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徵信(未)公司新聞
台灣知名徵信服務公司CRIF中華徵信所,近日宣布與優樂地永續攜手推出「Mr.ESG永續供應鏈平台」。這個平台結合了CRIF中華徵信所的徵信數據資料庫優勢和優樂地永續的輔導機制,並邀請台北富邦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同參與,以促進企業營運的正向循環,加速永續發展的推進。 總經理郭曉薇強調,ESG(環境、社會、治理)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對金融機構和企業來說,ESG表現成為評估合作對象的重要指標。企業透過這個平台可以找到財務和營運狀況優良、重視永續的供應商,而金融機構則能夠更準確地掌握貸放企業的風險程度。 「Mr.ESG永續供應鏈平台」不僅提供企業ESG表現的評估,還特別設計了「ESG自評表」功能,以國際GRI準則為基礎,幫助中小企業主動盤點並揭露自身ESG資訊,從而提高其永續競爭力。 此外,CRIF中華徵信所還舉辦了「2021 CRIF FORUM建構ESG永續產業的韌性與商機」線上論壇,與業界共同探討永續金融、國際永續趨勢及永續供應鏈等議題。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在會上強調,ESG不是簡單的附加價值,而是企業發展的必要行動。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則以減碳比喻,指出減碳和ESG是當前市場關注的焦點,台灣應該在這些領域中保持領先。 優樂地永續董事長朱竹元則從三個方面解釋了企業實踐ESG的重要性:全球減碳壓力升高、台灣積極推動永續金融政策、以及各國規劃碳稅徵收的趨勢。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永續經營已是市場主流,金融 機構、企業,投資大眾視同ESG績效為評估的重點指標,企業藉此找 到財務體質、營運狀況優良,以及重視永續的供應商,金融機構則要 求更多的ESG資訊揭露,確切掌握貸放企業的風險程度。「Mr.ESG永 續供應鏈平台」是從信用評分為基礎,加入企業的ESG績效,從財務 及企業營運的ESG表現,全方位評估企業風險概況。
其中,特別設計「ESG自評表」功能,以國際GRI準則為盤點的架構 基礎,引領中小企業主動盤點並揭露自身ESG資訊於「Mr.ESG永續供 應鏈平台」上,準確展現永續競爭力落點。
CRIF中華徵信所6日舉辦「2021 CRIF FORUM建構ESG永續產業的韌 性與商機」線上論壇,探討永續金融、國際永續趨勢及永續供應鏈議 題。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指出,聯合國呼籲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目標,產 業界愈來愈關注非財務指標的永續議題,台灣企業在市場上打拚,除 了硬實力、也決勝在永續思維,政府積極多方推動企業社會責任,「 ESG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必要行動,企業發展ESG刻不容緩」。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則妙喻「減碳像參加一場自由車公路團體賽 」,要配速、要有好隊形,才能跑得長久,台灣量體小無法做破風手 ,但一定可以在「領先群」裡;減碳、ESG是現在大家最關心的議題 ,半導體生產持續用綠電,再生能源再加速,讓台灣的能源效率做到 最好。
優樂地永續董事長朱竹元提出三大理由,說明企業實踐ESG已是「 企業未來的競爭力」:一、全球的減碳壓力日益升高,政府針對水資 源、能源、溫室氣體減量都祭出各項管制方案,不論大中小型企業都 勢必朝向更節能減碳的趨勢發展。
二、台灣正在積極規劃「永續金融」的各項執行政策,包含即將上 路的「永續分類標準」。
三、各國都在規劃碳稅徵收,其中以歐盟最為積極,甚至已經提出 「碳邊境調整機制」及其實施的時程。
