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民實業-新(興)公司新聞
台灣環保實業龍頭惠民實業(股票代號:6971)今轉興櫃一般板,正式踏入台灣證券市場的新篇章。這家由污水處理廠代操工程起家的公司,如今已發展成為環保工程一條龍的事業體系,涵蓋水利工程、環保工程、污泥處理、廚餘回收、再生水及海水淡化等循環經濟領域。 惠民實業在台灣環工及水利代操作的國內市占率領先,近年來營收穩定成長。110年,公司成功完成水利署抗旱計畫中新竹與台中6,000CMD與1.2萬CMD海水淡化的緊急工程,112年更承包了高雄興達發電廠緊急海淡機組。目前,惠民實業的污水處理操作廠次共46個,處理水量佔全國29%,是領先的廠商。 為了提升競爭力,惠民實業打破傳統組織制度,推動專案制,讓案場由專案全權負責,從人事招聘、成本採購、進度到品質都有專業團隊負責。公司深知「人才是惠民唯一的資產」,特別重視員工的教育訓練及專業證照,還補助員工升學,幫助他們取得國立大學環工或水利碩士學位,並逐年增加取得專業證照的人數及類別。 子公司萬嘉污泥處理廠已於112年取得營運執照,並於當年度12月開始收料啟動污泥處理作業。由於台灣污泥處理廠供不應求,萬嘉的正式營運將為惠民集團帶來更多成長動能。 112年截至11月底,惠民實業自結營收達17.20億元,較前一年同期成長32.17%。雖然此前萬嘉屬於投資期,惠民仍須承擔投資成本,但未來萬嘉開始營運後,將有機會為集團帶來更多獲利。
惠民在台灣環工及水利代操作的國內市占率名列前茅,近年來營收穩定增長,110年順利完成水利署抗旱計畫中新竹與台中6,000CMD與1.2萬CMD海水淡化的緊急工程,112年高雄興達發電廠緊急海淡機組也是由惠民承包完成。惠民實業目前污水處理操作共46個廠次,污水處理水量占全國29%,屬領導廠商。
惠民能在市場上快速接案獲利,關鍵之一在於打破傳統的組織制度,公司內部推動專案制,案場由專案全權負責,包括人事招聘、成本採購、進度及品質等。代操是技術密集的行業,惠民認為「人才是惠民唯一的資產」,因此特別注重教育訓練及專業證照,除了辦理學習護照作為升等依據之外,更補助員工升學,有幾位員工進來惠民時才高中、高職學歷,現在都取得國立大學的環工或水利碩士,取得專業證照的人數及類別亦是逐年攀升。
100%子公司萬嘉污泥處理廠已於112年取得營運執照,並於當年度12月開始收料啟動污泥處理作業,萬嘉處理的污泥包含D-0901有機污泥、D-0902無機污泥及D-0999混合污泥。所有污泥處理廠處理完污泥後皆有污泥需透過處理廠處理,目前台灣可污泥處理廠仍屬於供不應求情況,未來萬嘉正式營運後將挹注惠民集團更多成長動能。
惠民110年、111年營收分別為16.09億元及14.79億元,稅後淨利3,975.2萬元及5,231.4萬元,EPS分別為1.14元及1.54元。112年截至11月底公司自結營收達17.20億元,較前一年同期成長32.17%。由於此前萬嘉屬於投資期,惠民尚須承擔投資成本,未來萬嘉開始營運後,將有機會增加集團獲利。
台股昨日(28日)再度展現穩健的走勢,市場氛圍持續熱絡。這週以來,興櫃市場的個股表現相當亮眼,其中梭特(6812)以28.5%的周漲幅成為興櫃股王,顯示出光電族群強勁的表現。根據櫃買中心公布資料,本周興櫃市場總成交金額達到103.82億元,成交股數1.87億股,成交筆數則有11.19萬筆,顯見投資者對於興櫃市場的興趣持續升温。 這週興櫃個股平均漲幅為0.07%,但周漲幅超過一成的個股有16檔,其中兩檔的漲幅甚至超過三成。除了梭特之外,台灣精材以24.8%的漲幅位居第二,群利科技則以22.7%的漲幅緊追在後。其他漲幅在一成以上的個股還包括久昌、華洋精機、唯數、日盛台駿、高明鐵、惠民實業-新以及青新等。 在族群分布上,本周的領漲股分散於各個產業,其中電子族群有四檔,次產業則涵蓋半導體、光電等。綠能環保及其他產業各兩檔,電機機械及文化創意股各一檔。這些產業的表現都相當亮眼,顯示出市場對於不同產業的多元投資興趣。 在眾多漲幅個股中,惠民實業-新也以12.8%的漲幅表現不俗,這家公司的表現也值得投資者關注。隨著市場的持續穩定,以及各個產業的逐漸復甦,未來台股及興櫃市場的投資機會頗為可期。
根據櫃買中心昨日資料顯示,興櫃股票本周總成交金額103.82億元、成交股數1.87億股、成交筆數11.19萬筆。興櫃個股本周以來平均漲幅0.07%,周漲幅超過一成檔數有16檔,其中兩檔漲幅超過三成,漲幅前十強介於12.4%至24.8%。
