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亞生技(未)公司新聞
聯亞生技(UBI Asia)轉投資聯亞藥業今(23)日將登錄興櫃,在疫苗尚未解盲、 也未通過EUA前夕,獲得友邦大單,令不少業界人士意外。
彭博報導,這項合約於16日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簽署,巴拉圭衛生暨社會福利部部長波帕(Julio Borba)、Vaxxinity策略長哈里森(Jon Harrison)及台灣駐巴拉圭大使韓志正都出席簽約儀式。
外電報導,聯亞生技表示,Vaxxinity是母公司美國UBI的子公司,根據瞭解,和很多國家都陸續有在談。友邦國家通常是由政府牽線,其它國家則透過代理商洽談,還沒有最後確認。
聯亞生技創辦人王長怡在美投資Vaxxinity,美國頗具爭議的私人軍事兼保全服務公司黑水公司創辦人普林斯也是是股東之一,黑水被認為是一個不單純的機構,外傳,普林斯的保安人員於2007年在巴格達射殺了10幾名伊拉克平民。而他與前美國總總川普間的關係匪淺。
聯亞生技轉投資聯亞藥業今日將以30元價位登錄興櫃,6月底將要宣布二期期中分析結果,成為國內疫苗概念股新生力軍,此時有巴拉圭政府將採購100萬劑新冠疫苗,對今天的掛牌帶來利多,也會帶動疫苗概念股比價效應。
聯亞生技是由美國聯合生物醫學(UBI)與我政府於1998年共同成立,創辦人王長怡。聯亞藥是2014年從聯亞生技分割獨立,為UBI的孫公司。在UBI集團海內外新冠疫苗的開發布局中,聯亞藥主要扮演下游充填分裝任務,目前擁有一條年產1,000萬瓶的無菌針劑生產線,新冠疫苗年產能可達到1億劑。
去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UBI集團在新冠疫苗開發上,可說是集合了台、美兩地資源進行集團作戰。聯亞藥負責針劑充填分裝,台灣另一家關係企業聯生藥則負責疫苗原液開發及生產,美國UBI公司另有一家子公司Vaxxinity,則負責海外臨床及銷售,若有一切疫苗海外訂單,都將由台灣的聯生藥與聯亞藥負責生產。
據了解,聯亞藥日前才剛以每股30元完成4.2億元的增資,資金用途主要用在新建無菌針劑生產線,其規模將為現有產線的四倍,一旦投產將讓聯亞藥針劑產線達到年5億劑,不過這條產線預計明年下半年才會投產。公司力拚今年轉虧為盈。
聯亞藥目前實收資本額9.13億元,最大股東聯亞生技持股43.39%,其次是台塑生醫15.15%,UBI Taiwan Holding持股11.21%,其餘還有中鋼集團旗下台安生技持股1.9%;統一證券1.23%。
高端疫苗在7日遭列處置股前連拉5根跌停板,但隨著處置期間新冠疫苗二期解盲成功,促使高端疫苗在處置期間股價仍上漲18%,21日收在272元,但國內民眾對國產疫苗的信任度低迷,外資連6日賣超。
另外同樣取得衛服部5百萬劑訂單的聯亞生技也將在6月底進行新冠疫苗二期解盲,集團子弟兵聯亞藥23日更將以每股30元參考價登錄興櫃,聯亞藥在新冠疫苗的集團生產鏈裡主要負責混合及針劑充填等疫苗代工製造,另外公司旗下的紅血球生成素UB-851已完成三期臨床期中數據解盲,將向食藥署(TFDA)申請藥證。
資深分析師連乾文指出,國產疫苗已被貼上政治標籤,不然全球各國都希望生技自主,然美國已研擬停發緊急使用授權(EUA),因此後續國產疫苗海外發展恐將受阻,在現有訂單後是否有追單機會,以及東南亞布局及第三期試驗都將牽動相關個股的後續走勢。
國際消息面上,美國FDA近期批准阿茲海默症藥物,為近20年來首件。另有口服新冠藥物消息,以及美國政府表示將購買5億劑輝瑞疫苗用以捐贈,國際間醫療保健議題火熱。
個股方面,高端疫苗股價來到300元遇壓之後於250∼300元間偏多震盪,台康生技走勢與高端相似;高端二期解盲成功,目前階段為送件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但因為二期解盲在國際間能採購的標的眾多,故消息面短線激勵股價後,回歸震盪階段。
