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華氣體工業(未)公司新聞
【台灣新聞】 哇塞,大新聞來啦!咱們台灣的<聯華氣體工業>可真是動作了,他們轉投資的聯華林德要大舉進軍氫能市場,這下台灣的汽車能源多元化可是要開跑啦! 中油公司已經展開了加氫站的建設,這意味著台灣的汽車能源選擇將更加多元。和泰車這家老大哥也宣布,今年底將會引進TOYOTA CAETANO的新型氫能源電動巴士,這款巴士將在年底的台北車展上首次亮相,還會進行示範運行。 和泰車強調,未來他們不僅僅會推出單一能源的電動車,還會有更多種類的車輛供消費者選擇,像是氫氣車和固態電池電動車都將是重點。而且,他們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到2030年,市區公車和公部門用車要達到全面電動化,而氫能車也有機會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選擇。 在「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上,和泰車還首次展出了未來規劃導入的氫能低底盤巴士——TOYOTA CAETANO H2 CITY GOLD的儲氫瓶模組和FC燃料電池模組。這款巴士在歐洲多個城市已經運行,它裡頭裝著37.5公斤的氫氣,加氫只要10分鐘,續航力還能達到400公里呢! 不僅如此,這款巴士還配備了60千瓦的燃料電池、180千瓦馬達和44千瓦鋰電池組,還有ABS、EBS、ASR、ESC等安全配備,安全性能超強,完全符合歐洲最高等級的安全規範。 而<聯華氣體工業>的子公司聯華林德,作為台灣最大的工業氣體製造商,也是台灣最進步、最環保的氫氣製造商,他們已經引進了全球領先的氫能源技術,為台灣的氫能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這一切,都讓我們對台灣未來的汽車能源市場充滿期待!
和泰車強調,未來不會只有單一能源電動車,會有各種更適合消費者需要的車問世,氫氣車、固態電池電動車都是矚目焦點;尤其,市區公車及公部門用車需在2030年達到全面電動化,氫能車也可望成為其中要角。
和泰車說,積極與原廠爭取新能源商品,今年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就首次展出未來規劃導入的氫能低底盤巴士-TOYOTA CAETANO H2 CITY GOLD動力的儲氫瓶模組及FC燃料電池模組。
和泰車說明,針對電動車市場布局,原廠TOYOTA更喊出「EV for everyone 」,傳統車廠要搶攻電動車市場,Lexus UX300e已於2021年上市;首款基於e-TNGA平台打造的車款TOYOTA bZ4X於2022年上市、RZ450e於2023年上市;明年還會有更多新能源車進入台灣,今年底將引進TOYOTA CAETANO新型氫能源電動巴士。
和泰車表示,氫能巴士已於歐洲多個城市運行,如葡萄牙、西班牙、德國、英國、丹麥等。此款車型裝有達37.5公斤的氫氣,加氫過程僅需10分鐘,續航力高達400公里。並配有60千瓦的燃料電池,180千瓦馬達,44千瓦鋰電池組,並有ABS、EBS、ASR、ESC等安全配備,符合歐洲最高等級的安全規範。
聯華神通集團旗下聯華氣體轉投資的聯華林德也積極投入台灣氫能發展,聯華林德是台灣最大工業氣體製造商,也是最先進、最環保的氫氣製造商,引進領先全球的氫能源技術。
聯華林德集團因應台灣電子產業市場的強勁成長需求,並深化在地化生產策略,共同投資高達210億元,旨在強化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並站穩全球龍頭地位。聯華林德昨日證實並表示將持續擴充生產規模。
聯華林德成立於1985年,是台灣最大工業氣體製造商,目前除了台北總公司外,在桃科、台中中港、高雄前鎮設有分公司,並在桃園觀音、台南樹谷、高雄大社及林園設有四座工廠。
