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油(公)公司新聞
今年上半年債市亮點,金融債發行年增大爆發,包括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土銀、北富銀都相繼在上半年發行金融債,土銀上半年金融債合計發行186億元,拿下冠軍;中信銀以180.5億元為亞軍,輸出入銀行發行93億元排名第三,滙豐銀發行88億元及北富銀發行85.9億元,分居第四及第五名。
至於在公司債方面,台積電以333億元奪冠,其次為富邦金融集團(含富邦金109億元、富邦人壽190億元)合計299億元居次,排名第三為台電的235億元,中油以163億元居第四,南山人壽則以150億元擠入第五名。
企業發行公司債籌資持續下滑,債券商主管分析,受到今年川普對等關稅等影響,企業對未來經濟走勢、營運成長的不確定因素升高,傾向保守調整資本支出與融資規劃,降低發債意願。金融業者指出,川普所提出的對等關稅政策,實際上可能導致台灣對美出口商品被課以更高關稅,進而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與營運穩定性。面對外部不確定風險增加,企業將更為謹慎地評估債務規模與財務槓桿,短期內可能傾向保守因應,減少發行公司債的意願或調整發行時機。
至於今年上半年金融債發債大爆發,業者表示,面對市場波動加劇,發行金融債已成為金融機構穩定資金來源的關鍵策略。在市場不穩情況下,存款波動性可能上升,透過發行中長期金融債,不僅有助於穩定資金結構,更可降低資金斷鏈的風險。
今年以來,美國公債殖利率波動擴大,加上美元走勢在上半偏弱,促使部分避險資金轉向國內大型企業發行的公司債或金融債。
軍公教人員今年加薪3%,油電糖水四家公司也會跟進調薪,但因油電糖水四家國營公司近年承擔政府政策,角色重大,日前賴清德總統勘災時也支持加薪,預料今年油電糖水員工加薪幅度,有望連兩年超越軍公教。
統計油電糖水四家國營公司員工人數,台電約2.9萬人、中油約1.7萬人、台糖約3,500人、台水約6,500人,若確定加薪,估約5.6萬名員工受惠。
颱風丹娜絲7月6日重創電桿等電力設備,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昨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表示,台電災損初估逾10億元,台電會盡快復原損害設備。
經濟部表示,丹娜絲颱風是120年來首度從嘉義登陸的颱風,且最高陣風等級達17級陣風,造成台南、嘉義地區多根電桿倒塌及電線斷裂,經濟部及台電公司後續亦檢討將於短期先加強空曠迎風面電桿對地支線、併桿、電桿基樁及調整桿距等措施,另於迎風線路中增植E級電桿,中長期評估環境許可下辦理線路地下化工程,並滾動檢討辦理成效,提高配電系統線路防災韌性。
台電千億撥補遭刪除,曾文生表示,台電都會堅守崗位修復電網,這是台電責任。內部也開始討論後續強化工作,但電網韌性需要經費投資,無論是透過政府補貼或電價調整方式推動。
台灣綠電市場再掀波瀾,台智電積極推廣綠電購售服務,與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契機
經濟部主導成立,被譽為「綠電好市多」的台智電,近期積極推動綠電購售電服務,已規劃與離岸風電區塊的3-1期、3-2期簽署達1百萬瓩(GW)的綠電契約,標配期限為20年或10年,最小包裝量為5千瓩(MW),並規劃遠期契約,以滿足國內供應鏈RE30、RE50企業的綠電需求。
台智電總經理鄭亦麟表示,目前綠電交易市場以光電為主,選擇多樣,門檻較低。他預測,到了2030年後,光電及風電將成為綠電供應的雙主軸,其中風電將成為主流。根據經濟部的規畫,2030年競價風場(即3-1、3-2期)的供應量已簽署行政契約,可達5.5GW,並推估一年發電量將超過230億度綠電。
台智電作為綠電大盤商,一方面統購離岸風電,協助風場售電,透過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助開發商取得融資並完成興建;另一方面,將統購風電分銷,轉為小包裝賣給國內企業,幫助企業輕鬆購得綠電。