檢測股則因國際間疫情擴散,需求面增加,相關個股有泰博、普生、博錸、亞諾法;泰博開發出家用COVID-19原快速檢驗套組,為首家通過食藥署核准製造之公司。
台股21日因美聯準會(Fed)偏鷹派言論,美股全面收黑影響,同時日經早盤重挫逾2%,加權指數未能倖免,終場大跌255點。
生技族群21日成交金額占比仍有0.66%,總成交金額33.07億元,占比偏低,選股須回歸基本面以中長線為選股標的,生技股52檔標的價格在周線上有21檔,月線上30檔。投資人若無法挑選理想標的,不妨運用生技期貨進行布局。同時,如持有生技股、欲降低持股風險,生技期貨亦為投資人不可或缺的交易工具。
根據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和淞科技成立於1996年7月間,為上市化工股國泰化工公司的轉投資事業,和淞科技董事長為應柔爾,主要經營業務是高科技廠房廠務供應系統工程之規畫、設計及施工、高科技廠房廠務設備及其他等,送件時資本額為6億800萬元,主辦券商是凱基證券。
和淞科技2020年業績,營收56億5,797萬元,稅前盈餘3億7,079萬元,稅後盈餘2億9,234萬元,每股盈餘4.86元。和淞科技自結2021年前4月營收19億713萬元,稅前盈餘1億4,337萬元,稅後盈餘1億1,463萬元,每股稅後盈餘1.89元。
聯亞藥業成立於2014年7月間,是由聯亞生技開發公司之非抗體蛋白質藥品開發、小分子藥品開發及醫藥製造等綜合醫藥業務分割新設之子公司。聯亞藥業董事長兼總經理為陳啟祥,主要經營業務是蛋白質藥品與特殊學名藥品開發、製造及委託研究、生產服務等,送件時資本額為9億1,354萬元,主辦券商是統一證券。
聯亞藥業2020年業績,營收4億7,756萬元,稅前虧損9,025萬元,稅後虧損7,422萬元,每股虧損0.86元。聯亞藥業自結2021年前4月營收1億6,978萬元,稅前及稅後虧損均為4,366萬元,每股稅後虧損0.48元。
捲土重來的聯亞藥,曾於2015年登錄興櫃,由於當時股價表現不如預期,募資不易,而後在2019年10月18日宣布終止興櫃交易,並積極調整經營策略、改善財務結構後,也重新啟動上市櫃計畫。
大股東來頭不小的聯亞藥,目前實收資本額為9.13億元,以最新的股權結構來看,由王長怡主導的聯亞生技(UBIA),以持股43.39%居冠,其次是王瑞瑜領軍的台塑生醫的15.15%,另外,UBITW為11.21%,亦即聯亞生技和台塑生醫合計的持股即近七成;而此次現增引進的新股東則是中鋼集團旗下台安生技、持股1.9%;統一證券1.23%。
聯亞藥目前最受關注的是加入聯亞(UBIA)集團開發的新冠疫苗UB-612,該疫苗二期臨床總收案人數3,850人已全部打完第二劑,預計於6月底解盲,7月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上市。
集團董事長王長怡表示,該新冠疫苗將由集團旗下子公司聯生藥與聯亞藥合作,其中,聯生藥擁有兩座、共四條2,000公升生產線的蛋白質藥廠,將負責生產新冠疫苗蛋白質原料藥;聯亞藥則有無菌針劑產線,未來將負責新冠疫苗成品的調製、無菌充填及包裝,以產能配置來看,供應1億劑無虞。
王長怡表示,除了申請台灣EUA外,也將到印度申請三期臨床,集團新冠疫苗開發將以取得國際認證為目標。
聯亞藥目前著重在生物相似藥品(Biosimilars)及小分子藥品之開發,除了新冠疫苗生產外,該公司開發的紅血球生成素(UB-851)日前已完成三期臨床期中數據解盲,主要療效指標中的血紅素值平均改變量,達到統計意義符合試驗預期,目前正力拚9月進行期末解盲後,申請台灣藥證。
