場對雙方的美國市場份額擴大抱有期待。
達明表示,這次與AMET的合作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融合,更是台美AI機器人產業在全球市場共同拓展的體現。雙方將建立一個台美AI機器人產業應用合作平台,並積極提供智慧焊接解決方案。目前,達明的智慧焊接解決方案已經應用於造船業、機場航廈大型鋼結構建材焊接,以及離岸風電等高精度需求領域,旨在解決全球焊接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
透過整合TM AI焊接協作機器人和AMET的先進自動化焊接技術,達明和AMET將攜手闖進全球自動化AI焊接市場,推動新一代智慧型協作焊接技術的應用。這項合作預示著台灣機器人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及對於創新技術的不懈追求。
在基本面方面,達明機器人前三季度的營收達到了10.88億元,同比增長19.8%,創下了同期最佳紀錄。對於本季度的表現,達明機器人充滿信心,預計將優於第3季度,並預計下半年業績將比上半年成長,全年營收目標預計將增長三成,顯示出公司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機器人股翻紅!達明9月營運亮眼,第四季表現備受期待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強調「AI本質就是機器人」,帶動機器人概念股強勢反彈。其中,剛登錄興櫃、廣明旗下子公司達明機器人(4585)表現出色,9月營收1.32億元,較上月成長41.78%,較去年同期增加40.28%。 達明機器人表示,9月營收雖年、月雙增,但仍僅回到上半年正常水準。主因今年7、8月業績較低,預期第四季出貨量及營收表現將值得期待。 達明機器人的核心產品為協作型機器人手臂,每年出貨量約3000多台。其最大特點為內建視覺辨識系統,可大幅降低客戶在整合異質系統上的時間和成本,在實地測試中,整體成本僅為競爭對手的十分之一。目前,達明機器人已獲得大陸兩大客戶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達明機器人和所羅門(2359)均與輝達(NVDA)合作密切,運用輝達的機器人平台Isaac加速機器學習和訓練。輝達看好邊緣運算和未來智慧工廠的商機,提供嵌入式機器人平台Jeston及數位孿生技術。 另外,以安控起家,轉型工業電腦的慧友(5484)和聰泰(5474),憑藉視覺優化和軟體優勢,已率先導入Jeston平台,卡位AI邊緣運算商機。其中,慧友主攻車載和交通領域,聰泰則布局醫療、智慧城市和智慧工廠等垂直領域。
剛登錄興櫃、廣明旗下子公司達明機器人,9月營運繳出亮眼成績 ,單月營收1.32億元,較上月0.93億元,大幅成長41.78%,亦較去 年同期的0.94億元,大幅成長4成(40.28%)。
達明機器人表示,9月雖然年、月雙增,但單月成績僅回到上半年 正常水準,主因今年7、8月業績較低。
達明機器人主要產品為協作型機器人手臂,每年出貨約3000多台。 其主要特色為內建視覺辨識系統,以整體成本而言,客戶可省下異質 系統整合時間。在實地測試的案例中,整體成本為其他競爭對手的十 分之一,也因此順利獲得大陸兩大客戶青睞。預期第四季出貨及認列 相關營收,法人表示,第四季表現值得期待。
所羅門主要業務為3D及視覺辨識,該公司9月營收3.34億元,月增 、年減,但單月營收已為2024年最高。該公司的商業模式為廣泛與系 統整合、營運服務商、機器手臂、協作型機器人手臂的業者合作,其 相關視覺辨識服務已應用於電子檢測、智慧工廠等場域。
所羅門及達明機器人與輝達合作緊密,運用輝達機器人平台Isaac 來深化機器學習及訓練。輝達亦看好邊緣運算,及未來智慧工廠等商 機,提供嵌入式機器人平台Jeston及數位孿生技術。
以安控起家、近年走向工業電腦轉型的慧友及聰泰,因具備視覺優 化及軟體優勢,已率先導入Jeston平台,積極卡位AI邊緣運算相關商 機。其中,慧友主打車載及交通。聰泰科技則布局醫療、智慧城市及 智慧工廠等垂直領域。
慧友累計前三季營收3.57億 ,年增三成(30.51%),而聰泰累計 前三季營收9.04億元,年增5.01%。
