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O專欄
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
下市股票有哪些?終止上市公司名單
文章發表於 2024/10/30下市公司整理
下市日期 | 公司名稱 | 股票代號 | 下市原因 | 是否仍在營運 | 備註 |
113/09/02 | 中化 | 1701 | 依企業併購法轉型為「中化投資控股」,進行股份轉換後下市 | 成為中化投控的全資子公司並持續營運 | 中化於2024年進行重組,以 1:1 比例轉換為「中化投資控股」(股票代號:3716),並以控股公司身份掛牌上市,以加強資源管理與多元發展 |
112/12/15 | 亞太電 | 3682 | 遠傳電信併購亞太電信,完成合併後股票下市 | 成為遠傳電信的一部分,持續營運 | 亞太電信於2023年12月15日因與遠傳電信合併而下市,遠傳依照合併協議進行股票轉換並持續營運。此次合併獲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及公平交易委員會的批准,並於同年12月5日開始停止股票交易 |
112/06/26 | 誠創 | 3536 | 因淨值轉為負數,證交所公告於6月26日起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誠創因在2023年第一季的每股淨值變為負數,且長期未能改善財務狀況,最終於6月26日被公告下市。在此之前,該公司於4月11日停止交易,成為該年度首家下市的公司 |
111/12/21 | 泰昇-KY | 8480 | 私募基金收購並合併,溢價退市 | 已停止營運 | 泰昇-KY於111年12月21日因私募基金NHTC Unison Holding Limited溢價收購而下市,這是近年來第13家因合併或財務問題退市的公司 |
111/09/26 | 新世紀 | 3383 | 財務虧損、疫情衝擊與市場需求減弱,申請破產 | 已停止營運 | 新世紀(3383)因長期虧損、財務不佳,加上低價競爭激烈,公司於2022年11月申請破產並解散員工 |
111/09/26 | 華上 | 6289 | 連年虧損,受疫情和供應鏈影響,淨值轉負 | 已停止營運 | 華上與新世紀均屬於LED產業,因市場競爭激烈和財務問題而在111年下市,華上因長期虧損、淨值轉負,不得不退出市場 |
111/08/25 | 定穎 | 6251 | 股份轉換成立「定穎投控」,以控股公司模式重新上市 | 仍在營運,由定穎投控經營 | 定穎於2023年8月25日完成轉型,根據企業併購法規定轉為定穎投資控股,並於同日停止上市,實現股份轉換。轉型後,定穎將專注於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提升經營績效和效率 |
111/08/04 | 台開 | 2841 | 因重大財務問題、跳票遭金融機構拒絕往來,強制下市 | 正進行重整中,計畫重新上市 | 台開在2022年因財務困難且連續跳票,最終未能及時補正退票紀錄而被迫下市。公司目前進行重整,並計畫未來再度上市 |
111/06/29 | 互億 | 6172 | 因董事長違規、財報未依法申報,遭強制退市 | 已停止營運 | 互億公司因董事長涉及違法行為,且長期未能出具財報,導致台灣證券交易所在2022年6月29日宣布其下市 |
111/06/27 | 客思達-KY | 2936 | 大股東溢價收購,無持續營運計畫 | 已停止營運 | 客思達-KY因市場需求減少及供應鏈挑戰,決定溢價收購下市,每股收購價調至40.56元,以確保小股東權益 |
111/05/03 | 龍燈-KY | 4141 | 因與美國企業Albaugh LLC合併並私有化,結束在台上市 | 已停止營運 | 龍燈-KY在2022年5月3日因合併而下市,美國農業巨頭Albaugh LLC以每股26.23元的溢價收購龍燈-KY全部股份,未來龍燈-KY將成為Albaugh的全資子公司,不再維持公開交易 |
111/04/21 | 永大 | 1507 | 與日立股份轉換後下市,成為日立的全資子公司 | 仍在營運,品牌保持不變 | 永大於2022年4月21日完成與日立的股份轉換並正式下市,成為日立100%持股的子公司。雖然下市,但永大品牌將在台灣市場上繼續經營,並計劃引進日立的技術和資源來提升競爭力 |
111/03/18 | 精熙-DR | 9188 | 精熙國際私有化並撤銷於港交所之上市地位,由亞光旗下AOIL提出私有化要約 | 已停止營運 | 精熙-DR在2022年3月18日終止上市,因其母公司亞光的子公司AOIL決議私有化精熙國際,並撤銷香港聯合交易所的上市地位。最終交易日為3月3日,並於3月4日起停止交易。精熙-DR的持有人可按協議計畫收到註銷價款 |
111/03/03 | 基勝-KY | 8427 | 公司因營運規模縮減及疫情影響,決議私有化下市,每股76元收購 | 已停止營運 | 基勝-KY於2022年3月3日完成下市,此次私有化決議是因公司董事會考量到疫情對營運的影響,並計劃減少公開發行,以保障股東權益和提升公司財務結構 |
111/01/27 | 英瑞-KY | 1592 | 因未能出具財報,且無法找到會計師重新核閱,最終遭證交所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英瑞-KY於2022年1月27日下市,因財務困難導致財報未能及時公告,並且未能找到會計師重新簽核,因此無法符合台灣證交所營業細則的相關規定,被強制停止交易並下市 |
111/01/05 | 奇力新 | 2456 | 與國巨進行股份轉換,成為國巨的100%持股子公司 | 營運中,隸屬於國巨集團 | 奇力新(2456)於2022年1月5日完成股份轉換並下市,成為國巨(2327)的全資子公司。此次合併旨在加強國巨在被動元件市場的競爭力,並擴大其在特殊產品領域的市場份額 |
110/12/30 | 中壽 | 2823 | 因進行股份轉換,併入開發金控,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 仍在營運,隸屬開發金控 | 中壽在2021年12月30日與開發金控完成股份轉換,成為開發金的全資子公司。雖然已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但中國人壽品牌依然保留,並在開發金控的管理下繼續經營壽險業務 |
110/12/13 | 友佳-DR | 912398 | 友佳國際控股私有化,撤銷於港交所與台股的上市地位 | 已停止營運 | 友佳-DR於2021年12月13日因友佳國際控股決議私有化而下市,經開曼群島法院與香港股東大會通過後,該公司退出在台灣的存託憑證交易,並依據協議向持有人支付每股1.5港元的註銷價款 |
110/11/01 | 台硝 | 1724 | 因與廣明實業進行股份轉換,成為廣明100%持股的子公司 | 仍在營運,隸屬廣明集團 | 台硝於2021年11月1日下市,透過股份轉換與廣明實業合併成為其全資子公司。此併購主要是資源整合的策略,以提升廣明集團的市場競爭力 |
110/08/31 | 杜康-DR | 911616 | 因股權分割及轉移,且未履行當初淨值收購的承諾,最終不符台灣證交所上市標準而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杜康-DR於2021年8月31日下市,原因是公司進行股權分割及轉移至旗下公司,違反了台灣證交所的繼續上市標準。杜康控股曾承諾若下市會以每股淨值進行回購,但最終未履行此承諾,引發大量台灣投資人不滿並組成自救會 |
110/07/05 | 鈞泰 | 6131 | 因經營權變動及財務狀況不佳,未改善至符合上市標準,遭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
110/04/01 | 康友-KY | 6452 | 因董事長涉及掏空資產、會計師辭職導致財報無法簽核,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康友-KY在2021年4月1日下市。該公司爆出重大財務醜聞,董事長黃文烈因涉嫌掏空公司資產並逃亡,導致財務狀況混亂。此外,會計師團隊辭職,無法完成財報簽核,使公司無法繼續上市。此事件重創投資人信心,並促使台灣證交所強制將康友-KY下市 |
110/01/18 | 信昌化 | 4725 | 因進行股份轉換,成為台泥的全資子公司並終止上市 | 仍在營運,隸屬台泥集團 | 信昌化在2021年1月18日因與台泥(1101)進行股份轉換而下市,成為台泥的全資子公司。此舉旨在整合資源,以改善信昌化的財務結構和業務體質。收購價格定為每股18元,符合公開收購的法律程序 |
110/01/15 | 鎧勝-KY | 5264 | 因和碩以每股87.5元溢價收購鎧勝並進行私有化,成為和碩全資子公司 | 已停止營運 | 鎧勝-KY於2021年1月15日下市。和碩宣佈以反三角合併方式收購鎧勝,這項併購交易溢價約21.4%,並使鎧勝成為和碩100%持股的子公司,主要目的是整合供應鏈並增強和碩在金屬機構件市場的佈局 |
110/01/06 | 晶電 | 2448 | 與隆達股份轉換成立富采投控,並以富采投控名義上市 | 營運中,隸屬富采控股 | 晶電於2021年1月6日下市,因與隆達(3698)合併並轉換股份成立「富采投控」(3714),以整合資源並提升其在LED及新顯示技術領域的競爭力。富采投控已在同日於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以期擴大在mini-LED和micro-LED市場的應用布局 |
110/01/06 | 隆達 | 3698 | 與晶電股份轉換成立「富采投控」,並以富采投控名義重新上市 | 營運中,隸屬富采投控 | 隆達於2021年1月6日和晶電(2448)進行股份轉換,合併成立「富采投控」(3714),此舉旨在整合資源並提升競爭力。合併後的富采投控公司於同日重新上市,並專注於LED和新顯示技術的市場布局 |
109/11/10 | 東貝光電 | 2499 | 因財務狀況不佳,淨值轉負及多次違規遭金融機構退票,最終被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東貝光電於2020年11月10日下市,原因主要是財報無法如期公告,加上公司資金不足導致銀行退票多達33張。最終,台灣證交所依據公司財務狀況及相關違規,決定將其股票終止交易 |
109/10/30 | 康聯-KY | 4144 | 因私有化決議及中國醫改挑戰,進行反三角合併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康聯-KY在2020年10月30日下市,原因為母公司Oceanic World Sub Corp決議進行私有化,並在面臨中國醫療改革帶來的營運挑戰後,採取反三角合併方式將康聯變為100%持股的子公司。康聯主要布局於中國醫藥市場,然而市場不確定性增加,使公司決定轉型並進行合併,並最終停止在台上市 |
109/10/30 | 格威傳媒 | 8497 | 與日商博報堂旗下台北博報堂進行股份轉換,私有化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格威傳媒於2020年10月30日因與台北博報堂投資公司進行股份轉換而下市。此交易使格威傳媒成為台北博報堂的全資子公司,並以私有化形式退出台股市場 |
109/06/15 | 聖馬丁-DR | 910482 | 因財務狀況不佳,淨值低於股本三分之一,根據證交所規定被強制下市 | 仍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 聖馬丁-DR於2020年6月15日下市,原因是其2019年的合併財報顯示公司淨值已低於股本三分之一,符合台灣證交所下市標準。該公司在台灣的存託憑證(TDR)停止交易後,原股仍繼續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
109/06/01 | 台紙 | 1902 | 由董事長余美玲家族持有的新誠資產管理公司提出私有化,進行股份轉換後下市 | 營運中,隸屬新誠資產 | 台紙於2020年6月1日下市,由大股東余美玲家族的新誠資產管理公司提出私有化方案,並經過股東會同意以每股20.8元的價格私有化。下市後,台紙成為新誠資產的全資子公司,並將重心轉向台灣的化工生產和越南的紙器業務。此項私有化案引發市場爭議,部分股東質疑換股價格偏低,但公司解釋此價格已經較當前股價有溢價 |
109/01/09 | 奕智博 | 5259 | 因多次未繳交財報且遭多家銀行拒絕往來,最終遭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奕智博於2020年1月9日下市,主要原因是公司多次無法如期繳交財報,並且因財務困難遭台灣票據交換所列為拒絕往來戶。該公司也未能在法定期限內解決相關退票問題,因此台灣證交所依規定強制將其股票終止上市,這次事件影響約2700位股東 |
108/11/12 | 陽光能源-DR | 9157 | 2019年財報顯示淨值低於股本三分之一,達退市標準 | 仍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 陽光能源-DR於2019年因財務狀況不佳,淨值低於股本的三分之一而被台灣證交所公告下市。該公司在台灣的存託憑證(TDR)自2019年11月12日終止上市,但原股份仍在香港交易所交易 |
