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徵信(未)公司新聞
「東協台商一千大」年度調查報告自2020年起由工商時報與CRIF中 華徵信所共同發布,2021東協台商千大專刊將在6月底出版。CRIF中 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東協市場對台灣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站在 制高點的角度,應以「黃金時代」看待東協發展。
CRIF中華徵信所拉長時間軸,觀察台灣與東協的經貿關係,2007年 起東協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地區,出口金額由2007年的3 66.19億美元持續成長至2014年600.92億美元的高峰,占台灣出口比 重亦在2013年達19%。中華徵信所指出,今年東協可望蟬聯台灣第二 大出口地區,且出口金額不排除突破2014年600億美元再創新高,顯 示東協地區對台灣出口的不可替代性。
此外,台灣在東協地區市占率和排名也都在進步,根據經濟部統計 ,2011年台灣在東協地區市占率為4.9%(排名第七位),2016年上 升到5.8%(排名第五位),2020年更一口氣爬升到6.8%(排名第五 位),今年1月市占率再上升到7.4%,排名超越美國上升到第四位。
東協市場是跨國集團全球布局的必爭之地,CRIF中華徵信所母公司 CRIF集團自2016年開始即大力投資於亞洲,東協正是關鍵地區,CRI F集團目前已同時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菲律賓設有子 公司,相當於掌握東協十國的一半地區,相當看好東協的長期發展。
CRIF中華徵信所最近發布了一則關於台灣中型集團經營財務分析的報告,讓我們來一探究竟。根據報告,台灣有250家資產和營收總額在20到50億元的中型集團,但近五年來,這些集團的資產、營收和獲利都呈現出同步趨緩的現象。這個趨勢讓人擔心,因為這些中型集團是台灣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它們無法成長,那麼台灣企業的未來勢必會受到影響。
CRIF中華徵信所的研究團隊強調,中型集團是台灣大型企業的培育種籽,如果這些企業無法同步質量和量上的成長,那麼台灣企業的長期發展將會遇到困難。此外,企業生態的M型化也會變得更加嚴重。
對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CRIF中華徵信所的總編輯劉任建議,政府應該透過政策來幫助中型集團轉型和恢復成長動能,甚至更積極培養新興中型集團。
報告還顯示,2019年這250家中型集團的營收總額只有1兆4,112億元,比2018年衰退了2.2%,這是近五年來第三次營收總額出現衰退。即使不考慮中美貿易戰對中型集團的影響,近十年來中型集團的成長趨勢也明顯走弱。
劉任提醒我們,從十年時間跨度的角度來看,中型集團的營收成長變動呈現出三個階段:成長趨緩、成長停滯、成長下滑。這個轉折點應該是在2014年開始的,而2016年則更加明顯地顯示了這個族群成長動能的不足。他還指出,許多問題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前就已經存在,新加入的中型集團數量不足,使得中型集團在台灣企業生態中的樣本數和實力逐漸後繼無力。
CRIF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中型集團是台灣大型企業的培育種籽,這些應該是未來大咖的企業如果質、量無法同步成長,台灣企業集團長期發展勢必後繼無力,而且企業生態M型化會愈加嚴重。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建議,中型企業集團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集團數量「掘井見底」,政府應透過政策幫助中型集團轉型和恢復成長動能,或是更積極培養新興中型集團。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對台灣中型集團的長期研究,2019年的250個中型集團營收總額僅1兆4,112億元,較2018年衰退2.2%,一改過去連續兩年營收總額成長的趨勢,亦是近五年(2015∼2019)第三次營收總額衰退。
