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昕科技(未)公司新聞
亞昕科技在德微的帶領下,去年成功扭虧為盈,為集團帶來新動能。這家台灣本土企業在德微董事長張恩傑的領導下,進行了重大的轉型升級,從封裝業務拓展至上游晶片製造,不僅提升了產能稼動率,還成功獲得了德國先進車廠的認證,這對亞昕來說是一大里程碑。 去年,亞昕晶片產能從每月3,000片激增至目前的2萬片,稼動率從德微入股前的約15%大幅拉升到80%,這一成績的達成,讓亞昕去年正式由虧轉盈。張恩傑表示,德微將不斷努力,將亞昕晶圓廠的產能利用率及稼動率提升至95%以上,期望亞昕未來能為集團帶來更大的整合效益。 雖然今年整體大環境景氣不佳,但亞昕與德微都看到了穩定的市況。德微成功切入中國大陸最大的面板廠供應鏈,並獲得了廣達、富士康等電子代工服務廠的訂單支持,預計第3季的業績將優於第2季。 此外,德微還計劃跨足靜電裝置保護元件市場,主要供應給大陸客戶,初期應用於工業領域,預計第4季將小量出貨,明年將進一步放量。 德微昨天公布自結5月獲利,單月稅後純益達1,400萬元,年增7.7%,每股純益0.31元。公司股價也表現亮眼,昨天收盤價82.3元,上漲3.1元,漲幅達3.9%。
除此之外,德微旗下的產品也獲得了德國先進車廠的認證,成功獲得母公司達爾挹注訂單,後市業績成長可期。
德微董事長張恩傑表示,德微於2018年7月向上游晶片垂直整合取得了亞昕60.11%的股權,將亞昕的封裝業務納入德微體系,並持續朝上游晶片廠發展,轉型承作晶片業務。
亞昕在德微團隊的努力下,去年已經轉虧為盈,產能逐步提升,晶片產能從每個月3,000片,一路增加至目前2萬片。
亞昕晶片廠稼動率從德微入股前的約15%。目前已經拉升到80%。
張恩傑強調,亞昕去年正式由虧轉盈,德微將持續努力提升亞昕晶圓廠的產能利用率以及稼動率至95%以上,期盼亞昕未來能為集團整合綜效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果。
張恩傑表示,今年整體大環境景氣不佳,但近期市況已趨穩定。
此外,德微切入中國大陸最大的面板廠供應鏈,加上包括廣達、富士康等電子代工服務廠的訂單也穩定提升,預估第3季的業績會優於第2季。
德微也規劃跨足靜電裝置保護元件,主要是供貨給大陸客戶,初期應用是在工業領域,預料第4季小量出貨,明年放量。
德微昨天公布自結5月獲利,單月稅後純益達1,400萬元,年增7.7%,每股純益0.31元。德微昨天收盤價82.3元,上漲3.1元,漲幅3.9% 。
亞昕科技(關鍵字)近期傳來令人振奋的消息,知名廠商德微(3675)成功增持股份,將持股比例從60.11%升至99.5%,正式成為亞昕科技的大股東。德微董事長張恩傑透露,德微接管亞昕後,不斷進行生產流程的優化,提升良率和生產效率。在母公司達爾的強力支持與訂單力挺下,今年亞昕的合併效益預計將逐季攀升。 過去,德微因為桃園新廠區的搬遷,稼動率比2018年下降了8%,良率也下降了1個百分點。而亞昕科技則因為缺乏訂單和生產良率不佳,每月虧損達到約1,000萬元。德微的併購行動為亞昕帶來了轉機,積極調整產線,並將達爾的外購晶片需求轉移至亞昕,進而大幅提升了亞昕的稼動率和良率。亞昕的單月產能也從約3,000片激增至去底時的2萬片,並在去年6月實現轉虧為盈。 展望今年,德微與亞昕的稼動率預計將比去年增加10%,若達爾的訂單承諾如常,德微今年的營收和獲利都有望交出亮眼成績。
德微去年因搬遷桃園新廠區,導致稼動率較2018年減少8%,良率下滑1個百分點。至於入股的亞昕科技過去因缺乏訂單,且生產良率不佳,導致每個月虧損約1,000萬元,德微併購後,積極調整產線,以及達爾將外購晶片需求轉至亞昕,讓亞昕的稼動率及良率均大幅提升,亞昕單月產能也由約3,000片至去底拉升到2萬片,並於去年6月轉虧為盈。
今年德微和亞昕稼動率將較去年增加10%,若達爾承諾的訂單不變,德微今年營收和獲利都會繳出不錯成績。
【台灣新聞】亞昕科技帶動德微重返成長軌道,現金股息獎勵投資人
台灣二極體供應商德微(3675)在去年收購亞昕科技並進行遷廠後,整體獲利略低於前年,但公司對今年前景充滿信心,預計將重返成長軌道。近日,德微董事會通過每股擬發放2元現金股息,以上周五(22日)收盤價43.5元計算,現金殖利率達4.6%,讓投資人感受到公司的實力與信心。
德微去年全年營收達15.09億元,年增近一成,但稅後純益為1.13億元,年減15.5%。這主要是由於遷廠過程對公司產生了影響,加上新併購的晶圓廠亞昕科技仍處於虧損狀態,進一步影響了公司的獲利表現。然而,公司預估全年每股純益仍將超過2元的水準。