台智電由中鋼(2002)、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投控、聯華電子、東和鋼鐵等泛官股與民營企業組成。該公司已於4月取得中華信評、標準普爾A-等評等結果,7月初獲公平會同意結合,具足夠條件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署CPPA。目前,台智電已與3-1期、3-2期風場展開洽談,目標簽下1GW綠電。
市場人士指出,若企業直接與風場購買電力,CPPA合約年限至少為25年,最低採購量至少50MW(每年2-2.5億度),且須具投資級國際信評。若採購量及合約年限未達門檻,將影響CPPA簽約意願,綠電報價也將缺乏議價空間。
為協助國內企業購買綠電,台智電在統購1GW綠電後,將提供彈性商品,包括提供小包裝最低5MW產品,以及年期彈性,將離岸風電長約拆分為短年期,與遠期合約商品等,以滿足不同企業的綠電需求。
台灣智慧電能公司(台智電)近期傳來重大進展,在取得國際信評機構的肯定以及公平會的核准結合後,台智電即將進行重大增資計劃。根據最新消息,台智電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進行增資,增資金額將達到15億至20億元,這將使公司的股東數量從目前的3家增加至14家,並擴大董事會席次至7席。
目前,台智電的股東包括中鋼(持股2002年)、耀華玻璃以及ITIC等三家。近期,公平會正式通過了台智電申報的結合案,這意味著中鋼、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聯電、東鋼等六家事業將共同經營台智電的購、售電業務。這六家事業的加入,也使得這些企業成為台智電潛在的董事,對公司的控制力將有所提升。
在增資後,台智電的股東結構將發生變化。泛官股部分,中鋼、中油、中華電信將各持股12.5%,耀華玻璃持股約10%。此外,ITIC和台灣高鐵也將參與股東行列。民間企業方面,則有日月光、聯電、東鋼、长春石化、東元集團、中美晶、台達電、世界先進等,每家企業將持股5%至10%不等。
此次增資和股東結構的調整,對台智電而言,將有助於提升公司的整體實力,並在智慧電能領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隨著市場對智慧電能需求的增長,台智電的未來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台灣中油旗下的台智電,近期在綠電市場上展開了積極的推動,被喻為「綠電好市多」的它,不僅規劃了與離岸風電區塊的3-1期和3-2期合作,還簽下了達到1百萬瓩(GW)的綠電量,分別標配20年和10年的供電合約。這些合約的最小包裝單位為5千瓩(MW),並且還規劃了遠期契約,以滿足企業對綠電的多元需求。
台智電總經理鄭亦麟指出,目前綠電市場以光電為主,選擇多且門檻較低。預計到2030年後,光電和風電將成為綠電供應的主軸,其中風電將成為主流。根據經濟部的規畫,競價風場(即3-1期和3-2期)已簽署行政契約,供應量可達5.5GW,預計每年可發電230多億度的綠電,進入市場。
作為綠電市場的大盤商,台智電一方面統購離岸風電,協助風場售電,通過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幫助開發商取得融資並完成興建。另一方面,它還將統購風電分銷,轉化為小包裝後,賣給國內企業,幫助企業購得綠電。
台智電是由中鋼、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投控、聯華電子、東和鋼鐵等泛官股與民營企業共同組成的。該公司已於4月取得中華信評、標準普爾A-等評等結果,並在7月初獲得公平會同意結合,具備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署CPPA的足夠條件。目前,台智電已與3-1期和3-2期的風場展開洽談,目標是簽下1GW的綠電。
市場人士分析,若企業直接與風場購買電力,CPPA合約年限至少為25年,最低採購量至少為50MW(每年2-2.5億度),並需具投資級國際信評。若採購量及合約年限未達標準,將影響CPPA的簽約意願,同時綠電報價也將缺乏議價空間。
為了幫助國內企業購買綠電,台智電在統購1GW綠電後,將提供彈性商品,包括提供小包裝最低5MW產品,以及年期彈性,將離岸風電長約拆分為短年期,與遠期合約商品等,以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
