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灣碳交所22日正式上線,開啟了國內企業在碳交易所平台購買國外碳權商品的先河。這個新平台近期積極與科技、製造及金控業等代表性企業進行交流,目標是吸引這些企業購買首批國外碳權。其中,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表態將搶先購買,展現了企業對於減碳行動的積極參與。然而,台電和中油等國營事業則表示,首批碳權將不搶購,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指出,將先讓民間企業購買,而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則表示,首批碳權無法抵換,故暫時無需求。
在這波參與減碳的浪潮中,中鋼率先表態,翁朝棟在參加本報舉辦的大南方淨零論壇時透露,中鋼正在爭取碳交所第一筆碳交易。除了中鋼,半導體業的指標企業,以及台新金等多家金控業者對此也表現出高度興趣,紛紛投入ESG永續行動。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碳交所的啟動將使中小企業在國內就能夠購買到國外碳權,從而減緩企業的碳焦慮。田建中強調,碳交所的設立象徵著所有產業都參與減碳的共識。即使首批商品被搶購一空,企業也不必過於緊張,因為碳權的時間點可能在明、後年,當時會有新的國外商品上架。
知情人士透露,碳交所計劃上架的國外碳權商品首批總額約十幾萬公噸,每噸CO2當量價格約在5~15美元,每日掛牌價格將浮動。購買者限於國內法人企業,個人不得參與,並且購買後的碳權不得在平台上轉售,以避免投機炒作。
田建中進一步解釋,交易平台將採用碳權和碳匯預繳方式,交易前買方需將預付款放入信託帳戶,當日下單即可交易。碳交所將協助交割,並將款項轉帳給賣方,確保交易雙方的利益。此外,明年將在平台上開展自願減量額度及抵換專案的交易,推動國內碳權商品交易發展。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帶動機電族群業績狂飆,上周躍升為台股盤面主流!士電(1503)、中興電(1513)、亞力(1514)、華城(1519)等公司手訂單至少百億元,獲得法人及市場的熱烈追捧。其中,華城前十月EPS創下6.5元新高,8日收盤價衝上367元新天價,實在驚人! 中興電、亞力、華城11月營收均創單月新高,前11月營收更勝去年全年,創下史上新高紀錄。不過,這些公司的股價上漲過快,已經被證交所列為警示股,並公布自結獲利。士電10月淨利歸屬母公司0.93億元,EPS為0.18元,加上前三季EPS為3.94元,前十月EPS攀升至4.12元,創歷年新高。 華城10月淨利歸母公司2.35億元,EPS為0.9元,前三季EPS達5.6元,前十月EPS攀升至6.5元,創歷年新高,法人估計全年EPS上看5.5元。外銷顯著增長,帶動華城11月合併營收達16.92億元,年增100.26%,創單月營收新高;前11月合併營收113.25億元,年增74.55%,亦為同期新高。 亞力今年拿下台電訂單50多億元,還獲得晶圓雙雄海外建廠所需變壓器等重電設備訂單30億元,推升11月營收達11.33億元,創單月新高;前11月合併營收82.05億元,勝過去年全年的76.8億元,改寫歷年營收新高。亞力11月淨利歸屬母公司0.92億元,EPS為0.38元,年增392.65%,市場預估前11月EPS逾2.5元。 中興電前11月合併營收201.29億元,勝過去年全年的185.53億元,公司法說會上報喜,在手訂單343億元,能見度看到2027年,剛獲得50多億元離岸風電升壓站統包工程,預計明年第一季簽約,有信心明年取單300多億元。士電則表示,未來三年訂單無虞,明年重電事業預期兩位數成長。
【台股新聞】12月台股ETF除息潮來襲,高息產品引領風潮
台股市場在12月份將迎來一波ETF除息潮,根據市場資料,共有八檔ETF將進行除息,其中以季配型產品為主,共六檔,另有雙月配與月月配各一檔。在產品類型上,則涵蓋了高息型、產業型與市值型,其中以高息型產品為主,年化配息率方面,大華優利高填息30ETF(00918)與群益台灣精選高息ETF(00919)的配息率超過10%,尤其00919連三季衝破10%,創下台股ETF配息紀錄。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ETF基金經理人謝明志指出,在台股操作上,建議投資者應該選股不選市,關注產業發展趨勢及公司基本面。謝經理人建議,未來投資可以關注三大趨勢:生成式AI帶動的企業伺服器規格升級、新能源相關產業的升級,以及升息循環告一段落後,企業資本支出及民生消費的回歸成長軌道。
