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鐳洋科技-新公司新聞
佳世達集團近期宣布了一項重大投資,決定投資新台幣3.2億元給鐳洋科技,這家專門從事天線設計及射頻測試的公司。這次的合作將兩家公司的優勢結合,共同開拓低軌衛星市場的商機。鐳洋科技近期與中央大學合作成立了太空研發中心,並獲得了國家太空中心的支持,這對於公司未來發展來說是一大加分項。而佳世達集團在網路通訊領域的布局,讓這次合作更加引人注目。
鐳洋科技董事長王奕翔提到,隨著衛星數量的增加,通訊覆蓋率提升,速度也將得到改善。而立方衛星作為一種低成本、快速進入太空市場的方式,成為民間企業的首選。這次與佳世達的合作,將有助於實現台灣自製立方衛星的重要目標。
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則強調,低軌衛星將是滿足萬物聯網需求的最佳解決方案。他表示,佳世達將透過衛星訊號的全球覆蓋能力,滿足海上、空中、偏遠地區及運輸車輛等長期缺乏穩定通訊需求的市場。
不過,佳世達在近期的營收表現上並非一帆風順。4月份的合併營收為160.37億元,年減18%,月減15%。儘管醫療、網通和智慧解決方案等高附加價值事業表現良好,但資訊產品仍處於需求低點和庫存調整期。佳世達將於8日舉行法說會,向投資者介紹第一季的營運成果和未來展望。
【科技新聞】佳世達集團昨(4)日高調宣布,對低軌衛星廠商鐳洋科技投資3.2億元,正式加入太空商機的競逐戰。這一筆重金投資,不僅展現了佳世達對太空產業的信心,也標誌著台灣科技企業在太空領域的又一重要布局。同時,佳世達公布了4月的合併營收數據,雖然月減15%、年減18%,但這並不妨礙公司對未來的規劃與信心。 在這場新聞發布會上,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強調,由於現今的萬物聯網仍有許多地方未能達到覆蓋,因此低軌衛星將成為最佳解決方案。他期望通過與鐳洋科技的合夥,能夠實現「通天接地」的目標,滿足萬物聯網的廣泛需求。目前,佳世達已在地面通訊領域與明泰、仲琦、互動等企業有完善合作,而此番與鐳洋科技的合作,將進一步強化公司的「通天」實力。 至于鐳洋科技,這家國內知名的天線設計及射頻測試廠商,專注於低軌衛星地面接收站與通訊酬載系統的陣列天線開發。他們擁有先進的自动化陣列天線校正演算法,能夠快速校驗陣列天線特性,這對於低軌衛星通訊的穩定運作至關重要。
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表示,萬物聯網尚有網路未能覆蓋之處,低軌衛星將提供最佳解決方案。佳世達希望「通天接地」以滿足萬物聯網需求,目前地面通訊有明泰、仲琦、互動完善布局,下一階段強化通天實力,藉由衛星訊號來服務長期缺乏穩定合用的通訊需求。
鐳洋為國內知名天線設計及射頻測試廠商,專注開發低軌衛星地面接收站與通訊酬載系統的陣列天線,具備自動化陣列天線校正演算法,能快速校驗陣列天線特性。
佳世達集團積極布局網路通訊事業,衛星訊號覆蓋不受地形布線施 工困難、地面訊號傳輸易受阻隔衰減等限制,是全球下一代網通布局 關鍵新戰場。鐳洋科技掌握低軌衛星關鍵零組件設計與研發實力,佳 世達集團投資太空新銳鐳洋科技,將於產品與通路布局上強強結合, 讓產品早日具備量產能力,加速推動衛星產業量產,合力開拓太空事 業版圖。
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表示,「得太空者得天下」,萬物聯網尚有網 路未能覆蓋之處,低軌衛星將提供最佳解決方案。佳世達希望「通天 接地」以滿足萬物聯網需求,目前地面通訊有明泰、仲琦、互動完善 布局,下一階段強化通天實力,藉由衛星訊號的全球覆蓋能力,來服 務海上、空中、偏遠及運輸車輛等長期缺乏穩定合用的通訊需求。
鐳洋科技董事長王奕翔表示,衛星數量越多、通訊覆蓋率越高,速 度也會得到提升,而為了讓民間企業在可控的成本內更快的取得太空 履歷,立方衛星(CubeSat)也就成為進入太空市場的首選。藉由多 方合作,預計可於今年底實現台灣自製立方衛星的關鍵里程碑。
佳世達4月合併營收160.37億元,年減18%,月減15%。高附加價 值事業的醫療、網通、智慧解決方案都比去年同期成長,但資訊產品 仍處於需求低點與庫存調整期,整體營收表現處於低檔。佳世達將於 8日舉行法說會,說明第一季營運成果與未來展望。
