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基生技新藥(興)公司新聞
第一金證券2024年完成青新(6951)、星宇航空(2646)、邦睿生 技(6955)等3家企業初次上市案,獲得證交所頒發攜手同行獎-證 券承銷商第三名;前述三件IPO案籌資金額合計超過109億元,獲得邁 向未來獎-IPO籌資金額第一名;其中青新、邦睿屬創新板上市,再 獲得推動創新獎。
第一金證券致力打造特色券商有成,深耕承銷業務開花結果,202 4年加計三件上市及潤德(6881)上櫃案,共有四件IPO主辦案,興櫃 主辦則有仲恩生醫(7729)、安基生技(7754)、吉晟(7762)、三 大未來(7761)及能率亞洲資本(7777)等五件,IPO主辦及興櫃主 辦皆創歷年最佳成績。
其中,星宇航空是2024年最受市場矚目的IPO案,不僅是台股第一 家多元上市公司,上市資本額300億餘元,為近10年掛牌上市公司最 大資本額;辦理上市前競拍金額達74.4億元,亦為上市櫃公司IPO第 一高;參與公開申購的合格抽籤筆數160萬7,558筆,申購筆數刷新上 市櫃公司IPO第一高;星宇上市募資金額104.48億元更是2024年度募 資規模之冠,貢獻上市總籌資額超過2成。
第一金證券強化承銷輔導業務,策略包括爭取大型企業上市案、強 化興櫃造市能力,促進推薦股票的交易活絡,同時也聚焦在協助新創 產業IPO,未來將搭配第一金控集團資源提供客戶籌資完整服務,並 研議成立證券創投公司,延伸承銷服務範圍。
配合金管會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策略「擴大投資臺灣計畫」,第一金 證券將持續協助優質的國內、外企業籌資,輔導新創事業上市櫃,壯 大臺灣資本市場,成為企業籌資的最佳夥伴。
今年來,第一金證券在承銷業務上開花結果豐硕,預計將有四件IPO主辦案,再加上興櫃主辦的五件,創下歷年最佳紀錄。這一系列的成功,不僅讓公司承銷品牌發光發熱,也讓市場對第一金證券的專業能力刮目相看。
其中,星宇航空(2646)的掛牌上市更是創下四個第一:首家以多元上市公司、近十年上市資本額第一大、股票競拍金額及公開申購人數都創台股史上第一。這樣的成就,不僅是星宇航空的榮耀,也是第一金證券的榮耀。
第一金證券今年已輔導潤德(6881)、青新(6951)、星宇等IPO,邦睿(6955)預定30日業績發表會,即將在年底前掛牌。興櫃主辦的部分,則有仲恩生醫(7729)、安基生技(7754)、吉晟(7762)、三大未來(7761)及能率亞洲資本(7777)等五件,承銷業務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最受市場矚目的當屬星宇航空。星宇航空不僅是台股第一家以多元上市公司,上市資本額300億餘元,為近十年掛牌上市公司資本額第一高;辦理上市前競拍金額達74.4億元,為上市櫃公司IPO第一高;公開申購參與申購的合格抽籤筆數為160萬7,558筆,為今年來首例突破百萬的新股抽籤,申購筆數刷新上市櫃公司IPO第一高。
第一金證券強化承銷輔導業務,首先是策略性爭取大型企業上市案,如星宇。第一金證券指出,2022年6月與星宇簽訂上市輔導契約,當時正逢新冠疫情時期,航空客運近乎停擺,要推動股票上市對雙方都有不少壓力及關卡要克服。但看到星宇於逆境下展現韌性,強化教育訓練及飛安等基礎作為未來發展的基石,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本公司不但輔導團隊傾全力協助,更逐步增加星宇部位,成為星宇第八大股東,展現力挺決心。
第一金證券也強化興櫃造市能力,星宇一直是興櫃股票交易量冠軍,買賣熱絡程度不下於上市櫃公司。第一金證券善盡主辦承銷商的責任,2023年興櫃造市排名為全體證券商第四名,專業承銷服務獲得企業客戶肯定與信賴。
同時,第一金證也持續聚焦在協助新創產業IPO,如環工股青新、生技股邦睿都是在創新板上市。另外,今年登錄興櫃的仲恩、安基、吉晟、三大未來也分別是生技股及環工股;至於能率亞洲資本則是台灣資本市場第二家永續型創投公司,輔導能率亞洲可響應政府「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中的「擴大投資臺灣計畫」,為新創產業盡一份力。
未來第一金證券將搭配第一金控集團資源提供客戶籌資完整服務,並研議成立證券創投公司,延伸承銷服務範圍,成為企業籌資的最佳夥伴。
第一金證券今年已輔導潤德(6881)、青新(6951)、星宇等IPO ,邦睿(6955)預定30日業績發表會,即將在年底前掛牌;興櫃主辦 則有仲恩生醫(7729)、安基生技(7754)、吉晟(7762)、三大未 來(7761)及能率亞洲資本(7777)等五件,承銷業務表現斐然。
