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陽能源公司新聞
台灣的太陽能產業不僅是綠能的領航者,現在更是農業與科技結合的創新推手。開陽集團,這家以太陽光電為核心的企業,近期在農業領域的發展可說是風光無比。他們推出的「開陽光電農場」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的面貌,還成功孕育了新興的「農業光電大亨」。 今年,開陽集團的農棚進行了升級,擴建了溫控設施,並投入了養菇場的建設,市場對這些產品的需求高漲。董事長蔡宗融因為在這個領域的卓越成就,也多了「香菇光電大亨」的稱號。 蔡宗融透露,過去香菇的培育常常受到環境溫濕度的影響,但現在通過「設施型」培育技術,他們將太空包移至可溫控的設施內,有效提升了產量,並能夠控制產期,確保香菇品質穩定。這種技術已經趨於成熟,成為了行業的主流。 杏鮑菇的例子也顯示了開陽集團的創新力量。屏東的業者在太陽光電業者的幫助下,產量已經超越中部傳統業者,成功換代,並再創「農業+光電」的成功典範。 開陽集團不斷推陳出新,對香菇菌種進行改良,新菌種「開陽1號」的產量是原先的3倍以上,且品質更佳。他們還引進了日本的層架式栽培法,有效提升了空間利用率和產能。 蔡宗融表示,目前生鮮香菇供不應求,乾燥香菇包也在連鎖超商熱銷,還推出了受歡迎的香菇禮盒,年營收已達數千萬。這一連串的成功,讓開陽集團在農業光電領域的領導地位更加穩固。
雲林縣麥寮鎮地標性建築之一的69KV升壓站,近日正式啟用,這是開陽集團投資數億元興建的太陽能電站併網設施,標誌著開陽在太陽光電領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該升壓站將規模達100MW的地面型電廠與台電電網連接,其中第1期30MW的發電計劃預計今年底將正式投入運作。雖然開陽在太陽光電領域已經是行家,但這次在雲林開發地面型電廠卻是首次,並且面對自建升壓站的挑戰。幸運的是,在台電公司雲林區營業處、嘉南供電區營運處的技術支援和優秀供應商的共同努力下,這項複雜工程得以順利完工。 開陽集團董事長蔡宗融在升壓站啟用儀式上表示,升壓站採用成本較高但安全可靠且環保的封閉式GIS配電方式,這種設計的成本是傳統開放式AIS設計的兩倍以上,雖然兩者適用相同的FIT費率,但蔡宗融認為這並不合理,未來應該考慮差異化費率。他還提到,大型案場的併網時間難以預測,因為在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預期之外的人為困難,這也反映了在享受綠電帶來好處之前,需要一一克服的困難。 近年來,開陽集團在太陽光電領域發展迅速,以雲林為基點,並逐步擴展到屏東、高雄、台南、嘉義等地。目前,屏東有2個、台南有1個地面型大案正在進行中,規模均達100MW,預計2022年底全部完工後,將擁有200MW的電廠規模。 此外,開陽集團還在雲林發展「開陽光電農場」,目前已有上百場農場,領先業界。開陽國際生技不僅投入栽培香菇的所有技術與設備,還開發了「開陽1號」新菌種,並轉投資設立開陽綠金,專門處理廢棄太空包,將其轉化為肥料,落實循環經濟。 面對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和上升的成本,蔡宗融作為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持續為產業發展排除障礙,並呼籲各縣市正視綠能開發的挑戰,提供必要的協助。
開陽能源集團近期在企業經營上展現多項特色策略,其中與虎尾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系的深度合作尤其引人注目。這項產學合作計畫,不僅為農工學生提供了實質的升學與就業途徑,同時也為國家培育了新一代的農業人才,並為開陽集團帶來了新鮮血液。 虎尾科大教授羅朝村表示,這項合作是基於教育部推動的相關政策,學生在學習期間,每周有兩天在學校上課,另外三天則前往雲林開陽農場實習。