台灣智慧電能公司(台智電)在取得國際信評機構的肯定,並通過公平會的結合案後,即將迎來重大的發展階段。根據最新消息,台智電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進行增資,規模將從目前的數額提升至15億至20億元,股東數量也將從現有的三家增加到14家,董事會席次也將擴充至七席。
目前,台智電的股東包括中鋼(2002)、耀華玻璃以及ITIC等三家。而公平會最近批准了台智電的結合案,這意味著中鋼、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聯電、東鋼等六家事業將共同經營台智電的購、售電業務。這六家企業因此成為台智電潛在的董事,對公司的控制力相當顯著。
在增資後,台智電的股東結構將更加多元。除了泛官股部分,中鋼、中油、中華電信將各持股12.5%,耀華玻璃持股約10%,ITIC和台灣高鐵也將參與其中。民間企業方面,日月光、聯電、東鋼、长春石化、東元集團、中美晶、台達電、世界先進等均將參與增資,每家企業的持股比例將在5%至10%之間。
這次增資和股東結構的調整,將為台智電帶來更強大的經營實力,也將有助於公司在智慧電能領域的發展。未來,台智電將在這六家企業的協助下,進一步拓展業務範圍,提升市場競爭力。
台智電總經理鄭亦麟日前表示,目前綠電交易市場主要是光電,選擇多,門檻較低;2030年後,光電及風電將成為綠電供應雙主軸,風電將成為主流。依經濟部規畫,2030年競價風場(即3-1、3-2期),現已簽署行政契約供應量可達5.5GW,推估一年發電量230多億度綠電可進入市場。
台智電作為綠電大盤商,一方面統購離岸風電,協助風場售電,藉由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助開發商取得融資並完成興建;另方面,將統購風電分銷,轉成小包裝賣給國內企業,協助企業買到綠電。
台智電是由中鋼(2002)、中油、中華電信、及日月光投控、聯華電子、東和鋼鐵等泛官股與民營等企業組成。台智電並已於4月取得中華信評、標準普爾A-等評等結果,7月初獲公平會同意結合,具足夠條件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署CPPA,早已與3-1期、3-2期風場展開洽談,目標簽下1GW綠電。
市場人士表示,若企業現直接跟風場買電,CPPA合約年限最少25年、最低採購量至少50MW(每年2-2.5億度),且須具投資級國際信評;若採購量及合約年限未達門檻,將影響CPPA簽約意願,綠電報價亦缺乏議價空間。
為協助國內企業購買綠電,台智電統購1GW綠電後,將提供彈性商品,包括提供小包裝最低5MW產品,及年期彈性,將離岸風電長約拆分為短年期,與遠期合約商品等。
目前台智電股東有中鋼(2002)、耀華玻璃、ITIC等三家;公平會日前通過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申報的結合案,核准由中鋼、中油、中華電信、日月光、聯電、東鋼等六家事業共同經營台智電之購、售電業務,也代表這六家業者為台智電潛在董事,對公司具有一定控制力。
台智電在今年下半年將增資至14家股東,包括泛官股部分有中鋼、中油、中華電信等三家各持股12.5%、耀華玻璃持股約10%,以及ITIC、台灣高鐵;民間企業則有日月光、聯電、東鋼、長春石化、東元集團、中美晶、台達電、世界先進等,每家持股5%至10%。
經濟部於昨日(9日)正式公告,即將於2025年度對旗下四家國營事業——台糖、台電、台灣中油及台水,進行專科以上層級新進職員的甄試工作。此次甄試計劃招募總共616名新血,分屬22個不同類別,其中電機類別招考人數最多,達164人。
為了促進國營事業的人力更新,改善人力結構,並傳承核心技術與經驗,經濟部特別規劃了這次甄試。台灣中油作為其中一家重要的事业體,將會參與招考,並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
根據公告,本次甄試的類別十分多元,包括企管、人資、財會、大眾傳播、資訊、文化資產、政風、地政、土木、建築、機械、電機、儀電、環工、職業安全衛生、畜牧獸醫、農業、化學、化工製程、石油開採、地球物理、生態等,涵蓋了多種專業領域。
在薪資方面,經濟部表示,各公司的起薪約在每月44,000元至45,000元之間。若新進員工表現卓越,考核成績優良,預計在進用後的第五年,月薪最高可達62,000元,具體薪資則依各公司的規定辦理。