108/10/14 | 綠悅-KY | 1262 | 由大股東通過SPV方式收購並私有化,市場競爭激烈影響營運 | 已停止營運 | 綠悅-KY於2019年10月14日因股東臨時會決議私有化而下市,大股東透過SPV(特殊目的公司)以每股40元的價格收購股權。該公司因市場競爭加劇,尤其在BOPA薄膜市場供過於求,經營環境相當艱困,決定退市以改善經營彈性 |
108/08/19 | 耀傑-DR | 911619 | 2018年財報顯示淨值低於股本三分之一,未能如期申報財報而遭變更交易並強制下市 | 仍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 耀傑-DR於2019年8月19日因財務困難而下市,其2018年度合併財報顯示淨值低於股本的三分之一。該公司原先已被列入變更交易,最後因未能及時公告財報,並觸及台灣證交所的退市標準,最終停止在台灣的存託憑證交易。下市後,耀傑的原股仍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
108/06/26 | 尚志 | 3579 | 因綠能巨額虧損導致淨值轉負,依規定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尚志半導體於2019年6月26日下市,因大同集團旗下的子公司綠能科技虧損超過20億元,導致尚志必須認列損失,最終淨值轉負至每股-3.95元,因此符合台灣證交所的強制下市標準。該事件導致尚志股票的7400名股東手中股票變為無價值 |
108/06/10 | 恒大健-DR | 910708 | 母公司恒大健康財務虧損嚴重,淨值轉負不符上市規定,依台灣證交所規定強制下市 | 仍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 恒大健-DR於2019年6月10日下市,其母公司恒大健康在2018年出現重大虧損,淨值轉為負數,達到台灣證交所強制下市標準。恒大健-DR在台灣的存託憑證(TDR)因而被終止上市,持有人可選擇兌回香港原股或透過市場轉售。母公司仍然在香港交易所交易,僅TDR部分下市 |
108/05/13 | 華映 | 2475 | 因財務虧損嚴重,遭台灣證交所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9年5月13日下市,因為虧損嚴重,無法改善資金流動與財務狀況。公司多次嘗試尋求財務重整但未成功,導致負債率居高不下,台灣證交所依規定強制下市。 |
108/05/02 | 綠能 | 3519 | 因財務虧損,未能改善淨值至符合上市標準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9年5月2日下市,因多年來財務虧損累積,淨值一直無法達到上市標準。綠能的主要產品需求逐年下滑,加上新能源產業競爭激烈,公司資金周轉困難,台灣證交所依規定終止其上市資格。 |
108/01/30 | 榮化 | 1704 | 被KKR收購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榮化(1704)、KKR國際投資機構宣布完成先前簽署的股份轉換協議,KKR國際投資機構將以現金支付榮化普通股股東每股56元(含息2.9元),收購榮化公開流通的股份,總市值高達478億元(15.6億美金)。完成股份轉換交易後,榮化即轉為一家私有化公司,30日起自證交所下市,結束41年的上市生涯。 |
107/10/01 | 昇陽光電 | 3561 | 市場需求下降,營運虧損持續擴大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8年10月1日下市,受全球光電市場需求下降影響,營運虧損持續擴大,加上競爭對手增多,公司無力改善虧損狀況,台灣證交所依規定強制其下市。 |
107/10/01 | 昱晶 | 3514 | 市場需求減少及產能過剩,財務壓力增加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8年10月1日下市,因太陽能市場產能過剩及需求減少,昱晶的主要營收來源逐漸萎縮,加上財務壓力與負債增加,公司無法達到持續上市的財務標準。 |
107/10/01 | 勁永 | 6145 | 因市場需求轉變,營運持續虧損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8年10月1日下市,因為市場需求轉向,原本的產品線需求減少,營收持續下滑,公司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且未能成功轉型,台灣證交所依規定終止上市。 |
107/10/01 | 元富證券 | 2856 | 市場整合需求,與其他公司合併 | 仍在營運,隸屬新公司 | 於2018年10月1日下市,因應金融市場整合趨勢,元富證券決定與新光金合併。雖然已經退市,但合併後的公司繼續營運,並進行資本重組以適應市場變化。 |
107/09/28 | 君耀-KY | 6422 | 營運不佳,市場需求減少,私有化退市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8年9月28日下市,因公司業績不佳、產品需求減少,無法改善財務狀況,公司決定私有化以減少營運成本。台灣證交所依規定公告其退市,停止營運。 |
107/09/01 | 科納-KY | 4984 | 產業變動,市場需求不穩,私有化後退市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8年9月1日下市,因半導體產業的變動及市場需求波動,公司難以維持盈利,最終選擇私有化退市,以避免持續的營運虧損和上市壓力。 |
107/07/11 | 理隆纖維 | 1469 | 大股東私有化收購,競爭壓力大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8年7月11日下市,受到競爭對手的價格壓力影響,原有市場份額縮減,無法應對持續虧損,公司由大股東收購後私有化,台灣證交所公告其退市。 |
107/04/30 | 日月光 | 2311 | 與矽品合併,轉為控股公司形式重新上市 | 營運中,以新公司上市 | 於2018年4月30日,日月光與矽品合併,形成新的控股公司模式,以提升全球競爭力,並透過資源整合降低成本。合併後公司重新以新公司名義上市。 |
107/04/30 | 矽品 | 2325 | 與日月光合併,控股公司新模式 | 營運中,以新公司上市 | 與日月光於2018年4月30日合併後,成為控股公司模式,目的在於提升規模經濟和市場佔有率。合併後繼續營運,並以新公司名義上市。 |
107/01/02 | 必翔實業 | 1729 | 因競爭壓力大,市場需求減少,私有化退市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8年1月2日正式下市。由於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需求下滑,導致公司營運壓力增加,財務虧損加劇。在未能成功改善經營狀況的情況下,最終決定私有化,並依據台灣證交所規定進行退市,以減少財務負擔並重新調整公司資源。 |
106/12/13 | 金衛-DR | 910801 | 私有化並撤銷台灣及香港上市 | 已停止營運 | 於2017年12月13日,公司股東決定私有化並撤出台灣及香港上市,目的是為了集中資源在核心市場,台灣證交所公告終止其上市資格。 |
106/11/21 | 台一 | 1613 | 因中國子公司無法提供財報,造成合併財報無法編制 | 已停止營運 | 台一於2017年11月21日下市,主要原因是其中國子公司無法按時提交財務報表,導致合併財報無法順利編制。台灣證交所依規定公告終止台一的上市資格 |
106/10/25 | 萬洲化學 | 1715 | 與炎洲股份有限公司(4306)進行股份轉換,成為全資子公司 | 營運中,隸屬炎洲股份 | 萬洲化學在2017年10月25日與炎洲公司進行股份轉換後下市。股份轉換比例為每一股萬洲普通股兌換0.3956股炎洲普通股,外加5.44元現金。此併購使萬洲成為炎洲100%持有的子公司,併購的目的是整合集團資源並提升營運競爭力 |
106/10/01 | 宣昶 | 3315 | 因財務狀況不佳,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宣昶於2017年10月1日終止上市,主要因其財務狀況不佳,無法繼續維持上市資格。下市後,公司已停止營運,不再進行任何業務。 |
106/08/30 | 全智科 | 3559 | 因財務問題,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全智科於2017年8月30日終止上市,主要因公司財務狀況不佳,無法維持上市地位。下市後,全智科已停止營運,不再進行任何商業活動。 |
106/06/30 | 旺詮 | 2437 | 併購,並整合至母公司 | 已整合營運 | 旺詮於2017年6月30日終止上市,因被母公司收購,並整合至其他業務單位。下市後,旺詮的業務已併入母公司,目前仍在營運,但以母公司名義進行。 |
106/06/27 | 新焦點-DR | 9106 | 經營困難,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新焦點-DR於2017年6月27日終止上市,因經營困難,無法繼續維持上市資格。下市後,公司已停止營運。 |
106/02/02 | 興航 | 6702 | 因破產而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興航於2017年2月2日終止上市,因公司申請破產,無法繼續經營。下市後,興航已完全停止所有營運活動。 |
105/12/06 | 華亞科 | 3474 | 併購至美光科技 | 已整合營運 | 華亞科於2016年12月6日終止上市,因被美光科技收購而整合至母公司。下市後,華亞科業務已整合至美光,並以美光名義持續運營。 |
105/11/29 | 中泰山-DR | 911611 | 營運困難及資本調整,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中泰山-DR於2016年11月29日終止上市,因面臨營運困難及資本結構調整需求而下市。公司下市後已停止營運。 |
105/11/01 | MSH-DR | 911626 | 財務困難,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MSH-DR於2016年11月1日終止上市,主要因財務狀況不佳,無法持續經營。下市後,公司已停止所有營運活動。 |
105/08/31 | 上緯 | 4733 | 因營運策略轉向而下市 | 仍在營運 | 上緯於2016年8月31日終止上市,因公司決定轉向其他營運策略,但下市後仍以非上市公司形式繼續營運。 |
105/08/03 | 介面 | 3584 | 營運不善及財務困難 | 已停止營運 | 介面於2016年8月3日終止上市,由於營運不佳且財務狀況困難,無法繼續維持上市地位。公司下市後已停止營運。 |
105/07/01 | 穎台 | 3573 | 財務問題及市場需求下降 | 已停止營運 | 穎台於2016年7月1日終止上市,因財務問題和市場需求減少,無法維持營運。下市後,公司已完全停止運作。 |
105/06/01 | 奕力 | 3598 | 被併購至其他企業 | 已整合營運 | 奕力於2016年6月1日終止上市,因被其他公司併購,業務已整合至母公司,並以母公司名義持續營運。 |
105/04/29 | 立錡 | 6286 | 因財務困難及市場競爭激烈 | 已停止營運 | 立錡於2016年4月29日終止上市,由於財務狀況不佳且無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決定下市。下市後,立錡已停止營運。 |
105/03/22 | 大眾銀行 | 2847 | 併購至其他銀行 | 已整合營運 | 大眾銀行於2016年3月22日終止上市,因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資本充足率不足及資產質量下降,為了重整業務並避免更大的損失,最終選擇併入其他金融機構以穩定其經營狀況,業務已整合至新的母公司。 |
105/01/26 | 滬安電力 | 911612 | 因重大財務危機,負債高企且無法償還,導致經營陷入困境,最終被迫下市以減少損失。 | 已停止營運 | 滬安電力於2016年1月26日終止上市,公司因負債過高且資金鏈斷裂,經營狀況持續惡化,無法持續維持運作。隨後,公司的所有業務已停止。 |
104/12/29 | 大成糖 | 913889 | 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及經營不善,導致無法達成財務目標,經股東會決議後選擇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大成糖於2015年12月29日終止上市,因產業結構調整及持續虧損,股東會決定下市以重組經營。隨後,公司已停止所有營運活動。 |
104/12/28 | 鴻友科技 | 2361 | 因面臨市場需求減少、競爭加劇,以及內部管理問題,無法持續盈餘,最終決定選擇下市並進行業務重組。 | 已整合營運 | 鴻友科技於2015年12月28日終止上市,因為在市場需求持續下降的情況下,無法維持盈餘且面臨競爭壓力,並且內部管理問題導致經營效率低下。為了重組並穩定經營,最終選擇下市,業務已整合至其他公司並以新名義運營。 |
