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化工公司新聞
**大連化工攜手萊卡開發生物基纖維** 服飾產業領航者萊卡宣布與大連化工合作開發生物基LYCRA®纖維,突破創新永續技術。大連化工成為首次大規模生產低碳環保生物基PTMEG的公司,助LYCRA®纖維可再生成分提升至70%。 大連化工採用獨特的丙烯醇製程,生產環境友善、碳足跡極低的PTMEG,比傳統製程更潔淨。加上使用工業玉米原料,以及風電運作的QIRA®BDO工廠轉化,預計大幅降低碳排放。 萊卡品牌與創新長史蒂夫·斯圖爾特表示,此合作結合生物基原料、先進技術和低碳製程,將進一步減碳。萊卡並頒發「綠色合作夥伴獎」給大連化工。 由QIRA®製造的生物基LYCRA®纖維預計2025年上市,成為全球首款大規模供應的生物基彈性纖維。其性能與傳統纖維相當,方便工廠、品牌和零售商無縫轉換。 詳細資訊請上 lycra.com/qira 查詢。**
這種獨特的PTMEG將使LYCRA®纖維的可再生成分達到纖維含量的70%。大連化工將依據萊卡公司嚴謹的技術規範為其獨家生產,憑藉著獨到的丙烯醇製程,大連化工開創可以生產出環境衝擊最小的PTMEG技術,相較於使用天然氣或電石的製程,這種PTMEG更為潔淨,碳足跡更低。
萊卡公司品牌和創新長Steve Stewart表示,結合使用工業用玉米的生物基原料,在最先進的風電運行QIRA®BDO工廠進行轉化,以及大連化工的低碳PTMEG製程,預計在投產後可能實現更高的減碳量。Steve Stewart和全球戰略採購副總裁莊大慶並為大連化工頒發綠色合作夥伴獎。
由QIRA®製造並獲得專利的生物基LYCRA®纖維預計在2025年初上市,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供應的生物基彈性纖維,此纖維可減少高達44%的碳足跡,其產品表現與傳統LYCRA®纖維相當,可讓工廠、品牌和零售商能輕易轉換。
更多有關由QIRA®製造的生物基LYCRA®纖維的資訊請上網查詢: lycra.com/qira。
大連化工攜手萊卡 推出全球首創生物基LYCRA纖維
國際服飾與個人護理技術龍頭萊卡公司近日宣布,與大連化工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開發減碳環保的生物基LYCRA纖維。
大連化工將運用其創新的丙烯醇製程,將QIRA品牌的生物基BDO轉化為生物基PTMEG,成為首家大規模生產此材料的企業。萊卡公司則將此原料用於生產專利生物基LYCRA纖維。
根據萊卡公司技術規範獨家生產,大連化工的PTMEG製程碳足跡更低,對環境衝擊更小。萊卡公司全球戰略採購副總裁莊大慶表示,永續發展已成為競爭優勢,將持續與永續供應商合作。
2025年初上市的生物基LYCRA纖維預計可減少44%碳足跡,並與傳統纖維表現相當。萊卡公司與Qore於2022年聯手生產生物基LYCRA纖維,此次與大連化工合作,將生物基成分提升至纖維含量的70%。
2022年9月,萊卡公司和Qore宣布雙方將聯手生產由QIRA製成的生 物基LYCRA纖維,現在大連化工亦加入了這項意義非凡的合作,將QI RA轉化為生物基PTMEG。這種獨特的PTMEG將使LYCRA纖維的可再生成 分達到纖維含量的70%。大連化工將依據萊卡公司嚴謹的技術規範為 其獨家生產,憑藉著獨到的丙烯醇製程,大連化工開創了可以生產出 環境衝擊最小的PTMEG技術,相較於使用天然氣或電石的製程,這種 PTMEG更為潔淨,碳足跡更低。
由QIRA製造並獲得專利的生物基LYCRA纖維預計在2025年初上市, 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供應的生物基氨綸纖維,與不含生物基材 料的LYCRA纖維相比,透過使用每年可再生的工業用玉米,初步篩選 計算LYCRA纖維可減少高達44%的碳足跡。此外,這種纖維的表現將 與傳統LYCRA纖維相當,讓工廠、品牌和零售商能輕易轉換。