**達明機器人攜手輝達,搶攻AI時代商機**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強調機器人在AI時代扮演關鍵角色,指出「AI本質上就是機器人」。他預言,AI將成為企業核心,實體AI(如機器人)與AI智慧體將賦予人類「超人式生產力」。 黃仁勳的呼籲帶動了機器人商機熱潮,台廠中,所羅門、廣運、達明皆獲輝達欽點為機器人夥伴,積極搶攻這片藍海。 達明長期與輝達合作,運用Isaac和Omniverse平台加速開發AI協作機器人。透過Isaac Sim機器人模擬和合成數據生成技術,達明大幅縮短機器人編程時間70%、循環時間20%,有效降低成本。 廣運則與輝達簽署SIP協議,取得銷售輝達虛實整合產品的資格,為其AI佈局注入新動能。廣運於國際半導體展展示了半導體自動化物料搬送系統、AI物流車隊管理解決方案等產品,首次引入了輝達Omniverse平台和L40S GPUs技術。 黃仁勳表示,AI將帶來兩種類型的AI:實體AI機器人,負責理解物理世界;以及AI智慧體,負責理解訊息世界。這兩種AI將成為產業基石。 黃仁勳期待生產「小Jensen玩偶」般的AI智慧體,協助人類完成各種任務,實現「超人式」的生產力。他認為,未來人類將與「AI同事」共事,共同推動產業發展。黃仁勳出席聯想於西雅圖舉辦的科技創新大會(Tech World),釋出以上觀點。隨著「AI教父」疾呼機器人將助力人力實現「超人式生產力」,帶動機器人商機熱轉,台廠中,所羅門、廣運、達明都是輝達欽點的機器人夥伴,三家公司都「準備好了」,要與輝達攜手大搶機器人商機。
其中,所羅門運用輝達的Isaac平台,把機器手臂、機器人的路徑規畫,加以優化,不論是速度、路徑、順暢度,均更上一層樓,完全命中黃仁勳勾勒的「超人式的生產力」場景。
所羅門董事長陳政隆透露,目前平均一個月有250家左右客戶寫信來詢問機器人相關產品與合作。
輝達機器人平台Isaac具備很多演算法,亦有很多生成式AI產出的多種基礎模型,近幾年所羅門與輝達在機器人領域密切合作,並在不同場域應用,在雙方持續合作下,模型愈來愈好,在某些場域已可落地使用。
達明與輝達合作多年,並攜手輝達的Isaac和Omniverse平台加速開發AI協作機器人。
透過NVIDIA Isaac Sim機器人模擬和合成數據生成的應用平台,達明將機器人編程時間減少70%,循環時間減少20%,大大降低時間和成本。
廣運已與輝達簽署NPN(NVIDIA Parter Network)協議中的SIP( solution integration partner),將可銷售輝達虛實整合產品,為廣運AI布局驅動新動能,迎接設備新榮景。
廣運於今年國際半導體展秀出半導體自動化物料搬送系統(AMHS)、AI物流車隊管理解決方案、智慧儲能液冷散熱、數位孿生與虛實整合的AI智能系統,並首次展出輝達Omniverse平台及輝達L40S GPUs的運用,入列輝達機器人供應鏈之一。
黃仁勳在Tech World盛會上,暢談對未來AI應用的想像。他重申,AI是最大的一場工業革命,並剖析未來將有兩種AI,一種是理解物理世界的實體AI機器人,另一種是理解訊息世界的AI智慧體,這兩種AI將成為全球產業的基石。
黃仁勳指出,AI智慧體能理解指令、分解行動、使用工具,並處理訊息以完成任務,具備感知、推理與採取行動的能力,形成機器人學的核心循環。
黃仁勳也表示,希望能生產出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個AI智慧體,他幽默地將這些AI稱為「小Jensen(黃仁勳英文名)玩偶」,將四處奔跑,協助人類完成各種任務,無論需要做什麼,它都會滿足你的要求。
黃仁勳認為,未來人類的同事不只是人類,還會與「AI同事」一起工作,這些AI可能擅長市場行銷、晶片設計、軟體程式設計、驗證等工作,與人類員工協同工作,協助供應鏈管理,可實現「超人式」的人類生產力。