「Satellite 2023」大展13日在華盛頓特區登場,為期四天,去年有逾300家廠商參與,今年規模擴大,參展廠商包括衛星通信服務提供商SpaceX、OneWeb、Intelsat、Eutelsat、NASA,還有知名小型衛星發射服務提供商Virgin Orbit、Rocket Lab等逾350家廠商參與。
鐳洋科技連續三年參展,董事長王奕翔指出,台廠在相位陣列天線研發製造、衛星驗測服務及系統整合解決方案等領域都受到國際肯定,此次台灣館可吸引逾千名國際客戶參訪,訂單效應可期。
鐳洋表示,此次展示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及射頻測試解決方案,包括地面接收站、通訊酬載系統及頻率轉換器等,展現最新的研發成果。
鐳洋觀察發現,今年安裝於飛機、船舶、汽車等移動運具的陣列天線地面接收站已有突破性的增長,至少有數家國際業者展出系列產品。
國家太空中心今年也率領多家台灣業者參與盛會,而昇達科則是獨立參展,由總經理吳東義帶隊,參展陣仗也是歷年最大的一屆。
昇達科表示,已順利切入全球知名低軌衛星關鍵供應鏈,現場展出已開發並獲得認證的多款衛星通訊元件,包含地面站(Gateway)、衛星酬載(Satellite Payload)以及用戶終端(User Terminal)的應用,E-band 80GHz毫米波頻段可有效拉高頻寬需求的應用,吸引衛星產業各界目光,多家國外企業預約洽談商務事宜。
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研究指出,2021年全球太空產業規模達3,860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占72%,主導全球太空經濟。此外,資策會預估至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可望突破1兆美元。
馬斯克的星鏈計畫(Starlink)至今已發射逾3,000顆衛星;全球 第二大低軌衛星業者OneWeb也在去年10月重啟發射計畫,發射衛星數 達462顆,隨著愈來愈多的企業加入低軌衛星行列,市場商機一觸即 發,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調查顯示,2023年全球衛星產值達3, 083億美元,且預期2029年低軌衛星發射國家占比,美國就高達88% ,顯見美國在低軌衛星市場的重要性,也從而讓在美國開辦的衛星通 訊展「Satellite 2023」成為低軌衛星的新朝聖地,包括全球知名衛 星通信服務提供商SpaceX、OneWeb、Intelsat、Eutelsat、NASA及知 名小型衛星發射服務提供商Virgin Orbit、Rocket Lab都競相宣布參 展。
至於台灣部分,今年亦由工業局與國家太空中心攜手集結十多家業 者,以「Taiwan Space臺灣形象館」亮相,另有部分業者如耀登、昇 達科,因已多次參展,今年決定自行設立獨立展示攤位。
昇達科指出,今年將展出多款由其開發並已獲得認證通過的衛星通 訊元件,從地面站(Gateway)、衛星籌載(Satellite Payload)到 用戶終端(User Terminal)的應用,甚或E-band 80GHz毫米波頻段 等的相關應用都有,由於相關產品均已獲客戶運用,在有實績掛保證 下,再加上參展助攻,應可吸引有相關應用需求業者之目光。
另連續三年參展的鐳洋科技則是相中小型衛星及立方衛星的商機, 規劃在展期中展示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及射頻測試解決 方案。
看好網通大餅不斷變大,佳世達集團在網通的佈局持續深化,現已 擁有六員大將,包括專攻OEM/ODM代工的明泰科技、手握通路/品牌 的仲琦科技,在系統整合的佈局上,則納入了多元化系統整合及GIS 台灣代理商互動科技及以5G專網系統整合為主辰隆科技,近期又為了 補強技術,投資了掌握5G關鍵技術的新秀艾普勒及以低軌衛星見長的 鐳洋科技。
透過集團整合,NCG展現戰力,黃文芳指出,去年明泰不單合併營 收以336.34億元、年增20.72%拿下歷史新高,各核心事業也都出現 大幅成長,其中交換器年增47%,無線寬頻亦成長了35%,就連仲琦 也不遑多讓,繳出了營收創歷史新高,全年EPS 1.5元創近7年高的成 績。