104/10/15 | 台灣人壽 | 2833 | 因應監管機構的要求進行資本重組,經股東會決議,選擇下市以便重整資本結構並改善財務狀況。 | 已整合營運 | 台灣人壽於2015年10月15日終止上市,主要因應監管機構要求進行資本重組及改善財務狀況,經股東會決議下市。下市後,業務已併入其他金融機構,並以新的名義持續營運。 |
104/07/07 | 勝華科技 | 2384 | 公司因連續多季虧損,無法達到資本維持要求,經多次財務重整未果,最終決定下市以避免進一步損失。 | 已停止營運 | 勝華科技於2015年7月7日終止上市,主要因為公司長期虧損且無法達到證券交易所的資本要求,儘管嘗試了多次重整和改善策略,但最終未能成功,選擇下市以避免更大損失,已停止所有營運。 |
104/06/17 | 揚子江 | 911609 | 因內部治理不善、資金流動性問題及營運不善,經股東會決議下市以進行重組和改善財務狀況。 | 已停止營運 | 揚子江於2015年6月17日終止上市,因內部治理不善導致資金流動性困難,加上經營狀況持續惡化,為了進行重組和改善財務狀況,最終決定下市並停止營運。 |
104/05/13 | 新曄科技 | 910069 | 由於市場需求變化及競爭加劇,導致營收大幅下降,加上內部管理問題,最終決定下市以重組業務。 | 已停止營運 | 新曄科技於2015年5月13日終止上市,主要因市場需求的變化與競爭加劇,使得公司的營收持續下降。此外,內部管理問題也影響了公司的經營效率,最終決定下市以便重新評估和重組業務,隨後已停止所有營運。 |
104/03/01 | 融達 | 910948 | 因經營策略失誤、財務管理不善及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導致公司資金鏈斷裂,最終決定選擇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融達於2015年3月1日終止上市,由於經營策略失誤和財務管理不善,導致公司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在外部市場環境不佳的情況下,無法有效應對挑戰,最終選擇下市以減少損失,並已停止所有營運活動。 |
104/01/02 | F-敦泰 | 5280 | 進行合併,將於12月15日起停止買賣,並於12月21日起下市 | 停止營運 | 泰昇-KY因進行合併,其股票將於2023年12月15日停止交易,並於12月21日正式下市。此次合併是因為公司經營策略調整,合併後將不再獨立運作 |
103/12/30 | 僑威集團 | 911201 | 僑威集團因為與同業合併,被合併為晶元光電的100%子公司,並於2014年1月3日正式停止上市。 | 已整合營運 | 僑威集團於2013年12月30日公告與晶元光電合併的計畫,合併後僑威集團將不再以獨立公司的身份運作,並已整合進晶元光電的業務結構中。這次合併主要是為了增強在LED產業的競爭力,使合併後的新晶電在全球市場上占有更大的份額 |
103/12/30 | 璨圓 | 3061 | 璨圓因與晶元光電合併,於2014年1月3日正式停止上市,合併後成為晶元光電的100%持有子公司,旨在提高LED產業的競爭力。 | 已整合營運 | 璨圓於2013年12月30日公告與晶元光電的合併計畫,該合併使得兩家公司在LED磊晶產業中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合併後的新晶電占據全球磊晶產值的40%,穩坐市場第一的位置。透過這次合併,璨圓不再作為獨立公司運營,而是整合進入晶元光電的業務體系中,並且致力於進一步提升市場佔有率和技術能力 |
103/09/15 | 萬泰銀行 | 2837 | 萬泰銀行於2014年合併入開發金控,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並於2015年正式停止上市,合併旨在增強市場競爭力及解決資本結構問題。 | 已整合營運 | 萬泰銀行在2014年9月經金管會核准併入開發金控,這是自金融海嘯以來台灣最大的金融機構合併案。該合併使得萬泰銀行成為開發金控的100%持股子公司,並在合併後於2015年更名為凱基銀行。合併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在企業金融和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力,並通過擴大業務規模提升經濟效益 |
103/09/10 | F-IML | 3638 | F-IML因與美商艾科嘉(Exar Corporation)旗下的子公司Image Sub Limited合併,計畫於2014年9月10日停止上市。 | 已整合營運 | F-IML於2014年6月23日宣布將進行合併,並於2014年9月10日正式下市。合併後,F-IML將成為合併後存續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此舉旨在提升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並通過合併來增加產品的市場份額 |
103/02/01 | 華寶 | 8078 | 華寶因與仁寶電腦合併,於2014年2月27日正式停止上市,合併計畫目的是為了增強在手機代工市場的競爭力與資源整合。 | 已整合營運 | 華寶於2013年10月1日宣布,仁寶電腦將以每股50.8元的價格收購華寶,並在合併後以仁寶作為存續公司,華寶將不再以獨立公司的身份運作。此次合併使得仁寶能夠擴大其在手機代工領域的市場份額,並預期將對其業務增長帶來顯著影響 |
103/01/28 | 聯合環境 | 911610 | 聯合環境因在外流通單位數少於1,000萬,經董事會決議不增發TDR,依證交所規定將於2014年1月28日終止上市。 | 原股仍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 聯合環境的TDR(台灣存託憑證)因為在外流通單位連續三個月未達標準,於2013年6月開始流通量逐漸下降,最終決定不增發,因此於2014年1月28日終止上市。儘管TDR停止在台灣上市,但聯合環境的原股仍可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正常交易 |
102/12/03 | 華豐泰國 | 911602 | 華豐泰國因流動量不足於2013年12月3日終止上市,根據證交所的規定,因未達到在外流通單位數量的要求,無法繼續維持上市地位。 | 原股仍在泰國證券交易所上市 | 華豐泰國的TDR(台灣存託憑證)因在外流通量未滿1,000萬單位而於2013年公告停止交易,最終在2013年12月3日停止上市。雖然TDR不再在台灣交易,但華豐泰國的原股在泰國證券交易所依然可以正常交易。該公司主要生產機車及自行車輪胎,並持續在東南亞市場中擴展其業務 |
102/10/15 | 旺旺 | 9151 | 旺旺因面臨市場競爭加劇及業務表現不佳,決定在2014年合併至台灣投資控股公司旗下,並於2015年正式停止上市。 | 已整合營運 | 旺旺成立於1962年,以生產休閒食品聞名,尤其是旺仔牛奶等經典產品。然而,近年來,由於市場上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偏好的改變,旺旺的業績受到壓力。根據報導,旺旺的營收和淨利潤在2022財年均出現下降,主要受到疫情影響及內部管理效率低下的影響此外,旺旺也面臨著產品創新不足的挑戰,雖然公司嘗試推出新品牌來滿足市場需求,但成效並不顯著。傳統產品的銷量減少,使得旺旺需要在市場中重新定位以適應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
102/07/12 | 建興電 | 8008 | 建興電因光寶科技收購達93.76%股權,並依據證交所規定在2014年7月12日終止上市,合併旨在強化資源整合及提升市場競爭力。 | 已整合營運 | 建興電於2013年10月公告光寶科技的收購計畫,隨著光寶科技持有的股份不斷增長,最終在2014年獲得了93.76%的股份,導致其符合強制下市的條件。合併後,建興電成為光寶科技的全資子公司,並繼續在光寶的營運架構下運行,專注於提供電子元件及解決方案 |
102/05/31 | 旺能 | 3599 | 旺能因資金鏈問題及市場競爭加劇,於2014年宣布停止上市,並將部分資產及業務整合進入其他企業。 | 已整合營運 | 旺能在2014年因面臨資金流動性困難和激烈競爭,決定停止上市。此舉是為了減少財務壓力並重新整合其業務,儘管如此,部分業務仍在市場上繼續運營。該公司主要專注於太陽能及清潔能源的開發與生產,並希望通過戰略整合來改善競爭力 |
103/09/10 | 威力盟 | 3080 | 威力盟因被隆達(Ronda)收購,於2014年9月10日停止上市,合併旨在提升在LED市場的競爭力與資源整合。 | 已整合營運 | 威力盟於2014年宣布與隆達合併的計劃,該合併使威力盟成為隆達的全資子公司。合併後的新隆達將擴大其在LED封裝市場的產能,並強化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這次合併是由於LED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增加,威力盟希望能透過資源整合來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最終達成更強的市場競爭地位。 |
1/31/97 | 鼎新 | 2447 | 鼎新電腦因與鼎華投資合併,於2018年1月31日終止上市。此次合併旨在提高經營團隊持股,增強市場競爭力。 | 已整合營運 | 鼎新電腦在2018年與鼎華投資進行合併,收購價格為每股47.55元。此舉是為了提高經營團隊的持股比例,使其能更快速地在市場上作出決策和擴展業務,尤其是在東南亞市場的布局。合併後,鼎新成為消滅公司,並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根據報導,收購後公司的運營團隊保持不變,並將繼續致力於提供企業資源規劃軟體服務 |
101/12/28 | 廣鎵 | 8199 | 廣鎵因財務問題與流動性困難,於2012年宣布停止上市,並在2013年進行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廣鎵在2012年面臨財務困境,流動性不足導致無法持續運營,最終決定於2013年進行清算。在清算過程中,公司的資產被處置,並將未來的負債責任結束。該公司原本專注於電子元件的生產,但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內部管理問題,未能持續盈利 |
101/11/30 | 思源 | 2473 | 思源科技因被新思科技(Synopsys)收購,於2014年11月30日停止上市,新思以每股57元收購思源100%股份,收購總額達122億元。 | 已整合營運 | 思源科技在2014年與新思科技達成合併協議,新思將以現金方式收購思源100%的股份,這次合併旨在強化在IC設計市場的競爭力。合併後,思源成為新思的全資子公司,繼續提供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解決方案。此收購具有顯著的戰略意義,因為新思科技是全球EDA市場的領導者,而思源則在特定市場中擁有相當的技術基礎 |
101/11/06 | 超級集團 | 911606 | 超級集團因未達到在外流通單位數量的要求,於2014年11月1日停止上市,決定不增發TDR以維持流通性。 | 原股仍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 超級集團於2012年宣布,由於在外流通的TDR數量低於1,000萬單位,依據證交所的規定,決定停止增發TDR並於2012年11月下市。這使得投資人可選擇將TDR兌換為原股或在其他市場交易。儘管在台灣停止上市,該公司的原股仍可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 |
101/08/28 | 萬宇科 | 9104 | 萬宇科的TDR因流通量不足,自2012年1月10日起連續三個月在外流通單位數低於1,000萬,並且未進行增發,於2012年8月28日下市。 | 原股仍在南非證券交易所上市 | 萬宇科的台灣存託憑證(TDR)在2012年面臨流通量問題,自1月開始連續三個月未達到在外流通的最低要求,導致證交所決定將其下市。儘管如此,萬宇科的原股仍可在南非證券交易所繼續交易,並提供投資者申請兌回原股的選擇 |
101/03/28 | 爾必達 | 916665 | 爾必達因負債累累於2012年3月28日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並在同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及台灣證券交易所摘牌。 | 已停止營運 | 爾必達曾是全球第三大DRAM製造商,但因為市場競爭加劇及經營不善,最終在2012年申請破產,負債總額高達1647億日圓。該公司在破產後的資產被美光科技(Micron)收購,隨後在2014年更名為美光記憶體日本(Micron Memory Japan) |
101/03/01 | 大傳 | 6119 | 大傳因長期經營不善及未能符合上市規定,於2012年3月1日宣布終止上市,並在之後進行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大傳曾是一家媒體及廣告業務公司,面臨嚴重的財務問題,經營績效持續下滑,最終決定於2012年申請破產並停止上市。隨後公司進行清算,未能繼續營運 |