「永續發展已經從滿足要求演變成為一種競爭優勢」,萊卡公司全 球戰略採購副總裁莊大慶表示:「對於承諾支持並持續推動永續發展 的供應商夥伴,我們將加強並擴大彼此的業務合作。」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近期對於台灣企業在綠電使用上的表現提出批評,特別指出台塑石化、大連化工、南亞塑膠等企業在綠電使用上表現不佳。聯盟呼籲這些企業應該承擔起社會企業責任,積極推動綠能發展。
對於聯盟的批評,台塑集團回應表示將加速布局綠能與儲能領域,與日本豐田合作在雲林麥寮推展風力發電,並在嘉義新港廠區建置大型太陽能系統,以推進綠電儲能的發展。
在立法院舉行的記者會上,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強調,預告中的用電大戶條款沒有公開用電大戶資訊,交易不透明,質疑綠電無法受到社會大眾檢驗。能源局官員則表示,用電大戶條款法規內容還在討論中,預計年底前公告。
聯盟指出,在15個用電大戶中,台積電是唯一加入RE100的企業,承諾至2030年全公司生產廠房25%,非生產廠房100%使用綠能。而台灣化纖、台泥、亞泥、中油、群創、友達等企業,綠電使用率雖然不高,但在全國企業中已屬領先族群。
台塑集團表示,將與豐田合作在麥寮廠區建置風力發電,並在嘉義新港廠區設置太陽能系統。南亞董事長吳嘉昭也表示,公司將在嘉義、新港加速擴大建置再生能源。
對此,台塑集團指出,將加速布局綠能與儲能領域,透過結盟日本豐田於雲林麥寮推展風力發電、加碼建置嘉義新港廠區最大太陽能系統,作為電池供應鏈推進「綠電儲能」前鋒。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27日在立法院舉行「用電大戶綠能使用比一比」記者會時指出,正在預告的用電大戶條款,並沒有公開用電大戶資訊,相關交易不透明,質疑綠電無法受到社會大眾檢驗。
能源局官員解釋,用電大戶條款法規內容還在討論中,預計年底前公告,現環團指用電大戶買綠電不足並未進入法規階段,只能用社會企業責任道德勸說,無法有正式法源依據。
該聯盟指出,台積電是15個用電大戶中唯一加入RE100的企業,承諾至2030年全公司生產廠房25%,非生產廠房100%使用綠能。而台灣化纖為設置自發自用太陽光電最多共1,500kW,惟實際使用只有0.07%。台泥、亞泥、中油、群創、友達等五家企業,只使用0.05%以下綠電,雖在這次排名算中段班,但在全國企業已屬領先族群。
針對台塑石化、大連化工、南亞塑膠三家企業被點名完全沒有參與任何再生能源,台塑集團表示,麥寮汽電擬與豐田合作在麥寮廠區建置風力發電,預計布建七支風機,台朔重工也將建置三支風機,單支發電容量約4.2MW(百萬瓦),合計新建10台風機,投資約25∼30億元,預計第四季送出環評。
太陽光電的部分,除既有高雄仁武廠、台宇汽車大肚廠區、台亞加油站太陽光電系統外,台塑集團將加碼在嘉義新港廠區斥資逾億元,設置1,500kW的太陽能系統,預估完工後所發電力以自用為主,並為集團對太陽能投入最大筆的投資。
南亞董事長吳嘉昭則說,公司除新港廠區已有太陽能建置,麥寮資源回收廠區也將規劃;後續會請南亞光電協助優先在嘉義、新港,加速擴大建置再生能源。
而對於大社工業區編案,身為廠家之一的林書鴻並首度表達立場,他認為,大社工業區的土地、設備都為各公司所有,政府沒有顧及廠商權益,應由特種變更為甲種,讓他們有生存空間。
長春集團是民營重量級石化集團,旗下長春石油、長春人造纖維、大連化工三寶去年營收合計近3,200億元,稅後賺進287.94億元,績效非常優異,也是國內高質石化品代表集團。以下為訪談摘要:
兩岸大拓點
營運動能強
問: 美中貿易戰陰影下,如何看待石化景氣變化? 請談長春集團的因應對策和新布局?
