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 | 2025/05/06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50,033,000,000元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28421312 | 張聖心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詳細報價連結 |
2021年07月08日
星期四
星期四
國銀行員Q1貢獻 北富晉前三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
中央銀行公布2021年第一季本國銀行營運績效季報,全體38家銀行稅前淨利合計903.39億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年成長11.12%,每一銀行員平均貢獻度193.1萬元、年成長15.5%,主要是去年因疫情衝擊,基期較低。
國銀家數原為37家,因純網銀「樂天國際商銀」營運,增為38家,第一季平均每一行員獲利貢獻,共有19家逾200萬元,排除輸出入銀行的473.03萬元及農業金庫的659.16萬元之外,其他36家商業銀行中,第一名是京城銀行的1,153.93萬元,第二名是上海商銀的618.82萬元,台北富邦銀行以329.96萬元拿下第三名。
第一季商業銀行每一行員獲利貢獻前十強出現大洗牌,除前二名不變,台北富邦銀行躍居第三。中信銀行以302.03萬元前進一名至第四名,上一季第三名兆豐銀行為294.69萬元、倒退二名至第五名。
至於?豐銀行以285.69萬元,取代花旗銀行成唯一進榜外銀,居第六名。第七名的國泰世華為274.81萬元、退後一名。第八名仍是一銀259.83萬元。第九名台銀251.65萬元及第十名永豐銀行249.39萬元,雙雙均是新進榜。
觀察第一季台灣疫情控制仍良好,經濟成長表現佳,國銀獲利動能續強,員工平均貢獻度也回復長期以來的水準。銀行主管表示,由於去年第一季疫情大爆發,產生的基期低效應,因此今年第一季在38家國銀,共有29家明顯成長,其中多數年成長均達到二位數,甚至有六家達到三位數。
前十強員工平均貢獻度也有八家成長,其中四家年成長二位數,三家達三位數。至於十強中公股銀行增至三家,即台銀、一銀、兆豐,外商銀行僅剩?豐銀行獨撐,另六家都是民營銀行。
銀行主管認為,5月本土疫情升至三級,國銀獲利難免受影響,預料第二季國銀員工平均貢獻度將受創下滑;但隨政府啟動紓困4.0,且疫苗多方引進並加速接種,6月下旬及7月以來疫情顯現緩和,若疫苗覆蓋率提升達到群體免疫,下半年國銀獲利可望重返成長軌道。
國銀家數原為37家,因純網銀「樂天國際商銀」營運,增為38家,第一季平均每一行員獲利貢獻,共有19家逾200萬元,排除輸出入銀行的473.03萬元及農業金庫的659.16萬元之外,其他36家商業銀行中,第一名是京城銀行的1,153.93萬元,第二名是上海商銀的618.82萬元,台北富邦銀行以329.96萬元拿下第三名。
第一季商業銀行每一行員獲利貢獻前十強出現大洗牌,除前二名不變,台北富邦銀行躍居第三。中信銀行以302.03萬元前進一名至第四名,上一季第三名兆豐銀行為294.69萬元、倒退二名至第五名。
至於?豐銀行以285.69萬元,取代花旗銀行成唯一進榜外銀,居第六名。第七名的國泰世華為274.81萬元、退後一名。第八名仍是一銀259.83萬元。第九名台銀251.65萬元及第十名永豐銀行249.39萬元,雙雙均是新進榜。
觀察第一季台灣疫情控制仍良好,經濟成長表現佳,國銀獲利動能續強,員工平均貢獻度也回復長期以來的水準。銀行主管表示,由於去年第一季疫情大爆發,產生的基期低效應,因此今年第一季在38家國銀,共有29家明顯成長,其中多數年成長均達到二位數,甚至有六家達到三位數。
前十強員工平均貢獻度也有八家成長,其中四家年成長二位數,三家達三位數。至於十強中公股銀行增至三家,即台銀、一銀、兆豐,外商銀行僅剩?豐銀行獨撐,另六家都是民營銀行。
銀行主管認為,5月本土疫情升至三級,國銀獲利難免受影響,預料第二季國銀員工平均貢獻度將受創下滑;但隨政府啟動紓困4.0,且疫苗多方引進並加速接種,6月下旬及7月以來疫情顯現緩和,若疫苗覆蓋率提升達到群體免疫,下半年國銀獲利可望重返成長軌道。
上一則:四銀行據點 恢復正常營業
下一則:債券交易 元大奪雙冠王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