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灣低碳發電量倒退 台電虧損連連** 台灣核能發電持續減少,根據聯合國數據,台灣低碳發電量已從2015年的50兆瓦小時退步至2023年的47.6兆瓦小時,八年來不進反退。 這兩年,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虧損超過一年的國防預算,金額龐大。台電董事長朱文成表示,看到台灣因能源配置而產生的虧損,讓他感到沉重。 反核人士常提到芬蘭OL3核電廠施工延宕造成的虧損,朱文成認為,這些虧損若攤在核電廠60年的使用年限上,只是台電「兩年虧損的尾數」。他強調,台灣施工是否會發生延宕並不一定。 朱文成建議,政府可考慮讓核二、核三延役,核一、核四場址剷平,並引進新型核電廠,如芬蘭OL3。他表示,OL3延宕只是歐洲特例,應思考新核能技術,而不是意識形態反核。 朱文成指出,荷蘭OL3核電廠工程延宕14年才完工,預算超支,但台灣可以尋找更有效率、安全係數更高的核電技術。他認為,台灣沒有義務為OL3行銷,重點應在於發展新核能。 目前,太陽能和風能已廣泛分布在台灣農田和海岸,但發電占比分別僅為4.6%和2.2%。朱文成表示,台灣不排碳發電量要大幅提升,唯有核能與太陽能、風能搭配的「黃金組合」才有機會。 他重申,台電關閉核一、核二後,財務面將是一場災難。台電2021至2022年虧損5,460億元,並「隱形寄放」2,000億元虧損在中油帳目上,但反核人士卻迴避不談。 朱文成建議核二、核三延役,因其安全係數在全球享有高評價。至於核一、核四場址,他認為可以剷平,但重點在於核電廠空間是否足夠因應機組更新。 針對反核人士提出的OL3施工進度和缺失,朱文成表示,OL3延宕肇因於跨國合作的商業和承包糾紛。芬蘭的施工延宕並不代表台灣也會延宕,台灣過去興建核一、核二、核三時並未發生延宕問題。 他強調,荷蘭政府2023年已啟用OL3,芬蘭盛讚其貢獻。新核電技術的發電效率一定優於舊核電廠,一座反應爐可提高1.7倍效率,四座核電廠的總發電量將占台灣總發電量的30%。加上綠電擴建至供應總發電量的20%,台灣的零碳發電量將提升至50%。 朱文成指出,台灣2023年的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發電比率高達82%,反核人士迴避地球暖化的態度令人遺憾。他呼籲學者放下主觀,思考是否接受核電,才是關鍵。
這二年台電虧損超過了一年的國防預算,目睹台灣因能源配置產生的虧損數字龐大,我都會感到心情沈重。相比起來,反核人士喜愛談論芬蘭OL3 (奧爾基洛托核電廠三號機)因施工過程不順而產生的虧損,這些反核人士口中的虧損,若攤提在60年使用年限上,只是台電「二年虧損的尾數而已」,何況,在台灣施工,是否會重複發生延宕?誰說一定會?
台灣發展不排碳電力進度落後國際,建議政府可思考讓核二、核三延役,核一、核四場址剷平,並引進類似芬蘭OL3等新型核電廠,有學者提出OL3建廠延宕及預算超支等資料批評,我認為工程延宕只是歐洲特例,可以解決,應思考的是新核能技術,而非意識形態反核,再來挑毛病的做法。
學者批評荷蘭OL3核電廠工程延宕14年才完工,預算超支,事實上,提新核能只是舉OL3為例,並非一定要OL3這個型號,科技不斷進步,台灣可以找尋更有效率、安全係數更高的核電技術,若一直討論OL3工程延宕十幾年,其實是文不對題,我們也沒有義務為OL3行銷。
如果不延宕工程,學者是否就支持核電了呢?建議要思考「新技術、新核電比舊核電更有效率更好。」
雖然目前太陽能與風能已經遍布台灣農田跟海岸,但發電占比不高,這些不排碳發電只占總發電量分別4.6%及2.2%,看過台灣發電能源類別後,我認為唯有核能與太陽能、風能搭配的「黃金組合」才能支持台灣的不排碳發電大幅進步的願景。
再次提醒,台電關掉核一、核二之後,財務上就是一場災難。台電在2021年∼2022年就虧損掉5,460億元,另外還「隱形寄放」台電虧損在中油帳目上,金額高達2,000億元以上,但反核人士都不願面對而迴避不談。
建議核二、核三廠延役,是因為在全球安全係數比較上享有高評價,此外,建議核一、核四場址「剷平」,但「剷平」與否不是重點,只要核電廠的空地夠大,也可以藉由更新機組方式因應。