領漲股本周族群分散,電子族群四檔,次產業包含半導體、光電等;綠能環保及其他產業各二檔;電機機械及文化創意股各一檔。
漲逾兩成有梭特28.5%、台灣精材24.8%、群利科技22.7%;一成以上包含久昌17.3%、華洋精機15.6%、唯數15.1%、日盛台駿14.4%、高明鐵13.9%、惠民實業-新12.8%、青新12.4%。
台灣環保建設龍頭企業惠民實業(股票代號:6971)於7月24日正式登上戰略新板,開啟新篇章。此次戰略新板登錄價格定於每股55元,由永豐金證券主辦輔導,為綠能環保類股帶來一股新鮮力量。 惠民實業從污水處理廠的代操工程起家,逐步發展到水利工程、環保工程、污泥處理、廚餘回收、再生水及海水淡化等循環經濟領域,形成環保工程一條龍的事業體系。在台灣環工及水利代操作的市場上,惠民實業的市占率名列前茅,近年來營收穩定增長。 2021年,惠民實業成功完成水利署抗旱計畫中新竹與台中6,000CMD與12,000CMD海水淡化的緊急工程,2023年更是承包了高雄興達發電廠緊急海淡機組。目前,惠民實業污水處理操作共45個廠次,占全國比重44%,污水處理水量占全國29%,成為產業領導廠商。 近年來,惠民實業的財務表現亮眼。110年、111年營收分別為16.09億元及14.79億元,稅後純益39,752千元及52,314千元,EPS分別為1.14元及1.54元。112年上半年公司自結營收達8.63億元,稅後純益32,006千元,EPS 0.91元。 惠民實業不僅在業務上發揮卓越表現,還在企業文化上不斷創新。公司內部推動專案制,讓案場專案全權負責,包括人事招聘、成本採購、進度及品質等,其他公司組織部門則提供後勤支援,提高管理效率。惠民實業強調「人才是惠民唯一的資產」,注重員工教育訓練及專業證照,助力員工成長。 此外,惠民實業100%子公司萬嘉污泥處理廠已完成試營運程序,預計今年取得營運許可並開始收料啟動污泥處理作業。隨著萬嘉污泥處理廠的正式營運,將為惠民集團帶來更多成長動能。
台灣的惠民實業(6971)近年來在水資源再利用循環產業上展現了驚人的整合能力,不僅降低了操作風險,更在多面向發展中達成了水資源的循環經濟目標。這家公司在公共工程領域的表現尤其亮眼,工程金額逐年攀升,且品質優異,多次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水利傑出貢獻團體」等殊榮,這些成就背後,是20多年來在代操作上的經驗累積和團隊不懈的努力。 惠民實業的團隊成功掌握了RO薄膜的關鍵技術,從污水處理廠跨足再生水廠,目前正進行內湖二期再生水廠及仁德再生水廠新建工程統包。在技術的掌握和累積上,惠民實業在面對旱災時,能夠迅速應對,110年時在新竹和台中分別完成兩座大型移動式海水淡化廠,今年(112年)則完成了南北調度,將台中移動式海水淡化廠轉移至高雄興達,有效解決了地區供水緊急問題。 從代操作起家,惠民實業不斷擴展業務,圍繞水資源處理深耕不輟。公司秉持從做中學習的精神,積極累積經驗與技術,並掌握整合能力,滿足業主需求。在環保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惠民實業在重大國家建設中扮演關鍵角色,逐步建立了品牌形象,並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可。這一切的努力,讓惠民實業在水資源循環經濟領域中,確立了產業領導地位。
台灣的惠民實業(6971)不僅是商業領域的佼佼者,更是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責任的先行者。該公司以「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指導,透過精準的ESG指標衡量,不斷推動企業的持續成長,並創造社會福祉。以水資源回收中心為例,惠民實業將SDGs的17項目標當作行動指南,其中11項與水資中心的工作直接相關,並聚焦於三大主軸:永續環境、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 在永續環境方面,惠民實業透過環境教育推廣水資源再利用,將處理後的再生水轉化為產業用途,有效提升水資源使用效率,並大幅降低自來水的使用量。這不僅保護了環境,也為社會帶來了實質的好處。 