這種學用合一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與社會實際接軌,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大有幫助。目前,已有兩個梯次、超過十名學生在開陽農場的香菇培養場工作,他們在學習實務技能的同時,還能夠獲得固定收入。 蔡宗融,開陽集團的高層領導,視這項合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實踐,也是對農業育才工作的貢獻。雖然在瓜地馬拉分公司的菇場生產線已經穩定,但由於疫情影響,去年底的預期業績未能達成。然而,開陽集團在當地疫情嚴峻的情況下,仍然保持正常運作,並嚴格落實防疫措施,保持衛生習慣。 隨著防疫法令的放寬,美商量販超市PriceSmart的銷售開始回升,開陽集團也積極推進沃爾瑪超市Walmart的通路合作,並經營末端消費者宅配服務,這些努力使得業績回穩並穩定成長。
光電業者投入農業,導入新觀念及技術,帶來創新變革。蔡宗融表示,以過去將香菇太空包放置在室外地面培育為例,容易受到環境溫濕度影響;而「設施型」培育技術則將太空包移到可溫控的設施內,以科技調控生長環境,不但提升產量,甚至可控制產期,確保香菇品質,也能全年穩定供應。
蔡宗融表示,「設施型」培育技術趨於成熟,已成為主流。杏鮑菇為另一個受惠案例,也是由太陽光電業者投入,屏東業者的產量已超過中部傳統業者;不僅「杏鮑菇大王」換人做,也再創「農業+光電」成功典範。
開陽發現,香菇菌種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免於因菌種老化導致容易受病毒侵害或造成產量遞減。新菌種「開陽1號」經投產後比對,1個太空包可產出約800克香菇,為原先250克產量的3倍以上,且菇型更大、賣相更佳、口感風味也更加提升。
開陽一條龍的香菇事業,除掌握源頭,養菌、培菌及發展自有菌種,太空包植菌到整個生產期間,全部經嚴格專業監控。也取經日本,引進層架式栽培法,使有限的空間提升數倍產能,在「開陽1號」助威下,期許明年產量再開紅盤。
蔡宗融表示,目前生鮮香菇主要由大盤商收購,供不應求;乾燥香菇包在連鎖超商上架,也推出香菇禮盒,為年節送禮受歡迎的伴手禮,每年銷售達數千盒,農產品合計年營收已達數千萬。
開陽是太陽光電界的老手,但開發雲林地面型電廠則是頭一遭,首次面對自建升壓站的難題;所幸在台電公司雲林區營業處、嘉南供電區營運處提供技術支援與服務,及日昇電等優秀供應商同心努力下,順利完成。
董事長蔡宗融表示,升壓站採取成本較高、安全可靠且友善環境的封閉式GIS配電方式,比開放式AIS設計的成本高出一倍有餘,但兩者適用相同的FIT費率,不盡合理,未來應該差異化。
大型案場的併網時間難以掌握,原因是過程中許多不預期的人為因素要解決,顯示在享受綠電的前期,諸多不為人知的困難要逐一排除。開陽集團發展太陽光電,前幾年以雲林為重心,屏東接棒為主力戰場,也延伸到高雄、台南、嘉義等地。「目前屏東有2個、台南有1個地面型大案進行中,均為100MW等級」,2022年底全部完工時,手上將有200MW電廠。
開陽發展「開陽光電農場」,主要位於雲林,總共上百場,領先業界。以農業經營為主的開陽國際生技投入栽培香菇的所有技術與設備,並且開發「開陽1號」香菇新菌種,也轉投資設立開陽綠金,為廢棄太空包專業處理公司,主力是將每年2億多包的廢棄太空包轉化為肥料,落實循環經濟。
法規趨嚴,增加綠能開發難度,也帶來成本上升,如:出流計畫管制表、海岸管理法、環設檢核等,業者明年就要面對,蔡宗融身為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持續為產業發展排除各種障礙,也呼籲各縣市正視且提供必要的協助。
虎科大教授羅朝村表示,配合教育部政策,該校與開陽集團合作,農科系學生在校4年期間,每周上課2天,4天前往雲林開陽農場實習,「在校期間提前與社會接軌,落實學用合一。」目前有2個梯次、10多名學生在香菇培養場工作,開陽手把手教導實務技能,學生也有固定收入。蔡宗融視此為開陽力行社會回饋的一部分,也為農業育才盡棉薄之力。