學者跟綠盟提出很多OL3施工進度與施工的缺失,OL3的延宕是肇因於跨國合作發生的商業糾紛與承包糾紛。各國的工人缺工與否,施工包商不一樣,芬蘭施工延宕,不代表臺灣施工也會延宕,臺灣舊有核一、核二、核三的施工並無延宕問題,一直集中討論OL3工程不順,並非核能是否可行的重點。否則為何荷蘭政府在2023年啟用OL3?芬蘭是重環保的北歐國家,成功啟用OL3後,芬蘭官方也盛讚OL3帶來的貢獻。
新的技術發電效率一定比60年前的舊核電廠效率好,一座反應爐可以高1.7倍效率,四座核電廠總發電將貢獻台灣總發電量30%,加上綠電持續擴建至供應總發電量的20%,則台灣的零碳發電量將提高到50%。這樣不僅追上國際低碳電力腳步,也有機會讓發電成本下降30%。
地球暖化,台灣碳排嚴重,台灣低碳發電量排名在國際落居135名,落後國際很多,台灣2023年的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發電比率高達82%,學者迴避不談,如此迴避地球暖化的態度實在讓人遺憾:期望學者放下主觀,思考是否接受核電,這才是關鍵。
另,中興電4月營收19.1億元、年增33.6%;累計今年前四月營收80.5億元,年增10.7%,單月、前四月同創下歷史同期新高紀錄。
士電、中興電首季雙雙繳出兩位數成長的亮眼成績,其中士電獲利更大幅成長,僅次於2009年第2季,當時主要因認列士林舊廠開發處分利益而推升獲利表現。
士電首季主要持續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訂單出貨,包括變壓器、比壓器、電抗器及空斷開關等產品,加上正式啟動三班制因應變壓器需求,產能效率提升,另,還有金融資產評價等業外收益,整體推升首季表現。
為了因應產能,士電也加蓋新廠房,擴充大型變壓器產品線,預計今年底就可以完成建置,最快2025年第1季就可以投產,屆時產能可增加25%至30%。
中興電為國內唯一通過台電345kV氣體絕緣開關(GIS)認證廠商,因此大嗑國內GIS商機,市場估,中興電GIS開關在台灣市占率達85%以上。
亞泥大陸市場占整體營收比重超過50%,今年以來主要營業區域華中市場價格、出貨量都呈下滑,港股掛牌的子公司亞泥中國日前公布財報,第1季虧損人民幣1.3億元(約新台幣5.8億元),每股虧損人民幣0.083元。
不過,亞泥今年在台灣市場的表現不錯。亞泥表示,包括台灣的水泥本業、亞東預拌混凝土和嘉惠電力都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其中亞東預拌混凝土去年至今銷售持續創高,嘉惠電力今年兩電廠全廠開出,再加上台電今年跳電頻繁,對嘉電惠力的輸電需求預期將大增。
亞泥指出,亞東預拌與另一家子公司亞利預鑄,產品銷售數量與價格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旗下的嘉惠電力現有一、二期的天然氣複循環發電機組,在電價上漲下,售電收入持續增加。
至於轉投資方面,亞泥斥資百億元收購遠傳電信股權,在遠傳獲利穩定成長下,對亞泥的貢獻度持續增加。此外,受惠於美元升值,亞泥轉投資項目包括遠東集團旗下的遠東新世紀、裕民航運,以及其他海內外的財務及策略投資,也有不錯的匯兌收益。
對於今年的展望,法人認為,雖然大陸水泥市場今年看法仍趨保守,但在台灣市場方面,國內水泥本業營運仍處於穩增長、預拌混凝土事業也會有不錯的表現。此外,台灣發生的403大地震,帶動政府都更政策啟動,市場預期亞泥受惠於題材帶動,中長期展望值得期待。
隨著準總統賴清德的新政府520上任在即,工商界持續呼籲能源穩 定供應,並提出核能延役等建言。蔡志孟指出,台電研究過芬蘭的作 法,該案在OL3機組興建過程中,曾因發生飼水葉片裂掉事件,導致 工期延宕12年,最終成本甚至是原先預期的3倍,換算每度電成本近 3元,此一模式要套用在台灣實施,需要各界的共識。
至於工總憂心供電問題恐讓企業出走,工總理事長潘俊榮也喊話政 府考慮核能。蔡志孟指出,核電是否繼續運轉、或新增機組,都需多 方共識、也要考量地震風險;他強調,台灣與他國不同之處在於位處 地震帶,日前花蓮0403強震已造成核一、核二的核廢料貯存槽廢水溢 出,因此,地質風險是核電延役與否的考量因素。