接著,在經濟成長主軸上,惠民實業投入能源、資源及水資源循環跨域加值,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的持續發展。而在社會進步方面,公司則著眼於保育生態和應對氣候變遷,推動在地永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惠民實業操作維護的內湖污水處理廠,已成功通過政府碳足跡減量計畫的第三方驗證,並於今年2月獲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頒發「產品碳足跡標籤證書」。這在台灣民生污水處理廠中是難得的成就,尤其是內湖廠的碳排放量為全國最低。 此外,惠民實業的關係企業萬嘉環保工業,則利用高溫熱處理技術將污泥循環再利用,作為低強度水泥的骨材,達成循環經濟目標。這項技術不僅減少了能源成本,還每年可減少約4萬公噸的碳排放量。 在節能減碳方面,惠民實業不遺餘力,使用低氮燃機及觸媒濾管,將空氣中的氮氧化合物及戴奧辛排放量降低至標準近10倍以下,顯示了公司在ESG責任上的堅定承諾。 總結來說,惠民實業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對ESG的深刻理解與實踐,不僅在商業上取得成功,更為台灣的永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台灣的惠民實業(股票代號:6971)自創立以來,已超過20個年頭,不僅是企業的典範,更是社會責任的先鋒。這家公司在面對全球環境挑戰時,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正視和積極的態度,從環境氣候變遷到生態衝擊,甚至貧困和資源耗竭,惠民實業都堅定地站在了環境保護的前線。 公司深知,要引領所有利害關係人跟上世界潮流,就必須不斷地引進新技術和新觀念。因此,惠民實業不斷檢視自身的操作程序,改善設備,並對管理上的現行做法進行不斷的審視,確保每一位幹部和員工都能在安心、快樂的環境中工作。 為了培養未來的環保專才,惠民實業每年都會提供給國內各大專院校環工系、水利系的學生獎學金,並贊助相關學會、協會的年會論文和研究成果發表。此外,公司還在寒暑假期間提供實習機會,讓對環工有興趣的學生能夠提前體驗職場生活,並培養他們的專業能力。 惠民實業的成長故事,從最初的10餘人發展到如今近千人的規模,這一過程充滿了挑戰與辛勞。但公司經營團隊始終心繫著每一位同仁的家庭與生活,承擔著更大的責任來關懷與公司一起成長的員工。 在環保工程方面,惠民實業承諾將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國內的環保工程與經濟發展做出實質貢獻。同時,公司也關注員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以及當地社區的整體生活品質,並提出具體行動方案來改善。公司期望透過明確的策略目標和污水處理廠價值鏈的落實,為社會帶來更多正面影響。
惠民在台灣環工及水利代操作的國內市占率名列前茅,近年來營收 穩定增長,2021年順利完成水利署抗旱計畫中新竹與台中6,000CMD與 12,000CMD海水淡化的緊急工程,2023年高雄興達發電廠緊急海淡機 組也是由惠民承包完成。惠民實業目前污水處理操作共45個廠次,占 全國比重44%,污水處理水量占全國29%,屬於產業領導廠商。
110年、111年營收分別為16.09億元及14.79億元,稅後純益39,75 2千元及52,314千元,EPS分別為1.14元及1.54元。112年上半年公司 自結營收達8.63億元,稅後純益32,006千元,EPS 0.91元。
惠民打破傳統的組織制度,公司內部推動專案制,案場由專案全權 負責,包括人事招聘、成本採購、進度及品質等,其他公司組織部門 如資訊、財務、會計、法務等均為專案的後勤部隊,可快速有效落實 管理,讓惠民持續保有競爭力。代操是技術密集的行業,是環工、水 利、化工、機械、儀控、電力、管線、汽修、生物科技及管理等專業 領域的整合,惠民認為「人才是惠民唯一的資產」,因此特別注重教 育訓練及專業證照,除了辦理學習護照作為升等依據之外,更補助員 工升學,有幾位同仁進來惠民時才高中、高職學歷,現在都取得國立 大學的環工或水利碩士,取得專業證照的人數及類別亦是逐年攀升。
