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陽科技(未)公司新聞
【科技新聞】 雖然大陽科技在10月的業績表現亮麗,手機鏡頭龍頭大立光的營收也持續攀升,但背後的隱憂也不容忽視。法人指出,大立光近期營收的增長,除了因蘋果新機的拉貨力道強勁外,還有iPhone 15外購稜鏡組裝鏡頭的貢獻。這部分業務的毛利率較低,對大立光的毛利率表現造成壓力。大立光雖然營收規模不斷擴大,但其中不少來自外購稜鏡,加上子公司大陽科技近年來音圈馬達(VCM)的獲利持續增長,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大立光的毛利率。 根據最新財報,大立光今年第3季毛利率下降至42.56%,創下十年來新低,並連續三個季度未能維持在五成以上,引起市場高度關注。法人分析,影響毛利率的因素多種多樣,目前看來,主要是產品組合的變化,即毛利率較低的外購稜鏡和音圈马达的比重上升。 雖然大立光近期毛利率有所下滑,但營收規模卻有回溫,整體獲利表現仍值得期待。預計明年非蘋果陣營旗艦機銷售量若超過預期,將對高階鏡頭出貨帶來正面影響,大立光的毛利率有機會回升至五成以上。此外,市場傳出蘋果iPhone 16鏡頭將大改版,採用模造玻璃(MG)技術,有望提升光學變焦倍率,大立光有望獨得長焦鏡頭訂單,這將對毛利率產生正面影響。
【台北訊】光學產業的明星企業大立光,近日來不僅在技術創新上頻頻出擊,現在更是大膽跨足美業市場,帶來全新的商業版圖。就在昨天(25日),大立光正式宣布成立子公司「大立健康美麗事業」,這次他們將目光投向了美睫美甲服務,並計劃開放加盟,年底前還將推出自家品牌的保健食品。 大立光近年來在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除了在光學領域深耕不輟,如車用鏡頭、音圈馬達等,還成立了大根光學、大陽科技等子公司,並與星歐合作推出隱形眼鏡。現在,大立光更是將觸角伸向了醫療產業,旗下子公司大力雲康推出的睡眠監測儀,就是一個明證。 今天,大立健康美麗事業舉行了盛大的記者會,正式向媒體介紹這項新業務。大立光集團副總裁林恩舟親臨現場為新事業站台。這家新公司的資本額為5000萬元新台幣,其中星歐投資持有50%的股權,董事長則由劉穆蓉擔任。大立光對台灣美睫美甲市場的年產值估計超過10億元,而保健食品市場的年產值則估計超過1700億元。 為了拓展美睫美甲市場,大立美與中華科大進行了產學合作,並運用新型態的社群通路進行市場推廣。此外,大立美還計劃在年底前推出自家品牌的保健食品,這些產品將由大立美的直營工廠生產,進一步拓展保健食品市場。這次大立光的跨領域發展,無疑將為台灣美業帶來一股新風潮。
為進一步實現手機輕薄化表現,大立光近年力推VCM及鏡頭綁在一起的最新解決方案,已小量出貨,不過,目前仍未獲大客戶採用,新技術效益仍未顯現。去年7月,大立光透過交易方式,將旗下專注生產VCM業務的大陽科技併入大立光合併營收。
雖然大陽科技併入大立光合併營收,有助於挹注大立光營收動能,不過,VCM增加卻是毛利率殺手,以去年第3季為例,單季毛利率53.7%,季減2.12個百分點,主要即因產品組合不佳、且VCM比重增加所致。
外界憂心,隨太陽科技因VCM出貨成長,推升獲利頻創新高,但恐不利大立光毛利率表現。
大立光第3季獲利可期,不過毛利率仍為外界關注的關鍵財務數字,除產品組合因素,毛利率消長一大變數為音圈馬達(VCM)占比。大立光旗下主攻VCM子公司大陽科技獲利大幅成長備受關注,去年大陽科技獲利2.05億元,年增六倍,為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獲利1.23億元。
大立光第2季毛利率55.82%,季增2.44個百分點,是連四季下滑後首度回復增長,主因音圈馬達收入比重下降。去年7月,大立光透過交易方式將大陽併入大立光合併營收中。
今年以來因通膨、疫情、戰爭等三大變數干擾,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面臨庫存修正壓力,尤其陸系非蘋品牌庫存嚴重,惟下半年受惠iPhone新機拉貨點火,推升大立光營收逐月走揚,儘管市況混沌未明,大立光資本支出腳步不停歇,持續聚焦高階手機鏡頭技術精進。
