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永生細胞公司新聞
臍帶血幹細胞分化為患者所需 動物實驗成功 進入人體實驗「脊損神經再生動物實驗」,的成功,為脊損患者康復露出一線曙光!永生帶血銀行與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羅格斯大學凱克神經科學中心合作進行的「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實驗」昨天宣布正式開始。並首度公布,日前為資深演員趙學先生和台北市脊髓損傷協會年紀最小會員馮庭萱小妹妹抽血進行的HLA配對結果,為未來脊損神經再生手術奠定基礎並做好萬全準備。
該「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實驗」係由凱克神經科學中心計畫負責人、知名華裔醫學博士楊詠威(Dr.Wise Young)主持;楊博士為全球脊椎治療權威,在醫界素有「神經建築師」的美稱,同時也是永遠的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之主治醫師。並特別將永生臍帶血銀行列為此一臨床實驗單一指定臍帶血供給銀行。此一臨床實驗將於明年第一季起先於中國大陸進行第一階段人體安全性測試,接著於中、美兩地同時進行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則計劃於二000七年之後於美國展開。
包括永生臍帶血銀行在內的研究團隊目前已發展出一特殊的細胞分化機制,可將臍帶血幹細胞分化成符合患者所需、可用於治療特定對應疾病的細胞種類,例如神經細胞、骨髓細胞、心肌細胞等等。以脊損患者為例,可將幹細胞分化出的神經細胞透過注射方式,針對組織受損部位進行細胞再生、修護及治療。可望協助非血液疾病
中風、帕金森氏症等 有機會獲救治
目前「脊損神經再生動物實驗」已於美國完成。實驗方法為取得大白鼠臍帶血中的幹細胞,經特殊細胞分化機制處理,誘導成神經細胞的前驅細胞後,自脊椎受損的大臼鼠尾部靜脈注入。研究報告顯示,兩週後注入大白鼠體內的細胞已成功分化成神經細胞;四週後原本脊椎受損的大白鼠已可恢復肢體活動,但動作尚不協調;必須進行復健,才得以逐漸恢復正常功能。
昨天親臨記者會的演員趙學煌及其夫人雙雙表示,只要第一段人體實驗臻於成熟,趙先生願意勇敢參後續臨床實驗評估。
永生台灣區總經理呂志鋒指出,「脊損神經再生動物實驗」的成功不只是脊損患者康復的一線曙光。永生自二000三底協助完成國內第一位臍帶血配對移植成功案例「小慈」進行手術迄今,已先後成功地配對並協助完成十七例血液相關疾病臍帶血移植手術。現透過日趨成熟的臍帶血幹細胞分化再生技術,將可望協助許多非血液相關疾病,如脊損、中風、帕金森氏症、阿茲默症、甚至心臟病、糖尿病、愛滋病等患者,藉著幹細胞分化、再生與移植、讓彼等有獲致治療的機會,並進而改善生活品質。呂志鋒並強調,所提供的臍帶血幹細胞是「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實驗」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
該「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實驗」係由凱克神經科學中心計畫負責人、知名華裔醫學博士楊詠威(Dr.Wise Young)主持;楊博士為全球脊椎治療權威,在醫界素有「神經建築師」的美稱,同時也是永遠的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之主治醫師。並特別將永生臍帶血銀行列為此一臨床實驗單一指定臍帶血供給銀行。此一臨床實驗將於明年第一季起先於中國大陸進行第一階段人體安全性測試,接著於中、美兩地同時進行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則計劃於二000七年之後於美國展開。
包括永生臍帶血銀行在內的研究團隊目前已發展出一特殊的細胞分化機制,可將臍帶血幹細胞分化成符合患者所需、可用於治療特定對應疾病的細胞種類,例如神經細胞、骨髓細胞、心肌細胞等等。以脊損患者為例,可將幹細胞分化出的神經細胞透過注射方式,針對組織受損部位進行細胞再生、修護及治療。可望協助非血液疾病
中風、帕金森氏症等 有機會獲救治
目前「脊損神經再生動物實驗」已於美國完成。實驗方法為取得大白鼠臍帶血中的幹細胞,經特殊細胞分化機制處理,誘導成神經細胞的前驅細胞後,自脊椎受損的大臼鼠尾部靜脈注入。研究報告顯示,兩週後注入大白鼠體內的細胞已成功分化成神經細胞;四週後原本脊椎受損的大白鼠已可恢復肢體活動,但動作尚不協調;必須進行復健,才得以逐漸恢復正常功能。
昨天親臨記者會的演員趙學煌及其夫人雙雙表示,只要第一段人體實驗臻於成熟,趙先生願意勇敢參後續臨床實驗評估。
永生台灣區總經理呂志鋒指出,「脊損神經再生動物實驗」的成功不只是脊損患者康復的一線曙光。永生自二000三底協助完成國內第一位臍帶血配對移植成功案例「小慈」進行手術迄今,已先後成功地配對並協助完成十七例血液相關疾病臍帶血移植手術。現透過日趨成熟的臍帶血幹細胞分化再生技術,將可望協助許多非血液相關疾病,如脊損、中風、帕金森氏症、阿茲默症、甚至心臟病、糖尿病、愛滋病等患者,藉著幹細胞分化、再生與移植、讓彼等有獲致治療的機會,並進而改善生活品質。呂志鋒並強調,所提供的臍帶血幹細胞是「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實驗」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
趙學煌與麻痛共處 樂觀等待科技「一天不復健,等於退步三天」五年前因車禍頸椎受傷的藝人趙學煌雖然剛在金鐘獎鍛羽,但還是樂觀面對人生。他勉勵病友們「隨時要把自己準備好」,才能等待科技能使脊椎神經再生的那一天。