此外,100%子公司萬嘉污泥處理廠日前已完成試營運程序,後續 待主管機關行政程序,有望今年取得營運許可並開始收料啟動污泥處 理作業。所有污泥處理廠處理完污泥後皆有污泥需透過處理廠處理, 目前台灣可污泥處理廠仍屬於供不應求情況,未來萬嘉正式營運後將 挹注惠民集團更多成長動能。
惠民實業積極爭取國內相關環保業務並推動公共污水處理廠、工業區和科學園區污水處理廠導入延壽智能化系統,以提高整體使用年限。同時,持續投入資源進行技術創新,開發更高效能、更環保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市場需求和環境保護的要求。
落實推動循環經濟是惠民實業的企業目標,未來將加強廢棄物處理和回收利用,將各類廢棄物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轉投資的桃園污泥處理廠預計今年落成啟用,計畫增設下游工廠,有效再利用廢污泥顆粒。在水循環方面,已深入研究薄膜技術多年,並完成民生公共下水道污水處理廠再生水處理和大型移動式海水淡化工程。在極端氣候影響下,水資源短缺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再生水源的優勢在於不受天然降雨影響,水利署已列為必要選項之一。惠民實業將繼續投入水循環相關業務的發展。此外,在廚餘回收方面,開發出4小時快速堆肥技術,未來計畫將廢廚餘變肥料、飼料,積極推動循環經濟。
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惠民實業將持續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推動綠色環保,同時,加強人才培養和強化團隊實力,吸引和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並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和學習機制,提供員工持續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在未來的25年,惠民實業的發展藍圖是持續努力創新,為解決全球環境和資源問題積極貢獻,實現經濟效益、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良性循環,並以追求卓越,引領行業發展,為員工、股東、客戶和社會創造持久價值為經營目標。
近年來惠民實業承攬的工程金額逐年攀升,由於工程品質良好,屢獲「公共工程金質獎」、「水利傑出貢獻團體」等獎項肯定,主要歸功於過去20多年在代操作上的經驗累積及同仁的努力,才能維持一貫的出色品質。
惠民實業的團隊因為掌握使用RO薄膜的關鍵技術,得以從污水處理廠跨入到再生水廠,目前在手的再生水廠包含內湖二期再生水廠及仁德再生水廠新建工程統包。另外,因為技術的掌握及平時的累積,在面臨極端氣候導致旱災期間,有能力協助水利署於110年分別在新竹及台中完成兩座大型移動式海水淡化廠,也在今(112)年缺水期間完成移動式海水淡化廠的南北調度,將台中的移動式海水淡化廠轉移至高雄興達,有效改善地區供水問題。
惠民實業以代操作起家,後續圍繞著水資源處理不斷拓展業務領域,秉持從做中學習的精神累積經驗與技術,掌握整合能力,積極協助業主的需求,逐步建立惠民實業的品牌,加上各界業主的肯定,才能屢屢獲得佳績並持續標得案件,尤其在重視環保議題下所推動的各項重大國家建設,讓惠民實業在水資源循環經濟領域具備產業領導地位。
以水資源回收中心為例,SDGs共計17項目標,其中有11項為水資中心推動重心,主要分為三大主軸:1.永續環境、2.經濟成長、3.社會進步。在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淨水及衛生的目標中,透過環境教育推廣水資源再利用相關議題,讓水資中心不只是處理污水的場址,處理後回收的水將可視產業需求,轉化為再生水予以再利用,提升水資源使用效率,大幅降低自來水的使用量,完成第一主軸-永續環境保護;再投入能源、資源及水資源循環跨域加值,邁向第二主軸-永續經濟成長;最後再將保育生態及因應氣候變遷下達到在地永續發展做為第三主軸目標-社會發展。