台灣CRIF中華徵信所近日斥資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平台「Mr.ES G 永續供應鏈平台」,並在「2021 CRIF FORUM建構ESG永續產業的韌性與商機」論壇上正式亮相。這個平台將幫助台灣企業提升永續競爭力,同時降低風險管理成本。論壇中,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金管會綜合規劃處處長胡則華等多位政府高官也積極推廣ESG永續理念,呼籲企業共同參與。 根據數據,台灣企業在ESG揭露透明度方面已經高居全球第三位。截至2021年7月,台灣投信發行了22檔ESG主題基金,規模超過1千億元;綠色債券發行累計65檔,總額突破1,700億元。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強調,在疫情和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供應鏈斷鏈成為企業運營的一大威脅,ESG的導入與落實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論壇上,BSI英國標準協會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蒲樹盛、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等專家分享了永續供應鏈的價值和ESG實踐作法。此外,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主持的綜合座談邀請了台北富邦商業銀行、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歐萊德公司等企業分享ESG實踐經驗。優樂地永續服務公司董事長朱竹元也提供了當前永續金融、永續供應鏈的關鍵認知。 由於疫情影響,論壇也開闢了線上直播,讓無法到場的讀者和聽眾也能參與其中。有興趣的民眾可以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論壇,了解更多關於建構ESG永續產業的相關資訊。
受邀與會的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金管會 綜合規劃處處長胡則華,也將向廣大中小企業喊話:「政府挺企業, 投入ESG永續就是現在,大家動起來」。
台灣企業「ESG揭露透明度」高居全球第三,截至2021年7月,國內 投信發行22檔ESG主題基金、規模超過1千億元;綠色債券發行累計6 5檔,總額突破1,700億元。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戰的 相互影響下,供應鏈斷鏈已成為國內產業營運的最大威脅,而更令業 者難以處理的是現在要掌握訂單,不是只靠準時生產供貨,「從資本 市場到國際供應鏈,從投資經營到商品設計行銷」,如果不重視ESG 的導入與落實,無法邁前任何一步。
BSI英國標準協會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蒲樹盛、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 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兩位綠色經濟領域的專家達人,也將在論壇 提供與會聽眾永續供應鏈的價值、國際永續分類發展,以及企業的E SG實踐作法。
ESG實踐的企業分享,是加快整體企業行動力的最佳作法。台灣金 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本次將主持綜合座談,以「強化ESG韌性 拓展 永續商機」為題,邀請台北富邦商業銀行、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 、歐萊德公司等企業分享落實ESG於企業營運的經驗;優樂地永續服 務公司董事長朱竹元則將提供當今永續金融、永續供應鏈的關鍵認知 。
考量疫情的活動場地限制,主辦單位專程開闢論壇線上直播,提讀 者、聽眾直接上網參與,有興趣者可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論壇,了 解建構ESG永續產業的相關資訊。
【台灣新聞】台商南向發展成果亮麗 中華徵信調查揭「豐盛三國」與「潛力三國」
近年來,台商在東協地區的投資發展日益亮麗,最新公布的東協台商千大調查結果,就顯示出這一點。根據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的分析,本次調查的結果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調查顯示,台商在東協的營收總額與稅後淨利都創下了新高,總營收達4兆2,738億元,雖然比去年微幅成長0.13%,但這已是近三年來成長最小的年分,顯示出在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台商依然能夠逆勢成長。
南向發展的台商中,有575家公司的營收成長,這是三年來的新高,而且這個數字還是連續三年成長,顯示大型台商普遍保持良好的成長動能。
