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號碼 0960-550-797   LINE的ID LINE的ID:@ipo888 歡迎加入好友
富田電機股價速覽 (興)
股票名稱 報價日期 今買均 買高 昨買均 實收資本額
富田電機 2025/05/05 103.33 105 106.13 510,682,000元
統一編號 董事長 今賣均 賣低 昨賣均 詳細報價連結
22802861 張金鋒 123 123 123 詳細報價連結
2023年11月09日
星期四

它造出特斯拉心臟卻財報赤字⋯拚十年奪動力系統訂單、打進日車廠:開始賺錢了!|富田電機

它,曾經是特斯拉最老的台灣供應商,默默用了15年時間,幫助特斯拉走到今日的地位。 但當電動車進入戰國時代,它也正遭遇史上低潮。 去年歲末,工業馬達供應商富田電機三董一監同時辭任,攤開今年上半年的財報,會發現成立35年,幾乎每年都賺錢的富田,竟出現虧損,即便第3季轉虧為盈,富田電機總經理張金鋒也釐清,整年度的獲利還有機會打平。但確實今年對富田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一年。 14年前,特斯拉訂單驟減 富田轉頭做整套動力系統 時間回到2008年,特斯拉受金融海嘯衝擊,險些倒閉。隔年為得到美國政府的挹注,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接受對方的條件:把供應鏈移回美國。最終,活了一家特斯拉,但陪它長大的台灣供應商,哀鴻遍野。 富田也是其中之一,原本負責馬達的設計、研發和生產;特斯拉回美之後,它只剩下零組件的訂單。當時,特斯拉約占富田營收的60%,「要我生就生,要我死就死。」張金鋒思考,一家客戶獨大的風險太高,應該想辦法降低客戶依存度。 不過,2009的電動車還沒成熟,特斯拉更尚未量產,富田的馬達、零組件,根本找不到第2位客戶。張金鋒直言,當時日本車廠篤定:電動車一定不會起來,「我去找它也沒用,連門都不會開。」 但張金鋒相信,電動車一定會崛起,到時發展較落後的車廠,為了跟上腳步,一定會找外援,這是富田的機會。 他在2011年決定做動力系統,嘗試整合馬達、驅動器和齒輪組等零組件。其優點在於,馬達、驅動器都要冷卻器,冷卻器又容易故障,如果整合在一起,就能減少冷卻器的數量,不只節省空間,也能降低故障機率。對於落後車廠來說,絕對具備足夠吸引力。 動力系統研發久又燒錢 家人也看壞前景,拋售股票 然而,這條路荊棘滿布。 痛苦一,台灣缺乏電動車相關人才。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董事長王正健表示,2011年前後,台灣科技業都忙著幫蘋果(Apple)代工,車用電子人才較缺乏,這也是特斯拉會離開台灣的原因之一。 就算挖角消費電子廠的員工,他們的經驗也不一定能適用於富田。 「製程品保的人才是最難找的,」張金鋒解釋,動輒上百零件的搭配,每一次還必須得出同樣結果,「車和手機不一樣,」人命關天,一次失誤都不能有。 「光是這兩年,設備、研發費用花掉1億多,」約是去年獲利的5倍,在富田銅鑼廠的第2期廠房,張金鋒看著一群年輕人說道,無奈的是,想培養人才,唯有不斷投入資源。 第二個痛苦是,家族成員的不信任。張金鋒決定做動力系統,董事會卻擔心:什麼時候可以回收?但他的想法是,現在連100萬都不敢花,怎麼會有後面的1千萬、1億,「說不定兩年後,公司就收掉了。」 5年前,馬自達找上門 光量產測試預算就多5倍 2014年,張家兄姊們紛紛拋售股票,同年中鋼收購,「收購價是53.5元。」他說。2017年,富田推出動力系統,隔年馬自達找上門。經歷了5年的測試,富田終於拿到動力系統的訂單。「股票後來漲到近300塊。」 最後一個痛苦,客戶的思維不同。「傳統車廠是製造業,」特斯拉是科技業,這件事讓張金鋒重重的摔了一跤。尤其日本車廠很龜毛,「量產測試的預算比原本高5倍,」張金鋒解釋,大約多花了10億左右。 報價估計可以誤差這麼大?聽來很不可思議。 張金鋒解釋,以前只幫特斯拉研發、設計馬達,所以低估了動力系統的量產測試費用。張金鋒笑說,國稅局還來問我,你是做了什麼,可以1季報廢6千萬?他表示自己無話可說,「沒有走過,就沒有經驗,」這是必經之路。 他說,自己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走完傳統馬達廠的百年歷程,怎麼可能不出錯?但今年動力系統成功量產,「我們可以開始賺錢了,」他說。 他回憶,2005年特斯拉來台,根本沒人理它。當時,他也是過了兩年沒收入的日子,才把第一顆馬達做出來,成為特斯拉電動車的心臟。 從今年來看,美國車廠降價、中國車廠自製率高,日本車廠落後太多,因此積極找富田合作,這些都符合張金鋒的預測。換句話說,他這一步棋,好像賭對了⋯
與我聯繫
captcha 計算好數字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