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泥循環能源科技(未)公司新聞
能元表示,因應儲能產業發展,全球磷酸鋰鐵電池需求上升,但因供給量大增,供過於求,造成市場殺價效應,2023年價格較2022年下滑三至五成,反觀高鎳電池因供應不足,常出現缺貨。
能元是台灣最大電芯商,在南科與高雄小港兩地有生產基地,其中南科一廠已超過20年,主要生產高鈷及低鎳電池為主;高雄小港超級電池工廠是2021年投資120億元興建,生產高端客戶所需的高鎳電池,預計今年第3季投產。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今年在股東會指出,能元是台泥新能源重點事業,高雄小港新廠的精密性是屬於半導體等級。
能元總經理薛人禎指出,疫情三年期間,原物料上下劇烈波動,許多國際大品牌決心轉型,走向高鎳電池。他說,南科舊廠已有逾20年,有六條老產線,主要生產低鎳及高鈷電池,服務的客戶包括飛利浦等品牌,2022年第4季起客戶開始轉型,三星LG等一線國際大廠也陸續停掉高鈷電池生產線,南科一廠自2022年12月起訂單急遽下降,至今營運情況仍不見好轉。
能元表示,為加速營運轉型與智慧生產,瞄準精密研發與製造的高鎳動力電池,鎖定電動飛行器(eVTOL)、電動超跑、電動重機等高階應用,以便在國際競爭中區隔定位。因此針對南科一廠現有設備將拆除重新規劃,配合全面自動化設備換裝,預計四年內完成轉型,包含設備、組織與人力都將有完整的優化與配套。
能元評估,由於小港新廠高端產品售價倍數於一般能量電池,加上南科二廠持續生產高鎳電池,南科一廠產線降載,並不影響能元既定的高端發展策略。
今年5月起南科一廠開始進行同仁「提升第二職能」教育訓練課程,通過考核者可轉任至高鎳電池產線,同時也為未來電池人才而準備。針對南科一廠原有同仁,將鼓勵申請集團內部轉調機會,提供同仁「內部培訓、集團轉任及優退方案」等選擇。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在最近的股東會上強調,新能源事業將成為台泥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他透露,台泥旗下的能元科技和台泥綠能去年都已成功扭虧為盈,而海外轉投資的储能公司NHOA,其2022年的營收更見成長,達到原先的4.5倍。張安平預計,到2025年,台泥企業團的非水泥事業營收將佔總營收的50%。
張安平還對台灣即將推動的碳交易政策表示支持,認為這將加速企業減碳的動力。但他也強調,無論是碳費、碳稅還是碳交易,都是複雜的問題,並呼籲相關收入應該用於減碳,而不是補助政府其他方面。
關於水泥本業,台泥總經理程耀輝指出,雖然國際煤價已從去年異常高價回穩,但尚未回到正常水平,台灣電價的上升以及水泥需求的小幅下滑,使得整體業績與去年相當。程耀輝也提到,大陸水泥市場在疫情後房地產市場的復甦緩慢,加上碳達鋒和碳中和成為市場主旋律,業績回暖還需觀察。
台泥在國際市場的布局也相當亮眼。自2021年7月收購義大利储能公司NHOA以來,NHOA的營收大幅增長,2022年營收從3000萬歐元增至1.65億歐元。NHOA的主要業務包括储能,案場遍及全球,截止2022年底,約有1.4GWh的案場建置中,預計2023年將達到1.0GWh。
NHOA的合資公司Free2move 2022年營收為1100萬歐元,今年已收到6000萬歐元的訂單。另外,Atlante專注於電動車快充站建置,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在南歐地區已上線和建置中的充電點達2,628個,約846個案場,尚有3,000個充電站案場在評估中。Atlante去年已取得歐盟連接歐洲基金(CEF)補助款2300萬歐元,並預期今年將拿到更多補助。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則分享,高雄小港超級電池工廠已在局部性試車,目前著重在EMT-3的研發。預計六、七月將開始準備進行三元鋰電池工廠的ISO、UL認證及試量產準備,並希望在第三季正式投產。
