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油(公)公司新聞
「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由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設立,主要表揚各界在實踐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工作上之卓越成果及貢獻,台灣中油的永續作為皆對應這些目標。
在氣候行動方面,因應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目標,台灣中油從探勘到發電,一體化推動地熱開發,以「中油地熱,潔能轉型」專案及「CPC Geothermal:Accelerating Taiwan’s Clean Energy Transition」專案分別獲得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級及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級肯定。
在保育海洋生態方面,台灣中油以「港區即保育區」為核心理念,推動建立永安與深澳港區兩大珊瑚保種基地。
同時在桃園煉油廠、石門供油中心進行陸域生態物種調查,展現能源產業與生態保育並行的永續治理典範,以「油心守綠,地海同行」專案獲得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級,並以「CPC’s Green Commitment: Land and SeaAlike」專案獲得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級雙重肯定。
在優質就業及經濟成長方面,台灣中油推動人權、性別平等與托育服務,主動與社會溝通,在職安、性別、人才與創新四大領域落實ESG精神,體現永續治理的企業典範,並透過出版永續報告書等方式公開。
這些成果分別以「中守人權,油然安心」專案及「CPC SafeguardsHuman Rights, Ensuring Peace of Mind」專案獲得台灣永續行動獎及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級肯定。
整體來看,亞泥預期,下半年在「大陸市場往好的方向、台灣持續 維持穩定」,下半年表現預期會優於上半年。
亞泥大陸市場上半年受惠於煤炭價格下跌、水泥價格微幅年增下, 噸毛利有高幅度的提升。至於國內市場,亞泥指出,雖然建照核發面 積減少,但整體需求有往上走的趨勢,營運應可維持穩增長。
對於下半年水泥本業,亞泥認為,大陸市場第三季煤炭價格有微漲 ,不過因政策限制供給增加,且進入傳統旺季,下半年營運應可與上 半年持平。
而下半年國內水泥市場,亞泥指出,從7月28日起已對越南進口水 泥課徵徵13%∼23%的反傾銷稅,越南進口水泥價格每噸約2,300∼ 2,500元,課徵後有助縮小進口與國內價差,這有利國內水泥的訂單 回增。
在非水泥的電力及不銹鋼事業務上,亞泥指出,國際天然氣價格走 勢放緩,加上新台幣升值,中油採購成本降,這對嘉惠電力下半年氣 價成本有望下滑,獲利能力可望在增加。
亞泥轉投資遠龍不銹鋼,則因為關稅政策引發終端需求的不確定性 ,客戶觀望心態較重,拉貨趨向保守,下半年的營業利益還需再觀察 中。
根據陽明財報,目前三大事業群營收佔比,貨櫃航運占95.4%、好 好物流事業占4.4%、散裝航運占1.2%,總計陽明今年上半年獲利8 7.61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2.51元。
蔡豐明強調,集團營運還有進步、精進空間,去年8月他一上任就 從組織、造船、建倉、業務發展下手,配合政府政策加薪讓整個陽明 動起來。
陽明造船計劃是在2032年總運力擴增至110萬∼130萬TEU,較目前 運力大增6成,涵蓋新造1.8萬∼2萬TEU以上大型貨櫃輪等,全球市占 率從目前2.2%提升至3%∼3.5%。目前在美西、地中海、中東等航 線,市占率居領先群。隨著新船交付,將重兵部署在運價較高、貨量 成長的利基市場,包括歐洲、中南美、亞洲區間等航線。