## 達明機器人看好協作機器人市場 挑戰UR市占率 台灣機器人大廠達明機器人總經理暨執行長陳尚昊表示,協作機器人市場成長可期,達明下半年逐季成長,明年也將優於今年,且有信心透過內建機器視覺和AI功能,從全球協作機器人龍頭UR手中拿下更多市占率。 達明由廣達集團旗下廣明投資,於2015年成立,現為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廠,並於今年9月26日以每股120元登錄興櫃,掀起市場熱潮。 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大型科技公司紛紛布局機器人產業,包括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預測人形機器人將於未來二至三年有明顯突破,以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設定旗下人形機器人「Optimus」明年年底開賣。 陳尚昊指出,人形機器人讓大眾對機器人產業有了更多想像空間。不過,從成本和生產效率來看,工業或協作機器人仍最適合製造領域。他對協作型機器人產業未來幾年的成長持樂觀態度。 **協作機器人市場成長性** 陳尚昊表示,機器人市場分為工業型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達明專注於工業型機器人中的協作機器人。自動化是長期趨勢,而協作機器人市場成長率更高,約有二至三成。 相比傳統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可直接在工廠中使用,避免了安全圍籬佔用空間的困擾。此外,協作機器人還能在人機協作情境中發揮作用,甚至跨足服務領域,如泡咖啡或煮飯。 **達明與UR的競爭** UR是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場龍頭,市占率約三至四成。陳尚昊認為,這對達明是有利的,因為代表高階應用在機器人市場中占有很大比重。 達明機器人的優勢在於內建視覺功能和AI整合。陳尚昊表示,這讓客戶省去了額外的整合麻煩,在整合效益和時間上更具優勢,有信心可從UR手中取得更多市占率。 **中國大陸業者挑戰** 陳尚昊坦言,中國大陸機器人業者雖然低價策略,但走出大陸市場後難以持續。因為機器人需要整合周邊方案,而中國大陸廠商的低價策略多仰賴官方補助或稅制補貼。
**達明營運展望看俏 今年下半年表現可期**
儘管今年全球經濟景氣波動,但台灣機器人公司達明仍維持樂觀展望。達明營運長表示,今年營運成長預估約為 20% 至 30%,較先前目標的 30% 至 40% 略低。主要原因是近兩年隨著大陸廠商將設備轉移海外,新訂單需求暫時減緩。
不過,達明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回溫,預計 9 月業績將重回成長軌道,第 4 季表現將優於第 3 季,下半年營運將優於上半年。此外,達明也看好 2025 年前景,預計營運將優於今年。
**協作機器人詢問度提升 產業應用擴大**
達明近年主打協作機器人,其易於操作、價格親民等優勢受到市場青睞。達明指出,今年協作機器人的詢問度持續升高。此外,達明的客戶廣度和應用範圍也愈來愈多元,除了原本專注的半導體和電子製造業,現在也拓展至玩具、家電用品組裝等領域。
**達明產能充足 自動化生產優勢明顯**
達明表示,目前以台灣為生產基地,產能非主要考量,因為擴線速度快速,且現有生產空間已足夠應付變化。達明目前年產約 3,000 台協作機器人,實際產能可達 5,000 至 6,000 台。未來達明將朝向自動化生產邁進,憑藉獨特的機械手臂組裝機械手臂設計,預計 2025 年年產能將達 6,000 至 7,000 台。
至於區域製造的趨勢,達明認為主要考量因素在於經濟規模和供應鏈完整性。達明表示,其供應鏈複雜度遠高於筆電,因此在評估區域製造時,需審慎考量。
台灣協作機器人領導業者:達明機器人
隨著雲端儲存蓬勃發展,光碟機需求銳減,全球光碟機大廠廣明光電面臨營運挑戰。2012年,廣明內部創業成立「Robot小組」,開始研發機械手臂,2015年推出首支協作機器人TM5。
為了讓團隊更靈活發展,2016年廣明將機器人事業部獨立為達明機器人公司,由原廣明光碟機部門總經理暨執行長陳尚昊擔任執行長。達明以機器視覺加機械手臂的定位,成功打開市場,2018年躍升為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占二哥。
達明的高層團隊皆來自廣明光電,包括董事長何世池。他們運用在光碟機產業的經驗,成功轉型打造達明,成為全球協作機器人領導廠商。
由於達明的實力強勁,吸引了AI巨頭輝達的青睞。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特別點名與達明的合作關係。
