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未)公司新聞
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的最新數據顯示,近期債券ETF的受益人數量不斷攀升,反映了市場對於美債殖利率的波動和美聯儲(Fed)降息預期的關注。在這波市場動盪中,元大美債20、群益ESG投資等級債20+以及國泰20年債ETF等產品尤其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從數字上看,元大美債20的受益人數在1月26日時已達25.3萬人,近一周內又增加了5,000人。而群益ESG投資等級債20+,雖然上市未滿兩個月,但受益人數已經衝上15.4萬人,近一周增加了1.1萬人。此外,國泰20年債ETF也同樣吸引了大量資金,受益人數一周內增加0.66萬人,達到14.29萬人。 群益投信ETF及指數投資部副總經理張菁惠表示,在這個時候,投資者應該關注債券ETF的四大準則:天期長、安全性高、報酬率高以及收益率高。這樣的投資策略既可穩健獲利,又能在後續貨幣政策反轉下有潛在的資本利得空間。 中信高評級公司債經理人游忠憲則認為,今年以來美國經濟數據的堅韌性,加上聯準會官員的鷹派預期,使得市場對3月降息的預期進行修正。不過,他仍然看好投資級債券ETF,因為它們具有穩定的配息和資本利得潛力。 面對未來,游忠憲建議投資者分批布局長天期美債ETF,以追求未來美聯儲利率政策轉向後的潛在資本利得。這些數據和觀點都顯示了台灣投資市場對於債券ETF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布局。
依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資料顯示,元月19日止,受益人最多的人氣 債券ETF已逾百萬人來到101萬人,近周長天期債券ETF價格再跌,投 資債券ETF受益人再增加3萬餘人,來到104.23萬人。
受益人一直居冠的元大美債20受益人數至元月26日時已來至25.3萬 人,近一周又增加5,000人;首檔月配息的群益ESG投資等級債20+人 氣更爆棚,去年12月5日才掛牌交易,上市未達2個月,受益人數居債 券ETF第二,到26日人數已來到15.4萬人,近一周增加1.1萬人,因應 持續湧入的資金,群益投信已二次追募;排名第三的國泰20年債ETF 近一周同樣增加0.66萬人來到14.29萬人,不難看出投資人資金前仆 後繼湧入債券ETF盛況。
群益投信ETF及指數投資部副總經理張菁惠表示,主要央行立場轉 鴿,降息幾乎已確立,債券收益率處相對高點,存債仍具吸引力。建 議挑選債券ETF可把握四大準則,即天期長、安全性高、報酬率高及 收益率高,既可穩健收益,又有後續貨幣政策反轉下潛在資本利得空 間,受惠程度高的長天期美債ETF,及產業安全性高、報酬表現高、 收益水準較一般投資級公司債更優。
中信高評級公司債經理人游忠憲指出,今年1月以來美國經濟數據 具韌性,加上聯準會官員鷹派預期,使市場逐步修正對3月降息預期 ,26日芝商所FedWatch工具顯示,Fed在3月例會按兵不動機率來到4 8.4%,整體投資級債利差逐步縮窄,顯示企業營運基本面及自由現 金流相當穩健。
展望後市,下半年美國經濟軟著陸機率較大,目前相對看好投資級 債券ETF,具穩定配息也能兼顧資本利得,全球景氣不確定風險增加 ,建議分批布局長天期美債ETF,追求未來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轉向 後潛在資本利得。
