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造船公司新聞
中信原有海巡署的81艘在手訂單,包含有52艘35噸級巡防艦、17艘100噸級巡防艦,以及12艘600噸級巡防艦,合計金額為215億元,排程至2027年,目前交船比例約為43%、平均進度超前15%,尚有逾五成訂單待交船。
海軍剛公布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原型艦艦體載台建造案標案結果,由該公司得標,預算為90.5億元,分為「防空型」「反潛型」輕型巡防艦各一艘,預計2026年10月底前完成交艦。若原型艦進展順利,中信並可再爭取八艘後續艦。
中信造船(2644)近日來好消息不斷,公司剛公告與國防部簽下了兩項重頭案,合約金額高達90.5億元,這個大單從今年5月12日到2026年10月31日,主要內容是為國防部打造輕型巡防艦。中信造船成功奪標,成為這兩項案子的決標廠商。 專家分析,海軍的輕型巡防艦規劃是要建造12艘原型艦,中信造船已經獲得了其中的兩艘合約,未來還有機會再獲得剩下的十艘訂單,總計造艦金額估計將超過450億元。這個大單將會吸引許多相關企業前來搶食,同時也將帶動軍工概念股在台股的表現,成為台股的一大亮點。 中信造船擁有中信、新高、林盛、新船及高鼎遊艇五座工廠,還有花蓮廠負責船舶維修業務。船廠總面積達到19.1萬平方公尺,規模排在台船之後。中信造船主要以新建鋼、鋁質船舶為主,同時也維修改裝各型船舶,包括海軍、海巡署及民營船舶等。公司已經興建完成各式遠洋漁船、交通船、工作船、港務拖船及鋁製快艇。 中信造船強調,目前公司的在手訂單以國艦國造業務為主,總金額已超過百億元,排程到2027年,交船進度平均超前約八個月至一年,整體營運狀況相當樂觀。
法人分析,海軍輕型巡防艦規劃包括原型艦12艘,中信造船取得兩艘,未來應還有十艘訂單機會,總造艦金額估算有450億元以上預算,將吸引各相關企業爭食,同時此一造艦商機進一步引領軍工概念股將成為台股亮點。
法人表示,中信造船目前擁有中信、新高、林盛、新船及高鼎遊艇五座工廠,另有花蓮廠負責船舶維修業務,船廠總面積19.1萬平方公尺,規模僅次於台船,主要以新建鋼、鋁質船舶為主,維修各型船舶為輔;已興建完成各式遠洋漁船、交通船、工作船、港務拖船及鋁製快艇,維修改裝海軍、海巡署及民營船舶等。
中信造船指出,迄今為止以國艦國造業務為主的在手訂單超過百億元,排程至2027年,交船進度平均超前約八個月至一年,整體營運樂觀。
中信造船公司近期在國艦國造案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奪得國防部輕型巡防艦等兩項大單,總金額高達90.5億元。這兩艘原型艦將分別負責「防空型」與「反潛型」任務,預計今年上半年開工,並在2026年10月底前完成交艦。若原型艦通過軍方測試,中信造船將有望爭取後續艦10艘訂單,總預算估計將超過450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海軍原型艦的研發過程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從預算編列到決標,過程中可能會受到通膨、成本、規格等因素影響。因此,造船廠在原型艦的成本預估與管控上扮演著關鍵角色。雖然後續艦的訂單還需觀察,但中信造船已經在原型艦的招標中展現實力。 根據業界推測,這兩艘原型艦建造完成並通過作戰測試後,將可能規劃同級後續艦10艘進入量產階段。後續艦的預算調整與量產進度,是吸引台船、中信造船等船廠積極投標的關鍵。 中信造船若能順利通過原型艦的測評,未來爭取後續艦10艘訂單的機會將大大增加,造艦總預算也將上看逾450億元。此外,中信造船在今年也積極爭取海巡署高緯度遠洋巡護船6艘設計建造統包案,總金額約120億元。 中信造船股價在興櫃市場表現活絡,4月28日再創新高,漲幅達9.42%,收盤價163.5元,成交量1,355張。法人預測,在军工概念當道之下,中信造船股價仍有機會繼續創高。 中信造船自2015年以來,已陸續為海巡署獲得81艘艦艇訂單,總金額達215億元,包括35噸、100噸與600噸級艦隊,分八年陸續完工交船。去年公司獲利1.17億元,年增53.79%,每股賺1.62元;今年第一季營收7.89億元,年減28.24%。
