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國華人壽保險 | 2025/05/05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2,000,000,000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03380200 | 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詳細報價連結 |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星期三
金融保險業 退場機制沒章法 |國華人壽保險
這十年來,台灣政府與社會大眾,為了挽救問題金融保險機構,付出了無比沈痛的代價,陸續成立的金融重建基金、保險安定基金等市場解決、賠付機制,動輒耗費數千億、甚至上兆元,已導致台灣國際競爭力每況愈下,唯有百姓痛苦指數在節節高升,為探討金融保險事業永續發展方向,催生更明確的退場標準,本報邀請學者專家提出建言。
與談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政治大學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葉慶元
記錄:彭禎伶、張中昌
攝影:顏謙隆
2008金融海嘯,台灣算是在金融風暴邊緣,我們的金融機構規模小、與西方金融機構相比相對落後,這波金融海嘯衝擊雖小,但很多還是我們不能承受的痛。
雖然國內銀行在RTC處理之後,相對狀況比較好些,銀行出清、打消所有呆帳後,保留盈餘也相對比較少,等於說我們的銀行變得比較「瘦」,相對沒有肥肉去緩衝這些風暴,經不起第2波的衝擊,銀行很多問題仍未根本解決,潛伏危機仍很大。
台灣金融業在全球挑戰中,並沒有準備好,且在金融海嘯中完全是被動的。所以,國內銀行業的重整仍未完成,相信未來幾年銀行業會有很多整併的案例,必須整併到某種規模,到國際上才有足夠的份量。
台灣金融未爆彈 保險最堪憂
但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壽險業,台灣從西元2000年利率開始下降,低利率環境對壽險業來說是大失血,2004年到2006年,壽險業爭取開放到國外投資,2007年開放後,一出去就遇到金融海嘯,原本就已是負利差的體質,現在許多壽險公司根本都是淨值負數,以金融界說法已經是僵屍,雖然仍在跳但已無生命。
但主管機關不敢碰,雖說最近接管了一家國華人壽,但安定基金規模才157億元,國華人壽缺口,如果再扣除其他資產,根本是上千億元的洞,只處理一家國華就如此,其他根本壽險公司,主管機關根本不敢碰。
台灣保險業的退場機制,現目前仍在try and error(錯誤與嘗試 )的調整階段中,保險安定基金規模太小,根本無法出力,保險業要退場最後關鍵仍是要有類似RTC機制要出來,若沒有那個機制,仍是無法根本處理問題。
日本在2000年時放手讓壽險業倒閉,一口氣倒閉18家,例如東京壽險有100年歷史,一下就倒了,壽險業是長期保單,如何保障保戶權益,壽險業常對外宣稱,只要流動性不出問題,就可撐下去,但流動性並不代表公司健全、有永續經營的能力。
現在的問題在政府敢不敢碰問題保險公司,先前2%金融營業稅都拿去RTC,解決問是銀行退場,現在保險業出問題了,政府是否應成立一個RTC來解決保險業的問題。
保險業的風險一直存在,但卻沒人敢沒有碰,大家都裝作沒看見,好比壽險業的資產負債從未依真實價值去評估,若真正拿到陽光下,國內壽險公司可能沒有一家健康,很多公司現在甚至都在流血。
IFRS的保險財報(註:應是指IFRS4第2階段)在保險業一直未實施,因為大家知道實施後問題太大,但不實施能拖多久,國際市場如果都實施了,台灣能不作嗎?實施後,台灣要如何面對後遺症?
處理問題金融機構 應追溯責任
政府現在是把所有資訊掩蓋住,資訊不夠透明,存款人根本不知道哪個銀行不夠好,我認為應該用市場制約方式,讓客戶知道哪家銀行不健康,客戶不來,股價就會下跌,經營者就會去改善,但在台灣的環境裡,根本看不到,主管機關怕消息傳出去,投資人、存款人都跑了,銀行就倒閉了,接著產生系統性風險,大家負不起責任,大家不敢碰,未來就會變成有問題的金融機構多、健康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少。
如果真的變成那樣,就是主管機關、政府官員沒有盡力,應該處理的金融機構就應馬上處理,法律授權或規定該作的你沒有作,最後變成整個社會的問題,整個台灣政府,主管機關、官員必須睜大眼睛、負起責任,不能用「拖」來解決問題,不能用一種「我這一任不出問題,丟給下一任即可」的心態。
我建議應該追溯前幾任官員,追究責任,這家應退場的金融機構問題出在哪一任官員上,卻沒有處理,那個官員即便已卸任,都要負責任。
另外,大家可參考瑞典模式,把有問題的金融機構最後收歸國有,重整,最後再上市,政府還賺了一票,非常成功的重整,現在在世界上,像瑞典一樣成功的不多,政府吃下來,洞卻越來越大,重點其實在效率,是否能恢復原有的經營能力,端看接管和經營的團隊有沒有能力、效率,要從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角度,去做全盤的改造及診斷。