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以下簡稱集保)近來在金融市場的穩定成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金管會的政策指導和金融業者的共同努力下,集保不僅推動數位創新服務,而且營運績效卓越,並布建完善的金融基礎建設,引領金融市場的永續發展。 集保的董事長林丙輝強調,集保的多元創新組織文化,具備跨領域與轉型的特質,不遺餘力地推升市場變革,深獲投資人與主管機關的信任。在2023年,集保在核心業務上,如有價證券登錄、集中保管、帳簿劃撥與結算交割等方面,積極優化並穩健成長,同時在創新服務上也取得亮眼的成績。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業務推動項目: 1. 股東e服務成長快速,其中「股務事務電子通知平台」(eNotice)半年內獲得近千家發行公司簽約,電子投票平台(eVoting)在三年內達成電子投票率60%的目標。 2. 境內基金集中清算平台已經有14家投信與七家銷售機構加入,基金規模市占率達56%,大幅增進市場款項收付效率。 3. 開放證券服務上線,與三家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合作,提供便利多元的查詢服務。 4. 集保e手掌握App連結銀行範圍擴充,涵蓋全國前20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逾9成。 5. 集保e手掌握App成長快速,使用戶數已逾450萬戶,提供多元資產一站式的查詢服務。 6. ESG IR平台升級,推出股東會投票逐案揭露服務,提升評等透明度與國際接軌。 7. 基富通證券推廣普惠金融,平台開戶數達25萬人,基金存量超過1,200億元,創新高。 展望未來,集保將持續深化「創新」、「韌性」、「永續」及「普惠金融」的四大願景,透過數位發展與資安強化雙軌發展,建構台灣數位金融基礎建設,厚實營運韌性,迎向市場變革與永續金融。
集保多元創新的組織文化,具備跨領域與轉型的特質,推升市場變 革不遺餘力,深獲投資人與主管機關的信任。集保2023年在有價證券 登錄、集中保管、帳簿劃撥與結算交割等核心業務上,積極優化並穩 健成長,在創新服務上亦繳出漂亮的成績,重要業務推動項目如下:
一、股東e服務成長快速。股東e服務的「股務事務電子通知平台」 (eNotice)2023年中上線,投資人熱烈響應,半年來近千家發行公 司簽約,占有配股配息公司70.3%。電子投票平台(eVoting)亦於 三年內達成電子投票率60%之目標,公司總數、投票筆數與股數皆創 新高。視訊股東會平台(eMeeting)提供發行公司便利股東參與股東 會管道,2023年計有96家公司採用,較前年成長33.3%。
二、境內基金集中清算平台上線。建置境內基金集中清算平台,提 供境內基金申購、買回與收益分配等交易資訊,以及款項收付集中處 理機制,透過集中處理、彙整收付,建立基金市場標準化與自動化機 制,至今已有14家投信與七家銷售機構加入,基金規模市占率達56% ,銷售機構及投信透過平台辦理的匯款筆數平均減少74%,大幅增進 市場款項收付效率。
三、開放證券服務上線。集保推動開放證券公開資料查詢新服務, 證券、期貨與投信投顧三業別均完成上線,並與三家第三方服務提供 者(TSP)合作,提供便利多元的查詢服務。
四、開放銀行持續擴充。集保持續擴充集保e手掌握App連結銀行範 圍,投資人可透過集保e手掌握App,查詢16家金融機構的存款餘額及 交易明細,其涵蓋範圍占全國前20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逾9成,是國 內首創的單一App資產整合服務。
五、集保e手掌握ESG效益顯著。集保e手掌握App成長快速,使用戶 數已逾450萬戶,以證券、存款、基金等多元資產一站式的查詢服務 ,提供用戶便利、快速、即時的使用者體驗,並有效降低紙本存摺掣 發及證券商作業成本,ESG效益顯著。
六、ESG IR平台升級。投資人關係整合平台(ESG IR平台)揭露我 國公司治理評鑑及全球六大ESG評等機構,對台灣600多家上市櫃公司 的評等,2023年發布「ESG評等機構行為準則」,並推出股東會投票 逐案揭露服務,提升評等透明度與國際接軌。