答: 美中貿易戰陰影下,雙方角力恐將成為常態,中國大陸的對策是持續提振內需,延續其經濟動能,並擴大一帶一路的規模,與中亞、西亞和歐洲國家的對接,以對抗美國。
對外商而言,在中國大陸的產業供應鏈被迫挪移,但以當前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條件,是無法全數承接供應鏈支援,全球景氣也會拖累受阻。
中國大陸為了對抗美國的制裁,更加大扶植半導體、5G等產業發展,在此契機下,將使長春的電子化學品、電解銅箔等高端應用,獲得加速推進機會。
長春先前斥資270億元擴廠兩岸銅箔產能已獲得各電動車廠採用;並加碼80億元推動電子化學品投資,包括在台灣苗栗、高雄及大陸揚州、漳州、常熟各地新廠正陸續完工,目前總建廠進度已達到65%,預期一年內可全面投產,未來獲得客戶認證後,將顯現營運效益。
長春除了在中國大陸布局之外,旱期在東南亞,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都設有生產基地。近期也加大投資力度,像在新加坡即將再斥資30億元擴充新的乳膠生產線。
針對長春強項產品醋酸乙烯,現在在台灣自行開發出一座實驗工廠,只要觸媒技術確定,準備赴美國設立新的生產基地。規劃新廠年產能在40至50萬公噸,將利用當地便宜的shale gas(頁岩氣)做進料,可直接產出醋酸乙烯,不須再透過醋酸、乙烯各占70%和30%聚合生產,大幅降低成本。
問: 子公司大連化工設廠的大社工業區被降編,請談對該案看法?
答: 大社工業區降編案起因於該區有一次發生工安事故,面對地方抗議聲浪,時任經濟部長的江丙坤基於政府做出中油五輕25年遷廠的承諾,因此答應大社工業區將一併處理。
但問題是政府沒有準備土地給業者們遷建、沒有顧及到廠商的權益;依據憲法規定,政府對人民的生命財產應該有保護的責任,而大社工業區的土地、設備都為各公司所有,無論法理上均行不通的。
而這廿多年來,隨著工安、環保技術的進步,廠商與地方一直維持良好的關係,相安無事,像今年中,高雄市長韓國瑜曾夜宿大社,並未聽說有空汙問題。
由於該工業區現在雖為特種,可以從事裂解、煉油、炸藥、放射性等工業,但實際上,現有業者都是一般的化工業,若降為乙種,只能從事產值低的食品、衣服加工製造等,應該給業者一條路走,變更為甲種,讓他們有生存空間。
整合上下游
降低碳足跡
問:長春致力發展綠色化工製程多年,請談為何特別重視發展綠色科技? 有那一些重要的發展策略?
答:身為台灣綜合化工集團,產品100多種橫跨工程塑膠、複合塑料、電子材料、電解銅箔、電子化學品、塑料添加劑、黏著劑、藥用中間體、塑料抗氧化劑、工業中間體及樹脂類等。
我們不斷努力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自行開發製造產品所需的原料及中間體,並創新新產品。重要發展策略上,包括有降低碳足跡與水足跡,使用綠色原料、開發生物可分解材料;增加產品競爭力,開發新產品、去瓶頸工程、產品高值化;開發關鍵技術,新觸媒開發、開發綠色製程、製程改善。其中,像綠色製程與綠色產品應用都展現具體成果,首先是長春石化位於麥寮的廠區,它收集鄰近工廠所排出的二氧化碳作為年產80萬公噸醋酸廠的原料,取代舊有製程,減少溫室氣體CO2排放,一年可達16公噸,相當於408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碳吸附量。
其次,所開發的環氧樹脂可應用於裝置容量6,000 KW以上的大型離岸風車葉片,單座每年可削減二氧化碳約14公噸,提供更潔淨的電力來源。
長春現為全球最大電解銅箔生產廠商,供應銅箔應用於鋰電池產業,進而用來生產電動車及油電混合車,降低燃油車產生的廢氣污染,及應用於儲能產業,使得能源效益能充分發揮。因應電動車及儲能市場發展蓬勃,並正持續擴產,進一步研發並提高銅箔品質,配合未來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
此外,為減少石化原料用量及塑膠廢棄物,集團投入開發並取得初期成果,如PBS、PBAT等可於工業推肥環境下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及生物基,可應用於一次性餐具如吸管、刀叉和塑膠袋及農業地膜,減少塑膠廢棄物。另外PBS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具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為新一代綠色材料,由琥珀酸及長春生產BDO聚合而成,安全無毒,易被自然界中多種微生物分解,最終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可助海洋垃圾減量。
談能源政策…挺汽電共生
問: 低碳循環經濟已蔚為世界潮流,請談長春的節能減碳作為?