雖然除了瑞典外,別的國家沒有成功過,但這是個可走的路,政府吃下來,交給有能力的第3者去經營,未來的金融環境,可能越來越惡劣。現在各國搶著印鈔票,未來會有很多衝擊,都會影響到亞洲這些新興經濟體,主管機關如何因應,如何能脫逃、削減負面影響?如果真的出現金融機構危機,必須立即面對,不是裝沒看到,往後拖,全民付出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
與談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政治大學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葉慶元
記錄:彭禎伶、張中昌
攝影:顏謙隆
2008金融海嘯,台灣算是在金融風暴邊緣,我們的金融機構規模小、與西方金融機構相比相對落後,這波金融海嘯衝擊雖小,但很多還是我們不能承受的痛。
雖然國內銀行在RTC處理之後,相對狀況比較好些,銀行出清、打消所有呆帳後,保留盈餘也相對比較少,等於說我們的銀行變得比較「瘦」,相對沒有肥肉去緩衝這些風暴,經不起第2波的衝擊,銀行很多問題仍未根本解決,潛伏危機仍很大。
台灣金融業在全球挑戰中,並沒有準備好,且在金融海嘯中完全是被動的。所以,國內銀行業的重整仍未完成,相信未來幾年銀行業會有很多整併的案例,必須整併到某種規模,到國際上才有足夠的份量。
台灣金融未爆彈 保險最堪憂
但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壽險業,台灣從西元2000年利率開始下降,低利率環境對壽險業來說是大失血,2004年到2006年,壽險業爭取開放到國外投資,2007年開放後,一出去就遇到金融海嘯,原本就已是負利差的體質,現在許多壽險公司根本都是淨值負數,以金融界說法已經是僵屍,雖然仍在跳但已無生命。
但主管機關不敢碰,雖說最近接管了一家國華人壽,但安定基金規模才157億元,國華人壽缺口,如果再扣除其他資產,根本是上千億元的洞,只處理一家國華就如此,其他根本壽險公司,主管機關根本不敢碰。
台灣保險業的退場機制,現目前仍在try and error(錯誤與嘗試 )的調整階段中,保險安定基金規模太小,根本無法出力,保險業要退場最後關鍵仍是要有類似RTC機制要出來,若沒有那個機制,仍是無法根本處理問題。
日本在2000年時放手讓壽險業倒閉,一口氣倒閉18家,例如東京壽險有100年歷史,一下就倒了,壽險業是長期保單,如何保障保戶權益,壽險業常對外宣稱,只要流動性不出問題,就可撐下去,但流動性並不代表公司健全、有永續經營的能力。
現在的問題在政府敢不敢碰問題保險公司,先前2%金融營業稅都拿去RTC,解決問是銀行退場,現在保險業出問題了,政府是否應成立一個RTC來解決保險業的問題。
保險業的風險一直存在,但卻沒人敢沒有碰,大家都裝作沒看見,好比壽險業的資產負債從未依真實價值去評估,若真正拿到陽光下,國內壽險公司可能沒有一家健康,很多公司現在甚至都在流血。
IFRS的保險財報(註:應是指IFRS4第2階段)在保險業一直未實施,因為大家知道實施後問題太大,但不實施能拖多久,國際市場如果都實施了,台灣能不作嗎?實施後,台灣要如何面對後遺症?
處理問題金融機構 應追溯責任
政府現在是把所有資訊掩蓋住,資訊不夠透明,存款人根本不知道哪個銀行不夠好,我認為應該用市場制約方式,讓客戶知道哪家銀行不健康,客戶不來,股價就會下跌,經營者就會去改善,但在台灣的環境裡,根本看不到,主管機關怕消息傳出去,投資人、存款人都跑了,銀行就倒閉了,接著產生系統性風險,大家負不起責任,大家不敢碰,未來就會變成有問題的金融機構多、健康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少。
如果真的變成那樣,就是主管機關、政府官員沒有盡力,應該處理的金融機構就應馬上處理,法律授權或規定該作的你沒有作,最後變成整個社會的問題,整個台灣政府,主管機關、官員必須睜大眼睛、負起責任,不能用「拖」來解決問題,不能用一種「我這一任不出問題,丟給下一任即可」的心態。
我建議應該追溯前幾任官員,追究責任,這家應退場的金融機構問題出在哪一任官員上,卻沒有處理,那個官員即便已卸任,都要負責任。
另外,大家可參考瑞典模式,把有問題的金融機構最後收歸國有,重整,最後再上市,政府還賺了一票,非常成功的重整,現在在世界上,像瑞典一樣成功的不多,政府吃下來,洞卻越來越大,重點其實在效率,是否能恢復原有的經營能力,端看接管和經營的團隊有沒有能力、效率,要從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角度,去做全盤的改造及診斷。
雖然除了瑞典外,別的國家沒有成功過,但這是個可走的路,政府吃下來,交給有能力的第3者去經營,未來的金融環境,可能越來越惡劣。現在各國搶著印鈔票,未來會有很多衝擊,都會影響到亞洲這些新興經濟體,主管機關如何因應,如何能脫逃、削減負面影響?如果真的出現金融機構危機,必須立即面對,不是裝沒看到,往後拖,全民付出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