大華優利高填息30ETF經理人徐慧芸則表示,隨著企業庫存調整完畢,晶圓代工、ODMs、手機與PC供應鏈等行業有望回歸基本面表現。徐經理人預計,2024年台股整體盈餘將有雙位數成長,並建議投資者透過選股布局評價偏低、基本面觸底的個股,以及長期總報酬持續成長的公司,以應對股市短線震盪。
中信綠能及電動車ETF(00896)經理人張苡琤則認為,美國及台電綠能基礎建設轉型等投資計畫,將有助電動車銷售動能,並預計台廠在墨西哥新廠的投產將進一步擴展市占,帶動營收成長。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ETF基金經理人謝明志表示,台股現階段操作上 建議選股不選市,產業發展趨勢及公司基本面仍是主導盤勢關鍵,選 股方向以明年獲利動能強勁且目前評價水準偏低者為主,建議可關注 三大趨勢。首先是生成式AI所帶動的企業伺服器規格升級。
其次是在全球淨零碳排的政策帶領下,新能源相關的電動車、充電 樁、電網升級及儲能等產業再升級;其三是升息循環告一段落下,資 金成本不再推高,企業資本支出及民生消費可望回到成長軌道,後市 潛力可期,建議可分批佈局累積部位,掌握上漲行情。
大華優利高填息30ETF經理人徐慧芸指出,隨著企業庫存陸續調整 完畢,晶圓代工、ODMs、手機與PC供應鏈等有望回歸基本面表現。展 望2024年,預計整體整體台股盈餘將有雙位數成長。除了透過選股布 局於評價面偏低與基本面觸底的個股外,透過填息因子篩選出長期總 報酬持續成長的公司並長線布局,也能在股市短線震盪中為自己撐起 保護傘。
中信綠能及電動車ETF(00896)經理人張苡琤認為,受惠美國及台 電綠能基礎建設轉型等投資計畫,加上原定投資於歐洲,IRA簽署後 轉移至美墨,在消費者未來補助誘因增強下,將有助電動車銷售動能 ,此外,重電及低壓馬達的需求漸趨強勁,台廠陸續投產墨西哥新廠 ,布局海外的新能源供應鏈將優先受惠,進一步擴展市占,帶動營收 成長。
中興電、亞力、華城11月營收均創單月新高,前11月營收勝過去年 全年,締造史上新高。士電、亞力及華城近期股價上漲,遭證交所列 為警示股,公布自結獲利。士電自結10月淨利歸屬母公司0.93億元, EPS為0.18元,加上前三季EPS為3.94元,前十月EPS攀升至4.12元, 創歷年新高。
華城自結10月淨利歸母公司2.35億元,EPS為0.9元,前三季EPS達 5.6元,前十月EPS攀升至6.5元,創歷年新高,法人估全年EPS上看5 .5元。隨外銷顯著增長,帶旺華城11月合併營收達16.92億元,年增 100.26%,創單月營收新高;前11月合併營收113.25億元,年增74. 55%,亦為同期新高。
亞力今年拿下台電訂單50多億元,又獲晶圓雙雄海外建廠所需變壓 器等重電設備訂單30億元,推升11月營收達11.33億元,締造單月新 高;前11月合併營收82.05億元,勝過去年全年的76.8億元,改寫歷 年營收新高。
亞力自結11月淨利歸屬母公司0.92億元,EPS為0.38元,年增392. 65%。加上前三季EPS為1.9元,市場預估前11月EPS逾2.5元。
中興電前11月合併營收201.29億元,勝過去年全年的185.53億元, 公司日前法說會上報喜,在手訂單343億元,能見度看到2027年,剛 獲得50多億元離岸風電升壓站統包工程,預計明年第一季簽約,有信 心明年取單300多億元。
士電表示,未來三年訂單無虞,明年重電事業預期兩位數成長。
排碳大戶的國營事業如台電和中油則表示首批將不搶購。台電董事 長曾文生說,因有預算程序要走,會先禮讓民間企業購買。中油董事 長李順欽說,首批國外碳權只能扣除碳匯排放量或抵消總量管制的超 額排放,無法抵換,因此暫無需求,後續會再檢討。
排碳大戶傳產製造業,以中鋼率先表態。翁朝棟日前參與本報大南 方淨零論壇時即透露,中鋼正爭取碳交所第一筆碳交易,此外,半導 體是指標企業,另像台新金等多家金控業者詢問熱度相當高,競相投 入ESG永續行動。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碳交所開張後,中小企業在國內就可買 到國外碳權,「可減緩企業碳焦慮」。碳交所拜會各領域代表性的上 市企業,象徵所有產業都參與減碳的概念。而企業沒有買到首批商品 不用急,因需要碳權時間點可能在明、後年的抵減,如首批被搶光, 明年很快會有下一批國外商品上架。
知情人士說,碳交所擬上架國外碳權商品,首批總額約十幾萬公噸 ,以每噸為交易單位,每噸CO2當量價格約在5∼15美元,每日掛牌價 格浮動;買方限國內法人企業,不開放個人,購買後碳權不能再放在 平台轉售,避免投機炒作。
田建中說,交易平台採碳權和碳匯預繳方式,由交易所開立信託帳 戶,交易前買方需將預付款放入信託帳戶,當日下單即可交易,之後 碳交所協助交割,並把款項轉帳給賣方,達成保障雙方模式,建立類 碳權平台國內標準化第一個「交易」制度,明年會將自願減量額度及 抵換專案放在此平台交易,展開國內碳權商品交易。