答: 長春採取積極管理、主動因應的態度,每個月定期召開節能減碳會議,調整執行方向,並持續追蹤執行成效。
在管理方針方面,環安衛本部定期掌握及追蹤相關法規變化並提出因應對策,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確認當年度的節能減碳成效,並提出下一年度計畫據以實施。
同時配合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訂定集團2025年、2030年及2050年的減量目標,訂定短、中長期溫室氣體行動方案,更進一步追蹤各廠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量效益。
問:對政府的能源政策有何建議?
答:政府在能源政策上,應鼓勵汽電共生,以現有的發電技術能源效率約在40%,但汽電共生能源效率可達80%。如此巨大的效率差異,卻長久以來被我們所忽略。
以使用1公噸標準煤 (650萬千卡熱值)發電來說明,純粹發電時,可發電3,023度(260萬千卡熱值),能源效率是260萬千卡熱值除以650萬千卡熱值,等於是40%。
而汽電共生時,可發電3,023度 (260萬千卡熱值),但是尚可產出4,000公斤蒸氣(260萬千卡熱值),兩者合計520萬千卡熱值,能源效率為520萬千卡熱值除以650萬千卡熱值,等於是80%。
因此,政府應該要鼓勵汽電共生廠的設置,相較只有產電用途,可有一倍的熱效能產出,提供給產業使用。
據悉,長春集團此次古雷投資包括建置年產30萬噸丙二酚,及上游 異丙苯42萬噸、苯酚30萬噸、丙酮18.6萬噸,加計相關土地、港口、 管線等投資,總投資額6.6億美元(含自有資金與銀行融資額度); 其中,台灣長春樹脂持股30%,大陸子公司長春化工(江蘇)持股7 0%,興建時程約2~3年。
長春集團是國內第二大民營石化集團,僅次於台塑集團。2018年即 使遭逢第四季油價、塑化行情急挫衝擊,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和大連 化工合計營收3186.68億元,獲利287.95億元,年增16.36%;其中, 大連化工EPS 17.62元、長春石化EPS 19.44元,長春樹脂EPS更高達 21.61元。
大陸當前對丙二酚採保護策略,台灣丙二酚出口至大陸需課徵關稅 及反傾銷稅,稅率各為5.5%、6%。繼南亞日前決定進行寧波丙二酚 擴建計畫,長春集團也決定配合下游客戶奇美推動大陸古雷年產15萬 噸聚碳酸酯(PC)計畫,由長春樹脂首度前進福建古雷石化專區,展 開丙二酚一貫投資布局。
石化業者表示,目前大陸PC進口量約105萬噸,預估未來大陸開出 新產約100萬噸,供應自給需求,後續可能會進一步擴大開出新產10 0∼200萬噸,除支援持續增長的內需市場,甚至朝出口趨勢推進。因 此,提前加碼插旗步局大陸,擴大耕耘內需商機,並放眼東南亞等市 場,實為企業長期營運發展之重要運籌帷幄策略。
分析師認為,大陸在加速環保稽查的整頓產業、及貿易戰等干擾壓 力下,仍須穩住提振經濟的重要目標,營運績效、布局規模相對領先 的外商、台廠,反倒有機會伺機搶占新投資機會,藉此延續企業海外 新的生存能量。
南亞、長春即透露,過去大陸廠初期產能多支應外銷,惟近年大陸 廠產能已約八成供應內銷市場,其餘外銷。
據悉,經濟部僅希望大社不要降為乙工,至於大社未來去路和定位,尊重內政部審議結果。
內政部官員指出,已要求高雄市政府提出大社石化工業區降編後,高雄市對整體石化產業布局、都市計畫、工業區土地規劃等說明;並要求經濟部就降編後,對石化產業衝擊、員工權益保障及石化產業發展提出分析。
由於本案爭議大,內政部專案小組決定現場勘查,並要求高雄市政府補充資料後再開會審查,經濟部三個月內也會提供內政部相關資料。