七、基金資訊觀測站優化。基金資訊觀測站2023年約有179萬次點 閱,為加強視覺化及使用者體驗,分階段升級觀測站內容,包含ESG 基金、數據與統計、投資教育等以專區式呈現,並優化搜尋功能及新 增互動式圖表,同時推廣定期定額、退休理財及反詐騙等理財教育。
八、基富通證券推廣普惠金融。集保子公司基富通證券持續落實普 惠金融政策,提供友善理財平台並推廣金融理財,平台開戶數達25萬 人,基金存量超過1,200億元,皆創新高。
展望未來,集保將持續深化「創新」、「韌性」、「永續」及「普 惠金融」的四大願景,深植互利共生的企業文化,並擴大AI應用及數 位金融推廣,透過數位發展與資安強化雙軌發展,建構我國數位金融 基礎建設,厚實營運韌性,迎向市場變革與永續金融。
【金融新聞】權王大賽結果揭晓!台灣權證市場熱絡程度再創新高,群益金鼎證券榮獲「最佳卓越獎」
近期,由工商時報主辦,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集保結算所等單位共同協辦的「第十四屆台灣權王大賽」落下帷幕。今年比賽吸引了近6,000人報名,總報名人數比前屆翻倍,累積總買入金額更達到277.8億元,創下歷史次高紀錄,顯示台灣權證市場的熱絡程度不斷攀升。
自從工商時報與證券商攜手推動權證市場以來,這已經是權王大賽的第14個年頭,累積參與人次近56萬,總買入金額逼近1,400億元。在本屆比賽中,群益金鼎證券以「權王大贏家得獎券商客戶、總報酬率最高」榮獲「最佳卓越獎」,永豐金證券則因「競賽報名人數最多、總買入金額最高」獲頒「最佳旺市獎」。
此外,兆豐證券以「實動率最高,達64.71%」奪得「最佳動能獎」,元大證券則以「積極推動競賽活動,總累積實動戶數最多」獲頒「最佳績效獎」。中國信託證券因分公司績效優良,獲得「最佳精進獎」,統一證券則以獲利金額成長率飆升,獲頒「最佳突破獎」。
國泰證券實動戶數表現亮眼,獲頒「最佳潛能獎」,凱基證券總買入金額與報名戶數皆名列前茅,獲頒「最佳業績獎」。最令人矚目的「權王大贏家」則由群益金鼎證券下單的參賽者以6,831.9萬元獲利金額奪冠,總獲利金額高達1.25億元,創下權王新紀錄。
台股在2023年因AI熱潮帶動,指數波動在4,000點左右,讓許多「權民」湧入市場。由工商時報主辦的「第14屆台灣權王大賽」在16日盛大舉行頒獎典禮,總買入金額衝出277.8億元的次高紀錄,參與人數也呈倍數成長。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自2023年11月10日起實施的權證避險交易降稅政策,確實讓權證市場更加活絡。從上市權證發行數據來看,降稅後兩個月的發行檔數達10,410檔,比同年9、10月的8,597檔增加21.09%,也比2022年11、12月的6,156檔增加69%。
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強調,台灣權證市場規模穩定成長,2023年上市權證發行檔數達4.9萬檔,未來將持續提升交易基礎建設,簡化作業流程,並協助多元、多樣金融商品發展,讓台灣資本市場更加發光發熱。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丙輝則表示,集保結算所致力提供後台服務,確保市場安全可靠,並期望券商能提供更多元化商品,同時持續培養投資人正確的投資理念,為權證市場創造更佳的交易環境。
櫃買中心總經理李愛玲提到,權證作為一種「以小資金參與大行情」的理财工具,其參與者年齡層雖然還是以31~50歲為主,但21~30歲年齡層也逐漸成為重要力量。本屆台灣權王大賽進入校園宣導,將幫助權證交易知識向下扎根。券商公會理事長陳俊宏則表示,權證避險降稅政策對權證市場的發展帶來正面效果,券商公會將加強推廣,並預計在下半年於權證模擬平台上舉辦交易競賽,以帶動市場交易活絡。