今年最受市場矚目的當屬星宇航空,星宇是台股第一家以多元上市 公司;上市資本額300億餘元,為近十年掛牌上市公司資本額第一高 ;辦理上市前競拍金額達74.4億元,為上市櫃公司IPO第一高;公開 申購參與申購的合格抽籤筆數為160萬7,558筆,為今年來首例突破百 萬的新股抽籤,申購筆數刷新上市櫃公司IPO第一高。
第一金證券強化承銷輔導業務,首先是策略性爭取大型企業上市案 ,如星宇。第一金證券指出,2022年6月與星宇簽訂上市輔導契約, 當時正逢新冠疫情時期,航空客運近乎停擺,要推動股票上市對雙方 都有不少壓力及關卡要克服。但看到星宇於逆境下展現韌性,強化教 育訓練及飛安等基礎作為未來發展的基石,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本公 司不但輔導團隊傾全力協助,更逐步增加星宇部位,成為星宇第八大 股東,展現力挺決心。
第一金證券也強化興櫃造市能力,星宇一直是興櫃股票交易量冠軍 ,買賣熱絡程度不下於上市櫃公司,第一金證券善盡主辦承銷商的責 任,2023年興櫃造市排名為全體證券商第四名,專業承銷服務獲得企 業客戶肯定與信賴。
同時,第一金證也持續聚焦在協助新創產業IPO,如環工股青新、 生技股邦睿都是在創新板上市。另外,今年登錄興櫃的仲恩、安基、 吉晟、三大未來也分別是生技股及環工股;至於能率亞洲資本則是台 灣資本市場第二家永續型創投公司,輔導能率亞洲可響應政府「亞洲 資產管理中心」中的「擴大投資臺灣計畫」,為新創產業盡一份力。
未來第一金證券將搭配第一金控集團資源提供客戶籌資完整服務, 並研議成立證券創投公司,延伸承銷服務範圍,成為企業籌資的最佳 夥伴。
加入理監事會的九位新生代,包括台灣生物醫藥製造(TBMC)執行 長張幼翔、友華生技執行長蔡孟霖、台安生技總經理林世嘉、中研院 生醫轉譯中心主任吳漢忠、工研院副總暨生醫所所長莊曜宇、生技中 心代執行長陳(糸秀)暉、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謝興邦、浩 鼎營運長高國霖、國衛院技轉及育成中心主任蔡熙文等,理監事陣容 堅強。
創立於1989年的生物產協會,迄今已35年,目前有164家團體會員 。
新任理事長劉理成表示,台灣生醫產業需要走向國際,協會近幾年 透過與全球生技協會BIO的合作,成功舉辦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 aiwan,成為亞洲最大的生技展會;同時協會林治華秘書長今年也獲 選為國際生技協會組織(ICBA)副主席,均有助於台灣跨入國際生醫 市場,強化國際鏈結。期盼未來能積極參與產業政策制定,突破障礙 及瓶頸,協助生技產業更創高峰。
生物產協會新任常務監事由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生醫產業主持會計師 游淑芬擔任,免疫功坊董事長張子文、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曾惠瑾榮譽 副所長則當選常務理事。另聘任李鍾熙為榮譽理事長、陳昭義為榮譽 監事。
安基生技董事長暨總經理黃文英、可鼎資本吳忠勳顧問、保瑞董事 長盛保熙、Onward Therapeutics董事長葉常菁、中華開發資本大健 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泰合生技董事長李世仁、永昕生醫董事長 陳佩君、祥翊製藥董事長吳永連、三福生技總經理鄭建新等都加入理 事陣容。
馬海怡與祥翊製藥吳永連共同創辦「生技產業深耕學院」,培育產 業人才不遺餘力,近兩年推動台灣新藥產業聯盟,串連新藥研發上下 游供應鏈,國內外超過千名生技專業人士參與。
抗體新藥爭霸戰,台灣廠商26家參戰
2024亞洲生技大會即將在7月登場,屆時將有50家來自全球的新創公司進行簡報,其中包含台灣廠商26家,展開新藥開發與數位醫療的爭霸戰。
台灣的領軍廠商包括技轉前中研院長翁啟惠的磐石醫藥、抗體之父張子文創立的免疫功坊,以及學名藥天王陳志明創立的新源和安成生技等。
值得關注的台灣廠商:
- 磐石醫藥:翁啟惠團隊開發的廣效新冠疫苗,隨著疫情再起,備受矚目。
- 免疫功坊:擁有超長效藥物平台,今年將有二個新藥進入一期臨床,包括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症的GLP-1新藥。
- 安成生技:罕病新藥AC-203已進入多國二/三期臨床,目標在2026年申請美國新藥查驗登記。