在獲利方面,千大台商的稅後淨利達1,161億元,較去年成長13.58%,並且獲利家數連續三年維持在700家以上,顯示台商的獲利狀態良好。其中,稅後淨利超過1億元的台商家數為192家,這一數字也是連續三年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業在東協台商千大中的表現十分亮眼,28家金融業的營收總額成長18.52%,稅後淨利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08.97億元,成長25.76%。
劉任總編輯指出,本次調查的亮點集中在兩個面向:一是「豐盛三國」,即新加坡、越南和泰國,這三個國家的台商稅後淨利都超過100億元;二是「潛力三國」,包括印尼、柬埔寨及菲律賓,這三個國家的台商稅後淨利不僅連續三年成長,且成長超過30%。
劉任總編輯還提醒,隨著東協地區消費能力的快速增長,台商在東協的投資策略也應該有所調整,從重代工轉向市場佔領,內需基建、綠色產業、電商化及科技服務業等都是未來可以長期布局的方向。
劉任指出,本次東協台商千大營收總額高達4兆2,738億元,連續三 年創下新高,不過,因為比較基期較高的因素,營收總額僅較上一年 微幅成長0.13%,是近三年來成長最小的一年。他研判,這與2019年 美中貿易戰影響全球景氣有所關聯。南向台商營收成長的家數達到5 75家,不僅為三年來新高,且營收成長家數也連三年成長,反映大型 台商多數保持不錯的成長動能。
在獲利表現上,千大台商稅後淨利達1,161億元,同樣創下新高, 並較上一年呈現13.58%的兩位數成長;獲利家數則連續三年維持在 700家以上,顯示多數台商的獲利仍然保持良好狀態。其中獲利達1億 元以上的台商家數為192家,呈現三年連續走升,劉任認為,這與台 商在東協尋求轉型有密切關係。
就個別產業而言,金融業在東協台商千大繳出的成績頗受矚目。上 榜28家金融業營收總額410.11億元,較前一年成長18.52%;稅後淨 利首度突破100億元,達到108.97億元,較前一年成長25.76%。
至於本次調查最值得矚目的亮點是什麼?劉任說,主要聚焦兩個面 向。第一是,連續三年入榜台商稅後淨利都超過100億元的三個國家 ,包括新加坡、越南和泰國,可稱之為「豐盛三國」。第二,獲利「 潛力三國」也浮出了檯面,包括印尼、柬埔寨及菲律賓,台商在這三 個國家的稅後淨利,不僅連續三年成長,且稅後淨利成長超過30%。
還有一項可以留意的趨勢是,在外資推波助瀾之下,東協地區消費 能力快速增長,因此,中華徵信所建議台商在東協投資,要改變重代 工的觀念,轉換為占領市場的新思維,包括內需基建、綠色產業,電 商化及科技服務業等,都是長期布局可以參考的方向。
他並強調,當台商出外打拚之際,政府也持續強化台灣經濟體質與 韌性,在全球經貿秩序重整關鍵時刻,協助台商多元布局全球,為台 商競逐全球市場助一臂之力。
賴清德是在參加由工商時報等舉辦的「2021新東協 新台商 新機會 」論壇致詞時,做了上述表示。他強調,政府會積極爭取加入跨太平 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持續推動法規調整及對內溝通等準 備工作,更透過強化與CPTPP會員國經貿合作關係、透過既有雙邊會 議、APEC等管道,爭取CPTPP會員國支持。
此一由工商時報和中華徵信所舉辦的論壇,除賴清德之外,包括國 發會主委龔明鑫、財政部長蘇建榮、經濟部長王美花、行政院政務委 員鄧振中、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中鋼董事長翁朝棟等重要的財經 官員出席,此外,包括越菲印馬星及印度等六國駐台代表也親自參加 ,現場冠蓋雲集。
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表示,東協台商千大營收總額4兆2,738億元、 微幅成長0.13%,稅後淨利達1,161億元、成長13.58%,顯示東協台 商從過去衝量朝質化轉變。
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指出,連續四年東協台商千大調查看到台 商在東協成長動能,顯示台商往東協方向發展正確。今年前7月台灣 對東協六國投資金額超過47億美元、成長230%,而台灣在東協市占 率由2011年4.9%一路成長到6.92%,超過美國成為第四大,顯見投 資東協已是台商大趨勢。
賴清德以錄影方式致詞表示,新冠疫情肆虐,更加快、加大全球產 業供應鏈重組,紛紛加碼對印度及東南亞投資。為協助台商分散海外 生產基地,減少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2016年蔡總統上任後,積極推 動新南向政策,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區域鏈結四大面 向,創造互利共贏新合作模式。
政府除陸續完成台灣與菲律賓、印度及越南雙邊投資協定更新外, 更與印尼、菲律賓及越南共同建立農業示範區,賴清德強調,將持續 推動「一國一中心」等重大計畫,發揮台灣在醫療、農業、科技與文 化等方面軟實力,也展現台灣在經濟、貿易和投資影響力以外的角色 與能量。
