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中央政府去年總預算尚有收支賸餘1,530億元。行政院先前表示,撥補台電額度1,000億元以上來進行,今日院會議程排入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追加預算案,將通過台電相關補貼案。
此外今日也將通過「0403震災復原重建方案」報告,據悉,將投入16億經費推動花蓮災後振興方案,其中觀光署預算約13億元,包括推動自由行住宿優惠、團體旅遊補助、鼓勵境外旅客前往花蓮等,可望在暑假上路,不過仍要觀察重建進度。
另外也將針對花蓮當地旅宿業者提供資本性融資,旅館每家最高3,000萬、民宿最高400萬;周轉金貸款則是每家旅館最高1,000萬、民宿最高300萬。
行政院會今日將通過《私立學校法》、《所得稅法》修正案。前者是讓個人及營利事業透過興學基金會對學校法人或私立學校捐款可比照捐款給公立學校,在報稅時可全數列舉扣除額或列為費用;後者是優化扣繳。
業者指出,大陸是全球最大銅消費國,大陸官方為振興經濟,近期 陸續端出消費者汰舊換新購買節能家電及新能源車補助措施,不管冰 箱、洗衣機、空調等白色家電,或是電動車馬達都需要用到漆包線, 對工業及農業等重點領域設備投資年規模從人民幣4.9兆元提高至5兆 元以上補助。
市場分析師預期,英美聯手對俄羅斯生產的銅、鋁及鎳三種基本金 屬實施制裁,推升國際銅及鎳等價格上漲,4月下旬LME銅現貨及期貨 價格曾突破1萬美元後拉回,但15個月、27個月期貨仍守穩1萬美元以 上,勢必會引發一波追價買盤,未來三個月期現貨價有機會上看1.2 萬美元。
線纜業者指出,不論是電力線纜或漆包線,當月營收都依前一個月 銅均價計算,好比3月銅均價從去年同期8,675.63美元回升至9,283美 元,4月電力線纜或漆包線銷售量即使與去年同期相同,也會因銅價 回升,帶動整體營收成長,預期第二季營運有機會優於第一季。
業者指出,蔡政府推太陽能光電及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台電釋出 千億元以上的強韌電網計畫商機,陸續汰換69KV高壓、161KV及345K V超高壓交連PE線纜標案,以及離岸風電變壓站統包工程,目前除榮 星外,各線纜廠來自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在手訂單從20多億∼50多億元 不等。標單定出履約時間雖長達10年,實際執行時間多半是1∼3年, 有些因工程進度延宕而延長為2∼4年,去年起開始交貨,預計2026年 底前悉數交貨。
業者表示,農曆年前,台電重新公告去年7月釋出預算近114.8億元 的345KV交連PE線纜及器材標案內容,大亞拿到24.65億元、合機26. 61億元、大東近28.74億元、華榮26.418億元。農曆年後,台電釋出 多筆單筆金額不到10億元標案,預計年中將再釋出年度大單,金額金 額超過百億元,吸引各線纜廠躍躍欲試。
電價凍漲案過關 藍白聯手勝出 立法院4月30日召開朝野協商,國民黨及民眾黨團提出的電價凍漲案,在藍白兩黨聯手優勢下,以59票贊成、50票反對取得過半通過。 國民黨團主張避免民生痛苦 國民黨團表示,調漲電價將導致物價飆升,因此反對台電調漲,並要求行政院檢討能源政策。 民進黨團:戕害憲法運作 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批評藍白兩黨,急於用立法權取代行政權,讓國會民主開倒車。 行政院表達遺憾 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表示,電價審議屬行政權範疇,對立院決議表達遺憾,並強調會依法執行電價調整結果。 經濟部:台電虧損累累 經濟部指出,現行電價成本仍高於電價,不調整恐讓台電經營陷入財務危機。台電累積虧損已達3,826億元,若電價不調漲,2024年將再虧2,124億元。 經濟部尊重但有違憲疑慮 經濟部表示尊重立院決議,但會依電業法授權執行動政部門職責,認為立院決議有違憲政分工疑慮,原則上應依法行政。 電業法規定電價調整機制 電業法第49條規定,電價費率檢討調整機制由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一年檢討兩次,並依節能減碳、照顧民生等原則訂定費率。