中信造船(2644)昨(1)日傳出震撼新聞,公司成功搶下國防部輕型巡防艦的兩項大標案,總金額高達90.5億元,這個好消息讓市場為之一振。不僅如此,中信造船還在積極爭取海巡署的六艘高緯度遠洋巡護船統包案,這項案子的金額更是驚人,達到120億元。如果這兩項案子都能順利獲得,對公司的營運將是巨大的加分。 專家分析,這次中信造船獲得的國防部輕型巡防艦案,是規劃中的原型艦12艘的一部分,已經取得其中的兩艘,未來還有十艘的訂單機會,整體造艦金額預估將超過450億元。這個大單將吸引許多相關企業的目光,競相爭取合作機會。 中信造船方面表示,截至目前,公司以國艦國造業務為主,在手訂單金額已超過百億元,排程上看至2027年,整體營運前景樂觀。
法人分析,海軍輕型巡防艦規劃包括原型艦12艘,昨天中信造船取得二艘,未來應還有十艘訂單機會,總造艦金額估算有450億元以上,將吸引各相關企業爭食。中信造船指出,迄今以國艦國造業務為主的在手訂單超過百億元,排程至2027年,整體營運樂觀。
中信造船在國艦國造案再有斬獲,1日公告獲得國防部輕型巡防艦 等兩項案,契約金額90.5億元。依海軍規畫,兩艘「防空型」、「反 潛型」原型艦今年上半年開工,2026年10月底前完成交艦。若兩艘原 型艦順利通過軍方測試,市場估中信造船有望爭取後續艦10艘訂單、 總預算估逾450億元。
法人表示,海軍原型艦多數具研發性質,從最初預算編列到最後招 標決標,往往歷經一段時間,屆時通膨、成本、規格或有差異,造船 廠在原型艦的成本預估準度和管控很重要,真正獲利要看後續艦,但 後續艦能否依預測招標尚待觀察。
據業界推測,這兩艘原型艦建造完成並通過作戰測試後,可能規劃 同級後續艦10艘進入量產階段。後續艦是否合理調整預算、進入量產 ,是此案吸引台船、中信造船等船廠投標的關鍵。
若按照海軍沱江級巡邏艦建造案的慣例,原型艦得標的船廠累積經 驗,在未來後續艦的招標評選上占優勢。
海軍輕型巡防艦規劃包括原型艦共12艘,得標的中信造船若通過原 型艦各項測評,未來爭取後續艦10艘訂單機會增加,造艦總預算上看 逾450億元。
今年兩大國艦國造標案,除了海軍輕型巡防艦建造案,台船、中信 造船等船廠也積極爭取海巡署高緯度遠洋巡護船6艘設計建造統包案 ,約120億元。據了解,海巡署在4月7日投標日,臨時通知要修改招 標文件,將重新公告。
受到國艦國造案將在4月底決標的激勵,在興櫃掛牌的中信造船股 價活絡,4月28日再漲9.42%、收163.5元,成交量1,355張。法人表 示,中信造船股價創新高,技術面多頭排列,在盤面上軍工概念當道 下,仍有機會續創高點。
中信造船繼2015年3,000噸級巡防救難艦交船後,2018年開始也陸 續標到海巡署81艘訂單,總金額達215億元,包括35噸、100噸與600 噸級艦隊,分八年陸續完工交船,其中12艘600噸巡防艦中的第七艘 將下水、第八艘將安裝。
中信造船去年獲利1.17億元、年增53.79%,每股賺1.62元;今年 第一季營收7.89億元、年減28.24%。
中信造船昨(20)日發布去年獲利亮眼,整體營運狀況令人鼓舞。這家台灣造船龍頭公司去年獲利達1.17億元,年增率超過52.6%,每股純益也達到1.62元。董事會更是大手筆,通過現金和股票各0.6元的股利配發案,讓投資人感受到公司對未來的信心。 中信造船目前正競標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籌建標案和海巡署六艘高緯度遠洋巡護船統包案,這兩個案子的總造價分別是90億元和120億元。