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龍鋼鐵公司新聞
中龍鋼鐵行政副總杜俊演表示,一號高爐設計年產能250萬公噸,在使用15年後今年首次進行大修,到今年7月中旬結束,為期約4.5個月。
杜俊演指出,一號高爐是依既定時程展開大修,因此事先有備妥扁鋼胚半成品,對後續產銷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中龍的經營方針除了提升品質、節能減碳、降低成本外,同時積極進行設備更新,強化設備能力,為市場景氣好轉,先做好準備。
中鋼集團旗下子公司中龍鋼鐵,近日完成了其一號高爐的15年來首次大規模維修工程。這次維修降載量達到約100萬公噸,對於整個鋼鐵市場來說,這是一個正面消息。中龍鋼鐵行政副總裁杜俊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一號高爐的設計年產能為250萬公噸,在運轉了15年後,今年首次進行這樣的全面維修,工程從今年開始,預計在7月中旬完成,總共約4.5個月。
杜俊演強調,一號高爐的維修是按照既定計劃進行的,因此公司已經事先準備了足夠的扁鋼胚半成品,這將有助於減少對後續產銷的影響。中龍鋼鐵的經營方針始終以提升產品品質、節能減碳和降低成本為核心,同時積極進行設備更新,以強化生產能力。這一切準備,都是為了未來市場景氣的好轉,做好充分的準備。
財政部表示,已依平衡稅及反傾銷稅課徵實施辦法相關規定,移請 經濟部就有無損害產業進行調查,經濟部原則上於接獲通知翌日起4 0日內,將初步調查認定結果通知財政部。後續經濟部若認定確實有 損害我國產業,財政部應於接獲經濟部通知翌日起70日內,作成有無 傾銷的初步認定,再據以決定是否臨時課徵反傾銷稅。即6月底會決 定是否課臨時反傾銷稅,10月終判。
中鋼表示,申請反傾銷案經過2次補件後正式立案,代表財政部相 當程度上也認同大陸的低價鋼材有傾銷之虞,同時期包括日、韓等國 的鋼材進口到台灣也不是沒有降價,不過並不像大陸鋼材那樣價格大 跌,而進口的量也非暴增,足以證明大陸鋼材的傾銷行為。
財政部說明,中鋼及中龍鋼鐵表示大陸鋼鐵長期產能過剩,近年持 續低價出口至台,導致國內產業遭受損害,因此申請對自大陸產製進 口特定熱軋扁軋鋼品課徵反傾銷稅及臨時課徵反傾銷稅。統計相關鋼 品前年下半年至去年上半年進口約59萬公噸,期間在台市占成長296 倍。
至於台灣釀酒商協會則是基於近年大陸產製啤酒持續以低價出口至 我國,其中不乏於大陸設廠的世界啤酒品牌,導致國內啤酒產業遭受 損害,故提出申請。近一年相關商品進口約16萬公噸、成長12.8%, 市占率則提高至23.8%。
關務署表示,相關涉案製造出口商如充分配合反傾銷案調查,可獲 得個別傾銷稅率;我國廠商進口應課徵反傾銷稅的涉案貨物時,須提 交涉案廠商生產並直接出口至我國證明資料,經海關審核後,才能適 用該廠商個別稅率。
中鋼表示,1月份中鋼和子公司中龍合計鋼品出貨量為84.9 萬公噸,相較前一個月的97.1萬公噸,減少12.2萬公噸,以致影響營收年減19%,單月為257.12億元,進而波及獲利表現。另值得一提的,轉投資的中能風場因發電量增加挹注毛利提升,提高對母公司利益貢獻度。
依該公司公布數據,1月稅前盈餘為2.04億元,年減70.8%、月減70%。
展望營運前景,中鋼指出,全球經濟穩健運行,川普政府執政後對進口商品全面提高關稅,全球貿易板塊重建新秩序。美國政府近期宣布對進口鋼鐵與鋁材課徵25%關稅,重回齊頭式課徵方式已帶動美國鋼價走強。
中國工信部發布2025年版的鋼鐵行業規範條件中,鼓勵鋼企向高附加值、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轉型,並加速淘汰落後產能,有助於鋼鐵供需趨於平衡,支撐後市鋼需。
至於台灣方面,去年12月工業生產指數創新高,連十個月正成長,在AI等新興科技應用崛起帶動下,經濟持續穩定擴張,鋼鐵市場維持穩健正向發展趨勢。