大立光日前公告,擬斥資12.27億元訂購機器設備供生產使用,大立光三座新廠將於明年起陸續投產。
大立光新策略將收兩大成效,首先讓公司從iPhone純鏡頭供應商,向下延伸整合,有望擴大iPhone供應鏈市占,拉高戰略地位;其次是車用戰力大加分,力抗對岸勁敵舜宇,並與亞光、佳凌等台灣車用鏡頭廠展開新一波搶單大戰。
目前iPhone鏡頭模組供應商以韓國LG Innotek、鴻海轉投資夏普為主,近日盛傳鴻海也可能切進。據了解,為因應轉進模組布局,大立光在去年底延攬光寶前影像與視訊方案事業部總監陳子凎擔任CCM事業部門最高主管,外界臆測,未來大立光不排除另外成立新公司,以因應新事業拓展。
大立光昨(3)日表示,公司本來就有各種人才,未來走向將視市場需求而定。依往年時程,大立光近期將召開法說會,公布去年營運成果,並由執行長林恩平釋出最新展望,預料公司營運重大轉向,將成為法人關注焦點。
市場人士分析,大立光跨足下游CCM有多重考量,除了蘋果要求之外,因應光學系統零組件的整合開發設計需求,有必要統合旗下大陽科技的VCM,這將有助於大立光力推鏡頭捆綁(bundle)VCM的整合方案。
另一方面,大立光去年策略轉向,回頭布局車用市場,新成立大根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藉由跨足下游模組,也有助於大立光拓展車用市場版圖。
不過,近年大立光除了面臨玉晶光瓜分蘋果訂單壓力,也面臨紅色供應鏈指標廠舜宇激烈競爭,儘管舜宇在高階手機鏡頭仍不如大立光,但舜宇挾鏡頭整合模組一條龍布局,已搶下全球車用38%市占,為市場龍頭,未來大立光不論在手機鏡頭或車用市場,都將面臨與舜宇直球對決的競爭。
大立光並非首度跨足下游鏡頭模組,2013年,大立光曾結合光寶及日商TDK,三方合資成立宏翔光電,但當時大立光並非絕對主導者,加上諸多考量,宏翔成立一年多後,大立光撤資並出售持股予光寶,重新聚焦專業手機鏡頭廠定位。
星歐光學創立於2004年,受惠代工及品牌雙引擎策略奏效,2018年順利轉虧為盈之後,隨著經濟規模擴大,近年獲利走勢俏。目前大立光透過旗下大陽科技持股星歐光學約40.5%。依據大立光最新財報,星歐今年前三季獲利1.57億元,已經逼近去年全年的1.59億元,外界看好,星歐今年獲利有望改寫新猷,成為集團旗下小金雞。
目前星歐光學主要負責人為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資本額10億元,今年前三季每股純益1.57元。大立光隱形眼鏡以星歐為品牌行銷全台家樂福、全家、康是美、屈臣氏、小三美日、寶雅等經銷據點,全台經銷通路逾2,000個據點。
另一方面,星歐光學在代工版圖逐步打開市場,去年宣布取得屈臣氏自有品牌Pink by Pure Beauty的隱形眼鏡獨家代工訂單,這是繼中國大陸一閃之後,第二家代工訂單入袋,隨品牌及代工雙引擎點火,推升獲利走揚。隨近年星歐光學獲利走揚,外界也關注,未來星歐光學是否有進一步IPO規劃,惟林恩平在8月股東會後回應,「目前沒有這個打算。」
星歐光學近期技術也備受肯定,新推出的「減緩近視加深日拋軟性隱形眼鏡」日前獲衛福部及經濟部共同舉辦第20屆「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醫療器材類入圍獎,以及第18屆「國家企業新創獎」殊榮,是目前台灣唯一經過國內三家醫學中心臨床試驗通過的多焦點隱形眼鏡,並取得衛福部食藥署核發醫療器材許可證,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唯一通過國內臨床試驗且取得許可證的國產醫療器材。
大立光可謂是中美對抗賽中的受災戶之一,大客戶華為因受到2020年美國開始制裁影響,造成華為總體銷售量大幅下滑,緊急取消訂單的措施也讓大立光稼動率下降,原本大立光單季毛利率逼近70%的亮眼成績,也下滑至力守60%的表現,市場資金更是持續調節大立光,甚至一度跌破2000元關卡,創2016年以來新低。
大立光佈局子公司調整策略