蔡志孟還說,即便是現在政府的能源政策,台電的供電機組都做足 長遠規畫,所有電源的規畫都是「新增機組大於退役」,今年將增加 443萬瓩機組、退役315萬瓩,至2030年時將淨增910萬瓩發電,高於 用電負載預估增加的700萬瓩,且期間再生能源部分也會陸續加入3, 000萬瓩的供電。
目前核一廠、核二廠已除役,核三廠1號機運轉執照也即將到期, 為解套非核家園條款,國民黨已提案修法並交付委員會審查。蔡志孟 表示,不論未來台灣核電要延役使用或新增機組,都要在核能安全、 核廢料妥適處理、國會同意及民眾共識等多方向一起討論;至於近期 立委的相關提案,國會將陸續展開討論,屆時台電會配合提供意見及 審議的參考資料。
童子賢從反核大將轉變為擁核人士的指標人物,加上工業總會引用 G7對核能的立場,試圖說服新政府對核能改變態度,包括台電與經濟 部等單位,多次就當前的政策立場提出說明。能源政策已成為新任總 統就職倒數計時階段,最受注目的政策議題。
因提及OL3新型核電廠而受到部分人士批評的童子賢,9日對此回應 ,拋出此一想法的目的,是要提醒大家思考,科技持續的進步,應可 找尋更有效率、安全係數更高的核電技術,而非指是台灣一定要採用 OL3這個型號。
他強調沒義務為OL3行銷。主要希望大家要能思考新的核電技術, 會比舊核電技術來的好,要考量的是安全、新穎的技術,不用執著是 否要蓋OL3,或是批評這項作法先前出現的工程延宕。
童子賢並認為,核能只是一種技術,可以透過提高技術,好好管理 ;他甚至以電話為例指出,「黑色轉盤電話機經過60年的時間,已進 化成了智慧手機,為何核能技術不會進步?」
只要透過效率提高的反應爐貢獻台灣的總發電量30%,配合陸續建 置的綠電,零碳發電量也可明顯提高,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追上國際 低碳電力腳步,也有機會讓發電成本持續的下降。
「核能為何不能像航空業一樣,透過努力訓練提升技術,並訂出良 好管理機制?」童子賢舉航空業為例說,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航空業 正開始發展。剛開始墜機的比例讓人怵目驚心,一般人認為,搭飛機 比開車、騎機車還危險;但經過多年來大家的努力,包含嚴密的訓練 、規範,以及推出許多的新管理措施,使得現在航空業安全性大幅增 加,危險性比騎機車還要安全千倍之多。
童子賢強調,能源對人類社會十分的重要,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造 成無法挽回的地球暖化現象,甚至可能毀掉地球文明。
大同表示,在政府及民間電力設備需求續增、公司穩定出貨下,大 同的重電、電線電纜、智慧電表、商業空調等四大事業部喜迎雙位數 成長,其中重電及智慧電表事業部增長幅度最為顯著。
大同重電事業部近期拿下台電161kV電力變壓器與161kV並聯電抗器 標案,總金額為同業之冠。
海外布局方面,大同繼取得美國UL認證後,擴大參加5月7日於加州 登場的美國國際電力展覽會,預計將與相關客戶洽談訂單爭取合作商 機。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釋單,士電、中興電、亞力(1514)、華城 (1519)等機電四雄,第一季營收全面改寫同期新高,目前在手訂單 均破百億元,訂單能見度至少看到2026年。四雄首季財報上菜秀,士 電、中興電打頭陣,9日兩家公司董事會承認第一季財報,華城、亞 力分別在10日、14日召開董事會承認第一季財報。
士電第一季合併營收99.18億元,本業獲利9.57億元,加上業外、 轉投資收益挹注,稅後純益11.8億元、EPS攀升至2.27元,全面改寫 同期新高,其中EPS則是單季新高。
士電表示,士電重電事業因台電強韌電網計劃及外銷美國訂單激增 ,產能爆滿,目前大型變壓器交期至少一年半,小型變壓器交期一年 以上,在手訂單超過百億元。重電事業一枝獨秀,今、明兩年訂單滿 載,開始接2026、2027年訂單。重電事業為消化訂單,目前新竹新豐 廠三班生產;電裝品及機器事業今年營運可望成長、自動化事業受工 具機產業景氣尚未明顯復甦影響,營運相對偏弱。