聯華林德前身為聯華氣體,主要業務為提供台灣各產業必需之工業用氣體,包括高科技及半導體產業用之電子級氣體,以及醫療及食品製造所需之民生氣體等,不僅擁有齊全的產品線,還包含管道輸氣、槽罐車輸氣及瓶裝氣體填充等業務服務。
工業氣體是工業的基礎原材料。隸屬聯華林德集團旗下聯華氣體及聯亞科技本次分別申請「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及「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合計投資金額高達210億元。
聯華氣體計劃招募數十名員工,斥資近60億元在桃園科技工業區及高雄臨海工業區新建廠房;另外在新竹科學園區銅鑼園區、中部科學園區與觀音工業園區增設智慧化機器設備。
聯亞科技則二度申請「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此次配合客戶擴廠,將增聘多名員工,斥資逾150億元,在中部科學園區及高雄楠梓產業園區擴建新廠,並在既有新竹科學園區之廠房增設產線。
聯華林德集團發展亦配合政府節能減碳政策,積極採購綠電及投資節能設備,此外集團未來將與離岸風電業者合作,製造及開發綠氫應用,逐步達成永續經營重要里程碑。
振豐機器廠為精密零件產品之高科技廠,提供如曲軸及連桿產品,可應用於車床、汽車、船舶、水泵浦、空壓機及氣動設備等。
振豐機器廠計劃增聘本國員工五名,新建台南市白河廠,同時導入智慧化MES管理系統,藉以提升公司競爭力。
截至目前「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1,305家企業超過1兆9,153億元投資,預估創造14萬2,167個本國就業機會,其中「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有278家台商投資約1兆1,147億元,創造8萬4,611個就業機會;「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有158家根留企業投資約3,996億元,創造2萬4,594個就業機會。
投資台灣事務所表示,截至目前「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1,3 05家企業,超過1兆9,153億元投資,預估創造14萬2,167個本國就業 機會。其中,「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有278家台商、投資約 1兆1,147億元,創造8萬4,611個就業機會;「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 行動方案」有158家、投資約3,996億元,創造2萬4,594個就業機會; 「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則已吸引869家中小企業、投資約4, 010億元,帶來3萬2,962個本國就業機會,後續尚有16企業排隊待審 。
工業氣體被譽為「工業的血液」,是工業基礎原材料。經濟部指出 ,聯華氣體及聯亞科技分別運用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與根留台灣企 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共同投資210億元,包括聯華氣體斥資近60億 在桃園科技工業區及高雄臨海工業區新建廠房,另在竹科銅鑼園區、 中科與觀音工業園區增設智慧化機器設備;聯亞科技則二度申請根留 台灣方案,將配合客戶擴廠,斥資逾150億元在中科及高雄楠梓產業 園區擴建新廠,並在既有竹科的廠房增設產線。
另精密零件產品高科技廠振豐機器廠,為能擴大生產基地提升產能 ,預計斥資1億元新建台南市白河廠,同時導入智慧化MES管理系統, 提升公司競爭力。在節能減碳方面,公司將設置太陽能裝置,提高綠 電使用比例,在廠內也使用低碳排設備,期許藉此次投資達成經濟環 境雙贏。