光明海運預計下半年提出訂造數艘6.4萬噸超輕便型散裝船,一旦 確定台電、中油對外採購LNG以國貨國運,也將開啟LNG運輸船造船或 買船計劃。
好好物流有27個全球營運據點,其中在台灣台北、台南、高雄等地 都有物流倉,物流倉毛利高,使用率維持在8、9成以上,未來計劃在 台灣展開新的租賃或擴建倉庫計劃。
市場傳出,好好物流在高雄港國際物流中心,將增建第三座重件倉 儲和加值服務。
蔡豐明表示,針對未來有不同的新能源船隊加入,陽明也啟動船務 、船員、船工訓練,將成立船員訓練中心,搭配業務發展、船隊管理 等做出改變,並因應船員短缺現象,加強育才留才。
陽明經營團隊也面臨世代交替,將培養主要區域中心的主管為未來 接班梯隊,包括歐洲、美洲、中國、新加坡等地,讓他們在不同地區 和職務輪調、歷練,未來承擔重任。
惟在台積電先進製程產能陸續完工投產下,ICT產業用電明顯成長 ;但在對等關稅衝擊下,石化、鋼鐵、紡織、自行車等傳產,用電都 有衰退,預估今年用電可能打平,或略有衰退,應不至成長。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總預算因新財劃法上路,本就壓縮各項政務支 出,加上台電5月∼7月連續三個月,各有盈餘30億、130億、190億元 ,財主單位籌編預算時就未將撥補台電納入考量。台電本周將召開董 事會,確認7月盈餘數字並對外公告,預估8月也會出現盈餘約150億 ∼200億元。
相關人士表示,國際燃料價格最近呈下跌趨勢,原油一桶已下跌至 60美元,煤價每噸回跌至110美元∼120美元,中油也已二度調降天然 氣價格,對台電經營壓力已減輕很多,倘若煤價在100美元左右,全 年預估不再出現虧損,甚至小有盈餘。1~6月台電虧損約155億,若加 計7月營收,小有盈餘,全年仍視俄烏戰爭是否停戰而定。
黨政人士表示,今年台電營運壓力已不大,加上對等關稅不確定因 素仍高,疊加關稅對機械業、自行車等傳統產業衝擊甚大,很多乾脆 關廠,或做四休三,因此今年9月中下旬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時,反 映累計虧損部分暫不急迫,調漲電價機率應不大。
在風災特別條例,政院編列102億電力系統韌性,也在韌性特別條 例編列200億元產業園區輸供電,針對直供電力至產業園區的韌性強 化計畫,與災後復原是不同計畫,對台電都十分迫切,和撥補改善財 務不同。立法院本周將邀卓揆報告,台電近期對外說明說 明災區電纜電桿復原,及工業園區電力輸送系統韌性的必要性。
至於核三公投之後,台電將積極投入安檢評估,包括設備汰換及老 化危險分析,還有恆春核三斷層帶防震係數的強化等。知情人士表示 ,綠營的非核家園已逐步鬆動,但重啟經費及延役年限是否符經濟效 益,將決定核三重啟的可能性,包括核安會審查,預估三年∼五年才 能完成。
對此,中油昨日表示,相關採購及投資案正在推進中,目前無採購量、金額等交易資訊可提供。經濟部則指出,對於美國能源採購及投資,須由中油評估決策,最後定案須報經濟部同意。
中油每年自美國採購天然氣約210萬噸,假設每年採購量提升至600萬噸,將約是現有三倍。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即要求各國擴大投資、採購美國商品,天然氣為重要品項之一。中油在今年3月20日與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公營公司AGDC簽署投資意向書,中油將採購天然氣,並爭取上游投資參與權。
不過,經濟部、中油至今並未對外說明採購量或投資金額。而阿拉斯加州長鄧利維則是陸續在「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Select USA)等場合提到,正與台灣推進一個絕對穩固的採購協議,數量為600萬噸天然氣。
鄧利維更說,預估到今年12月,就可以知道興建管線造價與天然氣成本等資訊;只要各國提供的興建管線等資金到位,就可以開始探勘地形並舖設管線,大概在2030、2031年就能開始向台灣等亞洲國家出口天然氣。
據了解,這筆600萬噸訂單是台灣液化天然氣銷售與採購史上最大的一筆。外界認為,這是美國對台灣課徵對等關稅後,台美談判過程的籌碼之一。不過台灣官方並未證實。
上半年台灣債市分析:金融債發行熱絡,公司債發行冷清