開陽集團瓜地馬拉分公司的菇場生產線已經穩定,要大量生產供貨時,卻受疫情嚴重影響,導致去年底的預期業績無法達成;目前當地疫情仍舊嚴重,開陽運作正常,並落實防疫,保持最嚴謹的衛生習慣,也持續開創業績。因防疫法令放寬,美商量販超市PriceSmart的銷售開始回升,也積極推進沃爾瑪超市Walmart通路,並且經營末端消費者宅配,使業績回穩並穩定成長。
開陽集團不僅是台灣太陽光電領域的佼佼者,現在更是全方位發展,地面型案場及儲能系統成為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雲林百萬瓦地面型電廠第一期已進入完工倒計時,30MW的產能即將為台灣的綠色能源做出貢獻。此外,與三地集團的合作,讓屏東的100MW地面型太陽光電案場也即將成真,EPC案量及併網量快速攀升。 董事長蔡宗融透露,開陽至今已累積上千座太陽能EPC的經驗,單一案場規模不斷擴大。除了為台積電、群創、安集等科技大廠及全球傳動等傳產業提供綠屋頂服務,開陽也參與中鋼前3期合計80MW的綠屋頂建置,目前第4期工程也正在進行中。明年預計EPC量將超過100MW。 蔡宗融將EPC、電廠投資、維運及儲能定為未來4大發展主軸。集團自研自製模組、支架及逆變器等太陽光電組件,並以Solar Master及Power Master雙品牌行銷。去年與康舒、安集共組新公司,預計年底完成第一個20MW的水面型案場。同時,漁光案場也在積極尋找合作夥伴,開拓農委會強力推薦的漁電共生案場。 在農光發展方面,開陽的規模居業界之冠,「開陽農場」從第1座到150多座的成功經驗,證明了低日照的農光互補確實可行。集團大量培育台灣香菇及各種菇類,並推出多種農產品及酵素等高附加價值衍生產品,在連鎖通路上架,帶來可觀的收入。 3年前,開陽國際生技成立,專注於菇類培育,2020年底已將香菇太空包日產量達3萬包的生產線投入運作,實現從植菌、培菌到養成的全流程操作。前年成立的開陽綠金,則以廢棄太空包回收再利用為主,製作農業肥料,使集團的農業布局更加完整。 開陽的版圖不僅限於台灣,在中美洲的瓜地馬拉也有投資,成功複製「農業+光電」模式。預計明年第2季將進行公發,第4季上興櫃,展現開陽集團在國際市場上的雄心壯志。
董事長蔡宗融表示,開陽至今已完成上千座太陽能EPC,單一案場規模也愈做愈大。除了台積電、群創、安集等科技大廠及全球傳動等傳產業為工廠綠屋頂的指標實績,也參與中鋼前3期合計80MW的綠屋頂建置,目前正進行第4期。明年EPC量案超過100MW。
蔡宗融將EPC、電廠投資、維運及儲能列為未來4大發展主軸,集團自行開發模組、支架及逆變器等太陽光電組件,以Solar Master及Power Master雙品牌行銷。去年與康舒、安集共組公司,預計年底完成第一個20MW的水面型案場。漁光案場亦積極考量合作對象開闢農委會強力推薦的漁電共生案場。
開陽在農光的發展規模居業界之冠,「開陽農場」從第1座到150多座的成功經驗,證明低日照的農光互補確實可行。大量培育台灣香菇及各種菇類,多種農產品及酵素等高附加價值衍生產品,在連鎖通路上架,帶來可觀的收入。
3年前成立開陽國際生技致力於菇類培育,2020年底已將香菇太空包日產量3萬包的生產線完成投產,香菇從植菌、培菌、養成進行一條龍作業;前年成立開陽綠金,以廢棄太空包回收再利用為主,製作成農業肥料,集團的農業布局更加完整。
開陽的觸角也拓及海外,在中美洲的瓜地馬拉都有投資,瓜地馬拉成功複製「農業+光電」模式,預計明年第2季公發,第4季上興櫃。
蔡宗融指出,一、漁電共生要完成4GW的目標經農委會與經濟部及內政部三大部會共同下鄉聽取地方意見後,若能聽取建議及思考建置行為的漁電共生模式,排除一些障礙,應有機會完成3∼4GW供電。二、畜電共生1.5GW的目標,八年來已盡力完成1GW供電,剩下的禽畜舍案場遭遇土地糾紛、20年承租期過長、廢棄物丟棄、饋線不足等問題,都將造成未來完成目標的障礙,而且建置1MW的光電需要1公頃面積的屋頂,因此要再完成1.5GW的目標確實是不小的挑戰。三、嚴重地層下陷38區,總共編列約2,100多公頃的不可耕作用地,最好情況應可供電1GW,可六年間完成不到120MW,應可做重新規劃檢討適度擴編。四、低地利案體的土地如再盤點、溝通、擴大規劃,應可完成供電1GW無慮。
即便上述目標均完成,距離8GW的目標還有些許的缺口,因此農電共生「一定要試行、試辦、試範」,他建議生產進口替代性農作物,既可增加台灣糧食自給率,又可避免與本地農民爭利應是一個可行方案。