另外,與生技中心合作技轉的小分子新藥B-Raf激((酉每))抑制劑(UB-941),已獲主管機關核准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階段。
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美國目前疫苗數量足夠,就沒使用EUA,這點可以想像得到。EUA是為了因應公衛事件特別開的簡便的路,因為有大規模的疫情狀況,所以讓還沒達到藥證標準的疫苗先上市。但是隨著美國的疫苗數量已經足夠,因此不再開放EUA。
專家分析,國產疫苗廠進軍國際已有三大挑戰:一是WHO對於「免疫橋接」尚未達成共識,國產廠能否以此取代三期臨床仍有爭議;二是各大廠早已展開全球攻城略地;三是新冠病毒變異愈來愈快,國產疫苗以次單位蛋白質疫苗為技術,應變速度不夠快。如今FDA停止接受EUA申請,對國產疫苗進軍國際,恐再新增一項挑戰。
外電報導,FDA已宣布除了最後一支Novavax疫苗可以獲EUA許可外,以後將不再發EUA許可給任何一家疫苗廠。截至目前,輝瑞(Pfizer)、嬌生(J&J)及Moderna的新冠疫苗已通過EUA在美國使用,來自英國的AZ疫苗則尚未通過。
至於台灣的兩家國產疫苗廠中,高端疫苗的原始技術源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公司在台灣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之後,下一步是規劃到歐洲荷蘭進行三期臨床試驗,目前尚無至美國申請三期臨床試驗的動作,預料後續也沒有機會到美國申請EUA。
聯亞生技的新冠疫苗,則是與聯亞生董事長王長怡在美國的事業共同開發,並已由關係企業Vaxxinity登錄二╱三期試驗,尚無法得知是否仍然有申請EUA的資格。
根據美國FDA去年10月公布的新冠疫苗EUA門檻,疫苗必須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期中分析,並有3,000名以上受試者完全施打,並持續追蹤兩個月以上,再提出期中報告證明申請疫苗有50%以上的保護力,同時還要對照組至少出現五名重症案例為佐證,具備這些條件才會進行EUA審查。
台灣疫苗新聞:高端疫苗開發受挫,聯亞生技成新焦點
近期,台灣疫苗新聞熱度不斷上升,尤其是高端疫苗開發案陷入炒股疑雲,股價連跌兩支停板,市值縮水逾156億元。不過,在這波風波中,另一家台灣疫苗公司——聯亞生技,卻漸漸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為加速取得國際認證,高端疫苗將前進歐盟執行三期臨床試驗,初步鎖定的國家為英國或荷蘭。然而,在市場傳言和政府護航說的政治口水戰不斷的背景下,高端疫苗的開發過程受到不少干擾。
而與此同時,政府扶持本土疫苗廠的行動也引起市場質疑。聯亞生技與高端疫苗一樣,獲得政府採購500萬劑訂單,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在高端疫苗股價連續兩天跳空跌停,市值縮水156億元的背景下,聯亞生技表現出較為穩定的態勢。對於市場傳言,聯亞生技發出聲明澄清,表示國產疫苗為國內防疫布局的一環,與疾管署簽訂的預採購合約,是在疫苗符合標準與取得核可後,才會交貨。
另外,在5月26日的WHO會議上,免疫橋接研究(Immunobridging study)取代傳統三期臨床為議題,得到歐盟EMA和韓國KFDA的支持。這對台灣疫苗產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總結來說,在疫苗新聞的波瀾中,高端疫苗的開發受到不少干擾,而聯亞生技則在這波風波中穩定發展。未來,台灣疫苗產業的發展仍需關注。
雜音不斷的高端,連日來已成為專家學者和網路論戰的焦點,從股價翻倍漲的炒股疑雲,到政府對國際與國產疫苗採購態度爭議,而政府扶持本土疫苗廠,各向高端和聯亞生技各採購500萬劑訂單,更引起市場質疑。