而面對營運困境,大立光則積極以子公司佈局調整營運策略,近期除了成立大根光學搶攻過去一度認為將會退出的車載鏡頭市場外,專攻音圈馬達(VCM)的大陽科技也結合馬達機構與鏡片模組,為客戶提供相機零組件的整合設計;法人表示,音圈馬達主要是以電磁能轉換動能為主,機械構造更為簡易,省電、體積小、重量輕是最大優勢,將來不只在應用於客戶的手機產品,也有機會導入穿戴式裝置,以期深化雙方合作。
產業分析師表示,大立光過去以塑膠鏡頭為優勢,主攻高階與中高階手機領域,相當集中於手機市場,一旦產業受衝擊則影響巨大,而今年第三季宣布成立大根光學,轉為積極切入車用鏡頭,不再讓舜宇光學獨大,雖然說車載鏡頭多以玻璃為主,且必須承受高溫等驗證測試,開發過程與難度不低於手機鏡頭,但大立光是具有相當實力的公司,將來產品組合調整後,將更有助於面對競爭。
與三年線乖離高達45%
大立光在2020年初來到5210元高點後,開始進入修正走勢,直到2000元附近才止跌回穩,波段跌幅超過六成,使得大立光於今年10月底宣布上市以來的首次買回自家股票動作。操盤法人認為,大立光買回庫藏股佔股本約1%左右,但宣誓信心效果十足,以周K線角度來看,大立光三年線位置約在3700元,股價2000元時乖離率高達45%,這麼高的乖離率卻橫盤長達九周,跌深價值明顯浮現。
大立光今年營運逢逆風,不料又碰到外資來落井下石,目標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驚傳已有法人將大立光的目標價下修至2000元,在法人頻頻看衰聲中,大立光股王寶座也一讓再讓,包括股王、股后榮銜均改由矽力-ky及信驊接手。跌跌不休的大立光何時可以止穩,並於谷底逢春,成為10月7日法說會中最重要的觀察重點。
受到蘋果光照拂,大立光第三季營收回春,8月合併營收40.12億元,攀上近7個月高點,月增5.5%,9月營收仍有續強的可能,第三季季增幅度有望拉大,再加上第三季台幣兌美元匯率走勢持穩,大立光第二季因匯損吃掉一個股本的窘境,應不會再現,均會是大立光第三季獲利看增的重要支撐。
除了業績及展望會是大立光法說會的重點外,大立光未來的布局也牽動著市場的神經,特別是車用鏡頭的進展。
一度淡出車用鏡頭市場的大立光這次重返車市,可謂是有備而來,為了搶食大餅,還大張旗鼓的於今年的股東會後宣布,擬斥資十億元,成立新公司大根光學工業,目標就是希望在既有的二家主要客戶基礎上,把餅做大,至於何時有機會成為大立光業績的另一個重要支柱,法人都在看。
此外,上次法說會中,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也透露,今年下半年將透過交易模式,將旗下專注於VCM業務的大陽科技併入合併營收,如今VCM+Lens綁在一起的款式,已在申請專利中,何時可以落實到營收,為毛利率添動能,也有待法說會釋疑。
大立光今天舉行股東會,林恩平在會後接受記者採訪,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東南亞各國因應疫情封城封國,讓電子產業鏈缺料問題雪上加霜,AP等元件及模組等均受到疫情衝擊,連帶也影響大立光客戶拉貨。
林恩平表示,雖然客戶多已給預估,但受疫情影響,元件及模組都有缺貨,整個供應鏈問題蠻嚴重的,對出貨多少有影響,目前看起來,8月會比7月好,9月高於8月,不過,原訂年底出貨8P的兩家客戶因為元件缺料遞延到明年出貨,下半年多是低規格6P及7P鏡頭,規格低價格不好,毛利率就會比較差,影響毛利率除價格外,良率及稼動率也很重要,目前稼動率已差不多,希望第3季底拉到滿載,只能用良率拉升。
在VCM部分,林恩平表示,7月起已透過交易模式納入大陽科技VCM營收,至於VCM+Lens仍在客戶端設計中,尚未導入。
智慧型手機市況不佳,手機鏡頭升級速度放緩,對大立光這兩年營運造成不小衝擊,記者詢問大立光將如何因應?林恩平表示,目前手機鏡頭大致分兩個走向,某家客戶追求規格極致,不僅軟體強,也把硬體規格開很高,某家用軟體輔助硬體,且因高規格其他競爭者攻不進來,所以今年放低規格,讓競爭者進來壓低價格,手機客戶會採用什麼走向跟品牌力有關,廠商如果覺得公司的品牌力可以,就會用低規,但多數品牌廠還是會在旗艦機上用高規產品,只是要看賣得好不好,我們只能持續開發更新的產品,如:真正可以把流海解決的鏡頭等,吸引更高端的客戶,期待更多要求品質及技術的客戶。