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人型機器人成為熱門話題。雖然何世池和陳尚昊目前認為人型機器人實用性尚低,但他們也表示不排斥未來發展人形機器人技術。
達明由廣達集團旗下廣明轉投資,儘管公司2015年才成立,不到十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廠,並於9月26日以每股120元登錄興櫃,是台股最純的機器人概念股,掀起市場旋風,9月29日興櫃參考價為420.5元,短短兩個交易日累計大漲2.5倍,為興櫃第七高價股。
近年隨著生成式AI技術爆發,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喊出未來二到三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將有明顯突破。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訂出旗下人形機器人「Optimus」明年底開賣的目標。隨著科技巨頭相繼擘劃機器人產業,市場對機器人更為關注,達明也是受矚目的產業明星。
陳尚昊指出,人形機器人讓外界對機器人產業看法除了自動化需求外,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但從成本及生產效率來看,工業或協作機器人仍是最適合製造領域的產品,對於協作型機器人產業未來幾年成長樂觀看待,達明將靠著內建機器視覺及AI功能,有信心自全球協作機器人龍頭UR手上拿下更多市占率。
陳尚昊日前接受本報專訪,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怎麼看機器人產業前景,及協作機器人市場成長性?
答:機器人有分好幾種,達明是做工業型機器人裡的協作機器人。我認為,自動化是一個長期趨勢,這個趨勢不會改變。最近因為人形機器人話題愈來愈熱,加上生成式AI出現,讓大家對人形機器人有想像空間,對這個產業的看法除了自動化需求外,也會變得不太一樣。
以市場規模來看,傳統型工業機器人產業每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還是有10%以上,協作機器人產業成長率更高,大約每年有二、三成增長空間。依研調機構預估,2022年協作型機器人產值為7.6億美元,目前協作型機器人占工業機器人比重約10%,未來比例會持續提升。
效率提升 工作場景多元
從協作機器人市場來看,專用機、傳統型工業機器人及協作型機器人各有適用應用的地方,但為什麼傳統型工業機器人成長性相對較慢?因為想的到的應用場景都做了,而協作機器人現在能做的事情,都是以前傳統機器人做不到的。
例如傳統型機器人多數周圍需要加裝安全圍籬,這會造成工廠更加擁擠,協作型機器人因內建安全功能,可以直接在工廠中使用,這使得它們在某些應用中更具優勢。此外,協作機器人可以在人機協作的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
協作機器人除了工廠應用外,也可跨到服務領域,如用協作機器人來泡咖啡、煮飯等。
問:怎麼看人形機器人的趨勢,以及人形機器人將取代工業機器人的說法?
答:以目前技術水平來看,人形機器人能做的事還是很有限。因為做生意還是要看商業模式,涉及到這個產品有沒有效率及成本問題,而以現階段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工廠自動化領域來看,人形機器人在生產效率及產品成本上還無法達到工業機器人水準。
依照現在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光手部短期我就覺得很難做到高性價比。從硬體層次來看,人類的手是很萬用的,比如現在大部分工業用的機器人就是採用夾爪,不管用吸取或夾取的方式,都很難模擬人類的手部動作,且要兼顧彈性跟效率。
手的好處是萬用,感覺什麼不規則形狀物體都可以拿,但落實到實際生產時,效率就比不過機械手臂。所以你現在看到做人形機器人的業者,他們機器人通常專注的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準確度不需要那麼高的動作。
整合效益 脫穎而出關鍵
問:怎麼看達明與UR的競爭態勢,以及中國大陸業者低價挑戰?