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台灣權證市場規模穩定成長, 2023年上市權證發行檔數達4.9萬檔,未來將持續提升交易基礎建設 、簡化作業流程,協助權證等多元、多樣金融商品發展,讓台灣資本 市場更添光彩。
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丙輝表示,集保結算所致力提供後台服務,以 安全、可靠維繫市場發展,期盼未來券商提供多元化商品,也持續建 立投資人正確理念,為權證市場提供更好的交易環境。
櫃買中心總經理李愛玲指出,權證是「以小資金參與大行情」的重 要理財工具,目前參與權證交易的年齡層雖仍集中於31∼50歲間,但 21∼30歲也是重要年齡層,本屆台灣權王大賽深入校園進行宣導及講 座,將有助權證交易資訊向下扎根。
券商公會理事長陳俊宏指出,權證避險降稅通過後,對於權證市場 發行、交易及穩定度上都具有正向發展效果,券商公會將加強推廣, 預計下半年在權證模擬平台上舉辦交易競賽,帶動市場交易活絡。( 相關新聞見A6)
工商時報與證券商攜手推動權證市場,舉辦權王大賽第14年,開賽 至今近56萬人參與,累積總買入金額達近新台幣1,400億元,在本屆 台灣權王大賽中,八大券商推廣權證市場不遺餘力,群益金鼎證券以 「本屆權王大贏家得獎券商客戶、總報酬率最高」獲頒「最佳卓越獎 」;永豐金證券以「競賽報名人數最多、總買入金額最高」榮獲「最 佳旺市獎」;兆豐證券則以「本屆實動率最高,達64.71%」奪得「 最佳動能獎」;元大證券則以「積極推動競賽活動,總累積實動戶數 最多」,獲頒「最佳績效獎」。
此外,中國信託證券則因分公司績效優良,單一分公司實動戶數破 百,而獲得「最佳精進獎」;統一證券獲利金額成長率飆升,較上一 屆成長率為2.09倍,獲頒「最佳突破獎」;國泰證券實動戶數表現亮 眼,實動率較前次成長1.1倍,獲頒「最佳潛能獎」;凱基證券總買 入金額與報名戶數皆名列前茅,表現優異,獲頒「最佳業績獎」。
而每年皆備受期待的最大獎「權王大贏家」,本屆獲獎參賽者績效 再度技驚四座,由在群益金鼎證券下單的參賽者,以高達6,831.9萬 元獲利金額抱走冠軍,且因透過不同券商下單,同一參賽者更以在永 豐金證券下單獲利的5,736.6萬元順勢帶走亞軍頭銜,冠亞軍兩大獎 項全包辦,個人在本屆競賽中總獲利金額高達1.25億元、突破億元大 關,寫下權王新里程碑。
台股的貨櫃航運族群最近可真是熱鬧非凡,因為紅海危機,股價不斷創新高。2024年第一週,長榮和陽明海運的股價分別漲了11%和13%,陽明海運的成交量甚至一周內爆出超過20萬張的大單。雖然這些公司長期來都有散戶套牢,但這次紅海危機讓他們獲利解套,股東數量也相對減少,長榮退場3.2萬人,陽明退場2.63萬人。 不過,取而代之的是,融資主力資金大量進場,當沖客也來湊熱鬧,長榮和陽明的當沖比分別高達52.95%和60.64%,顯然當沖客更偏向於交易陽明。 海運業在2024年開年就硝煙四起,充滿變數。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在第一週就開紅盤,漲了137.07點,漲幅7.79%,但漲幅已經明顯收斂。亞洲的年前出貨潮只剩一個月,業界預測運價還會維持在高點,但漲幅有限,關鍵還是要看貨量。過年工廠不出貨,運價可能會修正,關鍵還是要看農曆年後3月大陸出貨和歐美訂單的情況。 紅海危機以來,除了歐洲線、地中海線的運價翻倍,美東、波斯灣、南美航線的運價也走揚,讓原本運力供過於求的貨櫃海運市場一夕之間翻身,賺得滿滿的機會財。長榮、陽明、萬海這三家公司的股價從2023年12月8日至2024年1月5日,分別上漲了40%、32%和20%。 但是,法人和專家也提醒,上一次疫情期間,海運業賺到的利潤是創紀錄的,這次紅海的漲價效應可能是短期現象。許多股民在上一次搶著買船票上船卻被套牢,這次獲利後就結束了,等待更好的波段操作機會。 