- 新源生技:專注於治療乾眼症和黃斑部疾病的藥物,入選百靈佳殷格翰生醫新創加乘計畫。
- 邦睿:全球首家提供完整男性不孕症解決方案的企業。
- 炳碩生醫:開發的「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已獲美國FDA上市許可。
- 宇康:利用AI技術為構音障礙患者設計專屬的語音辨識系統。
創投業界認為,參賽廠商的研發實力與明星產業的發展潛力,預計將在投資高峰論壇中掀起吸金潮。
本次投資高峰論壇鎖定領域為新藥開發與數位醫療,遴選來自美、 加、英、日、韓、瑞士、立陶宛及台灣等50隊優秀新創公司上台簡報 ,最火熱的ADC(抗體藥物複合體)、抗體新藥,還有AI應用於臨床 試驗、新藥開發、影像診斷等廠商都加入賽局。
投資界認為,各廠商的研發能量及正值明星產業未來爆發力,預期 將掀起吸金戲碼。
初步統計,台廠獲海內外創投推薦的共有26家廠商,新藥公司有浩 鼎、順藥、育世博-KY、安基、圓祥、安成生技、磐石、免疫功坊、 研生、安宏生醫、新源、漢康、安立璽榮、永福生技、昌郁醫藥、艾 沛;數位醫療則有邦睿、心誠鎂、雲象、炳碩、鈦隼、捷絡、宇康、 鉅怡智慧、智抗糖、醫乘智慧等。
2022年8月成立的磐石醫藥,技術來自於翁啟惠、基因體研究中心 研究員馬徹、林國儀等團隊開發抗冠狀病毒的廣效疫苗。近期新冠疫 情又起,該疫苗開發進度將成焦點。
張子文的免疫功坊擁有超長效胜((月太))藥物、融合蛋白等技 術平台,今年可望有二個新藥將入一期臨床,GLP-1新藥TE-810 5為 超長效GLP-1藥物,適應症為二型糖尿病、肥胖症及脂肪肝,已提出 澳洲一期臨床試驗申請。
陳志明投資的安成生技,旗下罕病新藥AC-203正進行多國多中心二 /三期臨床試驗,拚年底期中分析,2026年向美國FDA申請新藥查驗 登記(NDA)。新源生技攻治療乾眼症與黃斑部藥物,今年入選百靈 佳殷格翰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
數位醫療公司中,邦睿是全球首個提供完整男性不孕症整體解決方 案的企業,炳碩生醫開發的「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2022年獲美國 FDA上市許可;宇康以AI技術為構音障礙患者研發專屬的語音辨識系 統。
安基生技將於6月25日登錄興櫃,主要從事新藥開發。短期以AJ201甘迺迪氏症新藥開發的歐美市場做為主要營業收入來源,包括授權簽約金、委託研究收入、各階段的里程金及待藥品上市後的產品銷售分潤金。
輔導推薦證券商為第一金、元大、凱基、合作金庫、台新證券,興櫃認購價為45元。
星亞將於6月25日登錄興櫃,主要從事數位顯示系統及視覺燈光系統產品的研發、設計、製造及銷售。星亞公司前身為台亞半導體系統事業群,自1998年起即投入全彩數位顯示系統的研發、設計、和製造。持續推動相關技術創新,具有深厚技術背景與創新能力的研發團隊,從專案規劃、軟硬體設計、系統整合一站式服務,堅持台灣製造的高品質標準,以提供最高品質和卓越服務滿足客戶的需求。
輔導推薦證券商為凱基、元大證券,興櫃認購價為45元。
心誠鎂將於6月25日登錄興櫃,主要從事醫用手持式震動篩網霧化器的設計、開發、生產及銷售,為藥廠客戶提供早期開發階段所需客製化霧化器設計與藥物霧化測試,並進一步提供霧化器量產與上市後監督等全方位CDMO服務;輔導推薦證券商為元大、宏遠證券,興櫃認購價為57元。
金色三麥將於6月26日登錄興櫃,主要是連鎖餐飲服務業,從事精釀啤酒釀造、餐廳經營、各式飲品銷售。旗下品牌還有微兜petit doux、BAC、咖哩樹、麥漢堡、BlahBlah Bar、SPORTS NATION,以及精釀啤酒品牌SUNMAI等。輔導推薦證券商為富邦、第一金證券,興櫃認購價為168元。
<p>**生技新兵安基登興櫃 罕病新藥AJ201拚2028上市**</p> 生技產業再添生力軍!安基生技(7754)預計本月25日登錄興櫃,每股承銷價為45元。安基董事長黃文英透露,旗下新藥進度最快速的,是授權給美國上市公司Avenue的罕病新藥AJ201,已完成一期b/二期a臨床試驗收案和給藥,將於今年第3季解盲,明年可望進入樞紐試驗,預計2028年取得藥證上市。 黃文英表示,安基目標鎖定臨床前轉譯,將新藥帶入臨床一期/二期的概念驗證試驗,爭取早期授權。目前專注研發皮膚、神經和罕見疾病領域的First-in-Class及Best-in-Class小分子新藥。 成立於2014年的安基,資本額9.35億元,主要股東包括台杉、富邦金、統一國際、永豐金、友華生技、國聯、大樹、台安、兆豐、合庫、彰銀、台企銀、中盈、創新工業等,前十大股東合計持股達58.1%。安基也計畫於2025年申請上市櫃。 安基的產品線中,治療甘迺迪氏症的新藥AJ201,去年2月已將歐美開發和商業化權利授權給Avenue,授權金額達2.5億美元,但僅限於口服劑型。法人看好二期a臨床試驗解盲後,加上授權協議允許分享數據,未來授權日本等其他地區和加入多國中心臨床的機會將大幅提升。</p>