【台北新聞】大陽科技再展鴻圖,與蘋果攜手邁向新高峰
大陽科技,這家深耕於音圈馬達(VCM)製造的台灣公司,近期在市場上再度發光發熱。由於其在VCM技術上的突破,以及與知名品牌大立光的合作,讓它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
大立光,這家在智慧手機鏡頭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台灣科技龍頭,不僅在鏡頭相關產品上展現卓越實力,如今更將觸角伸向VCM製造,而大陽科技正是其背後的強力後盾。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日前透露,公司正積極擴產,以應對不斷增加的客戶訂單,而這其中便包含了蘋果公司的新一代iPhone VCM訂單。
雖然大立光自有新廠要到2023年底才會完工,但目前透過租廠來支應產能,顯見公司對於市場需求的迅速反應。去年底,就有法人預測大立光將成為蘋果新一代iPhone VCM的新供應商,而今這一預測已逐步成真。
林恩平在法說會上對於法人的關切,表現得非常謹慎,當被問及下半年是否有非鏡頭類產品出貨時,他並未透露單一客戶的資訊。他強調,大立光專注於鏡頭相關產品,VCM則是與鏡頭無關的產品,而公司一直都有VCM的出貨。
在全球音圈馬達市場,日系大廠如TDK、ALPS、Mitsumi及韓系SEMCO等都是競爭對手,但大立光透過轉投資大陽科技,已成功在這一領域打下江山。根據大立光最新財報,公司持有大陽科技49.37%的股份,去年大陽科技獲利2,805萬元,年增長達31.7%,外界普遍看好其未來發展。
與日系VCM大廠相比,林恩平認為各有所長,而大立光能夠同時製造鏡頭和VCM,這對於供應鏈的生產周期有著顯著的幫助。至於是否將鏡片與VCM一起組裝,則要根據客戶的需求來決定。
在技術上,大立光也正積極開發新製程,以應對市場對高規鏡頭的需求。林恩平透露,今年將導入新的製程來解決Flare問題,這將是公司技術進步的又一里程碑。
去年底法人圈傳出,大立光將是今年下半年新一代iPhone音圈馬達(VCM)新供應商,在高階鏡頭之外,大立光取得蘋果iPhone另一關鍵零組件,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昨天法說會上,法人問及下半年新產品是否有非鏡頭類的產品出貨,林恩平未提及單一客戶,回應很謹慎。
他表示,「以大立光而言,都是做鏡頭相關的產品,VCM和鏡頭不相關」,至於VCM,「我們一直有出貨」。
據了解,全球音圈馬達大廠主要集中日系大廠TDK、ALPS、Mitsumi及韓系SEMCO等,大立光主要透過旗下轉投資大陽科技生產VCM,近年因開拓中國大陸市場有成,轉虧為盈。依據大立光財報,大立光持股大陽科技49.37%,去年大陽科技獲利2,805萬元,年增31.7%,外界看好,未來若成功打入蘋果供應圈,將為獲利加分。
與日系VCM大廠相較,林恩平表示,各有所長,大立光可以做鏡頭,又可以做VCM,兩者綁在一起做,對於供應鏈的生產周期(cycletime)有幫助;但是否將鏡片與VCM一起組裝,則要看客戶需求。
林恩平在前一次法說會上,提及今年會有一項因新製程改變而出現的產品,昨天法人追問新進展,林恩平表示,今年會導入解決Flare(雜散光,俗稱鬼影)的製程,也是因應高規鏡頭的需求。
台灣LG電子昨(26)日盛大宣布,在台灣市場推出首款可旋轉雙螢幕的5G手機——LG WING,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5G手機選擇,並有望帶動供應鏈大立光(3008)、晶技等公司的營運成長。台灣LG電子董事長宋益煥在發表會上強調,面對激烈的手機市場競爭,LG選擇持續深化研發,發掘市場上的精進設計,並啟動了全新智慧型手機系列——LG Explorer Project,旨在打造出獨樹一幟的外型、應用和體驗。 宋益煥表示,LG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用戶在遊戲或傳訊時,經常需要旋轉手機螢幕進行操作,這啟發了LG WING的研發設計。LG WING搭載6.8吋主螢幕和3.9吋副螢幕,建議售價25,990元,將於12月1日由中華電信獨家開賣。 隨著消費者對手機影音需求和不斷提升的多工處理需求,LG WING應運而生。這款手機能輕鬆完成多工操作,並透過螢幕旋轉,將副螢幕作為穩定器,進一步強化攝錄影功能。用戶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調整設定,例如在開車使用GPS導航時,可以同時接聽電話,大大提升使用便利性。