台泥集團在國際市場上展現了驚人的活力,旗下子公司台泥循環能源科技近期發展迅速,不僅在台灣本土取得顯著進展,還在海外市場取得重大突破。根據董事長張安平的透露,高雄超級電池工廠目前已進入試車階段,預計在6、7月進行三元鋰電池工廠的試量產準備,目標在第三季正式投入生產。此外,台泥對義大利儲能公司NHOA的投資也開始見成效,該公司去年營收翻倍,儲能業績成長達十倍,潛在訂單金額更是上看10億歐元。 在台灣本土,台泥綠能及能元科技均成功轉虧為盈。台泥綠能利用綠電憑證的熱潮,加速了綠電銷售的獲利,並成立了能元超商公司,為急需綠電的中小企業提供解決方案。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強調,高雄小港超級電池工廠的局部性試車已經完成,接下來將著重於產品品質與生產製程的改良。 張安平表示,台泥的發展重點在於水泥、廢棄物處理及能源三大產業,目標是將水泥營收占比降低至五成以下。他還提到,台南電池廠需要進行重新設計以迎頭趕上,並強調核心電池技術的開發和生產製程的創新是關鍵。 海外市場方面,台泥收購的NHOA在去年營收達1.65億歐元,儲能業績成長達十倍,並在多個國家承接案場建置。NHOA的合資公司Free2move及Atlante公司在電動車快充站建置方面也取得不錯的成績,未來發展潛力看漲。
此外,對台灣即將推動碳交易,張安平表示,台泥贊成碳定價,碳 交易制度的推動更能加速企業減碳動力,鼓勵減碳績效佳的企業加快 減碳腳步。但無論是碳費、碳稅、碳交易都是複雜問題,呼籲所有收 來的錢都應該用在減碳上,如果用在補助政府其他方面「我是百分之 兩百反對!」
至於水泥本業,台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國際煤價雖自去年的異常 高價回降,但尚未回到過去價格,台灣電價上漲,水泥需求稍微下滑 ,整體與去年持平。此外,大陸水泥市場在疫情過後,房地產復甦緩 慢,加上碳達鋒和碳中和才是市場主旋律,整體業績的回暖尚待觀察 。
台泥指出,2021年7月收購義大利儲能公司NHOA,短短近兩年NHOA 業績大幅成長,2022年營收從3000萬歐元跳增至1.65億歐元,增長達 4.5倍。NHOA目前主要有三大業務,以儲能為核心,案場遍及全球, 包括澳洲、北美、南美、歐洲及台灣,截止2022年底約有1.4GWh案場 建置中,預計2023年將達到1.0GWh。
NHOA合資公司Free2move的2022年營收為1100萬歐元,今年已收到 6000萬歐元訂單。另Atlante專注於電動車快充站建置,截止2023年 第一季於南歐地區已上線和建置中充電點達2,628個、約846個案場, 尚有3,000個充電站案場在評估,且Atlante去年已取得歐盟連接歐洲 基金(CEF)補助款2300萬歐元,預期今年會拿到更多補助。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則表示,目前高雄小港超級電池工廠已在局 部性試車,著重在EMT-3,預計六、七月開始準備進行三元鋰電池工 廠相關的ISO、UL認證及試量產準備,第三季希望能進行正式投產。
台泥昨日召開股東會,通過2022年營業報告書暨盈餘分配案,每股配發0.5元現金,張安平表示,水泥、廢棄物處理及能源為三大主要產業發展方向,其中水泥本業目前產能約7,000萬噸到8,000萬噸,目標2025年水泥營收占比能低於五成。
台泥在台灣的新能源重點事業體–能元科技及台泥綠能都在去年轉虧為盈,台泥綠能受惠於不少企業急買綠電憑證,加速台泥綠能綠電銷售的獲利;台泥綠能也成立能元超商公司,要將台泥綠能生產的綠電提供部分給急需綠電的中小企業,協助解決綠電需求問題。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表示,目前高雄小港超級電池工廠已經在局部性試車,著重在EMT-3,預計6、7月開始準備進行三元鋰電池工廠相關的ISO、UL以及試量產準備,第3季希望能正式投產。
能元科技除了在高雄正在建置中的超級電池工廠之外,在台南也有20年前建立的舊廠。張安平指出,去年整體大環境好,因此能元科技有一些獲利,但是否真正的轉型成功在於核心電池技術的開發,以及關鍵生產製程的創新及改進。台南電池廠需要重新設計再出發。
