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大證券(公)公司新聞
經濟日報第12屆「權民搶百萬」人氣火熱,根據最新統計,去年10月正式登場的「權證實體交易競賽」報名人數已逼近7,000人、達6,976人,超越上屆,凸顯該競賽愈來愈受市場關注。「權民搶百萬」已成為台灣權證市場中最受矚目的權證活動。「權證實體交易競賽」去年10月開始競賽後,由於適逢台股多頭走勢,今年來行情又因各項國際變數干擾,使得競賽極具挑戰性,吸引眾多好手報名參賽。根據主辦單位最新統計,本屆報名參賽的投資人共計6,976人,較上屆總報名人數6,298人成長10.76%,預期成長幅度還將持續攀高。另一方面,從實動戶數變化來看,去年第4季由於台股正值漲升行情趨勢,參與競賽的實動戶數呈現逐月增長態勢,由10月的854人增加至11月的1,041人,12月再成長至1,165人。今年來雖然台股行情因包括美國聯準會(Fed)升息,以及俄烏戰爭等因素襲擾而轉趨震盪,不過實動戶數仍維持相對高檔,1、2月分別為1,071人與984人;總計開賽來實動戶數為5,115人。與經濟日報合作的七家證券商,自去年10月來實動戶數累計由高至低分別為:元大證券的1,399人、永豐金證券1,297人、群益金鼎證券720人、凱基證券650人、中國信託證券498人、台新證券308人、及兆豐證券243人。再從成交金額觀察,七家合作券商去年10月的總成交金額為43.59億餘元、11月大幅增加至93.83億餘元,12月維持在相對高檔的86.77億餘元。今年元月由於農曆春節長假將至,在權證價值具有時間減損效應的因素下,交投提前萎縮至52.12億餘元,2月則回升至70.95億餘元。總計自開賽來累計成交金額為347.28億餘元,較上屆實績大幅成長29.74%。主辦單位經濟日報表示,由於近來台股波動劇烈,正是適合權證商品操作的有利環境。由於後續賽事僅剩不到一個月(至2022年3月底止),各項誘人獎項、高額獎金如蘋果Macbook Pro 13吋256G、Dyson無線吸塵器、及高達105萬元的績效獎金等,歡迎投資人積極報名參賽、踴躍爭取。
據了解,元大證券不僅加緊海外布局腳步,同時已有兩大目標出列 ,其中,除了將東北亞的韓國子公司,和位於新南向的泰國、越南、 印尼等子公司的在地發展利基互相結合並交互運用,來進行南北大串 聯,並以此成為元大證券海外布局的主軸,元大證券也以未來海外獲 利占比達30%為短中期努力目標。 元大證券2021年稅後獲利232.93億元,其中元大證2021年的海外獲 利占比甚至高於2019年及2020年,2021年第三季元大證券海外獲利占 比就達21%,是近四年最高水準,比2020年高出8個百分點,2021年 的海外獲利大約40億元,其中,元大證券韓國子公司可說挑海外獲利 大樑。 接下來,元大證券還要往新南向市場,培養更多「海外金雞母」, 其中越南以及泰國子公司更被寄予厚望,因為是台商進軍新南向的兩 大重鎮,因此將成為元大證券發展海外投行業務的重要基地。 尤其是在泰國,元大證券子公司在當地已經是市占排名第九大的券 商,這兩年致力發展為「全方位」券商,包括辦理權證、複委託、個 股期貨、財富管理業務,同時建置期貨交易系統,作為元大期貨台灣 與香港的商品上手,以為發展投行業務帶來更好的基礎。 元大越南子公司近兩年亦持續以拓展經紀以及融資業務為主,還發 展了核心系統以及線上交易的App提供客戶選股下單,此外,更協助 越南企業至海外發行公司債,來透過子公司的跨境合作,創造更多的 綜效,也為其發展投行業務打下利基,接下來能將投行業務,更進一 步的延伸至協助新南向的優質台商在當地直接上市。 元大證券在新加坡申設的財富管理公司也將會加入元大證券「南北 大串聯」的陣線,力拚海外獲利比重可以達成30%的短中期目標。
元大金控2021年獲利突破300億元。根據最新出爐的資料顯示,20 21年底總資產已經突破3兆元,來到3.02兆元,較2020年的2.75兆元 成長10%。元大金控2021年稅後淨利為348.66億元,較2020年的241 .05億元,年增率達45%。 元大金規劃,希望藉由提高槓桿推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持續 成長,元大金2015年的財務槓桿為7.9倍,2020年為10.1倍,2021年 為10.5倍,2021年至2025年希望能提高至12倍,並以自發性成長優先 ,主要是元大金的資本充裕,足以因應未來業務成長所需。 