趙學煌昨天在妻子蔡秋蓉陪伴下,訴說五年多來復健的心情,雖然傷了頸椎,接近全身癱瘓,但還是覺得全身麻痛,必須學著與麻痛和平共處。他說,自己頸椎受傷,但每天還能夠做很多事,主要是認真復健,認真過日子。
趙學煌也曾因復健枯燥想要放棄,蔡秋蓉為他打氣:「雖然進步很慢,但放棄只有退步,為何不把體能訓練好,等待醫學突破的一天?」趙學煌把這話聽了進去,想通一天不復健,就等於退步三天的道理,不放棄自己。雖然這次金鐘獎入圍沒有得獎,但他們夫婦已贏得尊敬。
馮庭萱今年十二歲,是脊髓損傷協會年紀最小的會員,坐在輪椅上的她自出生就很活潑,在還不會走路以前,都只用左手,家人原以為她是左撇子,後來檢查才發現脊椎長了腫瘤。一歲時接受手術,但術後不到六個月,腫瘤再長,甚至破裂,影響到肢體的活動力,現在只有右手正常。
坐在輪椅上的庭萱開朗樂觀,她說學校裡有同學當志工,幫她推輪椅,對她都很好。但有時看到同學們能夠跑跑跳跳,還是很羨慕。
趙學煌和馮庭萱都在等待脊椎神經再生的試驗有突破性的進展,有一項「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試驗」明年將在大陸展開,希望將臍帶血分化成神經細胞,幫助神經再生。台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主任鄭宏志指出,他以生長因子加上神經再生膠治療神經再生,已有初步成果,而臍帶血是治療神經再生的眾多可能性之一。
趙學煌昨天在妻子蔡秋蓉陪伴下,訴說五年多來復健的心情,雖然傷了頸椎,接近全身癱瘓,但還是覺得全身麻痛,必須學著與麻痛和平共處。他說,自己頸椎受傷,但每天還能夠做很多事,主要是認真復健,認真過日子。
趙學煌也曾因復健枯燥想要放棄,蔡秋蓉為他打氣:「雖然進步很慢,但放棄只有退步,為何不把體能訓練好,等待醫學突破的一天?」趙學煌把這話聽了進去,想通一天不復健,就等於退步三天的道理,不放棄自己。雖然這次金鐘獎入圍沒有得獎,但他們夫婦已贏得尊敬。
馮庭萱今年十二歲,是脊髓損傷協會年紀最小的會員,坐在輪椅上的她自出生就很活潑,在還不會走路以前,都只用左手,家人原以為她是左撇子,後來檢查才發現脊椎長了腫瘤。一歲時接受手術,但術後不到六個月,腫瘤再長,甚至破裂,影響到肢體的活動力,現在只有右手正常。
坐在輪椅上的庭萱開朗樂觀,她說學校裡有同學當志工,幫她推輪椅,對她都很好。但有時看到同學們能夠跑跑跳跳,還是很羨慕。
趙學煌和馮庭萱都在等待脊椎神經再生的試驗有突破性的進展,有一項「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試驗」明年將在大陸展開,希望將臍帶血分化成神經細胞,幫助神經再生。台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主任鄭宏志指出,他以生長因子加上神經再生膠治療神經再生,已有初步成果,而臍帶血是治療神經再生的眾多可能性之一。
美國展開「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試驗」,我國積極爭取加入,希望為脊損者帶來治療新契機。
脊髓損傷的病患又將多一條希望!國內一家臍帶血業者昨日宣布,將供應美國一項跨國神經再生人體臨床試驗所需臍帶血,並將積極爭取台灣加入這項試驗的機會。
目前業者已先為藝人趙學煌在內的兩名脊損病患選好臍帶血,以備日後進行幹細胞移植所需。
永生臍帶血銀行台灣區總經理呂志鋒表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核准羅格斯大學(Rutger University)凱克神經科學中心進行「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試驗」,預計將自明年第二季起,先在中國進行第一階段人體安全性測試,接著在中、美進行第二、三階段臨床試驗。
這項人體試驗的先前動物實驗顯示,將大白鼠臍帶血中的幹細胞經過特殊分化處理、誘導成神經細胞的前驅細胞,再從鼠尾部靜脈注入鼠體內,兩週後發現,前驅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四週後大白鼠開始恢復肢體活動。
未來若人體試驗成功,則臍帶血幹細胞將成為脊損患者重新站起來的另一線希望。也因此,日前業者也已經為因車禍意外導致癱瘓的資深藝人趙學煌,還有台北市脊髓損傷協會年紀最小的會員馮庭萱完成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的配對,篩選出兩袋最適合作為移植使用的臍帶血。
趙學煌也表示,只要第一階段人體試驗臻於成熟,他願意參與後續的臨床試驗評估。
不過,目前已知,即將展開的人體試驗,第一階段台灣地區無法參加。呂志鋒表示,除了必須要有合格的醫師先參加訓練之外,國內的法規也還沒有辦法配合,但目前仍不放棄台灣參加這項試驗的機會,年底也將邀請該項試驗的主持人來台參觀。
脊髓損傷的病患又將多一條希望!國內一家臍帶血業者昨日宣布,將供應美國一項跨國神經再生人體臨床試驗所需臍帶血,並將積極爭取台灣加入這項試驗的機會。
目前業者已先為藝人趙學煌在內的兩名脊損病患選好臍帶血,以備日後進行幹細胞移植所需。
永生臍帶血銀行台灣區總經理呂志鋒表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核准羅格斯大學(Rutger University)凱克神經科學中心進行「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試驗」,預計將自明年第二季起,先在中國進行第一階段人體安全性測試,接著在中、美進行第二、三階段臨床試驗。
這項人體試驗的先前動物實驗顯示,將大白鼠臍帶血中的幹細胞經過特殊分化處理、誘導成神經細胞的前驅細胞,再從鼠尾部靜脈注入鼠體內,兩週後發現,前驅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四週後大白鼠開始恢復肢體活動。