身為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蔡宗融期望政府能聽取公會意見來發展綠電。公會今年就向政府建議:一、設置太陽能板的屋頂及土地租金放入期初設置的成本或列入建置費用必要項目。二、學校興建風雨操場也可同時建置光電。為避免造成環境衝擊擔心砍樹種電或因移樹問題遭環保團體詬病,政府應儘速設立標準作業流程,方便未來3,500多所學校的建置。三、確實檢討漁電共生、農電共生所增加的建置成本列入補助考量。
蔡宗融指綠電是台灣能源的戰略考量,非金錢價值可以衡量,政府應加強更大力度往前行。
開陽能源在農光產業的發展上,可說是台灣的領軍者。他們的「開陽農場」已經從最初的第1座發展到現在的150多座,這樣的成功經驗,讓人信服低日照的農光互補模式,真的是一條行得通的康莊大道。這個農場不僅能發電,還能大量培育香菇及其他各種菇類,以及各種農產品和酵素等高附加價值的衍生產品,將這些產品通過連鎖通路銷售,預計明年將為公司帶來可觀的收入。
在拓展業務的過程中,開陽能源不斷擴大自己的版圖。3年前,他們成立了開陽國際生技,專注於菇類的培養;去年則成立了開陽綠金,從廢棄太空包中回收再利用,製作農業肥料。目前,開陽國際生技已經完成了日產3萬包香菇太空包的生產線,並進行從植菌、培菌到養成的全過程操作。而開陽綠金的工廠和肥料登記證也正在申請中。
公司老闆蔡宗融表示,農光互補應該建置在以農業為主、光電為輔的非特農地目,這樣既能讓農民有耕地,也能讓光電業有土地,還能讓國家得到綠電,實現三贏局面。開陽能源通過「農業+光電」的并行發展,不僅在菇寮和溫室上展現了效益,更在營農型光電能上取得了顯著成果,這種模式值得廣泛推廣。
對於政府而言,系統公會呼籲應該主導建置營農型光電示範案場,並由農業機構協助收集營運資料,輔導更多業者投入農光產業,讓台灣成為一個以農業為主、光電加值的成功農光新產業。
雖然營農型光電對遮蔽率的限制較多,遮光率需在40%以下,但日本和歐洲已有成功案例。開陽能源對於在台灣落地這種模式充滿信心,並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其在農光產業的領先地位。
【台灣新聞】 近日,隨著全球對再生能源的關注與技術進步,綠能成本不斷降低,太陽能、風電等能源的成本已大幅下降。根據國際再生能源機構IRENA的研究,太陽能成本自2010年以來持續下降,陸上風電和離岸風電的降低幅度分別達到39%和29%。預計明年燃煤電廠的成本將超過全新的大型太陽能電廠,這一趨勢對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在這股綠能潮中,台灣的開陽能源公司也積極投身其中。公司代表蔡宗融表示,隨著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不斷上升,储能系統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储能系統不僅能夠存儲多餘的綠能,還可以在需要時接受台電調度,減少電網波動,使綠電輸出更加平穩。 開陽能源將積極參與台電的各種储能標案,並與政府合作推動前瞻區域储能計畫。該計畫旨在讓储能系統的規模與綠能裝置的擴大速度相匹配。自2018年至2025年,台電計劃在自有場地建置储能設備,目前已在中台灣的台中龍井及高雄永安光電站各建置1MW,並在彰濱及樹林所區各建置2MW及1MW,今年在彰濱再建置3MW,至2025年合計將達到168MW。 此外,開陽能源也關注到大用電戶對綠電的需求,這也帶動了储能櫃的需求增長。蔡宗融強調,儘管目前尚無储能售電的FIT(固定電價補貼)政策,但政府需要及早研擬完善政策,以引導產業發展,促進綠能储能的普及。 隨著台灣储能市場的發展,開陽能源正以專業的技術和前瞻的思維,在綠能储能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開陽集團在太陽光電領域的發展實力強大,不僅地面型案場及儲能系統是集團的重中之重,更是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的領航者。