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富田電機 | 2025/05/05 | 103.33 | 105 | 106.13 | 510,682,000元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22802861 | 張金鋒 | 123 | 123 | 123 | 詳細報價連結 |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
星期四
富田30周年...傳產轉型的典範 張金鋒:表面吃虧 事後會有回報 |富田電機
從傳產馬達起家,到成為台灣電動車零組件的領頭羊,富田電機堂 堂邁入30周年,變身為傳產轉型的典範,期間歷經許多峰迴路轉。
回顧公司的成立,當年我兄弟姐妹們湊了500萬元台幣成立公司, 初期由父親掛名董事長,所有創業、運作都由我負責。從28名員工、 租廠房起家,先行銷木工機、養殖業,再擴充到橡塑膠、造紙業、產 業機械等市場,一路以來獲得產官學研方面的支持,現在有員工280 人、公司資本額也達到3.3億元。這些年好像螞蟻雄兵一樣慢慢搬, 自己也沒想到會走到這一端。
回想4年前,因為家族之間以及中鋼入股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 曾一度萌生退意,終究還是堅持下來,「事情不能做一半,這是一種 責任。到今天我在公司的占股也沒有增加,人生走多長、吃多少都有 定數,有時候表面吃虧,但後來都會補回來,所以不要太計較,否則 沒辦法做事。」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花甲之年,但我始終如一,就是帶勁。「我都不認為自己有6 0歲,我處理事情的態度一直都像28歲,想幹就停不了,例如銅鑼科 學園區的新廠,大家都沒想到一年就完成了。」引領公司的思維我要 求不斷創新,並以navigator(領航者)自期。藉著公司30周年的機 會,我特意要打造富田的新企業形象,所以邀請加拿大長大的台灣年 輕人帶著國外團隊為富田做企業識別設計(CIS),從管理面、行銷 面、策略面,把富田好的東西融入新觀念,做持續上的改善、混融, 希望跟國外交流與融入,「富田不能總是停留在傳產思維,下個里程 碑是做國際接軌的蛻變。」
要回想這30年,我腦中浮現的是供應商協力廠與客戶一路相挺,心 中感謝還是感謝。「早期做生意很辛苦,那時業界都用東元、大同的 電機產品,小品牌根本沒機會,我拿到的第一筆訂單是50台、10馬力 的電機(感應馬達)訂單,這造就富田轉型做技術行銷,成台灣第一 個做變頻馬達的公司,此後一路隨市場更迭變動,遇山開路、遇水架 橋,直到今天有能力做動力系統整合、有能力把引擎車變成電動車」 。
做電動車這13年走來是危險重重,當初美系電動車廠找富田合作, 我這個外行看電動車以為很簡單,殊不知車子會動很簡單,要跑得好 卻一點也不簡單。投入後才知道困難重重,馬達體積縮小5、6倍(密 度則增加5、6倍),還要考慮安全性、要申請IATF升級版等等。不過 所謂富貴險中求,很慶幸富田趕上汽車業改革這個百年難遇的時機, 尤其這次能得到政府支持,拿到銅鑼科學園區的土地蓋新廠,我們才 有機會跟世界級車廠交手合作。
面對下一個10年願景,希望富田能夠帶動台灣下一個重要的產業目 標,藉由馬達的專利,轉入到電動車的動力系統。
回顧公司的成立,當年我兄弟姐妹們湊了500萬元台幣成立公司, 初期由父親掛名董事長,所有創業、運作都由我負責。從28名員工、 租廠房起家,先行銷木工機、養殖業,再擴充到橡塑膠、造紙業、產 業機械等市場,一路以來獲得產官學研方面的支持,現在有員工280 人、公司資本額也達到3.3億元。這些年好像螞蟻雄兵一樣慢慢搬, 自己也沒想到會走到這一端。
回想4年前,因為家族之間以及中鋼入股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 曾一度萌生退意,終究還是堅持下來,「事情不能做一半,這是一種 責任。到今天我在公司的占股也沒有增加,人生走多長、吃多少都有 定數,有時候表面吃虧,但後來都會補回來,所以不要太計較,否則 沒辦法做事。」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花甲之年,但我始終如一,就是帶勁。「我都不認為自己有6 0歲,我處理事情的態度一直都像28歲,想幹就停不了,例如銅鑼科 學園區的新廠,大家都沒想到一年就完成了。」引領公司的思維我要 求不斷創新,並以navigator(領航者)自期。藉著公司30周年的機 會,我特意要打造富田的新企業形象,所以邀請加拿大長大的台灣年 輕人帶著國外團隊為富田做企業識別設計(CIS),從管理面、行銷 面、策略面,把富田好的東西融入新觀念,做持續上的改善、混融, 希望跟國外交流與融入,「富田不能總是停留在傳產思維,下個里程 碑是做國際接軌的蛻變。」
要回想這30年,我腦中浮現的是供應商協力廠與客戶一路相挺,心 中感謝還是感謝。「早期做生意很辛苦,那時業界都用東元、大同的 電機產品,小品牌根本沒機會,我拿到的第一筆訂單是50台、10馬力 的電機(感應馬達)訂單,這造就富田轉型做技術行銷,成台灣第一 個做變頻馬達的公司,此後一路隨市場更迭變動,遇山開路、遇水架 橋,直到今天有能力做動力系統整合、有能力把引擎車變成電動車」 。
做電動車這13年走來是危險重重,當初美系電動車廠找富田合作, 我這個外行看電動車以為很簡單,殊不知車子會動很簡單,要跑得好 卻一點也不簡單。投入後才知道困難重重,馬達體積縮小5、6倍(密 度則增加5、6倍),還要考慮安全性、要申請IATF升級版等等。不過 所謂富貴險中求,很慶幸富田趕上汽車業改革這個百年難遇的時機, 尤其這次能得到政府支持,拿到銅鑼科學園區的土地蓋新廠,我們才 有機會跟世界級車廠交手合作。
面對下一個10年願景,希望富田能夠帶動台灣下一個重要的產業目 標,藉由馬達的專利,轉入到電動車的動力系統。
下一則:富田銅科新廠一期 投產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