從集保中心最新股東人數統計來看,套牢的散戶這次紅海危機解套機會,紛紛選擇離場。長榮的最新股東數是33.96萬人,比前一周減少了1.04萬人,持股少於100張的股東快速退潮,整體股東人數也比紅海危機前減少了3.2萬人。反觀融資餘額快速增加,比紅海危機前增約1萬餘張,顯示主力大戶以融資進場交易,當沖客也積極參與,長榮近一周當沖占比高達52.95%。 陽明的最新股東數是40.19萬人,周減1.3萬人,同樣是散戶退場,比紅海危機前股東數大減2.63萬人。由於陽明海運的股價較低,當沖客較集中在交易陽明,一周當沖比達到60.64%。
取而代之的是,融資主力資金大增,當沖客進場炒熱氣氛,長榮、 陽明一周當沖比分別為52.95%、60.64%,當沖客明顯集中交易陽明 。
海運業進入2024年硝煙四起、充滿變數,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 SCFI)2024年首周開紅盤,續漲137.07點或7.79%,但漲幅明顯收斂 。亞洲年前出貨潮倒數一個月,業界估,可維持高運價,但漲幅有限 ,主要看貨量;接下來過年工廠不出貨,運價將面臨修正,關鍵要看 農曆年後3月起大陸出貨與歐美訂單狀況,運價走勢更明朗。
紅海危機爆發至今,除直接衝擊的歐洲線、地中海線運價翻倍,美 東、波斯灣、南美航線等運價也走揚,令原本承受運力供過於求壓力 的貨櫃海運市況,一夕翻盤,大賺機會財,激勵全球航商及貨櫃三雄 股價大漲,累計2023年12月8日至2024年1月5日,長榮、陽明、萬海 分別上漲40%、32%、20%。
唯法人示警,上一波疫情讓海運業賺到創紀錄利潤,這波紅海之亂 漲價效應目前看來恐怕是短期效應,上波搶著買船票上船卻遭套牢的 眾多股民,有獲利就了結,等待時機波段操作。
從集保中心最新股東人數統計來看,套牢散戶緊緊抓住這次紅海危 機解套機會紛紛跳船,尤其以長榮、陽明最具代表性。
長榮最新股東數33.96萬人,比前一周35萬人大減1.04萬人,持股 少於100張的股東快速退潮,整體股東人數也比紅海危機前大減3.2萬 人。反而融資餘額快速增加,較紅海危機前增約1萬餘張,顯示主力 大戶以融資進場交易,當沖客更積極共襄盛舉,長榮近一周當沖占比 52.95%。
至於陽明最新股東數40.19萬人,周減1.3萬人,同樣是散戶退場, 比紅海危機前股東數大減2.63萬人,因屬於低股價,當沖客集中交易 陽明,一周當沖比高達60.64%。
集保結算所的最新大數據分析顯示,台股市場在2023年的投資熱絡程度再創高峰。截至去年12月底,台股證券戶數全年新增97.8萬戶,開戶人數達到1,227萬人,這一數字充分展現了國內投資者對股市的極大興趣。年輕一代的投資者也在這股熱潮中崛起,20至29歲的年齡層佔比高達4成以上,首次開戶的年輕人數也在不斷增長,從2022年的15.26%成長至2023年的21.07%,投資理財教育向下扎根的趨勢已經明顯。 在投資標的方面,國內投資者持股前十大依序是中鋼、台積電、國泰永續高股息、元大高股息、開發金、鴻海、聯電、元大台灣50、玉山金及中信金。細分年齡層後,22歲以下的學生族投資者偏好ETF,前五大持股是國泰永續高股息、元大高股息、元大台灣50、中鋼及台積電。上班族和家庭主婦則更傾向於持有大型電子股,如台積電、中鋼等。 值得注意的是,退休族群的投資仍以個股為主,前20大持股中沒有一檔是台股ETF,金融股則佔據了大半壁江山。這顯示了ETF在年齡分層上的投資差異,與退休族群的個股偏好形成對比。 在2023年台股熱門人氣王中,股東人數新增前五名均以ETF為主,包括復華台灣科技優息、國泰永續高股息、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元大美債20年、元大高股息與復華富時不動產。而退休族群的投資則仍以個股為主,這反映了近年來國人投資理財標的的多元化,ETF在台股的重要性不斷提升,並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同。