黃文英表示,安基的目標是積極發展臨床前轉譯,將新藥導入臨床 一/二期的概念驗證試驗,拚早期授權。目前鎖定開發皮膚、神經、 罕見疾病的First-in-Class及Best-in-Class小分子新藥。
創立於2014年的安基,資本額9.35億元,主要股東有台杉、富邦金 、統一國際、永豐金、友華生技、國聯、大樹、台安、兆豐、合庫、 彰銀、台企銀、中盈、創新工業等;前十大股東持股達58.1%,該公 司也規畫2025年遞件申請上市櫃。
安基產品線中,治療甘迺迪氏症新藥AJ201,在去年2月以2.5億美 元將歐美開發與商業化權利授權美國那斯達克上市公司Avenue。惟該 授權僅為口服劑型,法人看好二a臨床解盲後,且授權協議也同意數 據可分享,對未來授權日本等其地區,並加入多國中心臨床頗樂觀。
**台灣生技授權大豐收 安基生技2.5億美元居次**
台灣生技產業持續展現國際競爭力,2023年創下生醫產品藥品、醫材研發國際授權新紀錄。根據生策會統計,共計11項產品授權海外,授權金額突破15.36億美元,遠超前一年。 這11項授權品項中,僅1項為醫材,其餘10項為新藥,其中昱展的戒毒藥ALA-1000以8.62億美元居冠。安基生技緊追在後,罕病用藥AJ201以2.5億美元成功授權。 此外,國邑的L606授權金為2.25億美元、藥華藥的百斯瑞明授權金為1.1億美元、台新藥的APP13007授權金額則為8,600萬美元。 生策會表示,台灣生技新藥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漸開花結果。除了常見的學名藥、小分子藥物及生物製劑開發外,改良型新藥開發成果也相當豐碩,吸引國際藥廠青睞。 在五大授權案中,台新藥旗下眼部術後止痛抗發炎新藥APP13007,授權美國上市製藥公司Eyenovia,將於今年年中展開銷售。 昱展的長效型鴉片成癮症注射劑ALA-1000授權給Indivior PLC公司,未來可獲得10%~15%的銷售分潤。 值得注意的是,安基生技的罕病甘迺迪氏症新藥AJ201,授權給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生技新藥公司Avenue Therapeutics Inc,是近年來最大的罕見疾病新藥授權案。**台灣生醫國際授權猛增!安基生技小分子新藥大放異彩** 台灣生醫產業傳捷報!根據生策會發布的統計,2023年台灣生醫產品國際授權總規模突破490億元新台幣,相較2022年激增3.65倍。其中,安基生技的小分子新藥AJ201以2.5億美元(約新台幣79億元)的授權金額,成為授權規模最大的新藥之一。 生策會表示,2023年是台灣生醫產品國際授權豐收的一年。從去年3月至10月,共有11項產品成功推進國際授權,其中包含10家新藥開發和1家醫材授權案。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新藥授權案中,占比最高的是昱展新藥的505(b)(2)新藥ALA-1000,授權金額高達8.62億美元(約新台幣275.6億元)。 除了昱展新藥和安基生技外,其他授權金額較高的新藥還包括:國邑藥品的505(b)(2)新藥L606授權金額為2.25億美元,藥華醫藥的大分子新藥百斯瑞明授權金額為1.1億美元,以及台新藥的505(b)(2)新藥APP13007授權金額為8,600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藥華醫藥治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的新藥百斯瑞明,已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家上市,並與國際藥廠Pint-Pharma GmbH簽署拉丁美洲七國商業授權合約,總金額最高可達1.1億美元。 在醫材授權方面,博晟生醫研發中的骨再生產品骨生長因子(OIF),也在去年4月與日本藤本製藥株式會社簽署日本獨家授權合約,後續臨床試驗和上市費用將由藤本製藥全權負責。 生策會強調,台灣生醫產業的國際授權規模不斷成長,反映出台灣新藥和醫材研發的實力獲得國際肯定。而各家新藥廠商的授權成功,將進一步推動台灣生醫產業的發展,提升台灣在全球生醫市場的競爭力。