未來若人體試驗成功,則臍帶血幹細胞將成為脊損患者重新站起來的另一線希望。也因此,日前業者也已經為因車禍意外導致癱瘓的資深藝人趙學煌,還有台北市脊髓損傷協會年紀最小的會員馮庭萱完成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的配對,篩選出兩袋最適合作為移植使用的臍帶血。
趙學煌也表示,只要第一階段人體試驗臻於成熟,他願意參與後續的臨床試驗評估。
不過,目前已知,即將展開的人體試驗,第一階段台灣地區無法參加。呂志鋒表示,除了必須要有合格的醫師先參加訓練之外,國內的法規也還沒有辦法配合,但目前仍不放棄台灣參加這項試驗的機會,年底也將邀請該項試驗的主持人來台參觀。
長庚昨辦非親屬臍帶血移植二周年慶 家長成立臍帶血再生聯誼會長庚兒童醫院昨天舉辦非親屬臍帶血移植二周年慶,該院過去二年來;為十五名病童成功移植非親屬臍帶血;帶動國內醫界臍帶血移植醫療水準。這群病童回到該院慶生,現場病童父母眼眶泛淚感謝醫療團隊,場面溫馨。
長庚兒童醫院於民國九十二年十月;成功完成國內首例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案例,這十五名成功移植非親屬臍帶血病例病童,其中十二人屬重度海洋性貧血症、一人是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一人是骨質石化症、另一人則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病童年齡最小為七個月;最大十六歲,而其中四位重大病童更接二袋臍帶血移植才成功。會後家屬也成立暫定為『臍帶血再生聯誼會』進行聯誼與交換心得。
院長林奏延表示:這群罹患先天免疫不全、白血症及代謝免疫不全等症候群病童;經成功移植臍帶血後,如今不必再輸血與害怕感染,不僅骨頭好;且智力也改善,逐漸恢復成正常孩子。
臍帶血移植醫療團隊江東和指出:該院二年成功完成阿慈移植臍帶血安例後,至今該院病例移植皆是使用非親屬臍帶血,這種從臍帶血到肝臟、骨質細胞到人體成長,要比骨髓移植更難,尤其病童長期輸血治療,易產生排斥感,臍帶血用於治療洋性貧血症少,成功移植經驗十分難得。
長庚兒童醫院於民國九十二年十月;成功完成國內首例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案例,這十五名成功移植非親屬臍帶血病例病童,其中十二人屬重度海洋性貧血症、一人是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一人是骨質石化症、另一人則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病童年齡最小為七個月;最大十六歲,而其中四位重大病童更接二袋臍帶血移植才成功。會後家屬也成立暫定為『臍帶血再生聯誼會』進行聯誼與交換心得。
院長林奏延表示:這群罹患先天免疫不全、白血症及代謝免疫不全等症候群病童;經成功移植臍帶血後,如今不必再輸血與害怕感染,不僅骨頭好;且智力也改善,逐漸恢復成正常孩子。
臍帶血移植醫療團隊江東和指出:該院二年成功完成阿慈移植臍帶血安例後,至今該院病例移植皆是使用非親屬臍帶血,這種從臍帶血到肝臟、骨質細胞到人體成長,要比骨髓移植更難,尤其病童長期輸血治療,易產生排斥感,臍帶血用於治療洋性貧血症少,成功移植經驗十分難得。
終於不必每兩周輸血 母子哭了
十一歲的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黃鋯,因飽受長期輸血及病痛所苦,小二就有自殺念頭,曾對媽媽說:「讓我死了算了!」八個月前,他在長庚兒童醫院接受兩袋非親屬臍帶血移植後,擺脫輸血宿命,昨和其他病童歡慶重生。手術需自費兩百萬
長庚兒童醫院昨舉行「非親屬臍帶血移植雙週年慶」九名手術病童一起切蛋糕,黃媽媽淚流滿面說:黃鋯八個月時發現有重度海洋性貧血,此後每二或四周就要到醫院輸血一次,兒子能夠重生;是她從來沒想過的,現在黃鋯比健康小孩還活潑好動。長庚兒童醫院兩年來共完成十五例非親屬臍血移植個案,十二例是重度海洋性貧血、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骨質石化症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各有一例;十四例成功;成功率近九成,比國外的七.八成高。該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江東和表示:重度海洋性貧血過去只能定期輸血維持生命,甚至還打排鐵劑,生活品質差又可能感染,壽命不長,臍帶血移植改善患者的生活及醫療品質。台大小兒科主治醫師盧孟佑表示:只要適用骨髓移植治療,兩者成功率差不多,但臍帶血若配對成功;取得較快,可馬上手術,但目前該手術沒有健保給付,病患約要自費兩百萬元,台大醫院已行文健保局,盼能健保給付。
十一歲的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黃鋯,因飽受長期輸血及病痛所苦,小二就有自殺念頭,曾對媽媽說:「讓我死了算了!」八個月前,他在長庚兒童醫院接受兩袋非親屬臍帶血移植後,擺脫輸血宿命,昨和其他病童歡慶重生。手術需自費兩百萬