針對海外的能源事業,台泥財務長于明仁指出,2021年7月收購義大利儲能公司NHOA後,該公司業績已翻倍成長,去年NHOA的營收達1.65億歐元,年增逾4.5倍。其中儲能為NHOA核心業務,2022年NHOA的儲能業績已達到1.54億歐元,年成長約十倍,待交貨訂單2022年達到3億歐元,成長幅度約50%,另外潛在訂單金額達10億歐元。
于明仁指出,NHOA的核心業務儲能布局,承接的案場遍及澳洲、北美、南美、歐洲及台灣,截至2022年底約有1.4GWh案場建置中,預計2023年將達到1GWh。
此外,NHOA合資公司Free2move 2022年營收為1,100萬歐元,自今年至今已收到6,000萬歐元訂單;NOHA另一家轉投資的Atlante公司,則專注於電動車快充站的建置,未來成長深具潛力,截至今年第1季於南歐地區已上線和建置中的充電點有2,628個以上、約846個案場,另外尚有3,000個充電站案場在評估中。
水泥大廠台泥積極邁向循環能源科技,旗下能元科技超級電池廠即將完工投產,預計帶動集團邁向新高峰。雖然全球景氣保守,但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這正是轉型的好機會。台泥去年前三季非水泥業務已佔營收29%,目標2025年上看50%。另一方面,亞泥也加強低碳水泥銷售,並積極發展綠色產業及循環經濟,與子公司合作打造低碳價值產業鏈。
台泥近年積極布局電池、儲能及再生能源等事業,旗下能元科技超級電池廠今年上半年有望完工投產,後續將帶動集團邁向新起飛階段。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曾多次公開說明,未來二、三年水泥市場需求不是很樂觀,但對台泥來說正是轉型的好機會。台泥企業團去年前三季非水泥業務占營收達29%,目標2025年上看50%。
亞泥也積極發展綠色產業及循環經濟,去年已完成台灣第一套水泥窯廢熱回收發電設備,使用替代原燃料降低天然資源耗用,今年結合子公司打造低碳價值產業鏈,在天然氣、風力發電等綠色產業及循環經濟也要進行多元投資。今年起亞泥更強化低碳水泥的銷售,目標今年要呈倍數成長。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日前在工程會副主委葉哲良與清華大學教授 果尚志陪同下,率領研發團隊拜訪國輻中心主任徐嘉鴻與產業應用組 團隊,特別針對過去一年雙方在高功率鋰電池老化失效分析,及高能 量密度電池開發成果豐碩表達感謝,並肯定國輻中心協助下,甚至成 功說服NASA團隊針對航空鋰電池研發捨棄與法國機構的合作,轉而來 台取經。
薛人禎指出,鋰電池應用在全球電動車市占率迅速提升,已深入大 眾生活,許多歐美廠商對載具電動化的進程更已推進到航空領域。故 民眾與載具製造商對電池的性能期待已經更聚焦於如何更有效率使用 電能,及削減用戶與航管機構對電池安全的疑慮。
能元科技認為,國輻中心的臨場分析能力讓能元科技對電池正負極 材料能掌握到奈米等級,故能準確衡量材料特性,進而發揮最高效能 或提供材料優化之量化指標,為次世代高效能電池研發開啟了微觀之 眼。國輻中心主任徐嘉鴻表示,同步加速器光源是協助產業界進行先 進研發解決關鍵問題的利器,國輻中心很高興和能元科技攜手合作, 將之應用在高階鋰電池科技研發。
而為朝向2050全球淨零排放目標努力,台泥也宣布啟動2023 EART H HELPER減碳永續行動,攜手雲朗觀光集團等八家指標企業與團體, 串連Audi、Volvo等30個實體電動車充電站點,形成全台最大的減碳 網絡,預計號召電動車主邀請家人好友,目標2023年共同減碳585公 噸。
五大面向中在充電站布局上,程耀輝指出,2023年台泥子公司NHO A旗下專責發展電動車快充基礎設施的Atlante Co.,將在歐洲重要交 通樞紐,建置215座100%綠電結合儲能充電站,總計今年可新增2,5 00站電動車快充站,2025年在南歐會有一萬個充電樁,邁向南歐最大 充電網絡。
台泥希望將日後南歐模式複製,前進北美電動車快充市場,並持續 將能源觸角伸展至全世界。由於綠電結合儲能快充站需要軟體、軔體 及硬體等系統結合,程耀輝透露,將在國內尋求相關合作及策略聯盟 企業,共同打造供應鏈,一起到歐洲打天下。