1日高端股價直接以跌停開出,且一價到底,大跌35元、以315.5元作收,成交量縮小至1548張,但跌停委賣張數高掛9,665張,賣壓仍重。
針對市場傳言,高端發出聲明澄清表示,國產疫苗為國內防疫布局的一環,與疾管署簽訂的預採購合約,是在疫苗符合標準與取得核可後,才會交貨。
如果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結果符合預期,高端將加速執行符合國際規範三期臨床試驗,以取得國際認證為目標。
另外,5/26的WHO會議也以免疫橋接研究(Immunobridgingstudy)取代傳統三期臨床為議題,主要是一、愈來愈困難進行傳統的以安慰劑為對照的雙盲試驗;二、全球不能只依賴這幾支疫苗,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冷鏈有問題,mRNA疫苗即便產量夠也不能普及,更何況全球仍供不應求;三、是若能踩在一代的肩膀上快速判定有效的二代疫苗而不為,導致有效的疫苗擺著不用,這明顯不道德;四、有疫苗可接種的地區,用「安慰劑」做對照組,把受試者曝露在被感染的風險中,有違背醫學倫理的疑慮。
因此,與會專家鼓勵各國藥政單位納入這種以「保護力的關聯性」的免疫橋接試驗,來免除傳統三期臨床的替代方案,也獲歐盟EMA表態採用新標準,韓國KFDA也表示支持。
除了力拚6月中旬解盲、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外,高端也將前進歐盟進行三期臨床,不過該股在飽受流言困擾下,股價連續兩天跳空跌停,1日來到315.5元,市值縮水156億元。
疾管署與國產疫苗廠高端疫苗、聯亞生技簽署採購合約,每家含開口合約最多採購1,000萬劑,但高端疫苗卻利多不漲,拖累新藥股包括基亞、亞諾法、台康生技等新藥股同步走跌,醫材股如優盛、雃博等,則股價大漲逾6%,走勢強弱分明。
高端疫苗今年股價從95元低點起漲,最高上漲至417元,短線漲幅驚人,多數投資專家認為,高端股價已預先反映其出貨利多,但相關疫苗、快篩、醫材等,在疫情未結束前,仍將是盤面重點題材之一,防疫概念股應有短線操作機會。
以近期討論度頗高的血氧計為例,法人認為,由於無症狀確診者不知道自己確診,傳出因血氧濃度不足而死亡,相關息帶動血氧計出現搶購潮。
優盛、雃博、泰博等相關血氧計概念股,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焦點,其中,血氧計營收占比相對較高的優盛、雃博,也成為強勢指標。
國泰證期資深經理蔡明翰指出,生技股的漲勢驚人,美國藥廠莫德納原本名不經傳,但因新冠肺炎疫苗之故,股價在近一年半時間上漲九倍,小型生技股易因資金推升而大漲。
他認為美國今年才加速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莫德納股價從出貨時起漲,且公司並未虧損,財務相對穩定,對比高端的情況,目前還未見到出貨,股價已大漲13倍,短線漲幅過高,以致於簽約後股價利多不漲。
高端股價拉回雖是市場對此簽約消息的反應,但他認為,短線跌深仍有反彈機會,惟如屬長線投資人則宜審慎觀察。
目前各國陸續施打疫苗,國產新冠疫苗國家隊成形,備受關注的本土疫苗廠均已完成二期臨床,進度較快的高端疫苗,目前成品、原料將可供應500萬劑,部分疫苗並已封籤檢驗,只要政府核准即可施打。
聯亞集團開發的新冠疫苗UB-612 ,第一波將生產1,000萬劑,生產計畫將由集團旗下子公司聯生藥與聯亞藥合作,聯亞集團旗下聯亞藥規劃6月申請登錄興櫃,最快6月底、7月初即可掛牌。
我國新增確診病例居高不下,疫苗、醫藥族群再度引發市場熱度,投資人可考慮以期交所推出的臺灣生技期貨參與行情或做避險運用。
【台灣新聞】聯亞生技集團全力備戰新冠疫苗,預計6月申請緊急使用授權!