元大金的2021∼2025年的五年計畫除了維持一貫資本自足外,同時 也將追求ROE成長及以現金股利為主的股利政策。 至於近期外界關注的海外曝險,元大金表示,包含放款及投資的曝 險,2021年在俄羅斯、土耳其、巴西等國皆無相關部位。 整體債券部位,元大金持有債券中,信用評等在AAA∼A的比重,新 台幣占比為97%、外幣為86%。整體來看,元大金不論是金控或旗下 子公司的證券、銀行、人壽,均未投資非投資等級的債券。 元大金指出,泛證券獨特獲利模式難以複製,主要是商品線齊全且 穩居市場龍頭地位,還有強大淨值作為後盾。未來元大證將善用自身 優勢擴展多元收入來源,希望藉由亞太區域布局、經濟規模擴大、海 外獲利提升,朝亞太區域券商之路邁進。 其中,元大證新戶激增,也推升了經紀市占率成長,市占率從202 0年的12.9%拉高到2021年的13.1%。其中,新開戶數的月均量,從 2020年的19,460戶拉高到2021年的22,035戶。實動戶數則從2020年的 96萬戶,到2021年成長至126萬戶。
元大金控昨(10)日公布2021年度報告,俄烏開戰多家金控旗下壽險因俄債曝險提損,元大金報告顯示整體金控集團包括壽險在內,至2021對俄羅斯已是零曝險,並首度揭露持有債券等級均為投資等級以上,以及五年ESG永續目標。元大金指出,元大金去年獲利大幅成長,全年稅後純益348.66億元,年增率達45%,每股稅後純益(EPS)2.87元,總資產則是跨越3兆元大關,比前年大幅成長10%,創下新里程碑,至去年底資產總額來到3兆236.12億元,帶動元大金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達13.3%,一舉飛越2025年前突破10%目標。元大金重視永續發展,也在報告上增列2021至2025的五年永續目標「DREAM」,即Devotion社會參與全面投入、Reliability客戶首選信任品牌、Exchange環境變遷綠色先鋒、Achievement員工嚮往卓越職場、Motivation公司治理領航動力。啟動永續發展策略藍圖,包括董事性別多元化、導入內部碳價機制等。元大金年度報告顯示,自2019年起元大金集團企業就逐步降對俄羅斯相關曝險部位,對俄曝險佔淨值比重逐年下滑,至2021年已降至零,因此也成功避開了今年2月俄烏開戰、全球對其經濟制裁所導致的信評降級等多重風險,尤其多家大型金控旗下壽險均在2月提列持有俄羅斯債券預期信用損失,元大金包括元大人壽在內,所有子公司都沒有相關曝險需要提損。另外,元大金也在報告首度揭露持有債券信評等級,包括元大金本身以及證券、銀行、壽險三大子公司,都沒有持有非投資等級債,且持有債券信評高度集中A~AAA等級以上的優質債券,台、外幣債券持有最高等級的比重分別在近九成、七成以上。
證交所8日召開第756次「有價證券上市審議委員會」,審議台積電 小金雞采鈺(6789)初次申請股票上市案,審議結果為通過。采鈺在 興櫃收在472.5元,下跌5.27%。 采鈺董事長關欣、總經理辛水泉,全體董事共六席,持股比率占7 2.89%,公司申請上市資本額29.32億元,主要業務為彩色濾光膜、 微透鏡及光學薄膜技術製程服務,市場結構以外銷為主,占86%,內 銷14%,輔導上市承銷商為元大證券。 采鈺近年獲利表現逐步向上,稅前純益108年度∼110年度各為7.4 3億元、25.55億元、27.0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108年度達2.11元、1 09年度7.18元、110年度7.41元。
2月大盤跌勢縮減,首波已有15家證券商公布自結2月業績,大多優 於元月,元大證、國泰證、永豐金證、福邦證等8家連兩月都獲利, 而統一證、群益證、宏遠證、大展證、致和證、元富證等6家轉虧為 盈,讓累計業績好轉;但3月來盤勢急跌摜破年線,券商業績將面臨 嚴峻考驗。 台股1、2月連續震盪拉回,但相較於1月指數累計下跌544.44點( 跌幅2.99%),2月指數累計僅小跌22.22點(跌幅0.13%),2月的 日均值3,088.8億元,略高於1月的2,922.8億元水準,也讓證券商2月 好轉。 目前15家證券商陸續公布2月業績,其中連續兩個月都獲利,有國 泰證、玉山證、元大證、台新證、國票證、永豐金證、第一金證、福 邦證等8家,其中元大證2月稅後盈餘回到雙位數、達11.90億元,優 於1月的8.58億元獲利。 永豐金證1、2月各獲利2.28億元及2.98億元,國票證0.8億元、玉 山證0.72億元、台新證0.7億元、第一金證0.54億元等,2月獲利也都 較1月獲利成長;另國泰證、福邦證單月獲利也各有0.8億元、0.28億 元,表現不俗。 至於1月虧損、但2月轉盈有統一證、群益證、宏遠證、大展證、元 富證及致和證等,其中統一證1月大幅虧損5.335億元,2月轉為獲利 0.662億元,而群益證2月獲利2.701億元,也遠優於1月虧損1.251億 元,元富證1月虧損達3.06億元、2月則小獲利0.1億元。 另外,致和證1.193億元、宏遠證0.748億元、大展證0.04億元等獲 利,也都擺脫1月虧損。