**銅價突破萬美元 台灣電力調漲標案**
國際貴金屬價格飆漲,帶動銅價上漲,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宣布將調整標案價格,預計帶動國內電線電纜和銅片生產業者的營運成長。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銅價於 4 月 29 日突破每公噸 1 萬美元大關,漲幅達 14.8%。台電表示,將反映銅價上漲,調漲標案價格,受惠廠商包含億泰、榮星和第一銅等。 除了銅價,鎳價也大幅上漲,LME 鎳價上漲 14.53%。這使得不鏽鋼業者燁聯和唐榮紛紛對客戶漲價,華新也在 5 月宣布調漲不鏽鋼盤價,預料國內不鏽鋼股將落後補漲。 此外,4 月 30 日電池材料大廠康普、美琪瑪和長園科等股價漲停,反應國際貴金屬材料漲價等利多。半導體產業也受到原物料上漲影響,大陸半導體業者亞芯微電子宣布調漲產品價格,主因貴金屬材料漲幅超過 15%。台灣被動元件大廠勤凱受惠於銀價上揚,客戶提前拉貨,預計將刺激第二季營運。 國際貴金屬價格整體上漲 15%,鋼鐵和不鏽鋼等產業預料將落後補漲,帶動國內相關產業股價上揚,值得投資人關注。國民黨團提案指出,為避免物價因電價調漲,民生痛苦指數飆升, 因此反對台電調漲電價,建請院會做成決議,立即停止調漲電價,並 要求行政院責成相關部會即刻檢討現行能源政策,並提出因應對策與 配套措施,兼顧人民生計、維持供電穩定及台電的正常營運。
在電價凍漲案通過後,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強調,藍、白的做法 是急切要用立法權取代行政權,戕害憲法運作,讓國會民主開倒車。
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指出,國家能源供應及價格審議應屬行政權重 要一環,對立法院所做決議,行政院表達遺憾。
行政院表示,此次電價調整依電業法等法律完成相關審議機制,政 府依法須遵守電價審議結果並予執行。另一方面,政府及各部會也將 持續積極透過各項政策手段,使電價調整對國人影響降到最低。
經濟部4月30日表示,目前電價成本仍高於電價,若無法調整,不 僅有全民補貼用電大戶的問題,更讓台電公司經營面臨財務危機。2 023年底台電累積虧損已達3,826億元,若電價不調整,2024年將再虧 損2,124億元。對台電公司確保穩定供電、投資電網強韌等業務,有 極不利影響。
經濟部強調,經濟部尊重立院的決議,但行政部門同時也須遵守電 業法的法律授權,即成立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決議電價方案,且如實 執行;經濟部認為立法院的決議有違憲政分工的疑慮,原則應依法行 政,難以停止凍漲。
經濟部指出,依前述修訂後電業法第49條及其子法,明定電價費率 檢討調整機制,經濟部據此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一年檢討兩次電價 ,並依節能減碳、照顧民生等原則訂定費率,電價審議須依法行政。
4月國際貴金屬價格齊步大漲,統計今年4月初至29日倫敦金屬交易 所(LME)的鋅、錫、銅、鎳、鋁及鉛的現貨價格漲幅不小,分別是 上漲
22.54%、18.80%、14.8%、14.53%、11.41%、8.48%等。
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銅價4月29日突破1萬美元,收在每公噸10,063. 9美元,4月1日到29日上漲14.8%,因已突破1萬美元的重大心理關卡 ,預料漲勢將延續。
其中台電也將反應銅價上漲,調整標案的價格,有望帶動電線電纜 、生產銅片的業者的營運成長。4月30日億泰、榮星、第一銅等三檔 股價收紅。
另外,不鏽鋼的原料除了銅大漲外,鎳也飆漲,倫敦金屬交易所4 月1-29日的鎳價上漲14.53%,國內的不鏽鋼業者燁聯、唐榮也分別 對客戶漲價,華新5月不銹鋼盤價續漲,300系每噸調5,000元最多, 台股不鏽鋼股有望落後補漲。
此外,電池材料大廠4月30日也全面上漲,除了反應特斯拉大漲外 ,原物料價格上漲也有利於進行下一波的調漲,康普、美琪瑪、長園 科等三檔股價鎖住漲停價,均同步站上季線,有望脫離日前股價持續 破底的的窘境及慣性。