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在昨日(7日)的2023能源願景高峰論壇上,強調了台灣電力公司在綠能發展上的決心與策略。他提出,綠能是台灣唯一自主的關鍵能源,電力淨零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陳銘樹副總經理強調,台電將採取「先低碳、後零碳」的策略,並逐步推進零碳電力的發展。他提到,台電已設立了2050年電力淨零目標,預計到時綠能將佔總電力的60%至70%,燃氣佔20%至27%,氫能佔9%至12%,抽蓄佔1%。
陳銘樹副總經理在會上進一步解釋,風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能、儲能、碳捕集再利用與封存,是電力邁向淨零的七項關鍵解決方案。他預測,隨著電動車等電氣化產業的發展,未來用電量將持續成長,若以年均成長2%來計算,到2050年,台灣的需電量將達到4,275億度至5,731億度。他強調,電力淨零轉型對於全國淨零排放目標的達成至關重要。
陳銘樹副總經理表示,台電將在2030年之前全力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並且逐步減少煤炭的使用。然而,綠能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挑戰,如電力傳輸型態的轉變,從集中轉向分散,這對調度模式產生了影響。台電必須進行多方面的資源調控,以確保電力供需的平衡。
在電源端,台電將建立多元組合以降低電力排碳係數,並提前布局前瞻能源,如地熱、生質能及海洋能等。目前,台電正以燃氣作為淨零轉型的橋接能源,並計劃未來進一步推動混氫、混氨及碳捕捉技術的示範計畫。
在電網端,台電將執行強化電網韌性的建設計畫,預計投資5,645億元,以確保在短時間內能夠應對事故並恢復穩定運轉。此外,台電將整合資通訊網路、儲能系統、智慧電表、能源/資產管理系統與AI大數據分析技術,打造一個智慧化的電力網,並布建電動車充電設施。
最後,陳銘樹副總經理強調,在需求端,台電將強化管理,以創新應用帶來新商機,進一步促進電力新經濟時代的到來。
陳銘樹昨日出席2023能源願景高峰論壇,並以「建構綠能新未來」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台電設立2050年電力淨零目標是綠能占60%~70%,燃氣占20%~27%,氫能占9%~12%,抽蓄1%。他強調,風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能、儲能、碳捕集再利用與封存,是電力邁向淨零關鍵七解方。
他表示,隨著電動車等電氣化發展趨勢,未來用電量仍會持續成長,若以年均成長2%推估,2050年需電量達4,275億度至5,731億度;我國已設立2050淨零排放目標,電力占50%,換言之,只要電力淨零,全國淨零目標就達成一半,因此,電力淨零轉型勢在必行。
他指出,在2030年之前,台電衝刺再生能源極大化,並且增氣減煤;但綠能快速發展也帶來挑戰,電力傳輸型態由集中轉向分散,衝擊調度模式,台電必須多方調控資源,確保供需平衡。
陳銘樹表示,台電將從供給面、電網面、與需求面等三大面向推動淨零轉型。在電源端,建立多元組合拚低碳,降低電力排碳係數。擴大展綠之外,提前布局前瞻能源,包括地熱、生質能及海洋能等。台電現以燃氣橋接淨零轉型,未來進一步推動混氫、混氨及碳捕捉技術示範計畫。
在電網端,台電追求穩調度。他表示,未來電網將朝區域韌性及全國融通雙軌並進,台電現執行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預計執行5,645億元,期能在短時間下因應事故及恢復穩定運轉能力。此外,整合資通訊網路、儲能系統、智慧電表、能源/資產管理系統與AI大數據分析技術,打造善用綠能的智慧化電力網,並布建電動車充電設施。
在需求端,陳銘樹說,強化需求面管理,將可創新應用、帶來新商機。
台電近期辦理的小額綠電標售,原本是想要幫助中小企業取得綠電,結果兩階段的投標結果都沒有全數售出。這個結果讓人覺得,除了那些有供應鏈要求的企業積極行動外,還有許多中小企業對於減碳這件事情還是抱著觀望的態度。這是什麼原因呢?亞福儲能公司分析了幾個可能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綠電的價格還是比灰電要高,再加上很多企業對於綠電轉供的流程不太了解,所以對於使用綠電的意願不是很高。 我們都知道,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的目標已經確立,這個目標肯定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策略。