法人指出,日前,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亭通話,積極推動俄烏戰爭走向和談,若能停戰,推估重建金額近6,000億美元,推升鐵礦、鋼鐵、水泥等需求,國內鋼廠坐擁漲價契機。依市場初估未來十年烏克蘭重建用鋼需求達2,000萬公噸,雖然因地緣關係,重建所需鋼材將就近由歐洲鋼廠供應,不過,因歐洲為鋼鐵淨進口國,自亞洲進口占比62%,包括中鋼在內的亞洲鋼廠都有望受惠。
鋼鐵市場雖然陷入低潮,但中貿董事長陳銘源仍全力以赴,力圖將中鋼的產品推向市場。他敏銳地洞察到2024年內銷市場的熱度超越外銷,因此迅速調整策略,提高內銷比例,並推出對抗材,以應對來自低價進口鋼材的競爭。
中貿作為中鋼集團的子公司,主要業務是銷售中鋼、中龍、中鴻生產的鋼材,同時也經營不銹鋼、助燃劑、軋輥、白雲石、耐火材等貿易業務。由於中貿與中鋼的業務緊密相關,董事長一職往往由中鋼業務副總經理兼任。
陳銘源於2024年2月接任中貿董事長,他的經營理念是做好決策後充分授權,並定期檢視目標達成情況。然而,上任之初就面對鋼鐵市場的不景氣,特別是外銷價格不斷下滑,讓中鋼陷入獲利薄的困境。
過去,中鋼的產品出口比重高,因此中貿在日本、大陸、新加坡、泰國、越南、墨西哥等地都有據點,其中最大的市場是大陸。陳銘源指出,過去十年,透過中貿賣到大陸的產品每年平均有80萬至100萬噸,但近年來,由於大陸內需疲弱,當地鋼廠逐漸崛起,2023年只剩下38萬噸,2024年更不到30萬噸。
陳銘源表示,外銷市場在2024年面臨多項挑戰,如大陸的低價傾銷、歐盟的Safe Guard措施,以及ECFA取消的影響。因此,他決定調整策略,將出貨比例從外銷轉向內銷,結果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決策。內銷接單量從2023年的448.6萬噸增至2024年的502.1萬噸,成長11.93%。為了應對低價進口鋼材,中鋼除了推出專案,還設計了「對抗材」,以保護國內市場。
陳銘源承認,中貿主要賺取的是中鋼的服務費,並用於支付人力成本,真正賺錢的是中鋼以外的轉投資。他強調,中貿的成立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幫助中鋼找到好客戶,讓產品賣出好價錢。在當前全球鋼鐵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陳銘源積極推動產品組合優化,朝著中鋼「做精做強」、「質的提升」目標前進。
陳銘源也提到,中貿除了深化現有市場,還考慮在歐洲設立據點,就近了解客戶需求、當地競爭狀況和市場分析。即將於2月退休的陳銘源,在中貿和中鋼都留下了豐富的經驗和貢獻。
中貿是中鋼集團子公司,最主要業務就是銷售中鋼、中龍、中鴻生 產的鋼材,集團在海外的子公司,如中鋼越南、中鋼印度的銷售也透 過中貿進行,另外,還經營不銹鋼、助燃劑、軋輥、甚至白雲石、耐 火材等的貿易業務。
由於中貿的業務與中鋼息息相關,因此董事長一職,往往由中鋼的 業務副總經理兼任。
陳銘源2024年2月接任中貿董事長,他的經營理念是做好決策後就 充分授權,定期檢視目標達成情形,若未達標就提出檢討。然而他一 上任就遇到鋼鐵市場不景氣,特別是外銷價格不斷滑落,使得中鋼落 入獲利愈來愈薄的辛苦環境。
過去中鋼產品出口比重高,因此中貿在日本、大陸、新加坡、泰國 、越南、墨西哥等地都有據點,最大的市場就是大陸。陳銘源指出, 過去十年,透過中貿賣到大陸產品每年平均有80萬∼100萬噸,然近 年大陸內需表現疲弱,加上當地鋼廠逐漸崛起,2023年只剩下38萬噸 ,2024年更不到30萬噸。
「外銷在2024年遇到不少難題。例如,大陸產品低價傾銷、歐盟的 Safe Guard(特定進口鋼鐵最終防衛措施)等,大陸取消ECFA影響也 很大。」陳銘源說,他剛上任時,聽取中鋼團隊的分析後認為,內銷 的價格比起外銷更好,因此毅然決然調整出貨比例,以國內需求為優 先,有多的量再考慮外銷。
事實證明此一決策正確,內銷接單從2023年的448.6萬噸,提升到 2024年的502.1萬噸,成長了11.93%,更重要的是,為抵禦低價的進 口鋼材,中鋼除在每月開盤後推出專案之外,更設計了「對抗材」。 陳銘源解釋,過去的專案,只是找名目變相降價,但「對抗材」是單 一鋼種、單一尺寸的產品,目的在於對標大量進口的國外鋼材,讓國 內的下游業者,可以買到價格相當但品質更有保障的中鋼產品,減少 對國外低價鋼材的需求,守住國內市場。