士電近年也積極投入電動二輪、三輪及四輪動力系統總成開發,以 及布局電動汽機車充電樁內外銷。
中興電GIS開關訂單主要來自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釋單,加上統包工 程,目前在手訂單超過420億元。
中興電第一季合併營收達61.39億元、本業獲利12.25億元、稅後純 益9.53億元,EPS攀升至1.93元,全數創同期新高。
中興電自結4月合併營收19.13億元、年增33.61%,前四月合併營 收80.51億元、年增10.7%,單月與累計營收均改寫同期新高。
[標題]立院逕付二讀電業法 藍白聯手電價將由國會審議
[內文] 立法院藍白陣營近日推動電業法修法,逕付二讀後將電價決定權交由國會審議通過。然而,審議委員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及綠委洪申翰皆認為,此舉前所未聞,在與台灣社經地位類似的國家中,幾乎找不到電價決定機制需經國會同意案例。 許舒博直言,若修法通過,他將退出電價審議委員會,交由國會審議即可。他表示,設立電價審議委員會原意是替政治扛壓,若電價須經國會審議,民代會因顧及民意壓力而反對調漲電價,長遠來看恐難有調漲空間。 許舒博指出,在野黨質疑的焦點在於台灣電力(台電)的電價結構不合理。他認為,應檢討能源結構及多元供電來源,而非以錯誤方式要求電價需經國會審議通過。 洪申翰則表示,此修法將電價審議會決議交由國會決定,那油價、水價、碳費等能源相關規費是否也須國會同意?在野黨恐難解釋為何電價需特別規範。 他強調,過去立法院設立電價審議機制,旨在減少政府或政治干預,讓專業決定電價。如今在野黨的提案卻反其道而行,讓政治赤裸裸地干預電價。 洪申翰認為,民意代表為討好選民,難以主張調漲電價,距離專業的目標恐越行越遠。他更質疑,若國會決議造成台電虧損,國會應如何負責?如此將權責失衡,在野黨修法提案欠缺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此提案引發各界反對,包括環團、產業團體及能源學者皆表達不認同,認為缺乏專業正當性。
**立院擬修電業法 僅奈及利亞國會介入電價**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蒐集各國電價審議模式發現,我國恐成全球少數電價調整需國會同意的國家。 目前僅非洲奈及利亞有國會介入電價審議,但只檢視程序,非實質介入。我國電價審議是由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負責,修法後電價方案須送立法院審議後實施。 台電副總蔡志孟指出,多數國家電價均由行政機關決定,並納入專家審議和透明機制,確保審查獨立性和專業性。 例如法國電價由行政機關與監管單位共同決定,日本雖開放市場競爭,但小用戶電價仍受管制。韓國電價由電力監管委員會審議,再由相關部會協商公布。 蔡志孟表示,國會直接介入電價審議相當罕見。倘若電業法修法通過,台灣將成為全球電價審議制度的先例,值得關注。
許舒博不客氣的說,一旦這項修法通過,他將退出不再擔任電價審 議委員,由國會去審就好。他說,成立電價審議委員會是替政治扛住 壓力的,如果電價要由國會審議才通過,他擔任立委20年,深知民代 揹負民意的壓力,沒有民代敢同意調漲電價,因此以後很難調漲電價 。
應檢討的是能源結構
他指出,在野黨想杯葛的是,台電電價結構不合理,因為俄烏戰爭 以來,燃煤及天然氣成本大漲,加上高科技需要用綠電,大量購買較 昂貴的綠電,加上少許水力、核能,造成台電營運有較大虧損。但, 國會可要求檢討能源結構,及多元供電來源,而不是用了錯誤的方法 ,要求電價需經國會審議才能通過。
許舒博指出,過去馬政府油電雙漲也承受很大壓力,後來油價訂定 公式後每周浮動調整,油價就維持一定平衡。電價比較複雜,要考慮 照顧弱勢及基層等層面較多,倘若電價不漲,由基層或弱勢來揹負和 工業大戶一樣的壓力,由多數用戶變相補貼用電大戶,並不公平。他 呼籲在野黨冷靜思考,可否從檢討能源政策,或採取另一方式,由政 黨代表(非政黨比例代表)出席電價審議會議,而非由國會直接介入 電價審議。