急速低溫冷凍和冷卻技術,在當前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運用於維持食物品質已成為趨勢,聯華氣體採用德國林德集團的CRYOLINE®液氮冷凍機系列,可為食品生產商量身打造急速冷凍和冷卻應用方案,不僅可簡化冷凍工序,降低成本提升安全等級,更能滿足嚴格的衛生標準。
從蔬果、盒飯到魚肉生鮮等食材,聯華氣體都擁有加工方面的訣竅和低溫技術,以確保每次都獲得最佳的速凍效果。採用液態氮(LIN)或液態二氧化碳(LIC),使其在極端低溫下(-196°C或-320°F)直接與食品接觸,實現食品的低溫冷凍技術成熟並廣泛應用於食品生產鏈中,可保護敏感食品的生產品質。
同樣在乳製品、糕餅及油脂產品的加工過程中,聯華氣體採用德國林德集團開發的特殊氣調包裝用混合氣,使包裝類產品如乳酪、混合沙拉及肉糜等能夠更久地保持新鮮,不僅保證高效的生產工藝,更延長產品保質期限。
從生產加工到品質控管以及消費的整條價值鏈的所有環節上,聯華氣體都能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氣體來確保超市貨架上擺放的產品新鮮、安全,保證食品的口感和品質。
CRYOLINE® CW多用途冷凍機以食品級液氮或二氧化碳作為冷媒,內部傳送帶可振動攪動食物與傳送帶表面分離,也使食物互相分離,而傳送帶振動的同時向食品噴射冷媒,在食品外表面形成霜凍,鎖住水分,保證產品能快速冷卻,從而保證高附加價值IQF海產食品和禽類產品的產量及品質,實現最佳的食物冷卻和凍結效果,為客戶帶來更佳經濟收益。(李福忠)
台灣最大工業氣體製造商聯華氣體,為了響應全球零碳排的趨勢,不斷在環保議題上投入心力。近期,該公司宣布其SMR製氫技術,每天可造林達6公頃,同時致力於將氫氣製程的排碳量降到最低,成為台灣最先進、最環保的氫氣製造商之一。 氫氣作為未來環保能源,對於半導體晶圓製造商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聯華氣體的SMR製程,是目前全台灣最環保、節能的氫氣製程。其中,碳捕捉及儲存(CCS)技術扮演著重要角色。該技術在生產過程中,能夠捕捉高達97%~99%以上的二氧化碳,經過壓縮冷凝處理後進行儲存,相當於每天造林6公頃林地。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全球多達127國宣示了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承諾。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都投入了以氫氣為新能源的開發。知名企業家比爾蓋茲、馬斯克等也號召全球投入新氫能源研究,共同為將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碳排放量降低至0而努力。聯華氣體的這項SMR製氫技術,正是這場全球環保運動中的一股強大力量。
氫氣是備受矚目的未來環保能源,對於半導體晶圓製造商更是關鍵材料之一,聯華氣體的SMR製程,堪稱目前全台灣最環保、節能的氫氣製程;其中重要關鍵,即是「碳捕捉及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技術。聯華氣體以SMR製程生產氫氣,在生產過程中,能捕捉高達97%~99%以上的二氧化碳,經過壓縮冷凝處理,加以儲存,相當於每天造林6公頃林地。
由於氣候變遷加劇導致的極端氣候嚴重威脅全球,國際多達127國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承諾,包括美英日韓等國都投入以氫氣為新能源的開發,比爾蓋茲、馬斯克等名人也號召全球投入新氫能源研究,共同為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碳排放510億噸降到0而努力。(劉美恩)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導致極端氣候頻傳,嚴重傷害地球環境生態,國際名人比爾蓋茲、穆斯克等知名人士號召全球投入新氫能源研究。聯華氣體身為台灣最大的工業氣體製造商,對環保議題的關注更是不遺餘力,目前擁有的製程技術在國內領先業界,氫氣製程的排碳量已達業界最低,對於半導體晶圓製造商更是關鍵材料之一。