遠傳friDay理財+決定提前退出開放銀行,震撼金融圈!知情人士透露,遠傳已經向所有合作業者發出通知,將在2024年4月19日終止與金融機構的第二階段開放銀行服務。這一決定讓金融圈震驚,因為遠傳是僅有的兩家TSP業者之一。遠傳表示,這是基於對內外環境的綜合評估,並獲得了合作夥伴的理解。儘管如此,遠傳強調金融創新合作未停下腳步,將與更多金融機構合作,發揮其數位化、AI、流量等優勢。然而,金管會去年宣布的開放銀行第三階段至今仍處於難產階段,遠傳的退出讓業界對開放銀行政策的未來產生擔憂。據了解,遠傳退出是因為使用者數量不多,但維護成本相對較高,因此決定喊停。遠傳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底,與七家金融機構合作,但若無法與集保簽約,將無法繼續參與第二階段開放銀行。
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集保結算所」,近期在金融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開放銀行的使用者數量並不太多,這也導致了第二階段開放銀行的TSP業者數量減少,目前僅剩下集保結算所一個。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在昨日(4日)強調,第三階段的開放銀行仍處於進行中,未來的合作TSP業者仍需考慮市場需求,並且等到真正規範出爐後,再由業者來考慮是否參與。 開放銀行的立意是將金融機構的主導權還給消費者,讓第三方服務業者(TSP)來整合、分析帳單。第一階段是公開資料查詢,第二階段則是消費者資料查詢。對於TSP業者來說,開放API的合作可以取得相關金融數據,透過實務應用,提升數據意義,並加速金融科技發展。然而,由於開放銀行的使用者不多,相對來說,業者的系統維護成本也會較高,這也是為什麼有業者選擇暫時退出。 金融業者普遍認為,政府推出開放銀行的政策初衷是好的,旨在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和主導權。但現階段技術打通後,客戶是否會使用這個服務,還是取決於他們自己的決定。林志吉表示,金管會尊重第三方服務業者的商業考量,他們加入或退出開放銀行的意願,並沒有要求銀行與TSP業者終止合作必須報告金管會。 此外,財金公司與業者結束相關合作業務時,必須在三個月內將所有可能儲存的留存資料全數刪除銷毀,並同時留存銷毀紀錄。以遠傳為例,自2021年1月加入第二階段開放銀行業務,到去年11月底,已經與七家金融機構合作辦理相關業務。 至於開放銀行的第三階段是否會更難推動,林志吉表示,金管會將進一步觀察及檢討,目前銀行公會與財金公司已將開放銀行第三階段的自律規範與資安標準報告給金管會,金管會正在處理中。
台股熱度不減,年輕投資族瘋狂瘋ETF!
2023年台股表現超級亮眼,國內投資人紛紛加入股市,據集保結算所大數據平台統計,截至年底,台股證券戶數狂飆97.8萬戶,開戶人數突破1,227萬人。其中,年輕人開始瘋狂瘋股市,首次開戶的年齡層以20-29歲為主,佔四成以上,看來投資理財教育已經向下扎根了。
說到投資標的,2023年底,國內投資人最愛的十大持股依次是中鋼、台積電、國泰永續高股息、元大高股息、開發金、鴻海、聯電、元大台灣50、玉山金及中信金。其中,ETF在台股的重要性持續提升,特別是對年輕投資族來說,學生族群最愛的ETF前五名分別是國泰永續高股息、元大高股息、元大台灣50、中鋼及台積電。
不過,上班族和家戶主婦的持股偏好則有所不同,他們的持股佔台股總市值約67.9%,是台股投資的主力軍。他們最愛的十大持股與學生族群差異很大,前五名分別是國泰永續高股息、台積電、中鋼、元大高股息及鴻海,明顯更偏向大型電子股。
而退休族則偏好個股投資,截至年底,前20大持股中沒有一檔台股ETF,金融股則佔據半壁江山。看來,不同年齡層的投資偏好真的差很多啊!