陳銘源坦言,中貿賺的主要是中鋼的服務費,頂多用來支付人力成 本,真正賺錢是靠中鋼以外的轉投資,不過,中貿成立的目的原本就 不是要賺錢,而是要幫中鋼找到好客戶、產品賣到好價錢。目前的全 球鋼鐵市況競爭激烈,保護主義逐漸抬頭,難盼量的成長,因此,陳 銘源積極推動產品組合優化,朝著中鋼「做精做強」、「質的提升」 目標前進。
陳銘源表示,除了繼續深耕目前既有的外館,中貿也考慮在歐洲設 立據點,常態派駐營業及技術人員,就近了解客戶需求、當地競爭狀 況、即時市場分析等。
陳銘源將於2月退休,卸下中貿董事長的職務。職涯近40年都在中 鋼服務的他,在中貿、中鋼都立下汗馬功勞,最後一舞也相當的精采 。
中鋼集團於昨日(2日)發布11月份的出貨量達到85.2萬噸,超過預期的82萬噸目標,實現了3.2萬噸的成長。公司解釋,11月的出貨量之所以能夠創新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由於10月份受到颱風影響的出貨延後至11月,二是近期鋼鐵市場回穩,客戶的提貨意願也有所提升。 中鋼高層表示,在美國總統川普勝選後,市場處於觀望態度,加上年底歐美各國假期眾多,客戶的補庫意願不高,預計12月的出貨量將維持在85萬至90萬噸之間。 根據中鋼集團的統計數據,11月中鋼與中龍的出貨量均超過預期,其中中鋼的出貨量為60.3萬噸,比目標多出0.8萬噸;中龍的出貨量為24.9萬噸,較目標多出2.4萬噸。合計來看,中鋼集團11月的出貨量達到了85.2萬噸,比上月增加了約3.40%。 從內銷和外銷的角度來看,11月中鋼集團的內銷出貨量為51.4萬噸,接近目標值,這是因為中龍為了趕製成品,將部分半成品移至12月出貨所致。當月外銷出貨總計33.8萬噸,比目標值增加了約3.3萬噸。 對於11月出貨量增長的原因,中鋼分析指出,除了10月份颱風造成的出貨延後外,近期鋼鐵市場的回穩和客戶提貨意願的提升也是重要因素。不過,面對即將到来的12月,中鋼預計出貨量將因為市場觀望和年底假期眾多等因素,不太可能突破90萬噸,預估將落在85萬至90萬噸的水準。
中鋼高層表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市場觀望態度濃,加上接近年 底歐美假期多、客戶補庫意願不高,12月出貨量可能維持在85萬∼9 0萬噸水準。
中鋼集團統計,11月中鋼及中龍的出貨量都高於預期,其中中鋼出 貨量60.3萬噸,比目標多出0.8萬噸;中龍出貨量24.9萬噸,較目標 多2.4萬噸;合計中鋼集團11月出貨量85.2萬噸,月增約3.40%。
若以內、外銷來看,中鋼集團11月內銷出貨51.4萬噸,幾乎等同目 標值,主因為中龍因趕製成品,半成品有0.9萬噸移至12月出貨。而 11月外銷合計33.8萬噸,比目標值增加約3.3萬噸。
中鋼分析,11月出貨量較10月有感增加,原因有二,首先就是10月 受到颱風影響,約有2.5萬噸的出貨遞延至11月出貨。其次就是近期 鋼市回穩,客戶提貨意願提升,且11月氣候穩定,讓內、外銷都可以 順暢出貨。
不過展望12月,中鋼認為出貨量不太可能突破90萬噸,中鋼高層分 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世界都在觀察他會推出什麼樣的政策,近 期市場觀望態度濃,買氣並不算熱絡;此外,時序接近年底,歐美國 家從感恩節、耶誕節到新年,假期非常多,客戶補庫的意願並不高, 也會影響出貨量,因此預估12月出貨量會落在85萬∼90萬噸水準。
為了響應政府推動的低碳轉型政策,並滿足國際科技業大廠對供應商提高再生材料使用比率的要求,中鋼不僅在2021年率先通過了UL 2809 RC12(Recycled Content廢鋼含量12%以上)認證,更在2022年和2023年連續取得鍍鋅鋼品UL2809 RC20及RC40認證,成為全球鋼鐵業中首家通過UL再生材料含量驗證的企業。中鋼生產的高再生料鋼品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銷售量也大幅增長,從前年的約8,300公噸,成長至去年的約25,900公噸,年增長率達到212%,截至今年10月底,銷售量已經超過了去年整年的水平,顯示市場對高再生料鋼材的強烈需求。