洪申翰則指出,藍白聯手逕付二讀的電業法,是將電價審議會決定 的調整方案,交由國會來決定電價。依照此一邏輯,油價要不要?水 價呢?碳費呢?每一項能源相關規費是否都要經過國會同意?在野黨 很難去論述,為何只有電價需要,其他油價等能源相關規費不必,社 會各界一定會提出質疑。
儘管台電是國營事業,他說,之前立法院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希望 建立電價審議機制,往專業的光譜靠攏,減少政府或政治的干預,即 使目前無法百分百完全由專業決定,至少已朝專業方向努力。像目前 油價改為每周浮動,油價不再是政治議題,而是和政治脫勾、往相對 較好的專業方向,但今天在野黨提出的主張,是反其道而行,赤裸裸 讓政治干預電價。
「結果不難預料,當民意代表為討好選民,誰會主張要調漲電價? 」洪申翰說,如此恐怕距專業的方向更加遙遠。大家更難以理解的是 ,就責任政治而言,國營企業是全民資產,如果因國會決定造成台電 更大虧損,國會如何負責?如國會不能負責,如何能要求決定的權利 ?如此權責的平衡,是在野黨提案修法時非常欠缺思考之處。這次不 但環團反對、產業團體及能源學者都反對,可見在專業之處看不到正 當性。
我國電價審議是由經濟部召集「電價費率審議會」進行審查,這是 立法院2015年1月決議通過電價費率計算公式修訂,並設置電價費率 審議會,2017年1月修正電業法並訂定子法,電價由費率審議會審議 電價後,台電依其決議辦理。
台電近期蒐集各國管制電價審議模式分析呈現六種樣態,副總兼發 言人蔡志孟說,一般電業自由化國家,多由市場機制決定,例如英、 德,但在俄烏戰爭後,燃料價格飆漲,英德政府才介入設定漲價上限 ,確保漲幅在民眾可負擔範圍。
他指出,多數國家主要都由行政機關決定,並加入一定「專家審議 」與「透明機制」,在行政部門或電力監管機關中成立委員會,或舉 辦公聽會,或進行跨部門協商等作法,透過獨立運作及專業評估,建 立電價及各項費率專業審查制度。
另法國、日本、新加坡皆屬自由化和管制併行國家。蔡志孟說,法 國是由行政及監管單位兩者共同決定電價。而日本雖開放市場競爭, 但一般沒有購電選擇權的小用戶,電價仍受管制。在俄烏戰爭後燃料 暴漲,電業欲調漲電價,是由經產省(METI)成立電價費率專家會議 審查,納入公開聽證會、公眾意見與相關部門機構意見考量後,才核 准實施。
至於韓國和台灣一樣,都是國營管制電價國家,韓國電價交由產業 通商資源部轄下的電力監管委員會(ERC)審議,再由相關部會協商 後公布實施,就是行政機關決定。台灣則因維穩物價考量較多,由行 政機關再搭配由學者專家、工商與消費者團體代表及行政機關代表組 成審議委員會,也是行政機關決定電價。
國會直接介入電價審議相當罕見。蔡志孟說,今年4月奈及利亞電 力監管局宣布電價調漲最高達300%,眾議院質疑程序正當性,宣布 暫停調漲,並成立特別委員會,召開價格監管公開聽證會,調查與確 定政府電價調漲程序合法性及合理性。惟奈國國會介入屬檢視程序, 非實質介入。
立法院3日表決通過將電業法49條修正逕付二讀,未來電價審議會 決議,「應於1個月內送交立法院審議後實施」。倘若修法代表立院 對電價方案取得「同意權」,外界擔憂,恐將開全球電價審議制度先 例,值得關注。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挹注 線纜廠4月營收創同期新高
得益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持續訂單,線纜廠商營收表現亮眼。宏泰、大山等線纜廠4月合併營收均創同期新高,華新前4月合併營收雖年減,但仍居同期第7高。
華新4月合併營收152.24億元,年減6.31%。不過,華新預估第2季不銹鋼事業需求將回溫,資源事業也因大陸不銹鋼市場需求增加而受益,第2季表現看好。
宏泰4月合併營收6.77億元,年增57.14%,前4月合計21.35億元,年增19.22%。宏泰表示,受惠於高壓電纜出貨量增加,以及銅價上漲,今年營收有望持續成長。
大山4月合併營收5.79億元,年增86.59%,前4月合計18.81億元,年增36.55%。大山主要銷售電力線纜給台電,隨著交貨量增加,營收也跟著水漲船高。