近年來,台灣債市呈現出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景象。今年上半年,國內債市主要呈現「公司債冷、金融債熱」的現象。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上半年國內共發行公司債2,37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6.2%;而金融債的發行額則達到了97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220%。
在金融債方面,今年上半年發行金額領先的是土銀,總計發行了186億元,獲得冠軍;其次是中信銀,發行金額為180.5億元,緊隨其後的是輸出入銀行,發行93億元,排名第三。其他如豐銀發行88億元,北富銀發行85.9億元,分別位居第四和第五。
在公司債方面,台積電以333億元的發行額奪得冠軍,其次是富邦金融集團(含富邦金109億元、富邦人壽190億元)合計299億元,位居第二。台電發行235億元,排名第三;中油以163億元的發行額位居第四,南山人壽發行150億元,則排第五。
債券商主管分析,今年上半年企業發行公司債的籌資額持續下滑,這主要與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增加有關。由於美國川普政府對台灣實施對等關稅政策,企業對未來經濟走勢和營運成長的不確定性增加,因此傾向於保守調整資本支出與融資規劃,降低發債意願。
金融業者指出,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可能導致台灣對美出口商品被課以更高關稅,進而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與營運穩定性。因此,企業在短期內可能會更加謹慎地評估債務規模與財務槓桿,並傾向於保守因應,減少發行公司債的意願或調整發行時機。
不過,今年上半年金融債的發行大爆發,主要原因是面對市場波動加劇,發行金融債已成為金融機構穩定資金來源的重要策略。在市場不穩定情況下,存款波動性可能上升,透過發行中長期金融債,有助於穩定資金結構,並降低資金斷鏈的風險。
此外,今年以來美國公債殖利率波動擴大,加上美元走勢在上半偏弱,促使部分避險資金轉向國內大型企業發行的公司債或金融債,進一步推動了金融債市場的熱絡。
今年上半年債市亮點,金融債發行年增大爆發,包括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土銀、北富銀都相繼在上半年發行金融債,土銀上半年金融債合計發行186億元,拿下冠軍;中信銀以180.5億元為亞軍,輸出入銀行發行93億元排名第三,滙豐銀發行88億元及北富銀發行85.9億元,分居第四及第五名。
至於在公司債方面,台積電以333億元奪冠,其次為富邦金融集團(含富邦金109億元、富邦人壽190億元)合計299億元居次,排名第三為台電的235億元,中油以163億元居第四,南山人壽則以150億元擠入第五名。
企業發行公司債籌資持續下滑,債券商主管分析,受到今年川普對等關稅等影響,企業對未來經濟走勢、營運成長的不確定因素升高,傾向保守調整資本支出與融資規劃,降低發債意願。金融業者指出,川普所提出的對等關稅政策,實際上可能導致台灣對美出口商品被課以更高關稅,進而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與營運穩定性。面對外部不確定風險增加,企業將更為謹慎地評估債務規模與財務槓桿,短期內可能傾向保守因應,減少發行公司債的意願或調整發行時機。
至於今年上半年金融債發債大爆發,業者表示,面對市場波動加劇,發行金融債已成為金融機構穩定資金來源的關鍵策略。在市場不穩情況下,存款波動性可能上升,透過發行中長期金融債,不僅有助於穩定資金結構,更可降低資金斷鏈的風險。
今年以來,美國公債殖利率波動擴大,加上美元走勢在上半偏弱,促使部分避險資金轉向國內大型企業發行的公司債或金融債。
軍公教人員今年加薪3%,油電糖水四家公司也會跟進調薪,但因油電糖水四家國營公司近年承擔政府政策,角色重大,日前賴清德總統勘災時也支持加薪,預料今年油電糖水員工加薪幅度,有望連兩年超越軍公教。
統計油電糖水四家國營公司員工人數,台電約2.9萬人、中油約1.7萬人、台糖約3,500人、台水約6,500人,若確定加薪,估約5.6萬名員工受惠。