中鋼今年結合集團子公司中龍鋼鐵的電爐添加鐵水產製技術,成功開發了再生料占比更高的鍍鋅鋼品RC60,這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也為客戶開闢了低碳藍海新市場。在轉爐製程中,中鋼過去冶煉平均添加廢鋼含量約10%,但為了達到更高的碳中和目標,中鋼進行了技術創新,將廢鋼添加量比率提高至30%,並在鍍鋅鋼品RC20每噸鋼材的碳足跡上減少了0.275公噸。
中鋼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再生料訂單產銷系統,將客戶需求、生產指令、品質管控等環節緊密連接,並在產品標籤和品證書上明確標示再生料含量及驗證資訊。從前年開始推出高再生料鍍鋅鋼品以來,訂單量也大幅增長,涵蓋的產品包括電腦、家電、伺服器及家具等,多家全球領導品牌的國際科技業大廠都選擇了中鋼的高再生料鋼品。
為了滿足未來更高再生料鋼材的需求,中鋼技術團隊挑戰了更高的技術難度,結合集團子公司中龍鋼鐵,逆轉了原先轉爐鋼液送電爐澆鑄的製程,改採行電爐添加鐵水再串接轉爐的創新製程,這樣的創舉在電爐中利用廢鋼添加鐵水的冶金優勢,成功冶煉出媲美高爐製程水準的高品級鋼材。今年,中鋼更開發出再生料占比超過60%的鍍鋅鋼品RC60產品,並申請了UL2809驗證,預計年底前可取得證書。
中鋼深刻體認到「下游好、客戶好,中鋼才會更好」的企業理念,隨著全球低碳新時代的到來,市場對高再生料鋼材的需求不斷增長,中鋼不斷研發創新,開發出RC12、RC20、RC40及RC60的高再生料鋼材,拉開與一般鋼廠的技術差異,有望擴大綠色鋼材供應範圍,強化低碳競爭力。此外,中鋼集團廢鋼今年起將全面內部循環化再利用,滿足訂單需求同時,也發揮了鋼鐵百分之百可回收再利用的優異特性,提供下游客戶優質低碳鋼品,實踐與客戶「共創價值」的願景。
昨(29)日,電爐鋼廠龍頭東和鋼鐵(2006)在董事會上披露了今年第3季的財報。根據報告,今年前三季,東和鋼鐵累計營收高達451億元,營業毛利則有62.5億元,稅後純益為33.3億元,每股純益(EPS)達到4.57元。這一季度的稅後純益為10.7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1.6億元相比略有下降,但整體來看,公司的財務狀況依然穩健。
業界分析師指出,隨著季節進入第4季,建築業進入趕工旺季,這對東和鋼鐵的產銷營收是一個好兆頭。預計單季營運將會逐漸回暖,帶來更多的商機。
在具體數字上,東和鋼鐵今年前三季的稅後純益小減1.6%,每股純益為4.57元。至於期末財務狀況,總資產達到552億元,總負債236億元,屬於母公司業主權益的資產則有31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建築用鋼材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東和鋼鐵的強項H型鋼,目前市場上每公噸H型鋼價格已經大漲900元,這對公司第4季的營收和獲利將產生積極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3季,由於鋼價低迷以及進口低價H型鋼的競爭,東和鋼鐵的H型鋼價格一直處於低調狀態。但隨著市場情況的變化,尤其是11月上旬的漲勢,上游鋼廠積極表態,帶動流通行情走揚,市場追漲不追跌的氣氛逐漸形成。
作為國內重要的鋼筋供應廠,東和鋼鐵的客戶主要是營造業,多為長期訂單。而基型產品H型鋼的附加價值較高,受市場波動影響相對較小。去年,東和鋼鐵的鋼筋生產量達到147萬公噸,年增約26%,創下歷史新高,為公司營收和獲利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東和鋼鐵的產銷狀況良好,接單能見度已達明年上半年,基本面堅實。此外,政府不斷推出打房措施,導致營建工程逐漸轉移至商辦大樓,東和鋼鐵接到的商辦訂單占比已達六成以上,這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支持。