台灣疫苗領航者聯亞生技集團,近期進度神速,已為第一波新冠疫苗產量做足準備。據悉,該公司宣布,目前成品疫苗及原料均已準備好,可提供500萬劑,部分疫苗甚至已完成封籤檢驗,只要政府緊急使用授權(EUA)一經核准,就能即刻開始施打。
聯亞集團透露,24日將進行第二次原料盤點,確保第一波1,000萬劑疫苗無虞。同時,為應對新冠疫情,旗下子公司聯亞藥計畫於6月申請登錄興櫃,預計最快在6月底或7月初掛牌。
值得注意的是,本土疫苗廠家均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其中,高端疫苗的進度頗為迅速,預計本月底或6月初將解盲。專家認為,這兩家公司的「次單位疫苗」具有較低的副作用,技術上也比國外疫苗成熟,在本土疫情嚴峻的背景下,有望在7月順利施打。
不僅如此,疫苗公司對產線人員及相關接觸者的安全等級也進行了嚴格考慮,不排除將其列入首波施打對象。高端疫苗公司已經準備好500萬劑成品疫苗,並與政府簽署了500萬+500萬劑的採購合約,為7月的上市施打做足準備。
為加速疫苗上市,高端疫苗已向台灣TFDA申請查廠,將生產新冠疫苗的竹北廠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雖然產能有限,但部分抗原將委由台康生產,多劑型疫苗則由東洋等策略合作廠商充填。
此外,高端疫苗還將將其新冠疫苗MVC-COV1901帶往中南美、印度等亞洲國家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並投入變種病毒的疫苗開發。
聯亞集團旗下的聯生藥和聯亞藥將共同生產第一波1,000萬劑新冠疫苗。聯生藥將負責生產新冠疫苗蛋白質原料藥,而聯亞藥則負責疫苗成品的調製、無菌充填及包裝。
聯亞集團表示,24日將再次盤點原料,目前第一波1,000萬劑疫苗上市無虞。趕搭抗新冠風暴列車,聯亞集團旗下的聯亞藥也規劃6月申請登錄興櫃,最快6月底、7月初即可掛牌。
備受關注的本土疫苗廠,目前均已完成二期臨床,進度較快的高端可望在本月底或6月初解盲,受惠專家認為該兩家公司開發的新冠疫苗屬「次單位疫苗」,副作用比國外疫苗低,技術比較成熟下,在目前本土疫情緊張,對疫苗需求強勁下,應可望順利在7月施打。
不過,除了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外,疫苗公司產線人員,甚至相關接觸者也都有安全等級的考量,不排除也將列入首波施打行列。
已經進入備戰狀態的高端,應可望取得政府500萬+500萬劑的開口採購合約,為了因應7月上市施打,高端目前成品、原料已備妥500萬劑,部分疫苗並已封籤檢驗。
為加速疫苗上市,高端已申請台灣TFDA查廠,將生產新冠疫苗的竹北廠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未來一針型的疫苗將由自家廠房生產;不過因產能不足,部分抗原將委由台康生產,多劑型的疫苗也將由東洋等策略合作廠商充填。
此外,由於中南美、印度等亞洲國家疫情嚴峻,高端的新冠疫苗MVC-COV1901也將前進海外進行三期臨床,並投入變種病毒的疫苗開發。
聯亞集團開發的新冠疫苗UB-612,第一波將生產1,000萬劑,生產計畫將由集團旗下子公司聯生藥與聯亞藥合作,其中,聯生藥擁有兩座、共4條2,000公升生產線的蛋白質藥廠,將負責生產新冠疫苗蛋白質原料藥;聯亞藥則有無菌針劑產線,未來將負責新冠疫苗成品的調製、無菌充填及包裝。