去(2019)年,開陽在雲林縣成功開發了台灣首座百萬瓦地面型電廠,其中第1期30MW的工程將於今年(2020)年底完工,這不僅是公司今年的一大亮點,也展現了開陽在太陽光電建設上的實力。 與三地集團共同成立的合豐能源,開陽持有49%的股份,在屏東共同開發的第2座100MW地面型太陽光電案場,將進一步擴大公司的EPC案量及併網量。開陽董事長蔡宗融對此表示,屏東案首期42MW的工程預計明年(2021)完工,將為緊俏的綠電市場提供更多新鮮血液。該案場土地廣達百公頃,土地變更過程複雜,需要1年時間,這也被市場視為土地變更政策的風向球。 開陽集團至今已完成上千座太陽能EPC工程,並且單一案場規模不斷擴大。隨著企業對綠能的接受度提升,開陽在工廠綠屋頂的建置上取得了亮眼的成果,台積電、群創等科技大廠以及全球傳動等傳產業,都是開陽的優質客戶。除了參與中鋼前3期合計80MW的綠屋頂建置,開陽還正在進行第4期工程。此外,與楊梅永聯物流、康舒合作的滯洪池案、台中麗寶樂園以及花東等地,都為開陽帶來了超過100MW的EPC量案。 台灣太陽光電併網量已達4.5GW,開陽的EPC規模累計近450MW,市佔率達到10%。開陽還持有50MW以上的電廠,每年電費收入達1.8至2億元,以股本5.6億元計算,對EPS的貢獻接近2元。蔡宗融董事長將EPC、電廠投資、維運及儲能定為未來4大發展主軸,並強調集團擁有自主開發的模組、支架及逆變器等多種太陽光電組件,以Solar Master及Power Master雙品牌行銷,擁有顯著優勢。 開陽還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中美洲的瓜地馬拉進行投資,成功複製「農業+光電」模式。雖然疫情對菇類外銷造成影響,但開陽對IPO計畫仍抱持信心,預計明年第2季公開發行,第4季上興櫃。 在2020 Energy Taiwan展覽中,開陽首度缺席,但產業發展仍然保持熱絡。過去10多年來,開陽在工廠、公有房舍等屋頂型光電、地面型及農光並進發展,經營成績出色,遠優於市場水準。
開陽3年前成立開陽國際生技、前年成立開陽綠金,使集團的農業布局更加完整。開陽國際生技致力於菇類培肓,今年已將香菇太空包日產量3萬包的生產線完成投產,香菇並從植菌、培菌、養成進行一條龍作業。開陽綠金以廢棄太空包回收再利用為主,製作成農業肥料,目前等待工廠及肥料登記證。
蔡宗融表示,「農光互補」應建置在以農為主、光電為輔的非特農地目,讓青農有耕地、光電有土地、國家有綠電的三贏局面。開陽實現「農業+光電」並行發展,除了菇寮及溫室,營農型光電能展現更大效益,更值得推行。
系統公會呼籲,政府應主導建置營農型光電示範案場,由農業機構協助,收集並建立營運資料,輔導更多業者投入農光產業,使台灣成為農業為主、光電加值的成功農光新產業。
營農型光電對遮蔽率的限制多,遮光率要40%以下,日本及歐洲已有成功經驗,開陽深具信心,以行動證明在台灣也能落地。
儲能緊扣著綠能發展,開陽將積極參與台電的各種標案。蔡宗融表示,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持續上升,儲能系統儲存多餘綠能,需要時接受台電調度,減少電網波動,使綠電輸出更平滑化,重要性水漲船高。用戶儲存離峰的電力,在尖峰時段使用,使儲能系統發揮需量穩定及削峰填谷的作用。
政府推動前瞻區域儲能計畫,要使儲能系統追上綠能裝置規模擴大的速度。2018年至2025年,台電在自有場地展開為期7年的建置儲能設備計畫,2018年已在台中龍井及高雄永安光電站各建置1MW;去年在彰濱及樹林所區各2MW及1MW;今年在彰濱建置3MW,至2025年合計將達168MW。
另方面,採購輔助服務也從今年起跑,前2年建置目標均為15MW,2022年為34MW、2023年144MW、2024年159MW,及2025年63MW,合計430MW,加計自建的168MW,至2025年累計達590MW。
大用電戶使用綠電,也帶動儲能櫃需求,蔡宗融指出,目前儲電售電尚未訂出FIT,必須及早研擬訂定完善的政策,引導產業發展。