中鋼生產高再生料鋼品不僅屢屢突破技術瓶頸,鍍鋅鋼品RC12、RC20及RC40的合計銷售量更大幅增長,從前年銷售約8,300公噸,成長至去年約25,900公噸,年增達212%,今(2024)年截至10月底的銷售量已超越去年整年水平,顯示市場對於高再生料鋼材的強勁需求。
中鋼今年結合集團子公司中龍鋼鐵的電爐添加鐵水產製技術,再完成鍍鋅鋼品RC60開發,藉由技術領先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更力助客戶開闢低碳藍海新市場。
增用廢鋼
多元減碳路徑之一
一貫化作業鋼廠的轉爐製程中,中鋼過去冶煉平均添加廢鋼含量約10%,如要進一步提高廢鋼比率至10%以上,會使得煉製過程反應不同以往,惟面對2050碳中和挑戰,中鋼完成短程減碳,中長程分「先低碳、再零碳」兩個階段的碳中和路徑規畫,其中「增用廢鋼」即是重要的多元減碳路徑之一。
廢鋼本身因雜質含量高,原無法滿足高品級鋼材性質要求之特性,惟中鋼經過生產及研發單位攜手努力,精進煉鋼原料管理及突破關鍵瓶頸,開發出「增用廢鋼」冶煉生產技術,包括「煉鋼轉爐熱能補償」、「最佳吹煉溫度控制」、「高廢鋼量快熔技術」及「石灰投入量管控」等,使得中鋼轉爐的廢鋼添加量比率可提高至30%,鍍鋅鋼品RC20每噸鋼材的碳足跡也較一般鍍鋅鋼減少0.275公噸。
此外,中鋼已建立完整的再生料訂單產銷系統,將客戶需求、生產指令、品質管控等環節緊密連接,並在標籤和品證書上明確標示再生料含量及驗證資訊。
中鋼於前年開始推出高再生料鍍鋅鋼品,訂單量也大幅增長,從前年銷售約8,300公噸,成長至去年約25,900公噸,年增達212%,今年截至10月底的銷售量也已超越去年整年水平,多家全球領導品牌的國際科技業大廠皆導入中鋼高再生料鋼品,涵蓋的產品包括電腦、家電、伺服器及家具。
逆轉製程
產品媲美高爐水準
中鋼技術團隊為順應客戶未來更高再生料鋼材需求,挑戰生產更高再生料占比的綠色鋼材,惟考量中鋼轉爐添加廢鋼最高30%的極限,另結合集團子公司中龍鋼鐵,逆轉原先轉爐鋼液送電爐澆鑄的製程,改採行電爐添加鐵水再串接轉爐的創舉,在電爐中利用廢鋼添加鐵水的冶金優勢,冶煉出媲美高爐製程水準的高品級鋼材。
中鋼結合中龍鋼鐵電爐製程,不僅於去年成功生產再生料40%以上的鍍鋅鋼品RC40,今年更開發出再生料占比超過60%的鍍鋅鋼品RC60產品,並申請UL2809驗證中,預計年底前可取得證書。
擴大供應
強化產業競爭力
中鋼深刻體認「下游好、客戶好,中鋼才會更好」,以及秉持「產業升級,材料先行」的理念,隨著全球低碳新時代來臨,市場對高再生料鋼材需求持續增長,中鋼藉著不斷研發創新,相繼開發出RC12、RC20、RC40及RC60的高再生料鋼材,拉開與一般鋼廠的技術差異,有望擴大綠色鋼材供應範圍,強化低碳競爭力。
另有鑑於廢鋼已成為降低煉鋼碳排的重要資源,中鋼集團廢鋼今年起將全面內部循環化再利用,另為滿足訂單需求,亦須適時額外採購廢鋼,充分發揮鋼鐵百分之百可回收再利用的優異特性,以提供下游客戶優質低碳鋼品,力助客戶爭取高品質訂單,實踐與客戶「共創價值」願景。
法人表示,隨著時序進到第4季,是傳統營建業趕工旺季,東鋼產銷營收可望漸入佳境,預期單季營運有望增溫。
根據東鋼公告,今年第3季稅後純益10.7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1.6億元相比、年減7%;單季每股純益1.48元,比去年第3季的EPS1.59元略減。累計今年前三季稅後純益33.3億元,小減1.6%,每股純益4.57元。
到今年第3季結束,東鋼期末總資產552億元,期末總負債236億元,期末歸屬母公司業主權益314億元。
法人指出,營建業進到年底趕工旺季,鋼筋、型鋼等建築用鋼提貨量大增,加上目前市場上H型鋼每公噸大漲900元,H型鋼是東鋼強項,鋼價上漲對第4季營收獲利有助攻效果。