答:UR在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場市占率約三至四成,對達明而言其實是好事,因為代表高階應用在整個機器人市場占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今天UR市占率不高,反而都是傳統工業型廠商的天下,那就代表達明接下來要擴展的高階應用市場成長有侷限性。其次,達明機器人從內建視覺功能,到我們把AI應用整合到手臂上,這就是我們跟UR競爭的最大利基。
達明產品價格與UR相似,但內建功能更完整,讓客戶可以省掉更多的外部整合麻煩。客人買UR的產品,可能還要去外面做視覺或AI的整合,這代表達明的產品在整合效益及時間上相對更具優勢,因此我們有信心可以在高階應用市場取得更多市占率。
至於大陸業者,檯面上看的到的機器人業者都會賺錢,但賣的價格都不會賺錢,因為他就是要搶市場,就是要賣低價。比如陸商在大陸賣的機械手臂,價格可能只有達明的二分之一,但是走出大陸市場就很難用這種策略,因為陸企在大陸很多是靠官方補助或稅制補貼。
但只靠殺價是不行的,因為機器人需要整合周邊方案。比如別的廠牌協作機器人要加入AI功能,需要加裝一個鏡頭後,還需要一台PC,借此跑這些AI的程式。
答:今年最初我們設定的目標是增長三到四成,但現在來看增幅約兩到三成左右,主因這兩年碰到一個滿大的問題,就是大陸的工廠在海外移廠時,不少業者把原在大陸的設備轉移到海外廠房,而非重新規劃購買生產設備,造成我們新訂單需求不多,去年這個狀況最明顯,今年也延續,所幸有新客戶加入,帶動營運成長。
達明預計今年9月業績將重回成長軌道,第4季表現將優於第3季,預計下半年業績將比上半年好。隨著全球經濟景氣回溫,達明2025年營運將優於今年。
早期大家對協作機器人不是那麼了解,更別提工廠要換成協作機器人,今年我們感受到客人詢問度愈來愈高。此外,達明近年客戶廣度及應用範圍愈來愈多,先前我們較專注在半導體及電子製造業,現在甚至有一些玩具或家電用品組裝客戶。
問:達明目前機器人產能概況?有無區域製造需求?
答:我們以台灣為製造基地。對達明而言,產能不是最重要的項目,因為要擴線的時間很快,而且現在生產空間都夠,隨時能因應情況做改變。達明目前約年產3,000台協作機器人,從產能角度來看,實際上年產五、六千台都不是問題。
思考產能規劃主要從兩個方向來看,第一,一旦要擴線,其實不需要花太久時間。第二,「達明想做的方向是讓機械手臂組裝機械手臂,所以我們的設計都朝自動化方向走,所以未來擴線彈性跟效率會更好。」事實上,達明持續在改進自動化,說不定2025年年產能就能達六、七千台。此外,區域製造當然是很重要的趨勢,但對達明而言,首先要看有沒有達到經濟規模,其次供應鏈完不完整,「因為達明的供應鏈遠比筆電還要複雜,比如需要的零件更多。」
陳尚昊1999年與工研院同事一起加入廣達集團,隨後轉往生產光碟機的廣明,短短幾年,廣明就成為全球前三大薄型光碟機廠,只是沒幾年過後,雲端儲存崛起及超薄筆電問世,光碟機不再成為個人電腦標配,讓廣明面臨營運生存挑戰。為此,廣明2012年內部創業,成立Robot小組,開始開發機械手臂,在2015年,達明第一支協作機器人TM5誕生。
陳尚昊、何世池等廣明高層為了讓團隊發展更靈活,2016年廣明將機器人事業部獨立為達明機器人公司,陳尚昊擔任執行長,為了打出差異化,達明以機器視覺加機械手臂的定位,成功打開市場,2018年登上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占二哥迄今。
達明的實力日益壯大,也吸引AI巨頭輝達,讓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特別點名與達明的合作關係。
如今,隨生成式AI話題下一步演進到人型機器人,儘管何世池、陳尚昊等高層現階段仍覺得人型機器人實用性不高,但也留下懸念,指出達明不排斥未來發展人形機器人產品技術。