聯華氣體的SMR製程受到業界的重視,其中重要關鍵,即是「碳捕捉及儲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技術。聯華氣體以SMR製程生產氫氣,在生產過程中,能捕捉高達97%∼99%以上的二氧化碳,經過壓縮冷凝處理,加以儲存,相當於每天造林6公頃。
聯華氣體指出,如果將台電供電的排碳量納入計算,聯華氣體採用SMR製程生產氫氣及碳捕捉及儲存(CCS),每生產1立方公尺的氫氣,由台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有0.8公斤,相對的,採用「水電解」製氫,由於耗電量極高,每生產1立方公尺的氫氣由台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高達2.5公斤。
看好綠能產業的發展前景,聯華氣體也在「綠氫」技術方面投入研發,深耕氫能源開發,在未來20年全球人類最浩大的減碳工程。
聯華氣體目前在國內氣體產業的市占率約五成,電子級特殊氣體市場占有率近六成,半導體廠與光電廠是電子級氣體的主要客戶,一直是聯華重要的獲利貢獻小金雞。
根據聯華公布的年報資料,聯華氣體去年的營收達256.14億元,稅後純益為42.43億元。
聯華氣體資深顧問詹政益表示,事實上,由於目前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僅有5.8%,而台灣現採用水電解製氫的業者,電力來源仍是以化石燃料發電廠為主。
因此,水電解製氫實際透過台電供電的排碳量,是聯華氣體SMR製程中使用台電供電的3.1倍,並未達到減碳的目的。
接軌國際
整合區域能資源
區域能源整合概念上是將性質相異的產業,在能源使用上互通有無,以提高整體能源使用綜效。
中鋼利用汽電共生系統及廢熱回收等產製蒸汽,以及氧氣工場產出的各項工業氣體等,與工業區內鄰近工廠互通多餘能源,包括蒸汽、氧氣、氮氣、氬氣、氫氣及冷凝水等,目前共計有14家廠商參與13種能源整合,參與廠商有中鋼、中鋁、中鴻、中運、中碳、尚承鋼鐵、台灣志氯、中油、唐榮不鏽鋼、李長榮化工、盛餘鋼鐵、中石化小港廠、聯華氣體及三福氣體等。
自1994年正式運作以來至2018年底,中鋼已輸出蒸汽2,897萬噸,相當節省223萬公秉低硫油,換算成溫室氣體減量約達CO2 664萬噸,相當於1.7萬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CO2的吸附量,另外在空污減量方面有硫氧化物2.0萬噸、氮氧化物1.5萬噸、粒狀污染物0.2萬噸,除達到區域最大能源使用的綜效外,並可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負荷。
中鋼製程所產製出的副產品包括煤焦油、粗輕油、高爐石、轉爐石、氧化鐵粉、脫硫石及脫硫石著磁料等,除水淬高爐石外售給國內業者外,其餘都經過關係企業資源化加工後供應化學、營建、土木、電機及民生等產業使用。
目前高雄臨海工業區以中鋼為核心所建立的產業生態網路,推動工業區資源整合,使產業間資源共享且可循環利用。未來中鋼仍將全力配合政府持續推動「工業區能資源整合推動計畫」,擴大與臨海工業區廠商產出廢棄物的再利用鏈結作業,建構工業區內產業間資源共享與資源循環利用網絡,改善工業區內產業經營條件,提升其競爭力及與國際永續發展趨勢接軌。
製程回收
水循環再利用
中鋼透過區域能資源整合,互通有無,不僅創造循環經濟價值,多年來也勵行用水管理及回收水再利用等工作,並推動多項工程以降低原水耗用,製程用水回收率已高達98.5%。