若能順利獲標,將對公司的營運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 公司強調,目前以國艦國造業務為主的在手訂單已超過百億元,排程可見至2027年。由於正處於大量且船型重複的造船階段,交船進度平均超前約八個月至一年,整體營運前景看漲。 從去年的營收數字來看,中信造船全年營收為42.4億元,比前年的42.28億元略為增加。然而,更重要的是,公司交出了稅後純益1.17億元的優異成績,較前年的0.76億元成長逾52.6%,每股純益也達到1.62元。 市場對中信造船的表現也給予了正面反應,昨日公司股價上漲2.03元,收盤價為139.5元。
中信造船正競標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籌建標案和海巡署六艘高緯度遠洋巡護船統包案,各造價90億元、120億元,若能出線可為營運大大加分。
中信造船指出,迄今為止,以國艦國造業務為主的在手訂單超過百億元,排程至2027年,因正進入大量且船型重複的造船階段,交船進度平均超前約八個月至一年,整體營運樂觀。
以去年營收來看,全年為42.4億元,比前年的42.28億元略增,但交出稅後純益1.17億元的獲利成績,相較前年的0.76億元,成長逾52,.6%,每股純益1.62元。中信昨日上漲2.03元,收在139.5元。
台海情勢緊繃、國防預算創高,台船(2208)、龍德造船(6753) 、中信造船(2644)等三大造船廠,挾著國艦國造題材,躍居軍工概 念股。6、7日聚焦海軍、海巡署兩大案搶標,預算高達90億∼120億 元,得標者營運將吞下大補丸。
今年台灣國防預算5,863億元、年增13.9%,創近年最大增幅。業 界估,首季國艦國造招標案金額合計約300億元,4月聚焦兩大案,一 為海巡署高緯度遠洋巡護船6艘設計建造統包案約120億元,預計6日 投標;二為海軍輕型巡防艦2艘招標案預算90.5億元,將於7日投標。
其中,海巡署高緯度遠洋巡護船為千噸級,台灣曾建造千噸以上公 務船的船廠有台船、中信,法人預料兩雄競標百億大單,不排除龍德 以黑馬竄出。但近日有媒體報導,此造船案的專案管理案遭議員質疑 ,指示政風單位調查,是否為本案投入變數須觀察。
台船目前手握訂單約400億元,估計國艦國造業務營收占比6成。最 新獲得海軍6艘康定級軍艦船艦載台性能提升案預算約72億元,2月簽 約生效,預計今年底開始進廠更新設備與維修,七年內全部完工,台 船可先取得1成簽約金。法人估,康定案有5%∼10%獲利空間。
龍德目前手握訂單70億∼80億元,估國艦國造業務營收占比8成。 龍德3月剛搶下海軍高效能艦沱江艦後續艦第二批5艘標案,總金額近 90億元,預計2026年執行完畢,這是三大船廠首次同場競標。
龍德今年還有第一批5艘後續艦將交艦,受惠學習曲線效應,法人 估後續艦毛利率優於目前的12%∼18%。
中信繼2015年3,000噸級巡防救難艦交船後,2019年承造海巡署81 艘、合約總價共215億元,包括35噸、100噸與600噸級艦隊,分8年陸 續完工交船,今年在手訂單125億元。
政府造艦計畫若全面啟動,新訂單將成為三大造船廠成長引擎,今 年還有多項標案,包括海軍快速布雷艇後續艇4艘籌建計畫約8億元、 國海院水文調查船3艘預算約30億元、海軍浮塢一座預算約9億元。
除此之外,明、後年還有海軍港勤拖船3+4艘,第一批3艘9億元; 關務署造艇共8艘預算逾5億元;海軍油彈補級艦後續艦1艘籌建計畫 約80餘億元;海軍兩棲船塢運輸後續艦1∼3艘,籌建計畫約70餘億元 ;海軍新造潛艦救難船1艘新建案逾110餘億元,都是兵家必爭。
不同於集中市場有調節賣壓,據統計至昨(30)日,本周以來興櫃股票成交金額攀升至117.98億元,成交股數升至2.46億股,成交筆數升至16.21萬筆,三項數據都較前一周增溫。
以個別表現來看,299檔興櫃股本周漲多於跌,漲幅前11強都在一成以上,表現不遜於前一周;不過類股輪動,除了部分停泊在電子股外,運輸、文創、化工、觀光受惠於連續假期的消費利多,亦有買盤點火。