長庚兒童醫院昨舉行「非親屬臍帶血移植雙週年慶」九名手術病童一起切蛋糕,黃媽媽淚流滿面說:黃鋯八個月時發現有重度海洋性貧血,此後每二或四周就要到醫院輸血一次,兒子能夠重生;是她從來沒想過的,現在黃鋯比健康小孩還活潑好動。長庚兒童醫院兩年來共完成十五例非親屬臍血移植個案,十二例是重度海洋性貧血、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骨質石化症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各有一例;十四例成功;成功率近九成,比國外的七.八成高。該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江東和表示:重度海洋性貧血過去只能定期輸血維持生命,甚至還打排鐵劑,生活品質差又可能感染,壽命不長,臍帶血移植改善患者的生活及醫療品質。台大小兒科主治醫師盧孟佑表示:只要適用骨髓移植治療,兩者成功率差不多,但臍帶血若配對成功;取得較快,可馬上手術,但目前該手術沒有健保給付,病患約要自費兩百萬元,台大醫院已行文健保局,盼能健保給付。
阿慈重生變活潑
「阿慈現在唸幼稚園大班,活潑可愛,尤其喜歡唱歌,對醫師們的幫忙,我由衷感激。」上午6歲的阿慈,由媽媽陪同至長庚兒童醫院慶生,阿慈的媽媽說著說著,眼眶不禁泛紅。
臍帶血移植在國外已施行多年,長庚兒童醫院民國92年10月成功完成國內首例非親屬臍帶血移植,為沉寂已久的臍帶血移植困境帶來一線曙光。阿慈原本是重度海洋性貧血病童,經長庚建議診治,成了國內首例成功移植病童。
長庚2年內總共完成15例案例,其中12位為重度海洋性貧血、1位為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1位為骨質石化症(即大理石寶寶)、另一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童。
上午長庚醫院為這些小朋友辦慶生會,阿慈的爸爸表示:「我們阿慈是長庚兒童醫院第一個做臍帶血移植的孩子,這個病不做移植又不行,她的哥哥姐姐又與她配對不合無法做骨髓移植,只有做臍帶血移植才有機會將病醫好,但又怕會失望…..」
阿慈的媽媽說:「還好在醫療團隊父母和阿慈本人的同努力下,克服難關,移植成功後,所有的辛苦都有代價」。「現在她變得很皮、很愛講話、整個人比較開朗,看到人也會笑,我們家做小生意,連客人也覺小孩有改變,甚至有人問我,這是以前那個妹妹嗎?」
「阿慈現在唸幼稚園大班,活潑可愛,尤其喜歡唱歌,對醫師們的幫忙,我由衷感激。」上午6歲的阿慈,由媽媽陪同至長庚兒童醫院慶生,阿慈的媽媽說著說著,眼眶不禁泛紅。
臍帶血移植在國外已施行多年,長庚兒童醫院民國92年10月成功完成國內首例非親屬臍帶血移植,為沉寂已久的臍帶血移植困境帶來一線曙光。阿慈原本是重度海洋性貧血病童,經長庚建議診治,成了國內首例成功移植病童。
長庚2年內總共完成15例案例,其中12位為重度海洋性貧血、1位為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1位為骨質石化症(即大理石寶寶)、另一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童。
上午長庚醫院為這些小朋友辦慶生會,阿慈的爸爸表示:「我們阿慈是長庚兒童醫院第一個做臍帶血移植的孩子,這個病不做移植又不行,她的哥哥姐姐又與她配對不合無法做骨髓移植,只有做臍帶血移植才有機會將病醫好,但又怕會失望…..」
阿慈的媽媽說:「還好在醫療團隊父母和阿慈本人的同努力下,克服難關,移植成功後,所有的辛苦都有代價」。「現在她變得很皮、很愛講話、整個人比較開朗,看到人也會笑,我們家做小生意,連客人也覺小孩有改變,甚至有人問我,這是以前那個妹妹嗎?」
在哥哥、姐姐相繼過世後,家住雲林的「大理石寶寶」李小弟,終於透過臍帶血移植戰勝此家族疾病,這也是國內首度透過臍帶血移植,成功治療骨質石化症的醫療經驗。
骨質石化症亦即俗稱「大理石寶寶」,患者噬骨細胞失去功能,骨頭又硬又脆,若未進行移植,患者易因肝脾腫大、失明等併發症,活不過童年。
這起成功醫療經驗,終於為這類病童開創長大的機會。
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江東和表示,剛滿2歲的李小弟,約1年前被診斷罹患骨質石化症,需進行造血移植術才能活命,但因找不到合適骨髓,才良而尋求臍帶血移植。
李小弟在6月初住進長庚,先以化療破壞體內不正常造血系統,6月23日進行臍帶血移植,經1個多月觀察和SCR檢驗,長庚證實新臍帶血種進李小弟身體,且噬骨細胞已發揮功能。
江東和說,大理石寶寶的噬骨細胞失去功能,不能吃舊骨,在X光片中可清楚看到其骨頭,缺乏可供造血的骨髓空腔,呈現骨頭全白的影像,但李小弟在移植後,骨髓空腔開始出現,證明噬骨細胞發揮功能。江東和說,李小弟在移植後,曾出現輕微拉肚子等排斥現象,現已控制下來,目前最期待的是新種進的噬骨細胞,快點「工作」,吃掉先前囤積的舊骨,好讓先前病況能夠改善。
移植前李小弟弟因無骨髓空腔可造血,曾有肝脾腫大情形,且因視神經遭壓迫,視力有衰退現象,這次移植術,已切斷病程進展,但是否能挽回視力與舊傷害,還需再觀察。
骨質石化症亦即俗稱「大理石寶寶」,患者噬骨細胞失去功能,骨頭又硬又脆,若未進行移植,患者易因肝脾腫大、失明等併發症,活不過童年。
這起成功醫療經驗,終於為這類病童開創長大的機會。
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江東和表示,剛滿2歲的李小弟,約1年前被診斷罹患骨質石化症,需進行造血移植術才能活命,但因找不到合適骨髓,才良而尋求臍帶血移植。
李小弟在6月初住進長庚,先以化療破壞體內不正常造血系統,6月23日進行臍帶血移植,經1個多月觀察和SCR檢驗,長庚證實新臍帶血種進李小弟身體,且噬骨細胞已發揮功能。
江東和說,大理石寶寶的噬骨細胞失去功能,不能吃舊骨,在X光片中可清楚看到其骨頭,缺乏可供造血的骨髓空腔,呈現骨頭全白的影像,但李小弟在移植後,骨髓空腔開始出現,證明噬骨細胞發揮功能。江東和說,李小弟在移植後,曾出現輕微拉肚子等排斥現象,現已控制下來,目前最期待的是新種進的噬骨細胞,快點「工作」,吃掉先前囤積的舊骨,好讓先前病況能夠改善。
移植前李小弟弟因無骨髓空腔可造血,曾有肝脾腫大情形,且因視神經遭壓迫,視力有衰退現象,這次移植術,已切斷病程進展,但是否能挽回視力與舊傷害,還需再觀察。
非血親首例成功 父盼健保助200萬