他認為,新南向政策與當前歐美印太戰略、日本南進政策強化供應 鏈的目標相互契合,將有助於台商在全球布局中搶得先機。
他呼籲全球台商,根留台灣,不僅可強化產業供應鏈韌性,更能回 應國際品牌客戶的要求。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指出,新推出的「專利盡職調查報告 」服務,讓有已經申請專利的金融科技「有價化」,對於大型金融業 能驅動創新,找出對商業模式有利的高價值;中小企業、新創業者則 可以據此向金融業進行無形資產融資,滿足金融需求。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專利評價在歐美國家相當盛行 ,與國際高度接軌的台灣企業技術其實不輸國外大廠,而且根據經濟 部智慧財產局專利案件申請統計,台灣專利申請量連續五年維持在7 .2萬件以上,甚至2019年更高達7萬4,652件,在具有豐沛技術實力的 基礎上,企業對於無形資產評價的需求逐年的上升。
「專利盡職調查報告」研發團隊是根據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 ,找出國泰人壽的專利取得為「適用於管理、商業的數據處理系統或 方法」挹注最多資源,並取得117項專利發明;國泰金則將資源投入 研發高品質專利,單是一項「資訊整合系統以及整合資訊的方法」專 利,就被評斷為A等級的高價值專利,是含金量最高的專利證明。
富邦人壽部分,該團隊指出,資源布局在「數據識別」的專利技術 上,是台灣第一家獲得「生存調查視訊服務系統」專利的壽險業者, 擁有35項專利發明。
郭曉薇認為,傳統專利徵信流程須從世界各大專利局搜集資料,取 得資料後如何準確評估專利價值也成為一大難點,但目前分析人員僅 能透過自身經驗進行評斷,且過程費時至少兩周以上,如果國人可自 我研發的專利盡職調查報告,有助克服痛點,彰顯企業的新創技術實 力。
台灣商業環境穩健,即便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情況下,企業表現依然亮眼。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公布的「2021版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 5,000」調查,去年台灣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達36兆8,909億元,微幅衰退1.70%,創下史上次高營收總額。其中,稅後純益總額更達3兆3,193億元,成長20.33%,純益率高達9%,創下1999年以來新高。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這是因為全球疫情讓台灣產業價值被更多人看見,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的地位更加重要。過去,台灣經濟易受全球經濟波動影響,但近年來,在疫情衝擊下,台灣產業展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郭曉薇進一步指出,台灣企業在2020年後兩季的營運狀況如倒吃甘蔗,訂單能見度看好到2021年底。然而,美中關係的戰略競爭對手定位,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更多變數,對5,000大企業的長遠發展構成潛在風險。
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台灣企業需要警惕三個趨勢:首先是通貨膨脹,全球主要經濟國家原物料價格飛漲,2022年下半年可能面臨通貨膨脹失控的危機;其次是全球重要新興戰略產業供應鏈的移動,美國、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向台灣廠商招手設廠,對台灣電子產業構成威脅;最後是全球代工基地的調整,由於撤出中國大陸不可能完全實現,中小型新興上市櫃公司正在加速前往中國大陸設廠,成為500大企業眼前最大的課題。
郭曉薇指出,台灣具有淺碟經濟的特質,過去只要全球經濟陷衰退 ,台灣產業出口往往是最先受傷且受傷最深的,但是透過2020年全球 疫情的洗禮,當許多國家因為疫情封城,跨國工廠停擺,供應鏈面臨 斷鏈危機時,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性,就非常鮮明的被顯露 出來。急單蜂湧而至,使5,000大企業在2020年後兩季營運有如倒吃 甘蔗,訂單能見度一直看好到2021年底。