國內部分,程耀輝表示,台泥儲能預計2023年上半年將擴增至9個 電動小客車充電站、3個電動貨卡充電站,提供多樣化充電服務。至 於可供陸地電動賽車、電動超跑及未來空中運輸載具eVTOL的電池, 程耀輝指出,能元科技三元鋰電池高雄廠將在6月試產,並陸續從下 半年加大產能。台泥預期,高雄三元電池廠投產後,一年可生產約2 .4萬台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加上原本能元科技部分,至2024年 電池年產能將提升到2.16億顆。
台泥啟動的「2023 EARTH HELPER減碳永續行動」,則是包含NHOA .TCC、Audi、Volvo等30個實體充電站點,以及雲朗觀光集團、馳諾 瓦科技等八家指標企業與團體,將共同打造全台最大的減碳網絡。
此外,台泥子公司NHOA旗下專責發展電動車快充基礎設施的Atlante Co.,將在歐洲重要交通樞紐建置215座100%綠電結合儲能充電站,總計今年將新增2,500座電動車快充站,邁向南歐最大充電網絡。
台泥昨日舉行「台泥全方位低碳EV藍圖暨EARTH HELPE減碳永續行動發布會」,為程耀輝去年11月接任總座後首次主持記者會,雲品國際董事長盛治仁也共同出席活動。
程耀輝表示,台泥企業團持續朝向2050全球淨零排放目標努力,由於交通運輸工具占了全球碳排四分之一,因此EV發展成為減碳以及能源轉型的重要指標。台泥昨日並展示目前五大EV發展面向,包括:陸地上運用能元科技三元鋰電池的電動賽車、電動超跑、台泥儲能打造的光充儲一體低碳充電站,台灣通運推出的電動大貨卡綠色物流服務,以及台泥礦山率先使用電動智能無人礦山車。
程耀輝表示,能元科技位在高雄的超級電池廠,預計今年6月開始試量產,這座廠開發的三元鋰電池不只可供應電動賽車與電動超跑,未來也將運用於空中運輸載具eVTOL。據台泥規劃,高雄三元電池廠投產後,一年可以生產約2.4萬台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加上原本能元科技部分,至2024年年產電池總產能將提升到2.16億顆。
針對充電站發展,程耀輝表示,台泥充電站有DC-DC及AC-DC不同架構,為鼓勵電動車主離峰時間充電,公司祭出充一度電送一度電,以及少數鄰近國家採用的line預約充電,同時結合台灣最先進的數位支付系統。這些在台灣所實驗的綠電充電到數位支付全套方案,希望未來可以帶到南歐去。
程耀輝強調,NHOA旗下專責電動車快充基礎設施的Atlante Co.,今年將在歐洲建置215座100%綠電結合儲能充電站,總計新增2,500座電動車快充站,2025年在南歐將有1萬個充電樁,邁向南歐最大充電網絡。在台灣,台泥子公司台泥儲能也將在今年上半年擴增電動小客車充電站至九座、電動貨卡充電站達三座。
投審會表示,核准及備查重大投資案計八件,僑外投資兩案合計新 台幣127.3億元,包括英屬開曼群島商STONEPEAK OCEANVIEW(CAYMA N) HOLDINGS COMPANY修正投資計畫,將原本通過10.37億元投資計 畫,上修至17.36億元,預計貸款投資巔峰海景投資公司,並間接貸 款轉投資海能風電,做為經營離岸風力發電廠之用;台泥國際以新台 幣120億元投資台泥循環能源科技公司,暨增加轉投資能元科技,從 事電池製造、銷售及研發業務。
對外投資通過3案計2.68億美元,包括台塑以7,000萬美元對外增資 美國台塑工業,從事塑膠原料及有關石油化學工業品「高密度聚乙烯 (HDPE)」之產銷業務;文曄科技以1.36億美元對外投資新加坡WTS EMICONDUCTOR HOLDINGS PTE.LTD.,暨間接投資新加坡EXCELPOINTT ECHNOLOGY LTD.,從事經營電子零件批發、工程設計及供應鏈管理服 務等之業務等案。
另對中國大陸投資(專案審查案件)通過兩案、金額為6,380萬美 元,其中又以長興材料經由多層次投資架構,以大陸地區投資事業長 興(中國)自有資金人民幣3億元間接增資長興電子(蘇州)金額最 高,未來預計從事經營研發和生產光阻乾膜、防悍乾膜類電子專用材 料、電子機械設備製造、樹脂、奈米材料、光電材料的技術開發和技 術轉讓等業務。
