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台銀人壽保險 | 2025/05/08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43,500,000,000元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28428384 | 劉玉枝 | - | - | - | 詳細報價連結 |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星期四
臺銀人壽 中產階級守護神 |台銀人壽保險
臺灣金控子公司臺銀人壽是我國唯一的國營保險公司,即將在1月2日迎接轉型為公司化的八歲生日。臺銀人壽過去三年積極調整經營體質,業務轉型成果表現亮麗,希望成為力抗M型化、穩定臺灣社會的新力量。
臺銀人壽的前身是中央信託局人壽保險處,1935年10月在上海成立,1937年日本侵華,開啟八年抗戰,中信局遷至四川重慶,其後輾轉播遷來台至今已有80年歷史。時至今日,臺銀人壽仍保存一張1942年8月1日,由中央信託局人壽保險處在重慶發出、在1972年10月24日辦理滿期給付的國民壽險保單照片(見圖),見證國營壽險公司不論環境如何艱困,依舊重視履行對保戶的承諾。民進黨執政、陳水扁政府時代推動二次金改時,先挑國營行庫做為整併對象,中信局2007年7月併入臺灣銀行,中信局人壽保險處成為臺灣銀行人壽保險部。
2008年1月,臺灣銀行人壽保險部改制為臺銀人壽保險公司,自此成為臺灣金控子公司。臺銀人壽前兩位董事長都是男性,2012年11月30日,原任臺灣金控副總陳素甜女士出任臺銀人壽董事長,創下該公司以及我國壽險史首位女性董事長紀錄。
業務轉型
推分期繳商品
陳素甜為公司擘畫12年發展藍圖,要帶領臺銀人壽成為驅動母集團、臺灣金控成長與獲利的第二引擎;更要成為M型社會下,一股穩定台灣社會的中堅力量。
臺銀人壽雖有悠久歷史、但市場知名度不高,陳素甜來的第二年(2013)就清楚定位:要當「國營金控下的利基型保險公司」。
利基就是有臺銀的廣大客戶群與通路、百分百的國營招牌、業界最高的信評等級,可以此為基礎,提供國人生、老、病、死的保險保障方案。
台灣社會愈來愈M型化,中產階級在流失,這群人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賺取應得的報酬,但是卻沒有超額報酬。她說:「我想要照顧這些人的生老病死、護持他們。」
臺銀人壽在2001年以前,賣了許多高預定利率保單,存在嚴重的利差損。為改善負債結構,2013年起調整商品策略,在「捨棄躉繳儲蓄型、轉攻分期繳保障型」的策略下,透由臺灣金控集團的資源與支援,臺灣銀行通路的大力協助,產品結構失衡的情況已明顯改善。以分期繳新契約保費占比為例,2012年僅7%,今年前11月則已大增至67%,對穩定公司未來負債面的現金流量及降低長期資金成本很有幫助。她說:「我們的負債公允價值測試之準備金本來有很大的缺口,現在已大幅改善,應可提前符合監理機關規定的目標」
2013至14年間,為了配合監理機關推動提升國人保險保障政策,臺銀人壽還陸續研發多款保障型的利基型商品,包括:增額終身壽險、還本終身壽險及利率變動型年金,搭配主約的各種醫療附約、殘廢照護終身保險及長期看護險等,每一年推出十件以上,相較於過去平均每年大約三件,商品研發量能大幅提升。此外,2014年所推出的「珍愛人生殘廢照護終身保險」更榮獲「保險信望愛獎」的肯定,獲頒「壽險組-最佳商品創意獎」,足見臺銀人壽商品研發之質量兼備。
e化四部曲
把劣勢變優勢
雲端與數位科技浪潮蜂擁而來,臺銀人壽跟其他壽險同業相同,也面臨軟硬體設備老舊的問題。陳素甜銳意改革,擘劃長期資訊發展藍圖,四管齊下,要讓公司的劣勢變成優勢。她說,臺銀人壽的資訊系統的軟硬體架構已不符業務發展的需求,因此從外商壽險找來IT專家出任副總經理,先釐出可長可久的發展方向、凝聚共識後再精準執行,不要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臺銀人壽的資訊發展藍圖,分為四個面向,各取一個英文字母,合稱EIMS。E代表Electronic(電子化企業),強調自動化與數位化,減少人工與實體文件,終極目標為大數據的應用與分析。I代表網際網路(Internet),所有應用系統必須架構於網路下,希望不同系統可以互連,並延伸至B2B(企業對企業)與B2C(企業對個人)的各種應用。