高雄市府今年3月通過,將大社降編為乙種工業區,並提報內政部都委會審議。惟區內11家企業工會擔心降編後工廠步入關廠、失業,組成自救會,要求將大社正名為「甲種工業區」,工會認為,若降編為乙工,將迫使區內廠商石化品製造生產停頓,最終走向關廠命運。
目前大社工業區內11家石化業者,包括中石化、台聚、台橡、國喬、中纖、榮化、大連等,廠商年產值約850億元,從業勞工2,500∼2,700人,影響家戶1萬多人。
另一方面,當地居民以及環團則指責,政府早在多年前即承諾大社要降編為乙種,因大社石化廠排放一、二級致癌物,導致大社、仁武、楠梓等地超過50萬居民承受致癌風險,政府不該罔顧高雄居民健康與安全。他們強調「若經濟部要降為甲工,等於沒降」。
官員指出,經濟部已告知大社石化業者遷廠到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是選項之一,惟廠商必須評估適不適合,因有些業者是在20多年前投資生產設備,一旦放棄損失較大。
長春集團的林家新一代傳人,林書鴻長子林顯東將接任大連化工董事長重任。這位曾在集團外銷業務和資訊中心磨練過的精英,將帶著豐富的IT經驗,引領大連化工邁向科技新紀元。
作為集團的得力幹將,林顯東對新科技有著高度的敏感度。他曾經帶領資訊中心打造出類似LINE的企業內部通訊軟體「iSender」,強化了企業內部溝通,也體現了「物聯網」的應用理念。
父親林書鴻雖已高齡90歲,但對新科技如數家珍,他視電動車和5G為台灣化工業的未來兩大機會。長春集團在林書鴻的領導下,已開發出負極材料的銅箔,並供應給松下等大廠,間接進入特斯拉的供應鏈。
林書鴻去年榮獲國內科技業最高榮譽「潘文淵獎」,成為台灣石化業的創舉。這次林顯東的接班,讓人期待大連化工將如何運用新科技,開創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工業4.0的來臨,工廠管理進入智能化時代,大連化工在林顯東的帶領下,有望在AI技術的應用上取得突破,與長春集團共同迎接未來的挑戰。
【台北訊】台灣石化產業傳來重大人事變動!長春集團,這家國內第二大民營石化集團,近日宣布進行第二代共治的步驟,旗下大連化工於昨日(23日)發布董監事改選結果,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的長子林顯東正式接棒,成為大連化工的新董事長。同時,創辦人之一廖銘昆之子廖龍星也繼續擔任長春石化與長春樹脂的董事長。這一系列人事調動,預計將於6月14日生效。
這次的改選,意味著長春集團的創辦人第二代正式走上臺前。其中,創辦人鄭信義的家族也同步公告轉讓「長春三寶」的多數持股,將這份家業傳承給新一代。這一連串動作,讓人不禁想多探究一番。
值得注意的是,高齡90歲的林書鴻此次退出董事會,讓出位置給長子林顯東。這不僅是家族企業的世代交替,也象徵著林書鴻對林顯東的信任與支持。而廖龍星則是繼續在長春集團發揮其影響力,顯示出創辦人家族間深厚的情誼。
回顧長春集團的二代交班之路,可謂一波三折。2013年,長春集團啟動二代交班,當時由廖龍星接下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大連化工等三家公司董事長的重任,成為二代接班的第一棒。林書鴻與鄭信義雖退居幕後,卻將重擔交給廖龍星,這一決定受到業界矚目,也展現了創辦人家族間的無私與情義。
長春集團旗下三大公司去年合計營收達3,286億元,總獲利達288億元,表現亮眼。大連化工去年每股純益17.62元,長春石化每股純益19.44元,長春樹脂每股純益則高達21.61元。儘管長春集團行事低調,堅持不上市,但這份堅守讓外界對其更加好奇。
長春集團雖然從事化工業,但產品被廣泛應用在iPhone等各種3C用品。林書鴻雖然已經高齡90歲,但談起各項新科技如數家珍;他就認為電動車和5G是台灣化工業接下來的兩大機會,而長春都已經準備好了。