台泥內部估計,資源循環加上綠色能源事業,未來5年每年的營收貢獻將會快速成長,至2025年,在台泥企業團的營占比可望超過四成以上。
台泥大陸水泥市場今年第一季營收衰退7.8%,銷量與去年同期比較,衰退24.1%;但,第一季整體合併營收229.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台泥指出,主要就是過去五年資源循環及綠色能源事業的布局展現初步成果,新增了來自NHOA、能元科技、台泥儲能的營收貢獻。
低碳、資源循環上,台泥指出,從兩岸水泥窯處理廢棄物、使用替代原燃料,台泥不僅幫社會解決問題,也能達到減碳效果。
到2023年,台泥統計,在台灣及大陸處理的廢棄物量將超過1,000萬噸,替代燃料使用量超越130萬噸,減碳量超越100萬噸。
在綠色能源發展,台泥各項綠能計畫包括風電、光電、地熱及海洋溫差已全方位展開。2022年估計可建置達85MW(千瓩),預期至2025年將建置超過570MW。
台泥指出,要讓綠電能夠被充分有效運用,相對應的儲能需求比例須達到綠電的20%,也就是2025年全台至少需要5GW的儲能。在全球RE100氣候倡議(企業承諾用電100%使用再生能源),預料將帶動台灣工業綠電及儲能的龐大需求。
台泥自去年收購義大利NHOA公司,躍升全球第四大儲能公司後,NHOA已迅速展開在全球儲能光電布局,完成及規劃中的案場,橫跨義大利、西班牙、希臘、澳洲、新加坡、智利及美國等26國。
台泥預估,到今年底,台泥全球儲能建置量預計超過400MWh,到2024年,全球儲能建置容量將超過2,900MWh。
未來新能源關鍵將是電池。台泥指出,台泥三元能源科技在小港的超級電池工廠,已於2021年10月25日開工,目前以最高效率預計,15個月內可將30,000坪工廠建造完成。
小港超級電池廠預計2023年第一季投產,年產能1.8GWh,一年可以生產約2.4萬台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加上原本台泥旗下的電池大廠「能元科技」,台泥到了2024年,一年電池總產能將提升至3.3GWh,相當於年產2.16億顆。
而在價格上,因國際市場需求強勁,售價逐年攀升,2020年每顆為2美元,預估到2024年可望達到每顆5美元。
但台泥今年第一季合併營收229.7億元,較去年同期220.3億元還是成長4%,主要就是過去5年的佈局展現初步成果,水泥營收下降3%,但新增了來自NHOA、能元科技、台泥儲能的營收貢獻,預期未來新能源案場陸續建置完成,獲利進來後,毛利就會上升。
張安平表示,過去台泥是單純生產水泥的公司,需求好市場就會好,水泥價格也才會好,但全世界水泥市場到了高原期都會衰退,所以,5年前就預作規劃,以因應水泥高原期到來,內部會議明確要求,廢棄物處理是水泥窯的主業,甚至超越水泥生產,而廢棄物不僅可成為水泥替代原料與燃料,降低生產成本,亦可解決社會環保問題及降低碳排放。
另外,台泥全球儲能建置量預計今年底超過400MWh,到2024年台泥全球儲能建置容量預估超過2900MWh。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在小港的超級電池工廠將以最高效率預計15個月將30000坪工廠建造完成,預計2023年第一季投產,年產能1.8GWh,一年可以生產約2.4萬台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加上原本電池大廠「能元科技」,至2024年,一年電池總產能將提升至3.3GWh,相當於2.16億顆/年。
這一座電池芯廠年產能達1.8 GWh(兆瓦),相當於24,000輛電動車所需的廠房,其擁有者,是砸下120億元建廠的台泥集團;然而,這個壯闊的建廠現場,對比3年前另一個場景,存在極大反差。
「全球電池荒」產業機遇
台泥擲百億蓋電池廠,搶攻市占率
那是一場舉辦在台泥總部的記者會。當時,活動走到尾聲,準備返回辦公室的台泥董座張安平,被攔下詢問旗下電池事業、彼時才剛拿下家電大廠戴森(Dyson)訂單的子公司「能元科技」,未來是否有計畫擴產?他沉默了一秒鐘後,眉頭緊鎖地向提問者說:「電池是一個非常重資本的產業,我得再想想,因為……風險太大!」
常常說自己經營企業「很保守」的張安平,為什麼後來態度逆轉?