颱風丹娜絲7月6日重創電桿等電力設備,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昨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表示,台電災損初估逾10億元,台電會盡快復原損害設備。
經濟部表示,丹娜絲颱風是120年來首度從嘉義登陸的颱風,且最高陣風等級達17級陣風,造成台南、嘉義地區多根電桿倒塌及電線斷裂,經濟部及台電公司後續亦檢討將於短期先加強空曠迎風面電桿對地支線、併桿、電桿基樁及調整桿距等措施,另於迎風線路中增植E級電桿,中長期評估環境許可下辦理線路地下化工程,並滾動檢討辦理成效,提高配電系統線路防災韌性。
台電千億撥補遭刪除,曾文生表示,台電都會堅守崗位修復電網,這是台電責任。內部也開始討論後續強化工作,但電網韌性需要經費投資,無論是透過政府補貼或電價調整方式推動。
台灣綠電市場再掀波瀾,台智電積極推廣綠電購售服務,與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契機
經濟部主導成立,被譽為「綠電好市多」的台智電,近期積極推動綠電購售電服務,已規劃與離岸風電區塊的3-1期、3-2期簽署達1百萬瓩(GW)的綠電契約,標配期限為20年或10年,最小包裝量為5千瓩(MW),並規劃遠期契約,以滿足國內供應鏈RE30、RE50企業的綠電需求。
台智電總經理鄭亦麟表示,目前綠電交易市場以光電為主,選擇多樣,門檻較低。他預測,到了2030年後,光電及風電將成為綠電供應的雙主軸,其中風電將成為主流。根據經濟部的規畫,2030年競價風場(即3-1、3-2期)的供應量已簽署行政契約,可達5.5GW,並推估一年發電量將超過230億度綠電。
台智電作為綠電大盤商,一方面統購離岸風電,協助風場售電,透過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助開發商取得融資並完成興建;另一方面,將統購風電分銷,轉為小包裝賣給國內企業,幫助企業輕鬆購得綠電。
台智電由中鋼(2002)、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投控、聯華電子、東和鋼鐵等泛官股與民營企業組成。該公司已於4月取得中華信評、標準普爾A-等評等結果,7月初獲公平會同意結合,具足夠條件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署CPPA。目前,台智電已與3-1期、3-2期風場展開洽談,目標簽下1GW綠電。
市場人士指出,若企業直接與風場購買電力,CPPA合約年限至少為25年,最低採購量至少50MW(每年2-2.5億度),且須具投資級國際信評。若採購量及合約年限未達門檻,將影響CPPA簽約意願,綠電報價也將缺乏議價空間。
為協助國內企業購買綠電,台智電在統購1GW綠電後,將提供彈性商品,包括提供小包裝最低5MW產品,以及年期彈性,將離岸風電長約拆分為短年期,與遠期合約商品等,以滿足不同企業的綠電需求。
台灣智慧電能公司(台智電)近期傳來重大進展,在取得國際信評機構的肯定以及公平會的核准結合後,台智電即將進行重大增資計劃。根據最新消息,台智電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進行增資,增資金額將達到15億至20億元,這將使公司的股東數量從目前的3家增加至14家,並擴大董事會席次至7席。
目前,台智電的股東包括中鋼(持股2002年)、耀華玻璃以及ITIC等三家。近期,公平會正式通過了台智電申報的結合案,這意味著中鋼、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聯電、東鋼等六家事業將共同經營台智電的購、售電業務。這六家事業的加入,也使得這些企業成為台智電潛在的董事,對公司的控制力將有所提升。
在增資後,台智電的股東結構將發生變化。泛官股部分,中鋼、中油、中華電信將各持股12.5%,耀華玻璃持股約10%。此外,ITIC和台灣高鐵也將參與股東行列。民間企業方面,則有日月光、聯電、東鋼、长春石化、東元集團、中美晶、台達電、世界先進等,每家企業將持股5%至10%不等。