開陽董事長蔡宗融表示,屏東案首期42MW希望明(2021)年完工,為供給緊俏的綠電市場再添活水。此案土地廣達百公頃,要走完農牧用地地目變更需要1年,被市場視為土地變更政策的風向球。三地集團與開陽集團雙方對於此案順利進行信心滿滿。
開陽至今已完成上千座太陽能EPC,單一案場規模也愈做愈大。企業對綠能的接受度提升,台積電、群創等科技大廠及全球傳動等傳產業,是開陽在工廠綠屋頂的指標實績,並參與中鋼前3期合計80MW的綠屋頂建置,目前正進行第4期。加上楊梅永聯物流、與康舒合作的滯洪池案、台中麗寶樂園以及花東等地,推升全年EPC量案超過100MW。
全台太陽光電併網量已達4.5GW,開陽EPC規模累計近450MW,市占達10%。另持有電廠50MW以上,每年電費收入達1.8至2億,以股本5.6億計,貢獻EPS接近2元。蔡宗融將EPC、電廠投資、維運及儲能定調為未來4大發展主軸,集團擁有自行開發的模組、支架及逆變器等多種太陽光電組件,以Solar Master及Power Master雙品牌行銷,增添優勢。水面型系統今年與康舒科技共組公司,預計年底完成1個20M級水面型案場。漁光案場亦積極協同合作廠商開闢農委會強力推薦的漁電共生案場。
開陽的觸角拓及海外,在中美洲的瓜地馬拉都有投資,瓜地馬拉成功複製「農業+光電」模式,疫情影響使菇類外銷目前稍微受阻。談到開陽IPO計畫,蔡宗融表示,較預期進度略有延遲,預計明年第2季公開發行,第4季上興櫃。
疫情下的2020 Energy Taiwan展規模縮小,開陽今年也首度缺席。產業發展持續紅火,過去10多年,開陽朝工廠、公有房舍等屋頂型光電、地面型及農光並進發展,經營成績出色,優於市場水準。
農委會7月對於把關農地農用以及太陽光電與農業並行發展,做了政策微調,但已撼動市場,並引發業界關注議論。農委會對於30公頃以上的太陽光電用地,採取「嚴審、不反對」態度,開陽屏東案在時間點的巧合,市場視為是觀察政策的風向球。
據了解,三地、開陽各持有合豐能源51%及49%股權,為雙方合作的開端。合豐能源為此案開發商,位於屏東的土地達上百公頃,原本為農牧用地,目前已走完變更地目程序。開陽與三地認為,此案符合主管關機關的相關規定,應可順利進行。
三地集團2002年成立,從高雄發跡,旗下事業體遍及許多領域,能源事業就包含多處加油站、北極星能源及合豐能源,並且經營南部縣市的多家客運公司,而有南霸天稱號。
開陽是太陽光電業的龍頭,並攜手電池專業廠,搶進儲能櫃市場,電池組也成為未來與三地可能合作的新項目。客運業採購電動大巴為運具已成為發展趨勢,一旦發展電池組順利,三地集團的電動大巴所需的電池組,也有機會由開陽供應。(翁永全)
開陽進入太陽能EPC不到10年,恭逢綠能產業騰飛,在天時、地利、人和完美搭配下,以上下游整合的一條龍發展策略,成為EPC界領頭羊。從案場開發、設計施工到併網,一手打理,並為業主規劃後續電廠維運作業,提供整合性一站式服務,累計EPC實績逾300MW,規模及影響力居業界前三大,明年完工案場將突破100MW,創歷來高點。
開陽以Power Master自有品牌推出太陽能模組、逆變器等光電元件,及支架、鋼構等金屬件,行銷國內外,經營觸角擴及中南美洲多國。瓜地馬拉工廠及辦公室已接近完工,將高規格舉行落成啟用典禮,外交部對此案也高度重視。
開陽持續進行股票上市相關作業。進入資本市場後,所有作業將變得更複雜嚴謹,例如案件投資前,需有書面的評估表,並追溯至前一年。目前補齊所有資料,預計明年登錄興櫃。
開陽全方位經營太陽光電產業,具有EPC廠、投資商及系統零組件供應商多重角色。Power Master品牌模組的市場建置量已達數百MW,開陽嚴控產品品質,所有案場全數採用,使Power Master品牌電站具有優異發電效率。今年以「海洋局前鎮漁港太陽光電系統工程」榮獲「2019年城市工程品質」金質獎。
配合新南向政策,集團由開陽國際生技打前鋒,前進越南,將攜手LASUCO集團,拓展東協市場,並著手培訓人才,由聖約翰大學媒介在台就讀的越南大學生至開陽農場實習,為越南廠培育種子部隊。也結合該校「2019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友邦技職訓練計畫∼電機工程實務技術班」,幫助友邦青年來台習得太陽能技術專長,歸國後發揮所學。