德微大股東達爾科技執行長盧克修對亞昕科技的收購效益充滿期待,並表示達爾每月對二極體用矽晶圓的需求量達3萬至4萬片。只要亞昕通過客戶驗證後能夠達到一定的產量,達爾將會全力支持亞昕,幫助其快速發展。
德微董事長張恩傑則對亞昕科技的產能提升感到樂觀。他指出,亞昕科技的月產能從剛開始的3,000片,到去年底已經達到1.5萬片。目標是今年上半年達到2萬片,年底則要達到2.5萬片,年增將超過六成。這將為德微帶來更多的商機和潛力。
德微去年全年營收達15.09億元,年增近一成,去年稅後純益1.13億元,年減15.5%,主因為遷廠影響,加上去年併購晶圓廠仍處於虧損的亞昕科技,影響獲利表現,不過預估全年每股純益仍逾有逾2元水準。
德微大股東達爾科技執行長盧克修看好德微收購亞昕的效益將在今年顯現,使德微今年進入豐收年。盧克修強調,達爾每月二極體用矽晶圓需求量達3萬至4萬片,因此只要亞昕經客戶驗證後能產出多少,達爾幾乎可以全吃。
德微董事長張恩傑表示,亞昕月產能從剛開始的3,000片,在去年底已來到1.5萬片,目標今年上半年達到2萬片,年底目標要達2.5萬片,年增逾 六成。
張恩傑說,投資亞科主要是看好未來汽車將從純燃油引擎走向油電 混合及電動車,因此電壓也將從12V或24V提升至48V,隨著電壓提升 ,保護元件需求數量也將會倍數成長,亞昕科技手中握有突波抑制器 (TVS)開發技術,將可望應用在車用市場,這部分正好是德微所缺 少的產品,因此隨著亞昕科技體質調整,未來將成為德微切入車用領 域的一大關鍵。
據了解,德微在今年初宣布投資亞昕科技之後,就不斷進行體質調 整,直到今年7月併入德微財報之後,封裝良率已經從當初的20%, 提升至當前的80%。張恩傑預估,未來兩個月內將可望提升到100% 。
張恩傑指出,目前規畫將亞昕科技的封裝產品線併入德微,亞昕科 技則專門進攻二極體製造,預計今年底前就可以將體質調整完成,並 開始接單量產。法人預估,亞昕科技有機會在今年第四季達到損益兩 平,明年將開始獲利,明顯挹注德微業績。
至於德微營運概況上,張恩傑指出,目前小訊號二極體由於市場需 求暢旺,因此接單已經滿到年底,甚至國際大廠有傳出大幅延後交期 的消息,因此看好該產品下半年出貨概況。
德微7月起在亞昕科技併入財報後,單月營收年增率開始呈現明顯 雙位數增長。法人認為,亞昕科技今年底前有機會挑戰損益兩平,加 上德微業績表現不俗情況下,全年合併營收將可望力拼3元水準,明 年在亞昕科技開始獲利後,德微業績可望開始節節高升。德微不評論 法人預估財務數字。
對於未來營運動能上,德微預計將把廠房打造成高度自動化的智能 工廠,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德微表示,預計兩年內,要將桃園廠構置 成為較原深坑廠更加自動化之智能工廠,例如公司獨立自行研發完成 之射出成型專用機器手臂,在現有深坑廠,因侷限於廠房面積不夠難 以施展,而目前規劃將深坑廠之前段製程遷移至桃園廠、屆時將可大 量減低射出成型站之人事成本、亦可提昇其品質水平。
德微是極少數將生產基地全部放在台灣的二極體廠,儘管承受初期的成本競爭壓力,但隨著中國大陸勞動成本快速提升,以及環保政策更趨向嚴苛,反而讓大力推動自動化的德微逐步取得優勢,目前月產能達150KK,近年來的獲利水準也是穩定攀高。
從產品線看,德微近年來開始將新產品開發重心放在車用市場,而為了擴大產能和達到垂直整合效果,該公司決定投入2.5億元,除取得桃園地區專業車用二極體廠亞昕科技的60%股權之外,還附帶封測產線和廠務設施。此外,還斥資7.76億元,向永翊開發購買廠房土地以及設備,以兩項投資案合計10.26億元,對照德微僅4.44億元的股本來看,不僅是史上最大投資案,也展現衝刺車用市場的信心。
從產業面看,繼半導體矽晶圓、被動元件之後,二極體也開始吹起漲價風,儘管力道不若前兩者的強勁,但至少得以緩解相關廠商在新台幣升值方面的壓力;換個角度來看,二極體的報價以往每年固定都有個5%降幅,若今年就算只能維持原本報價,但換個角度也等於是賺到。
德微從2013年開始跨入車用二極體領域,經過5年時間,終於開始打入相關供應鏈,目前包括貨車用儀表板、抬頭顯示器、安全氣囊,電動窗等產品所用到的二極體都開始出貨。
德微去年前3季的車用二極體出貨量為5,000萬顆、年增高達1倍,全年可達7,000萬顆。原本該公司對今年度的目標是訂定1億顆,但若加入此一併購案,則目標勢必將大幅提升。德微表示,2018年受惠於創新的物聯網設備、電動車、無線充電、人工智慧等興起之影響,營運動能將持續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