疫情緊張,台股恐慌殺盤,但生技防疫概念股逆勢飆漲,其中<聯亞生技>領軍,帶動疫苗、口罩、檢測等四大領域成為資金避風港。元富投顧總經理鄭文賢認為,疫苗國家隊的延續性較值得期待。雖然全球已有多款疫苗上市,但病毒變種及印度等地區疫情大爆發,讓新冠病毒檢測產品市場需求持續存在。<聯亞生技>旗下的聯亞藥將重啟登錄興櫃,並進行現金增資,預計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將於6月11日公布數據。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若試驗順利,將提供高端、聯亞補助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並希望明年能正式上市。此外,生華科新藥Silmitasertib也進入新冠臨床試驗,預期能在短時間內治癒新冠患者。
新冠疫情陰霾未散,台灣廠商不懼挑戰,搶搭開發解藥列車,全力以赴對抗病毒。近期,高端疫苗公司宣布啟動追加第三劑臨床試驗,全力應對變種病毒威脅;心悅生醫則與美國CRO合作夥伴共同開發新型口服藥物,預計6月下旬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台灣生技產業展現輸人不輸陣的實力,下半年預計陸續見到成果。
高端疫苗公司積極應對疫情,針對變種病毒,已修訂新冠肺炎疫苗MVC-COV1901的一期臨床試驗計畫書,並對45名受試者進行第三劑疫苗施打,評估追加一劑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該試驗預計第三季初可完成初步分析,有望在6月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上市。
心悅生醫則轉向開發治療新冠的口服藥物Pentarlandir,目前已獲美國FDA核准執行新冠疾病(COVID-19)早期輕症病患的人體臨床試驗,並獲FDA建議增加高劑量組。同時,台微體和昱厚也加入抗新冠藥物開發陣容,分別開發鼻噴劑藥物,有望成為新式新冠藥物。
昱厚自主開發的鼻噴新冠藥AD17002-SC已向衛福部食藥署(TFDA)申請二期人體臨床試驗,預計收案15位新冠病毒感染輕症患者。台微體則透過子公司盈擘醫藥,開發抗新冠的羅氯?寧(HCQ)微脂體吸入懸浮劑藥物ISPM19,目前正進行一期臨床試驗,透過微脂體技術將藥物直接傳遞至上呼吸道及肺部,有望成為新冠患者治療用藥。
元富投顧總經理鄭文賢指出,防疫概念股的主軸在於疫苗國家隊,由於國際疫苗何時到貨、貨量多少都仍未知,在本土疫情升溫之際,國人對國產疫苗寄與厚望,疫苗國家隊與政府溝通空間放大,進而加速、甚至追加數量,相較其他僅挾短暫題材的防疫概念股,疫苗股的延續性較值得期待。
法人指出,雃博已率先接獲來自於印度的製氧機數百台急單,預期後續還有五至七倍訂單,另該公司開發的氣墊床4月底已先供應500床,後續會出貨中高階、針對肺衰竭患者的俯臥位氣墊床,隨著印度疫情惡化,病床供需吃緊,訂單將再擴大,今年營運將吃下大補丸。
疫苗股部分,聯亞生技旗下的聯亞藥將於下周重啟登錄興櫃大門,該公司目前正辦理現金增資,每股溢價30元,已掀起認購熱潮。聯亞開發的新冠疫苗,二期臨床收案3,874人預計本用即可全部打完第二劑,6月11日起二期臨床數據就會出爐。該疫苗將由聯亞藥負責成品調製、無菌充填及包裝。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已表示,若二期臨床試驗順利,將提供高端、聯亞補助到國外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並透過外交管道與其他國家洽談合作,希望年底就能看到三期臨床試驗的期中報告,最快明年就能正式上市。
專家認為,好的疫苗及檢測產品,才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抗疫利器,儘管目前全球已有莫德納、輝瑞、嬌生、AZ等疫苗上市,但隨著病毒的變種,加上印度等地區的大爆發,台灣也籠罩社區感染的陰影中,新冠病毒檢測產品市場需求,將持續存在至少二年以上的好光景,瑞磁、瑞基、寶齡、台康、亞諾法、普生、金萬林也將有不錯的業績表現。