遠傳表示,經綜合評估內外環境,遠傳friDay理財+將於4月中退出開放銀行,近日提前通知合作夥伴及相關單位,也獲得合作夥伴理解。
遠傳強調,金融創新合作未停下腳步,包含攜手台新銀行發行聯名卡,持續增加金融夥伴如悠遊付、凱基、中信、安達等,發揮遠傳既有的數位化、AI、流量等強項。
金管會去年宣布2024年會進入開放銀行第三階段,但迄今開放銀行的TSP業者(第三方服務業者)仍處「難產」階段。知情人士指出,由於資安標準要求高,迄今業者普遍興趣缺缺,包括集保公司先前受邀,但評估後認為難度高,未有太多參與意願。
如今連第二階段僅有的二家TSP業者之一的遠傳都決定「不玩了」,開放銀行政策接下來能否走得下去,引發業界擔憂及質疑。
在開放銀行合作上,TSP業者提供的API,等於扮演合作金融機構資訊提供的角色,這些合作金融業者把資訊放在該平台供消費者查閱。
據了解,遠傳之所以退出,是因為使用者不多,但系統等維護成本相對大,乾脆喊停。
金管會統計遠傳在2021年1月加入第二階段開放銀行業務至去年11月底,已經與七家金融機構合作辦理,由於開放銀行第二階段只有集保和遠傳這兩家TSP業者,因此遠傳退出後,倘若沒有和集保簽約的公司,將無法繼續參與開放銀行第二階段。
金融業者認為,政府推出開放銀行立意良善,意指將金融機構主導權還給消費者,再由第三方服務業者(TSP)整合、分析帳單,第一階段為公開資料查詢,第二階段為消費者資料查詢。
對TSP業者來說,開放API合作可取得相關金融數據,透過實務應用,提升數據意義及加速打造金融科技發展。
因此,在開放銀行使用者不多,等同業者系統維護成本相對會大,在未見起色下,才會有業者喊停。
金融業者觀察,業者響應政府政策,現階段技術打通,但客戶要不要使用仍取決其本身。
林志吉回應,金管會尊重第三方服務業者基於商業考量,加入或退出開放銀行意願,依銀行公會相關自律規範標準,並沒有要求銀行與TSP業者終止合作必須報金管會。
此外,財金公司要與業者結束相關合作業務,必須在三個月內把可能儲存留存資料全數刪除銷毀,同時留存銷毀紀錄。統計遠傳在2021年1月加入第二階段開放銀行業務至去年11月底,已經與七家金融機構合作辦理。
開放銀行第三階段未來是否會更難推動?林志吉回應,金管會將再觀察及檢討,銀行公會與財金公司已把開放銀行第三階段自律規範與資安標準,報給金管會,金管會正處理中。
集保結算所統計,台股首次開戶年齡層分布以20-29歲占比最高,達四成以上;首次開戶也有年輕化趨勢,相較2022年19歲以下首次開戶占比為15.2%,2023年明顯成長至21%,投資理財教育向下扎根趨勢成形。
至於標的部分,2023年底國內投資人持股前十大依序是中鋼、台積電、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元大高股息、開發金、鴻海、聯電、元大台灣50、玉山金及中信金。
集保結算所大數據平台分析,若將投資人分為22歲以下學生族,23-65歲上班族、家庭主婦,及66歲以上退休族,可發現各年齡層持股偏好差異極大。以22歲以下學生投資族為例,截至12月底,前五大持股分別是國泰永續高股息、元大高股息、元大台灣50、中鋼及台積電;台股ETF搶占前三名,顯示分散及固定配息特性,對學生族群有一定吸引力。
至於上班族及家庭主婦持股占台股總市值約67.9%,成為台股投資主力,前五大持股分別是國泰永續高股息、台積電、中鋼、元大高股息及鴻海,相較學生族投資人,上班族及家庭主婦明顯更青睞大型電子股。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近幾年台股ETF迅速竄起,但退休族投資仍以個股為主;截至12月底,前20大持股中沒有一檔台股ETF進榜,而金融股則占半壁江山。
再看台股首次開戶年齡層分布,以20∼29歲占比最高,達4成以上 ;另首次開戶有年輕化趨勢,相較2022年19歲以下首次開戶占比為1 5.26%,2023年明顯成長至21.07%,投資理財教育向下扎根趨勢成 形。至於標的部分,2023年底國內投資人持股前十大依序是:中鋼、 台積電、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元大高股息(0056)、開發金 、鴻海、聯電、元大台灣50(0050)、玉山金及中信金。