甄試報名將自今年7月16日至7月29日進行,採網路報名方式。初筆試定於11月9日,考試地點分別設在台北、台中、高雄及花蓮四地。值得注意的是,若在初筆試放榜前有臨時出缺,將會增列錄取名額,以確保甄試的公平性和選拔效果。
經濟部表示,為加速所屬國營事業人力新陳代謝、改善人力結構並傳承核心技術及經驗,將於今年度統籌辦理所屬事業專科以上層級新進職員甄試,以招募新秀加入國營事業行列,招考總名額暫定616名。
華航、長榮航空與星宇航空近期發布新聞,宣布自7月7日起將對台灣地區出發的航班加收燃油附加費。由於全球油價上揚,短程航班將加收約新台幣505元,長程航班則加收1,300元。這項措施將直接影響機票價格,預計近期機票可能會出現上漲。 航空業者在公告中指出,燃油附加費的調整將即時反應全球油價的變動,當油價下滑時,相關費用也將進行調降。此次調漲燃油附加費的原因是國際油價的突然大漲,導致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急速攀升。 根據台灣中油2025年7月的公告,航空燃油一桶價格為92.99美元,基準油價為每桶40美元。對於長航線和短航線旅客,每運送一名旅客,新增的燃油成本支出分別為191.49美元和41.29美元。即使扣除奉准徵收的附加費,航空公司仍需自行吸收大部分的新增燃油成本,其中長航線預計吸收約80%,短航線則約60%。 值得注意的是,燃油成本一直是航空公司最大的支出項目,佔各家營業支出的近三成。而加收燃油附加費是航空公司長期以來的經營策略,當油價下滑時,這項費用也會隨之降低。今年4月,由於油價走低,短程航線的燃油附加費從17.5美元降至15美元,長程航線則從45.5美元降至39美元。 台灣的航空業者強調,雖然目前油價相對低廉,對於航空業的獲利造成壓力,但仍在可控範圍內。華航、長榮航空等台灣本土航空公司都曾經經歷過油價高漲的時期,市場上也有合理的燃油附加費計算方式,這樣可以幫助航空公司降低油價上漲的壓力。
公平會昨日公布了一則重要消息,該會在近期召開的委員會議中,對於中鋼、中油、中華電、日月光、聯電與東和鋼鐵等六家企業共同成立的「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簡稱台智電)的結合案進行了審查。經過詳細評估後,公平會認為台智電的成立不會對市場造成限制競爭的影響,因此決定不禁止其結合。
台智電被譽為「綠電好市多」,其成立旨在經濟部希望透過該平台進行綠電的統購分銷。具體來說,台智電將購買3-1及3-2期離岸風場的一定比率電力,然後以少量、短年期的方式進行銷售,這樣的作法旨在為產業提供購買彈性。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容易地購買綠電;同時,由於中鋼等信評良好的企業出面購電,這將有助於開發商取得融資,從而加速離岸風場的開發。
公平會強調,此案符合《公平交易法》規定的事業結合型態,並已達到申報門檻。六家公司將依法完成申報程序,共同經營台智電公司,從事離岸風電的購售業務,以提升綠電採購彈性。公平會進一步分析指出,台智電目前尚未開始營運,未來將向3-1、3-2期開發業者洽購離岸風電,並轉售給售電業及終端用戶。由於不涉及其他再生能源,短期內對市場的影響力有限,所購電力主要供股東企業自用,數量也相對有限,不會形成市場排擠。
此外,離岸風電已有明確的買方資格與市場機制,結合前後並未改變既有制度設計。其他用電戶仍可自由採購電力,台智電未來也必須與其他售電業者競爭,無法形成離岸風電市場的壟斷。公平會還指出,目前再生能源市場結構多元,除了離岸風電外,還有太陽能等綠電選項,競爭者眾多,台智電難以形成高價封鎖或供電排他等效果。
台灣中油公司積極響應經濟部推動的減碳政策,與中鋼公司一同成為國營事業的減碳領頭羊。中油公司規劃了六大減碳措施,目標在2035年將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準年減少51.5%。同時,中鋼公司也推出九項減碳措施,預計在2035年時將基準年的減量達到23.6%。
中油公司的減碳旗艦計畫,將依據現行技術和轉型規劃,盤點2024年至2035年的減碳潛力。這包括推動使用低碳燃料、提升能源效率、實施能源回收利用、採用再生能源、導入負碳技術以及調整煉製生產模式等六項具體措施。
而中鋼公司的減碳旗艦計畫則基於現有技術和資源,推動包括高爐使用低碳原料在內的八項減碳措施。此外,在2035年關鍵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將新增第九項措施,即增用廢鋼減少鐵水使用,並利用電弧爐減碳效益。