開陽發展太陽能電廠投資與光電農業生技,多年前觸角伸向中美洲多國友邦,成功複製台灣「光電+農業」的發展模式。開陽初期租用當地廠房種植,隨著產出穩定、市場需求增加,併購當地台商及購地自建廠房,8,000平方米土地上規劃菇類栽培室、冷藏庫間等工廠設施及辦公室。瓜地馬拉電力短缺、電價高昂且無FIT作法,開陽在本案採取自發自用,廠房屋頂建置100KW太陽能系統,供應庫間的冷氣電力需求。
開陽最新一座開陽光電農棚落腳於瓜地馬拉,是開旗中南美洲的代表作,也是當地首見的開陽光電農棚,年產杏鮑菇1,000噸,或香菇、鴻喜菇、柳松菇各500噸。杏鮑菇已在美商量販超市PRICESMART上架,開陽以Virtud Milhongo品牌供應飯店需求,並放眼中美洲市場,未來規劃行銷至美國。第一階段已投入100萬美元,最終產能目標2,000噸,年營收上看5億以上。
開陽國際生技成立4年,雲林麥寮總部預計明年初啟用,設立自動化太空包工廠,從植菌、養菌、培菌到送達栽培室,全面採取自動化生產,自給自足。屆時將邀LASUCO集團來訪,並技轉複製於越南。同時開放各界預約參觀,隔著玻璃,可完整觀看香菇、木耳的培育過程,及先進自動化生產線,進一步擴大產學交流。
最新成立的子公司開陽綠金,致力於將廢棄太空包回收製成有機肥料,並研發循環再利用的可能性,使集團在光電農業邁向一條龍作業。
蔡宗融不諱言,發展過程並非一路順遂。初期市場對農光互補了解有限,甚至誤解,經常帶著懷疑的眼光。當時太陽光電發展風起雲湧,的確存在「假農業 真賣電」的少數案例,正當經營的業者遭受池魚之殃,遭到外界以有色眼光看待及不必要的阻撓。
開陽大舉投入養菇後發現,現有菇類菌種由於弱化退化,出現產量減少、容易受感染等問題,最終面臨淘汰一途。這也反映出台灣的香菇產業危機,栽培面積持續增加,但總產能卻逐年溜滑梯。太空包原本可以長出很多肥美香菇,但現在產出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看不到減緩停止的跡象。
蔡宗融說,菌種退化、產能下降,是香菇產業最大的威脅。農試所菇類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呂昀陞指出,不當的「繼代培養」,把栽培種拿來當母種,是導致菌種退化的原因。農試所開發「液體菌種」技術,可縮短菌種生產周期,提升菌種活性及品質,增加產量,國內已有金針菇和杏鮑菇業者使用,日韓及中國菇業也是藉此快速發展。
「液體菌種」並非萬靈丹,若母種的活力不佳,也難以防止菌種弱化,也要避免污染。氣溫升高導致香菇生長變慢,超過攝氏32度就停止生長。冬天是香菇主要產季,暖冬嚴重影響產期和產量,更加仰賴環控溫室,但也帶來更高成本。
全台香菇菌種主要來自2家菌種場,難解菌種退化危機。開發全新菌種,費用高達數百萬元,門檻及風險均高。開陽去年起委託農試所開發菇類新菌種及層架式培植方式,顯示不僅 「玩真的」,且「玩很大」。蔡宗融表示,若以買斷方式合作,新菌種將以「開陽1號」命名,也可能支付權利金的方式進行。
開陽集團集結旗下多家子公司,2019台灣智慧能源展展出水面型追日器、風雨球場的H型鋼、用在漁光與農光系統的架高式懸臂支架,為全場最大亮點。
開陽為太陽光電開發商與EPC廠,今年完成中鋼80MW太陽光電系統後,接著展開另一個百萬瓦級大案。該案位於雲林地層下陷區麥寮,為38區廣達2,000多公頃的中第一個100MW地面型大案場,由開陽開發及施工,分3期建置,首期30MW預計年底動工,明年完工併網,開陽與國泰金控的合資公司開泰能源持有本案。
開陽也是雲林農光大戶,擁有50餘公頃、144座光電農棚,大量種植香菇、木耳及菌菇類,今年也新增6MW雲林灌溉大排光電實績。董事長蔡宗融表示,開陽引進日本先進技術及耐高溫菌種,在熱帶地區也能全年生產香菇;加上採用立體層架式栽培,產量可提升4倍,同時與日本大廠達成「引進菌種、回銷香菇」的合作協議。
集團的開陽國際生技,致力太陽光電結合無毒農業及農業生技,以「農業為主,光電加值」為目標,進駐農試所育成中心,開創台灣農業新局。去年也成立開陽綠金,投入太空包再利用,落實循環經濟。麥寮觀光工廠是開陽另一個重要投資案,預定第四季啟用,將光電農業的發展過程及所有產品的生產履歷完整展示,主打體驗行銷並展售各種蔬果及靈芝、香菇、木耳,為具教育及觀光雙重功能的觀光景點。
