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名稱 | 報價日期 | 今買均 | 買高 | 昨買均 | 實收資本額 |
---|---|---|---|---|---|
台灣中油 | 2025/05/23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130,100,000,000元 |
統一編號 | 董事長 | 今賣均 | 賣低 | 昨賣均 | 詳細報價連結 |
03707901 | 李順欽 | 議價 | 議價 | 議價 | 詳細報價連結 |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星期一
高雄驚爆 石化業再現經營危機 |台灣中油
高雄市氣爆造成28人死亡、292人受傷慘劇,受災街區如被戰火洗禮,滿目瘡痍,此情此景震撼全國人心,也讓港都做為石化重鎮的悲情與傷痛攤開在世人的面前。氣爆事件發生之後,地方及中央政府皆積極展開救災工作,國人的愛心從各地湧入高雄,未來清理重建工程浩大,但這次氣爆所暴露出石化業發展的種種問題,若不做徹底釐清及全盤面對,類似悲劇還是無法完全避免。
高雄之所以成為石化重鎮,是源自40多年前GDP成長重於一切的年代。1968年政府為掌握石化上游原料,在高雄興建一輕;1970年代石化工業列十大建設之一,二、三、四輕相繼興建;1990年五輕在歷經三年抗爭後開始動工,石化業產能大幅擴充,上中下游產業群聚,讓高雄成為名副其實的「石化之城」。
石化業發展為高雄帶來逾30萬的就業機會,也帶動都市擴張,如今高雄市已是逾300萬人口大都會,但石化業發展以中油公司為核心,透過貫穿大高雄南北、綿延數十公里、密布人口密集地區的地下石化輸送管線,將石化原料輸送給中、下游石化業廠商。這些石化管線鋪設長達數十年,詳細分布及實際狀況掌握不易,其間高雄都會成長及變化又很大,石化管線與住宅區、商業區混處情況極多,成為潛藏地面下的隱形炸彈。據查這次引發氣爆的丙烯管線經過地區聚集72萬人口;中石化公司代表在高雄市救災會議竟指氣爆災區迄今還有一條管線估計存有260噸丙烯,更令人心驚膽跳。
試想,像高雄市這樣四處都是隱形炸彈的石化之城,如果遇到嚴重的地震等天然災變,其後果極可能是這次氣爆的數十倍、甚至數百倍;這麼大的責任,地方及中央政府豈能不通力合作,共同扛起防災及救災的責任?
1997年高雄中油管線工程引發氣爆,造成14人死亡,石化業就被列為「毒化學」的防救災重點。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亦協助高雄推動執行災害防救計畫;行政院每年更編訂具指導性、綱要性之「高雄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但是,書面作業卻禁不起實際檢驗。這次氣爆從民眾聞到臭味向市府報案再到氣爆發生有將近三小時的過程,但市府消防局、環保局的專業判斷及應變能力明顯不足,暴露出「毒化學」防救災缺乏標準作業程序;如此重大災害發生後卻遲遲無法確認禍首,更讓國人氣結不已;對石化管線埋設及「毒化學」防救災之責任歸屬,各機關亦互踢皮球,深怕責任上身。這些事例在在顯示中央和地方在「石化之城」防救災工作上,缺乏同舟共濟、齊力承擔的精神,這是政府在災後重建及釐清防救災責任時亟需檢討改善之處。
更關鍵的問題是,如果不將現在綿延遍布高雄市、具高危險性的石化管線全面遷出人口密集地區,就算有再好的防救災準備,也很難抵擋如強震等重大天然災變可能帶來的毀滅性災難。中央和地方不能只是祈禱「天佑台灣」、「天佑高雄」,如何因應處理高雄市乃至其他有類似情況地區如桃園、苗栗頭份等石化管線遷移問題,無疑是政府最大的考驗。