所以,企業們應該要提前做好布局,避免未來綠電供不應求,讓減碳的道路更加艱難。至於碳權開發的認定標準不同,也讓碳權的信用和品質引發了一些爭議。但無論如何,碳權的需求是持續增加的,所以市場上更需要建立一個明確的機制。 亞福儲能公司的專業團隊在開發潔淨能源和森林復育等碳權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他們選擇了ARR(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Revegetation)植林專案,這個專案比起有爭議的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來說,更為可信。亞福儲能公司率先開發和掌握了碳權的方法學,為企業提供各種自然和科技碳權,幫助企業導入數據和科學方法,並且保證碳權的履歷完善。 亞福儲能擁有國際標準Verra、Gold Standard等氣候專案開發能力,他們的專案符合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截至2023年,亞福儲能已經投入了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碳專案。面對全球減碳的趨勢,亞福儲能還幫助企業規劃短中長期的綠電策略,逐步降低範疇二的碳排。近期,他們還協助冰點空調取得了碳權,來源和品質都有保證。 亞福儲能定位為能源服務商,不斷擴展服務範疇,成為氣候行動的最佳合作夥伴。
亞福儲能分析其原因,目前綠電價格高於灰電,加上多數企業不了解綠電轉供流程,以致於使用綠電的意願不高。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勢必影響發展策略,企業須提早布局,避免未來綠電供不應求,減碳之路更加困難。
另外,現階段碳權開發的認定標準不同,導致碳權的信用與品質引發爭議,但碳權需求持續增加,市場更需建立明確機制。亞福儲能專業團隊著重開發潔淨能源、森林復育等碳權,選定ARR(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Revegetation)植林專案,相較於有爭議的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更為可信。
亞福儲能率先開發及掌握碳權方法學,提供企業多種自然及科技碳權,協助導入數據與科學方法,並揭露完善碳權履歷。亞福擁有國際標準Verra、Gold Standard等氣候專案開發能力,依專案特性符合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截至2023年已投入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碳專案。
面對全球減碳趨勢,亞福儲能協助企業規畫短中長期綠電策略,逐步降低範疇二的碳排,近期協助冰點空調取得碳權,其來源及品質皆具保障。亞福定位為能源服務商,持續拓展服務範疇,成為氣候行動的最佳合作夥伴。
隨著各部門電氣化需求陸續成長,電業成為國家達成淨零的關鍵角 色,為與國際接軌共同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台電專屬研發單位「 綜合研究所」與歐洲商會轄下組織「低碳倡議行動(Low Carbon In itiative, LCI)」於2021至2022年間共同舉辦10場交流研討會,主 題涵蓋碳中和策略、氫能、電動車、太陽能板及風機葉片回收、儲能 等全球淨零趨勢及技術應用議題,累積逾1,300人次交流討論,如今 將研討會精華內容集結成冊,展示雙方探討淨零轉型方向與邁向電力 淨零路徑的努力成果。
台電也說明,報告書除了包含台電與歐商會員在各項領域的初步研 討成果,也透過工作坊的形式,邀集如台灣德國萊因、施耐德電機、 沃旭能源等眾多業界代表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例如在「碳中和策略方 向及路徑規劃」主題,談到歐洲各國與日本在減碳技術、再生能源、 氫、氨能、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發展策略,並討論擴大國際合作交流 以加速達成減碳目標;報告書也針對氫能發展多有討論,包括探討氫 能於國際上的實務應用,以及氫氨混燒的實例與技術可行性。
台電指出,透過了解國際最新發展動態和產業現況,台電致力將各 國經驗轉化為業務推動能量,並進一步發展新能源應用,如今年2月 選定高雄興達電廠為混氫發電示範基地,並於11月與我國學術研究最 高機關中央研究院共同發布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研究成果,由總統蔡英 文親自出席予以肯定。