開陽去年7月整合集團三家關係企業的資源,成立開陽國際投資控股公司為集團主體,朝向資本市場布局。開陽集團目前持有約50MW電站,主要獲利來自售電及EPC,若大型電場進展順利,將上看50億元,預計明年公發及上興櫃。
綠能前瞻共識研討會 系統公會提六大訴求
開陽董事長蔡宗融今年接任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投入更多時間及心力在公眾事務,時值擬定新年度FIT的關鍵時刻,近期與能源局及經濟部密集舉行會議。他表示,公會作為產業與政府的溝通橋樑,建立「政府挺綠能、綠能挺政府」的良性互動,10下旬將與太陽光電協會及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聯手舉辦「綠能前瞻,永續台灣」共識研討會,屆時將展現大團結,提出六大訴求,上百家業者與會並達成共識,也會邀請蔡總統出席。
中央的綠能政策明確,但各縣市推動的力度強弱有別。台南在漁電共生居領先,屏東縣2016年加入「100%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網絡」計畫,第一階段以「100%民生綠電」為目標,將建置950MW容量。高雄市今年目標也從300MW上修至500MW,並首度舉辦太陽能EPC金質獎。雲林縣策略大轉彎,台西綠能專區轉為產業發展用地,採先招商引資再做綠能,業者頓失1,100多公頃土地發展800MW至1GW太陽光電的商機。
屋頂型3GW光電目標今年已超標完成,蔡宗融認為有上修的空間,地面型嚴重落後需迎頭趕上,土地整合難、FlT未能反應成本失去誘因、各種不可知的風險等都是原因。故應依不同場域的建置成本,明年在FIT適度反應,例如大型電站額外投資升壓站及饋線,就應適用。此外,大型開發案工期動輒2年以上,現行辦法拿到能源局同意備案後僅一年的施工期限,造成投資報酬減損及新案報酬率難以評估,導致投資縮手。蔡宗融建議將併網FlT改以簽約日計算,而非完工日,應是最佳解套方式,「這並非首開先例,風電早已如此」。
蔡宗融:合宜FlT
助綠能政策穩健落實
市場對明年的FIT走向有多種臆測,今年模組價格下跌10-15%,極可能成為主張調降FIT者的充份理由。蔡宗融對此嚴正指出,今年模組跌價為短期現象,且已觸底,長中期來看,價格必然會回升,明年極可能就會出現反彈契機。
2025年、20GW目標,屋頂型比重為3GW,至今已超標完成逾4.33GW,反觀地面型只有數百MW,許多極欲大展身手的系統廠,不免產生有志難伸的挫折感。蔡宗融說,深入分析市場供需,國內10家模組廠的合計產能約2GW,未來若要完近16.5GW的缺口,每年需有2-3GW的系統產出量,在現行規模未及擴廠的情況下,將出現模組短期供不應求的局面。
大型地面型案場難產,模組廠預估的需求未現,造成今年供過於求的短期假象,明年市場回溫後,必然帶動報價回升,若以今年跌價作為下修明年FlT的依據,並不客觀。此外,各種金屬及線材價格全面上漲,基本薪資不斷上調,也帶動工資漲勢不歇。
蔡宗融表示,合宜的FlT有助於綠能政策穩健落實,也攸關產業長遠發展。FlT年年檢討,仍有諸多考量不週之處。例如業者承租土地及屋頂,過去租金都未計入FIT。業者認為,FIT年年變動的不確定性,為企業經營的最大風險,且FIT不應無限制調降,若訂出未來3-5年的費率,業者及投資者可據以擬定經營及投資策略,能源局及智庫對各種隱藏性成本應全面客觀來評估。
教育部兩年前推出風雨球場計畫,改善學生的運動空間,業界也欣見釋出更多光電屋頂空間。蔡宗融說,全台各級學校超過3,000所,若每所建置300-600KW,合計超過1GW系統。風雨球場採用鋼構、高度7米設計,成本遠高於一般屋頂型,應加成優惠,才能解決兩年來許多縣市無人投標的窘境。
公會主張一地多用,綠屋頂、漁電及農電為一地兩用,應列為發展重點。業界也樂見台糖近期釋出嘉義、台南及屏東三縣市2,600多公頃農地,發展營農型光電,蔡宗融說,日本秋田縣的成功發展經驗足供參考,應儘速擬定審定辦法,加速評審作業。一旦全面推展有成,或可替代解決台積電的1GW太陽光電投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