今年三月間,一名「大理石寶寶」李小弟的爸爸,寫信向衛生署長侯勝茂陳情;六月二十三日,終為兒子爭取到臍帶血移植的機會。替其進行手術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江東和昨天表示,住在隔離病房的李小弟,血鈣濃度已降近正常值,預計一個月後可出院,將是國內首例大理石寶寶非親屬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的個案。
「大理石寶寶」是一種骨質石化症,因噬骨細胞無法發揮作用,病兒會像大理石一樣僵硬且早夭。家住雲林、在一家健康食品工廠工作的李爸爸昨天說,李小弟的哥哥、姐姐也是大理石寶寶,沒想到一年多前李小弟也發病。臍血移植原是人體試驗,他寫信向衛生署陳情後,雖然已解禁,但仍無健保給付,為了籌措醫藥費,他情商姐姐貸得兩百萬元來付手術費,但負擔十分沉重。
沉積物代謝 排出體外
李爸爸說,他和太太的家族中都沒有人罹患這樣的病,不知為何三個孩子都罹病;因要照顧生病的小孩,他的太太無法工入作,光靠他的收入實在很難支持。他也希望健保局能早日將臍血移植納入健保給付。
李小弟六月份接受非親屬的臍血移植後,目前情況良好。江東和說,李小弟血鈣濃度已由每一百西西的血液中十二點八毫克,降到九毫克(正常值為八毫克);手術前李小弟骨髓腔的骨細胞沉積狀況,現已慢慢地代謝掉,並釋出鈣離子,排出體外,證實植入李小弟體內的臍血,確實已發揮作用。
治療手術列常規項目
不過,江東和說,李小弟在手術前的視力有受到骨頭的壓迫,國外文獻也曾發現,有病兒在移植後,骨頭壓迫到視神經的症狀也會緩解,李小弟的視力是否會好轉,需持續觀察。
至於,臍血何時能納入健保,健保局醫務管理處理林金龍表示,衛生署已將該項治療手術列為常規手術,但要新增給付項目,需由醫師、醫院或醫學會向健保局提出申請、協商,但他迄今未看到任何有關這項疾病的申請。
今年三月間,一名「大理石寶寶」李小弟的爸爸,寫信向衛生署長侯勝茂陳情;六月二十三日,終為兒子爭取到臍帶血移植的機會。替其進行手術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江東和昨天表示,住在隔離病房的李小弟,血鈣濃度已降近正常值,預計一個月後可出院,將是國內首例大理石寶寶非親屬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的個案。
「大理石寶寶」是一種骨質石化症,因噬骨細胞無法發揮作用,病兒會像大理石一樣僵硬且早夭。家住雲林、在一家健康食品工廠工作的李爸爸昨天說,李小弟的哥哥、姐姐也是大理石寶寶,沒想到一年多前李小弟也發病。臍血移植原是人體試驗,他寫信向衛生署陳情後,雖然已解禁,但仍無健保給付,為了籌措醫藥費,他情商姐姐貸得兩百萬元來付手術費,但負擔十分沉重。
沉積物代謝 排出體外
李爸爸說,他和太太的家族中都沒有人罹患這樣的病,不知為何三個孩子都罹病;因要照顧生病的小孩,他的太太無法工入作,光靠他的收入實在很難支持。他也希望健保局能早日將臍血移植納入健保給付。
李小弟六月份接受非親屬的臍血移植後,目前情況良好。江東和說,李小弟血鈣濃度已由每一百西西的血液中十二點八毫克,降到九毫克(正常值為八毫克);手術前李小弟骨髓腔的骨細胞沉積狀況,現已慢慢地代謝掉,並釋出鈣離子,排出體外,證實植入李小弟體內的臍血,確實已發揮作用。
治療手術列常規項目
不過,江東和說,李小弟在手術前的視力有受到骨頭的壓迫,國外文獻也曾發現,有病兒在移植後,骨頭壓迫到視神經的症狀也會緩解,李小弟的視力是否會好轉,需持續觀察。
至於,臍血何時能納入健保,健保局醫務管理處理林金龍表示,衛生署已將該項治療手術列為常規手術,但要新增給付項目,需由醫師、醫院或醫學會向健保局提出申請、協商,但他迄今未看到任何有關這項疾病的申請。
13歲68.5公斤 為國內移植成功體重最重者 台北榮總經驗 彌足珍貴
台北榮總日前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的13歲林小弟移植2袋臍帶血,術後77天患者已長出新的白血球及血小板,且數量充足,無需再接受輸血治療,由於林小弟體重達68.5公斤,這也是國內接受2袋臍帶血移植且體重最重的成功個案,治療經驗彌足珍貴。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醫師洪君儀指出,林小弟去年10月發病,因血球過高出現視力模糊就醫,抽血檢驗發現,林小弟的白血球異常增生,血球數足足是常人的50-100倍,過量血球阻塞小血管,導致視網膜出血、脾臟腫大,才發現林小弟罹患的兒童罕見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老年人,僅佔小兒白血病3%,但相當惡性,患者若未及時治療,過度黏稠的血液將阻塞肺、腦部血管,造成嚴重併發症;因此,院方除了化療,控制白血球生長速度,也積極尋求骨髓等造血幹細胞移植。不過,患者兩名哥哥兩名姐姐配對均不符。父母親年齡太大不適合捐贈,求助慈濟髓庫也未找到符合者,最後只有求助臍帶血移植,並找到2袋相容度分別為六分之五、六分之四的臍帶血,在2月11日為病患植入2袋臍帶血。
榮總腫瘤科醫師邱宗傑表示,患者在術後20天白血球中性球細胞數達500以上,為國際移植成功的重要指標,且術後第43天血小板已達5萬以上,移植第35天患者體內原本的DNA已全數由植入數量較多的第2袋臍血細胞取代,證實植入細胞在患者體內生長良好。
他表示,國際間公認年齡在6歲以下、體重低於20公斤的兒童病患,只要植入細胞數達每公斤3.7乘10的7次方,預後較佳。但林小弟移植時已近13歲,且體重達68.5公斤,相當於成人體重,移植難度更高,為獲得足夠幹細胞數,才決定比照成人植入2袋臍血,結果也證實院方當初的考量相當正確。
昨日榮總特別為林小弟切蛋糕賀新生,問到林小弟為何塊頭這麼大?林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她說,全家人都是這種身材,算是家族遺傳吧!而林小弟移植成功後