達明機器人最主要的產品為協作型機器人手臂,最大的特色在於內 建視覺辨識系統,未來也會提供AI推論功能。達明董事長何世池表示 ,達明的產品定位為AI Cobot(AI 協作型機器人),目前累計出貨 1.5萬台,每年產能約3000多台。
何世池表示,機器人應具備「腦、眼、手」,以聰明、簡單、安全 為特色,達明機器人將致力發展AI、視覺、機器人三大領域,持續深 耕協作型機器人手臂產品,並繼續推出不同負載的手臂,以滿足各產 業需求。
另一方面,亦將強化AI功能,如圖像語言模型、程式生成、大數據 生成等,以期與競爭對手產生差異化,以此優勢來擴大市占。
該公司的產品除了內建視覺AI協作型機器人,還有機器人AI軟體服 務及智慧工廠系統整合方案。
達明機器人目前主要的股東為廣明(持股79.95%),另一大股東 為歐姆龍,持股11.11%。這兩家公司亦是主要客戶,營收收貢獻約 4成。
達明目前協作型機器人手臂已獲得中國大陸兩大客戶的青睞,最快 2024年第四季可出貨,屆時將可認列營收。
**蜜月行情!達明機器人股登興櫃大漲2.8倍**
廣達集團旗下的達明機器人 (4585) 昨日以每股 120 元登錄興櫃,盤中一度衝上 488 元,收盤報 456 元,大漲 2.8 倍。第一個交易日就成為興櫃第七大高價股,開啟蜜月行情。
達明登錄興櫃前帶動機器人概念股 24 日上漲。不過,達明首日交易後,其他機器人概念股在先前漲勢後紛紛走跌。達明的母公司廣明、所羅門、新漢、羅升、上銀等都逆勢收黑。
成立於 2015 年的達明,年產機械手臂約 3,000 台,全球銷量達 1.5 萬台。已銷售至 50 多國市場,全球擁有 100 多家代理商和系統整合商。客戶群主要來自電子業,也涵蓋半導體、倉儲、工具機等產業,甚至還有食品業導入。
達明是全球前三大協作型機器人廠商。根據研究機構預測,2022 年協作型機器人產值將達 7.6 億美元。目前協作型機器人占工業機器人市場約 10%,預計未來會持續攀升。預估 2032 年年複合成長率 (CAGR) 可達 40.5%。
達明去年營收 12.6 億元,稅後純益 1,100 萬元,每股純益 0.12 元。
**協作型機器人達明登興櫃 首日飆漲3倍**
廣明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4585)今(26)日以每股120元登錄興櫃,開盤後跳空開出168元,盤中最高衝上488元,日均價為372.25元。首日成交量為253張股,公司預計2025年第三季上市。
達明機器人的核心產品為協作型機器人手臂,特色在於內建視覺辨識系統,未來也將提供AI推論功能。達明董事長何世池表示,達明機器人的產品定位為「AI Cobot」,目前出貨量突破1.5萬台,年產能約3000多台。
何世池強調,機器人應具備「腦、眼、手」,即聰明、簡單、安全。達明機器人將持續研發AI、視覺、機器人三大領域,開發不同負載的手臂滿足產業需求。
此外,達明機器人也將強化AI功能,如圖像生成、程式產生等,以與競爭對手做出差異化,擴大市占率。
除了內建視覺AI的協作型機器人,達明機器人還提供機器人AI軟體服務及智慧工廠系統整合方案。
達明機器人的主要股東為廣明(持股79.95%)和歐姆龍(持股11.11%),這兩家公司也是達明機器人的主要客戶,營收貢獻約4成。
何世池表示,達明機器人的協作型機器人手臂已經獲得中國大陸兩大客戶的青睞,最快2024年第四季就能出貨,屆時將可認列營收。
達明登錄興櫃前已讓機器人概念股24日率先上漲,惟昨日達明交易首日,其餘機器人概念股在先前上漲後紛紛走跌,達明母公司廣明、所羅門、新漢、羅升、上銀等都逆勢收黑。
達明成立於2015年,目前機械手臂年產能約3,000多台,全球累計銷量達1.5萬台,已銷售50多國市場,全球有100多家代理商及系統整合商,客戶大部分電子業,也有半導體、倉儲、工具機,其它包括食品業也有客戶導入。