美國拜登總統上台後,對美中關係正式定調為戰略競爭對手,這對 於全球供應鏈投入更多新的變數,對5,000大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 具有潛在風險。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對5,000大企業來說仍需提防 三個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小心通貨膨脹來得比預想更快。從英國在2021年5 月通膨脹率就達到2.1%,快速超過英國央行2%的目標,就顯示全球 主要經濟國家在原物料價格飛漲的情況下,在2022年下半年就會面臨 通貨膨脹的失控的危機。
第二個趨勢是,全球重要新興戰略產業供應鏈的移動。由美國發動 的包含半導體高階製程及晶圓代工、以及電子產業供應鏈要重新在美 國啟動,美、中兩大國家都在向台灣廠商招手前往設廠,何況日本及 韓國也在響應赴美設廠,這對台灣整體電子產業已經構成威脅。
第三個趨勢是,全球代工基地的調整。由於撤出中國大陸不可能完 全實現,而且當上市公司的認列大陸投資持續創新高時,更促使中小 型新興上市櫃公司正在加速前往中國大陸設廠。因此調整全球代工基 地就成為500大企業眼前最大的課題。
台灣的投資人注意囉!為了感謝讀者的支持,這年只要掃描刊物內頁的QRcode,上網註冊成為台灣50會員,從7月23日起就能線上閱讀台灣50權值股企業的KYC報告。這份報告是由CRIF中華徵信所的專業團隊,根據各公司財報及雲端大數據精心撰寫,讓投資者能夠掌握台灣50各企業的最新營運狀況。 KYC報告,全名為「知客報告」,是金融機構常會使用的一份評估報告,原先是銀行授信單位為了釐清客戶背景而設計的,現在則逐漸被投資圈所採用,讓投資者能從不同角度解析企業潛在風險。 CRIF中華徵信所長期研發KYC技術,這份報告對於企業營業範圍、財報、子公司關係、上下游關係、公司規模、主要決策人、股東關係等多種企業資料進行統整,並以視覺化圖表呈現,讓投資者能輕鬆了解企業的基本面概況和營運風險。 報告的四大特點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一是聚焦台灣50成分股公司,如台積電、聯電、陽明等龍頭企業;二是掌握企業內外部消息,精準分析潛在風險;三是資訊更新迅速,隨時掌握企業體質動態;四是價值不菲,但今年台灣50會員可免費閱讀。 此外,台灣50ETF產業地圖自發售以來,受到投資人熱烈迴響。工商時報與CRIF中華徵信所合作,提供專業且完整的台灣50相關資訊,包括產業供應鏈地圖、權值股企業最新產業及投資面報導、獨家影音報導以及ESG評鑑報告。 已購買刊物但尚未註冊會員的讀者,趕快註冊成為會員,未來還會發布更多專屬於會員的隱藏版報告。想看更多精彩內容,就快掃描QRcode,關注專輯相關內容吧!
企業體質全揭露
KYC(Knowyourcustomer)報告是各大金融機構所廣泛應用的一份評估報告,是專為「企業風險評估」所設計的報告。剛開始,是銀行授信單位為了釐清客戶背景,所設計出的KYC流程,運用可以蒐集到的企業資料,進一步認識客戶營運狀況,減少因資訊不對等,而產生的授信風險。而這份KYC報告也逐漸引進投資圈,讓投資人能從不同的角度解析企業潛在的風險。
CRIF中華徵信所長期致力於KYC技術研發,此份報告針對複雜的企業營業範圍、財務報告、子公司關係、上下游關係、公司規模、主要決策人、股東關係…等多樣的企業資料進行統整,用淺顯易懂的視覺化圖表,讓需要分析這些企業資訊的投資人或銀行授信部門,能輕鬆了解企業的基本面概況,認識公司營運的風險因子,增加投資人的投資勝率,及降低銀行的放款風險。
市值上萬元報告任你看
CRIF中華徵信所多年深耕徵信科技,淬煉出最精華的台灣50權值股企業KYC報告,其中的四大特點,讓您不得不看:
一、聚焦重點企業,針對台灣50成分股公司進行專業研究,囊括台灣龍頭企業如台積電、聯電、陽明等,台股投資人千萬不能錯過。
二、掌握個別企業的內外部消息,藉由KYC報告統整企業真實情況,精準分析公司潛在風險,減少投資人與企業間的資訊不對等狀況。
三、資訊更新,隨著權值股調整及企業經營狀況變動,新一代的徵信科技可以即時更新報告,使投資人輕鬆認識企業體質的即時動態。
四、市價不菲,單一企業KYC報告市價高達新台幣980元,今年只要成為台灣50會員即可在2021年底前,「免費」閱讀數位專輯中各企業的KYC報告(總值超過新台幣49,000元)。
台灣50ETF產業地圖﹝7﹞自發售以來廣受投資人好評,工商時報與CRIF中華徵信所致力於替投資人整理最專業及最完整的台灣50相關資訊,包含,各產業類別的上下游產業供應鏈地圖,透析上下游的產業脈動;權值股企業的最新產業及投資面報導;獨家的影音系列報導,邀請投資專家分享不同產業的未來趨勢;2021年更加入最夯的ESG議題,推出權值股企業的ESG評鑑報告。
已經購買刊物,但尚未註冊成為會員的讀者,趕快加緊腳步填寫資料加入會員,未來也將發布更多專屬於會員的隱藏版報告,請持續關注台灣50ETF產業地圖數位專輯,滿足您掌握台灣50權值股企業專業投資訊息的需要!
