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稀缺:台灣家長與投資者的生存戰|3招在資訊洪水煉出認知黃金
「在資訊富足的時代,稀缺的是注意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這句話在今天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振聾發聵。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以原子彈級別爆炸的時代,演算法推送的短影音、即時更新的財經快訊、社群媒體上永不休止的喧囂……這一切都在無情地分割、掠奪我們最寶貴的…
閱讀全文提供最新財金教室相關文章與深度分析
「在資訊富足的時代,稀缺的是注意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這句話在今天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振聾發聵。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以原子彈級別爆炸的時代,演算法推送的短影音、即時更新的財經快訊、社群媒體上永不休止的喧囂……這一切都在無情地分割、掠奪我們最寶貴的…
閱讀全文摘要四十年前,日本在《廣場協議》的劇震後,由資產泡沫的巔峰墜入「失落的三十年」深淵,其軌跡成為全球經濟史的經典警示。今日的台灣,不僅站在一個與當年日本極為相似的十字路口,更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完美風暴」:新台幣趨勢性升值與美國課徵18%關鍵產業關稅的雙重夾擊。此一變局,將使台灣經濟從「溫水煮青蛙」…
閱讀全文前言:流動性陷阱的致命誘惑2021年GameStop軋空事件中,Robinhood平台突然暫停交易,讓數百萬散戶瞬間理解了一個殘酷現實——你以為的「流動性」可能只是經紀商創造的鏡花水月。本文將揭露金融市場最危險的認知陷阱:當所有人都相信資產能隨時變現時,正是系統性風險最高的時刻。▶ 現象…
閱讀全文真實案例:2021年當PTT股板狂洗「航海王目標價300」時,長榮真的從30元飆到234元;但當分析師喊「元宇宙是未來」後,宏達電卻從130元暴跌剩50元——這不是預言神準,而是「集體念力」在作祟!就像大甲媽祖遶境,人潮往同方向推擠就會形成不可擋的力量,但踩踏意外往往就此發生...一、白話解析:自…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投資決策正在被「話術病毒」感染當你看到「手術成功率90%」立即簽字,聽到「死亡率10%」卻猶豫不決;當理專說「這檔基金年配息5%」讓你心動,卻不提「可能侵蝕本金」的事實——這不是理性選擇,而是大腦前額葉皮層被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劫持的證據。麻省理工2023年腦造影研究…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大腦正在「私設小金庫」當你將年終獎金全數投入高風險股票,卻把薪水死死鎖定定存;當你放任套牢股票持續虧損,卻把獲利了結的資金拿去「犒賞自己」——這不是理財策略,而是前額葉皮層在濫用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的鐵證。芝加哥大學腦造影研究顯示,當人們區分「本金帳戶」與「獲利…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持有執念」正在癱瘓資產流動性當你死守虧損3年的股票,只因「這是爺爺留下的遺產」;當你拒絕賣掉閒置公寓,只因「當初裝修花了200萬」——這不是理性投資,而是杏仁核與前額葉皮層在執行「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的認知綁架。牛津大學2024年腦造影研究顯示,持有資產時,大…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研究流程正在被「自欺濾鏡」綁架當你翻遍20份報告只為證明「AI概念股會漲」,卻自動忽略產業過熱警訊;當你堅信某檔基金「即將爆發」,只因它符合你的既有認知——這不是專業分析,而是大腦前額葉與邊緣系統在執行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認知詐騙。麻省理工2024年腦科學研究…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投資決策正在被「無形羊群」綁架當你跟著社群瘋買某檔「迷因股」,只因看到網友炫耀獲利;當你衝進暴漲的加密貨幣市場,只因「隔壁同事都賺了雙倍」——這不是理性投資,而是大腦鏡像神經元與多巴胺系統在觸發群聚效應(Herding Effect)的生物本能。