同時,原物料漲價風潮也吹到半導體產業。外電報導,大陸的亞芯 微電子對客戶發出漲價通知,全系列產品單價上調15%至20%不等, 主因國際貴金屬市場價格近期漲幅平均超過15%,有的材料漲幅甚至 達到50%,且有持續上漲態勢,導致半導體行業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 。勤凱為被動元件導電漿及厚膜導體材料大廠,原物料為銀粉、銀鈀 粉、銅粉等,因銀價持續走揚,勤凱的客戶提前拉貨,預料將刺激第 二季營運動能,4月30日勤凱上漲7.94%,收在115.50元。
台電規劃台中電廠二期新建燃氣機組 盧秀燕籲「增氣減煤」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規劃在台中電廠(中火)第二期新建四部燃氣機組和四部天然氣儲槽。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中火已為全國最大電廠,台電要再增加機組數量較多,呼籲台電應在「增氣」的同時「減煤」,並加強與民眾和台中市政府的溝通。
台電指出,中火二期計畫完成後,可將中火總裝置容量提升至 810 萬瓩,高於現有 10 部燃煤機組的 550 萬瓩,滿足台中用電需求並完善供電能力。同時,配合減煤目標,6 部燃氣機組將取代 2 部燃煤機組。
不過,國民黨台中市議員在台電於龍井舉辦的說明會中拉布條抗議,反對設置天然氣儲槽,擔心一旦爆炸將造成嚴重災害。台電強調,中火二期儲槽設計和安全標準會嚴格規畫。
中火目前正在興建兩部燃氣機組,預計 2025 年、2026 年陸續上線。台電承諾屆時將拆除兩部燃煤機組。台電進一步規劃在 2031 年至 2034 年間新建四部燃氣機組,屆時再拆除兩部燃煤機組,中火將成為「6 氣 6 煤」的火力發電廠。
盧秀燕表示,中火已為全國最大火力發電廠,燃氣發電雖優於煤電,但仍會造成空氣汙染。她希望台電在新增燃氣機組的同時,能適度減煤。
台中市環保局長陳宏益表示,中市府將在中火二期燃氣機組環評程序中強調,中火總碳排量和汙染排放量不得增加。過去中火新增燃氣機組時,中市府曾透過「都審」程序卡關,但中央後續發放特種建築執照解套。中市府評估未來中央可能循此模式發照,屆時將無置喙餘地。
台電副總經理郭天合表示,新增燃氣機組為高效率機組,商轉後燃煤機組將轉為緊急備用。若天然氣儲槽不足,會增加海運進出和戰時封鎖等問題,儲槽設計與安全標準將嚴格規畫。
台電則表示,中火第二期計畫完成後,可增加中火總裝置容量,六部燃氣機組總裝置容量為810萬瓩,將較現行十部燃煤機組共550瓩還要多,等於有能力再增加供電,兼顧減煤並滿足台中用電成長。
台電昨在台中龍井辦說明會,國民黨台中市議員到場拉布條,反對設置天然氣儲槽,表示連同現有、興建、規畫中儲槽已有13座,再新增四座,「一旦爆炸宛如96顆原子彈威力」,將反對到底。
台電中火正興建二部燃氣機組,總裝置容量為260萬瓩,預計2025、2026陸續上線,台電已承諾屆時將拆除二部燃煤機組。
台電進一步規劃再新建四座燃氣機組,四部總裝置容量為550萬瓩,相當於中火目前十部燃煤機組。依照台電期程,2031年7月起逐年新增一部燃氣機組上線,直到2034年7月四部都上線,屆時中火再拆除二部燃煤機組,剩餘六部燃煤機組轉為緊急備用,成為「六氣六煤」的火力發電廠。
盧秀燕昨日受訪表示,中火已是全國最大電廠,不管燃煤或燃氣都是火力發電,燒天然氣比煤電好一點,但都會造成空氣汙染,中火已是全國最大、又是用最汙染的火力發電,先前新增「二氣」拆除「二煤」,還可接受,若要再新增四部燃氣,一定要適度減煤。
台中市環保局長陳宏益說,中火新增燃氣機組環評由中央審理,中市府會在環評程序中,堅持中火總碳排量、汙染排放量不能增加。
中火新增二部燃氣機組時,中市府曾透過「都審」程序技術性卡關,但後來中央直接發放特種建築執照「解套」。中市府內部評估,未來中央可能循此模式發照,中市府將無可置喙之處。
台電副總經理郭天合表示,目前中火十部燃煤機組,僅能供應台中九成電力,新增機組有其必要性;新增四部燃氣機組為高效率新燃氣複循環機組,燃氣機組商轉後,燃煤機組將轉為緊急備用;若天然氣儲槽不足,會增加海運進出,還有戰時封鎖、天候等問題,儲槽設計與安全標準將會嚴謹規畫。