此外,中鋼為確保廠內供水穩定,增加水源多元化,配合政府開發再生水政策,第一個響應使用「鳳山溪污水再生使用示範案」的再生水,自2018年8月開始,平均每日廠內導入2.2萬噸的鳳山溪都污再生水,今年8月更增量到每日平均4.1萬噸,達到再生水占總用水量的1/3,預計於2022年可再導入臨海再生水計畫每日2萬噸的再生水,配合中鋼既有的全廠回收用水,逐步達到中鋼多元水源策略的目標。
三方攜手
成就環境永續未來
長期以來,中鋼秉持主動多元的社會參與精神,善盡企業公民責任。現今,節能減碳及永續經營已成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及挑戰,而中鋼將挑戰視為機會,與國內企業、政府及公民社會一同攜手推動循環經濟,創造企業永續價值,成就環境永續未來。
急速低溫冷凍和冷卻技術,在當前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運用於維持食物品質已成為趨勢,聯華氣體採用德國林德集團的CRYOLINER液氮冷凍機系列,可為食品生產商量身打造急速冷凍和冷卻應用方案,不僅可簡化冷凍工序,降低成本提升安全等級,更能滿足嚴格的衛生標準。
為讓各界親身體驗,聯華氣體於2018台北國際食品加工設備暨製藥機械展-台北世貿一館D0732攤位,展示食品急速冷凍設備方案、繼承林德優質德國工藝水準的CRYOLINER多用途冷凍機、MAPAXR 氣調保鮮包裝技術方案等各類食品急速冷凍冷卻技術,歡迎各界親臨參觀。
從蔬果、盒飯到魚肉生鮮等食材,聯華氣體都擁有加工方面的訣竅和低溫技術,以確保每次都獲得最佳的速凍效果。採用液態氮(LIN)或液態二氧化碳(LIC),使其在極端低溫下(–196°C或–320°F)直接與食品接觸,實現食品的低溫冷凍技術成熟並廣泛應用於食品生產鏈中,可保護敏感食品的生產品質。
同樣在乳製品、糕餅及油脂產品的加工過程中,聯華氣體採用德國林德集團開發的特殊氣調包裝用混合氣,使包裝類產品如乳酪、混合沙拉及肉糜等能夠更久地保持新鮮,不僅保證高效的生產工藝,更延長產品保質期限。從生產加工到品質控管以及消費的整條價值鏈的所有環節上,聯華氣體都能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氣體來確保超市貨架上擺放的產品新鮮、安全,保證食品的口感和品質。
CRYOLINER液氮冷凍機系列新的設計特色,減少清洗和維護的停機時間,確保最大生產彈性。操作套裝程式包含不同的冷凍和冷卻模式,以適合廣泛的食材種類,包括烘焙食品、肉類及魚類水產品、麵食、蔬菜和速食品。
CRYOLINER CW多用途冷凍機以食品級液氮或二氧化碳做為冷媒,內部傳送帶可振動攪動食物與傳送帶表面分離,也使食物互相分離,而傳送帶振動的同時向食品噴射冷媒,在食品外表面形成霜凍,鎖住水分,保證產品能快速冷卻,從而保證高附加價值IQF海產食品和禽類產品的產量及品質,實現最佳的食物冷卻和凍結效果,為客戶帶來更佳經濟收益。
中鋼指出,低碳經濟帶動的綠色產業,將成為未來國際競爭的焦點,中鋼除發展風電事業,近年氫能應用與太陽光電等綠色事業更是策略重點。中鋼表示,氫能取得來自副產品或再生能源轉製,具有零汙染、高電能轉換效率、可再生等特點。
法人表示,以中鋼為首的高雄臨海工業區,包括氫能在內的循環再生經濟,年產值達20億元,隨著技術進步與擴大應用,未來商機有望更上層樓。
台苯主要生產苯乙烯(SM),生產過程會產生副產品氫氣,過去將氫氣當作助燃劑,近年改為外售氫氣;台苯表示,看好氫氣發展性,已跟外部研究機構合作,透過氫氣開發高值化材料。去年將氫氣研發成果應用在塗料或聚酯改性,目前加大試製階段,期盼未來開花結果。
台塑化在製程中會產生氫氣,目前透過回收氫氣再度回到加氫脫硫製程,持續去除油品中的硫份,也能達到節省成本效果,維持氫氣純度。
聯華實業集團旗下聯華氣體,聯華實持股五成,貢獻營收約10億元,主要業務為天然氣產氫重組設備與氫氣供應,是國內三大氫氣供應商之一。
去年公平會同意聯華氣體與桐寶公司結合案,兩家公司均銷售乙炔及氫氣。合併案通過後,未來桐寶氫氣廠可引進聯華氣體相關技術,瞄準國內電子、半導體等需求,擴大在國內氫氣市占率。