業界預估,在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持續挹注下,線纜業第2季表現將優於第1季,民間電力線纜市場需求也將隨著建廠及房地產建案回升而增加。
銅價衝上 12,000 美元大關!台電電網強固計畫助電纜股再起漲勢
全球銅價持續走揚,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連續二日上漲,帶動台股電纜股 7 日盤中大幅拉升,大山(1615)和合機(1618)攻上漲停,成為台股漲幅冠軍。
受惠於全球供應短缺及中國大量囤積銅等貴金屬,銅價自 4 月以來大幅上漲超過 10%。高盛集團甚至將銅價目標價從 10,000 美元調升至 12,000 美元,預估年底前銅將出現缺貨潮。
台灣電纜業者的銅料多為進口,銅價上漲可直接轉嫁給客戶,並享有低價庫存利差。此外,台電的「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資料中心及再生能源需求增加,也將帶動電纜需求上揚。
銅價上漲的利多效應,在 7 日重新燃起電纜股漲勢,合機和大山率先攻上漲停價,帶動華榮、榮星、億泰等相關個股一同上漲。上市電器電纜指數上漲 3.27%,終止連 11 黑 K 棒紀錄。
高盛預測,在精煉銅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全球 2024 年銅供應將出現 45.4 萬噸缺口,推升銅價上漲至每噸 12,000 美元。擁有電纜、不鏽鋼及冰鎳產品線的華新,第二季電線電纜事業受惠於科技業和傳產業建廠需求增加,以及台電電網計畫持續出貨,預計將優於第一季。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挹注大山獲利**
得益於台灣電力強韌電網計畫,大山(股票代號:1615)去年每股盈餘(EPS)表現亮眼,達 3.21 元。公司日前宣布每股將配發 2.88 元股利,成為線纜產業的獲利霸主。受此消息激勵,大山股價 7 日開盤跳空漲停,後續雖一度打開漲停,但在換手後仍迅速鎖死漲停,收盤報 65.4 元,創下波段新高,突破 5 日均線反壓,站穩在所有均線上。
大山去年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順利拿下超過 50 億元的標案,推升去年營收創新高。截至今年 4 月,大山已出貨,手上仍有 40 多億元的訂單。第一季 EPS 達 0.99 元,4 月合併營收為 5.79 億元,年增 86.59%;前 4 月合併營收累計達 18.81 億元,年增幅為 26.55%。
華新4月合併營收152.24億元,月增0.15%、年減6.31%;前四月 合併營收557.64億元,年減16.68%。
華新日前法說會預告,華新不銹鋼事業需求回溫,訂單能見度增加 ,價格亦逐步跟上;不銹鋼第二季整體表現將優於第一季。資源事業 因大陸不銹鋼市場需求增加,預計整體用鎳需求提升,鎳生鐵價格仍 待觀察;冰鎳價格預期將隨著倫敦金屬交易中心鎳價回升,資源事業 第二季表現將優於第一季。農曆年後,高科技與傳產建廠陸續啟動, 房地產建案銷量回升,民間電力線纜市場需求趨升,台電強韌電網計 畫持續出貨,電線電纜第二季表現預估優於第一季。
宏泰雖停產銅箔基板,線纜事業憑藉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釋單的挹注 ,今年營收不減反增,自結4月合併營收6.77億元、年增57.14%,改 寫同期新高;前四月合併營收21.35億元、年增19.22%,創同期第四 高。宏泰表示,銅價及原物料上漲,配合客戶交期落點,高壓電纜出 貨量增加,推升今年營收表現。
大山目前電力線纜銷售以台電為主,受惠交貨量增,大山4月合併 營收5.79億元、年增86.59%;前四月合併營收18.81億元、年增36. 55%,單月與累計營收均改寫同期新高。