**經濟部人事大搬風!曾文生將退 政次人選待定**
經濟部新任部長郭智輝上任在即,部內人事調整也陸續傳出消息。經濟部三位次長和一級主管之間因連動關係,不排除可能有一波大搬風。 郭智輝上週返台後,已聽取一級主管業務簡報,與現任部長王美花進行業務交接。其中,現任政次曾文生不排除留任政次或轉任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外傳曾文生將專任台電董座,因此政次人選出現空缺。 郭智輝也表示有意繼續借重現任次長陳正祺的專才推展外貿工作。不過,常次林全能日前已申請退休獲准,現任產發署長連錦漳和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被看好升任次長。 另外,數位部新任部長黃彥男上任後,兩名政務次長李懷仁、闕和鳴留任機會不大。外傳前者已確定要離開政府部門,後者尚未被徵詢。現任常次葉寧過去曾在政委唐鳳辦公室任職,但高層有意讓數位部人事煥然一新,出身經濟部工業局體系的呂正華,升任常次或政次呼聲不小。 據了解,郭智輝近日將與府院高層交換意見,曾文生的後續安排將在此時決定。若曾文生專任台電董座,政次職務將出現空缺。在外貿方面,郭智輝有意留任陳正祺,若陳不留任,貿易署長江文若可能是升任貿易次長人選。此外,不少經長都向郭推薦產發署長連錦漳。**台股護盤大軍出動 台灣電力大啖電網標案**
上周台股受政府基金與投信護盤提振,指數強彈 593 點,並於 26 日重返 2 萬點大關。分析師建議鎖定 government-sponsored funds (以下簡稱 GSF)與投信共同布局的個股,其中「台灣電力」相關標案受惠廠商備受矚目。
台新投顧與第一金投顧指出,政府資金與投信機構近日同步加碼的標的,主要集中於政府護盤產業,以及技術面強勢股。經統計,共有 16 檔個股符合上述條件,包括群益證、國產、鴻海等。其中,「台灣電力」相關設備與材料廠商表現亮眼。
台灣電力為國內電力龍頭,其強韌電網計畫帶來大量標案機會。億泰身為電線電纜大廠,受惠於此計畫,2023 年每股稅後純益創下 1998 年以來新高,並配發 0.37 元股利。儘管現金殖利率較低,但台電訂單持續挹注獲利,吸引法人資金進場。
此外,華固近年來股價大漲超過 66%,受惠於都更題材與營建業轉型題材。26 日再宣布斥資 10.61 億元收購台中土地,預計 2025 年開發,營運加速。
分析師表示,政府護盤與投信布局將持續支撐台股,投資人可留意 GSF 與投信同步加碼的標的。其中,台灣電力相關標案受惠廠商具有強勁成長動能,值得投資人關注。
至於數位部,外傳二政次一常次可能都會換上新面孔,而數產署署 長呂正華,升任次長呼聲高。
另曾創辦線上遊戲學習平台PaGamO的台大創新技術學院副院長葉丙 成,確定出任教育部政次,另一政次則由前台中綠委張廖萬堅出線。
準經長郭智輝上周在日本安排業務交接。26日返台後聽取一級主管 業務簡報,與經長王美花進行業務交接。
曾文生是留任政次或專任台電董座,郭智輝近日將和府院高層交換 意見,倘若專任台電董座,政次就有空缺。在外貿方面郭智輝有意留 任陳正祺,若陳不留任,貿易署長江文若可能是升任貿易次長人選。
此外,不少經長都向郭推薦產發署長連錦漳,若有機會用人可以考 慮。連錦漳從工業局民生化工組出身,曾任副局長、主祕,產業政策 組長、永續組組長;另一潛在人選即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
至於54年次的林全能,很早即傳出因不想占據職位太久,卡住後續 優秀同仁升遷,本想利用新閣布局5月申請離退,但經長王美花未同 意,後延至6月再退休。若一併思考布局,經濟部人事可能大風吹。
數位部由黃彥男接掌後,兩名政務次長李懷仁、闕和鳴留任機會不 大,據悉前者確定要離開政府部門,後者尚未被徵詢,常次葉寧原在 政委唐鳳辦公室,雖有NCC文官歷練,但外傳高層有意讓數位部人事 煥然一新,出身自經濟部工業局體系的呂正華,升任常次或政次呼聲 不小。
台股指數近幾周波動劇烈,26日反彈重回2萬點,盤中一度突破月 線,惟適逢周五買盤縮手,尾盤漲勢收斂,收在20,120點,由於AI龍 頭股輝達26日反彈站上月線,市場期待台股29日有望突破下彎月線。