MIT 2024年腦科學研究顯示,當群體買…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交易帳戶正在經歷「人為失誤空難」當你無視停損紀律只因「這次感覺不同」,當你重押單一標的堅信「絕對不會看錯」——這不是精準判斷,而是投資版「機長症候群」在觸發過度自信偏誤(Overconfidence Bias)。波音公司百年飛安數據顯示,84%空難源自機組員低估風險,與散戶虧損主因驚人相…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投資決策正在「錯誤下錨」當你死守50元的買入價,無視股票已跌至30元的現實;當你認定「台積電不會跌破500」,只因曾在此價位賺過錢——這不是理性估值,而是錨定效應(Anchoring Bias)讓你的財務羅盤失準。哥倫布航海日誌揭露,90%的航道偏誤源自初始定位錯誤,與投資虧…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獲利正在火場中「缺氧窒息」當你眼睜睜看著30%獲利蒸發卻遲遲不賣,只因「曾經漲到50%」;當你拒絕執行停利計畫,心想「再漲一點就好」——這不是耐心持有,而是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觸發的「決策濃煙效應」。國際消防數據顯示,80%火場傷亡源自逃生延誤,與投資人獲利回吐模式驚人…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投資組合正站在「人潮懸崖」邊緣當你跟著社群媒體瘋搶某檔「迷因股」,當你看著親友買房賺錢就急著跟進——這不是理性判斷,而是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正將你推向「群體雪崩」的起點。物理學家研究發現,當超過34%人群朝同方向移動,系統將產生不可逆的集體運動——這數字與引發金融海嘯…
閱讀全文前言:金融防疫針的致命副作用2020年3月,某香港私募基金運用「完美避險模型」對沖疫情風險,卻在市場熔斷中虧損92%——過度追求確定性的避險操作,反而成為最大風險源。本文將揭露行為金融學中最危險的悖論:當你越努力消除不確定性,黑天鵝的殺傷力反而越致命。一、確定效應✖黑天鵝:認知偏誤的核爆效應1.1…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大腦正在偷偷固化你的貧窮當基金定投虧損3年卻不轉換標的、套牢股票佔40%倉位仍幻想「總有一天漲回來」——這並非堅持,而是大腦的 「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 在作祟。▶ 誰發現的?1988年由哈佛經濟學家 William Samu…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止損機制正在發動「反向閃擊戰」當你將停損點從50元調到40元,又從40元改為「長期價值投資」;當你看著虧損30%的持股,卻瘋狂搜尋利多消息自我說服——這不是策略調整,而是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發動的神經游擊戰。史丹佛大學腦科學實驗顯示,投資人在面臨虧損時,背…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股票訂單正在被「轉賣」給隱形對手當你在免佣金券商下單時,你的「市價單」可能被轉手3次才成交;當你以為買在100元時,實際成交價卻是100.03元——這不是技術誤差,而是高盛2023年研究揭露的「訂單流暗戰」。芝加哥大學數據顯示,散戶每筆交易因市場微結構損失0.3%-0.8%隱形成本。本…
閱讀全文1. 學科定位與起源:一個是教練,一個是科學家ahneman與Amos Tversky,他們提出的前景理論顛覆了傳統的金融學理論。傳統金融學認為市場參與者是理性的,他們會在所有資訊下作出最優選擇。然而,行為財務學指出,人們的情緒和偏見會導致非理性決策,從而影響市場價格。前景理論中的“損失厭惡”解釋…
閱讀全文前景理論的三大核心:損失厭惡、確定效應、框架效應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是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艾摩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於1979年提出的行為經濟學理論,旨在解釋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決策時的心理偏誤。理論主要包含三個核心概念…
閱讀全文前言:你的大腦正在欺騙你的錢包當你發現股票帳戶虧損10萬元時,那種胸口發悶、食不下嚥的感覺,是不是比賺到10萬元時的喜悅更強烈?這種「賠錢比賺錢更痛」的現象,正是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發現的「損失厭惡」效應。本文將帶你深入大腦神經運作機制,解析80%投資人無法獲利的真正心理障礙。一、損失厭惡的致命吸引…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