且就算不看2019年中美貿易戰對中型集團整體表現帶來的外在衝擊,把觀察時間拉長到近十年,中型集團的成長走弱反而更明顯。
劉任提醒,以十年為期來觀察中型集團的營收成長變動趨勢,呈現成長趨緩、成長停滯、成長下滑的三部曲,轉折跡象應該2014年就已開始,2016年可明顯看出該族群的成長動能不足,「許多問題都是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以前就已經存在」,新加入的中型集團數量不足,更讓中型集團在台灣企業生態的樣本數和實力愈發後繼無力。
【台灣新聞】 話說咱台灣有一家超級厲害的公司,叫《中華徵信》啦!它最近可是搞出了大新聞,跟咱們的大企業中華電信攜手合作,推出了個全新玩意兒——「電信信用計分卡」服務。這下子,對銀行來說可是個大福音,對那些中小型企業,更是解了燃眉之急。 你不知道吧?台灣這邊的中小企業超過九成都是這些小老闆在幹活,他們很多時候都缺錢用,所以得向銀行借錢。但是,銀行這邊呢,對於那些資料不夠完整的中小企業,他們就不敢放款,因為怕風險太大。 這時候,《中華徵信》就來救場了!它們用他們的徵信技術和電信資料庫,幫助銀行評估這些中小企業的信用。中華徵信所的郭曉薇總經理說,他們發現台灣有超過九成的企業都在用中華電信的服務,所以資料庫非常完整,這對於評估企業信用來說,可是非常有幫助。 這個「電信信用計分卡」呢,可以幫銀行快速評估企業的信用,還能幫企業主降低申貸門檻,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大好處。這樣一來,銀行就能夠拓展業務,而中小企業也能夠更輕鬆地拿到貸款,這真是雙贏的好事啊!
CRIF中華徵信所與中華電信跨界合作,聯手推出全新「電信信用計分卡」服務,首創業界的資訊研究模組,透過結合台灣最齊全的電信資料庫與專業徵信科技,為銀行提供全新徵信服務,並且完善企業評分標準;對於常因資訊不足而申貸困難的中小型業者而言,更是企業發展一大福音。
據經濟部中小型企業處統計,2020年台灣市場有97.65%比例由中小型企業組成,在台灣的中小型企業平均有50%以上的資金來源來自金融機構借貸,顯示在台灣的中小型企業相當依賴銀行貸款。
許多銀行業者在接收到財務資料較少的中小企業之放款需求時,往往基於整體授信風險考量,需要更多企業資訊才能仔細評估,提供放貸服務予中小型企業。因徵信不易,讓許多銀行業者只能看著市場份額超越九成的龐大潛在市場,卻難登其門而入。
中華徵信所看見市場痛點與產業需求,首次將徵信技術整合電信資訊,推出「電信信用計分卡」服務。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台灣企業戶有超過92.05%的公司市話都是中華電信服務,數據資料庫龐大完整,而電信資料的盤點與分析,其實能夠導出許多有效的徵信資料,並導入國際徵信技術,提供銀行評分模型得出電信的標準化分數及一站式的信用評估報告,作為銀行業者進行貸款決策之依據。該服務對於企業主可降低申貸門檻,補齊財務資訊不足的問題;對
銀行而言,則擴大業務範圍,成功突破市場僵局。
CRIF中華徵信所近年來在金融科技領域可是大放異彩,他們積極開發「徵信科技」,幫助金融業應對數位監理的挑戰。最近,他們與優利佳金融科技合作,推出了「AML/KYC合規問題解決方案」,這個方案還在2020年香港金融科技大獎中獲獎呢!更厲害的是,他們還將母公司CRIF集團的「Sherlock車險理賠欺詐偵測平台」帶進台灣,這個平台利用機器學習技術來預測客戶的異常行為,真是厲害得不得了。 在「2020監理科技黑客松」比賽中,CRIF中華徵信所的「AML/KYC合規問題解決方案」獲得了「集中保管結算所企業PoC獎」和「佳作」兩個獎項,而「Sherlock車險理賠欺詐偵測平台」也入圍了決賽。這些成就不僅讓CRIF中華徵信所成為金融業者的強力後盾,也讓台灣的金融監理科技更上了一層樓。 加入CRIF集團後,CRIF中華徵信所不斷推出各種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像是「四大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和「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平台(MR. Report)」,幫助金融業者在數位轉型中保持競爭力。總經理郭曉薇表示,隨著台灣金融科技發展的日益成熟,金融業者在法令遵循、洗錢防制和風險控管方面都面臨著挑戰。因此,CRIF中華徵信所將會繼續擴大「徵信科技」的應用範圍,並且透過與集中保管結算所的合作,幫助台灣企業跟上國際金融監理的腳步,讓金融產業在監理科技方面有更多的發展。