台股加權指數2月比1月下跌22.22點,因2月交易天數少,加上又出現美國升息壓力遽增及俄烏戰事,造成券商的經紀與自營兩大業績部門遭逢壓力,證券商業績仍處低迷。依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2月前八大證券市占率為元大11.7%、凱基10.4%、富邦5.5%、摩根大通4.7%、永豐金4.6%、瑞銀4.4%、國泰3.7%及群益金鼎3.5%。至於昨(7)日公告獲利的證券商中,元大證券累計前二月每股稅後純益(EPS)0.34元;元大期貨2月每股稅前淨利 0.21 元,累計前二月合併每股稅前淨利0.41元。宏遠2月EPS為0.23元,前二月每股虧損0.3元;統一2月每股EPS 0.046元,前二月仍虧損0.321元;大展2月EPS0.02元,前二月每股虧0.26元。群益金鼎證券2月EPS 0.12元,前二月每股EPS 0.07元;國泰證券前二月EPS0.25元。美好證券(原大慶證券)2月每股虧損0.019元,前二月每股虧損0.004元。
金控公司公布前二月獲利,受到俄烏2月開戰衝擊全球資本市場影響,部分金控公司面臨相關曝險部位提列損失,證券、銀行子公司則分別受台股相對元月反彈以及營業天數減少因素交錯,獲利表現分歧,至昨(7)日止已公布獲利的六家金控,國泰金每股稅後純益(EPS)1.69元暫居冠,其次中信金EPS 0.71元,元大金EPS 0.33元分居二、三名。中信金2月自結單月稅後純益57億元、年增18.3%,前二月稅後純益123.9億元、年減8.2%,累計EPS 0.71元。在國泰金於前天率先公布2月獲利以及旗下國壽俄羅斯債券提損後,外界關注壽險業增提俄羅斯債券預期信用損失情況,中信金財務長邱雅玲表示,台灣人壽提損比率5%,2月底俄債帳面價值3.8億美元,提列金額新台幣5億元。新台幣對美元貶值,台壽匯兌利益扣除提列到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12億元,還有1億餘元匯兌利益,加上處分股債的二、三十億元,2月單月稅後純益27.4億元、年增35.4%。中信銀2月稅後純益27.3億元、年增10.9%,相較其他銀行業多數2月獲利不如前月,中信銀則是因中信金股價走低,員工認股權證成本下降,這部分約占2億餘元,單月獲利走揚。元大金在子公司元大證券2月獲利恢復10億元以上水準下,2月單月稅後純益23億元,較前月大增近35%,累計前兩月稅後純益40.1億元,EPS為0.33元。台股元月行情落空,不少券商自營操作受損,元大證也不例外,影響元月獲利,2月自營操作回神,再加上2月下旬俄烏開戰「嚇」出台股量增,使得元大證2月經紀手續費收入在交易天數因春節連假大減下,與1月收益相去不遠,自結2月單月獲利11.9億元,賺得比元月多,累計前兩月獲利20.4億元,但是元大銀行因營業天數減少,2月獲利就不如1月,累計前兩月獲利8.9億元,元大人壽2月獲利也較前月為佳,單月獲利6.2億元,累計獲利10.3億元。玉山金2月稅後純益11.3億元,累計稅後純益28億元,較前月也較去年同月衰退,EPS為0.21元。主要子公司玉山銀行累計稅後純益23.7億元,玉山證券累計稅後純益1.4億元,玉山創投稅後純益3.8億元。永豐金2月稅後純益11.1億元,累計1至2月稅後純益為27億元,是六家公布前二月獲利的金控中,唯一累計獲利比去年同期成長的。主要子公司永豐銀行2月稅後純益7.2億元,較前月衰退,累計稅後純益21.6億元,永豐金證券2月稅後純益2.9億元,則是比前月略增,累計稅後純益為5.2億元。