想看更多台灣50產業地圖精彩內容,歡迎掃描QRcode,關注專輯的相關內容。
【台灣新聞】台灣超大型企業代表強勁崛起!CRIF中華徵信公布「2021版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台積電、鴻海、國壽、富壽、富邦金五家同時入列營收淨額和稅後純益前十。富邦金控子公司富邦人壽稅後純益超過605億元,躍升稅後純益榜第5名;聯發科則以409億元首次入榜,位居第8名。鴻海精密、台積電與和碩聯合則是營收淨額前三名。CRIF中華徵信總編輯劉任強調,大企業的帶動作用對台灣經濟與就業成長至關重要。
調查單位指出,值得關注的是,在稅後純益的部分,富邦金控子公司富邦人壽以稅後純益逾605億元,一口氣由從2019年第16名爬升到第5名;聯發科則以409億元首度擠進稅後純益前十大,位居第8名。至於國泰人壽、中信金與南山人壽及中華電信均為蟬聯入榜。
台灣企業2020年營收淨額十大中,前三名是鴻海精密、台積電與和碩聯合,台積電從2019年的第3名上升到第2名(營收成長率24.1%),國泰金控成長12%,從去年第14名擠進第10名,台塑石化被擠出十名外。
至於2020年稅後純益TOP10,台積電以逾5,178億元連續17年蟬聯獲利龍頭,鴻海精密續居第二名,富邦金控從去年的第4名躍升為今年第3名。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2020年5千大企業的稅後純益總額大幅成長20.03%,但逾八成(83.42%)的獲利集中在營收前500大企業,進一步看前100大企業稅後純益為1兆9,404億元,較2019年的1兆5,887億元,大幅成長22.14%,占總體稅後純益比重則由57.41%微升至58.46%。
分析該現象,一來是「大者恆大」的趨勢仍然明顯,另外也代表500大企業必須要有帶動台灣全體產業供應鏈的成長的功能,才能真正帶動台灣經濟與就業的成長。
【台北訊】哇塞,大家聽說沒?今年的「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提前揭榜啦!結果超級驚人,半導體產業再度奪冠,連續八年進入十大,而且這次還是第一名,真是威風凜凜啊!第二名則是積電電路設計業,從去年的第五名一躍而上,這也是近十年來第四次和半導體業一起進入十大啦! CRIF中華徵信這個單位也發表了調查結果,他們說,2020年電子業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大,出口表現還是挺強的,在十大經營績效排名中就占了五席,半導體業、積體電路設計業、被動電子元件業、電腦及其周邊設備服務業和電腦組件業,這些行業都表現得非常出色。 CRIF中華徵信所的劉任老師解釋說,電子業的經營績效真的是越來越好,2020年就占了十大經營績效的五名,這是打破過去傳統產業的常態啊!像半導體業,2018、2019年還曾被水泥及其製品業超越,那時候因為大陸的基建動向帶動了水泥業的表現。但2020年,半導體業再次奪回冠軍寶座,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台積電強大獲利能力,還有上游的矽晶圓、晶圓代工和下游的封裝測試都一起成長,整體來說,半導體業已經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戰略產業了。 不過,別以為只有半導體業表現亮眼,其他傳統產業也各有特色。像是水泥及其製品業,2014年以來因為大陸轉投資效益豐厚,一直維持著亮麗的獲利。雖然2020年受疫情影響,水泥價格下滑,但還是維持在第三名。還有食品業,有三個子產業入榜,這也說明食品業的重要性在提升。證券投信業雖然營收規模不大,但2020年股市基金交易量創新高,讓它也進入了十大。 看來,台灣的企業們真的是各顯神通,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啊!