水資中心的妥善運作,建立親民友善的環境,最大效益是能促進周邊都市的發展,不僅整體地價會上升,還可以營造更佳的居住環境品質,使鄰避設施搖身一變成為親鄰公園,讓居民熱愛此地,達到共好共榮的目標。
目前由惠民實業操作維護的內湖污水處理廠響應政府投入碳足跡減量計畫,歷經近1年的努力,已通過第三方驗證公司查證確認符合標準,於今(112)年2月獲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頒發「產品碳足跡標籤證書」。目前國內僅有3座民生污水處理廠取得認證,內湖廠是其中之一,更是碳排放量最低的污水處理廠,處理每1立方公尺廢污水的碳排放量僅280g。惠民實業未來將陸續在各大廠站投入碳足跡減量計畫,展現節能減碳的決心。
惠民實業的關係企業-萬嘉環保工業利用高溫熱處理技術將污泥循環再利用做為低強度水泥(CLSM)的骨材,達成循環經濟目標。由於它屬於耗能產業,因此,在二次爐出口設置熱交換器,可回收攝氏850度的熱能,可以用來將污泥含水率從80%降至50%以下,此能源回收再利用的裝置,每年可減少約4萬公噸的碳排放量,也大幅減少處理的能源成本。為善盡ESG責任,惠民實業使用低氮燃機及觸媒濾管,使空氣中的氮氧化合物及戴奧辛遠低於排放標準近10倍之多,證明惠民實業與關係企業在節能減碳方面的努力已獲得具體成效。
惠民實業是台灣在地的環保工程公司,民國86年4月成立,在國內設有多處營業據點,提供客戶最即時的服務,加上合理價格和品質保證,成立迄今持續贏得客戶信任與支持。
惠民實業的經營宗旨是轉廢為能,近10年來,掌握到全球都在關注環保、能源及水資源議題,希望在原有的技術及服務基礎上貢獻所長,逐漸轉型到環工及水利循環經濟領域,包括:污水處理、再生水回收、海水淡化、污泥處理和廚餘回收等,已獲得卓越成果,例如:代操作安平水資源回收中心獲得營建署評鑑優等及財政部頒發金擘獎,雲林虎尾高鐵特定區及斗六水資源回收中心也先後獲頒金質獎等榮譽,以及下水污泥處理碳化示範驗證廠統包工程,將污泥再生為燃料的循環經濟也獲得金質獎肯定。惠民實業贏得近30個廠的水處理操作維護業務,包括:嘉義縣水資源回收中心廠站設備的延壽和節能改善工程、屏東縣廠站設備的延壽及節能改善推動計畫統包工程,及其他多個工程案。
除了與業主合作外,惠民實業也積極開發水處理相關設備,響應ESG並透過完全無紙張作業的MIS管理,從預算、各類表單SOP及SMP、內外部查核等,確實掌控品質、管控工期進度和成本,憑藉這些優勢,有信心在國內外同業的競爭中拿下相關標案。目前,在既有的案件以外,惠民實業也持續拓展水處理相關領域的業務,未來也會積極參與BOT或ROT相關業務。
惠民實業累積10多年在污水處理及水利設施操作上的經驗,如今已建立豐富的操作與維護大數據資料,無論最佳操作參數以確保水質外,並兼顧節能與降低操作成本,定期進行預防性保養以提升設備功能、提高堪用率以延長設備的使用年限,節省重置成本,未來將以此代操作的經驗及技術,投入爭取15年以上的BOT或ROT案件,開創循環經濟業務,爭取長期、穩定的收入和利潤。
在109年、110年,創投公司連續兩年注資惠民實業,加上銀行的大力支持,111年更獲得華銀統籌主辦15億元的聯貸合約,搭配惠民實業的專業能力得以穩健獲利,未來將以技術創新、客戶需求為導向,秉持經營理念,繼續創新和研發、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努力成為循環經濟領域的標竿企業。
惠民實業每年提供國內各大專院校環工系、水利系的獎學金,及贊助各相關學會、協會的年會論文及研究成果發表,每年寒暑假提供對環工有興趣的學生實習的機會,秉持「和諧、活力、踏實、檢討、精進」來培養下一代的專業工作能力,期許學生能在畢業後投入環工領域為社會貢獻。
惠民實業獲得國內各界的支持,承攬國內各種大小水務代操作工程,員工自草創之初的10餘人,至今已近千人,漸具規模,經營團隊心繫近千位同仁的家庭與生活,有更大的責任來照顧與公司一起努力、成長的同仁。
惠民實業承諾持續遵守環保工程的道德規範,為國內環保工程與經濟發展做出具體貢獻,且為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的生活、當地整體社區及社會的生活品質提出具體行動方案,期許建立明確的策略目標與污水處理廠價值鏈,並落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