面對淨零轉型挑戰,台電依據經濟部「先低碳,後零碳」的策略架 構,以「風、光、熱、海、氫、儲、匯」作為淨零轉型關鍵技術,並 從供給面、電網面與需求面,分階段規劃推動電力淨零排放。
台電表示,後續將規劃致贈報告書給國內外產官學研界各機構,及 歐盟各會員國,未來也將透過綜研所與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的各國 會員展開進一步合作,針對電網安全、輸配電技術、智慧化資產管理 等議題進行交流,除了電力淨零,亦發展最佳減碳途徑,落實2050淨 零排放能源轉型目標。
華城電力(1519)今年表現亮眼,營運穩健向上,主要得益於台電的強韌電網計畫、綠能產業的發展以及外銷事業的拓展。市場法人普遍看好華城的未來發展,特別是低壓變壓器在北美市場的進軍。根據預估,華城今年在北美市場的出貨占比將達到45%,明年則可望提升至55%。在毛利率和營收方面,華城仍有提升的空間,讓投資人對其未來充滿期待。 隨著華城在北美市場的布局逐步深化,公司的產品外銷能力顯著提升。這不僅為華城帶來可觀的收益,也反映了台灣電子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對於關注華城後市的投資人來說,現在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投資時機。 華城台新36購02(066885)的連結權證,目前價外5.3%,剩餘天數為195天,這對於有短期投資策略的投資人來說,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華城電力的強勁表現,讓這個權證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台灣電力巨頭中興電(1513)近期表現亮眼,11月份營收達18.2億元,年增長達14.1%,累計前11月營收更是突破201.2億元,年增長18.5%,創下同期新高紀錄。這份亮麗的成績單,背後是重電產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推動以及綠能產業的興起,共同推升了電力設備的需求。今年以來,中興電與華城、士電、亞力並稱重電四雄,均在手訂單滿檔,市場預期四者均有望在第4季交出漂亮的營運成績單。 昨日,重電族群受到市場資金青睞,華城、士電、亞力及樂士綠能皆收漲停價,中興電盤中一度衝上133元,最終收於129.5元,漲幅達2.37%,表現相對穩定。市場對於中興電在風電、氫能等領域的布局也寄予厚望。 值得一提的是,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十年投資達5,645億元,這對過去低調的重電產業來說是一大進補。在拜登政府推動的57兆基礎建設計畫及能源轉型政策下,重電業的外銷市場也獲得了新的動能。 為應對供不應求的產能,中興電、士電及亞力都有擴廠計畫。中興電目前手頭訂單達343億元,為了滿足新能源產業對氣體絕緣開關(GIS)的強烈需求,嘉義廠擴產預計明年第1季投產,明年第2季將增建1,700坪廠房倉庫,預期可提升產能約15%至20%。 中興電今年訂單穩健,預計明年可以爭取的訂單至少有300億元左右,其中不少來自台電釋出的標案。預期第4季仍有佳績,明年至2027年營收和盈餘成長曲線可明顯上揚。 在充電樁方面,中興電目前有直流快充站國道16站、自設18站,共34站,167充電車格。其中,國道關西、仁德南北、蘇澳、泰安南北皆建置有中興電10KW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以潔淨能源取代市電,待建置完成將會是政府氫能發電目標落實的重要指標。 中興電表示,未來將持續邁向綠能領域,目前綠能應用占比已從去年62%提升到今年70%,預期未來包括太陽光電、氫能、儲能、微電網、以及重電設備等綠能占比可持續增加。
面對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帶來的挑戰,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昨(5)日強調,目前企業應該著重提高碳盤查的準確度。他還表示,政府正在積極推動CBAM碳費抵換的溝通工作,也就是我們台灣課徵的碳費,到歐洲去能不能抵換,這是一個關鍵問題。此外,政府也會透過政策來幫助企業進行減碳工作,因為最終的目標是達到減碳的目標。在這個背景下,歐洲商會和台電共同發布了「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而曾文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做了這樣的說明。 