達明為全球前三大協作型機器人廠商,依研調機構預估,2022年協作型機器人產值為7.6億美元,目前協作型機器人占工業機器人份額約10%,但未來看好比例會持續提升,預估2032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可達40.5%。達明去年營收12.6億元,稅後純益1,100萬元,每股純益0.12元。
達明機器人目前主要的股東為廣明(持股79.95%),另一大股東 為歐姆龍。而這兩家公司亦是達明最主要的客戶,兩家公司占營收貢 獻約4成。
達明主要產品為協作型機器人。該公司表示,2022年時全球工業型 機器人約出貨55萬台,而協作型機器人約占一成左右。然而,協作型 機器人為未來的趨勢。根據Statzon/Apollo Research Report於20 24年4月發布的資料顯示,全球協作型機器人的規模在2022年時為7. 6億,而2032年時,可望成長至22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0.5%。
達明董事長何世池表示,該公司的協作型機器人內建視覺辨識系統 ,未來還會具備AI推論能力。競爭優勢在於客戶不必再個別整合視覺 辨識及檢測系統,以達明與其他競爭對手評比實際案例來看,客戶若 採用達明的內建視覺系統產品,成本約是競爭對手的十分之一不到。
目前達明的協作型機器人手臂已廣泛應用於半導體、車用電子及電 子產業。未來可望搶進物流和倉儲產業。
而達明目前的商業模式為,與策略合作夥伴合作(歐姆龍)、直接 服務客戶(只限台灣和中國),並透過經銷商和系統整合商接觸終端 客戶。目前全球的代理商超過百家。
**達明機器人9月興櫃 掛牌預估2025年上市**
廣明旗下達明機器人將於9月26日興櫃掛牌,興櫃登錄價格為每股120元,預計在2025年第三季上市。達明機器人表示,2024年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將達0.5元,超越2023年的0.12元。
達明機器人目前的股東以廣明(持股79.95%)和歐姆龍為主,這兩家公司也是達明的最大客戶,佔達明營收約4成。
達明機器人專注於協作型機器人領域,預計未來協作型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大幅成長。根據Statzon/Apollo Research Report在2024年4月發布的資料,全球協作型機器人的規模在2022年為7.6億美元,預估在2032年將成長至22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0.5%。
達明董事長何世池表示,達明的協作型機器人內建視覺辨識系統,未來將具備AI推斷能力,比競爭對手更具成本優勢。目前達明的協作型機器人已廣泛應用於半導體、車用電子及電子產業,未來可望進軍物流和倉儲產業。
達明的商業模式包括與策略合作夥伴(歐姆龍)合作、直接服務客戶(限台灣和中國)以及透過經銷商和系統整合商接觸終端客戶,目前全球代理商已超過百家。
**達明機器人揮軍興櫃,預期全年營收增三成**
廣達集團旗下的達明機器人(4585),將於明日(26日)登錄興櫃,正式進軍資本市場。
達明於2015年成立,專注於協作型機器人手臂的研發和生產,目前年產能超過3,000台。除了自研機器手臂之外,達明也積極開發AI軟體,提供智慧工廠系統整合解決方案。
達明擁有廣達集團和日本自動化大廠歐姆龍的強力後盾。廣達集團透過轉投資持股79.95%,而歐姆龍也持有11.11%股權,進一步加強兩方的合作。
儘管今年7、8月營收下滑,達明前八月營收仍創下9.56億元歷史新高,年增幅達17.4%。公司預期,9月業績將恢復成長,第4季表現將優於第3季,全年營收目標看增三成。