觀察法人對十大「氫能源車概念股」的買賣動態,近五個交易日以來,三大法人買超順德5,411張最多。進一步分析十大「氫能源車概念股」的股價表現,順德、高力、九豪、中興電等股價穩步攀升。氫燃料電池堆系統廠順德方面,分析師指出,順德第3季處於產業旺季,因車用產品對於高溫、高溼與高電壓的要求較為嚴苛,一般電子消費產品使用的覆晶技術封裝方式無法滿足其條件,使傳統導線架產品需求出現回升。
台苯主要產品為SM,但在製造SM過程中產生氫氣副產品;在業績方面,目前亞洲乙烯供需吃緊,主因仍受先前美國颶風衝擊裂解廠產能,雖然裂解廠及SM產能陸續開工中,但仍無法出口,主因港口被颱風影響,預計港口修復讓大船要裝貨最快是在9月底,11月才有辦法出口到亞洲場,因此今年下半年的SM利差仍將有不錯的水準,有利帶動台苯全年業績表現。
旗下聯華氣體將興建氫氣純化廠的聯華方面,法人機構認為,聯華本業營運穩健,轉投資聯華氣體伴隨半導體產業投資於大陸市場成長,未來營收獲利成長極具想像空間。目前聯華股價尚未完全反映轉投資聯華氣體成長性,因為以工業氣體同業本益比約在13倍至21倍,食品約在10倍至15倍來看,聯華長線遠景持續看好。
寶璣系統總經理黃柏瑋表示,為強化企業的發展與轉型需求,近期先與從事特殊氣體供應商的巨茂應用材料公司進行合併,並結合聯友科技在高科技廠電子級氣體系統工程的專業經驗,在大陸南京共同成立威凌系統集成公司,又結合集團公司—神通資訊公司在科技廠監測系統的專業,加上該公司加碼投資美國分析儀器製造商PEAK Laboratories LLC公司以成為重要的股東,可提供製造商等級的技術支援及原廠供應的服務,以轉型為電子級氣體系統工程供應商,為兩岸半導體業者提供多項純化氣體產品及協助建造氣體供應設備的一貫化服務(Turnkey Service)。
此外,該公司自創的「AccuDEVICE」品牌及自行研發、應用設計與製造的氣體分析儀器及特殊氣體供應系統等產品,可針對目前市面上產品的不足做改善精進,創造更多貼近顧客需求的產品或是輔助裝置的開發設計服務。寶璣系統電話(03)539-9396。(楊連基)
高雄氣爆案或將成為推動台灣石化業加速出走福建的轉捩點。據香港中通社報導,日前舉行的兩岸經合會第六次例會上,儘管未觸及兩岸石化產業合作,但相關人士透露,投資政策仍在持續進行中,高雄氣爆預計會加速此案推動,台灣方面也盼透過此案,建立兩岸一條龍的供應鏈。
相關人士指出,漳州古雷台灣石化專區計劃預計可望加速,兩岸產業合作工作小組也對台灣石化業進駐古雷達成默契,預計在今年11月召開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即南京紫金山峰會)上會有新的合作進展。
另外,福建省官員也透露,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底時就已經批覆漳州古雷石化基地的相關專案,裁示要加速推動兩岸石化產業合作;漳州方面也會推出更多優惠政策,以吸引中下游台商進駐古雷半島。
報導稱,先前台聚、亞聚、和桐、李長榮、聯華、盛台、中華全球石油等7家台灣公司組成古雷聯合石化公司,赴漳州古雷半島投資輕油裂解,今年1月底獲得經濟部投審會同意,初期投資額為2.6362億美元,與之合作的大陸中石化與福建省政府旗下煉化公司也投資2.6 億餘美元,台方與陸方持股各占50%。
報導提到,古雷台灣石化區投資案是台灣石化業者在大陸的最大投資案,也是台灣首宗輕油裂解廠登陸案,將產銷乙烯、丙烯及丁二烯等7項產品,由於該輕油裂解廠專案相關的石化中下游廠也將前往建廠投資,累計投資總額將達上千億元新台幣。
其中,台灣石化公會理事長、和桐集團創辦人陳武雄作為此案靈魂人物,力挺該項投資計劃,投資股東原預計最快今年底前動工。
聯華實業是神通集團的創始公司,也是北部最大的麵粉廠,不過南港麵粉廠早已遷廠改建,去年大樓完工租給神通集團,每年租金1.2億元,原本的遊艇事業也在今年初結束,因此主要業務為麵粉及租金。
法人原本預估,聯華今年轉投資認列可達16.7億元,但由於會計原則改變,使得認列利益將下調至15.4億元,對聯華實業股價持較保守態度。