100/12/01 | 合庫 | 5854 | 合庫因為內部重組及合併,於2011年12月1日轉為金融控股公司,並不再以獨立法人運作,正式停止上市。 | 持續營運 | 合庫金融控股(合作金庫金融控股)成立於2011年,並於當年12月將合庫銀行等公司合併至其名下,形成全新的金融控股結構。這一合併是為了整合資源、增強市場競爭力並提升服務效率。合庫金控目前為台灣資產規模第四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並持續在台灣及海外展開業務 |
101/11/06 | 英華達 | 3367 | 英華達因與母公司英業達合併,於2013年11月6日停止上市,此舉旨在強化資源整合和市場競爭力。 | 已整合營運 | 英華達於2013年宣布將與母公司英業達合併,這次合併使英華達成為英業達的全資子公司,並強調兩家公司產品和市場的互補性。合併後,英華達的研發和生產資源將與英業達整合,以提升整體競爭力,特別是在通訊和計算領域 |
100/10/03 | 寶來證 | 2854 | 寶來證因被元大金控收購,於2014年10月3日停止上市,這次收購價格約490億元,使元大金控成為市場上最大的證券商。 | 已整合營運 | 寶來證於2014年與元大金控完成合併,根據公告,元大金控將以每股現金及元大股票的方式收購寶來證,合併後將更名為「元大寶來證券」。此次合併不僅提升了元大的市場份額,還確保了寶來證的員工及客戶能夠享受更穩定的服務和資源 |
100/10/01 | 雷凌 | 3534 | 雷凌與誠致於2014年10月1日合併,合併後雷凌成為存續公司,並停止獨立上市。 | 持續營運 | 雷凌與誠致的合併使其成為一個強化的市場競爭者,結合兩家公司的技術與市場資源。合併後的「新雷凌」將擴大產品線並增強在無線與有線通信IC領域的市場地位。這次合併有助於提升公司整體的競爭力,並預期未來營收將持續成長 |
100/06/01 | 研揚 | 2463 | 研揚科技於2011年與碩陽科技合併,並於2011年6月1日停止獨立上市,合併旨在提升資源整合和技術能力。 | 已整合營運 | 研揚科技原為獨立上市的工業電腦製造商,於2011年宣布與碩陽科技進行合併,碩陽由研揚的大股東和華碩共同成立,意在提升在工業電腦市場的競爭力。合併完成後,研揚的所有業務和人員將併入碩陽科技,並繼續在市場上運營 |
100/05/02 | 金鼎證 | 6012 | 金鼎證於2011年與群益證券合併,合併後金鼎證停止獨立上市,並成為群益金鼎證券的一部分。 | 持續營運 | |
100/01/17 | 東亞科 | 9102 | 東亞科於2010年因自願撤銷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並回收其台灣存託憑證(TDR),決議在2010年11月23日通過並於年底前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東亞科原為全球最大的揚聲器系統製造商,於2010年面臨經營挑戰,決定於新加坡交易所自願撤銷上市,並回收流通在外的TDR。經過股東會的表決後,該公司在2010年11月23日決議通過下市,最終於2010年底完成手續。此舉旨在減少運營成本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
100/01/03 | 永信藥品 | 1716 | 因公司重組,永信藥品股份以1股換1股轉為「永信國際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並重新上市 | 仍在營運,由永信國際投資控股經營 | 永信藥品於2011年1月3日正式下市,其下市是為了進行公司結構重組。透過股份轉換,永信藥品的股東將原有股份轉為「永信國際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並在台灣證券交易所重新掛牌上市。重組後,永信藥品繼續在醫藥和生技領域內運營,成為永信國際旗下的一個主要子公司。 |
099/11/15 | 友尚 | 2403 | 因公司併入大聯大投資控股並進行股份轉換 | 已停止營運 | 友尚於2010年11月15日下市,原因是公司與大聯大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股份轉換,根據決議成為大聯大全資子公司。友尚於股份轉換後不再以獨立公司形式運營,並依企業併購法向台灣證券交易所申請終止上市 |
099/10/16 | 英群 | 2341 | 因公司淨值轉為負數,不符合上市條件申請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英群於2010年10月16日正式下市,因最新的財務報告顯示公司淨值已轉為負數,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相關規定,淨值低於標準的公司需向主管機關報備後進行下市 |
099/10/01 | 誠致 | 3614 | 因併入雷凌,進行股份換發並結束上市 | 已停止營運 | 誠致於2010年10月1日下市,原因是與雷凌 (3534) 進行合併。根據合併協議,誠致的股東以0.8209股誠致股票兌換1股雷凌股票,雷凌成為合併後的存續公司並延續上市地位。誠致合併至雷凌後已不再以獨立公司形式運營 |
099/09/15 | 奈普 | 6255 | 因與輔祥合併並進行股份換發,輔祥為存續公司 | 已停止營運 | 奈普於2010年9月15日下市,原因是與背光模組供應商輔祥 (6120) 進行合併。根據合併協議,奈普每1.51股換發輔祥1股,合併後輔祥成為存續公司。此併購計畫的目的是通過結合雙方的背光模組業務達成經濟效益,並提升對友達等主要客戶的供應效率 |
099/09/01 | 臺灣開億 | 1523 | |||
099/08/16 | 合勤科技 | 2391 | 轉為「合勤投資控股」(3704) 旗下全資子公司,並進行股份轉換下市 | 仍在營運,現為合勤投控旗下子公司 | 勤科技於2010年8月16日完成股份轉換並下市,原因是進行公司重組,成立控股公司「合勤投資控股」(Unizyx Holding Corporation)。原合勤科技的股東持有的股份依1:1比例轉換為合勤投控股份,並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重組後,合勤科技專注於品牌業務,成為合勤投控的全資子公司 |
099/06/21 | 優美 | 9922 | 由於長期業績虧損,經營狀況不佳,公司決議進行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優美在2010年6月21日正式下市,主要原因是經營狀況不佳,長期以來未能穩定獲利,導致公司最終決定下市。其業務主要為辦公家具生產和銷售,但隨著市場變遷,公司逐漸面臨挑戰,難以維持營運 |
099/06/17 | 環電 | 2350 | 月光以每股21元全面收購環電股權,進行技術整合及資產活化 | 已停止營運 | 環電於2010年6月17日下市,主要原因是IC封測公司日月光 (2311) 決定以每股21元的價格收購環電所有流通在外的股票,達成100%持股。此次收購旨在透過技術整合提升競爭力,同時活化日月光子公司所持環電股份。雙方的合併促使日月光得以強化SIP模組的開發能力,滿足日益增長的PCB市場需求 |
099/04/08 | 大陸工程 | 2526 | 因公司重組,股份轉換成立「欣陸投資控股」(3703) 並重新上市 | 仍在營運,由欣陸投控經營 | 大陸工程於2010年4月8日正式下市,並將股東所持有的每股大陸工程股份按1:1比例轉為「欣陸投資控股」的股份。此重組旨在提升資產整合效率並強化競爭力,欣陸投控承接了大陸工程的所有營運 |
099/04/01 | 飛信 | 3063 | 因與頎邦科技 (6147) 合併,雙方進行股份換發 | 已停止營運 | 飛信於2010年4月1日下市,其主要原因是與頎邦科技合併,雙方以1股頎邦換1.8股飛信的比例進行股份合併,目的是擴大產能並增強競爭力。合併後的頎邦成為全球最大的驅動IC封測廠,有效提升了雙方的產能與市場佔有 |
099/03/31 | 乾坤 | 2452 | 因台達電 (2308) 全面收購乾坤股份並進行整合 | 仍在營運,成為台達電子公司 | 乾坤於2010年3月31日下市,台達電決定全面收購乾坤所有流通股,將其納入旗下,進一步整合雙方的技術資源。台達電看重乾坤在電源模組和被動元件領域的技術,並希望通過本次整合提升公司在新能源和電子市場的競爭力。此後,乾坤成為台達電的全資子公司,專注於支持母公司擴展在歐美和車用電子市場的佈局。 |
099/03/18 | 奇美 | 3009 | |||
098/12/01 | 全懋 | 2446 | 長期經營虧損,營運困難,決定申請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全懋於2009年12月1日下市,主要原因是面臨持續性的經營虧損和市場挑戰。由於長期未能改善財務狀況,公司最終選擇向主管機關申請下市。全懋專注於液壓泵和油壓閥等產業,但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經營未見起色,最終結束營運 |
098/07/12 | 華宇光能 | 2381 | 因主要資產出售後營收大幅下滑,未符上市標準 | 已停止營運 | 華宇光能於2009年7月12日下市,原因是公司在2008年出售主要業務資產(筆記型電腦部門),導致營收相較前一年大幅減少近七成。這一出售行動使華宇光能不再符合上市條件,最終決定下市 |
098/04/08 | 精碟科技 | 2396 | 與遠茂合併,進行股份換發,雙方合組新聯產業投資控股公司 | 已停止營運 | 精碟科技於2009年4月8日下市,原因是與遠茂公司 (3142) 合併,雙方按比例進行股份轉換,並成立新公司「新聯產業投資控股公司」。這一合併旨在應對光碟片產業的激烈競爭,增加規模經濟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場佔有率。精碟科技在光碟片產業的艱難經營背景下,逐漸結束了生產並轉型為控股公司 |
097/11/06 | 歌林 | 1606 | 因財務危機與巨額債務,最終進行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歌林於2008年11月6日下市,主要原因是其美國通路合作夥伴 Syntax-Brillian 破產,導致歌林的應收帳款損失高達新台幣60億元,無法償還借款,並被票交所列為拒絕往來戶。該公司嘗試利用其資產(例如新莊購物中心)來償還債務,但仍未能解決財務困境,最終進行清算並下市 |
097/10/31 | 飛瑞 | 2411 | 因業績表現不佳和資金周轉問題,最終選擇申請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飛瑞於2008年10月31日下市。主要原因在於公司經營狀況欠佳,加上資金運轉壓力,難以維持正常營運。飛瑞專注於電子零組件領域,但由於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扭轉頹勢,最終選擇下市 |
097/10/27 | 突破 | 2494 | 因每股淨值低於票面價值,遭證交所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突破於2008年10月27日下市,原因是其每股淨值降至低於票面價值(5元),觸發證交所的財務規範,最終被要求下市。公司長期經營困難,導致財務狀況不佳,無法恢復正常交易。當時突破的財務困境已超出市場承受範圍,最終停止營運 |
097/09/01 | 倚天資訊 | 2432 | 因長期營運不佳,無法符合上市規定而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倚天資訊於2008年9月1日下市,主要原因是長期面臨市場競爭及財務困境,導致其業績表現低迷,最終選擇下市。該公司專注於電腦相關產品,但隨著市場變遷,逐漸喪失競爭力並無法符合上市要求 |
097/07/14 | 福雷電 | 9101 | 因日月光收購全部股份,簡化組織架構並進行資源整合 | 已停止營運 | 福雷電於2007年6月30日下市,主要原因是日月光決定收購福雷電剩餘49%的股份,使其成為100%子公司。這一收購旨在簡化組織架構,減少雙重上市的費用,同時提升資源整合效益。完成收購後,福雷電同時從美國納斯達克和台灣證交所下市,並正式併入日月光的全球業務中 |
097/06/30 | 其樂達 | 3271 | 因持續虧損,營運無法改善,決定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其樂達於2008年6月30日正式下市。這家公司主要經營IC設計業務,但隨著市場競爭激烈且面臨財務困難,無法實現可持續的獲利,最終選擇下市並停止營運 |
097/04/23 | 福聚 | 1311 | 與榮化 (1704) 合併,以股份交換的方式完成重組 | 已停止營運 | 福聚於2008年4月23日下市,因其與李長榮化工 (1704) 進行合併,以1.4304股福聚股票兌換1股李長榮化工股票的比例完成股份合併。合併後,福聚的業務和資產由李長榮化工接管,以提升在塑膠和化工製品市場的競爭力。此併購案的完成,讓李長榮化工得以擴大在相關產業的布局與市佔率。 |
