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臺灣證券交易所 | 2025/08/17 | - | - | - | 11,586,718,680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03559508 | 林修銘 | - | - | - | 詳細報價連結 |
星期四
台灣電子股市值比重突飛猛進|臺灣證券交易所
台股加權指數在7月28日創下13,031點的歷史新高,成功突破30年前的12,682點紀錄。這次的突破不僅是數字上的躍進,更是台灣股市發展歷程的見證。從農業社會到高科技王國,台灣股市的市值結構和產業結構都經歷了顯著的變遷。
早期台灣以農業為主,政府推動「農業培養工業;工業發展農業」的產業策略,積極發展輕工業。1970年代開始,台灣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並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及出口擴充。1980年代,國外關鍵技術的引進,為台灣生產技術密集、附加價值高的科技產品奠定了基礎。
199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資金充沛,股市本益比一度接近60倍。當時,金融保險股市值達2.8兆元,市值占比36.4%,而電子股僅有光寶科、聯電等12家,市值占比2.3%。三大權值股台積電、鴻海、聯發科都還沒有掛牌。
1990年至2000年間,隨著台灣工資上漲、全球化或競爭加劇等因素,傳統產業及金融業市值占比明顯下降。至2000年12月,電子股上市家數大幅攀升至137家,市值占比也從十年前的2.3%快速成長至55.2%,台灣資本市場被媒體譽為亞洲NASDAQ。
30年後,加權指數重新站上歷史新高,集中市場市值從1990年的7.6兆元大幅擴增至今年7月28日的38.2兆元。高科技產業仍為台股主流,電子類股市值比重進一步增加至62.3%,其中,半導體占比達38.3%,台積電約占三成權重。
臺灣證券交易所自1962年成立以來,作為籌資與投資的媒合平台,肩負提供企業資金活水,創造民眾財富的使命。在全球化、自由化的挑戰下,證交所強調,健全且透明的資本市場是支持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未來,證交所期許有更多企業及投資人參與資本市場,增加國內證券市場資金量能,擴大市場規模,推動台灣產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