元大金控總經理暨元大銀行董事長翁健指出,2022年全球經濟在疫情漸緩下持續復甦,美國將重啟升息,但新變種病毒與地緣政治等不確定因素仍多,市場波動加劇,元大金控將集中集團力量,秉持從商品、通路到行銷服務全方位整合的策略,為客戶創造財富並帶動整體金控穩健獲利。元大金控2021年受惠台股價量齊揚,獲利大幅成長,自結2021全年稅後純益348.66億元,年增率44.6%,全年每股稅後純益(EPS)2.87元,再創新高,並提早達到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突破10%的里程碑。翁健指出,元大金控集團為泛證券業龍頭的特殊性,與其他金融機構不盡相同,元大金將善用泛證券體系的市場龍頭地位與自然避險效果,續推結合各子公司資源的商品共同行銷,去除子公司本位主義,延續前年高股息優質龍頭基金的整合成績,集團商品端、通路端合作,從源頭商品的發行、管理到銷售全包,最近元大人壽新推的連結台股、具永續概念的投資型保單,由元大投信代操,銀行、證券通路全力支援,也是相同概念,傾集團之力掌握與保護客戶資產、創造財富。以下為專訪紀要:問:元大金去年獲利竄升金控三強,今年美國將重啟升息循環,國際走向疫後正常化經濟活動與生活,但各項變數使資本市場波動加劇,請問元大金今年展望?獨具優勢力抗市場波動答:疫後復甦與升息重啟,市場波動加劇,對金融業來說,有利銀行放款業務成長,縮小壽險營運與利差壓力,但是也將影響市場資金在股、債投資上的布局,無論是客戶投資需求調整、公司股債操盤策略、內部風險管理等各面向議題,整體經營的風險與挑戰都大幅提升。元大銀行受惠升息重啟,預期在利息、手續費收益皆為正成長,金融交易收益尚不確定性較高,但會在資產品質穩定下,追求銀行獲利成長。元大金控擁有強大的泛證券體系-證券、投信、期貨,均居市場龍頭地位,台股價量齊揚時嘉惠經紀與自營業務;而當市場恐慌波動時,則大幅推升ETF資產規模及期貨選擇權交易量,這就是泛證券自然避險效果,讓元大金得以掌握多元獲利契機。問:面對新年度的挑戰,元大金的營運策略如何?答:元大金策略將落實嚴謹的風險控管及積極的流動性管理政策,以維持穩健的資本及流動性緩衝,有效抵禦潛在市場衝擊;同時元大亦將積極把握市場機會,以客戶需求出發並結合元大優勢,持續推出與台股、高股息、台灣優質企業等議題相關的差異化金融產品,並透過證券及銀行廣大的通路優勢,將優質商品推廣給客戶,讓客戶在波動劇烈市場中能安全、安心,並以替客戶創造財富極大化為目標。貼合需求推差異化商品另外,元大金集團為泛證券業龍頭的特殊性,也讓元大銀的策略和其他銀行同業不同,反映在存放比也相對略低,主因元大銀存款結構,除了受相當比例來自元大證券客戶的證券交割存款或元大期貨的客保金存款,因資本市場波動而變化外,也會受市場性及季節性波動而變化,這是可接受的。因此對元大銀來說,會更著重在分行核心存款及放款的穩健增長,今年元大銀行策略將積極擴大放款,尤其強化信貸業務,以維持放款收益率,預期存放比會逐步提升。元大金也持續將永續發展納入核心營運策略中,建立金控層級的投資與融資綠色政策,在產品設計上導入ESG相關流程,將資金引導至永續企業,發揮金融影響力,攜手客戶實踐永續發展,善盡企業公民責任。問:元大金為何可以做到高效率的跨業整合?答:做為金控總經理及銀行董事長,我非常重視整合效益,在既有業務上透過整合發揮更大效益,首先是跟同仁傳達一個概念,元大是金控集團,所以全體同仁要放下本位主義,跨出所屬業務,尤其銀行擁有存、放、財富管理多元金融業務,因此元大銀行各業務單位間要積極相互協銷或轉介客戶,集團內則可善用投顧及經濟研究院等投研團隊,及證券體系的客戶關係。為達到整合效益,我們從教育訓練、透過獎勵及考核加分引導業務行為,逐步建立協銷機制,落實以金控最大利益為中心的合作模式,達到集團各子公司共好的整合綜效。
問:元大台灣高股息優質龍頭基金募集規模與定期定額扣款等都創下市場紀錄,是元大金整合集團資源出擊的成功經典,今年在商品開發上有何規劃?答:我們還是會積極推出台股主題系列商品,並搭配永續概念,加上海外商品設計平台,發揮集團資源與力量。例如,元大人壽2月推出全新投資型保單,即結合台股基金及永續主題,讓客戶在面臨少子高齡化、微利率時代及社會結構改變下,透過投資型保單規劃退休生活,加入永續投資行列。針對年輕小資族群,元大金持續推廣定期定額投資台股商品,穩定投資,幫助小資族提前為未來作準備。因此元大銀行為落實普惠金融還特別針對小資族推出「定期定額百百扣」,最低申購金額由3,000元調降至100元,可直接在元大銀行約定每天扣款100元投資元大投信系列基金。另外,元大證券已獲准開辦高端財管2.0業務,元大證券在香港子公司也具有發行自製境外結構型商品的能力及經驗,可協助提供符合台灣高資產客群客製化金融商品服務,給元大證與其他有財管2.0執照的金融機構。問:元大銀行數位服務的進展?答:元大銀行為達成「全通路虛實整合,提供一致化的服務體驗」的目標,今年已擬定相關計畫及行動方案。