林書鴻認為,電動車將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科技革命之一,雖然台灣汽車工業沒有太好的基礎,但可以開發其中的材料。長春已經開發出負極材料的銅箔,供應松下等大廠,間接打進特斯拉供應鏈。林書鴻去年更獲頒國內科技業最高榮譽「潘文淵獎」,創下台灣石化業的第一人。
林顯東也對新科技有很高的敏感度,曾經擔任長春集團資訊中心的掌舵者,推動建構的「iSender」,如同企業內專屬的LINE通訊軟體,而且號稱比LINE更強大,可連接後端的相關系統或應用,達到人對人、人對機器、甚至是人對系統的溝通,落實「物聯網」概念。
隨著「工業4.0」時代來臨,工廠管理進入智能化,例如台塑集團正在大力推動AI。
此次林顯東浮上接班檯面,IT經驗有望派上用場,協助大連化工與長春集團導入更多新科技。
三大創辦人之一的鄭信義家族,第二代鄭正、第三代鄭安哲昨天也同步公告轉讓「長春三寶」多數持股,至一家「平安寰宇投資公司籌備處」,一連串動作引發外界聯想。
大連化工因任期屆滿改選董監,根據公告的新任董事名單,高齡90歲的林書鴻退出董事會,由長子林顯東取代廖龍星出任大連化工董事長。
長春集團在2013年首度啟動二代交班動作,由三位創辦人之一的廖銘昆之子廖龍星一次接下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大連化工等三家公司董事長。當時主要的考量是,三位創辦人林書鴻、鄭信義和廖銘昆的第二代中,以廖龍星年紀最長,而且是從基層一路磨練,因此決定由廖龍星成為二代接班的第一棒。
當時林書鴻與鄭信義都退居幕後,但是卻把重擔交給已故的創辦人廖銘昆之子廖龍星,受到業界矚目,也顯示出三位創辦人家族之間的交情與無私,當時外界更形容這是「情義交棒」。
長春集團設立總管理處,輔佐二代接班,包括林顯東、鄭信義的兒子鄭正都進入集團。
長春集團旗下石化、長春樹脂和大連化工等三大公司去年合計營收3,286億元,總獲利達288億元。
三家公司獲利表現亮麗,大連化工去年每股純益17.62元、長春石化每股純益19.44元,長春樹脂每股純益高達21.61元。但長春集團行事低調,堅持不上市,目前都是公開發行公司,讓外界對長春集團更好奇。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近日表示,高雄地區的石化管線安全問題引發關注。根據檢測,發現林園石化廠通往大社石化工業區及中油高雄煉油廠的九條石化管線和一條油管,在穿越地下箱涵時,因暴露於潮濕空氣中,存在安全隱憂。幸運的是,石化業者已經自行檢測並暫停了石化原料的輸送,以確保安全。這批管線,被稱為「管束六」,其中九條是石化管線,負責區域間的原料輸送,另一條則是油管,連接中油林園廠與高雄煉油廠。高雄市政府要求石化業者進行管道修復和補強,並由第三方進行驗證,待高市府核可後方可恢復運送。此事件預計對石化產業產生影響。
高雄市政府經發局18日表示,石化和油管的管線業者,依據智慧型通管器(Smart-PIG)檢測數據偵測到管線異常,今年3月8日在高雄大寮區華中南路與潮信路路口,進行驗證開挖作業時,發現該處有十條使用中的工業及石油管線,被寬1米2,高1米6的不明過路暗溝包覆,形成管線穿越箱涵,暴露在潮濕空氣中的狀況。
一位官員形容,「這就像高雄731氣爆前的狀態」,幸好在發現之前,沒有石化原料外洩的情況,否則,後果可能不堪想像。
據悉,這個所謂「管束六」管線,總共有十條,十條管線當中,有九條是石化管線,專門負責林園石化工業區、與大社石化工業區之間的石化原料,另有一條油管,則是中油林園廠與高雄煉油廠油料輸送。