攤開台泥財報,可窺知一二。財報顯示,2008年以後就沒賺過錢的能元,去年第三季竟轉虧為盈,而這個背後,對台泥集團、對台灣電池產業來說,代表的是一場好久不見的機遇:一場「全球電池荒」引發的蝴蝶效應。
這場機遇,更讓這家台泥在1998年投資成立的電池公司,終於在去年開始對「車廠」出貨;據工研院內部一項資料顯示,若以每輛造價20萬美元起跳、也就是「超跑」等級的電動車市場而言,能元所提供的電池,去年的市占率排名已是全球前3。
電池產值將破千億美元
台塑組艦隊拚商機、鴻海不缺席
鏡頭轉到彰化市,那是台塑四寶之一的台化彰化廠區。這片面積20多萬坪廠區中的一座工廠,如今正在改建成電池模組廠,理由是該集團原本在新北五股的模組工廠,「去年因為歐美客戶的需求大幅上升,現在已經加線加到沒有空間了!」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透露。
過往,台塑集團在電池產業,僅有布局上游的材料、下游的模組,獨缺中游的電池芯,但一名台塑內部人士透露,「我們現在是『非常認真』在思考要做電池芯,之前內部有計算過,集團大概能夠生產60%的上游材料。」
事實上,在台泥與台塑之外,另一個重量級的產業大咖,也傳出正準備大手筆投入這波電池投資潮,「最近業界都在傳台塑還有……還有『鴻海』,都要進來(建電池芯廠)了!」格斯科技董事長張忠傑說。
對此,鴻海集團內部人士表示,「我們一定會做電池芯,時間成熟就會對外宣布,我們去年說過了,2023年就會推出電動巴士用的電池。」
過去,電池業是台灣科技人眼中的「慘業」:它曾在90年代末、2008年,各掀起一波投資潮,包括統一、台泥、太電、中興紡織、大同、台塑等集團,都曾捧著錢投資電池材料廠、電池芯廠;但兩波熱潮都像是流星劃過,隨後,各廠幾乎血本無歸。
現在,包括台泥、台塑以及傳言中的鴻海,卻都擺出要「大幹一場」的全新戰鬥姿態;20幾年來,已「學到兩次教訓」的台灣電池產業,這一回,究竟看到了什麼不一樣的機會?
搶電池恐成「新常態」
車廠、儲能商、3C 品牌商競逐卡位
據工研院統計,全球充電電池產值在去年達到近950億美元,今年可望突破千億美元;其中,鋰電池產值在去年正式超越長期位居主流的鉛酸電池,達到486億美元,今年更將上看至560億美元。
研調機構SNE更估算,由於去年電動車市場大爆發,交車量成長逾一倍,造成關鍵零組件鋰電池明年起將供不應求,且一路持續到2030年;如果扣除3C產品使用、放電量小的電池,僅計算放電量大、能驅動馬達的「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的時間點,更會提前到今年,預估有12%需求無法被滿足。
第三波台灣電池業的復興,未來道路的盡頭,究竟是黑暗還是光明?這次,台灣各路業者已鼓起勇氣放手一搏,也期待政府提供政策助陣。13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機會已經來臨,好戲正在上演中。
以寶晶能源為首的多家太陽光電大廠,響應政府能源政策,共同籌組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簡稱TPiSA),今(11)天在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行成立大會,為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發展10年以來的重大里程碑。主管能源事務的官員,以及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太陽光電協會兩個「友會」,當天均出席表達祝賀。
從協會第一階段會員名單來看,都是具有開發100MW單一案場能力或持有龐大案場的一級大廠。除了寶晶能源外,力暘能源、三陸開發、大亞綠能科技、天方能源、中租迪和、台灣布萊富能源科技、永鑫能源、向陽優能電力、泓德能源、星能、韋能能源、宸峰電力、森崴能源、陽光花園科技、雲豹能源、華立企業、寶島陽光再生能源、台泥儲能等大廠都在列。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20年全球因使用石化燃料所產生的外部成本達6兆美金,約當2020全球產值的6.8%。探究原因,42%損失可歸咎於空氣污染,29%為氣候變遷所導致。石化燃料能源貢獻全球GDP的2%,但造成的經濟損失卻遠高於2%,故戒除石化燃料不僅為緩和氣候變遷問題的重中之重,更可因使用再生能源帶動全經濟產值成長。