台灣生醫產品藥品、醫材研發國際授權去年大豐收,據生策會統計 ,共有11項產品推進國際授權,較2022年增加5項,已揭露含研發里 程金的授權金額逾15.36億美元創新高,遠超過2022年的3.3億美元。
該11個授權品項中,僅1項為醫材,其餘10項由新藥囊括,其中昱 展的戒毒藥ALA-1000以8.6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71.6億元居冠,其 次是安基生技以2.5億美元授權的AJ201;國邑的L606授權金2.25億美 元、藥華藥的百斯瑞明以1.1億美元授權、台新藥的APP13007授權金 額8,600萬美元。
生策會指出,台灣生技新藥歷經20多年發展,已陸續進入開花結果 階段。在多元發展下,除了常見的學名藥、小分子藥物及大分子藥物 (生物製劑)開發外,改良型新藥(505(b)(2))開發成果也相 當豐碩,吸引國際藥廠授權。
排行前五大授權案中,將進入收成的台新藥,旗下眼部術後止痛抗 發炎新藥APP13007,2021年以900萬美元將中國與港澳市場授權給遠 大醫藥後,去年則與美國上市製藥公司Eyenovia簽署美國市場獨家授 權合約。該新藥今年3月已通過FDA上市許可,今年中展開銷售,由台 新藥負責供貨、Eyenovia負責後續美國市場銷售。
創下台灣生醫業授權金額紀錄的昱展,則是將長效型治療鴉片類成 癮症注射劑ALA-1000及其他含有丁基原啡因的相關產品,授權全球戒 毒藥龍頭Indivior PLC公司,未來並可獲得10%∼15%的銷售分潤。
受惠簽約金挹注,昱展去年EPS以6.71元改寫新高,激勵該股1日吸 引外資買超,股價直奔漲停板332.5元,成交量緩步放大至833張,多 頭有重起爐灶味道。
安基的罕病甘迺迪氏症的AJ201,授權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生技新藥 公司Avenue Therap eutics Inc,是近年來最大的罕見疾病新藥授權案。
除此之外,國邑治療第一類肺動脈高壓及第三類間質性肺病相關肺 高壓的L606,授權美國藥廠Liquidia ,除授權金和銷售分潤外,國 邑也將負責藥品的生產、充填。
生策會昨(1)日公布2023年台灣生醫產品研發(藥品、醫材)國際授權總規模,共有11項產品成功推進國際授權,相較2022年增加五項,目前已揭露授權總金額逾15.36億美元(約新台幣490.86億元),超過2022年的3.3億美元,成長3.65倍。
生策會表示,2023年是台灣生醫產品研發國際授權豐收的一年,從去年3月至10月共完成十家新藥開發以及一家醫材授權案。生策會統計,5,000萬美元以上的新藥授權案共有五件,其中昱展新藥授權總金額8.62億美元(約新台幣275.6億元)規模最高。
這五件新藥開發大型授權案中,共有三件屬於505(b)(2)新藥,另外大分子及小分子新藥授權各有一件,分別為昱展新藥的505(b)(2)新藥ALA-1000的8.62億美元、安基生技小分子新藥AJ201的2.5億美元、國邑藥品505(b)(2)新藥L606的2.25億美元、藥華醫藥大分子新藥百斯瑞明(1.1億美元),以及台新藥505(b)(2) 新藥APP13007的8,600萬美元。
此外,這五項完成國際授權的案例中,藥華藥治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的新藥百斯瑞明已在美國、日本等國上市,後來再與國際藥廠Pint-Pharma GmbH簽署拉丁美洲七國商業授權合約,總金額最高可達1.1億美元,以及上市後雙位數百分比的銷售權利金。
台新藥2023年8月與美國上市製藥公司Eyenovia, Inc.簽署美國市場獨家授權合約。台新藥獲得簽約金、發展里程金及銷售里程金合計最高8,600萬美元。這項藥物已獲美國FDA通知,預計2024年中展開銷售。
醫材授權方面,博晟生醫旗下研發中骨再生產品骨生長因子(OIF)去年4月與日本藤本製藥株式會社簽署日本獨家授權合約,將由藤本製藥負責在日本執行的後續臨床試驗及取證上市的全額費用。
台灣生醫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可說是逆勢上漲,即便面對全球市場的波動,台灣的生醫股仍能持續攀升。這背後,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還有市場對台灣生醫產業的信心增長。以下,就讓我們一探究竟,看看台灣生醫產業的發展現況。