高雄經發局說,石化業者根據「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自治條例」、以及「高雄市政府環保自治條例第15條」的要求,在今年進行管線安全檢測時發現上述狀況,除立即以儀器檢測確認沒有管線洩漏的狀況外,並同步通報高市府經發局。經發局召集相關單位到場會勘,初步評估相關管線無立即安全疑慮,同時要求管線業者24小時派員駐守,業者並自主採取管線降壓輸送等運轉策略。
據了解,石化業者與高市府官員在3月11日,在大社石化工業區召開會議,研擬對策,並進一步開挖及詳細檢查管線後,決定進一步立即停止管線輸送作業。
高雄經發局表示,依據ISO及ASME規範,業者必須進行管線修復補強作業,並由第三方單位進行修復作業驗證,確保管線後續運作的安全,並經高市府核可後,才能恢復石化原料的輸送,目前,十條暴險管線除了一條確認安全,其餘九條管線目前仍屬於全部停止運送的狀態。
經發局也於3月15日召集相關單位與管線業者,針對如何確保管線維運安全、與對石化產業的影響等議題進行討論。
榮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台灣首家私有化下市的石化企業,其實在這個行業中,還有不少像長春集團、奇美實業這樣實力堅強的公司,他們並未選擇上市。這些公司雖然不上市,但營運表現卻毫不遜色於那些在資本市場上舞動的同行們。 上市對於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方便籌資的途徑,有助於企業規模的擴大,並提升企業的能見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然而,資本市場每日的股價波動讓投資者更關注於短線的投資回報,這對於企業長遠的戰略規劃來說,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近年來,國內外都有不少上市櫃公司選擇轉向私有化。 在這些堅持不上市的石化廠中,長春石化集團總裁林書鴻曾經說過,他們成立70年來從未虧過錢。既然不缺錢,長春集團便堅持不上市、不借錢的原則,以低調的方式努力打拚。 長春集團旗下的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大連化工,合稱「長春三寶」,去年合計營收達3,176億元,首次突破3,000億元的大關,規模僅次於台塑集團。這三家公司在去年上半年的每股獲利分別為10.56元、13.05元、10.56元,半年內就賺進一個股本,合計稅後純益達165.16億元。 而石化業的「南霸天」奇美實業,去年營收達1,645億元,也並未上市。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希望打造一個幸福的企業,他認為企業不應該僅以賺錢為目標。由於與資本市場的邏輯不同,奇美實業寧願穩穩賺錢也不願上市。
公司上市方便籌資,有利營運規模擴大,並提高能見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但資本市場每日股價波動,投資人重視短線績效,不利企業長遠的策略規畫,這幾年國內外有愈來愈多上市櫃公司轉向私有化。
國內有不少石化廠堅持「不上市」。長春石化集團總裁林書鴻曾說,公司成立70年來沒虧過錢。既然不缺錢,長春就堅持以不上市、不借錢為原則,低調打拚。
長春集團旗下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大連化工等「長春三寶」,去年合計營收3,176億元,首度突破3,000億元大關,規模僅次於台塑集團。三家公司去年上半年每股獲利分別為10.56元、13.05元、10.56元,半年全部賺進一個股本,合計稅後純益達165.16億元。
另外石化業「南霸天」奇美實業去年營收1,645億元,也沒有上市,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希望打造幸福企業,他認為,企業不應只以賺錢為目的。由於與資本市場的邏輯背道而馳,因此奇美實業寧可穩穩賺也不上市。