為符合國際大廠的要求,台灣有電子業供應鏈使用綠能具有急迫性,目前再生能源導入的速度,特別是太陽能及風能的發展的速度,要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有相當困難度。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以產業發展與永續生存為宗旨,將積極與政府合作,引導再生能源產業與環境共生共榮,邁向普惠綠能。協會也將搭建平台,整合產業資源,共同推動再生能源教育,發展再生能源也同時推廣潔淨能源意識,提升國人對能源轉型的認同,進而終結造成巨大外部成本的傳統能源生產模式。
政府擘劃能源轉型政策,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已有相當進展,在能源轉型扮演重要角色,永續發展協會期盼搭起再生能源產業與公部門的橋樑,促進溝通效率,有效控制成本,確保供電安全,帶動產業從線性經濟走向循環經濟、穩定供應,強化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翁永全)
台泥(1101)於19日深夜11時30分舉行重大訊息說明記者會,驚爆以1.32億歐元(約新台幣44.7億元)收購位在義大利、法國上市的儲能公司Engie EPS 60.48%股權,一舉成為最大股東。這項動作意味著台泥將補強在BESS(電池儲能系統)、電動車快充裝置、智慧電網及氫能等領域的專利及技術,進一步強化集團在電池產業的布局。在此之前,台泥3月董事會已通過百億元投資計劃,透過子公司台泥循環能源科技公司(簡稱台泥循環),在台泥高雄小港紙廠舊址設立台灣首座超級電池工廠,規劃產能1.8GW,預計年產2.4萬輛電動汽車所需的長程電池。能元科技,台泥集團旗下鋰電池電池芯生產商,目前是国内最大生產商,主要客戶包括Dyson等知名品牌。Engie EPS擁有廣泛的專利和產品,並與全球第四大汽車公司Stellantis共組合資公司,Stellantis年產汽車770萬輛,並於2025年全部轉生產電動車,預計每年需要169億顆電池。台泥企業團董事長張安平強調,與世界人才合作,擴大國際市場競爭力,並將持續增資,與Engie EPS團隊攜手開拓全球市場。
在此之前,台泥3月董事會也剛通過擬投資百億元,間接透過子公司台泥循環能源科技公司(簡稱台泥循環),加碼能元科技在台泥高雄小港紙廠舊址,設立台灣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主要生產高階高容量高充放電功率的鎳三元電池,新廠規劃產能1.8GW,相當於一年可生產2.4萬輛。電動汽車所需的長程電池量,對照目前能元台南廠年產能為1.5GW,新廠完成後產能將倍增。能元科技為台泥集團旗下子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鋰電池電池芯生產商,主要客戶包括Dyson等歐美知名高階家電品牌。
台泥此次入主Engie EPS公司,座落在義大利,並於法國上市,為一家儲能公司,在先進的BESS(電池儲能系統)、電動車快充裝置、智慧電網及氫能皆擁有各式專利及產品,案場遍布歐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
ENGIE EPS更具有未來市場發展潛力的是,於2021年與全世界第四大汽車公司Stellantis(原飛雅特、克萊斯勒加標緻)共組合資公司,Stellantis在全球汽車市場有9%市佔率,年產汽車770萬輛,且已於2021年三月正式宣布,歐洲區將自2025年全部轉生產電動車(約338萬輛),若以每部汽車需要5,000顆電池,預計四年後每年會需要169億顆電池,及全歐洲適用之充電樁及快充樁。
此次收購股權案,對於近年積極布局再生能源、儲能及電池發展的台泥企業團,能源布局將更全方位,並成為台灣首家進入歐洲電池與儲能市場的企業。台泥企業團董事長張安平強調:「要走到世界市場,一定要與世界的人才合作。能源佈局不能只看台灣市場,必須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歐洲在綠能及儲能發展是世界先驅,為了掌握未來的科技與市場,台泥在收購股份後將持續增資,與ENGIE EPS之專業團隊攜手投入全球市場。