台新投顧、第一金投顧等建議,本周投資人選股可朝著政府護盤方 向布局,且技術面強勢的個股為主。因此選出八大公股行庫及投信近 一周同步看好且26日收盤價穩在月線之上,依買超排序有群益證、國 產、鴻海、致伸、欣陸、遠百、裕民、大同、宏全、華固、振曜、旺 矽、崇越、中華、億泰、台光電等16檔。
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表示,政府基金、投信近一周同步看好買進的 個股及產業分為營建、營造、資產、散裝航運、台積電相關設備及材 料廠、電線電纜、AI伺服器組裝、高現金直殖利率股為主。
華固今年來股價上漲66.67%,漲64.2元,26日收在160.5元,利多 為都更題材、資金轉傳產股避險及本業上營運暢旺,26日加碼公告投 入10.61億元買下台中市北屯區敦和段1,361.78坪的土地,為第四筆 的台中土地,2025年開發,營運加速。
電線電纜廠億泰2023年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19元,是1998年 來新高,每股配發0.37元,雖然現金殖利率偏低,不到1.5%,惟台 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標案在手,台電訂單持續貢獻獲利,吸引內資布局 。
**台電擬定淨零減碳路徑,再生能源勢達60-70%** 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表示,為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台電將先從減碳著手,包括提高再生能源比例、搭配氫能源等方式。 台電規畫的淨零減碳路徑是以國發會提出的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為依據。目前台灣電力需求約為2,200至3,300億度電,估計2050年將達到5,000億度電。為了在電力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實現淨零目標,再生能源必須占總發電量的60-70%。 鍾年勉指出,目前的低碳措施是透過既有技術降低碳排放,但要達到淨零排放,仍需仰賴新科技和新技術。 台電的減碳措施之一是「以氣代煤」,將燃煤發電機組轉為燃氣發電機組。根據估算,燃氣發電的碳排放量較燃煤發電減少約一半。 另一項重點措施是積極推動再生能源。鍾年勉強調,發展再生能源需全民參與。台電在離岸風電的建置上扮演積極角色,但大部分仍仰賴民間離岸風電業者。 發展太陽能也是減碳途徑之一,不過需要考量電網是否能滿足需求。近年來,台電已著手提升電網強度,並建置智慧化和自動化設備。此外,儲能系統的規畫和設置也是重點。 鍾年勉表示,搭配使用氫能源目前約占1成比例。台中電廠設有減碳專區,透過化學程序捕捉煙囪排放的二氧化碳,並透過輸送和封存的方式,每年可捕捉約6噸碳排放量。台中電廠場域內還推動每年2,000噸碳排放量的減碳計畫。 混燒氫能也能達到減碳效果。例如,興達電廠可達到混燒5%的氫氣。不過,必須混燒綠氫才能有效減碳。目前綠氫的生產、輸儲技術仍有待進步。
台電規畫的淨零減碳路徑是以國發會提出的2050淨零為目標,採取 「以終為始」規畫,以目前台灣電量需求約2,200至3,300億度電來說 ,推估2050年電力需求約達5,000億度電,在電力需求增加卻要淨零 之下,再生能源必須達到60至70%。
鍾年勉說,現有推動低碳是利用既有科技、現行技術,降低碳使用 量,但這樣不可能達到淨零,最後還是要靠新科技與技術達到零碳。
台電的第一個減碳作為就是「以氣代煤」,把原有的燃煤機組轉為 燃氣機組,據推算,燃氣機組的排碳量約比燃煤機組少一半,可達到 減少碳排係數。
另一個方式則要極大化的推動再生能源。鍾年勉強調,推動再生能 源須大家一起來,台電在離岸風電1、2期時投入建置,多數還是靠民 間離岸風電。發展太陽能也是一個方式,但得面對電網能否滿足需求 ,台電近年提高電網強度與智慧化、自動化設備建置;儲能系統的規 畫與設置也是重點。
他說,另外搭配使用氫目前占比約1成,台中電廠設有減碳專區, 透過化工程序捕捉煙囪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之後輸送並封存,該減碳 園區每年約可捕捉6噸碳排放量,另有每年2,000噸的場域也在推動。 混燒氫能也可達到減碳,如興達電廠可達到混燒5%,重點在於必須 要混綠氫才能達到減碳效果,但綠氫的生產與輸儲都須在技術上再精 進。