新藥族群中,生華科新藥Silmitasertib已進入兩項新冠臨床,總經理宋台生表示,該兩項臨床試驗涵蓋新冠中症及重症患者,預期Silmitasertib能抗病毒複製、感染和抗免疫風暴的雙重機制,能在短時間內治癒新冠患者,爭取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資格。
業界認為,若加計已投入疫苗開發的聯亞生技、國光生,專攻藥物的生華科、逸達、中裕、國鼎等,台廠展現輸人不輸陣的氣勢,有機會在下半年陸續見成果。
可望在6月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勢(EUA)上市的高端,針對變種病毒,目前已修訂新冠肺炎疫苗MVC-COV1901一期臨床試驗進行計畫書,對原臨床試驗的45名受試者進行第三劑疫苗施打,進一步評估追加一劑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該試驗預計第三季初可完成初步分析。
原本鎖定開發精神用藥的心悅生醫,則是與PrevailInfoWorks合作開發治新冠的口服藥物Pentarlandir,目前已獲美國FDA核准執行新冠疾病(COVID-19)早期輕症病患的人體臨床試驗,並獲FDA建議增加高劑量組。另台微體和昱厚都投入鼻噴劑藥物開發,主要是相對針劑疫苗,口服藥物或鼻噴劑較容易運送與儲存,有機會成為新式新冠藥物,目前兩家公司開發治新冠藥物均已啟動人體臨床試驗。
昱厚自主開發的鼻噴新冠藥AD17002-SC已向衛福部食藥署(TFDA)申請二期人體臨床試驗,預計收案15位新冠病毒感染輕症患者。台微體則是透過子公司盈擘醫藥,開發抗新冠的羥氯?寧(HCQ)微脂體吸入懸浮劑藥物ISPM19,目前正進行一期臨床試驗;該藥物透過微脂體技術包裹吸入劑型藥物,可直接傳遞至上呼吸道及肺部,有望成為新冠患者治療用藥。
台灣疫苗大廠聯亞生技強調,即使美國總統拜登支持開放疫苗專利,對於以重組蛋白疫苗為主打的本土疫苗廠影響有限。該公司表示,疫苗產業是一門極為複雜的領域,其抗原結構、製程、臨床驗證等都有很高的技術門檻,不僅模仿不易,還受到各國法規的限制。
聯亞生技指出,疫苗的製造過程非常複雜,且具有「製程即產品」的特點。因此,大多數疫苗公司不會將製程知識申請專利,以避免將關鍵技術變成公然資訊,讓競爭對手有機可趁。此外,疫苗與小分子藥物或大分子藥物不同,不適用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規範,仿製疫苗等於是重新開發一項新產品。
國際製藥生產聯盟(IFPMA)也強調,疫苗短缺的主要問題在於供應鏈瓶頸和原物料短缺,而廢除疫苗專利並不能幫助生產更多疫苗。擴大疫苗生產才是為全世界接種疫苗、結束疫情的最佳方式。
近期,拜登轉向支持世貿組織(WTO)豁免疫苗專利的提案,強制藥商放棄新冠肺炎疫苗的專利。這一決策預期將對創新疫苗製造商如mRNA疫苗製造商造成衝擊,但對以重組蛋白疫苗為主的高端和聯亞生技等本土疫苗廠的影響則有限。
專家們還指出,技術成熟的重組蛋白疫苗的保護並不僅僅依靠專利,更關鍵的是掌握配方組成、抗原鑑定、檢驗放行、生產製程知識及臨床試驗數據等不公開的技術。全球有能力量產疫苗的廠商不多,即使專利保護被豁免,後進廠商仿製疫苗也需要確保原料供應無虞,並具備量產能力,從製程確效、動物試驗到人體試驗,至少需要2-3年時間,對現有廠商的即時衝擊有限。
專家表示,疫苗是製藥產業中相當特別的一門領域,具有「製程即 產品」的特性,加上疫苗製造的過程極為複雜,多數疫苗公司不會選 擇將製程Know-how申請專利,以免將關鍵技術變成公開的專利資訊, 甚至讓競爭對手有機可趁,利用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來複製疫苗的開發方法、關鍵技術、製程參數和臨床試驗數據等。