台泥集團近日宣布,為了搶攻日益興盛的電動車市場,決定在台灣打造首座超級電池工廠。這項重大的投資決策於19日經過董事會的通過,將對台泥循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泥循環)增資100億元。台泥集團旗下的能元科技,將利用台泥高雄小港紙廠的舊址,打造台灣首座超級電池工廠,主要生產高階高容量高充放電功率的鎳三元電池,年產能達到1.8GW,可以滿足2.4萬輛電動汽車所需的長程電池量。目前,能元科技在台南廠的年產能為1.5GW,而台泥循環科技正是能元科技的母公司。 由於全球對高性能電池的需求快速上升,去年全球共生產了8,000萬台乘用車,其中美國特斯拉(Tesla)生產的50萬輛車因電池供應不足而受限。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強調,移動式能源是未來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而電池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期望,未來超級電池的發展能帶來無限的可能,並解決現今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連結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台泥董事會同時也於19日通過了2020年的財報。在兩岸水泥市場的暢旺下,台泥2020年實現稅後淨利250.9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EPS達到4.32元。今年,台泥將配發3.5元的現金股利,現金殖利率達到8.19%。對於2021年的水泥市場,台泥預期大陸市場在疫情漸消和政府政策支持之下,運營前景將保持樂觀;而在台灣,政府的前瞻計畫和市場需求將帶動水泥市場的持續成長。(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袁延壽/台北報導)
台泥指出,台泥企業團所屬能元科技,預計在台泥高雄小港紙廠舊址,設立台灣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主要生產高階高容量高充放電功率的鎳三元電池,產能1.8GW,相當於一年可以生產出2.4萬輛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目前能元科技台南廠的年產能為1.5GW。
台泥循環科技是能元科技的母公司。台泥指出,能元科技現今已是台灣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商,也是許多歐美知名高階家電品牌的主要供應商,但三年前所採購的設備,已不足以應對下一代電池製程所需,因此才有在高雄設立新廠、台泥增資100億元的重要決定。
全球對於高性能電池的需求急速上升,去年各國總共生產8,000萬台乘用車,其中美國特斯拉(Tesla)只生產了近50萬輛,就是因為電池供應不足。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指出,移動式能源是未來世界最重要的高科技發展,而電池在當中又居關鍵角色。現在大家的生活充滿著各式插座,無形中也被連結的各式線路困住了想像,未來有機會因為超級電池的進展,拋開傳統的連結形式,開創無限可能。
台泥董事會19日也通過2020年財報。去年在兩岸水泥市場暢旺下,帶動台泥2020年稅後淨利250.99億元,創歷史新高,EPS 4.32元。
而董事會19日也通過,今年將配發3.5元的現金股利。以台泥19日收盤價42.7元計,現金殖利率8.19%。
對於2021年的水泥市場,台泥認為,大陸新冠肺炎疫情漸消,加上當地政府對供需調控政策持續進行,又增加基建工程來加速消費市場景氣的提升,因此,今年大陸市場的營運還是屬於審慎樂觀的。
至於國內,政府持續推動前瞻計畫,加上台商回流、科技廠辦工程建案增加、房地產市場開工率也提升,台灣今年的水泥市場榮景預期會持續成長。(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袁延壽/台北報導)
此外,國際中橡昨天董事會也決議高層人事異動,由董事長、辜啟允長子辜公怡兼任總執行長。辜公怡自三年前銜命進入台泥集團,陸續主導台泥國際下市,並接下中橡、信昌化董事長等職位。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與辜公怡將主導台泥循環能源科技和能元科技二合一,攜手力拚鋰電池事業的國際版圖。
台泥副總黃健強表示,台泥及國際中橡共同對台泥循環能源科技現增10.5億元。其中,台泥擬以原股東身份認購32.4%的增資股,國際中橡則擬以特定人身份認購67.6%的增資股。他指出,鋰電池將是集團未來重點發展事業。
台泥循環能源原本是台泥100%持股,股本56.63億元;能元科技則由國際中橡持股58.65%、台泥集團綜合持股28.11%,其他股東持有約13.24%。經台泥循環能源透過併購換股,新的台泥循環能源股本將擴大為66.64億,國際中橡持股59.98%,台泥集團則持股28.76%,其他股東持股比例約為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