,院方也為他安排了營諮詢及體重控制課程,以改善他尿酸、膽固醇偏高現象,對林家而言,臍血移植讓原本罹血癌的林小弟重拾健康,而「胖小子」的移植治療經驗,也讓台北榮總獲得寶貴經驗,對臍血移植治療更具信心。
台北榮總日前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的13歲林小弟移植2袋臍帶血,術後77天患者已長出新的白血球及血小板,且數量充足,無需再接受輸血治療,由於林小弟體重達68.5公斤,這也是國內接受2袋臍帶血移植且體重最重的成功個案,治療經驗彌足珍貴。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醫師洪君儀指出,林小弟去年10月發病,因血球過高出現視力模糊就醫,抽血檢驗發現,林小弟的白血球異常增生,血球數足足是常人的50-100倍,過量血球阻塞小血管,導致視網膜出血、脾臟腫大,才發現林小弟罹患的兒童罕見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老年人,僅佔小兒白血病3%,但相當惡性,患者若未及時治療,過度黏稠的血液將阻塞肺、腦部血管,造成嚴重併發症;因此,院方除了化療,控制白血球生長速度,也積極尋求骨髓等造血幹細胞移植。不過,患者兩名哥哥兩名姐姐配對均不符。父母親年齡太大不適合捐贈,求助慈濟髓庫也未找到符合者,最後只有求助臍帶血移植,並找到2袋相容度分別為六分之五、六分之四的臍帶血,在2月11日為病患植入2袋臍帶血。
榮總腫瘤科醫師邱宗傑表示,患者在術後20天白血球中性球細胞數達500以上,為國際移植成功的重要指標,且術後第43天血小板已達5萬以上,移植第35天患者體內原本的DNA已全數由植入數量較多的第2袋臍血細胞取代,證實植入細胞在患者體內生長良好。
他表示,國際間公認年齡在6歲以下、體重低於20公斤的兒童病患,只要植入細胞數達每公斤3.7乘10的7次方,預後較佳。但林小弟移植時已近13歲,且體重達68.5公斤,相當於成人體重,移植難度更高,為獲得足夠幹細胞數,才決定比照成人植入2袋臍血,結果也證實院方當初的考量相當正確。
昨日榮總特別為林小弟切蛋糕賀新生,問到林小弟為何塊頭這麼大?林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她說,全家人都是這種身材,算是家族遺傳吧!而林小弟移植成功後
,院方也為他安排了營諮詢及體重控制課程,以改善他尿酸、膽固醇偏高現象,對林家而言,臍血移植讓原本罹血癌的林小弟重拾健康,而「胖小子」的移植治療經驗,也讓台北榮總獲得寶貴經驗,對臍血移植治療更具信心。
台北榮總二度 挑戰非親屬臍血移植
台北榮總繼去年11月完成國內首例成人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手術成功後,昨日再為一名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13歲男童進行非親屬臍帶血移植,雖然是兒童個案,但因患者塊頭大必須植入2袋臍帶血才能獲得足夠的幹細胞數量。
台北榮總內科部腫瘤科醫師邱宗傑表示,這名13歲男童去年發現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由於此疾好發於老年人,兒童病例極為罕見,愈年輕的個案預後愈差,病童經傳統化療效果不彰,因此尋求更積極的移植治療,但由於與兄弟姐妹的骨髓配對均不符,比對慈濟骨髓庫也找不到相符者,最後只能接受非親屬臍帶血移植。
邱宗傑指出,與骨髓移植相較,臍帶血幹細胞移植配對條件較寬鬆,不過,仍需比對組織抗原、且植入的臍帶血必須無任何遺傳缺陷及感染性疾病,一般兒童病例接受臍血移植只需1袋(約100西西),但由於患者體重達60-70公斤,為了讓了植入的有核細胞達到每公斤3乘10的8次方數量,昨日為患者植入2袋混合臍帶血,由於臍帶血幹細胞生長速度慢,約需觀察2個月時間,才能確定植入的血球是否發揮功能。
醫師指出,國外以臍帶血移植治療白血病已行之有年,國內受限於法律及健保規定,臍帶血移植手術一直難以推展,而榮總進行的2例臍血移植,均屬人體試驗,儘管移植所需的臍帶血由臍帶血銀行免費提供,院方仍需負擔上百萬的無菌室住院及醫藥費,對院方形成沈重負擔,因此;不少醫師都希望能累積更多經驗,促使衛生署開放手術,將臍帶血移植納健保給付。
台北榮總去年11月為一名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成人病患進行國內首例成人非親屬間的臍帶移植,術後至今3個月患者已從無菌室移往單人隔離病房觀察,醫界認定若患者在移植後可長出的造血細胞;出現移植者的血球,即可算手術成功,目前患者身上已長出新生白血球,顯示4000以上的標準,因此;台北榮總腫瘤科主任陳博明表示,目前要談手術成敗「還早得很!」
台北榮總繼去年11月完成國內首例成人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手術成功後,昨日再為一名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13歲男童進行非親屬臍帶血移植,雖然是兒童個案,但因患者塊頭大必須植入2袋臍帶血才能獲得足夠的幹細胞數量。
台北榮總內科部腫瘤科醫師邱宗傑表示,這名13歲男童去年發現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由於此疾好發於老年人,兒童病例極為罕見,愈年輕的個案預後愈差,病童經傳統化療效果不彰,因此尋求更積極的移植治療,但由於與兄弟姐妹的骨髓配對均不符,比對慈濟骨髓庫也找不到相符者,最後只能接受非親屬臍帶血移植。
邱宗傑指出,與骨髓移植相較,臍帶血幹細胞移植配對條件較寬鬆,不過,仍需比對組織抗原、且植入的臍帶血必須無任何遺傳缺陷及感染性疾病,一般兒童病例接受臍血移植只需1袋(約100西西),但由於患者體重達60-70公斤,為了讓了植入的有核細胞達到每公斤3乘10的8次方數量,昨日為患者植入2袋混合臍帶血,由於臍帶血幹細胞生長速度慢,約需觀察2個月時間,才能確定植入的血球是否發揮功能。