航空燃油會著全球油價變動立即反應,油價下滑也會調降加收費用。因應國際油價波動,三家國籍航空宣布,自7月7日起調漲燃油附加費。短程線將從15美元(約新台幣433元)調升至17.5美元(約新台幣505元),長程線則從39美元(約新台幣1125元)調升至45.5美元(約新台幣1313元)。
上述三家航空公司公告,因應近期國際油價飆漲,要開始加收燃油附加費,自開票日2025年7月7日起台灣地區出發行程調整客運燃油附加費。航空業者表示,台灣地區收取客運燃油附加費說明,已報請民航局轉報交通部備查。
業者解釋,航空公司會根據燃油價格的波動收取燃油附加費,這次徵收客運燃油附加費,主要是反映國際油價突然大漲,航空公司成本急速攀升壓力。
華航、長榮航、星宇航空表示,依中油2025年7月公告航空燃油一桶價格92.99美元,及基準油價每桶40美元,每運送一名長、短航線旅客,新增燃油成本支出分別為191.49美元及41.29美元。扣除奉准徵收的附加費後,航空業者仍必須自行吸收大部分新增燃油成本支出,長程與短程預計分別吸收約80%與60%。
據了解,燃油成本原本就是航空業者最大的支出,根據各家公布的財報數字,燃油成本約各家營業支出近三成;加收燃油附加費用是長期以來的營運模式,油價下滑也會把費用降下來。
今年4月7日航空燃油短期航線是加收17.5美元,長程線加收45.5美元,由於油價走低,所以在5月8日也跟進調降燃油附加費用,短程線改加收15美元、長程線則收取39美元。
國內的航空業者指出,現在價格相對低檔,對航空業的獲利造成壓力,但仍在可控範圍內;國內的華航、長榮航等業者都經歷過油價高漲的時代,市場也有合理的燃油附加費用計算方式,可以降低油價上漲的壓力。
公平會表示,經審查後,認定台智電不會對市場造成限制競爭,決定不禁止其結合。台智電有「綠電好市多」之稱,經濟部希望透過該平台統購分銷,購買3-1及3-2期離岸風場一定比率後,再以少量、短年期方式賣出,提供產業購買彈性。一方面中小型企業可買到綠電,二方面由中鋼等信評良好企業出面購電,有助開發商取得融資,加速離岸風場開發。
公平會指出,此案符合《公平交易法》規定的事業結合型態,且達申報門檻,業者依法完成申報程序,六家公司擬共同經營台智電公司從事離岸風電購售業務,提升綠電採購彈性。
公平會分析,台智電目前尚未營運,未來將向3-1、3-2期開發業者洽購離岸風電,並轉售給售電業及終端用戶,且不涉及其他再生能源,短期內對市場影響力有限,所購電力主要供股東企業自用,數量亦有限,不致形成市場排擠。
此外離岸風電已有明確買方資格與市場機制,結合前後並未改變既有制度設計,其他用電戶仍可自由採購,台智電未來也須與其他售電業者競爭,無法壟斷離岸風電市場。公平會指出,現階段再生能源市場結構仍多元,除離岸風電外,還有太陽能等綠電選項,競爭者眾多,台智電難以形成高價封鎖或供電排他等效果。
據中油減碳旗艦計畫,依現行技術及轉型規劃,中油盤點2024至2035年減碳潛力,以推動使用低碳燃料、提高能源效率、能源回收利用、使用再生能源、導入負碳技術及煉製生產模式調整等六項減碳措施。
至於中鋼減碳旗艦計畫,中鋼基於現有技術及資源下推動八項減碳措施,包含高爐使用低碳原料等;另於2035年在關鍵條件具備情況下,會有第九項措施,將增用廢鋼減用鐵水策略新增電弧爐減碳效益。
臺灣證券交易所於7月1日召開了第22屆董事會,會議中進行了重要的人事任命。經過董事會的推舉,林修銘先生將接任董事長一職,而李愛玲女士則續任總經理。這兩位領導者的續任,象徵著對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在監察人會議方面,主管機關指派的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許富皓先生也將續任常駐監察人,這將對證交所的運作提供重要的監督與建議。
證交所董事會的成員中,包括了來自各金融機構的代表性人物,如臺銀的吳佳曉先生、土銀的何英明先生、台糖的蕭基淵先生、華銀的陳芬蘭女士、兆豐銀的簡鴻文先生、永豐餘投控的駱秉正先生、台泥的張安平先生、元大證的黃維誠先生以及富邦證的程明乾先生等,共計15位董事。
此外,主管機關指派的林修銘、李愛玲、張心悌、邵慶平、張琬喻、朱德芳等也將繼續參與董事會的工作。
在監察人方面,除了許富皓教授外,還有一銀的邱月琴女士以及中油代表陳瑞瓊女士,共同構成第22屆監察人團隊。