憂產業失衡!3月產業用電增長趨緩,台灣電力揭露經濟警訊
長期以來台灣的產業發展失衡,近期已有明顯跡象。根據台灣電力公布的3月EPI電力景氣指數,全國產業用電量成長僅0.07%,顯示民間消費動能已趨於平緩。
台灣電力指出,3月整體產業用電量成長0.04%,其中製造業用電小跌0.03%,服務業用電微幅成長0.53%。台灣綜合研究院(台綜院)表示,去年同期的基期較低,使得經濟成長表現略高,預計3月經濟成長率為5.6%,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5.5%。
台綜院院長吳再益觀察,包括資通訊、鋼鐵業在內的製造業呈現穩定復甦,但多數傳統產業前景不明,生產動能大幅下滑,加上外銷訂單減少,拖累全國產業用電成長。產業失衡的影響日益顯著。
不過,隨著高效能運算和人工智慧等應用持續擴展,以及旺季備貨需求,製造業生產動能回溫。鋼鐵業也因國內景氣復甦,建築用鋼需求提升,3月用電量成長1.8%。
台綜院分析,半導體業3月用電量成長5%,電力景氣燈號持續綠燈。主要是受惠於高效能運算和AI應用持續強勁,尤其是3奈米和5奈米製程的快速成長。此外,電子產品外銷訂單增長,半導體業景氣呈溫和復甦走勢。
然而,傳統產業需求未見明顯回升,國際需求疲軟,抵銷部分用電成長。吳再益提醒,民間消費動能已逐漸減弱,不再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台電傳捷報!用電創高、電網韌性受肯定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傳來好消息,隨著製造業復甦,今年用電量預計將創下歷史新高。台電預估尖峰用電將達到 4,108 萬瓩,比去年成長 3.7%。 儘管近期的強震頻傳,但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一系列的地震考驗並沒有造成大停電,證明了台電強化電網韌性的努力是正確的。但他也提醒,目前僅通過了「小考」,後續 9 年的電網韌性計畫仍需加速推動,以應對可能的大型災害。 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表示,目前仍有約 430 萬瓩的機組處於歲修期,但將於 6 月前陸續歸隊供電。此外,今年規畫的新增機組容量將大於除役機組,確保今夏供電無虞。 今年的用電高峰預計落在 7 月底,受到產業復甦和半導體新廠投產的帶動,用電量大幅增加。蔡志孟指出,預計尖峰負載量將超過 2022 年的 4,075 萬瓩,再創歷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台電環境月已邁入第 6 年,台電自有火力機組的空污排放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都大幅減少,展現台電在環保方面的努力。2024年3月份全國產業高壓以上用電量較去年同期成長0.07%;台 電高壓以上用電方面,3月份整體產業用電量較去年同期成長0.04% ,其中製造業用電成長負0.03%,服務業用電成長0.53%。台綜院指 出,在去年同期基期偏低因素下,墊高經濟成長表現,預測3月經濟 成長率為5.6%,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5.5%。
台灣綜合研究院長吳再益就用電觀察,產業景氣以含括AI、半導體 的資通訊、鋼鐵業兩類製造業呈現穩定復甦,多數傳統產業前景走弱 ,生產動能大幅滑落,加以外銷訂單遭受砍單,抵銷全國產業用電成 長表現,且反映產業不均衡的衝擊愈加明顯。
此外,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應用,去年底至今加速擴展,及旺 季備貨需求,帶動製造業生產動能,經濟成長穩步回溫;鋼鐵業也因 國內景氣復甦,廠房與商辦等營建用鋼需求浮現,3月份鋼鐵業用電 量成長1.8%,電力景氣燈號亦續呈穩定的綠燈。