首先在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方面,元大銀不僅在開放銀行第一、二階段串接業務均為首波獲准金融機構,目前也是金融業中第三方服務提供者TSP合作夥伴最多的銀行。另外,也規劃導入國際FIDO標準,於行動銀行建置導入F-FIDO身分識別機制,未來可加速提升數位金融服務的安全與便利。第三是持續進行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透過流程機器人提升作業效率及降低人工錯誤率,以快速回應客戶需求和作業流程優化。目前已完成上線21項RPA作業自動化程序,今年第1季底將擴大適用至41項RPA作業自動化程序,還有其他27項RPA自動化流程規劃中。
元大金旗下元大證券2022年將大舉進軍越南、泰國的投資銀行業務 。元大金內部已積極展開沙盤推演,隨著愈來愈多台商新南向,元大 金表示,元大證券輔導優質台商在當地上市的時機已成熟,接下來元 大證券將在元大越南、元大泰國兩家子公司助力下,發展當地市場。 據規畫,元大證券將透過當地子公司投資銀行業務上包括輔導、上 市及配售能力大舉超前部署,讓更多優質台商能在當地上市,進而在 當地籌資,並且以此讓更多台商在新南向的資本市場遍地開花。 官方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台灣對東協投資金額達53億美元,占同 期台灣對外投資比重38.7%,不僅可說是近20年來在東協的投資首度 超越對大陸投資,更代表東協已成為台灣最大對外投資的地區,這在 政府新南向政策的執行上,可說具有高度的代表意義。 相較目前金融業布局新南向市場以銀行占絕大多數,元大證券則是 目前唯一在越南、泰國、印尼等三個國家都有布點的台資券商,尤其 越南、泰國這兩大國家最為熱門,過去金融圈的焦點僅放在銀行前進 新南向的布局,如今元大證券將從資本市場面切入強化新南向布局, 可說是全新的亮點,尤其更有助於壯大當地的資本市場。 元大金內部也評估,目前越南、泰國與印度已成台商新南向選項的 前三名,尤其是元大證券目前有布點的越南、泰國兩地,電子產業聚 落完整、又與中國接壤正好給予台商從中國轉進在地理上的接近性; 此外,這兩地人力成本低、內需市場足具規模以及廣泛對外簽訂自貿 協議等優勢,在在都吸引台商前去投資。 根據元大證券內部的最新布局規劃,元大證券已積極掌握及善用台 商轉向商機,並實質擴展台灣南向資本市場機會,同時加強與當地金 融主管機關的溝通,以更加擴大發展當地投行業務的契機。
臺灣證券交易所與證券商公會、投信投顧公會及期貨商公會共同舉辦的110年度ETF及ETN競賽結果日前出爐,包括元大、凱基、統一、永豐金、兆豐、國泰等多家券商均上榜。證交所總經理簡立忠在影片表楊中指出,雖然去年全球經濟仍導新冠受疫情影響,但台股表現優異,上市ETF日均成交值突破100億元,上市ETN日均成交值亦較前一年成長1.45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簡立忠進一步指出,未來證交所將持續與證券商、投信投顧、期貨商等機構合作,讓台灣的資本市場更加茁壯。本次競賽因疫情影響,取消頒獎典禮改採製作影片方式表揚。證交所表示,本次競賽期間範圍為110年元月4日至12月30日,依據競賽成績計算結果,臺股ETF交易貢獻獎、臺股ETF交易進步獎分別由凱基證券台北分公司、國泰綜合證券敦南分公司獲得冠軍。ETN交易貢獻獎、ETN交易進步獎由統一綜合證券城中分公司、永豐金證券中正分公司獲得第一名。
22家主要證券商元月業績公布,13家證券商獲利,其中僅國泰、凱 基、元大、永豐金、日盛證等五家單月獲利超過億元,卻有多達九家 證券商虧損;2月受制於美股動盪及烏俄地緣政治危機等國際因素, 台股行情波動加大,證券商業績仍面臨嚴峻考驗。 元月台股收黑K線,從元月初的歷史高檔18,619點到元月底的17,6 33點、震盪達986點,累計下挫544.44點(跌幅2.99%);2月初連六 紅日K線,指數曾彈上18,338點,但近期隨烏克蘭俄羅斯地緣政治危 機升高及美股動盪,台股又走弱回落萬八關卡下,15日收17,951.81 點,日K線連兩黑,2月來加權指數雖然累計上揚277.41點,但國際變 數未除以及行情持續震盪,證券商2月業績仍有不小考驗。 22家主要證券商已完成公布元月業績,13家證券商為獲利業績,占 比重約六成,其中僅5家證券商獲利高於億元,龍頭券商元大證券單 月稅後盈餘8.58億元,永豐金證券2.28億元排第二,凱基證券、日盛 證證、國泰證券獲利各為1.31億元、1.27億元、1億元。 