097/03/01 | 億豐 | 9915 | |||
097/01/31 | 鼎新 | 2447 | 私募基金華生資本旗下鼎華投資以47.55元每股全面收購 | 已停止營運 | 鼎新於2007年下市,當時華生資本透過旗下的鼎華投資以每股47.55元的價格收購鼎新電腦的股權,並最終持有過半股權後,將鼎新私有化並退出台股。此收購旨在提高經營團隊持股,簡化決策流程並加速東南亞市場的佈局。下市後,鼎新整合資源以利於國際擴展 |
097/01/14 | 雅新實業 | 2418 | 雅新實業因財報不實、虛增營收於2007年申請破產,並在2009年6月11日裁定破產。 | 已停止營運 | 雅新實業於2007年因財報造假被查出,虛增209億元營收,導致公司聲譽受損,最終進入破產程序。這起事件引發了金融監管機構的強烈關注,並導致公司的主要負責人被起訴。雅新在2009年正式宣布破產,結束了長期以來的經營 |
097/01/10 | 奇普仕 | 3020 | 被美商艾睿電子 (Arrow Electronics) 收購並完成股份轉換 | 已停止營運 | 奇普仕於2008年下市,原因是美國艾睿電子公司透過子公司公開收購奇普仕的全部股份,以每股22.5元的價格成功併購奇普仕。完成收購後,奇普仕成為Arrow Electronics的全資子公司,並從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下市。艾睿的收購目的是整合奇普仕的IC元件和電子設備代理資源,以增強其在台灣和亞洲市場的業務佈局。 |
097/01/01 | 復盛 | 1520 | 因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私募基金收購並私有化 | 仍在營運,專注於壓縮機和精密機械製造 | 復盛於2008年1月1日下市,當時由橡樹資本以私募方式收購並私有化,這一舉措幫助復盛進行資源整合並提升其國際市場競爭力。下市後,復盛持續運營,專注於壓縮機和精密機械市場的拓展與創新 |
096/12/28 | 致伸 | 2336 | 因產業變遷與經營挑戰,私募基金收購私有化 | 仍在營運,並轉型專注於物聯網和車用電子等高科技領域 | 致伸科技於2007年下市,當時由私募基金支持進行私有化,以利企業重組並應對產業競爭壓力。下市後,致伸致力於物聯網、車用電子和聲學產品的技術發展,以提升全球競爭力 |
096/12/24 | 和立 | 2479 | 因債務違約與資金周轉困難,最終遭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和立在2007年因資金周轉問題及債務違約而出現財務困境,並遭到彰銀凍結帳戶,導致跳票事件。這些財務問題引發更深層的經營危機,和立無法擺脫負債壓力,最終遭主管機關強制下市 |
096/10/20 | 建台水泥 | 1107 | 因經營困難及市場需求衰退選擇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建台水泥於2007年下市,主要原因為經營困難及台灣水泥市場需求下滑。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及經濟環境的變化,建台水泥無法維持穩定的財務狀況,最終選擇申請下市 |
096/10/20 | 鼎營 | 3053 | 因經營困難與財務狀況不佳而申請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鼎營於2007年下市,主要原因是長期經營壓力與財務狀況惡化,未能維持穩定的營收和盈利。面對資金周轉問題,無法持續經營,最終選擇向主管機關申請下市並停止營運 |
096/10/15 | 台灣日光燈 | 1601 | 因長期財務不佳、違規未提交財報,被強制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台灣日光燈於2007年10月因多次違規未提交財務報表,加上長期經營不善,遭台灣證券交易所強制要求下市。該公司持續面臨財務困境及多起掏空案,使得投資者利益受損嚴重,最終無法再維持上市資格 |
096/08/21 | 崇貿 | 6280 | 被快捷半導體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以每股93元收購並私有化 | 已停止營運 | 崇貿於2007年8月21日下市,當時美國快捷半導體旗下的子公司以每股93元收購崇貿所有股票。此次收購旨在整合技術資源並提升快捷在IC設計領域的競爭力。合併後,崇貿停止營運並成為快捷半導體的全資子公司 |
096/07/30 | 力信 | 2469 | 合併至光寶科技,轉為全資子公司 | 仍在營運 | 力信於2007年被光寶科技合併,光寶透過股份轉換的方式取得力信的全部股權,將其納為全資子公司。此次併購的主要目的是擴大光寶科技在電源供應器和液晶顯示器電源市場的佔有率,並加強產品供應鏈整合與市場競爭力。合併後,力信在光寶的支援下持續擴展電源管理相關業務,並保持運營 |
096/06/20 | 碧悠電子 | 2333 | 財務報告淨值為負數,申請終止上市 | 已停止營運 | 碧悠電子於2007年6月20日終止上市,因為其財務報告顯示淨值為負數,無法滿足上市公司的財務要求,依照證券交易法的規定,最終向主管機關申請終止上市。該公司的負債問題導致無法清償,並在同年向法院聲請破產,成為台灣金融市場中的一個案例 |
096/06/20 | 遠茂 | 3142 | 財務報告淨值為負數,申請終止上市 | 已停止營運 | 遠茂於2007年6月20日下市,主要是因為其財務報告顯示淨值為負數,無法滿足上市要求,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法的規定,該公司被迫申請終止上市。公司在此之前曾經面臨應收帳款問題,且有部分客戶拖欠款項,加上整體市場環境不佳,最終導致營運困難和資金周轉問題,最終無法繼續營運 |
096/06/20 | 中華商銀 | 2831 | 因財務問題於2008年被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接管 | 已停止營運 | 中華商銀於2007年1月因母公司力霸企業的財務危機而開始出現問題,隨後爆發擠兌,導致2008年3月29日被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接管。接管後,該行的資產和負債被移轉至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並最終結束獨立營運。中華商銀的歷史與台灣的金融改革密切相關,這起事件也成為金融市場中重要的警示案例 |
096/04/30 | 中聯信託 | 2827 | 因財務嚴重惡化及持續虧損,帳面淨值呈負數,遭金管會接管並下市 | 已結束營運,由國泰世華銀行併購資產 | 中聯信託因長期虧損導致財務狀況惡化,金管會在2007年3月底指派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接管該公司,並由台灣銀行代為管理。同年4月30日,中聯信託股票正式下市,之後其資產於公開標售後併入國泰世華銀行 |
096/04/13 | 綠點 | 3007 | 因併入台灣捷普科技公司而下市 | 成為捷普科技的一部分,持續營運 | 綠點科技原本專注於生產塑膠機殼及相關零件。2007年,捷普科技(Jabil Inc.)以每股109元收購綠點,並於4月13日完成併購,綠點股票正式下市。併購後,綠點的業務整合進捷普科技體系,並持續其塑膠成型及通訊零件製造業務 |
096/04/11 | 嘉新食化 | 1207 | 因未履行金融機構往來義務,遭台灣證券交易所依規定終止上市 | 停止營運 | 嘉新食化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食品和化纖相關業務。然而,由於違反金融機構往來義務,該公司於2007年4月11日被台灣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當時,公司無法達成恢復條件,因此未能重新申請上櫃 |
096/04/11 | 中國力霸 | 9801 | 因財務危機及長期虧損,法院裁定進行重整程序,且無法支付債務,最終遭到台灣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 | 停止營運 | 中國力霸在2007年因負債累積超過400億元,並且面臨財務危機,向法院聲請重整與緊急處分。由於未能完成財務重整且持續虧損,證交所在同年4月11日正式將其終止上市 |
096/04/02 | 元京證 | 6004 | 因與復華金控合併,進行股份轉換並下市 | 併入復華金控,持續營運 | 元京證於2007年3月20日因與復華金控合併而下市。此合併案獲得金管會批准,元京證的股票以每股換復華金控的1.615股轉換。合併後,復華金控成為台灣第五大金融控股公司,以證券業務為主體,資本額達到831億元,並計劃將部分資金投入銀行及海外業務 |
096/03/19 | 鼎大興業 | 2410 | 因財務困難與經營不善,股票停止交易並下市 | 停止營運 | 鼎大興業由於財務狀況持續惡化,無法解決營運問題,導致其股票在2007年被迫終止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交易。這家公司自下市後便未恢復運作,現已停止營運 |
096/03/12 | 德寶營造 | 2523 | 因長期財務虧損和營運不善,股票最終停止交易並下市 | 停止營運 | 德寶營造因無法改善其財務狀況,虧損持續惡化,最終於2007年被台灣證券交易所停止交易並下市。此後,德寶營造並未恢復上市,且已停止所有營運活動 |
096/03/01 | 元砷 | 3214 | 因資金周轉困難及財務危機,最終無法持續營運而下市 | 停止營運 | 元砷主要業務為發光二極體(LED)磊晶片和晶粒的研發與製造,但由於財務狀況惡化,無法維持穩定的資金流,導致其在2007年退出市場,停止股票交易和營運 |
096/01/18 | 新竹商銀 | 2807 | 合併至其他銀行 | 已停止營運 | 新竹商銀在2007年1月18日下市,並於隨後的合併過程中被整併至其他金融機構,具體細節未公開。該銀行曾經在新竹地區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合併後原有的業務和客戶資源被納入更大的銀行體系中,繼續提供服務,但不再以獨立銀行的形式存在 |
096/01/01 | 精業 | 2343 | 因與精誠資訊合併而下市 | 併入精誠資訊,持續營運 | 精業於2007年1月1日正式與精誠資訊合併,該合併計畫是兩家公司間的戰略重組,目的是擴大資訊服務業的市場規模。合併後,精業結束其上市身份,並併入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SYSTEX Corporation),繼續以精誠的品牌經營相關資訊服務 |
095/12/19 | 台東企銀 | 2811 | 因掏空案及財務惡化,無法繼續經營 | 停止營運 | 台東企銀是台東地區的傳統銀行,成立以服務在地居民為主。然而,隨著游淮銀等高層涉嫌掏空資產,導致銀行財務狀況嚴重惡化。最終在2006年年底遭到金管會處分下市,並結束營運,留下的資金缺口和信用危機使其難以復業 |
095/12/01 | 普立爾 | 2394 | 併入鴻海,成為其子公司 | 仍在營運 | 普立爾於2006年12月1日下市,因其與鴻海科技集團完成合併,成為鴻海的子公司。這次合併旨在透過資源整合提升市場競爭力,並使普立爾在數位相機及手機鏡頭模組領域增強產能。合併後,普立爾作為鴻海的一部分,專注於電子消費品的生產,並計劃在全球市場中獲得更大的市場佔有 |
095/10/24 | 友立資 | 2487 | 與英特維合併,成為該公司的子公司 | 已停止營運 | 友立資於2006年10月24日宣布與美商英特維(InterVideo)合併,並於當年完成下市手續。合併後,友立資成為英特維旗下的一部分,專注於多媒體軟體的開發與銷售。合併使友立資能夠利用英特維的資源,擴展其產品線及市場占有率。最終,友立資於2007年正式結束獨立運作,並成為英特維的營運品牌之一 |
095/10/01 | 廣輝 | 3012 | 與友達合併,成為新友達的一部分 | 已停止營運 | 廣輝於2006年10月1日與友達光電進行合併,成為新友達光電的一部分。這次合併的目的在於整合兩家公司在顯示器市場的資源與技術,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合併後,廣輝的業務被整合入友達光電的運營體系中,並不再以獨立公司形式存在。廣輝的合併是當時台灣面板產業的重要轉折點之一,顯示出市場集中化的趨勢 |
095/09/14 | 中央產保 | 2825 | 併入其他保險公司 | 已停止營運 | 中央產保在2006年因財務困難和市場環境變化,選擇與其他保險公司進行合併,從而結束了獨立運營的狀態。此舉是為了提高效率及應對競爭壓力,使合併後的公司能夠提供更具競爭力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料 |
095/08/08 | 羅馬磁磚 | 1807 | 已停止營運 | ||
095/07/12 | 清三電子 | 2335 | 財務困難、無法清償債務,宣布倒閉 | 已停止營運 | 清三電子曾主要從事雙面及多層印刷電路板 (PCB) 的製造與銷售,並在該領域擁有一定的市場地位。然而,由於長期的財務壓力,公司於2006年至2007年間宣布倒閉,其負債未能清償完畢,導致股東及債權人難以討回欠款。倒閉後,公司的電話號碼被取消,廠址也被查封 |