調查單位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電子業由於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大,2020年出口表現強勁,在十大經營績效排名中占了五席,分別為半導體業(第一),積體電路設計業(第二),被動電子元件業(第四),電腦及其周邊設備服務業(第六)和電腦組件業(第八)。
CRIF中華徵信所劉任表示,電子業經營績效逐年提升,在2020年十大中占了五名,推翻過去傳產業占六至八席的常態。
其中,半導體產業曾在2018、2019年被水泥及其製品業超越,是因為該業普遍在大陸投資設廠,當地大型基建動向拉動水泥業表現;半導體業2020年再度登上十大經營績效行業冠軍寶座,則是來自於長期經營及穩定營運表現。
劉任指出,台灣半導體業不僅台積電具強大獲利能力,上游的矽晶圓、晶圓代工及下游的封裝測試也同步成長,整體半導體產業蟬聯稅後純益第一大產業,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戰略產業。
至於傳產行業,上榜2020年台灣十大經營績效產業都有其特殊之處。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就排名看,第三名為水泥及其製品業,且水泥業共有24家企業進入台灣5千大企業,主要是該行業2014年起就一直因認列豐厚的大陸轉投資效益而維持亮麗獲利,但2020年受疫情影響,原物料需求下滑,水泥價格也回落,整體稅後純益較前一年小幅衰退2.1%。
前十大中食品業相關子產業有三個入榜,劉任指出,這反映該行業重要性已提升;至於證券投信業營收規模不足500億元,是典型的「小而美」產業,入榜主要是拜股市基金交易量2020年多次創新高所賜。
他觀察2016年起的近五年數據,認為該趨勢已然形成,甚至2019年中美貿易戰至今走勢明顯,推測這不會是出售台廠或子公司的一次性收益,而是上市公司在大陸快速轉型時,享受到的額外利益。
CRIF中華徵信所統計,2011∼2015年上市公司認列大陸投資收益合計新台幣9,688.25億元,2016∼2020年上市公司認列大陸投資收益則高達1兆8,037.27億元,較前一個五年期間大幅成長了86.18%;但檢視同期間台灣對大陸投資金額卻衰退了34.9%。從投資大陸的家數來看,也是第一個五年成長逾三成,第二個五年僅成長2.82%,2020年則下滑。
劉任指出,最大的變化從2016年開始,可說是上市公司認列大陸投資大爆發的一個起點,顯然是上市公司在大陸轉投資事業的獲利轉佳,加總2011∼2020年的十年間,台灣上市公司在大陸認列的投資收益總額高達2兆7,725.52億元,「此項驚人收益,顯示大陸市場對台灣上市公司獲利的重要」。
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文化大學國貿系兼任助理教授黃健群分析,台商投資大陸有「規模大型化」的現象,2020年全年投資金額增加、投資件數下降,即是證明。
由於台灣上市公司多為大型企業或集團,是大陸地方政府要拉攏的對象,在大陸製造供應鏈中亦有談判籌碼,勞工來源,土地取得和價格、地方稅賦優惠等都會超過赴陸的中小型台商。
黃健群指出,尤其中美貿易紛爭持續,大陸有必要建制自己的供應鏈,像浙江省現正發展智慧電動車及其零組件供應鏈,由省長擔任「鏈長」,就鎖定台灣上市公司為第一波合作對象,上市公司因此在資源豐沛下,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
【華語新聞網訊】近年來,台灣企業在東協市場的表現相當亮眼。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的最新調查,東協台商千大營收總額達4兆2,738億元,雖然比去年微幅成長0.13%,但稅後淨利卻大增13.58%,創下調查四年來新高,看來台商在東協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 這份調查顯示,台灣對東協的出口金額在過去五年(2016~2020)中,除了2017年成長14.2%外,其他年份都呈現衰退,尤其是2018年至2020年連續三年的出口衰退。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CRIF中華徵信所對東協市場仍抱持樂觀態度,稱之為「黃金時代」。 從2007年起,東協地區已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地區,出口金額從366.19億美元一路攀升至2014年的高峰600.92億美元,然後小幅下降。雖然出口比重有所下滑,但東協地區仍持續是台灣重要的出口市場。 2020年,台灣對美國的出口金額為505.5億美元,但在2021年前四個月,對東協的出口金額已達217.91億美元,成長28.75%,顯示出東協市場的活力。 CRIF中華徵信所還提供了一組數字來證實台灣在東協市場的影響力。