回顧2022年初,一位專業雜誌訪問時,對於未來一兩年台灣生醫資本市場的榮枯,我和一位證券分析師的預測截然不同。我對台灣生醫市場抱持正面看法,並且至今這一預測仍然站穩腳跟。這份信心來自於多年來對生醫產業的接觸和研析。
首先,台灣生醫產業得益于兩項重要政策的推動。2007年啟動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和台灣資本市場的支持,讓無論是獲利或未獲利的生醫公司都有機會在資本市場籌資。這一政策在當時就引起了國際關注,許多亞洲資本市場紛紛來台取經。
近年來,台灣生醫產業不斷深耕,技術和產品線越來越受到國際重視。許多國際大廠的高階人才也紛紛回台貢獻,這對技術的深耕和臨床試驗的推進都是一大利好。近期,台新藥、昱展、安基、國邑等公司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面對全球生醫資本市場的低谷,台灣生醫產業卻看到了機會。現在正是最佳的募資時點,積極加速研發進程,將能夠提升國際競爭力。從投資角度來看,危機入市是最佳時機。美國許多產品頂尖的企業因為股市低落而籌資困難,若能慎選產品線進行併購或授權,將是極佳的投資機會。
總結來說,台灣生醫產業的發展前景看漲,不僅因為政府的政策支持,還因為市場對其的信心增長。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台灣生醫產業將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政策與市場相挺,台灣生醫股逆勢上漲
美國那斯達克生醫指數從2021年的高點5,517下跌,到今年10月13 日收在3,936.7,跌幅約29%。而香港恒生醫療保健或生物科技指數 跌幅,較之美國那斯達克生醫指數則有過之,從2021年的高點下跌, 迄今跌幅更達64%。反之,當全球股市跌跌不休之際,台灣生醫指數 ,不論上市生醫指數,或者櫃買生醫指數,皆從2021年的高點繼續攀 升,迄今成長超過10%。若從2020年低谷起算,則成長至少2到3倍。 亦因為這一波全球生醫資本市場消長變化,吸引多家海外生醫公司紛 紛詢問回台上市櫃的可能性,2012年到2015年灣生醫資本市場股市榮 景嫣然再現。
台灣生醫產業的蓬勃發展,拜兩個重要政策所賜,其一係2007年啟 動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其二即為台灣資本市場的支持,取 得經濟部「科技事業具市場性意見書」即可向證券主管機關申請上市 櫃籌措資金。前者制定後,我在次年帶著它赴美招商,所有在地與會 者無不眼睛一亮,詢問相關研發及股東投抵等相關規定,規劃回台籌 設生醫公司的可能性。後者則為前述掀起第一波生醫產業上市櫃榮景 的推手,亦就是沒有獲利、亦未產生營業收入的生醫公司,亦有機會 在資本市場籌資。當年是項榮景,吸引保守的亞洲資本市場紛紛來台 取經,例如香港、大陸及韓國,不僅造就香港生物科技公司在2018年 掀起的上市熱潮,亦間接推波助瀾於香港掛牌的大陸生技公司迅速發 展。
■生醫產業深耕有成,吸引國際與投資人目光
而近期臺灣證券交易所,對於新經濟及政府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的重視,更陸續推出鬆綁投資人資格、聚焦以市值為核心、縮短掛牌 準備期程的創新板等措施,在在顯示資本市場對創新科技及生醫事業 籌資的支持。
為何我對台灣生醫資本市場有信心呢?除了前述政策助益外,台灣 生醫產業推動約40年,鋪陳的技術及產品線,愈來愈被國際重視,持 續的授權成功更帶動投資人信心。前有智擎、寶齡富錦、太景、益安 ;近期有合一、逸達等;今年更有台新藥、昱展、安基、國邑等。後 續愈來愈多國際大廠高階人才回台貢獻,深信將促成更多技術的深耕 及臨床試驗推進的突破,帶給資本市場更多好消息。投資人對生醫產 業亦從完全不理解,漸被教育認知,面對臨床試驗結果,冷靜以對, 解盲失敗成為單家公司股價影響,而非股市全面重挫。凡此都支持台 灣生醫資本市場發展愈趨健康。
這一波全球生醫資本市場的低谷,帶給台灣生醫產業甚麼契機呢? 此刻在台正係最佳募資時點。儲備豐沛糧草、加速研發進程,才能更 具國際競爭力。另從投資角度,危機入市乃最佳時機。美國此時存在 諸多產品頂尖,但資金不足,因股市低落籌資困難之企業;若能慎選 產品線,進行併購或授權,當是甚佳時機。台灣生醫併購天王保瑞, 因併購,營業收入從2017年的3.6億元到2022年度的104.9億元,成長 28倍有餘,市值亦從2017年的10億元成長到近期約600億元,成長更 達60倍,他的成長策略制定、商機掌握及併購後管理領導力,暨透過 資本市場資源茁壯發展所展現的營運綜效,實為生醫企業可思考效尤 借鏡之處!