M代表行動化(Mobile),手機、平板電腦等各類行動裝置,未來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上臺銀人壽的資訊系統。S代表網路社群(Net-Society),對壽險公司而言,客戶的資料,不論身分、年齡或性別,都有一定格式;如何把分散式的資料全部搜集到位,然後衍生成為商機,將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臺銀人壽的前身是中央信託局人壽保險處,1935年10月在上海成立,1937年日本侵華,開啟八年抗戰,中信局遷至四川重慶,其後輾轉播遷來台至今已有80年歷史。時至今日,臺銀人壽仍保存一張1942年8月1日,由中央信託局人壽保險處在重慶發出、在1972年10月24日辦理滿期給付的國民壽險保單照片(見圖),見證國營壽險公司不論環境如何艱困,依舊重視履行對保戶的承諾。民進黨執政、陳水扁政府時代推動二次金改時,先挑國營行庫做為整併對象,中信局2007年7月併入臺灣銀行,中信局人壽保險處成為臺灣銀行人壽保險部。
2008年1月,臺灣銀行人壽保險部改制為臺銀人壽保險公司,自此成為臺灣金控子公司。臺銀人壽前兩位董事長都是男性,2012年11月30日,原任臺灣金控副總陳素甜女士出任臺銀人壽董事長,創下該公司以及我國壽險史首位女性董事長紀錄。
業務轉型
推分期繳商品
陳素甜為公司擘畫12年發展藍圖,要帶領臺銀人壽成為驅動母集團、臺灣金控成長與獲利的第二引擎;更要成為M型社會下,一股穩定台灣社會的中堅力量。
臺銀人壽雖有悠久歷史、但市場知名度不高,陳素甜來的第二年(2013)就清楚定位:要當「國營金控下的利基型保險公司」。
利基就是有臺銀的廣大客戶群與通路、百分百的國營招牌、業界最高的信評等級,可以此為基礎,提供國人生、老、病、死的保險保障方案。
台灣社會愈來愈M型化,中產階級在流失,這群人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賺取應得的報酬,但是卻沒有超額報酬。她說:「我想要照顧這些人的生老病死、護持他們。」
臺銀人壽在2001年以前,賣了許多高預定利率保單,存在嚴重的利差損。為改善負債結構,2013年起調整商品策略,在「捨棄躉繳儲蓄型、轉攻分期繳保障型」的策略下,透由臺灣金控集團的資源與支援,臺灣銀行通路的大力協助,產品結構失衡的情況已明顯改善。以分期繳新契約保費占比為例,2012年僅7%,今年前11月則已大增至67%,對穩定公司未來負債面的現金流量及降低長期資金成本很有幫助。她說:「我們的負債公允價值測試之準備金本來有很大的缺口,現在已大幅改善,應可提前符合監理機關規定的目標」
2013至14年間,為了配合監理機關推動提升國人保險保障政策,臺銀人壽還陸續研發多款保障型的利基型商品,包括:增額終身壽險、還本終身壽險及利率變動型年金,搭配主約的各種醫療附約、殘廢照護終身保險及長期看護險等,每一年推出十件以上,相較於過去平均每年大約三件,商品研發量能大幅提升。此外,2014年所推出的「珍愛人生殘廢照護終身保險」更榮獲「保險信望愛獎」的肯定,獲頒「壽險組-最佳商品創意獎」,足見臺銀人壽商品研發之質量兼備。
e化四部曲
把劣勢變優勢
雲端與數位科技浪潮蜂擁而來,臺銀人壽跟其他壽險同業相同,也面臨軟硬體設備老舊的問題。陳素甜銳意改革,擘劃長期資訊發展藍圖,四管齊下,要讓公司的劣勢變成優勢。她說,臺銀人壽的資訊系統的軟硬體架構已不符業務發展的需求,因此從外商壽險找來IT專家出任副總經理,先釐出可長可久的發展方向、凝聚共識後再精準執行,不要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臺銀人壽的資訊發展藍圖,分為四個面向,各取一個英文字母,合稱EIMS。E代表Electronic(電子化企業),強調自動化與數位化,減少人工與實體文件,終極目標為大數據的應用與分析。I代表網際網路(Internet),所有應用系統必須架構於網路下,希望不同系統可以互連,並延伸至B2B(企業對企業)與B2C(企業對個人)的各種應用。
M代表行動化(Mobile),手機、平板電腦等各類行動裝置,未來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上臺銀人壽的資訊系統。S代表網路社群(Net-Society),對壽險公司而言,客戶的資料,不論身分、年齡或性別,都有一定格式;如何把分散式的資料全部搜集到位,然後衍生成為商機,將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上一則:以人為本 不賣投資型保單
下一則:臺銀人壽保戶 滿意度問卷調查抽獎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