國票證券、華南永昌證券、玉山證券等元月稅後盈餘分別為0.76億 元、0.7億元及0.7億元,福邦證券獲利0.553億元,富邦證券獲利0. 5億元;另台新證券元月獲利0.1億元,第一金證券及美好證券獲利都 在0.1億元以下。 同時考量股本之每股稅後盈餘(EPS),玉山證券以及福邦證券EP S都是0.18元,元大證券、永豐金證券及國泰證券EPS均為0.14元,日 盛證券及華南永昌證券EPS為0.11元,其餘六家證券商EPS都在0.1元 以下。 另九家證券商虧損業績中,統一證券虧損5.335億元最多,元富證 券及康和證券各虧損3.06億元、2.678億元,群益證券、宏遠證券、 致和證券等也都虧損超過億元。
台股虎年開紅盤,投資持續面臨升息、通膨、疫情、地球暖化、環 境汙染等問題的考驗。在資金調整過程中,高股息題材成為市場高度 關注目標,而近年快速竄起的「ESG」概念也是盤面熱門主流之一, 「元大ESG高股息N」(020029)即具備雙重題材,擁長線抗通膨、賺 息值優勢。 元大證指出,「元大ESG高股息N」自去年11月掛牌,正好提供一個 投資「ESG」永續企業,又能兼顧「高股息」的機會。以14日收盤價 5.48元計算,投資一張只要約5,000元,具有單價低,免選股特性, 小資族和沒有時間看盤選股的投資人,皆可輕鬆入手。在低息環境下 ,「ESG+高股息」是未來投資及抗通膨最聰明的方式。 「元大ESG高股息N」連結「特選ESG高股息報酬指數」,指數是由 專家精選出20檔ESG+高股息的股票所組成,目前前六大成分股,包括 台積電、聯發科及大型金控股,占指數將近8成,皆為股息配發穩定 且相對豐厚的優質企業,當成分股除權息時,股利直接滾入指數,息 值利滾利,小錢也可滾出大獲利,還能輕鬆掌握半導體、金融強勢股 行情。 根據回測結果顯示,過去五年「特選ESG高股息報酬指數」績效, 自2016年6月起至2021年12月止,累積總報酬率高達147%,成績亮眼 ;指數成分股也會在每年6月定期檢視調整,汰弱留強,以符合ESG永 續發展及高股息投資策略。 藉由布局「元大ESG高股息N」,不僅不用費心選股,就能參與一籃 子股票上漲潛力,並解決本金不足、無法參與高價股的投資痛點。還 能以資金支持重視永續發展的企業,發揮投資影響力。為自己累積財 富,也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達到投資雙贏效果。 元大證指出,「元大ESG高股息N」是追蹤指數的被動型投資商品, 買賣方式和ETF一樣,用證券帳戶就可下單,交易非常便利,且發行 單價低,投入小額資金,就能輕鬆掌握20檔上市ESG高息股票的表現 。
金控1月獲利前五強 壽險扮要角 已有12家公布,中信、開發、新光、元大、玉山暫領先15家上市櫃金控截至11日已有12家公布獲利,其中元大金旗下元大 證券1月稅後淨利8.58億元,大幅領先其他金控旗下券商,比起其他 券商多出至少三倍以上的獲利。 若以已出爐的金控獲利排名來看,元大金名列前四強,而前三大包 括中信金、開發金、新光金等三家金控的獲利,均以壽險公司為主幹 ,中信金、開發金、新光金旗下的台壽、中壽、以及新壽,1月單月 獲利分別為44.09億元、37.27億元、19.39億元。 依據已公布的金控獲利,目前前五大獲利金控分別為中信金、開發 金、新光金、元大金、玉山金,分別獲利66.85億元、33.85億元、2 1.16億元、17.1億元、16.61億元。 而在目前公布的金控旗下銀行的獲利,目前的前五名分別為中信、 一銀、玉山、永豐、台新銀,1月單月稅後獲利分別為21.56億元、1 5.48億元、15億元、14.43億元、14.1億元,其中,一銀是唯一進榜 國銀獲利前五名的公股銀行,而四大上市公股金控旗下公股銀行獲利 排名,依序為一銀、合庫、華銀、兆豐銀。 金控旗下的券商獲利,落差也相當顯著。統計顯示,1月金控旗下 券商前五名獲利,分別為元大證、永豐金證、凱基證、日盛證及國泰 證,分別稅後獲利8.58億元、2.28億元、1.31億元、1.27億元和9,9 00萬元,另外有五家券商出現單月虧損。 目前看來金控1月獲利主幹仍是壽險,金融圈人士分析,由於台美 利差擴大,因此壽險公司受惠於避險工具的評價利益,因而加持帳面 獲利;但金融圈人士也提醒,由於債券評價利益下跌不少,因此除了 觀察帳面獲利之外,也必須觀察其「綜合損益」,較能掌握真實的獲 利全貌。