此次增資和股東結構的調整,對台智電而言,將有助於提升公司的整體實力,並在智慧電能領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隨著市場對智慧電能需求的增長,台智電的未來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台灣中油旗下的台智電,近期在綠電市場上展開了積極的推動,被喻為「綠電好市多」的它,不僅規劃了與離岸風電區塊的3-1期和3-2期合作,還簽下了達到1百萬瓩(GW)的綠電量,分別標配20年和10年的供電合約。這些合約的最小包裝單位為5千瓩(MW),並且還規劃了遠期契約,以滿足企業對綠電的多元需求。
台智電總經理鄭亦麟指出,目前綠電市場以光電為主,選擇多且門檻較低。預計到2030年後,光電和風電將成為綠電供應的主軸,其中風電將成為主流。根據經濟部的規畫,競價風場(即3-1期和3-2期)已簽署行政契約,供應量可達5.5GW,預計每年可發電230多億度的綠電,進入市場。
作為綠電市場的大盤商,台智電一方面統購離岸風電,協助風場售電,通過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幫助開發商取得融資並完成興建。另一方面,它還將統購風電分銷,轉化為小包裝後,賣給國內企業,幫助企業購得綠電。
台智電是由中鋼、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投控、聯華電子、東和鋼鐵等泛官股與民營企業共同組成的。該公司已於4月取得中華信評、標準普爾A-等評等結果,並在7月初獲得公平會同意結合,具備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署CPPA的足夠條件。目前,台智電已與3-1期和3-2期的風場展開洽談,目標是簽下1GW的綠電。
市場人士分析,若企業直接與風場購買電力,CPPA合約年限至少為25年,最低採購量至少為50MW(每年2-2.5億度),並需具投資級國際信評。若採購量及合約年限未達標準,將影響CPPA的簽約意願,同時綠電報價也將缺乏議價空間。
為了幫助國內企業購買綠電,台智電在統購1GW綠電後,將提供彈性商品,包括提供小包裝最低5MW產品,以及年期彈性,將離岸風電長約拆分為短年期,與遠期合約商品等,以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
台灣智慧電能公司(台智電)在取得國際信評機構的肯定,並通過公平會的結合案後,即將迎來重大的發展階段。根據最新消息,台智電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進行增資,規模將從目前的數額提升至15億至20億元,股東數量也將從現有的三家增加到14家,董事會席次也將擴充至七席。
目前,台智電的股東包括中鋼(2002)、耀華玻璃以及ITIC等三家。而公平會最近批准了台智電的結合案,這意味著中鋼、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聯電、東鋼等六家事業將共同經營台智電的購、售電業務。這六家企業因此成為台智電潛在的董事,對公司的控制力相當顯著。
在增資後,台智電的股東結構將更加多元。除了泛官股部分,中鋼、中油、中華電信將各持股12.5%,耀華玻璃持股約10%,ITIC和台灣高鐵也將參與其中。民間企業方面,日月光、聯電、東鋼、长春石化、東元集團、中美晶、台達電、世界先進等均將參與增資,每家企業的持股比例將在5%至10%之間。
這次增資和股東結構的調整,將為台智電帶來更強大的經營實力,也將有助於公司在智慧電能領域的發展。未來,台智電將在這六家企業的協助下,進一步拓展業務範圍,提升市場競爭力。
台智電總經理鄭亦麟日前表示,目前綠電交易市場主要是光電,選擇多,門檻較低;2030年後,光電及風電將成為綠電供應雙主軸,風電將成為主流。依經濟部規畫,2030年競價風場(即3-1、3-2期),現已簽署行政契約供應量可達5.5GW,推估一年發電量230多億度綠電可進入市場。
台智電作為綠電大盤商,一方面統購離岸風電,協助風場售電,藉由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助開發商取得融資並完成興建;另方面,將統購風電分銷,轉成小包裝賣給國內企業,協助企業買到綠電。
台智電是由中鋼(2002)、中油、中華電信、及日月光投控、聯華電子、東和鋼鐵等泛官股與民營等企業組成。台智電並已於4月取得中華信評、標準普爾A-等評等結果,7月初獲公平會同意結合,具足夠條件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署CPPA,早已與3-1期、3-2期風場展開洽談,目標簽下1GW綠電。
