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台灣國際造船 | 2025/09/14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詳細報價連結 |
星期二
買家觀望 中船民營化延宕 |台灣國際造船
分外商公司都不願出面主導整合,中船呼籲政府應加速進行,否則
中船的利基將不斷流失。
中船指出,中船民營化,政府擬具三項方針,包括出售中船高雄廠
、基隆廠股權;或是出售高雄廠股權、基隆廠改採出售資產方式;
迫不得已,才會採取高雄廠和基隆廠的資產均出售的方式。
去年中船首次公告民營化作業,同步採取現金增資及出售股權方式
,預計釋股5%到66%,透過減資後再增資的操作方式,同時公股不
再認購新股,以便將公股比率降到50%以下。但因造船是國防工業
的一環,公股仍將持有34%股權,維持公股的政策穩定作用。
只是中船公告後,參與投標的廠商只有台灣海陸運輸公司一家,未
超過投標三家的最低標準,被認為潛在買主的長榮、台航、陽明、
中鋼、台灣海陸,以及美國大軍火商BAE、日本三菱、韓國現代集
團等,都沒有出手。
第一次流標,中船依法可再辦理第二次公告,如果投標廠商不如預
期,中船即可進行個別議價,仍可出脫中船股權,但因政府政策未
明,中船未獲行政院指示,不敢輕舉妄動,導致中船民營化作業,
從年初迄今仍混沌未明。
航運界指出,中船目前資本額111億元,但淨值僅48億餘元,減資
再增資後,中船實收資本額約在75億元上下,如果要取得中船掌控
權,約需50億元資金,有意願承購股權的企業若能整合成功,接手
應不成問題,但中鋼、陽明、台灣海陸及外商等有意介入的買主似
乎都不願主導。
航商說,買家觀望,也是因為中船民營化愈拖延,對他們愈有利
,「大家都想要撿便宜」,最好能由行政院出面主導,讓中船民
營化作業早日撥雲見日。
航運界指出,南韓、日本、大陸是世界三大造船國,台灣雖然只有
中船一家造船廠,排名卻居第四,投資中船是進軍國防工業很好的
跳板,但在商言商,如果買方不急著出手,中船利基將不斷流失,
問題會愈滾愈大。
中船由民國91年至今已連續五年獲利,今年雖能賺錢,但下半年散
裝貨輪的利潤較差,加上鋼板原料價格大幅上漲,今年恐怕無法維
持去年獲利8億元的水準。中船今年營收預算186億元,年度造船18
艘,稅前盈餘目標4.7億元。
上一則:中船基隆廠今年虧轉盈
下一則:投資中船 可能性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