上市鋼廠主管說,受到前波鋼價低迷以及進口低價H型鋼擾市影響,今年前3季H型鋼價格陷於低調,主力廠價格策略多以平盤應對,若有漲跌多落在每公噸200元至400元區間。
像是10月中旬東鋼H型鋼盤價每公噸調漲400元,終結八個月平盤走勢,如今11月上旬中龍漲勢墊高到900元,上游鋼廠積極表態,帶動流通行情走揚,市場追漲不追跌的情緒開始醞釀。
東鋼是國內重要鋼筋供應廠,客戶以營造業為主,多屬長期訂單,加上基型產品H型鋼附加價值高,受市況冷熱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東鋼去年鋼筋生產量達147萬公噸,年增約26%創史上新高,進一步為營收獲利奠定不敗的優勢地位。
目前東鋼產銷正向發展,其接單能見度已達明年上半年,基本面紮實,加上政府打房措施一波接一波,直接導引營建工程移轉至商辦大樓,東鋼目前接到的商辦訂單占比達六成以上。
**台灣碳費費率出爐 鋼鐵業削減幅度25.2%**
**摘要:**環境部決議碳費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企業可選擇自主減量計畫適用優惠費率。中龍鋼鐵等高碳排產業削減幅度25.2%,適用優惠費率A碳費僅需每公噸50元。
**內文:**環境部今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決定一般費率為每公噸300元。企業可自主減量,適用優惠費率A或B,其中優惠費率A對應國際減碳最高標準,年減幅42%;優惠費率B年減幅23%。
鋼鐵業適用優惠費率A,年減幅須達25.2%,根據環境部統計,碳排量達500萬至1,000萬噸的中龍鋼鐵等兩家廠商將適用此標準。
除減量計畫外,高碳洩漏風險事業還可適用兩折的排放量調整係數值,最低每公噸碳費僅需10元。
環境部預計2026年開始收費碳費,到2030年調升至每噸1,200元至1,800元之間。
環團對費率過低表達不滿,認為不足以激勵企業減碳;工總則認為費率偏高,不利低碳轉型。
**碳費費率草案出爐 中龍鋼鐵減碳25.2%**
環境部今(7)日公布碳費費率草案,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優惠方案A每噸50元,企業須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達成國際最嚴格的「行業別指定削減率」標準才能適用。 其中,鋼鐵業需減碳25.2%,水泥業需減碳22.3%。以此標準來看,中龍鋼鐵為年碳排放量達500萬噸以上的廠房之一,須減碳25.2%。 若企業不提自主減量計畫,僅能扣除2.5萬公噸後,適用一般費率。以中鋼及台塑石化麥寮一廠為例,年碳排放量均達1,000萬噸以上,若不提出減量計畫,每年需繳納逾29億元碳費。 反之,若達成優惠方案A,中鋼及台塑麥寮一廠每年繳納碳費可降至4.9億元;達成優惠方案B,則年繳9.9億元碳費。 環境部預估,若企業均有提出自主減量計畫,適用每噸100元碳費計算,環境部每年將有60億元碳費收入。而若企業均不提自主減量計畫,全數採取每噸碳費300元計費,對GDP成長的影響將下降0.12個百分點。 碳費預計明年元旦上路、2026年正式收費,後續將視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的情形,明年再評估是否酌調碳費費率。碳費方案出爐後,環團與產業界都不滿意。環團指過低的費率對企業減碳誘因不足,表達強烈抗議;工總則認為這樣的費率仍偏高,不利於產業低碳轉型。
環境部指出,經綜合考量,多數委員建議我國碳費徵收費率為: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對應技術標竿指定目標的優惠費率B為每公噸100元,若進一步選擇國際減碳最高標準的行業別指定目標,則可適用更優惠的費率A每公噸50元。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指出,企業若要申請適用優惠費率A,一般行業至2030年相較基準年2021年,須削減42%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鋼鐵業須削減25.2%,水泥業則須削減22.3%。至於優惠費率B,各行業至2030年相對基準年平均(2018到2022年),年削減率須達23%。
