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號碼 0960-550-797   LINE的ID LINE的ID:@ipo888 歡迎加入好友
麗寶建設股價速覽 (未)
股票名稱 報價日期 今買均 買高 昨買均 實收資本額
麗寶建設 2025/05/12 議價 議價 議價 2,083,118,620
統一編號 董事長 今賣均 賣低 昨賣均 詳細報價連結
20861420 吳寶田 - - - 詳細報價連結
2012年03月14日
星期三

麗寶建設機構董座吳寶田 謀定.後動 成就兩岸地產王國 |麗寶建設

全台灣排名十大建商之首,橫跨兩岸地產開發事業,身價至少500億元的麗寶建設機構董事長吳寶田,從十幾歲當泥水工開始到現在,40幾年的創業過程,最想師法的偶像,就是香港的華人首富、長江實業集團創辦人兼主席李嘉誠。

「我這些年來,一直把『未想贏,先想輸』這一句話,放在心裡。」吳寶田說,正好像是李嘉誠的成功心法:「要用90%的時間,先想失敗」,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作任何投資之前,一定要先想好如果會失敗是在哪裡?失敗的可能性有多高?失敗要怎麼解決?失敗的代價有多大?要怎麼控管風險?一定要謀定,才能後動。

誠信第一 成功自然來   「我10歲就開始賺錢,從賣菜開始。」吳寶田說,自己在彰化縣出生,父親自47年「八七水災」那年後,決定舉家搬遷到花蓮,他從小學就開始賣菜賺錢,16歲從泥水工跨進營建業,30歲從台北縣發跡、創辦麗寶建設,迄今創業30幾年,要做得好,很簡單,就是誠信兩個字。

吳寶田待人處事,一直把誠信放在第一;加上天生敏銳的風險管理,讓他更深諳收放之道,遇到景氣好、就大膽衝,碰到景氣末升段、就要懂得持盈保泰,甚至伺機利用彎道加速的道理逆勢擴張。

因此吳寶田從種菜的小學生,搖身一變成為兩岸地產大亨,光是台灣就常排名十大推案建商龍頭,迄今麗寶建設機構旗下共有麗寶建設、上市營建股名軒開發、寶贊開發、麗源建設、鵬程建設、廣春成建設、麗盛建設、定泰建設、建義建設等,大大小小至少25家子公司、孫公司,每年推案規模,幾乎都與遠雄企業團、寶佳機構齊名。

插旗上海虹橋 聲勢旺 在中國大陸,更是以插旗上海虹橋的動作,一鳴驚人。吳寶田斥資新台幣200億元,於2011年12月正式動工興建複合式商務中心。

小時候一路磨練出來的意志力,讓吳寶田作足了基本功,累積一身真功夫,加上與生俱來講究誠信的人格特質,讓吳寶田創業過程從零累積到500億元;從小小「囝仔工」、累積到難能可貴的人脈。

16歲的吳寶田,開始學作泥水工之初,就歷練最辛苦的起步,不論用足力氣攪拌水泥漿、或砌牆,經常都會把手弄到破皮流血,還得抓緊施工的時間和節奏、一刻都耽誤不得。工作打拚的吳寶田,學習速度快、也比別人用心,別的泥水工下班、他還在工作,如此打拚,就是為了要出人頭地。

吳寶田不諱言:「我國小畢業,就出來當囝仔工,別家小朋友在玩耍,可是我都在賺錢養家,所有的農務,沒有一樣我不會做!」

凡事認真徹底的吳寶田,短短8個月就出師,比起一般泥水工師傅的養成,至少要3年半,顯然技高一籌。一步步累積口碑和實力後,也讓吳寶田碰上不少生命中的貴人,也讓麗寶王國,快速崛起。

吳寶田在20歲的時候,就接到聯邦建設董事長林榮三的泥水工程,雖然林榮三嚴格又挑剔,但吳寶田卻深獲認同。到現在,林榮三還不時會約吳寶田,敘舊聊天。

聰明的吳寶田也非池中之物,在累積口碑和資本後,決定在房地產市場景氣很混沌的1980年、中美斷交的第二年,以小小的積蓄和朋友合資2,000萬元,創辦麗寶建設,從台北市的公寓開始做起。1987年吳寶田轉戰冷門戰場-台北縣五股,不過他精心雕琢的麗寶第一棟住宅大樓兼企業總部「麗寶新圓山」,推出後一炮而紅,還吸引國外大使館在此設立;之後,更迅速在台北縣、桃園縣建立口碑和實力。

SARS之後,吳寶田嗅到景氣即將復甦,砸下近20億元收購淡水土地,並打造另一代表作「麗寶尚海」,雖然許多員工反對麗寶到沒人看好的淡水推案,可是吳寶田卻找到獨特的賣點,打造出海景地標住宅大樓。

近5年更是吳寶田大舉擴張的黃金時期,除接手月眉育樂世界並改造為主題樂園外,更一手跨足福容飯店,成立連鎖品牌;房地產開發本業更是砸錢搶地不手軟,不同於同業的是,吳寶田擅長買在低點、賣在高點,絕不追高搶地,也嚴格控制財務槓桿和現金流量。

按部就班 高風險不碰

吳寶田直指,麗寶最大的強項,就是幾乎都採先建後售、不以案養案,房價可以反應成本,賣了之後就回收,按部就班。除了土地、建築融資外,麗寶不舉債、不操作財務槓桿。這樣,風險會降到最低,現金總會保留在手中。吳寶田堅持先建後售策略,也比較容易掌握成本、銷售的時機點,因此,個案毛利率扣除成本後,淨利率都能維持在2成以上。麗寶建設副總經理何昭宏說,麗寶走的是「精品平價住宅」路線,客源也比較不受景氣起伏影響。

很多人好奇,吳寶田為什麼不讓麗寶建設股票掛牌上市?何昭宏指出,其實,多年前曾考慮過,股本也從3億元、現金增資到6億元、再到公開發行時的16億元;可是,後來還是決定不上市,並撤回申請,辦理減資回到目前的10.3億元。

與我聯繫
captcha 計算好數字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