本周漲逾一成的股票中出現四檔百元俱樂部,包含半導體股芯測周漲12.4%,股價再度重返百元關卡;經營停車場自動化設備製造的阜爾運通周漲12.1%,股價創下新高;航運股中信造船周漲10.9%,股價創下新高;連鎖咖啡店路易莎咖啡周漲10.3%。
光電股穎台科技本周大漲34.8%,表現最為亮眼,也是唯一一檔漲幅超過三成的標的;清潔用品股清淨海以25.4%的漲幅排行第二,是繼2月底連續熔斷後,股價再起攻勢;文化創意股唯數上漲23.6%;半導體業眾智上漲14.9%、電子零組件業南俊國際上漲14%、化學工業尚化上漲13.1%;此外,帶起前一波興櫃慶祝行情的星宇航空,周漲幅也有10.1%。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有三檔尖兵登錄興櫃,包含台灣唯一微型VOCs(揮發性有機氣體)精密分析儀設計及製造商創控;發展廢棄物綠能循環經濟事業的中台;擁有原料藥及保健品二大事業部的王子製藥;三檔都上演蜜月行情。另外,半導體股天虹在29日改為登錄興櫃一般板。
興櫃個股本周漲幅大收斂,即便是周漲幅之冠的圓裕,也僅上漲6 .33%,泓德能源、鎧鉅、泰宗、禾生技、驊陞、富基電通、華安、 豐技生技、金鼎科漲幅則落在2∼6%間。
至於興櫃新兵方面,11日以每股58元登錄興櫃的中信造船,本周股 價不畏懼盤勢拖累,首日盤中最高就直接叩關百元整數大關,12日最 高更達101元,14日均價90.75元也已大幅領先同在興櫃市場的造船廠 龍德造船,換算單周漲幅高達56.47%。
興櫃「準IPO股」強強滾,軍工規軟板廠圓裕預計於11月初掛牌上 市,13日舉行上市前業績發表會,透露目前製程稼動率近8成,且對 下半年及明年的營運審慎樂觀,激勵股價單周大漲6.33%,勇奪本周 興櫃周漲幅之冠。
圓裕主要業務為軟性印刷電路板、電子線材產品,近來也跨足車燈 模組、電動車電子等車用領域,9月營收2.45億元,月增2.66%、年 增5.26%,法人指出,明年將受惠軍工規產品持續成長、車用貢獻提 升、汽車客戶訂單樂觀,明年營運成長可期。
智慧能源領導品牌泓德能源受惠承接工程案件依進度認列收入,推 升9月營收一舉跳增至5.55億元,月增近4倍、年增68.76%,創同期 新高及歷史第三高,本周股價亦有好表現、周漲幅5.44%。
泰宗生物科技股價本周也勁揚4.18%,旗下研發之新藥預防反覆性 泌尿道感染U101將力拚2023年底完成三期臨床、2024年向台灣衛福部 食藥署(TFDA)提出新藥審查登記(NDA),可望推升後市營運。
此外,興櫃戰略新板下周將迎來包括益鈞環科*-新、宸曜-新、意 藍-新三檔生力軍,益鈞環科透過獨家技術,可將廢棄紙尿布原料回 收再利用,而群運也將登錄興櫃一般板,多檔回收再利用概念股加入 資本市場,在環保意識抬頭下,「垃圾變黃金」成主流。
中信造船股份有限公司(2644)11日以每股58元含權上興櫃買賣。 中信造船董事長韓碧祥表示,中信目前接單已到2027年,明年訂單總 額為125億元。隨著後疫情時代,各國鎖國放寬,估計明年訂單可拉 長到8年,公司未來穩定營收與獲利可見。據瞭解,未來一年內政府 將有高達909億元的艦艇要招標興建,現有300艘艦艇估計每年約需更 新20艘,國內具承造艦艇能力的主要是台船(2208)、中信與龍德( 6753),國內造船產能已顯不足,中信擁有民間造船廠最大廠房與產
能。
中信副總經理黃逢徵指出,公司廠房面積高達19.1萬平方米,為民 間同業6倍多,海岸線與台船相當,可停泊船隻多,產能擴展彈性最 大,並且是唯一擁有兩台浮塢的船廠,有利修船業務。黃逢徵指出, 公司2019年開始承造的81艘海巡署艦艇,共215億元,每年約可帶來 10∼15億的維修業務,而船舶維修業務毛利率都在3成以上,高於造 艦的10%∼15%毛利率。
海巡署委託中信造船公司打造海巡艦,進度超前,600噸級安平級 巡防艦,第五艘八里艦才於10月6日交船,第六艘吉安艦也於當天舉 行下水命名典禮。中信目前承造海巡署81艘215億造船案,預計分8年 建造,目前完工交船比例已達31%,海巡的「國艦國造+造修合一」 政策,未來每艘巡防艦艇是由哪一家造船公司建造就由該業者負責維 修。