全球供應短、大陸囤銅等貴金屬,推升貴金屬中的銅價4月以來大 幅度走揚,超過1成,高盛集團對客戶發出通知將銅價的目標價預估 值從10,000美元調升至12,000美元。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認為,由於國內電纜業者的銅料為進口, 銅價上漲將直接轉嫁為客戶,短期也能享有低價的庫存利差;需求面 上,大環境有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訂單、資料中心對電纜 /光纖電纜的增加需求及再生能源更刺激電纜的需求,對國內電纜業 者的營運將增添想像空間。
銅價上漲的利多,在日前曾經帶動電纜股大漲,7日重新燃起漲勢 ,合機、大山率先攻上漲停價,其餘華榮、榮星、億泰、宏泰、風青 、大亞、華電、大同、華新等也一併上漲,7日上市電器電纜指數上 漲3.27%,收在119.89點,終止連11黑K棒。
再度催化電纜股大漲的利多,為高盛集團樂觀看好銅價將在年底前 每噸上看12,000美元,激勵7日倫敦金屬交易的銅價盤中重回10,000 美元。
高盛認為,銅精礦市場極度吃緊,下半年影響精煉銅,全球2024年 供應短缺會達45.4萬噸,高於先前預期的42.8萬噸,下半年將掀起缺 貨潮,缺口還會不斷增大。
華新旗下有電纜、不鏽鋼及資源事業的冰鎳產品等三大產品線。華 新對第二季樂觀指出,電線電纜事業受惠科技業、傳產業的建廠陸續 啟動,房地產建案銷量回升,民間電力線纜市場需求趨升,台電強韌 電網計畫持續出貨,整體估計電線電纜第二季將優於第一季。惟股價 近期失守季線,離第一季的每股淨值35.11元不遠,被市場低估。
去年陸續接獲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標案50多億元,推升去年營收創高 ;今年前四月出貨後,在手訂單仍有40多億元。第一季EPS達0.99元 ,4月合併營收5.79億元、年增86.59%,前四月合併營收18.81億元 、年增26.55%。
台電強韌電網計劃助攻 大山訂單滿載 EPS創新高
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釋出訂單,台灣線纜大廠大山(1615)去年訂單滿載,EPS來到3.21元。6日董事會決議配發每股2.88元股利,其中現金、股票各半。
此外,大山董事會也通過今年第一季財報,單季EPS達0.99元,創同期新高,暫居上市線纜業之冠。
受惠於台電訂單,大山去年合併營收攀升至49.45億元新高,本業獲利也創下歷史新高。
大山表示,目前在手訂單仍有40多億元,預計今年和明年陸續交貨給台電。大山未來將持續專注於線纜本業,同時也積極布局北部民間企業建廠及都更建案對建築用線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大山計畫再度進軍房地產市場,預計在台中烏日高鐵站附近推第二起住宅建案。該建案基地坪數840坪,將規劃地下2層樓、地上15層住宅大樓,鎖定換屋族。
大山2021年認列子公司昕邑建設在台中烏日高鐵站附近住宅建案6 .5億元營收、獲利逾1億元之後,計畫再度進軍房地產,擬在烏日高 鐵站附近推第二起住宅建案,基地坪數840坪,正委託建築師規劃地 下2層樓、地上15樓住宅建案,每戶40∼50坪的三房或三加一房,鎖 定換屋族,初估完銷金額15億元,最快2025年動工興建,採取先建後 售,預估2027年有機會認列營收及獲利。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釋單,大山去年陸續拿下多筆69kV高壓及161kV 超高壓交連PE線纜標案,累積在手訂單50多億元,推升去年合併營收 攀升至49.45億元新高,EPS達3.21元,創同期次高,若扣除建案業外 獲利挹注部份,去年本業獲利創下歷史新高。
大山董事會也承認今年第一季財報,第一季合併營收13.02億元、 營業利益2.06億元、稅後純益1.62億元、EPS 0.99元,創同期新高, 暫居線纜同業首季EPS王。
大山表示,大山目前線纜訂單以台電為主,截至4月底在手訂單仍 有40多億元,會在今明兩年陸續交貨給台電。大山未來幾年營運仍靠 線纜本業,遂積極布局北部民間企業建廠及都更建案對建築用線的需 求,在桃園購入廠房土地作為北區發貨中心,效應會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