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星展(台灣)商業銀行 | 2025/06/27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32,250,000,000元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53017509 | 伍維洪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詳細報價連結 |
星期四
台灣銀行業的亞洲之路 啟動吧! |星展(台灣)商業銀行
星展銀行1968年在新加坡成立,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新加坡政府開始進行金融市場重整,星展也體會到,「在新加坡當拳王,是沒有用的」,決定邁向亞洲市場,開始展開海內外整併的漫長過程,1998年星展銀整併新加坡郵局POSB,次年在香港整併廣安、道亨2家銀行;在台灣,星展銀行於1983年進入,2008年承受原寶華銀行取得本地銀行執照。
星展銀在1997年的獲利水準,約和現在兆豐、富邦相近;而今,星展銀的市值、獲利、資產都是兆豐的3倍,就業務獲利來源,企業金融部門53%最多,消費金融部門占29%,外匯交易等的金融市場部門約14%,銀行總資產近新台幣9.5兆元、市值1兆元,排名世界百大銀行,第一類資本排名全球58名。
回顧星展銀在這15年期間的發展,可以給台灣銀行業什麼樣的參考?星展銀行的業務專注於銀行本業,以及一點點證券研究,沒有保險機構,卻也跨足16個國家、設立250家分行,POSB著墨大眾市場(mass market),星展銀(DBS)耕耘高端客戶群(premier market),如財富管理。
金管會在討論國銀走出去時,提及台灣銀行業的海外獲利目前已在30%∼40%,星展銀的獲利來源,就地區論,母國的新加坡占62%、香港19%,包括台灣、中國大陸和印度、印尼等其他亞洲市場約19%,台灣銀行業的海外獲利比例上,似乎與星展銀行有相似之處。但是,仔細分析台灣銀行業的海外獲利細部,主要是來自OBU、海外台商、及聯貸案利差及手續費收入,以客戶為基礎的業務收入,如代收代付、金融交易避險等,並沒有成為獲利來源。一旦銀行業務真正邁向亞洲,台灣銀行業可以接觸到的商機與業務,需要和客戶建立深厚的海外關係,從中小企業、財富管理、交易融資,看的都是長期,不能雨天收傘,客戶透過此家銀行的國際組織,就可以與亞洲聯結,星展銀一直都在這樣做。
銀行品牌的海外知名度,台灣銀行業也沒重視。像兆豐銀行在全球有30、40家分行,國際金融市場上卻沒有對”Mega”留下深刻印象,顯示銀行品牌並不在兆豐國際化的策略之一。這些部份,星展銀行早已列為集團的大策略,以星展銀行在台灣的發展,1983年進入時,品牌知名度大約僅2%-3%,2008年後成立子行時也大約如此,有人甚至把星展銀行叫成星「辰」銀行,這6年來,我們不斷地著力於品牌,現在在台灣辨識度應該有90%了。
由於銀行機構的設立在各個市場都是特許執照,外面想跨入市場、或內部開放核准加入,都會被稱斤稱兩,銀行本身的資本條件若不夠好,連第一關都通不過。因此,金管會要鼓勵國銀走向亞洲,應該要挑選「重點市場」,作為長期深耕,我稱之為MARKET ACCESS,也就是進入市場的途徑。台灣銀行業或許經過公公併,可以作到自認為的「夠份量」(qualified),未來要跨入的國家/市場,是否也有相同的認知?銀行總資產新台幣10兆元是否已符合對方的條件設定?
走出台灣,銀行業要面對的就是國際市場,放眼望去,哪家大型歐美銀行還沒紮營亞洲哪個市場?台灣銀行業如何決定跨入亞洲的哪個「關鍵」市場?星展銀行的亞洲之路,在時機上得到無法複製的好運,亞洲金融危機讓新加坡內部推動整併,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歐美銀行業暫時縮手海外拓展,星展也才能躋身亞洲的區域級首選銀行。
15年後的星展銀,如今平均每季營收逐步上升,走在成為亞洲銀行的過程,雖然還在努力,但要被淘汰的機率不大。2014年,台灣銀行業決定要走出去,以星展銀行的經驗,台灣,才要啟動而已!(本文為星展(台灣)銀行總經理陳亮丞口述,記者陳碧芬採訪整理)
上一則:五外銀台灣子行 獨董出爐
下一則:曾銘宗:公公併可兩權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