095/07/12 | 鴻運電子 | 2378 | 因創始人去世及財務困難無預警倒閉 | 已停止營運 | 鴻運電子是一家位於基隆的大武崙工業區公司,因創始人去世後財務逐漸惡化,最終於2006年6月無預警宣布倒閉。公司積欠約500萬元薪資,並未提供員工資遣費。為保護廠內設備,約12名員工開始日夜輪班留守工廠,以防止資方私自搬走機台。勞工持續訴訟追討欠薪,但因法律程序漫長,這些員工已在廠房留守一年 |
095/06/26 | 中興紡織 | 1408 | 因財務槓桿過高及資金周轉不良,最終因無法處理的債務而下市 | 仍在營運,現以生產為主 | 中興紡織曾是台灣知名紡織企業之一,業務涵蓋紡織、百貨等領域,並擁有品牌「三槍牌」的商務內衣。由於急速擴張導致資金問題,公司無法償還債務,被迫下市。目前,中興紡織仍繼續營運,以生產聚酯和加工絲為主,並維持部分品牌業務 |
095/06/26 | 亞瑟科技 | 2326 | 因財務狀況惡化及經營問題,最終被證交所進行全額交割並下市 | 停止營運 | 亞瑟科技主要業務涵蓋電腦通訊、網路產品等領域。然而,因財務表現欠佳,公司無法持續公開交易,於2006年6月26日被證交所要求全額交割並下市。公司最終結束營運,不再進行公開交易 |
095/05/10 | 陞技電腦 | 2407 | 財務問題、內控弊案,改名欣煜科技並更換經營模式 | 以欣煜科技名義營運 | 陞技電腦成立於1989年,曾是臺灣知名的主機板製造商。然而,2002年起,公司因產品品質問題、內部控制弊案及財務報告不實等原因,面臨重大經營危機。此後,陞技的內部高層更被指控涉及資產挪用及內線交易,使得公司信譽和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2006年,陞技將主要業務及品牌出售給環茂科技,並更名為欣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分銷電子元件和通訊設備 |
095/05/01 | 農民銀行 | 2822 | 金融整合政策,與合作金庫銀行合併 | 停止營運,資產轉移至合作金庫 | 中國農民銀行成立於1935年,最初旨在促進農業金融並提供農村資金貸款支持。隨著政府政策調整,農銀成為台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軍方與情報單位的金融業務。2006年,為響應金融改革,農銀與合作金庫銀行合併,後者成為存續公司,並更名為「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合併後的合作金庫在台灣市場擁有廣泛的分行網絡與顯著的資產規模 |
095/03/01 | 亞旭電腦 | 2366 | 與華碩合併,成為華碩100%持股子公司 | 停止獨立營運,成為華碩子公司 | 亞旭電腦創立於1989年,專注於網路通訊及電腦周邊產品,曾是華碩集團的附屬公司。隨著市場需求變化,亞旭電腦的營運績效面臨挑戰,虧損成為母公司華碩的負擔。2005年12月,華碩與亞旭的股東會通過合併案,以7股亞旭股票兌換1股華碩的比例合併。亞旭從此成為華碩100%持股的子公司,於2006年3月1日正式完成換股並下市。合併後,華碩藉由亞旭的網通技術擴大其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
095/02/07 | 昱成科技 | 2533 | 因經營虧損及市場需求下降停止上市 | 已停止營運,退出資本市場 | 昱成科技主要從事電子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電子零組件等。然而隨著市場需求減少,該公司逐漸無法保持競爭力,並面臨經營虧損,最終在2006年宣布退出市場並停止交易。由於資金壓力及產品需求萎縮,昱成未能成功轉型,最終選擇下市 |
094/12/30 | 國聯光電 | 2422 | 與晶元光電合併,成為晶元光電子公司 | 停止獨立營運,併入晶元光電 | 國聯光電曾是台灣主要的LED磊晶片製造商,專注於磷砷化鎵和高亮度LED技術。2005年,晶元光電決定併購國聯光電,合併換股比例為2.24股國聯光電股票兌換1股晶元光電股票。合併後,國聯光電成為晶元的全資子公司,正式退出資本市場。合併的主要原因在於整合兩家公司技術及資源,提升在LED產業的競爭力,並透過規模經濟降低製造成本 |
094/12/26 | 台北商銀 | 2808 | 與建華商業銀行合併,存續公司更名為永豐商業銀行 | 已停止獨立營運,併入永豐商業銀行 | 台北國際商業銀行,常稱為北商銀,於1948年成立,並以中小企業服務為重點。2006年,為整合資源和增強市場競爭力,北商銀與建華商業銀行進行合併。合併後,存續公司更名為「永豐商業銀行」,並成為永豐金融控股公司的一部分。合併後,北商銀的資產和業務正式整合至永豐商業銀行旗下,從此退出台灣金融市場 |
094/11/13 | 宏傳 | 3039 | 會計報告問題及資金流向不明,遭揭露疑似掏空資金 | 已停止營運 | 宏傳因2004年會計報告不實,涉及財務漏洞且資金流向不明,尤其是在購買廠房時出現不合常理的資金安排,引發掏空公司資產的疑慮。前董事長及特助被指控涉嫌透過虛擬帳戶進行資金挪用,使公司財務遭到重創。隨後,公司因無法在規定期限內提交季報,證交所決定將宏傳停牌並終止其股票交易 |
094/11/09 | 世平興業 | 2416 | 與品佳公司合併成立大聯大控股,進行股份轉換並同時下市 | 仍在營運,成為大聯大控股旗下子公司 | 世平興業為台灣IC通路的領先企業,2005年與品佳公司(2470)合併,成立「大聯大投資控股公司」,雙方依約進行股份轉換並在同年9月1日下市。此次合併旨在整合資源,提高在全球IC通路市場的競爭力,合併後的大聯大控股公司致力於成為全球前三大IC通路商之一。 |
094/11/09 | 品佳 | 2470 | 仍在營運,成為大聯大控股旗下子公司 | 仍在營運,為大聯大控股旗下子公司 | 品佳公司專注於IC零組件代理業務,2005年與IC通路龍頭世平興業(2416)合併,共同組建「大聯大投資控股公司」。這次合併是台灣IC通路業界首次透過合併組成控股公司,目標是整合資源並增強競爭力。合併後,品佳和世平以各自的股份按比例轉換成大聯大控股的股份,並於2005年9月1日正式下市,成為大聯大控股旗下的成員 |
094/11/07 | 銳普 | 6132 | 涉嫌資金掏空與假私募交易,引發投資人信心危機 | 已停止營運 | 銳普公司主要經營電源供應器業務,但在2005年因涉嫌透過假私募進行資金掏空,造成股價暴跌。這些金融不當操作引起投資人的強烈質疑,最終導致公司被停牌並退出市場。該事件後,銳普成為市場上的警示案例,引發了對電子股及軟體股的嚴格檢視 |
094/10/30 | 世昕企業 | 2389 | 因市場需求下降與財務困難停止營運 | 已停止營運 | 世昕企業成立於1999年,最初專注於電容器製造,但隨著市場需求減少與資金問題加劇,公司逐步陷入經營困境。2005年,由於持續虧損無法支撐運營,世昕企業決定退出市場並停止交易。隨後公司未能提出有效的營運改善計劃,最終退出台灣股市 |
094/10/28 | 中日國際 | 1212 | |||
094/10/04 | 津津 | 1204 | 董事長涉嫌掏空公司資產,引發財務危機而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津津以蘆筍汁等食品聞名,但在2005年公司爆發財務危機,主要原因是董事長涉嫌掏空公司資產,導致資金缺口,最終無法繼續營運而下市。該事件影響了公司在市場上的聲譽,並引發了股東與投資人的信任危機,使公司不得不退出股票市場 |
094/10/04 | 合發興業 | 1306 | 因未能如期提交財報及財務困難而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合發興業主要經營合成皮革產品,但在2005年因未能如期提交財報,再加上長期財務困難,最終被證交所決定停止其上市交易。該公司在當時的財務狀況顯示高負債比例,營運能力下降,且無法償還債務,導致其被迫退出資本市場。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合發無法成功轉型,使得公司無力應對競爭壓力,最終選擇下市 |
094/09/01 | 匯僑工業 | 2370 | 因合併為華新科技子公司進行股份轉換並下市 | 停止獨立營運,併入華新科技 | 匯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製造電子零組件和陶瓷電容等產品,於2005年被華新科技併購,成為其全資子公司。合併過程中,匯僑工業股票按2股匯僑兌換1股華新科技的比例進行股份轉換。此合併決策旨在增強華新科技在電子零組件領域的市場競爭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從而優化產品線並加強營運表現。自合併生效後,匯僑工業從台灣證交所下市 |
094/07/05 | 新藝纖維 | 1450 | 因淨值轉負數而未達上市要求 | 已停止營運 | 新藝纖維主要從事化纖製品,但由於市場需求的減少及財務壓力,公司的財報顯示出淨值變為負數,無法符合台灣證交所的上市標準,因此於2005年6月13日終止上市。此事件反映了當時部分傳統產業面臨的經營困難,也揭示了該公司在財務上的長期挑戰,最終導致退出市場 |
094/07/05 | 東雲 | 1462 | 因財務狀況惡化,首季淨值為負,無法維持上市資格 | 已停止營運 | 東雲主要從事聚酯絲及化纖相關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但隨著市場需求下降及公司經營困難,財務狀況迅速惡化。2005年,其財報顯示淨值轉為負數,無法符合台灣證交所的上市標準,最終在6月13日停止上市。此次事件顯示該公司長期累積的經營壓力以及面對市場萎縮時的挑戰,導致其無法維持正常運營 |
094/07/05 | 佳錄 | 2318 | 因財務狀況不佳且淨值為負,無法維持上市資格 | 已停止營運 | 佳錄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儲存媒體生產,但在2005年因財務狀況惡化,季報顯示淨值轉為負數,導致不符合上市要求。台灣證交所於當年6月公告其股票將於6月13日終止上市,反映出佳錄在當時面臨的經營困難及無法支撐財務壓力的挑戰 |
094/06/20 | 欣錩國際 | 9936 | 財務不穩,面臨內線交易疑慮 | 已停止營運 | 欣錩國際以生產通訊設備及電子產品為主,但在2005年因財務狀況不穩並遭遇內部管理問題,牽涉內線交易疑慮,最終被台灣證交所下市。該事件引發了投資者的信任危機,投保中心接手相關的股東求償案件。此後,欣錩未能恢復市場交易,並退出了資本市場 |
094/06/13 | 中信 | 2902 | 因淨值持續為負,依證交所規定下市 | 已結束上市交易 | 中信因連續季度報告顯示淨值為負,未達證交所財務要求,被公告於2005年6月13日下市。此決策是基於當時財務狀況不穩定,公司難以改善經營,因此證交所依法終止其股票交易 |
094/05/03 | 台灣電路 | 2435 | 因財務問題和市場需求不足,選擇下市 | 已結束營運 | 台灣電路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台股的熱門傳產股之一,但因經營問題導致資金周轉困難。公司在市場需求下降的背景下,無法成功轉型,最終因財務問題在2004年決定下市。隨後,公司未能有效完成重整或找到投資者支持,因此最終停止營運 |
094/03/21 | 益鼎光電 | 2544 | 面臨財務困難與市場競爭激烈,最終無法持續營運而下市 | 已結束營運 | 益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光電產品和電子元件的製造,曾一度專注於光碟機等光電業務。然而,由於市場需求下滑及營運資金短缺,益鼎光電逐漸陷入財務危機,最終在2004年選擇下市並結束營運。此後,公司未能成功重組,停止了所有業務活動 |
094/01/05 | 寶祥實業 | 2525 | 財務表現不佳,營運困難,最終停止交易並下市 | 停止營運 | 寶祥實業主要經營建設相關業務,然而在2005年初,由於其財務狀況不穩定且表現持續低迷,無法符合上市公司要求,最終於2005年1月5日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並停止營運 |
093/12/16 | 新企 | 1534 | 未能按時提交季報,且財務狀況不佳,股票被停止交易 | 停止營運 | 新企電子工程在2004年因未提交季報且資金狀況惡化而被列為拒絕往來戶,導致股票交易於同年12月16日停止。新企電子工程最終無法改善財務情況,停止營運,並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 |
093/12/16 | 皇統 | 2490 | 未依時提交財報,且公司財務狀況不佳,股票遭停止交易 | 停止營運 | 004年,皇統科技因未按時提交財報且公司淨值已為負數,未能符合上市公司財務要求,股票在2004年10月14日被停止交易並於同年12月16日下市。該公司最終停止營運,無法再於台灣證券交易所進行公開交易 |
093/11/15 | 協和 | 3001 | |||