集保大數據平台分析,若將投資人分為22歲以下學生族、23∼65歲 上班族、家庭主婦與66歲以上退休族,可發現年齡層不同,持股偏好 差異極大。以22歲以下學生投資族為例,截至2023年底,前五大持股 分別是國泰永續高股息、元大高股息、元大台灣50、中鋼及台積電; 台股ETF強占前三名,顯示分散及固定配息特性,對學生族群有一定 吸引力。
台股投資主力的上班族及家庭主婦,持股占台股總市值約67.9%, 前五大持股分別是:國泰永續高股息、台積電、中鋼、元大高股息與 鴻海,其中,國泰永續高股息股東人數已超過百萬人,而台積電也有 近百萬股東,相較學生族投資人,上班族與家庭主婦明顯更青睞大型 電子股。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近幾年台股ETF迅速竄起,但退休族投資仍以 個股為主;截至2023年底,前20大持股中沒有一檔是台股ETF,而金 融股則占半壁江山。前十大分別是:中鋼、開發金、聯電、鴻海、台 積電、國泰金、新光金、群創、中信金及兆豐金,顯示台股ETF投資 在年齡分層上,出現強烈對比,相較退休族,年輕學生族更偏好分散 投資一籃子股票。
最後看2023年台股熱門人氣王,發現股東人數新增前五名中,學生 族與上班族、家庭主婦之持股幾乎一致,清一色是ETF,包括復華台 灣科技優息(00929)、國泰永續高股息、群益台灣精選高息(0091 9)、元大美債20年(00679B)、元大高股息與復華富時不動產(00 712);而退休族部分,除復華台灣科技優息、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外 ,其餘仍以個股為主,顯示近年來國人投資理財標的越加多元化,E TF在台股的重要性持續提升,且深獲市場認同。
台股ETF基金在2023年創下驚人成績,整體規模逼近1.4兆元,歷史新高!其中,受益人數增加191.44萬人,高股息型ETF基金更獲得熱烈追捧,總受益人數突破607萬人,年配息率最高近9%。去年台股ETF基金規模增加約5,700億元,年增高達69.5%,高股息ETF基金貢獻重大。凱基優選高股息30、大華優利高填息30和群益台灣精選高息等ETF基金,配息率超過8%,表現亮眼。雖然今年政策導向將收益平準金的運用透明化,但高股息ETF基金的穩定配息和優異表現,仍吸引眾多投資者關注。
台股ETF基金2023年整體規模增加約5,700億元,年增高達69.5%, 高股息ETF基金規模增加4,894億元,超過8成增幅都來自高股息ETF基 金貢獻;若單就台股高息型ETF基金規模來看,2023年成長133%至8 ,553億元,在各類主被動基金中成長幅度居冠。
集保最新統計,2023年最後一周台股ETF基金人氣持續暢旺態勢仍 未改變,單周受益人數再增4,750人,連續五周創新高,推升整年增 加的受益人數突破191萬人。且受益人數增加的19檔台股ETF基金中, 前七名買氣最旺的都是高股息ETF基金,去年新增的191萬受益人中, 高達92%都是來自17檔高股息ETF基金。
高股息ETF基金績效表現上,有8檔績效打敗大盤的年漲31%,有7 檔全年報酬率超過4成,表現最佳的凱基優選高股息30全年報酬率甚 至高達60.9%。以年配息率來看,凱基優選高股息30、大華優利高填 息30和群益台灣精選高息等3檔超過8%,表現最佳高達8.94%;人數 最多的國泰永續高股息和老字號的元大高股息,都有超過6%的配息 率。
法人分析,台股高息ETF穩定的高息配息政策、選股資本利得與填 息能力的表現,都是投資人選擇標的時須考量的因素。但今年政策導 向將收益平準金的運用透明化,可能會有較多限制,配息型ETF能否 維持今年的高配息水準將有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