環境部估算,明年5月試申報,以多數企業較可能選用的優惠費率B來算,2026年徵收碳費開始,每年預計將有60億元的碳費收入。
初步徵收對象以年排放量2.5萬公噸以上的電力業、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收費對象約281家公司約500廠,環境部認定的高碳洩漏風險事業除優惠費率外,還可適用兩折的排放量調整係數值,若以優惠費率A每公噸碳定價50元來算,高碳洩漏事業最低每公噸碳費僅需繳10元。
根據環境部統計,碳排量達500萬至1,000萬噸的企業有二廠,包括中龍鋼鐵、台塑石化麥寮三廠,碳排量達1,000萬公噸以上的則是中鋼及台塑石化麥寮一廠。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說,預計2026年開始收費碳費,且以二年為一期檢討費率並分階段調升,預期到2030年調升至每噸1,200元至1,800元之間。
環境部公布碳費費率草案,一般費率每噸300元,優惠方案A每噸5 0元,企業須提自主減量計畫,並達到國際間最嚴格的「行業別指定 削減率」標準才能適用;其中,鋼鐵業需減碳25.2%、水泥業需減碳 22.3%。而優惠方案B則是每噸100元,須在製程上減碳達「技術標竿 指定削減率」,平均約減碳23%。
若為高碳洩漏行業,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經核定後,則可適用碳 排放量0.2係數調整;若能達成方案A,則每噸碳費可降至最低10元。 但企業若不提自主減量計畫,則碳費僅能扣除2.5萬公噸後,適用一 般費率。
目前碳費徵收對象約有500家工廠、隸屬於281家企業,
包含鋼鐵、水泥、化學材料、半導體等產業。其中,年碳排量達1 ,000萬公噸以上僅2廠,分別是中鋼及台塑石化麥寮一廠;而年碳排 量達500萬以上,未及1,000萬噸的亦有2廠,為中龍鋼鐵及台塑石化 麥寮三廠。
以碳排放1,000萬頓以上的中鋼、台塑麥寮一廠為例,環境部指出 ,若不提自主減量計畫,則依一般費率每噸300元計費,每年需繳納 逾29億元碳費。若達成優惠A,則每年繳納金額降至4.9億元;達成優 惠B,則年繳9.9億元碳費。
以優惠方案B推估,若企業均有提出自主減量計畫,適用每噸100元 碳費計算,環境部每年將有60億元碳費收入。而若企業均不提自主減 量計畫,全數採取每噸碳費300元計費,對GDP成長的影響,將下降0 .12個百分點,但環境部表示,此情形應不會發生,明年視企業提出 自主減量計畫情形,評估調整碳費費率。
此外,環境部預計明年上半年將發布「高碳洩漏」行業別;待主計 總處11月更新五年一度的產業關聯表數據後,將會商經濟部,依行業 別排放密集度及貿易密集度等條件來判斷,發布屬於高碳洩漏風險事 業單位的範疇。
中龍鋼鐵董事長黃建智接掌中鋼,喊話股價谷底翻身 中龍鋼鐵董事長黃建智於 10 日接任中鋼董事長,宣布將著手推動「二軸三轉」計畫,以帶動公司轉型,並期望第四季旺季能助股價谷底翻身。 黃建智在中鋼已任職 39 年,歷任營業管理處副處長、中鋼日鐵越南公司業務部門副總經理、中鋼業務部門助理副總、業務部門副總經理、中鋼執行副總等職務,業界對其評價頗高。 新任團隊面臨課題包括第四季盤價制定以及連續下跌 10 天的股價。10 日中鋼股價已跌至 20.4 元,三大法人賣超 7,315 張,面臨 20 元保衛戰。 黃建智表示,短期將寄望美國聯準會降息帶動鋼價上漲,配合第四季旺季需求回升,以提振股價。長期則將聚焦於「二軸三轉」策略,透過改革推動轉型。 「二軸三轉」策略旨在提升中鋼的生產力、獲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黃建智指出,傳產面臨經營環境挑戰,但中鋼已針對產業供應鏈轉型進行部署,以帶動資金流動和業績表現。