2021年中信造船國艦國造與公務船占銷售比重71%,非公務船占1 4%,維修與倉儲收入占15%。黃逢徵指出,近兩年鋼價大漲,但對 中信獲利影響很小,主要是公司承造的巡防艦都是採用百分之百鋁合 金,材料約占成本9%,引擎與噴水器購自歐洲,早在2019年接單歐 元匯率低時已下單預購。
中國信託綜合證券表示,中信造船1973年成立,擁有中信、新高、高鼎、順榮4座造船廠,另有花蓮廠負責船舶維修業務,船廠面積總計19.1萬平方公尺,規模僅次於台船,今(2022)年上半年合併營收新臺幣21.78億元,每股盈餘1.3元,已超越去年全年獲利,8月合併營收為新臺幣4.67億元,年增率達122%。近年受惠政府國防自主意識抬頭及促進造船產業發展政策方針,海軍及海巡逐步釋出大量國艦訂單,2018年中信造船拿下海洋委員會81艘巡防艦艇國造訂單,金額達新臺幣215億元,在手訂單能見度直至2027年。
隨著國艦國造策略推進,去年立法院通過特別預算案,增加編列海軍高效能艦艇沱江級艦新臺幣692億元採購預算,更進一步規畫「造修合一,全壽期管理」機制,國艦交艦後由原廠維修保固,維保業務收入將成為中長期營運成長動能;加上大型國艦交船後,保養及修建作業,中信造船目前共有兩座大型浮塢,租賃業務將隨國艦使用比重提升,帶動收入成長,兩大業務成長挹注。
另一方面,離岸風電政策亦為帶來商機,離岸風電裝置帶來龐大的人員運輸船及運維作業船需求,目前中信造船已和風電工程海天離岸工程簽訂人員運輸船建造意向書,迎接離岸風電龐大市場需求。
台股探底後絕地大反攻,興櫃市場也重燃多頭氣焰,登錄興櫃僅一 周的保健股漢田生技(1294)蜜月行情甜,單周狂飆逾九成,9月營 收績優股也不遑多讓,鏵友益(6877)、澤米(6742)、坦德科技( 6867)周漲逾一成。
興櫃多頭反撲力道強,扣除未成交個股,單周近六成個股走揚,漲 幅逾一成個股也高達13檔,漢田生技單周化身「小飆股」飛漲90.1% ;精拓科、新應材、兔將、鏵友益、有量、澤米、歐付寶、坦德科技 、世紀風電周漲幅則介於11%∼19%。
興櫃生力軍技壓群雄,漢田生技蜜月行情超旺,9月30日以每股27 元登錄興櫃,當日漲幅就達53.81%,本周再接再厲,6、7日最高價 同步衝上85.3元新高。漢田生技為台灣液劑、果凍、晶凍類保健食品 代工大廠,開發的超微奈米珍珠粉製程、食品級龜鹿濃縮粉已上市銷 售數年。
績優股也撐起一片天,台股9月營收陸續公布中,目前興櫃已有逾 50檔公布營收繳出年月雙增佳績,部分個股股價展現「有基之彈」, 鏵友益、澤米、坦德科技、創益單周勁揚逾一成。
自動光學檢測廠鏵友益受惠出貨增加,9月營收衝上6,262.2萬元, 創歷史次高;光學元件鍍膜廠澤米則搭上元宇宙列車,在元宇宙相關 、車載產品銷量攀升下,9月營收達1.25億元,月增19.36%、年增1 .48倍,創歷史次高。
車用光學射出件廠坦德科技為鴻家軍成員,去年也曾在鴻華先進M IH電動車平台發表中展示極細長先進頭燈技術,受惠依排程出貨10吋 以上導光板增量,9月營收5,162.8萬元創歷史新高。
而連假後,興櫃市場也有新兵加入,國內四大造船廠包括台船、龍 德造船、東哥遊艇及中信造船,唯一尚未進軍資本市場的中信造船, 也將於11日登錄興櫃、每股認購價58元。
因應中共武力威脅,我國明年度國防預算將大增716億元,加上政 府力推國艦國造,中信造船自2019年也承接海巡署81艘巡航艦艇建造 業務,合計金額達215億元,明年手中訂單已達125億元,目前已掌握 五年訂單,營運前景看好。
根據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南俊國際成立於1984年6月間,董事長為 李金蘭,主要產品是鋼珠導軌,送件時資本額為5億8,489萬元,產業 別是電子零組件業。南俊國際2021年業績,營收20億4,055萬元,稅 前盈餘1億457萬元,稅後純益8,677萬元,每股稅後純益(EPS)1.6 7元。今年上半年營收10億6,753萬元,稅後純益9,666萬元,EPS 1. 68元。