氣體等台灣石化廠規劃投資的大陸福建泉州台灣石化專區案,傳
出因中國大陸國務院發改委沒有批准,廠商也沒有轉移陣地計畫
,登陸計畫喊卡。
對此,相關廠商僅低調回應指出,因為該計劃油品業務等部
分投資與大陸方面規劃想法有所出入,計畫隨之暫停、擱置。
中國大陸福建省泉港區的台灣石化專區,是海峽兩岸首座上
下游垂直整合的石化區,原先已簽署合作備忘錄,包括輕油煉解
、中下游相關產業投資,共計規模 2,000億元。
泉州台灣石化專區的國內投資業者包括長春、國喬、和桐、
李長榮、大連、台灣石化合成及聯華氣體等。
為符合大陸對石化投資的合資要求,並兼 顧台灣業者營運權
之保障,規劃由7家台灣業者與大陸合資成立泉州石化開發公司,
其中台灣廠商分別持股11%(總持股77%),大陸方面持股23%。
據悉,受制大陸對於油品事業投資仍傾向不開放原則,以致
投資計畫進度停滯不前,日前台灣相關廠商已專程到福建參訪,
決定將投資案暫時喊停,也沒有轉移陣地找替代廠區的計畫。
雖然泉州石化專區喊卡,惟長春石化已參與國光石化投資,
國喬石化也將在今年10月完成與奇美大陸ABS廠整併,並啟動新
擴產計畫,對後續營運動能推升仍具信心。
國喬、奇美合併的大陸新ABS廠總產能110萬噸,每年運作綜
效約增添2千萬美元利潤。目前規劃以盈餘轉增資方式,加碼投
資1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2億元),擴充15萬噸ABS、7.5萬噸
PMMA及導光板,強力鞏固大陸ABS第一大廠地位。
材料-多晶矽,由於聯電旗下已有聯相光電進入薄膜太陽能領域,
聯電此舉將通吃多晶矽與薄膜兩大太陽能領域,聯華則布局氣體
與多晶矽兩大上游材料,也顯示上游材料成為下一波太陽能廠商
兵家必爭之地。
聯華集團轉投資的聯華氣體,所生產的氣體早已成為太陽能電池
上游原料之一,近期聯華氣體轉投資成立聯源光電,正式跨入多
晶矽產業。聯源光電是在5月成立的新公司,目前實收資本額為
5,000萬元,董事長為苗豐盛。
值得注意的是,聯源光電兩大股東,除了聯華氣體之外,另外就
是聯電集團旗下的欣興電子,欣興以欣揚投資及旭德投資公司的
名義,持有聯源一董一監的席次,欣興董事長曾子章是聯源的董
事。
從聯華與聯電攜手跨入多晶矽來看,太陽能產業「上肥下瘦」趨
勢顯著,吸引國內廠商從過去的下游模組,積極搶進上游材料領
域。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已有12家廠商相繼或規畫投入多晶
矽、矽甲烷、三氟化氮、玻璃等上游材料。
除聯源光電之外,太陽能電池廠—益通是與日商M.SETEK攜手跨足
多晶矽領域,綠能則與大陸的多晶矽廠—神舟硅業合作,在內蒙古
設立長晶廠,多晶矽材料由於缺貨嚴重,加上毛利率高,已成為
太陽能廠商爭相往上游發展的重點產業。
在下游需求殷切下,今年投入太陽能上游材料的廠商明顯增加,
尤以缺料最嚴重的多晶矽為甚,據統計,國內有意跨入多晶矽的
廠商已多達八家,現正展開建廠或尋找設廠地點中。
除了已宣布跨入多晶矽生產的台半轉投資山陽、李長榮化工與億
光合資成立的福聚太陽能、國巨名譽總裁陳木元投資的元晶、旭
晶能源及科風子公司科冠等業者外,最近又出現另一波投資潮。
其中,國內老字號的太陽能電池廠昇陽光電,也有意向上游發展
,正在尋找適合的多晶矽設廠地點;力晶轉投資的新日光能源同
樣尋覓設廠地點中。
工業局認為,國內有意投入多晶矽的廠商若能於2010年順利量產
,預計產量將有1至2萬公噸,而2010年全球多晶矽材料預估需求
量將達14萬公噸,因此,國內廠商生產的太陽光電用多晶矽材料
,不會有生產過剩之虞;至2011年,太陽能產業相關材料產值可
增加250億元。
在其它太陽能上游材料方面,台塑集團對布局太陽能產業也相當
積極,台塑積極切入矽甲烷、三氟化氮及EVA(聚乙烯醋酸乙烯
醋)封裝材三項領域,目前矽甲烷和三氟化氮的新廠位置還在尋
找中,考慮就近在麥寮或彰濱工業區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