醫師指出,國外以臍帶血移植治療白血病已行之有年,國內受限於法律及健保規定,臍帶血移植手術一直難以推展,而榮總進行的2例臍血移植,均屬人體試驗,儘管移植所需的臍帶血由臍帶血銀行免費提供,院方仍需負擔上百萬的無菌室住院及醫藥費,對院方形成沈重負擔,因此;不少醫師都希望能累積更多經驗,促使衛生署開放手術,將臍帶血移植納健保給付。
台北榮總去年11月為一名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成人病患進行國內首例成人非親屬間的臍帶移植,術後至今3個月患者已從無菌室移往單人隔離病房觀察,醫界認定若患者在移植後可長出的造血細胞;出現移植者的血球,即可算手術成功,目前患者身上已長出新生白血球,顯示4000以上的標準,因此;台北榮總腫瘤科主任陳博明表示,目前要談手術成敗「還早得很!」
安度70餘天 已一個多月未輸血 也未見排斥 近日出院 擺脫挨針歲月
3歲半的劉小妹妹「阿慈」,是國內首名接受非親屬臍帶血移植的重度海洋性貧血病患,而這項治療已奏效,阿慈目前完全不需輸血、扎針;近日就可出院,創下成功的先例,也讓國內臍帶血移植的人體試驗限制;朝解禁又邁進一步。
阿慈接受臍帶血移植已70餘天,為她施術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表示:阿慈已一個多月不必輸血;連點滴也不需使用,且無移植體對抗宿主的情形;但仍需持續服用口服抗排斥藥物。
根據檢驗,阿慈血液中的造血細胞,100%都源自捐贈者,這代表移植的臍帶血幹細胞不但「發芽」,且完全取代原有的造血幹細胞,發揮功能,比預期的結果更好。
目前阿慈的白血球、血紅素都正常;血小板也達10萬個以上,代表其凝血功能正常,不必擔心遇碰撞會有血流不止的情形,因此已可安心回家,院方預定新曆年前就讓她返家過節。
阿慈的媽媽劉太太表示,阿慈雖小,但十分懂事,她知道自己可以出院回家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姐姐一起上幼稚園,並撒嬌地問媽媽「要買什麼禮物給我」劉太太也答應「會買漂亮的鉛筆盒給她」。
經歷2個月的煎熬,劉家總算苦盡甘來,劉太太表示,最難熬的時刻是阿慈剛移植完病情還不穩定,如今阿慈總算能脫離輸血扎針的苦日子,新年時全家也可在家團圓了。
阿慈治療成功,許多白血病患家屬羨慕不已,林口長庚醫院表示有此成功先例,雖有信心以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治癒白血病,但臍帶血移植尚屬人體試驗,必須等到開放此一治療後才可進行。
醫界也殷切期盼,在林口長庚的臍帶血移植病例成功後,台北榮總治療中的成人臍帶血移植也能傳出捷報,如此或許可讓衛生署點頭,開放國內臍帶血移植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臍血移植用途多多
免疫不全 黏多醣也靠它
非親屬臍帶血移植不只可治癒重度海洋性貧血、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和第一型黏多醣也都可望藉此根治。
骨髓、臍帶血等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治療的疾病很多,白血病患為大宗,而傳出捷報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的臍帶血移植人體試驗計畫中,除了阿慈的重度海洋性貧血,還將用於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和第一型黏多醣,預計完成4例,但因後2種疾病適合的病例難尋,未來仍以治療重度海洋性貧血為主。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血液科醫師江東和表示,根據國外經驗,只要病患適合、捐贈者臍帶血幹細胞數目和品質夠好、移植技術佳,上述3種疾病的成功機率都相當高。而最早提出臍帶血人體試驗計畫的台大醫院,則未限定疾病項目,只要病患適合,包括白血病等都可以移植。
此外,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也計畫,未來人體試驗解禁後,將以多袋臍帶血移植治療體重超過2、30公斤、病情危急的大小孩。
國內僅台北榮總日前曾完成多袋臍帶血移植,結果尚未知;但江東和表示依美國經驗,最多將6袋臍帶血一起混用,排斥機率並未增加,而這些來自不同個體的幹細胞不但不會互相排斥,還互相融合,這就是人體的奧妙,顯示這是可行的治療方向。海洋性貧血病患燃希望
3歲是最佳移植年齡
阿慈經由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成功克服病魔,讓同為重度海洋性貧血的家長大為振奮,視臍帶血移植為根治希望,目前已有另一名已完成組織抗原配對的3歲女童正等待移植。兒童血液科醫師江東和表示,3歲至打排鐵劑之前,是接受移植的最佳年齡。
重度海洋性貧血病患必須終身輸血並注射排鐵劑,飽受扎針之苦,還可能發生心臟、肝臟及甲狀腺和糖尿病等併發症,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癒的唯一方法,但只有不到3成的病患有機會與親屬配對成功,獲得捐贈的骨髓或臍帶血等,其他只能尋求非親屬幹細胞。
海洋性貧血協會秘書長游素碧表示,國內病友進行非親屬的骨髓配對,雖也有成功案例,但配對過程常令病友感到挫折,不但每次都得花錢、還未必配得上,即使配上了,常遇捐贈者打退堂鼓,令病友氣餒。
阿慈移植非親屬臍帶血幹細胞成功後,病友們都十分高興,游素碧說,臍帶血配對雖也要付費,但臍帶血早已脫離人體,不像捐贈骨髓有風險,較不會有捐贈者拒絕的問題,對病友是一大福音。