CRIF中華徵信所自加入連續八年蟬聯全球百大金融科技企業的CRI F集團後,便積極結合母公司技術能量以發展「徵信科技」創新應用 ,持續推出「四大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平台( MR. Report)」等服務,協助金融業者在數位轉型浪潮之下維持競爭 力並且妥善落實風險管理。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隨著開放銀行第二階段上線、 首家純網銀正式營運,台灣金融科技發展越趨成熟之際,金融業者也 面臨法令遵循、洗錢防制、風險控管的嚴峻挑戰。因此,CRIF中華徵 信所將「徵信科技」應用場域再擴大,透過參與2020監理科技黑客松 競賽,開發及引進國際最新監理科技解決方案,期待未來透過與集中 保管結算所的概念驗證(PoC)合作機會,持續協助台灣企業接軌國 際金融監理趨勢,並深化金融產業在監理科技的應用與發展。
台灣金融監理科技新篇章啟航!CRIF中華徵信所與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齊力推進徵信科技與實質受益人辨識技術,向金融業招手合作,共創台版金融監理科技新局面。近期,CRIF中華徵信所的「徵信科技」與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的「實質受益人辨識」在「2020監理科技黑客松」中分別獲勝,兩項技術均能有效處理洗錢防治(AML)/認識客戶(KYC)等合規問題,並與台灣金融科技新創團隊共同研發,顯示出國際企業對台灣市場的信心。
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孫偉真表示,此次參賽的團隊與本地新創金腦數位合作,針對「防詐欺/預警」主題下的「實質受益人辨識」子題展開研發。該技術已在歐美市場成功應用,並協助四家國際級銀行識別與核實實質受益人,有效提升辨識效率與正確性。此次將技術引進台灣,結合兩岸三地股權資料,提供更適合台灣的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CRIF中華徵信所母公司CRIF集團連續八年蟬聯全球百大金融科技企業,技術能量強大。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指出,台灣金融科技發展成熟,金融業者在法令遵循、洗錢防制、風險控管等方面面臨挑戰。CRIF中華徵信所將徵信科技應用於更多領域,參與比賽並期待將技術引進台灣,提高金融監理及風險控管的有效性。
郭曉薇進一步解釋,CRIF集團研發的「Sherlock車險理賠欺詐偵測平台」可透過機器學習技術主動分析假車禍、勾結汽車維修廠等車險理賠詐欺事件,並已與多國產險業者合作。CRIF中華徵信所期待將此平台引進台灣,協助產險業者提高理賠詐欺預防能力。
鄧白氏的「實質受益人辨識」技術則能幫助金融機構判定企金客戶的股權關係,並提供負面新聞與訴訟歸戶資料服務,讓金融業更了解企業動態,落實監控實質受益人的變化。
監理科技(RegTech)在台灣開始出頭,「2020監理科技黑客松」 獲勝團隊中,CRIF中華徵信所的「徵信科技」、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 司的「實質受益人辨識」都能處理洗錢防治(AML)/認識客戶(KY C)等合規問題,亦均與台灣金融科技新創團隊共同研發,這兩家跨 國企業同時向台灣金融業招手,有意在台灣落地,經由三方合作方式 ,踏出台版金融監理科技第一步。
RegTech在國際間有許多態樣,「2020監理科技黑客松」強調參賽 隊伍的技術解決方案需適合台灣本地市場,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總 經理孫偉真表示,此次由台灣分公司團隊與本地新創金腦數位共同參 賽,鎖定「防詐欺/預警」主題下的子題「實質受益人辨識」,是鄧 白氏在歐美市場連續兩年、協助四家國際級銀行識別與核實實質受益 人,通過人機協同的方式提升辨識的效率與正確性,此次把概念及技 術引進台灣,結合兩岸三地股權資料,為金融業者提供更適合台灣的 辨識實質受益人解決方案。