093/09/08 | 博達科技 | 2398 | 因高層掏空資金和財務造假,聲請破產重整並下市 | 已結束營運 | 博達科技因管理層掏空公司資金並偽造財務報告,遭受重大財務危機。2004年,博達因無法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務而申請破產重整,隨後停止股票交易。案件中,博達透過虛構的海外銷售和循環交易虛增營收,掩蓋公司實際財務困境,使投資者遭受損失。前董事長葉素菲最終被判刑服刑,博達科技隨後停止營運 |
093/08/30 | 大眾電腦 | 2319 | 面臨市場變遷和財務壓力,改組為大眾控股公司並下市 | 已轉型為大眾控股公司,持續營運 | 大眾電腦在1990年代曾是台灣PC產業的領軍企業之一,但進入2000年代後,由於產業競爭激烈以及策略決策失誤,公司營運逐漸惡化,面臨財務壓力。為了重振公司,大眾電腦於2004年進行公司結構重組,下市並轉型為大眾控股公司,重新聚焦於車用電子和物聯網領域。轉型後,大眾控股持續深耕車用電子市場,逐漸恢復穩定發展 |
093/07/07 | 惠勝實業 | 1224 | 由於財務困難與經營挑戰,最終決定下市 | 已結束營運 | 惠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從事建材相關業務,但因市場需求減少和經營財務壓力,公司無法持續穩定營運。2004年7月,惠勝選擇下市並進行資產清算結束營運。公司在面臨長期競爭壓力後,無法找到有效的重整策略,最終退出市場 |
093/04/28 | 嘉新畜產 | 1458 | 因財務困難和市場需求不足,選擇結束上市 | 已結束營運 | 嘉新畜產股份有限公司因遭遇長期的財務壓力及市場需求減少,最終決定結束在台灣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該公司在面臨無法扭轉的經營挑戰後,於2004年4月28日終止股票交易,並進行清算程序。根據報導,與其共同下市的還有太平洋電纜,這些公司的下市主要是為了減少持續經營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
093/04/28 | 太平洋電纜太平洋電線電纜股價 | 1602 | 爆發財務掏空案,經營不善後重組並下市 | 仍在營運,並專注於電線電纜業務 | 太平洋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太電)是台灣歷史悠久的電線電纜公司,成立於1950年。然而,在2003年公司遭遇嚴重的財務問題,爆出管理層掏空超過新台幣200億元的虧損,對經營造成重大影響,最終於2004年選擇下市並進行重組。儘管下市,太電持續在電線電纜領域運營,通過整併生產線、專注於電力和通信線材的開發,逐步恢復市場競爭力。現今,太電依然為多家大型企業及政府項目提供電纜產品和服務 |
093/04/01 | 國碁電子 | 2386 | 因經營策略轉型與市場需求調整,選擇下市並重整資產 | 已結束營運 | 國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電子產品的開發和製造,然而,由於全球電子市場的競爭激烈以及策略性決策調整,公司選擇在2004年下市,並集中資源進行資產重組和業務轉型。最終,公司未能恢復競爭優勢,停止了在公開市場的營運活動,並完成結算程序 |
093/03/15 | 臺芳開發 | 1228 | 業務轉型與經營狀況不佳,終止股票上市交易 | 不再營運 | 臺芳開發股份有限公司(Tai Fong Development Co., Ltd.)在2004年3月15日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主要原因包括經營不善、財務狀況惡化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當時,公司面臨資金短缺與持續虧損的壓力,難以維持正常的營運。因此,決定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並開始進行業務結束程序。由於市場變遷和營運方向不確定,臺芳開發無法成功轉型或重組,最終在完成清算程序後停止所有業務,並完全結束營運。 |
092/11/12 | 寶成建設 | 2512 | 業務重整及財務壓力,轉向資產重組並下市 | 不再營運 | 寶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Pao Chen Construction Co., Ltd.)在2003年11月12日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主要原因為公司財務壓力增大,負債高企。由於面臨激烈的建築業市場競爭,公司無法實現有效的獲利,最終進行了資產重組,並決定下市以便集中精力處理資產問題。經歷了數次重整無法成功扭轉虧損局面後,公司在下市後不久結束營運,並進行了資產清算程序。 |
092/11/10 | 華隆 | 1407 | 公司財務危機,資產清算後結束營運 | 不再營運 | 華隆股份有限公司(Hwa Long Co., Ltd.)在2003年11月10日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原因是公司陷入財務危機,債務無法償還。華隆曾試圖通過多項重整計畫來挽救業務,但由於資金來源枯竭,無法扭轉長期虧損的情勢,最終決定進行資產清算,並結束公司營運。在清算完成後,華隆不再持續任何業務,已徹底停止營運。 |
092/09/30 | 台安電機 | 1510 | 公司財務狀況惡化,決定下市並進行重整 | 已結束營運 | 台安電機股份有限公司(Tai An Electric Co., Ltd.)於2003年9月30日下市,主要原因是面臨財務困境,難以持續資金流動性。儘管公司嘗試引入外部資金和進行業務重整,但未能達成有效的營運恢復計畫,最終於下市後停止所有營運。在經過資產清算與員工安置後,台安電機全面結束了公司業務。 |
092/09/30 | 萬通銀行 | 2828 | 業務合併與市場整合,併入台灣中小企業銀行 | 不再獨立營運,已併入台灣中小企業銀行 | 萬通銀行(Grand Commercial Bank)於2003年9月30日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主要原因是受到市場整合影響,與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合併。當時,台灣金融業面臨市場重整,透過合併來增強競爭力,降低運營成本。經過合併後,萬通銀行的業務、資產及客戶服務由台灣中小企業銀行接管,銀行原有品牌正式停止獨立營運。 |
092/08/15 | 華南產保 | 2848 | 集團重組,合併入母公司華南銀行 | 不再獨立營運,現為華南銀行旗下事業單位 | 華南產物保險(Hua Nan Property Insurance Co., Ltd.)於2003年8月15日下市,這是華南銀行集團重組計畫的一部分。為了整合保險與銀行資源,提高業務運營效率,華南產保與母公司華南銀行進行合併。 |
092/06/18 | 南方 | 2445 | 市場競爭激烈及營運表現不佳,終止上市 | 已結束營運 | 南方股份有限公司(Southern Corp.)下市的主要原因是經營困難及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公司無法持續盈利。公司面臨成本壓力與市場需求下降,無法完成有效的重整,最終在2003年6月選擇結束營運。 這些公司的下市主要源於內部管理及市場外部壓力所致,當時市場上許多公司受到相似的經營挑戰。 |
092/06/18 | 久津實業 | 1221 | 股票交易未結清與財務不穩,最終結束營運 | 已結束營運 | 久津實業(Chou Chin Industrial Co., Ltd.)因財務問題和股票結算不清而面臨壓力,最終於2003年6月18日下市。此公司在2003年初的交易違約,與高層涉嫌內部交易及挪用資金相關,導致市場信任度下降,並引發財務危機。久津試圖進行重整,但未能扭轉財務狀況,最終選擇結束營運並進行清算 |
092/06/03 | 宏總建設 | 2521 | 財務困難及市場競爭激烈,最終清算並下市 | 已結束營運 | 宏總建設股份有限公司(Hong Chung Construction Co., Ltd.)於2003年6月3日下市,主要原因是公司面臨資金壓力及市場競爭加劇。儘管宏總嘗試進行財務重整來改善經營狀況,然而,持續的財務困難使得公司無法再維持正常運營,因此選擇下市並開始清算流程。公司下市後,無其他跡象顯示其繼續營運 |
092/05/06 | 民興國際 | 1422 | 營運困難和財務壓力,選擇結束上市並進行清算 | 已結束營運 | 民興國際股份有限公司(Maxim International Corp.)在2003年5月6日下市,主要原因是財務狀況不佳和經營困難。該公司專注於紡織品與建築開發等業務,因市場競爭激烈及財務壓力,公司最終無法持續經營,選擇結束上市並進行清算程序 |
092/04/23 | 長億實業 | 2518 | 經營不善,選擇結束營運進行清算 | 已結束營運 | 長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Chang Yi Industrial Co., Ltd.)於2003年4月23日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因公司經營狀況欠佳,長期虧損且無法實現穩定獲利,最終選擇結束營運並進行清算程序。在下市後,長億實業結束了所有的營運業務,並清算資產來償還負債。 |
092/01/22 | 長谷科技 | 2517 | 業務縮減及經營不善,選擇結束營運 | 已結束營運 | |
092/01/09 | 源益農畜 | 1222 | 財務狀況惡化和經營困難,導致資產重整及下市 | 已結束營運 | 源益農畜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冷凍加工和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但由於公司面臨財務困難和市場競爭加劇,最終選擇下市進行清算。長期的資金壓力及競爭環境使得公司無法達成有效的財務重整,因此在2003年停止上市並結束營運 |
092/01/08 | 友力工業 | 2005 | 由於財務困難及經營不善,選擇下市並進行清算 | 已結束營運 | 友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因財務問題和市場競爭激烈,無法維持穩定經營,最終在2003年1月8日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隨後進行資產清算。面對市場挑戰與資金壓力,公司無法完成有效重整,故選擇結束營運 |
092/01/02 | 第一銀行 | 2802 | 轉型為第一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進行股份轉換並下市 | 仍在營運,現為第一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 | 第一銀行於2003年進行企業重組,成立第一金融控股公司(First Financial Holding Co., Ltd.),以整合旗下金融服務。這次重組將第一銀行作為控股公司主體,通過股份轉換,成為新成立的第一金控(2892)全資子公司並掛牌上市。重組後,第一銀行保留其品牌並繼續營運,並藉由母公司資源支持持續拓展國際市場。目前,第一銀行積極發展亞太區域網絡並增加金融服務的多元性 |
091/12/31 | 中國商銀 | 2806 | 併入兆豐金控,進行組織整併 | 仍在營運 | 中國商銀於91年底下市後,被兆豐金控併購並納入其體系中,轉型為兆豐銀行的一部分,以達成更全面的金融服務佈局。 |
091/12/31 | 中國產險 | 2819 | 被兆豐金控併購後轉型 | 仍在營運 | 中國產險在下市後被納入兆豐金控旗下,作為其產險業務的子公司,提供更廣泛的保險服務。 |
091/12/23 | 台北銀行 | 2830 | 併入富邦金控,轉型成富邦銀行 | 仍在營運 | 台北銀行於91年底與富邦金控進行合併,成為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銀行,繼續提供金融服務並擴展業務版圖。 |
091/12/18 | 世華銀行 | 2826 | 加入國泰金融控股公司,後與國泰銀行合併 | 仍在營運 | 世華銀行於2002年12月18日下市並加入國泰金融控股公司。隨後在2003年10月27日,世華銀行與國泰銀行完成合併,合併後的存續公司名為「國泰世華銀行」,延續世華銀行的業務和金融代號。該合併旨在整合資源,擴大金融業務的競爭力,並強化國泰金控在金融市場的地位 |
091/11/08 | 新燕實業 | 1431 | 公司財務困難,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新燕實業因長期財務問題無法維持營運,最終破產清算,結束其營運。 |
091/11/08 | 誠洲 | 2304 | 財務問題導致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誠洲因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無法持續營運,最終宣告破產清算。 |
091/11/08 | 三采建設 | 2531 | 財務狀況不佳,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三采建設因財務狀況惡化,無法償還債務,最終破產清算並結束公司業務。 |