市場人士表示,若企業現直接跟風場買電,CPPA合約年限最少25年、最低採購量至少50MW(每年2-2.5億度),且須具投資級國際信評;若採購量及合約年限未達門檻,將影響CPPA簽約意願,綠電報價亦缺乏議價空間。
為協助國內企業購買綠電,台智電統購1GW綠電後,將提供彈性商品,包括提供小包裝最低5MW產品,及年期彈性,將離岸風電長約拆分為短年期,與遠期合約商品等。
目前台智電股東有中鋼(2002)、耀華玻璃、ITIC等三家;公平會日前通過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申報的結合案,核准由中鋼、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聯電、東鋼等六家事業共同經營台智電之購、售電業務,也代表這六家業者為台智電潛在董事,對公司具有一定控制力。
台智電在今年下半年將增資至14家股東,包括泛官股部分有中鋼、中油、中華電信等三家各持股12.5%、耀華玻璃持股約10%,以及ITIC、台灣高鐵;民間企業則有日月光、聯電、東鋼、長春石化、東元集團、中美晶、台達電、世界先進等,每家持股5%至10%。
經濟部於昨日(9日)正式公告,即將於2025年度對旗下四家國營事業——台糖、台電、台灣中油及台水,進行專科以上層級新進職員的甄試工作。此次甄試計劃招募總共616名新血,分屬22個不同類別,其中電機類別招考人數最多,達164人。
為了促進國營事業的人力更新,改善人力結構,並傳承核心技術與經驗,經濟部特別規劃了這次甄試。台灣中油作為其中一家重要的事业體,將會參與招考,並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
根據公告,本次甄試的類別十分多元,包括企管、人資、財會、大眾傳播、資訊、文化資產、政風、地政、土木、建築、機械、電機、儀電、環工、職業安全衛生、畜牧獸醫、農業、化學、化工製程、石油開採、地球物理、生態等,涵蓋了多種專業領域。
在薪資方面,經濟部表示,各公司的起薪約在每月44,000元至45,000元之間。若新進員工表現卓越,考核成績優良,預計在進用後的第五年,月薪最高可達62,000元,具體薪資則依各公司的規定辦理。
甄試報名將自今年7月16日至7月29日進行,採網路報名方式。初筆試定於11月9日,考試地點分別設在台北、台中、高雄及花蓮四地。值得注意的是,若在初筆試放榜前有臨時出缺,將會增列錄取名額,以確保甄試的公平性和選拔效果。
經濟部表示,為加速所屬國營事業人力新陳代謝、改善人力結構並傳承核心技術及經驗,將於今年度統籌辦理所屬事業專科以上層級新進職員甄試,以招募新秀加入國營事業行列,招考總名額暫定616名。
華航、長榮航空與星宇航空近期發布新聞,宣布自7月7日起將對台灣地區出發的航班加收燃油附加費。由於全球油價上揚,短程航班將加收約新台幣505元,長程航班則加收1,300元。這項措施將直接影響機票價格,預計近期機票可能會出現上漲。 航空業者在公告中指出,燃油附加費的調整將即時反應全球油價的變動,當油價下滑時,相關費用也將進行調降。此次調漲燃油附加費的原因是國際油價的突然大漲,導致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急速攀升。 根據台灣中油2025年7月的公告,航空燃油一桶價格為92.99美元,基準油價為每桶40美元。對於長航線和短航線旅客,每運送一名旅客,新增的燃油成本支出分別為191.49美元和41.29美元。即使扣除奉准徵收的附加費,航空公司仍需自行吸收大部分的新增燃油成本,其中長航線預計吸收約80%,短航線則約60%。 值得注意的是,燃油成本一直是航空公司最大的支出項目,佔各家營業支出的近三成。而加收燃油附加費是航空公司長期以來的經營策略,當油價下滑時,這項費用也會隨之降低。今年4月,由於油價走低,短程航線的燃油附加費從17.5美元降至15美元,長程航線則從45.5美元降至39美元。 台灣的航空業者強調,雖然目前油價相對低廉,對於航空業的獲利造成壓力,但仍在可控範圍內。華航、長榮航空等台灣本土航空公司都曾經經歷過油價高漲的時期,市場上也有合理的燃油附加費計算方式,這樣可以幫助航空公司降低油價上漲的壓力。