根據了解,我們台灣企業已經繳交的碳費,是可以抵減CBAM的,但問題是,這是全額抵減還是部分抵減?對此,曾文生表示,經濟部正在與相關單位全力對接,這是一個緊迫的任務。CBAM法案預計從2026年1月開始實施,目前受規範的產品包括鋁、鋼鐵、水泥、肥料、電力與氫氣、螺絲螺帽零件等,今年起將進入一個為期近三年的過渡階段。 同時,台電副總蔡志孟也透露了一個好消息。他說,台電在今年2月選定了高雄興達電廠作為混氫發電示範基地,預定於12月8日(本周五)開始併聯發電。他強調,這個示範計畫將從5%的氫氣占比開始測試,並逐步提升至10%、20%,預計今年底正式啟動。這對於台灣電力的發展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台電與歐洲商會攜手發表「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共謀台灣綠色能源未來
【台北訊】台灣電力公司(台電)昨日與歐洲商會攜手發表「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這份報告書對於台灣的淨零轉型和再生能源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歐洲商會理事長尹容(Giuseppe Izzo)在發布會上強調,台灣若能成功推動淨零轉型並提升能源安全,將為企業創造綠色能源供應鏈,同時帶來更多商機。
歐洲商會昨日與台電共同發表的「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是繼2022年與中油合作「淨零最佳實踐報告書」後的又一重要成果。報告書由歐洲商會理事長尹容和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共同遞交給經濟部次長曾文生,顯見對於台灣能源未來的關注。
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主席張瀚書也提出了兩大提醒:一是即將於2026年1月正式生效的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將對台灣各產業產生重大影響;二是氫能將成為未來重要的議題,台灣需要建立完善的氫能基礎設施和儲存解決方案。
報告書主題涵蓋了氫能、電動車、能源儲存、電網升級、風險管理、太陽能、風力發電機葉片回收以及浮動離岸風電等領域,約有30家歐洲商會成員公司和歐洲駐台辦事處代表共同分享專業知識,並提出實現淨零能源的創新解決方案。
尹容提到,這份報告書的目的在於提供政策和技術解決方案,協助台灣更快邁向淨零能源和整體淨零排放的目標,這對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將具有深遠的影響。
台灣永豐餘投控永續長暨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日前宣布,公司訂定了2030年比2018年減碳30%,以及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永豐餘積極採取各種措施,包括部署再生能源、設備節電、系統節能計畫,並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黃鯤雄將參加經濟日報於7日舉辦的「2023能源願景高峰論壇」,並在專題座談中分享淨零碳排的轉機與商機。該論壇由經濟部能源署、台電、台達電、工研院、永豐餘、台泥儲能等單位協辦。 黃鯤雄強調,永豐餘已經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成為全球紙業第一家。公司目標2030年達到60%再生能源使用,2035年達到80%,2040年則達到RE100。去年,永豐餘三事業群生質能及替代燃料的總替代能源比率達到36.2%,台灣區則更高達43.4%。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21年減少了14%,約197,49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永豐餘的再生能源設備能源轉換效率約在70%到75%之間。 黃鯤雄以永豐餘工紙新屋廠為例,該廠多年來研發的特殊厭氧菌配方與培育技術,能將水中的有機質變成甲烷,反應時間最短四小時,COD去除率最高達90%,沼氣轉換率及COD去除率均高於歐洲造紙業。不斷優化操作條件,將甲烷濃度提高至83%,直逼最純淨能源「天然氣」,年發電量達4,200萬度,可供台灣12,000戶家庭一年用電。 華紙花蓮廠則成為台灣首座無煤工廠,將木質素濃縮至70%,作為鍋爐燃料,進一步減少碳排放。