中信造船成立於1973年12月間,董事長為韓碧祥,主要經營業務是 各式船舶艦艇建造與維修、機械製造及其他等,送件時資本額為6億 5,652萬元,產業別是航運業。中信造船2021年業績,營收42億2,83 2萬元,稅前盈餘8,490萬元,稅後純益7,589萬元,EPS 1.16元。今 年上半年營收21億7,812萬元,稅後純益8,548萬元,EPS 1.30元。
中信造船總經理韓育霖表示,中信造船擁有40年造船經驗,造船數量超過400餘艘,包括超重力型拖船、大型圍網漁船、超低溫遠洋鮪釣船、研究船、巡防艦艇、 超大型豪華遊艇、超低溫冷凍運搬船、巡護船等,隨著海巡署81艘共215億元訂單開始動工打造,也拉開「國艦國造」序幕。
中信造船8月合併營收4.67億元,年增122%,創單月第三高紀錄;累計前八個月合併營收28.5億元,年增9.79%。上半年稅後純益8,548萬元,EPS 1.3元。
中信造船過去三年營收逐年成長,2019年營收31.8億元、EPS為1. 27元,2020年營收36.2億元、EPS為1.58元,2021年營收42.3億元、 EPS為1.16元。去年銷售比重,國艦國造公務船貢獻71%、非公務船 14%、維修及倉儲收入15%。
受惠國艦國造政策獲利穩步成長,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21.78億元 、年增1.48%,稅後純益8,548萬元、年減6.8%,EPS為1.3元,已賺 贏去年全年;累計前八月營收28.5億元、年增9.79%。
展望明年,中信造船在手訂單有125億元,排程至2027年,交船進 度平均超前約八個月至一年,漁船維修業務也將開始正常化,並持續 爭取高毛利船訂單。
中信造船自2019年承接81艘、總額達215億元的海巡署巡航艦,預 計分八年交船,截至今年8月已交25艘,營收和獲利動能無虞;另有 遠洋漁船、浮塢及強力拖船等業務收入,兩座浮塢是國內最大型艦艇 維修平台,每日船塢收入逾30萬元,擁有穩定獲利。
擁有40年造船經驗的中信造船,已建造逾400餘艘,是國內僅次於 台船的造船廠,也是民營最大造船廠,曾為李安執導電影「少年Pi的 奇幻漂流」建造主角搭載船隻、為LVMH集團總裁私人遊艇改造等。
即將80歲的韓碧祥,從1991年接掌造船公會理事長一職,韓碧祥回 想起來時間過得好快,一晃就30年。提及這些歲月,韓碧祥說,早期 台灣造船多以拆船謀生,造船人才非常匱乏,更別說什麼市場規模。 後來在他擔任理事長,憑著樂於助人及想為造船業做一點事的熱血, 就這樣連任兩屆,隔了一屆3年又被同業再拱上理事長,轉眼間一做 就是7屆。
為公會奉獻30年,公會所有對外活動,韓碧祥都自掏腰包,不曾動 用造船公會一毛錢,造船公會會員都把韓碧祥視為大家長,舉凡公領 域或私領域困難,韓碧祥皆義不容辭相助。
回憶擔任理事長時,要帶領同業又要服務會員,同時也要超越同行 。因此經營集團,時時砥礪自己,要不斷提升精進設備,並強化人員 訓練。其次擴建廠房,併購別人船廠。當廠房、產能增加,工廠最怕 沒有接單。
因此韓碧祥大膽嘗試建造不同船型,剛開始是造漁船,也接軍方生 意,海巡署保7總隊的巡邏快艇,日後加入遊艇建造,商船、大型半 乾塢的服務,包括修船。前幾年全球造船業大蕭條,中信嘗試打造自 己冷凍運搬船,租給別人,並建造自己的冷凍廠,朝多角化經營。
如今韓碧祥光榮卸任,交棒給在中信造船擔任總經理的兒子韓育霖 ,「薪火相傳」代表新的理事長有其重任,接續上一代未完成志業。 韓育霖指出,目前航運正旺,造船產業受惠疫情,未來沒有接單問題 ,反倒是人才斷層,人力短缺,亟待中央出面解決。而因為疫情導致 外籍船隻無法就近到台灣維修,讓國內依賴修船維生的中小型造船廠 沒有收入,也是台灣造船產業現正面臨的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