台灣有量科技,這家長期深耕軟包鋰電池芯、模組開發與應用的公司,近期在能源解決方案領域展現了驚人的進展。該公司產品涵蓋了三元、LMFP、LP、LTO、類固態等不同材料,並聚焦於高功率、高安全性、客製化能源解決方案,應用範圍廣泛,包括無人機、储能、移動載具等領域。
今年底,有量科技將推出類固態鋰電池芯,這款產品將完全由台灣MIT研發、生產,顯示了公司在自主研發上的堅定決心。總經理李誌誠表示,近年來有量科技在高端無人機市場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全球第一家無人機軟包鋰電芯供應商,不僅滿足國內無人機國家隊的需求,還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有量科技擁有三大技術優勢:一是高功率軟包電芯,能夠支援20C以上的放電能力,適用於無人機、航太、航空、軍工等高端應用;二是快速充電能力,可在15分鐘內充電至80%,大幅提升使用效率與便利性;三是自主模組整合能力,能夠融合散熱、結構與機構設計,打造高度客製化的能源系統。
在大型储能系統方面,有量科技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包括中油LTO 50KWh、東元NCM 2MWh、台北市政府NCM 14 0KWh、有量龜山廠NCM 1.08MWh、明碁LFP 1.27MWh、桃園觀音NMC 2.5MWh AFC储能系統等。
創揚科技董事長李泰安在與有量、創揚、智電三方戰略合作記者會上表示,創揚科技作為經驗豐富的能源系統整合商,對有量科技國產化電芯的一致性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有量的電芯一致性比韓系、陸系電芯好很多,這對储能系統的運作非常有利,可以減少電池平衡的停機時間,對客戶的實際收益產生顯著影響。
近期,有量、創揚、智電三方共同啟動了表後储能及國產電池供應鏈戰略合作,這是公司繼無人機、移動載具之後,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未來,有量科技在這一領域的營運成長值得期待。
有量科技總經李誌誠表示,近年有量成功拓展高端無人機應用市場 ,是大陸業者以外全球第一家無人機軟包鋰電芯供應商,目前不僅供 應國內無人機國家隊需求,也積極向外推展海外「非紅」軍用或商用 無人機市場。
有量擁有三大技術優勢:一、高功率軟包電芯,可支援20C以上放 電能力,產品具極佳瞬間輸出能力,成功應用在高功率輸出載具上, 例如,無人機、航太、航空、軍工等高端應用,無人機適用於物流、 農業噴灑、軍警監控、工業檢測、空中計程車等。二、快速充電能力 ,可在15分鐘內充電至80%,有效提升使用效率與便利性。三、自主 模組整合能力,整合式模組設計能力,融合散熱、結構與機構設計, 打造高度客製化能源系統。
近年來有量科技在大型儲能系統上也開發出多個不同材料特性的應 用成果,包括,中油LTO 50KWh、東元NCM 2MWh、台北市政府NCM 14 0KWh、有量龜山廠NCM 1.08MWh、明碁LFP 1.27MWh、桃園觀音NMC 2 .5MWh AFC儲能系統。
創揚科技董事長李泰安在有量、創揚、智電三方戰略合作記者會上 說,作為經驗豐富的能源系統整合商,創揚用過韓系電池芯、也協助 客戶用過大陸電芯、根據去年創揚、有量、致電首次合作推出的2.5 MW AFC調頻備轉輔助服務儲能系統,有量的國產化電芯的一致性,比 韓系、陸系電芯好很多,好到不需要做電芯平衡;通常儲能系統做一 次電池平衡,需要停機2至3天,這對客戶的實際收益影響甚大。另外 ,儲能電池國產化有利於長期的供應鏈穩定。
有量、創揚、智電6月下旬啟動三方表後儲能及國產電池供應鏈戰 略合作,這是有量宣示繼無人機、移動載具之後,另一軟包動力鋰電 池芯重點發展新方向,未來營運成長值得期待。
證交所表示,第22屆董事有臺銀代表人吳佳曉、土銀代表人何英明 、台糖代表人蕭基淵、華銀代表人陳芬蘭、兆豐銀代表人簡鴻文、永 豐餘投控代表人駱秉正、台泥代表人張安平、元大證代表人黃維誠、 富邦證代表人程明乾,以及主管機關指派的林修銘、李愛玲、張心悌 、邵慶平、張琬喻、朱德芳等15人。
至於證交所第22屆監察人有一銀代表人邱月琴、中油出席此次會議 代表人陳瑞瓊及主管機關指派的許富皓等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