Omicron病毒侵襲讓台灣疫情持續警戒,面對傳播力更強的病毒, 企業永續經營的韌性更顯重要,金融業在營運不中斷的原則下,營運 更需要靈活應對,必須有計畫性、系統性的防疫措施,元大金控與旗 下子公司元大證券,以顧客與員工的安全為優先,雙雙通過英國標準 協會「ISO45005新冠疫情期間工作安全指引」驗證,與國際同步的高 規格防疫作為領先金融同業。 因應COVID-19防疫需求,為完善防疫管理流程,自疫情爆發初期, 元大金控暨旗下各子公司即針對各項防疫作為成立應變編組,定期召 開防疫會議,配合政府主管機關相關防疫措施,制定防疫辦法、購置 防護設備、執行教育訓練與宣導,隨時做滾動式的調整。保障客戶安 全,嚴防群聚感染,去年台灣爆發本土疫情,元大證券第一時間即關 閉營業大廳,建議客戶使用線上交易及E櫃台等電子服務,臨櫃服務 採預約制並縮短辦理時間,減少接觸降低感染風險,客戶進入各分支 機構營業場所務必配合執行實聯制,量測體溫、手部消毒及戴口罩。 每一位同仁都是元大的寶貴資產,為保障員工安全,發放給各分支 機構營業場所第一線同仁,發放防護面罩、隔離衣等防疫物資,鼓勵 同仁踴躍登記疫苗施打,提升防護力。若有確診病例發生,元大依照 緊急應變通報機制,盡快匡列接觸者及分級疫調,第一時間進行環境 消毒,後續每日監測及追蹤確診者健康情況,直至員工康復並復工, 同時啟動營運備援計畫,視疫情變化彈性調整。 疫情期間為維持員工身心健康,元大證券另舉辦線上減重活動、體 適能檢測、戒菸活動等,建立自主健康管理觀念,發行員工健康電子 月刊,提供正確的保健知識。元大透過完整的防疫措施,並依據ISO 防疫指引,視疫情發展彈性調整各項防疫作為,打造安全健康的職場 環境。
首波證券商元月業績減弱,元月台股行情高檔拉回,加以春節封關 營運天數較少,影響證券商自營及經紀業務滑落,首波19家證券商公 布業績,元大證、永豐金證、福邦證(6026)等元月獲利減弱,統一 證(2855)、元富證、康和證(6016)、致和證(5864)、宏遠證( 6015)等九家則呈現虧損,證券商多寄望衝刺2月業績以拉高整體累 計業績。 元月台股有元旦及新春封關因素,僅18個營業日,元月集中市場成 交量5兆2,611億元,較110年12月成交量6兆5,276億元減少19.4%, 元月的日均量2,922.8億餘元,也低於110年12月的日均量2,967.1億 元。元月上市櫃兩市場盤勢震盪拉回,加權指數累計下跌544.44點( 跌幅2.99%),櫃買指數累計下跌9.48%。 證券商元月經紀及自營等主要業務滑落,也連動影響整體業績,首 波已有19家主要證券商陸續公布自結元月業績,其中統一、元富、康 和、宏遠、致和、群益金鼎、大展、合庫、兆豐等多達九家證券商元 月呈現虧損局面。 尤其以往自營部門操作績效占整體業績高券商,今年元月整體業績 表現欠佳,統一證元月稅後虧損達5.335億元,元富證及康和證單月 各虧損3.06億元、2.678億元。宏遠證、致和證、群益金鼎證等單月 虧損超過億元,各虧損1.735億元、1.355億元、1.251億元,大展證 虧損0.695億元,金控旗下兆豐證、合庫證也虧損0.5億元、0.08億元 。 十家證券商元月維持獲利業績,但單月獲利大多不如去年12月,龍 頭券商元大證元月稅後盈餘8.58億元,低於去年12月12.28億元獲利 ,永豐金證、凱基證元月各獲利2.28億元及1.31億元,較去年12月3 .66億元及11.52億元獲利明顯衰退。
Omicron病毒侵襲讓台灣疫情持續警戒,面對傳播力更強的病毒,企業永續經營的韌性更顯重要,金融業在營運不中斷的原則下,營運更需要靈活應對,必須有計畫性、系統性的防疫措施,元大金控與旗下子公司元大證券,以顧客與員工的安全為優先,雙雙通過英國標準協會「ISO45005新冠疫情期間工作安全指引」驗證。為完善防疫管理流程,自疫情爆發初期,元大金控暨旗下各子公司即針對各項防疫作為成立應變編組,定期召開防疫會議,配合政府主管機關相關防疫措施,制定防疫辦法、購置防護設備、執行教育訓練與宣導,隨時做滾動式的調整。保障客戶安全,去年台灣爆發本土疫情,元大證券第一時間即關閉營業大廳,建議客戶使用線上交易及E櫃台等電子服務,臨櫃服務採預約制並縮短辦理時間,減少接觸降低感染風險。疫情期間為維持員工身心健康,元大證券另舉辦線上減重活動、體適能檢測、戒菸活動等,建立自主健康管理觀念,發行員工健康電子月刊,提供正確的保健知識。(黃英傑)