受惠今年前三季油價大漲,長春集團旗下包括長春石油、長春人造、大連化工等「長春三寶」,今年上半年合計營收已達1,604億元,表現超進度,全年營收很有機會首度挑戰3,000億元大關。
獲利方面更是出色,三家公司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分別為10.56元、13.05元和10.56元,僅上半年就全都賺逾一個股本,合計稅後純益已達165.16億元。
林書鴻昨天坦承,最近一個月開始感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長春一些樹脂、銅箔等材料都是客戶拿到大陸加工、再輸出到美國,因為貿易戰會增加關稅,不確定性增高,大家不敢訂貨,以致長春短線訂單確實降很多。不過,他看好未來台灣化工業有兩大新機會,電動車和5G,可望帶動長春未來業績繼續成長。
林書鴻獲頒今年台灣科技業最高榮譽「潘文淵獎」,為國內石化業第一人,昨天他親自出席頒獎典禮。特別點名電動車將是這個世紀最重要的科技革命之一,估計到2025年電動車的年市場規模高達1,500萬輛,雖然台灣的汽車工業沒有太好的基礎,但是可以開發其中的材料。
像是鋰電池,包辦電動車成本將近四成,這裡頭要用到很多的化學材料,長春已開發出其中負極材料的銅箔,供應給松下等大廠,技術極高,只有長春和另一家日本公司會做,這幾年需求扶搖直上,從二年前一個月出貨約500噸,到現在一個月平均出貨已達到1,800萬噸。
其次是5G,因為高頻的關係,印刷電路板(PCB)裡頭的環氧樹脂、銅箔,都和過去一般的產品不同,長春已經開發出來,可望迎接未來的商機。
「潘文淵獎」為表揚長期對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有傑出卓越貢獻的終身成就獎,為國內科技業領導人的最高殿堂,今年是第12屆,先前得獎者包括張忠謀、鄭崇華、施振榮、蔡明介、施崇棠、林百里、許勝雄等人,都是各產業的佼佼者。
過去得獎者以電子科技業為主,昨天代表石化業的林書鴻獲獎,還是史上頭一遭。對此,前行政院長暨潘文淵獎評審召集人劉兆玄昨日特別解釋,這個獎是為紀念有「台灣半導體產業推手」之稱的潘文淵,對台灣電子產業的貢獻,因此過去主要頒獎給電子業。
但現在產業發展愈來愈「跨領域」,像是台積電最新的7奈米製程,裡頭的電子封裝,就要用到長春的高純度樹脂,很多化工材料其實是電子業上游重要一環。
他稱讚林書鴻帶領的長春集團是「跳出傳統、走出創新的路」,集團每年固定支出總營收的5%投入研發,公司主要的產品與製程有八成都是自行研發。
林書鴻因為作風低調、加上集團公司堅持「永不上市」,知名度不高。但集團旗下包括長春石油、長春人造、大連化工等十多家公司,光是上述三家指標公司去年合計營收就高達2,848億元,僅次於台塑集團。
不過,桃李滿天下的她,昨天倒是接獲不少學生的恭賀,除了當會計師,她最愛的工作就是教書。外界鮮少人知道,她從小立志當老師,一度還曾辭去會計師,跑去教書。然而,沒過多久,在教職與會計師間猶豫的她,最終選擇回到事務所,不但開啟她會計師生涯中豐富的一頁,也讓她成為台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第一位女性執行長。
專業,是林琬琬出線的主因,而非性別。她擁有中華民國、美國會計師執照,科技、金融、生技醫療產業都是專長;也嫻熟IFRS、公開發行及上市櫃、海外公司回台上市櫃、海外上市等領域。尤其服務過不少「大客戶」,像廣達、英業達、和碩聯合科技、PC Home、中租控股、奇美實業、豐泰企業、大連化學、新巨集團等,都建立良好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