公平會昨日公布了一則重要消息,該會在近期召開的委員會議中,對於中鋼、中油、中華電、日月光、聯電與東和鋼鐵等六家企業共同成立的「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簡稱台智電)的結合案進行了審查。經過詳細評估後,公平會認為台智電的成立不會對市場造成限制競爭的影響,因此決定不禁止其結合。
台智電被譽為「綠電好市多」,其成立旨在經濟部希望透過該平台進行綠電的統購分銷。具體來說,台智電將購買3-1及3-2期離岸風場的一定比率電力,然後以少量、短年期的方式進行銷售,這樣的作法旨在為產業提供購買彈性。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容易地購買綠電;同時,由於中鋼等信評良好的企業出面購電,這將有助於開發商取得融資,從而加速離岸風場的開發。
公平會強調,此案符合《公平交易法》規定的事業結合型態,並已達到申報門檻。六家公司將依法完成申報程序,共同經營台智電公司,從事離岸風電的購售業務,以提升綠電採購彈性。公平會進一步分析指出,台智電目前尚未開始營運,未來將向3-1、3-2期開發業者洽購離岸風電,並轉售給售電業及終端用戶。由於不涉及其他再生能源,短期內對市場的影響力有限,所購電力主要供股東企業自用,數量也相對有限,不會形成市場排擠。
此外,離岸風電已有明確的買方資格與市場機制,結合前後並未改變既有制度設計。其他用電戶仍可自由採購電力,台智電未來也必須與其他售電業者競爭,無法形成離岸風電市場的壟斷。公平會還指出,目前再生能源市場結構多元,除了離岸風電外,還有太陽能等綠電選項,競爭者眾多,台智電難以形成高價封鎖或供電排他等效果。
台灣中油公司積極響應經濟部推動的減碳政策,與中鋼公司一同成為國營事業的減碳領頭羊。中油公司規劃了六大減碳措施,目標在2035年將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準年減少51.5%。同時,中鋼公司也推出九項減碳措施,預計在2035年時將基準年的減量達到23.6%。
中油公司的減碳旗艦計畫,將依據現行技術和轉型規劃,盤點2024年至2035年的減碳潛力。這包括推動使用低碳燃料、提升能源效率、實施能源回收利用、採用再生能源、導入負碳技術以及調整煉製生產模式等六項具體措施。
而中鋼公司的減碳旗艦計畫則基於現有技術和資源,推動包括高爐使用低碳原料在內的八項減碳措施。此外,在2035年關鍵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將新增第九項措施,即增用廢鋼減少鐵水使用,並利用電弧爐減碳效益。
航空燃油會著全球油價變動立即反應,油價下滑也會調降加收費用。因應國際油價波動,三家國籍航空宣布,自7月7日起調漲燃油附加費。短程線將從15美元(約新台幣433元)調升至17.5美元(約新台幣505元),長程線則從39美元(約新台幣1125元)調升至45.5美元(約新台幣1313元)。
上述三家航空公司公告,因應近期國際油價飆漲,要開始加收燃油附加費,自開票日2025年7月7日起台灣地區出發行程調整客運燃油附加費。航空業者表示,台灣地區收取客運燃油附加費說明,已報請民航局轉報交通部備查。
業者解釋,航空公司會根據燃油價格的波動收取燃油附加費,這次徵收客運燃油附加費,主要是反映國際油價突然大漲,航空公司成本急速攀升壓力。
華航、長榮航、星宇航空表示,依中油2025年7月公告航空燃油一桶價格92.99美元,及基準油價每桶40美元,每運送一名長、短航線旅客,新增燃油成本支出分別為191.49美元及41.29美元。扣除奉准徵收的附加費後,航空業者仍必須自行吸收大部分新增燃油成本支出,長程與短程預計分別吸收約80%與60%。
據了解,燃油成本原本就是航空業者最大的支出,根據各家公布的財報數字,燃油成本約各家營業支出近三成;加收燃油附加費用是長期以來的營運模式,油價下滑也會把費用降下來。
今年4月7日航空燃油短期航線是加收17.5美元,長程線加收45.5美元,由於油價走低,所以在5月8日也跟進調降燃油附加費用,短程線改加收15美元、長程線則收取39美元。
國內的航空業者指出,現在價格相對低檔,對航空業的獲利造成壓力,但仍在可控範圍內;國內的華航、長榮航等業者都經歷過油價高漲的時代,市場也有合理的燃油附加費用計算方式,可以降低油價上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