091/11/04 | 旭麗 | 2310 | 財務困難,宣告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旭麗因長期財務困境,最終宣告破產清算,結束營運。 |
091/11/04 | 致福 | 2322 | 財務困難導致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致福公司在財務狀況惡化的情況下,無法繼續營運,進行破產清算。 |
091/11/04 | 光寶電子 | 2301 | 組織重整,改組為光寶科技公司 | 仍在營運 | 光寶電子於91年進行組織重整,改組為光寶科技,繼續在電子科技領域提供服務。 |
091/11/01 | 立榮海運 | 2604 | 財務困難,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立榮海運因財務困難無法支撐營運,選擇破產清算並結束公司業務。 |
091/09/16 | 立大農畜 | 1226 | 財務狀況惡化,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立大農畜因財務狀況惡化,無法維持營運,最終選擇破產清算。 |
091/08/22 | 中興票券 | 2814 | 被併入其他金融公司進行重整 | 已停止營運 | 中興票券於91年與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合併,重整其金融服務並結束獨立營運。 |
091/08/01 | 亞太銀行 | 2843 | 被併入其他銀行,進行組織重整 | 已停止營運 | 亞太銀行經營狀況欠佳,最終被其他金融機構併購,結束獨立營運。 |
091/05/17 | 中國信託 | 2815 | 重整後併入中國信託金控 | 仍在營運 | 中國信託在下市後進行組織重整,納入中國信託金控,成為其金融業務的一部分,繼續營運。 |
091/05/09 | 華信銀行 | 2839 | 與建弘證券合組成建華金融控股,後改名為永豐金控 | 仍在營運 | 華信銀行於2002年5月9日與建弘證券進行股份轉換,成立建華金融控股,這是台灣首例銀行與證券業的異業結合。2006年,建華金控更名為永豐金融控股,華信銀行也隨之改名為永豐銀行,並持續提供多元金融服務,包括信貸、投資、及企業融資等 |
091/04/22 | 匯通銀行 | 2835 | 被併入合作金庫商業銀行 | 已停止獨立營運 | 匯通銀行在2002年被併入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後者將匯通的業務資源整合,以擴大其在台灣的銀行服務版圖。匯通銀行在合併後停止了獨立的營運,其分行和客戶均納入合作金庫的網絡中,進一步強化合作金庫的國內市場佈局 |
091/04/17 | 名佳利金屬 | 2016 | 跟炒股有關導致後來下市 | 仍在營運 | 名佳利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2016)曾於1990年代上市,但因經營策略調整和財務結構需要,選擇在當時下市 |
091/04/17 | 順大裕 | 9932 | 涉及廣三集團財務掏空案,經營不善導致下市 | 已停止營運 | 順大裕股份有限公司是廣三集團旗下的一家公司。由於廣三集團總裁曾正仁涉及金融掏空案,利用公司資金進行違規貸款和炒作股票,導致公司財務出現嚴重危機。該事件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最終順大裕無法維持經營並於2002年下市。這場金融醜聞牽涉龐大金額,並對集團旗下的台中商業銀行產生連鎖反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
091/03/26 | 國際票券 | 2813 | 轉型併入國票金控 | 仍在營運 | 國際票券股份有限公司於2002年3月26日下市並併入國票金融控股(國票金控)。國際票券是一家專注於直接金融業務的公司,以票券金融服務為主。下市後,國際票券作為國票金控的子公司,繼續經營票券業務,並強化其市場競爭力與資金運作效率。該公司目前仍在國票金控旗下運營,專注於債券市場、拆借市場和其他直接金融業務,穩健的業務策略使其在台灣金融業中保持重要地位。 |
091/03/21 | 宏碁電腦 | 2306 | 企業分割並重組 | 仍在營運 | 宏碁電腦於2002年進行了業務重整和組織分割,將旗下的代工業務分離出來,形成今日的緯創資通(Wistron),而宏碁本身則專注於品牌電腦業務。這次分割是台灣科技業的創舉,讓宏碁能夠在品牌電腦領域專心發展,而緯創資通則成為專業的代工公司,繼續支援宏碁及其他企業的電子代工需求。此策略幫助宏碁在國際品牌市場上穩步成長,並奠定其在全球PC產業中的領導地位。宏碁品牌及其相關業務至今仍在全球市場上運營 |
091/02/19 | 新光人壽 | 2818 | 成立新光金控,轉為旗下子公司 | 仍在營運 | 新光人壽於2002年2月下市,併入新光金融控股(新光金控)後成為旗下主要壽險子公司。這一轉變是由於當時金融控股公司法的推動,新光人壽透過股份轉換成為新光金控的一部分,整合旗下壽險與金融服務,從而擴大其在台灣金融業的布局。目前,新光人壽專注於提供人壽、健康、投資型保險等多元化保險產品,並且是新光金控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
091/02/18 | 台新銀行 | 2844 | 併入台新金控並與大安銀行合併 | 仍在營運 | |
091/02/18 | 大安銀行 | 2829 | 併入台新金控並與台新銀行合併 | 已停止獨立營運 | 2002年2月18日,台新銀行和大安銀行透過股份轉換合併成立「台新金融控股公司」(台新金控),此舉為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制度改革的代表案例之一。合併後,台新銀行成為台新金控的子公司,並吸收大安銀行的業務資源,以提升銀行在市場的競爭力。台新銀行在合併後繼續擴展至多元金融服務,如網路銀行、國際分支機構,並逐漸成為台灣主要的商業銀行之一 |
091/02/04 | 復華證金 | 2821 | 納入元大金控 | 仍在營運 | 復華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復華證金)於2002年2月4日下市,並納入元大金融控股公司旗下,成為其主要證券金融子公司之一。復華證金以證券金融服務為核心,提供融資融券、轉融通等金融產品,並在合併後通過元大金控的資源,強化了在證券市場的服務能力。此後,復華證金持續在證券金融領域發展,擔保放款業務成為市場領先者,並且透過資源整合提升服務效率和風險控管能力 |
091/02/04 | 交通銀行 | 2824 | 與國際綜合證券共同成立交銀金融控股公司 | 已停止獨立營運 | 交通銀行於2002年2月4日透過股份轉換的方式,與國際綜合證券公司共同成立「交銀金融控股公司」(交銀金控),這是台灣在推動金融控股公司法後,銀行與證券公司組成的首批控股公司之一。隨後,交銀金控在2006年被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吸收合併,並以兆豐金控為統一品牌重新定位。合併後,交通銀行不再以獨立名義營運,但其資源和金融服務已整合至兆豐金控之下,並擴大其國內外金融服務版圖,特別是加強開發銀行業務與工業融資 |
091/01/28 | 玉山銀行 | 2840 | 併入玉山金融控股 | 仍在營運 | 玉山銀行在2002年1月28日下市,並成立玉山金融控股公司(玉山金控),進一步整合旗下的銀行、證券和票券金融業務,藉此提升經營效率與競爭力。這次重組使玉山銀行成為玉山金控的核心銀行部門,專注於商業銀行服務並拓展海外市場。目前,玉山銀行在台灣擁有多家分行,並持續擴展至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進一步擴大其國際影響力 |
091/01/17 | 尚德實業 | 1214 | 涉及內部股價炒作和財務管理問題 | 已停止營運 | 尚德實業因為在1990年代爆發股價炒作和經營權爭奪的醜聞,引發市場高度關注。該公司高層當時涉及多方的股票操縱和經營爭議,包括利用關係人炒高公司股價,後期財務狀況持續惡化,最終導致尚德於2002年被迫下市。該事件涉及數名股東及黑道勢力,並對公司聲譽和市場穩定造成負面影響,最終停止營運。該事件後來也成為台灣證券市場對上市公司財務監管的警示案例 |
091/01/17 | 高雄企銀 | 2810 | 因金融業重整合併,併入兆豐金融控股 | 已併入兆豐金控,仍在營運 | 高雄企銀於2002年因台灣金融業整併政策,併入兆豐金融控股,以整合資源和提升競爭力。合併後,高雄企銀不再作為獨立機構營運,而是成為兆豐金控旗下的重要金融業務單位之一。 |
091/01/17 | 中興銀行 | 2846 | 因違法放貸及財務問題,併入聯邦銀行 | 不再獨立營運,併入聯邦銀行 | 中興銀行因大規模違法放貸及掏空案導致財務困難,並於2002年併入聯邦銀行。此案在當時對台灣金融業造成極大影響,政府啟動救助行動,並將中興銀行併入聯邦銀行以保護存款人利益 |
091/01/17 | 美式家具 | 9913 | 因財務困難及經營不善,最終解散下市 | 已結束營運 | 美式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家具和竹、木製品的製造和銷售,但因財務問題和市場競爭激烈,無法維持營運。該公司於2011年開始停業,並在2013年正式解散,資產最終清算結束 |
090/12/31 | 中華開發 | 2804 | 重整組織,轉型為金融控股公司,納入中華開發金控 | 已停止營運 | 中華開發因應金融市場變化,決定進行組織重整,轉型為金融控股公司,並整合為開發金控旗下子公司,專注於資產管理和金融服務,提升競爭力。 |
090/12/31 | 國泰人壽 | 2805 | 被國泰金控併購後轉型為壽險業務子公司 | 仍在營運 | 國泰人壽於下市後,正式納入國泰金控體系,成為壽險業務的核心公司,藉此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提供更廣泛的保險服務。 |
090/12/19 | 華南銀行 | 2803 | 重整組織,成為華南金控子公司 | 仍在營運 | 華南銀行下市後,透過組織重整成為華南金控旗下的子公司,並進一步整合資源以增強業務競爭力,持續在金融市場運營。 |
090/12/19 | 富邦產保 | 2817 | 被富邦金控併購為產險子公司 | 仍在營運 | 富邦產保於下市後成為富邦金控的產險子公司,並進行資源整合,提供全面的保險業務服務。 |
090/12/19 | 富邦銀行 | 2842 | 富邦集團內部重整,轉型成子公司 | 仍在營運 | 富邦銀行在下市後經集團內部重組成為富邦金控旗下子公司,以擴大其金融服務業務,進一步加強集團整體的協同效應。 |
090/11/30 | 尚鋒興業 | 1317 | 財務問題導致破產 | 已停止營運 | 尚鋒興業因長期財務問題無法解決,最終在法院宣布破產,結束其鋼鐵相關業務。 |
090/11/01 | 聯成食品 | 1230 | 財務狀況不佳,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聯成食品因長期財務困難,無法持續營運,最終選擇破產清算以結束公司運營。 |
090/08/24 | 啟阜工程 | 2522 | 轉型或解散,結束運營 | 已停止營運 | 啟阜工程在進行業務重整後,選擇解散或轉型至其他行業,並結束其建設業務。 |
090/07/02 | 元富鋁業 | 1509 | 市場需求減少,結束營運 | 已停止營運 | 元富鋁業因市場需求下降,鋁業產品無法持續獲得利潤,最終選擇結束營運。 |
090/05/15 | 宏福建設 | 2519 | 合併進行重整,成為子公司 | 仍在營運 | 宏福建設在進行組織重整後被合併為集團內的子公司,繼續進行建設業務。 |
090/04/10 | 三富汽車 | 2202 | 市場競爭激烈,結束營運 | 已停止營運 | 三富汽車因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利,最終選擇結束汽車業務。 |
090/02/20 | 台灣工礦 | 2914 | 企業調整,結束營運 | 已停止營運 | 台灣工礦進行組織調整並出售資產,結束其業務營運。 |
090/01/20 | 楊鐵工廠 | 1505 | 經營困難,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楊鐵工廠因財務困難無法持續運營,最終破產清算。 |
090/01/20 | 彥武企業 | 2011 | 財務困難,破產清算 | 已停止營運 | 彥武企業因財務狀況惡化而無法營運,最終破產清算。 |
090/01/20 | 桂宏企業 | 2019 | 營運困難,結束營運 | 已停止營運 | 桂宏企業因市場需求下降與經營壓力,最終選擇結束業務。 |
090/01/20 | 國豐企業 | 2334 | 業務調整與整併,結束營運 | 已停止營運 | 國豐企業在業務調整後被整併至其他公司,停止單獨運營。 |
如果有下市公司,還有營運的公司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留言列表(0)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