三家金控昨(10)日公布2022年元月獲利,元大金自結1月單月稅後純益17.1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為0.14元,暫居領先,玉山金以EPS 0.13元暫居次,國票金自結1月EPS為0.06元。2022年元月受到美國鷹派升息嚴重衝擊資本市場,台股元月行情落空、集中市場單月暴跌500多點,也使得金控在財務操作上股債均受衝擊,比起去年元月獲利均處衰退,但元大金與玉山金1月獲利均較前月亦即去年12月為佳,僅國票金比前月與比去年同月雙衰。由於2月春節假期較長,因此上市公司營收獲利公告期限延後到14日,因此15家上市櫃金控公司至昨天僅三家公布元月自結獲利,其他12家尚未公告。元大金控自結1月稅後純益17.1億元,主要子公司中,元大證券稅後純益8.58億元,各項業務的收益除自營受大盤震盪衝擊小虧,其餘仍維持正數,元大證仍是單月獲利貢獻最多的子公司,元大銀行擺脫去年底大幅提列與資產減損認列影響小賺不到1億元,今年1月稅後純益5.44億元,元大人壽1月獲利則是衝高到4.13億元,貢獻度居第三。玉山金1月自結稅後純益16.7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2.1%,但較前月成長, EPS為0.13元。子公司玉山銀稅後純益15億元,年減12.5%,但手續費收入與放款穩定,1月稅後純益較上月成長21.49%。玉山金指出,金控與銀行今年1月較去年12月獲利成長的原因,主要來自今年1月整體業務表現佳,手續費收入較上個月成長,因此獲利提升,但比去年1月衰退則因放款增加較多導致正常提存增加,影響獲利減少。另一子公司玉山證券1月賺0.7億元,較去年同月腰斬也比前一個月減少,也明顯受台股元月行情重挫衝擊。國票金1月單月稅後純益1.78億元,EPS 0.06元,比去年元月獲利大幅衰退62%,主因去年子公司國際票券調整授信及經營外幣債有成,墊高獲利基期,但伴隨今年將進入將升息環境,獲利回歸正常。【記者夏淑賢、廖珮君/台北報導】台企銀、彰銀昨(10)日公布2022年元月獲利,台企銀在資產品質創史上最佳、提列備抵呆帳減少,以及本業利息與手續費收益穩健增長下,元月獲利較去年同月大幅成長逾倍,年增率傲視同業,元月自結稅前盈餘9.08億元,稅後純益7.5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0.1元,為近三年來元月獲利新高。彰銀因1月沒有增提呆帳準備,獲利表現不俗,每股稅後純益達0.08元。台企銀發言人、副總經理張佑銘指出,台企銀在2021年底逾放比降到0.28%,備抵呆帳覆蓋率422%,逾放金額降到36億元,到了今年元月,逾放比進一步降到0.2%,備抵呆帳覆蓋率進一步拉升到595%,逾放金額降到26億元,資產品質再創該行歷史最佳紀錄,因此在元月提列備抵呆帳金額較去年減少約2億餘元,以及本業各項業務穩健成長下,使得元月提存後稅前盈餘來到9.08億元,稅後純益7.5億元,為2020年以來元月最佳獲利表現。
台股昨(10)日持續強彈,虎年新春開紅盤以來指數連四漲,順利收復月線大關。盤面上,外資按讚股股價發威,國巨(2327)、上銀(2049)等分別強勢上漲5%與3.3%,投資人可留意相關權證的投資機會。國巨昨日股價長紅,一舉收復季、月線失土,表現相對強勢,主要是由於元月營收表現優於市場法人預期。如摩根士丹利證券認為,併購奇力新發揮綜效、以及中國大陸客戶春節前提前拉貨,是帶動國巨1月營收表現亮眼的主因。展望後市,外資券商指出,國巨已轉為一家擁有更全方位產品組合且作為客戶整體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並將從下一個成長階段中受惠。看好其長期發展表現,因而給予「優於大盤」評等。上銀方面,雖然近期各方法人的看法略有分歧,不過仍以正向觀點居多。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一家外資券商認為,隨部分晶片與勞工等短缺問題逐漸獲得紓解,加上綠色資本支出相關需求不斷擴張,自動化產業未來數年均將強勁成長。受惠大環境有利的發展局勢,預期上銀2021-2023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GAGR)將達22%,毛利率與營益率也將持續上揚。有鑑於基本面強勁成長,因此給予「買進」評級。這兩檔個股牛年尾屬修正走勢,虎年開始,隨大盤反彈,大漲小跌,昨天在外資報告發表下,出現大漲量增走勢。元大證券金融交易部建議,看好外資按讚股如國巨、上銀等標的的投資人,可透過相關認購權證參與行情。挑選標準,則以價內外5%以內、剩餘天數超過150天以上等條件為主,放大槓桿利潤。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