隨著全球景氣回溫,達明看好2025年的營運將優於今年。展望未來,達明將持續朝大型經銷商和終端客戶拓展,推廣可複製的應用方案,並鎖定製藥、醫療衛生、物流等領域,以及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開發。
達明強調,將致力於開發具備「腦、眼、手」的智慧機器人,深耕協作型機器人手臂產品,持續發揮AI、視覺技術和機器人的優勢。
達明是廣達集團機器人重點布局,將於明(26)日登錄興櫃,揮軍資本市場。達明興櫃認購價格為每股120元,由元大證券擔任主辦券商。
達明成立於2015年,目前機械手臂年產能約達3,000多台,生產據點主要在台灣,不僅銷售自研協作型機器人手臂,也積極開發AI軟體,並提供智慧工廠系統整合解決方案。
達明協作型機器人手臂內建AI與智慧視覺技術,能有效縮短客戶導入自動化解決方案時間、節省成本和人力,也能大幅降低整體自動化建置費用,提升生產效率。
達明大股東頗有來頭,廣達集團透過旗下廣明轉投資達明,持股79.95%;2021年時,日本自動化大廠歐姆龍也策略投資達明,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歐姆龍持有達明11.11%股權,其他股票主要為廣明及達明員工持有。
達明2023年營收12.6億元,稅後純益1,100萬元,每股純益為0.12元;2024上半年營收7.66億元,稅後純益4,800萬元,每股純益0.5元。即便今年7、8月營收下滑,單月降至1億元以下,達明前八月營收仍衝上9.56億元,年增17.4%,為歷史新高紀錄。
達明看好,9月業績將重回成長軌道,第4季表現將優於第3季,預計下半年業績將較上半年成長,全年營收目標看增三成。隨著全球景氣回溫,預計2025年營運將優於今年。
展望後市,達明董事長何世池指出,基於AI及視覺技術的領先,達明將朝持續開發大型經銷商及終端客戶,推廣可快速複製的應用,以利中小企業導入,如焊接、SMT、檢測、AMR等。
此外,達明也希望切入製藥、醫療衛生、物流等領域,以及人形機器人產品技術的開發。
達明強調,致力於開發具備「腦、眼、手」的智慧機器人,並持續專注於AI、視覺技術及機器人三大關鍵領域,深耕協作型機器人手臂產品。
達明為廣明子公司,廣明目前持股達79.95%,另一大法人股東為 台灣歐姆龍。
達明在公開說明書中指出,協作型機器手臂需求快速成長,各產業 界對於自動化應用及需求明顯增加,帶動協作型機器手臂廠商及傳統 機器人業者,一同競逐此商機。達明已在產品做出差異化,第一步將 協作型機器人手臂產品全面內建視覺系統,這將有助客戶減少整合時 間。第二則是取得TUV認證,此為工業機器人安規認證。第三,將於 產品中內建AI推論能力。
達明亦有系統整合部門,未來看好的應用場景及客戶,該手臂可運 用在AMR(自主移動機器人),以半導體、光電廠及電子業者為客戶 ,另外還有在智慧工廠進行產品檢測或瑕疵檢測,例如,車用電子、 電子廠商的AI或AOI市場。傳統產業如食品工廠亦能引進協作型機器 手臂,在產線進行撿貨或檢測。
達明因內建視覺系統及AI推論,讓客戶省下整合的時間和費用,近 期獲中國大陸兩大客戶青睞。具體出貨及營收認列的時間點,最快在 今年第四季,或是明年度。
達明8月營收0.93億元,月減3%,年減20.91%,累計前八月營收 9.56億元,年增17.44%。達明曾透露,9月登錄興櫃之後,擬爭取2 025年第三季上市。
目前達明協作型機器人手臂已與多家業者共同合作,包括有羅昇、 西門子、雲達、微星及法博智能等。而達明日前在國際自動化展覽時 亦展示其不同場域的應用,包括物流場域AI混箱卸棧、電子工廠內的 AI瑕疵檢測、智慧工廠的AI數位孿生及AI半導體視覺定位。
達明今年第三季營收恐不如第二季,但整體而言,達明2024年營運 表現仍將優於去年。以今年前八個月來說,該公司指出,不論是通路 經營、應用開發及客戶成交回應等,均有明顯改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