從2011年的4.9%市占率,到2020年達到6.8%,今年1月更是上升至7.4%,排名超越美國,成為第四大出口地區,這不僅說明了台灣與東協地區關係的緊密,也反映了台灣在東協地區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東協地區的優勢在於人口紅利、外資投資增加、薪資與消費同步成長,以及大規模基建投資。這些因素為台商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台商得以在這個區域大顯身手。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2021年版的東協台商千大排名調查,東協台商千大的營收總額為4兆2,738億元,較2020年版微幅成0.13%,稅後淨利1,161億元則成長13.58%,並創下此項調查四年來新高。
近五年(2016∼2020)年來,台灣對東協地區的出口金額除2017年成長14.2%以外,其他四年都為衰退,甚至2018年至2020年還呈現連續三年的出口衰退。不過站在制高點的角度,從長期大數據看東協,CRIF中華徵信所卻以「黃金時代」看待東協發展。
拉長時間軸回顧,自2007年開始,東協地區取代美國成為我國第二大出口地區,出口金額由2007年的366.19億美元持續成至2014年的600.92億美元高峰;接著下降到2016年512.48億美元,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出口金額則維持在580億美元之上,2020年出口金額再降至532.16億美元;我出口比重則由2013年的19%,下滑至15.4%。出口至東協的衰退是個事實,不過觀察從2007年至今連續14年東協地區都是我國的第二大出口地區,這標幟著東協市場對台灣的重要性。
2020年我國對美國出口金額為505.5億美元,2021年看似有超越東協重回第二大出口國機會,不過實際上今年前四月我國對協出口金額高達217.9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8.75%,遠超過美國出口的186.01億美元。
至於「黃金東協」CRIF中華徵信所則提出一組數字來印證。2011年我國在東協地區市古率為4.9%(排名第5位),2016年上升到5.8%(排名第5位),但2020年一口氣爬升到6.8%(排名第5位),今年1月市占率再上升到7.4%,排名超越美國上升到第4位,這不僅顯示我國東協地區的關係更緊密,更顯示我國對東協地區的重要性提升。
東協同時具有人口紅利、外資投資增加、薪資與消費同步成長,以及大基建的優勢。並且外資不斷移入代工能量,出口形勢大好,也是台商大顯身手的機會。
台灣出口表現驚人,東協連續14年穩居台灣第二大出口地區!CRIF中華徵信所最近發布了2021年版「東協台商一千大」年度調查報告,讓我們來看看這份報告中帶來的精彩數據吧!報告顯示,東協台商千大的營收總額達到了新台幣4兆2,738億元,年成長0.13%,而稅後淨利則創下了13.58%的成長,這是該調查四年來的最高紀錄。
這份年度調查報告自2020年起就由工商時報與CRIF中華徵信所共同發布,而2021年的東協台商千大專刊也將在6月底與大家見面。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表示,東協市場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應該以「黃金時代」的眼光來看待東協的發展。
報告回顧了台灣與東協的經貿關係,從2007年起,東協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的第二大出口地區。出口金額從2007年的366.19億美元不斷成長,到2014年達到了600.92億美元的高峰,當時佔台灣出口比重的19%。今年,東協有望繼續蟬聯台灣第二大出口地區,並可能再次突破600億美元的紀錄,顯示東協對台灣出口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台灣在東協地區的市占率和排名也在不斷提升。根據經濟部的統計,2011年台灣在東協的市占率為4.9%,排名第七位,到了2016年上升至5.8%,排名第五位,2020年則達到6.8%,排名也升至第五位。到了今年1月,市占率更上升至7.4%,超越美國,排名第四位。
東協市場是跨國集團全球布局的關鍵之地,CRIF中華徵信所的母公司CRIF集團自2016年起就在亞洲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尤其是對東協地區。CRIF集團目前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菲律賓等地均設有子公司,這意味著它已經掌握了東協十國中一半以上的地區,對東協的長期發展相當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