CRIF中華徵信所母公司CRIF集團,則是連續八年蟬聯全球百大金融 科技企業,技術能量以發展「徵信科技」創新應用。CRIF中華徵信所 總經理郭曉薇表示,台灣金融科技發展越趨成熟之際,金融業者也面 臨法令遵循、洗錢防制、風險控管的嚴峻挑戰,此次把徵信科技應用 場域再擴大,參與2020監理科技黑客松競賽。
郭曉薇指出,以此次決賽入圍的「Sherlock車險理賠欺詐偵測平台 」為例,原始技術由CRIF集團總公司研發,可透過機器學習技術主動 分析假車禍、勾結汽車維修廠等車險理賠詐欺事件,過去已經和義大 利、瑞士、英國、摩洛哥的產險業者進行詐欺預防合作,合作範疇除 了車險,也擴大至健康險、寵物險等不同險種,CRIF中華徵信所期待 今年將此一平台引進台灣,協助更多產險業者免於理賠詐欺,並提高 金融監理及風險控管的有效性。
至於鄧白氏的「實質受益人辨識」,孫偉真指出,最有效的應用是 金融機構判定企金客戶的股權關係,鄧白氏擁有全球4億多筆企業資 料,金融業也能透過鄧白氏提供在地化的負面新聞與訴訟歸戶資料服 務,更了解企業動態,落實監控實質受益人的變化。
【台灣新聞】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顯示,2020年台灣觀光旅遊業公發以上公司營收總額衰退27.37%,但其中咖碼咖啡、亞洲藏壽司、揚秦、八方雲集等四家連鎖餐飲業者卻逆勢成長,名列營收成長前十大。總編輯劉任指出,這四家餐飲業者的表現值得關注,預計2月業績將有進一步回升。觀光業受疫情影響,營運停擺,但連鎖餐飲業表現亮眼,成為觀光業的一線希望。
CRIF中華徵信所統計觀光業公發以上的相關公司,包括上市/櫃、興櫃和公發公司共計59家,2020年合併營收總額1,440.2億元,較2019年的1,982.81億元衰退27.37%,59家公司中有近八成公司出現營收衰退;其中,衰退幅度超過三成以上者有19家,且有14家營收衰退幅度達50%以上,僅有13家公司維持成長。劉任提醒,上市公司表現尤其差,17家上市公司中僅有遠雄悅來、柏文的營收呈現成長,另15家為衰退。
觀光業是2020年疫情重災區,CRIF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2020年台灣觀光業上半年營運停擺,下半年雖振興國內旅遊以及三倍券的補助有所回升,全年來看業績仍然大受影響,其中營運重創的公司以旅館業及旅行業為主,表現比較好的則為連鎖餐飲業。
今年1月間農曆年假期間天氣不錯,國內旅遊再度爆發,2021年1月59家觀光業公發以上公司,已有有17家公司營收成長,1月營收成長前十大公司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咖碼咖啡(51.44%)、亞洲藏壽司(31.43%)、揚秦(17.03%)、八方雲集(121.57%),這四家連鎖餐飲公司,也名列2020年觀光業公發公司營收成長的前十大公司。
劉任表示,2021年1月營收成長前10大公司中的海灣、六角、大略-KY、長榮國際、豆府、雅茗-KY營收成長也都在9%以上,2月公發公司觀光業的業績可望進一步回升,王品、柏文、路易莎啡、聯發國際2月都有機會繼續走強,尤其是平價連鎖咖啡的咖碼和路易莎最值得期待。
不過在樂觀看待出口暢旺的同時,中華徵信所也分析,台灣出口轉型有三大問題亟待因應,包括出口結構以中間產品為主、產品集中電子業,以及過度倚賴中國大陸。
中華徵信所表示,台灣出口貿易2020年在疫情干擾下仍開低走高,不僅出口成長率達4.9%,更創下出口金額新高,依經濟部統計處的樂觀預測,2021年出口金額將再創新高至3,575億美元,且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出口成長因去年基期偏低,可望分別成長5.8%及10.18%,全年出口成長可達4.59%。
但中華徵信所也點出台灣出口轉型的三大挑戰。首先是出口結構,近20年中間產品占比一直居逾65%的最關鍵地位,且有愈來愈高的趨勢,從2002年的66%漸增到2008年的79%,近十年來變動小,2020年為77.1%;但資本財、消費品則逐年下滑,凸顯產業代工和分工特性,成為出口轉型無法突破且失敗。
其次是出口產品集中,2002年電子零組件加資通訊產品合計出口占比達40.21%,成為出口主力,當時占比結構還算均衡,但2020年占比已逾半的53.51%,形成電子業獨大。其他基本金屬、機械、橡塑膠、電機及運輸工具均下滑,最慘的是紡織品重摔至2.18%,化學品、光學器材及礦產品占比雖上升,但僅約1個百分點,顯現產業發展均衡受到破壞,尚無解決之道。