台綜院分析半導體業的用電近況,3月份半導體業用電量較去年同 期成長5%,電力景氣燈號續呈穩定的綠燈,主要是受惠高效能運算 與AI應用仍強勁,尤其3奈米和5奈米成長急速,亦反映在外銷訂單A I需求強勁,電子產品外銷訂單呈雙位數成長,半導體業景氣呈溫和 復甦走勢。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3月份用電成長8.5%,電力景氣 燈號續呈穩定成長的綠燈,外銷訂單與用電量兩者走勢持續穩健復甦 。
但傳統貨品需求3月尚未明顯回升,國際需求疲軟不振,抵銷部分 用電成長增幅;此外,3月因節慶效應過後,民間消費成長力道明顯 趨緩,內需消費減弱,吳再益提醒,民間消費動能已逐步消弱,且回 復常態,不再扮演推升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
403強震至今已逾千起餘震,23日清晨再發生2起規模6以上地震,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一連串大地的考驗均未造成大停電,初 步證明台電加強電網韌性是正確方向,但只是通過第一回合「小考」 ,10年電網韌性計畫只做了第1年,接下來9年要加速推動以因應可能 的「大考」。
外界憂心兩起規模6以上的餘震,恐讓台電設備再受「內傷」,一 旦機組設備受損續用可能影響供電,蔡志孟表示,依目前巡檢回報, 花蓮和平電廠1號機不受影響,2號機則處於大修期,整體電力機組都 正常運作,會在電力負載較低時加強檢修。
蔡志孟說,目前預估今年用電尖峰負載4,108萬瓩,目前機組仍在 歲修期,約有430萬瓩裝置容量機組會陸續在5月、最晚6月前陸續回 歸供電,其中已有2部機組提前在4月歸隊。此外,今年規劃新增機組 也大於今年除役機組,以確保今夏供電無虞。
年度用電高峰多落在7月底,且通常年年創高,去年景氣低迷,尖 峰用電最高為3,961萬瓩,是過去11年來首見7月用電負成長、年減1 15萬瓩;今年隨產業逐漸復甦,半導體業者新廠陸續投產,帶動用電 量增加,預期2024年用電尖峰負載量上看4,108萬瓩,可望超越2022 年的4,075萬瓩、再寫歷史新高。
台電環境月已進入第6個年頭,2023年台電自有火力機組空污排放 強度比2016年大減近7成、碳排放強度也減少8%。
**台電總座王耀庭哽咽:留任為同仁負責**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來電力事故頻發,台電總經理王耀庭閃電請辭,震動政院高層。經過兩日沉澱,台電22日召開記者會宣布,王耀庭決定留任。王耀庭在記者會上表示,自己無所畏懼,留任就是為了保護同仁,並一度哽咽落淚。
王耀庭表示,台電接連發生花蓮強震、桃園停電事故和限電危機,導致外界爭議不斷。他強調,外界將這些事故扭曲成缺電,讓他不滿,因此在未預警的情況下辭職,目的就是讓民眾清楚,無端的指責會對第一線同仁造成莫大壓力。
王耀庭強調,自己進入台電36年,如今擔任總經理,必須負起保護同仁的責任。他表示,台電的電力系統包括發電端到用戶端,中間有1萬多條纜線、300萬根電線桿和150萬個變壓器,才能將電力送到每戶人家。桃園最近發生的幾起區域停電,都是末端線路故障所致,與缺電無關。
王耀庭表示,全世界各地的電業公司,都可能因天災或設備故障影響供電,台電的停電次數已經大幅減少,近10年來減少7成停電事故。他承認台電仍有進步空間,但絕不應該承受無端的指責。
台電地位應提升!只賢:能源危機關鍵
只賢董事長童子賢日前表示,能源危機是台灣一大挑戰,必須重視台灣電力公司(台電)的地位。童子賢指出,台電一年花費逾2兆元,比醫療健保和國防經費還多,卻只是經濟部轄下的「配合執行業務」單位。
童子賢認為,台灣80%發電來源為煤、天然氣和燃油,碳排指數高。全球關注地球暖化議題,台灣應有所準備,否則產業發展受限,不利經濟。
童子賢強調,核能可以是綠能的盟友,而非敵人。他認為,核能是一種技術,其安全係數可以提升,好好控管,「現在搭飛機比騎摩托車安全很多。」
童子賢透露,自己30年前是反核人士,後因地球暖化議題,轉而支持核能。他認為,地球暖化才是人類公敵,核能不是。
童子賢建議,國家應挹注更多心力於能源研究,及相關基礎科學,例如設置能源部和國家級實驗室。
童子賢表示,他曾與準總統賴清德討論能源問題,賴清德有意延攬他為閣揆,但他因家庭因素放棄。童子賢祝福新閣施政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