石化業未來何去何從?也是必須面對的另一挑戰。政府在後勁五輕建廠時曾經承諾25年後、即2015年底前遷廠,這次氣爆更加堅定當地人士要求五輕遷廠的決心,高雄市政府也緊盯遷廠期限。然而,中油高雄煉油廠及五輕一旦確定關廠,又無其他替代性石化原料供應規畫,中下游業者勢將被迫關廠或遷移。這固然可解決高雄市部分石化管線遷移問題,但也牽涉到高雄未來產業發展及數十萬就業及依賴人口的問題。五輕關廠後可能衍生的巨大衝擊,也早已超出地方政府可以處理的能力,須賴馬政府從台灣整體經濟發展布局籌謀解決之道,而且時間日益迫近,不容須臾拖延。
高雄之所以成為石化重鎮,是源自40多年前GDP成長重於一切的年代。1968年政府為掌握石化上游原料,在高雄興建一輕;1970年代石化工業列十大建設之一,二、三、四輕相繼興建;1990年五輕在歷經三年抗爭後開始動工,石化業產能大幅擴充,上中下游產業群聚,讓高雄成為名副其實的「石化之城」。
石化業發展為高雄帶來逾30萬的就業機會,也帶動都市擴張,如今高雄市已是逾300萬人口大都會,但石化業發展以中油公司為核心,透過貫穿大高雄南北、綿延數十公里、密布人口密集地區的地下石化輸送管線,將石化原料輸送給中、下游石化業廠商。這些石化管線鋪設長達數十年,詳細分布及實際狀況掌握不易,其間高雄都會成長及變化又很大,石化管線與住宅區、商業區混處情況極多,成為潛藏地面下的隱形炸彈。據查這次引發氣爆的丙烯管線經過地區聚集72萬人口;中石化公司代表在高雄市救災會議竟指氣爆災區迄今還有一條管線估計存有260噸丙烯,更令人心驚膽跳。
試想,像高雄市這樣四處都是隱形炸彈的石化之城,如果遇到嚴重的地震等天然災變,其後果極可能是這次氣爆的數十倍、甚至數百倍;這麼大的責任,地方及中央政府豈能不通力合作,共同扛起防災及救災的責任?
1997年高雄中油管線工程引發氣爆,造成14人死亡,石化業就被列為「毒化學」的防救災重點。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亦協助高雄推動執行災害防救計畫;行政院每年更編訂具指導性、綱要性之「高雄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但是,書面作業卻禁不起實際檢驗。這次氣爆從民眾聞到臭味向市府報案再到氣爆發生有將近三小時的過程,但市府消防局、環保局的專業判斷及應變能力明顯不足,暴露出「毒化學」防救災缺乏標準作業程序;如此重大災害發生後卻遲遲無法確認禍首,更讓國人氣結不已;對石化管線埋設及「毒化學」防救災之責任歸屬,各機關亦互踢皮球,深怕責任上身。這些事例在在顯示中央和地方在「石化之城」防救災工作上,缺乏同舟共濟、齊力承擔的精神,這是政府在災後重建及釐清防救災責任時亟需檢討改善之處。
更關鍵的問題是,如果不將現在綿延遍布高雄市、具高危險性的石化管線全面遷出人口密集地區,就算有再好的防救災準備,也很難抵擋如強震等重大天然災變可能帶來的毀滅性災難。中央和地方不能只是祈禱「天佑台灣」、「天佑高雄」,如何因應處理高雄市乃至其他有類似情況地區如桃園、苗栗頭份等石化管線遷移問題,無疑是政府最大的考驗。
石化業未來何去何從?也是必須面對的另一挑戰。政府在後勁五輕建廠時曾經承諾25年後、即2015年底前遷廠,這次氣爆更加堅定當地人士要求五輕遷廠的決心,高雄市政府也緊盯遷廠期限。然而,中油高雄煉油廠及五輕一旦確定關廠,又無其他替代性石化原料供應規畫,中下游業者勢將被迫關廠或遷移。這固然可解決高雄市部分石化管線遷移問題,但也牽涉到高雄未來產業發展及數十萬就業及依賴人口的問題。五輕關廠後可能衍生的巨大衝擊,也早已超出地方政府可以處理的能力,須賴馬政府從台灣整體經濟發展布局籌謀解決之道,而且時間日益迫近,不容須臾拖延。
上一則:榮化為氣爆道歉 否認是元兇
下一則:中石化:殘留丙烯沒遲報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