而且疫苗不同於小分子藥物(化學藥)、大分子藥物(蛋白質藥) ,不適用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規範,即使公開疫苗抗原結構,仿製者 也必須花費長時間開發製程,進行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品質的驗證 。換言之,仿製一隻疫苗等於是重新開發、重新驗證一項新產品。
國際製藥生產聯盟(IFPMA)指出,疫苗不足的主要問題在於供應 鏈瓶頸和原物料短缺,廢除新冠肺炎疫苗的專利無助於生產更多疫苗 ,擴大疫苗生產才是為全世界接種疫苗、進而結束疫情的最佳方式。
近日拜登轉向支持世貿組織(WTO)豁免疫苗專利的提案,強制藥 商放棄新冠肺炎疫苗的專利,預期將造成造成創新疫苗如mRNA疫苗製 造商的衝擊,而對以重組蛋白疫苗為主的高端和聯亞生技等本土疫苗 廠影響則有限。
專家表示,技術成熟的重組蛋白疫苗不是靠專利保護,其保護關鍵 在於掌握配方組成、抗原鑑定、檢驗放行、生產製程Know-how及臨床 試驗數據等不公開的技術。此外,全球有能力量產疫苗的廠商極少, 就算豁免現有疫苗的專利保護,後進廠商仿製現有疫苗還要先確保原 料供應無虞,並具備量產能力,再一路從製程確效、動物試驗、人體 試驗做起,短時間能投入疫苗市場至少需2-3年,對現有廠商的即時 衝擊有限。
印度失控,國際關心這波疫情擴大事件是否會波及到其他國家。國內的高端疫苗(6547)及聯亞生技兩公司昨(3)日都表示,除了滿足台灣需求之外,目前針對中南美洲、及印度,兩公司都將展開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並將疫苗銷到這些地區。
高端疫苗日前傳出,由於台灣的南美友邦巴拉圭疫情告急,在外交部的促成下,高端疫苗已與巴拉圭亞松森大學醫學院在4月22日舉行視訊會議,後續將有機會在巴拉圭進行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
高端疫苗副總經理李思賢表示,目前雙方的洽談仍在初步階段,但若是順利,公司樂意在巴拉圭進行「Head to head」三期臨床試驗,這類三期臨床試驗收案人數不用多,特色是需要與其他疫苗做比較,前巴拉圭當局所掌握可與高端比較的疫苗為AZ疫苗。
針對陳時中期待蔡總統施打國產疫苗的發言,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一旦國產疫苗研發成功,總統及副總統當然願意以實際行動支持國產疫苗,讓國人及國際對Made In Taiwan的疫苗能安心、有信心。
至於兩家國產疫苗廠與政府簽訂預採購協議的日期也進入倒數計時。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簽約時間點尚未確認,但也證實政府確定會和國產疫苗廠簽預採購協議。
陳時中強調,長期而言能夠有國產疫苗自給自足非常重要,可以比喻成台灣的「護國抗疫神山」,過去H1N1疫情剛爆發時,國產疫苗也沒有完成三期臨床試驗,便投入大量抗體生成,安全性仍是足夠的,研發生產國產新冠疫苗可以有很好比對,一定會與國內新冠疫苗廠預先簽約。
由於台灣向國際採購的新冠疫苗,至今僅有AZ疫苗來台,陳時中指出,若國際疫苗無法順利來台,國產疫苗產能掌握在國人自己手裡,政府應會彈性調配國產疫苗產能,滿足國人需求。
高端疫苗、與聯亞生技兩家國產疫苗廠昨日都表示,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第一劑施打收案進度順利,兩公司都能順利在3月底之前完成至少3,700人以上收案。
指揮中心今年農曆春節之後宣布,將對兩家國產疫苗廠進行預採購,採購量各為500萬劑、再另加500萬劑開口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