看好華城後市的投資人,可留意連結權證為華城台新36購02(066885),目前處價外5.3%,剩餘天數195天。
重電產業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綠能產業興起等,推升電力設備需求,今年以來營運表現亮眼,重電四雄,包括華城、中興電、士電及亞力皆在手訂單滿檔,法人預期,四雄均有望在第4季交出漂亮的營運成績單。
重電族群昨日受市場資金青睞,華城、士電、亞力及樂士綠能皆收漲停價,中興電盤中一度來到133元,最終收129.5元,漲幅2.37%,表現相對平和,市場也期待該公司在風電、氫能等領域上的布局規劃。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十年投入5,645億元預算,為過去低調的重電產業大進補,不僅如此,在拜登政府推57兆基礎建設計畫及能源轉型下,同樣增添重電業外銷市場的一大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因應供不應求的產能,中興電、士電及亞力都有擴廠計畫。以中興電來說,目前在手訂單達343億元,為了因應新能源產業對氣體絕緣開關(GIS)的強勁需求,中興電嘉義廠擴產預計明年第1季投產,明年第2季將增建1,700坪廠房倉庫,提升產線順暢度和工作效率,預期可提升產能約15%至20%。
中興電指出,今年訂單穩健,看到明年可以爭取的訂單也很多,至少都有300億元左右,其中不少就是台電釋出的標案,預期第4季仍有佳績,預期明年至2027年營收和盈餘成長曲線可明顯上揚。
充電樁方面,中興電目前有直流快充站國道16站、自設18站,共34站,167充電車格,其中國道關西、仁德南北、蘇澳、泰安南北皆建置有中興電10KW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以潔淨能源取代市電,待建置完成將會是政府氫能發電目標落實的重要指標。
中興電指出,未來持續邁向綠能領域,綠能應用占比已從去年62%提升到今年70%,預期未來包括太陽光電、氫能、儲能、微電網、以及重電設備等綠能占比可持續增加。
歐洲商會和台電昨日共同發表「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曾文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做了以上表示。
據了解,企業在台灣已繳交的碳費,是可以抵減CBAM的,但關鍵是,究竟是全額抵減還是部分抵減,對此,曾文生表示,經濟部正與相關單位全力對接中。CBAM法案預計2026年1月開始實施,目前納管產品包含:鋁、鋼鐵、水泥、肥料、電力與氫氣、螺絲螺帽零件等,今年起開始約有為期近三年的過渡階段。
台電副總蔡志孟昨日也指出,台電今年2月選定高雄興達電廠作為混氫發電示範基地,預定12月8日(本周五)開始併聯發電,預計從5%開始測試,再逐步拉升氫氣占比,朝10%、20%逐步推進,預訂今年底正式啟動示範計畫。
繼2022年與中油合作「淨零最佳實踐報告書」,歐洲商會昨再與台電共同發表「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昨日並由歐洲商會理事長尹容和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將報告書共同遞交給經濟部次長曾文生。
關於台灣的淨零轉型和再生能源發展,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主席張瀚書昨日並做了二大提醒,一是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於2026年1月正式生效,徵收碳關稅,這對台灣各產業非常重要。
二是氫能將是未來非常重要的議題,歐洲商會建議台灣必須有妥善且全面的氫能基礎建設,並優化氫能儲存解決方案,目前歐洲已開始積極發展以氫能為主的經濟,其中像是氫能巴士,同時也預計在2030年能夠達成歐盟每四輛卡車,其中就有一輛是以再生能源作為動力系統的目標。
尹容並提到,「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主題涵蓋包括:氫能、電動車、能源儲存、電網升級和風險管理、太陽能、風力發電機葉片回收以及浮動離岸風電等,約有30家歐洲商會成員公司和歐洲駐台辦事處代表分享其專業知識,並提出實現淨零能源的創新解決方案,該報告目的在於提供政策和技術解決方案,協助台灣更快邁向淨零能源和整體淨零排放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