鐳洋科技已於去年底獲選國家太空中心「新創追星計畫」,取得3U通訊立方衛星研發案,有望在今年底實現台灣自製立方衛星的願景。業界看好,金像電等夥伴助攻下,將有助相關計畫順利落實,擴大台灣在衛星產業能量之際,也為金像電低軌衛星業務增添動能。
鐳洋科技昨(21)宣布啟用桃園青埔太空研發中心,與國立中央大學攜手打造「立方衛星整測實驗室」。鐳洋科技董事長王奕翔表示,台廠在PCB、衛星天線、航太零組件上占有一定優勢,技術能力不輸國外廠商,期望透過整測實驗室的啟用,深化國內自製立方衛星產業鏈間的合作。
鐳洋科技是天線設計及射頻測試廠商,專注開發低軌衛星地面接收站與通訊酬載系統的陣列天線,具備自動化陣列天線校正演算法,能快速校驗陣列天線特性。2021年取得經濟部工業局B5G主題式研發計畫,偕同金像電、明泰、台燿等業者以聯盟形式共同爭取國際訂單。
根據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立方衛星市場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立方衛星市值為2.1億美元, 預計2027年上看 4.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超過15%,鐳洋也與中央大學優先布建「立方衛星整測實驗室」。
鐳洋科技同時與中央大學簽訂產學合作意向書,共同培育高階太空科技人才。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太空科學是中央大學相當重要的研究領域,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太空與遙測研究中心,期望透過產官學間的緊密合作,加速國內精進自行研發能力及發射衛星酬載與立方衛星。
鐳洋過去靠著射頻測試與蘋果及SpaceX等國際大廠建立關係,近年更因為客戶要求跨入衛星用陣列天線產品,近年營收每年成長三成,毛利率也有三成以上水準,而太空領域的毛利率更高於平均。
鐳洋來自測試營收占六成,智動化約20%至30%,太空為5%至10%,王奕翔表示,雖然全球景氣低迷,但太空產業,尤其低軌衛星仍將蓬勃發展,鐳洋除參與台灣太空中心計畫,更積極攜手國際客戶進行POC,已經有陣列天線跟著客戶上太空運行,過去布局也可望明年看到結果,未來三年低軌衛星相關產品可望倍數成長,貢獻營收過半。
台灣具有資通訊產業優勢,衛星終端設備與元件供應,我國已有包括台揚科技、鐳洋科技、華通等近40家業者切入SpaceX、Oneweb等多家國際衛星大廠與地面元件供應鏈,預期將吸引更多業者投入。
配合行政院推動Beyond 5G低軌衛星地面設備產業發展,工業局祭出科專預算及計畫配合。工業局已公告,今年研發補助計畫,鼓勵企業依國際營運商需求,聚焦「低軌衛星終端設備系統整合」、「衛星地面設備天線射頻關鍵技術」,投入如技術性更高的海事及飛行器終端設備開發,布局與對應未來衛星終端設備需求,逐步建立產業自主供應鏈。
工業局官員表示,B5G地面設備可分家用、車用、航海、航空器等四大類。初期以需求較高的家用、車用之消費者市場為目標,中長期再擴展至海事、飛行器等企業商用市場,希望引導國內產業逐漸從元件模組的代工,轉型朝向具高附加價值之系統整合,以建立國產化終端設備系統整合實力,及早布局國際衛星供應鏈。
工業局2021年B5G科專推出主題式「低軌衛星地面通訊設備開發補助計畫」,鼓勵企業以籌組團隊方式,投入低軌衛星終端設備與關鍵技術開發,補助計畫共計通過五案、十家業者,包括昇達科技、穩懋半導體、創未來科技、耀登科技、鐳洋科技等,鎖定固定式終端設備、行動車用終端設備、半導體功率元件及地面接收站關鍵元件投入開發。
工業局表示,全球低軌衛星通訊服務正夯。低軌衛星由於距離地面較近(約600公里以下),移動速度快(每秒7.5公里),地面終端設備如何與天空高速移動之衛星精準對焦通訊,同時解決都卜勒效應問題,涉及先進的通信射頻與相位陣列天線技術、晶片設計、高頻材料、基頻調變、追星控制等系統整合能力,較以往行動通訊設備,開發技術難度更高,但這也是台廠可以切入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