大立光昨(26)日表示,旗下星歐光學再推出新高階品牌卡沛兒(Capell),一般片30片350元,比原有星歐貴四成,但比起市場前三大品牌,每盒仍便宜200元,價格親民,並以小直徑的彩片,鎖定年輕美眉族群,大立光的隱形眼鏡定位主打高性價比(CP值),希望藉由延伸產品線,區隔市場,壯大版圖。
依據大立光財報,星歐今年前三季獲利9,626萬元,依其股本10億元估計,累計每股純益(EPS)0.96元,其中,第3季純益達5,050萬元,超越上半年總和。
晶碩第3季獲利也相當亮眼,單季稅後純益2.03億元,季增45%,為單季次高,EPS 2.9元,首度超車老牌生技獲利王精華第3季(EPS)2.39元。晶碩第3季獲利已達上半年獲利總和87%,累計前三季獲利4.34億元,年增45%,前三季EPS 6.2元。
大立光上半年宣布取得屈臣氏自有品牌Pink by Pure Beauty的隱形眼鏡獨家代工訂單,這是繼去年中國大陸一閃之後,第二家代工訂單入袋,隨著品牌通路版圖擴大,第3季新增寶雅等據點,加上傳統經銷通路成長,目前全台已達1,991個,品牌及代工雙引擎點火,推升獲利走揚。
大立光是透過大陽科技轉投資星歐光學,持股40.5%,其隱形眼鏡以星歐為品牌行銷全台家樂福、全家、康是美、屈臣氏、小三美日等經銷據點,在投資逾十年後,2018年星歐光學首度全年獲利,目前星歐光學主要負責人為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
台灣大立光轉投資的星歐光學近期再傳佳音,昨日宣布成功獲得屈臣氏自有品牌「Pink by Pure Beauty」隱形眼鏡的獨家代工訂單。這是星歐光學繼去年中國大陸一閃訂單後,再度取得代工單,展現其在隱形眼鏡市場的競爭力。大立光透過旗下的大陽科技轉投資星歐光學,持股達40.5%,而星歐光學的隱形眼鏡品牌行銷全台各大零售通路,包括家樂福、全家、康是美、屈臣氏等,市場佔有率不斷攀升。
星歐光學採取品牌及代工雙引擎策略,預計隨著代工訂單的擴大,營運規模將進一步擴張,今年獲利有望創新高。大立光對此次獲得代工訂單表示高度重視,並於昨日發布新聞稿公布相關訊息,這也是大立光首次針對轉投資的星歐光學發出新聞稿,顯見對於星歐光學發展的關注。
星歐光學的負責人,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曾表示星歐光學以自有品牌開拓隱形眼鏡市場,主要目標是爭取代工訂單。雖然之前洽談的ODM訂單毛利較低,但林恩平對台灣市場的布局充滿信心,並積極提升品牌能見度及知名度。去年星歐光學獲利大躍進,除了台灣市場的廣泛布局,還因為去年初已成功取得一家大陸客戶的代工訂單,帶動獲利翻倍成長。
屈臣氏的自創美妝品牌「Pink by Pure Beauty」首次涉足隱形眼鏡市場,星歐光學以技術和品質優勢獲得屈臣氏的青睞。首波上市推出的透明片和彩色片,透明片採用浪漫的粉紅風格,並首次添加多種維他命成分,彩色片則引進日韓流行風格,針對年輕族群和女性市場。目前全線產品已在全台400多家屈臣氏店鋪獨家販售。
大立光從製造起家,其鏡頭技術在全球手機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星歐眼鏡作為大立光的首個自創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台灣隱形眼鏡市場中,星歐光學憑藉自力更生的精神,一步步打響知名度,展現出強大的品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