中鋼新任董事長黃建智1985年進入中鋼,歷任營業管理處副處長、 中鋼日鐵越南公司業務部門副總經理、中鋼業務部門助理副總、業務 部門副總經理、中鋼執行副總,並兼任中龍董事長,在中鋼已有39年 資歷,且是業務底出身,業界對他評價頗高,認為黃建智對於市場行 情熟稔、身段柔軟,可望帶領中鋼走出近年的困境。
中鋼新的領導團隊上任後,除了要面對第四季盤價怎麼開之外,連 跌10天的股價也是要改善的課題,10日中鋼股價已來到20.4元,為2 020年10月底以來最低,三大法人賣超達7,315張,更面臨20元保衛戰 ,上次中鋼股價跌破20元已經要追溯到2020年8月、新冠疫情爆發期 間。
對此黃建智表示,股價要往上拉必須讓投資人有信心,短期來看希 望在美國聯準會降息後帶動鋼價上漲,配合第四季旺季,讓需求能從 谷底翻身,對於股價會有幫助。
長期則要回到中鋼這幾年大力推動的「二軸三轉」策略,藉由改革 讓中鋼轉型,這需要時間及執行力去推動,但若能完成可獲得投資人 認同,也會反映在股價上。
黃建智不諱言指出,近年國家發展重心在AI及半導體,傳產則面臨 相對辛苦的經營環境,挑戰也很多,但中鋼積極推動轉型,「二軸三 轉」更是經過四到五年討論修正淬煉出的策略,接下來仍會持續推動 ,尤其是對於產業更重要的供應鏈轉型,藉此帶動資金流動及業績表 現。
企業發債急凍 中龍鋼8月發債30.5億
近來全球央行掀起降息潮,台灣利率觸頂預期增強,企業發債市場從今年第3季起降溫。根據櫃買中心統計,8月企業發債量僅405.4億元,相較去年同期銳減約一半。
傳統發債大戶中,僅中油依計畫發債120億元,另有元大金控發債63億元。其中,中龍鋼鐵也於8月發債30.5億元。
發債大戶消失是企業發債量縮的主因。年初發債王中油上半年發債476億元,台電387億元,台積電343億元;但自第3季起,除了7月中油發債100.5億元、8月中油發債120億元,台積電自5月後便未再發債。
券商主管表示,企業發債需考量市場消化能力,加上近來利率上揚,發債成本攀升,加上壽險業瘋狂發債,壓縮其他公司債市場空間,導致企業發債意願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發債利率也持續走高。中油5年新券利率達1.95%,10年新券更達2.03%;元大金5年新券超過2%,10年券也有2.1%;中龍鋼發行的10年券則來到2.25%。
券商主管指出,未來是否能跟上發債潮,仍需關注台積電動向。今年上半年企業發債量維持穩定,但下半年已明顯降溫,顯示市場愈趨保守。
**企業發債縮水 中龍鋼等大咖暫歇**
隨著全球央行降息循環啟動,國內市場預期利率觸頂,企業發債自第三季起急凍。排除壽險及金融債,7月發行量僅344億多元,8月至今僅405.4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發債狂飆924.29億元,幾乎腰斬。
統計顯示,傳統發債大戶8月仍靜悄悄,僅剩中油按照既定計畫發債120億元,另有元大金控發債63億元,至今僅發出405.4億元公司債。其中,中油進場發債120億元撐腰,其他發債大戶全數休兵,尤其上半年狂發債的台積電,下半年以來仍無消無息。
企業發債量縮主要歸因於大咖消失。包括「發債王」中油、台電、台積電等,上半年踩足油門狂發債,但第三季起意願低迷。除了7月台電發出100.5億元,8月中油發債120億元外,台積電自5月起發債後,至今未再發債。8月除有中油發債,元大金發債63億元,以及中龍鋼發債30.5億元,勉強撐住單月發債規模。
票面利率方面,中油5年新券利率已衝上1.95%、10年新券更達2.03%;元大金5年新券直接站上2%、10年券也有2.1%;中龍鋼發出的10年券更達2.25%。券商主管表示,發債利率上揚,成本提升,加上市場可買額度逐漸飽和,企業發債會考量市場胃納量。
市場人士觀察,除台電及中油每季維持發債計畫外,台積電能否跟上發債仍待觀察。展望下半年,企業發債熱潮已明顯退燒,縮水的發債量預料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