其三是出口過度倚賴大陸,由於兩岸經貿黏著度一直很高,2002年大陸(含香港)出口占比已達32.3%,且一路走高,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也沒有大幅降低,2020年疫情衝擊下,占比更創43.9%的新高。關鍵在於美國訂單最終出貨地點很多是在大陸,也就是間接出口至大陸的訂單比比皆是,顯示台灣想和大陸在經貿關係上脫鉤在現階段還是非常困難。
CRIF中華徵信所發布最新報告,揭示疫情與中美貿易戰對台灣企業信用的影響。報告指出,疫情前中美貿易戰已經對台灣企業信用評等造成影響,而疫情全球大流行更讓企業信用等級面臨嚴峻挑戰。在疫情最高峰時,每20家企業就有一家信用等級被調降,儘管後來有止跌回升,但至今仍無法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研究團隊提醒,全球正處於新一波疫情高峰期,企業營運波動再次影響信用等級的可能性高。根據實證分析,台灣企業信用等級的分布上,屬於信用普通資產有限的「B-」等級企業占比逐月上升,創下15個月新高,而「B」等級企業占比則逐月下降。 從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5月,受評企業信用級下降比率從0.81%飆升至4.69%,相當於每百家企業就有五家信用等級被調降。具體來看,其他電子零組件業、建築投資業、航運業、金屬加工機業、通用機械設備業、電線電纜業、電腦周邊設備業等產業在2020年9月至12月期間,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均超過5%。
CRIF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警告,目前全世界處於新一波的疫情高峰期,最是需要嚴防企業營運波動再度影響企業信用等級的下降。從實證上分析,該團隊指出,由於台灣企業信用等級的分布上,屬於信用普通資產有限的「B-」等級企業的占比,由2020年8月的25.7%逐月上升到12月的31.97%,創下15個月新高;反之,代表企業信用尚可的「B」等級企業占比卻在同期間逐月下降。
CRIF中華徵信追蹤所接受委託受評的台灣企業信用資料庫,分析2019年下半年以來趨勢變化,其中2019年5月受評企業信用級下降比率為0.81%,屆及2020年5月該值達4.69%,飆升了近五倍,相當該月每百家企業就有五家信用等級被調降。
就個別產業/行業來看,CRIF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2020年9月以來,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曾超過5%的產業,包括其他電子零組件業(發生在2020年9月、10月、12月期間),建築投資業、航運業、金屬加工機業、通用機械設備業、電線電纜業(2020年11月),電腦周邊設備業(2020年12月)。
CRIF中華徵信所最近發布了一則令人關注的報告,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以及工業淡季的到來,台灣企業的信用等級將面臨新的挑戰。根據該報告,今年1月,預計台灣企業信用等級下降的比率將達到2.89%,而如果國際主要經濟國家繼續採取鎖國政策,2月的下降比率可能會超過3%。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美中貿易戰的加劇以及新冠疫情的爆發,對台灣企業的信用等級造成了顯著的影響。2020年5月,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達到4.69%,創下歷史新高。雖然6月開始有所回升,但與疫情前相比,企業信用等級的下降比率仍然偏高,這意味著企業信用的風險警訊並未解除。 進入冬季,全球疫情再次升溫,多國包括台灣在內重啟封鎖邊境,這對經濟活動產生了影響。CRIF中華徵信所強調,企業應該嚴格監控營運波動,以防止企業信用等級再次下降。 報告中還指出,進出口貿易業是企業信用變化最為關注的行業。自2020年1月至12月,進出口貿易業的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一直位居榜首,這主要是因為台灣中小貿易商較多。此外,其他電子零組件業、建築投資業、航運業、金屬加工機業、通用機械設備業、電線電纜業以及電腦周邊設備業在2020年9月至12月期間,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也曾超過5%。