台灣生技產業今年來可是大放異彩,從年初到現在,我們的國內生技公司已經成功完成八項國際授權,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啊!這八家生技龍頭中,包括昱展、安基、國邑和藥華,他們的授權金額都突破了1億美元的大關,總金額衝上15.4億美元(約新台幣500億元),這可是我們台灣生技史上的新高紀錄呢! 其中,昱展的長效型鴉片成癮注射劑ALA-1000,因為臨床試驗結果亮眼,成功吸引了原開發廠Indivior,這是台灣新劑型新藥賣回原廠的首次,而且還是創下了8.6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75億元)的權利金紀錄,真的太厲害了! 安基生技也不甘示弱,他們的AJ201罕見疾病-甘迺迪氏症小分子新藥,在今年3月成功將歐美市場授權給Avenue Therapeutics Inc.,签约金和里程碑金總金額最高可達2.5億美元。 國邑藥品則是在6月宣布,他們自研的L606治療肺動脈高壓和間質性肺病相關肺高壓的新藥,將北美市場授權給Liquidia公司,签约金和里程碑金總金額最高可達2.25億美元。 藥華藥也在6月宣布,與國際藥廠Pint-Pharma GmbH簽訂了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在拉丁美洲七國的授權合約,里程碑金總金額1.1億美元。 台新藥在8月宣布,他們眼部術後發炎疼痛新藥型藥物APP13007將美國市場授權給Eyenovia, Inc.,签约金、發展里程金及銷售里程金總金額8,600萬美元。 太景生技的流感抗病毒藥物TG-1000,則是將大陸及港澳市場授權給健康元藥業,签约金2,000萬元人民幣,後續還有里程金及銷售權利金。 台灣東洋在6月將微脂體兩性黴素學名藥Amphotericin B (Lipo-AB)的歐洲市場授權給國際藥廠,签约金及後續三期里程碑金總金額90萬美元。 看來台灣生技產業真的是越來越厲害了,這些成績讓我們為之驕傲啊!
這八家成功將產品授權國際的生技公司中,包括昱展、國邑、台新藥、東洋等四家公司都是以505(b)(2)改良劑型新藥獲得國際藥廠認可;安基、藥華、太景則是以全新藥物獲國際授權;博晟生醫則是以骨再生產品「骨生長因子」(Osteo-Inductive Factor, OIF)成功完成授權。
昱展的長效型鴉片成癮注射劑ALA-1000因臨床一╱二a試驗結果不俗,成功吸引原開發廠Indivior同意執行全球專屬授權之選擇權,創下台灣新劑型新藥賣回原廠首例。
昱展與Indivior合約包括一、三、六個月劑型三項產品,該公司可獲得的權利金最高可達8.6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75億元),創生技授權最高紀錄。
安基生技新藥也在今年3月宣布,其AJ201罕見疾病-甘迺迪氏症小分子新藥,成功將歐美市場授權給Avenue Therapeutics Inc.,簽約金、里程碑金合計最高達2.5億美元。
國邑藥品6月也宣布,自行開發的L606治療第一類肺動脈高壓(PAH)及第三類間質性肺病相關肺高壓(PH-ILD)兩項適應症的北美市場,授權給Liquidia公司,簽約金、里程碑金等合計最高2.25億美元。
藥華藥同樣也在6月宣布,與國際藥廠Pint-Pharma GmbH簽訂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Ropeg)拉丁美洲七國授權合約,里程碑金總金額1.1億美元;台新藥8月宣布,眼部術後發炎疼痛新劑型藥物APP13007美國市場,授權給Eyenovia, Inc.,簽約金、發展里程金及銷售里程金合計8,600萬美元。
太景生技今年3月宣布,流感抗病毒藥物TG-1000大陸及港澳市場,授權給大陸藥廠健康元藥業,除了簽約金人民幣2,000萬元之外,後續還有里程金及上市銷售後不超過11%之銷售權利金;台灣東洋6月也將微脂體兩性黴素學名藥Amphotericin B (Lipo-AB)的歐洲市場授權給國際藥廠,簽約金及後續三期里程碑金合計90萬美元。
台灣生技創投市場近期掀起一波募資熱潮,多家創投公司紛紛規畫籌資計畫,其中,<安基生技新藥>這家新創公司更是搶攻這一波孕育生技獨角獸的機會。在這波熱潮中,生技創投公司紛紛推出新基金,其中,鑽石生技規畫募集160億元基金,規模壯觀;台杉生技基金則規畫募資2億美元;安富基金2號預計30億元,倍利生技則規畫16.8億元,預計9月資金可全數到位。 過去,生技創投多扮演早期種子基金的角色,主要投資研發價值鏈前段的新創公司。但現在,這些創投公司開始轉向投資發展到較晚期的生技公司,希望補足台灣生技產業最缺乏的「最後一哩路」,幫助產品進入全球主要藥品與醫材市場。 以倍利生技為例,原名福邦的它成功投資仁新醫藥、科脈生技後,近期啟動募資16.8億元,增資後資本額達20億元。該創投基金年限到期後,將保留部分投資部位並轉型為永續型生技創投基金,並規畫IPO。 而擁有史上最大生技基金掛牌光環的鑽石生技,規畫募集二檔合計100~160億元基金,據傳已有金控、壽險、電子業大咖及國際主權基金參與。