據海洋性貧血協會統計,該會病友三分之二在20歲以下,最長壽的為32歲,今年還有5例新加入的小病友。但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血液科醫師江東和表示,並非每個病人都適合臍帶血移植,年紀太小者感染機率大,年紀太大者體內又已輸入太多來自不同人的血液或鐵囤積,所以最理想的移植年齡是在3歲至打排鐵劑之前的4至5歲左右,一旦超過6歲,移植的成績就會打折扣。
3歲半的劉小妹妹「阿慈」,是國內首名接受非親屬臍帶血移植的重度海洋性貧血病患,而這項治療已奏效,阿慈目前完全不需輸血、扎針;近日就可出院,創下成功的先例,也讓國內臍帶血移植的人體試驗限制;朝解禁又邁進一步。
阿慈接受臍帶血移植已70餘天,為她施術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表示:阿慈已一個多月不必輸血;連點滴也不需使用,且無移植體對抗宿主的情形;但仍需持續服用口服抗排斥藥物。
根據檢驗,阿慈血液中的造血細胞,100%都源自捐贈者,這代表移植的臍帶血幹細胞不但「發芽」,且完全取代原有的造血幹細胞,發揮功能,比預期的結果更好。
目前阿慈的白血球、血紅素都正常;血小板也達10萬個以上,代表其凝血功能正常,不必擔心遇碰撞會有血流不止的情形,因此已可安心回家,院方預定新曆年前就讓她返家過節。
阿慈的媽媽劉太太表示,阿慈雖小,但十分懂事,她知道自己可以出院回家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姐姐一起上幼稚園,並撒嬌地問媽媽「要買什麼禮物給我」劉太太也答應「會買漂亮的鉛筆盒給她」。
經歷2個月的煎熬,劉家總算苦盡甘來,劉太太表示,最難熬的時刻是阿慈剛移植完病情還不穩定,如今阿慈總算能脫離輸血扎針的苦日子,新年時全家也可在家團圓了。
阿慈治療成功,許多白血病患家屬羨慕不已,林口長庚醫院表示有此成功先例,雖有信心以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治癒白血病,但臍帶血移植尚屬人體試驗,必須等到開放此一治療後才可進行。
醫界也殷切期盼,在林口長庚的臍帶血移植病例成功後,台北榮總治療中的成人臍帶血移植也能傳出捷報,如此或許可讓衛生署點頭,開放國內臍帶血移植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臍血移植用途多多
免疫不全 黏多醣也靠它
非親屬臍帶血移植不只可治癒重度海洋性貧血、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和第一型黏多醣也都可望藉此根治。
骨髓、臍帶血等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治療的疾病很多,白血病患為大宗,而傳出捷報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的臍帶血移植人體試驗計畫中,除了阿慈的重度海洋性貧血,還將用於嚴重複合免疫不全症候群和第一型黏多醣,預計完成4例,但因後2種疾病適合的病例難尋,未來仍以治療重度海洋性貧血為主。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血液科醫師江東和表示,根據國外經驗,只要病患適合、捐贈者臍帶血幹細胞數目和品質夠好、移植技術佳,上述3種疾病的成功機率都相當高。而最早提出臍帶血人體試驗計畫的台大醫院,則未限定疾病項目,只要病患適合,包括白血病等都可以移植。
此外,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也計畫,未來人體試驗解禁後,將以多袋臍帶血移植治療體重超過2、30公斤、病情危急的大小孩。
國內僅台北榮總日前曾完成多袋臍帶血移植,結果尚未知;但江東和表示依美國經驗,最多將6袋臍帶血一起混用,排斥機率並未增加,而這些來自不同個體的幹細胞不但不會互相排斥,還互相融合,這就是人體的奧妙,顯示這是可行的治療方向。海洋性貧血病患燃希望
3歲是最佳移植年齡
阿慈經由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成功克服病魔,讓同為重度海洋性貧血的家長大為振奮,視臍帶血移植為根治希望,目前已有另一名已完成組織抗原配對的3歲女童正等待移植。兒童血液科醫師江東和表示,3歲至打排鐵劑之前,是接受移植的最佳年齡。
重度海洋性貧血病患必須終身輸血並注射排鐵劑,飽受扎針之苦,還可能發生心臟、肝臟及甲狀腺和糖尿病等併發症,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癒的唯一方法,但只有不到3成的病患有機會與親屬配對成功,獲得捐贈的骨髓或臍帶血等,其他只能尋求非親屬幹細胞。
海洋性貧血協會秘書長游素碧表示,國內病友進行非親屬的骨髓配對,雖也有成功案例,但配對過程常令病友感到挫折,不但每次都得花錢、還未必配得上,即使配上了,常遇捐贈者打退堂鼓,令病友氣餒。
阿慈移植非親屬臍帶血幹細胞成功後,病友們都十分高興,游素碧說,臍帶血配對雖也要付費,但臍帶血早已脫離人體,不像捐贈骨髓有風險,較不會有捐贈者拒絕的問題,對病友是一大福音。
據海洋性貧血協會統計,該會病友三分之二在20歲以下,最長壽的為32歲,今年還有5例新加入的小病友。但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血液科醫師江東和表示,並非每個病人都適合臍帶血移植,年紀太小者感染機率大,年紀太大者體內又已輸入太多來自不同人的血液或鐵囤積,所以最理想的移植年齡是在3歲至打排鐵劑之前的4至5歲左右,一旦超過6歲,移植的成績就會打折扣。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