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由於全球鎖國政策的持續,台灣企業在2月份的信用等級有下降的風險。報告強調,這個現象在台灣企業的信用等級分布上已經有所顯現,特別是那些信用等級較差的企業家數占比不斷增加,而信用較佳的企業家數占比則在減少。這種變化,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是企業信用緊縮的警訊。 具體來說,台灣企業在CRIF中華徵信所的信用等級分布中,屬於B-等級的企業家數占比從2020年8月的25.70%上升到12月的31.97%,創下近15個月的新高。而B等級企業的家數占比則從2020年6月的68.27%下降到12月的62.63%,減少了5.64個百分點。 報告還顯示,從2019年12月到2020年5月,接受CRIF中華徵信所信用評級的台灣企業中,信用等級被調降的家數占比從1.15%上升到4.69%,到了2020年12月,這一比例仍有2.84%,遠高於疫情前的平均不到1%的水準。 這些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對台灣企業的影響不容忽視,企業信用等級的變化成為衡量企業營運狀況的重要指標。隨著疫情的不斷擴散,這一指標將對企業信用的變化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
CRIF中華徵信所針對2019年下半年以來,該公司接受委託進行評等的台灣企業信用等級趨勢變化指出,千萬不要因為退票金額大幅下降、鬆懈對企業的放帳和授信作業。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台灣企業自2019年下半年起,企業信用等級受到美中貿易戰加劇影響開始趨弱,尤其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台灣企業的信用等級下降比率一度急遽惡化,並在2020年5月受評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高達4.69%,相當於該月每100家企業中就有五家企業信用等級被調降,達到企業信用惡化高峰。
儘管2020年6月受評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止跌回升,但是比起疫情前平均每月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低於1%,目前的企業信用級下降比率仍相對偏高,顯示回穩只是暫時阻止了企業信用的惡化趨勢,並未能解除企業信用等級的風險警訊。
特別是自入冬以來全球疫情進入另一波高峰期,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重啟封鎖邊境的措施,對於經濟活動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也要嚴防企業營運波動再度影響企業信用等級下降。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最要留意企業信用變化的產業,首要觀察進出口貿易業。因為2020年1月以來至2020年12月,進出口貿易業均高掛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的榜首,主因台灣中小貿易商居多所致。
2020年9月以來企業信用等級下降比率曾超過5%的產業則包括:其他電子零組件業(9月、10月、12月)、建築投資業、航運業、金屬加工機業、通用機械設備業、電線電纜業(11月),電腦周邊設備業(12月)。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台灣的企業在CRIF中華徵信所的信用等級分布上,屬於信用普通資產有限的B-等級企業的家數占比,從2020年8月的25.70%,逐月上升到12月的31.97%,並且是近15個月以來的新高。