鑽石董事長路孔明表示,這筆資金將有8~10年的存續規範,預計明年第1季會成立兩家公司,專注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科技、滿足醫療缺口的藥物、創新醫材等領域,未來將進行併購與合作,創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獨角獸。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指出,台灣過去30年間創投對國內公司的投資累積達1,760億元,帶出投資總額超過2.45兆元,超過3分之1的上市櫃公司是由創投扶持,整體營收中有創投參與的GDP達19%。 在這波創投熱潮中,安基生技也表現亮眼。旗下治療罕見疾病-甘迺迪氏症的小分子新藥AJ201,今年3月已以2.5億美元授權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生技新藥公司Avenue Therapeutics Inc,未來並享有歐美市場超越兩位數的銷售分潤。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生技創投比較偏向扮演早期種子基金角色,鎖 定的大都是研發價值鏈前段的新創公司,而鑽石的第二檔基金則瞄準 發展到較晚期的生技公司,希望補足台灣最缺乏的生技最後一哩路, 推動產品進入全球主要藥品與醫材市場。
原名福邦的倍利生技,成功投資仁新醫藥、科脈生技後,近期啟動 募資16.8億,增資後資本額20億元,瞄準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該創 投基金年限到期後,保留部分投資部位並轉型為永續型生技創投基金 ,並規畫IPO。
頂著史上最大生技基金掛牌光環的鑽石,擬募集二檔合計100∼16 0億元,據傳已有金控、壽險、電子業大咖及國際主權基金參與。鑽 石董事長路孔明表示,此資金將有8∼10年的存續規範,預計明年第 一季會成立兩家公司,鎖定具國際競爭力創新科技、滿足醫療缺口的 藥物、創新醫材、透過免疫調節點改善癌症的創新藥、腸道菌微生物 與定菌株與其代謝產物產品與相關技術,未來將進行併購與合作打國 際盃,創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獨角獸。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表示,台灣1984至2007年間創投投 資國內公司累積達新台幣1,760億元,帶出投資總額超過2.45兆,有 超過3分之1的上市櫃公司是由創投扶持,整體營收中有創投參與的G DP達19%。
台杉投資的公司中,安基生技旗下治療罕見疾病-甘迺迪氏症小分 子新藥AJ201,今年3月以2.5億美元授權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生技新藥 公司Avenue Therap eutics Inc,未來並享有歐美市場超越兩位數的 銷售分潤。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近日在參加亞洲生技大展(BIO Asia-Taiwan)時強調,生技產業是政府核心戰略,今年國科會科技預算重點投入於生技領域,總額超過1,300億元。他希望台灣能夠利用研發與製造的優勢,將生技價值轉換為市場價格,就像DNA雙股螺旋一樣,同時進展。
鄭文燦指出,今年亞洲生技大展是疫情後規模最大的生技展,聚集了來自19國的800家指標性大廠,展覽會同時展現了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的多項優勢,包括高品質醫療、優秀人才、資通訊產業、醫療實證和實驗室資源等。各部會也積極支持生技產業發展,其中國科會的科技預算明顯重視生技領域。
經濟部對《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進行修正,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納入,並推動CDMO經營模式。金管會的創新版和戰略新板也為生技業提供更友善的資本市場環境。衛福部則從健康守護者的角色轉向建構醫療法規環境,以促進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
27日開幕的亞洲生技大展,頒發了傑出生技產業獎,其中「產業金質獎」由保瑞、長聖生技、啟新生技、利統奪得;「潛力標竿獎」則由中裕、安基生技、長佳智能、和康生獲獎;「產業創新獎」則由亞果生醫、晉弘科技、博晟生醫、正瀚生技、葡萄王生技獲選。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疫情讓產業更加努力發展,今年大會以「擁抱亞洲動能」為主題,將產業上下游劃分為19個展區,從研發、創新到市場應用,完整呈現亞太區生技產業的脈動與成果。李鍾熙期望未來能吸引更多國際與會者參加,將台灣的生技動能推向國際。
全球生技協會(BIO)執行長Rachel King透過線上方式表示,BIO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倡導組織,42%以上的會員和參與者來自美國境外,顯示生物科技在全球的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