相反地,代表企業信用尚可的B等級企業,家數占比卻從2020年6月的68.27%下降到12月的62.63%,大幅下滑了5.64個百分點,顯示信用尚可的B等級企業正快速向B-等級靠攏,而這正是企業的信用將要緊縮的警訊。
CRIF中華徵信所表示,所有接受該公司進行信用評級的台灣企業,其信用等級被調降的家數占比,從2019年12月的1.15%,逐月快速上升到2020年5月的4.69%;2020年12月仍有2.84%,高於疫情之前平均不到1%的水準。
新冠疫情對台灣企業營運惡化的影響程度,完全反映在企業信用等級下降的家數占比攀升,雖然這是一項落後指標,但若今年疫情持續擴散,這項指標對於企業的信用變化將具參考價值。
台灣集團競爭格局將生變!CRIF中華徵信所昨日公布台灣地區大型集團調查,其中兩項變化引人注目。首先,第一金控預計將在今年超越台塑集團,躍升為台灣地區前十大集團之一。而另一項驚人的變化是,若富邦金控成功收購日盛金控,富邦集團將有望超越霖園集團,成為台灣第一大集團。 富邦金控先前已公告,預計在12月22日至明年2月1日期間,以每股新台幣13元的价格,公開收購日盛金控100%的普通股。這項收購若成功,將可能改寫台灣第一大集團的歷史,讓霖園集團自2002年以來壟斷的台灣最大集團寶座易主。 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去年底富邦集團的資產總額與霖園集團僅差1,960億元,而日盛金的資產總額為3,500億元。若富邦金控成功收購日盛金,其資產總額將有可能小幅超越霖園,登上台灣第一大集團的寶座。 過去幾年,台灣企業的收購案例相當成功,如日月光收購矽品、佳世達收購明泰科技和聚碩等,這些案例都顯示了收購的成功機率高。CRIF中華徵信所對富邦金控收購日盛金的成功能夠相當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富邦集團登上台灣第一大集團的寶座,國泰金控作為國內第一大金控的地位仍然穩固。富邦金控和國泰金控的合併資產總額差距達1.25兆元,國泰金控的龍頭地位並不易被撼動。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的調查,台灣目前共有16家金控,但以台灣金融市場規模來看,九家金控已足夠。這次集團競爭格局的變化,將對台灣金融市場帶來新的動能。
台灣經濟動態再創高峰,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台灣300大集團的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這些集團的資產總額成長6.29%,達到115兆3,68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在這些強大集團中,金融集團繼續佔據七席,而潤泰集團、鴻海科技集團及台塑集團則分別佔據其他三家。其中,霖園集團蟬聯TOP 10大集團榜首,合併資產總額突破10兆元,而富邦集團則以9兆9,369億元的資產總額緊追在後。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29日解釋,富邦集團與霖園集團之間的資產總額差距已從2018年的2,645億元縮小至約1,960億元。劉任預測,2020年開始,台灣企業十大集團的排名可能發生兩大變化:一是富邦金控若成功併購日盛金控,其合併資產總額有望超越霖園集團;二是因油價下跌,台塑集團營運表現不佳,四寶資產減損,可能會被第一金控超越,首度掉出十大集團名單。
劉任進一步分析,富邦集團作為一個綜合性集團,旗下除了富邦金控,還有廈門銀行、電信事業、有線電視、建設等事業體。若成功收購日盛金控,其資產總額將增加3,500億元,可能小幅超越霖園集團。然而,即使如此,富邦金控與國泰金控在金控業的總資產差距仍有1.25兆元,富邦金控仍難撼動國泰金控的龍頭地位。
第一金控集團2019年資產總額達3兆2,139億元,與台塑集團的差距僅1,747億元。過去三年,第一金資產成長率分別為3.63%、11.42%、9.23%,遠高於台塑集團。截至2020年第三季,第一金控資產成長率達6.13%,資產總額已達3兆4,032億元。此外,第一商業銀行被金管會指定為台灣第六家系統性重要銀行,進入前十大集團的機會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