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電表示,3月底以來用電負載一路攀升,3月29日至31日連續三天尖峰負載打破歷年3月用電紀錄,今年第1季供電量更是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3%。
台電數據指出,進入4月後,用電量更是持續增加,今年4月迄今最高尖峰為4月22日的3,276.5萬瓩,較去年4月尖峰2,999萬瓩,高出達278萬瓩。截至4月22日,供電量達137.7億度,較去年同期127.9億度增加將近10億度,增幅逾7%。
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表示,推測4月用電量還會增加有幾個原因,分別為今年出口暢旺、後疫情時代國人在國內消費增加,以及今年4月比去年炎熱;依照趨勢,今年夏季用電可能會打破去年紀錄。
面對夏季用電尖峰,可能再創新高,台電已充分掌握做好準備,努力維持穩定供電,包括全力進行各項機組大修或檢修工作。例如4月上旬開始大修的核三廠1號機,預計在5月24日前完成大修歸隊,以及預計4月30日開始大修大林電廠燃氣機組6號機。
然而,面對受到水情不佳影響,今年第1季水力發購電量為5.6億度,較去年同期6.7億度,減少了近16%;面對第2季水力發電能量,台電也不敢過度樂觀預測。台電強調,現階段台電也會調度狀態好、效率高的機組上線發電,滿足用電需求,確保備轉容量率維持在10%以上,供電燈號維持綠燈。
鄭芳怡指出,為改善台灣PM2.5空氣品質及保障國人身體健康,近年來政府積極發展乾淨綠能、使用天然氣及超超臨界燃煤火力發電廠。由於民眾對超超臨界燃煤技術存在疑慮,台電特別進行委外計劃案「林口電廠空汙排放對環境PM2.5及重金屬之影響調查研究」,在2019~2021於林口電廠周圍進行PM2.5以及重金屬採樣,並藉由空氣品質數值模式模擬,評估林口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對周界環境的影響。
比較新舊機組排放量的差異,鄭芳怡表示,在發電量一致的條件下(以2019年為基準),超超臨界燃煤新機組較舊機組的硫氧化物(SOx)排放減65%、氮氧化物(NOx)減87%、總懸浮微粒(TSP)減77%。
再透過空氣品質模式,評估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對周界環境PM2.5濃度影響,平均約落在0.5–1 μg/m3。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去年起降雨減少,各地水情持續惡化。根據台電統計,台電水力發電年發電量約40至50億度,歷年最高發電量一度達到63億度,但去年開始因水情不佳,去年發電度數僅29億度,比起往年同期減少46.2%。
今年水力發電更為嚴峻,由於受到水情拖累影響,今年第一季水力發購電量為5.6億度,較去年同期6.7億度,減少了近16%。面對第二季水力發電,台電亦不敢過度樂觀預測。目前多個水力電廠因為流量不足或是無法取水而停擺,僅存的日月潭抽蓄發電,也因為水位持續下降,當水位飆高低於732公尺就無法進行抽蓄發電,估計未來持續無法有大量降雨,蓄水量僅能撐至5月中下旬。
在用電成長方面,今年第一季供電量更是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3%,進入4月後,用電量更是持續增加,今年4月迄今最高尖峰出現在22日的3,276.5萬瓩,較去年4月份尖峰2,999萬瓩,高出達278萬瓩,累積供電量也達到137.7億度,較去年同期127.9億度增加將近10億度,增幅逾7%,創下歷年4月新高。台電表示,供電不足部分,則是靠增加燃氣發電來增加供電。
面對需求增加,但供應無法提升的狀況,台電說,目前中午用電尖峰可望因太陽光電發電量逐漸提升而滿足需求,傍晚用電尖峰則是會減少抽蓄水力調度改採燃氣發電替代,確保整體供電能力,讓備轉容量率仍可維持在法定供電無虞的綠燈10%以上。
台灣產業界呼籲政府加強綠電發展,以降低碳排放。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指出,台灣最大的碳排放來源是台電,目前以燃煤及天然氣為主,應該由台電率先提高綠電佔比。林伯豐強調,台灣的主要汙染源來自發電廠,目前採用的燃煤及天然氣發電方式比民間企業更不環保,甚至難以達到2030年降為原來八成碳排放的目標。另一方面,工總秘書長蔡練生則表示,政府應該制定明確的減碳執行辦法,因為目前政府尚未制定具體的減碳策略。蔡練生還提到,台灣核能電廠將於2030年除役,若當時發電依賴燃煤及天然氣,碳排放將無法降低,更別提2050年減半的目標。產業界呼籲政府積極推動綠電發展,共同為台灣的環境保護盡一份力。
翰可國際自1989年成立以來,不斷擴展其業務範圍,2008年更成立了新能源事業群,正式跨足新能源服務領域。該公司專注於銷售台達電的太陽能變流器及電動車解決方案,並在儲能議題上展開合作。協理莊景名表示,目前公司的營收主要來自太陽能產品銷售、專案開發及儲能,同時看好電動車充電市場的商機,計劃與策略夥伴合作,持續擴大市占率,甚至不排除結盟設置充電站服務市場。 面對未來電動車充電的巨大市場,莊景名強調,充電站業者須有長期準備,因為在電動車全面普及前,充電站可能需要先承受一段時間的虧損。他還提到,品牌電動車廠為當地供應商帶來了商機,隨著銷售量的增加,對整合廠的需求也將持續上升。 翰可採取多樣化的策略,避免陷入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並積極拓展藍海市場。公司著重於系統軟硬體的整合,除了與各品牌合作建置充電站,還投資AI公司開發智慧充電站管理系統,提供依時計費、遠端支付或預付等功能。未來,隨著充電需求的增加,翰可也將進行電力調度,並整合後台電力調度最佳化功能。 作為能源服務公司,翰可的業務範圍涵蓋能源輔助服務及用電大戶方案。去年參與台電AFC標案,得標量體及評比分數均位居前茅。彰濱的儲能案場即將完工,將與台電的能源輔助服務進行持續投資。 莊景名強調,能源產品銷售服務及系統EPC建置專案是公司的主力業務,而太陽光電案場的競爭激烈,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資金、人脈等綜合實力。以漁電共生為例,前期開發資金需求較大,資源充足的業者將有更多機會。 翰可國際累計的專案實績超過100MW,太陽能變流器銷售服務實績超過300MW。莊景名同時兼任潔光能源總經理,提供系統前中後段的一條龍式服務。潔光能源是台灣成立最早、市占領先的專業太陽能維運公司,目前管理超過180MW案場,並負責銷售變流器及储能案場維運工作。 翰可新能源事業群在3個事業群中營收成長動能最大,未來計劃獨立運作,並朝上市櫃發展。莊景名也提到,國內外私募基金市場資金氾濫,對有意加速發展且連結資本市場的中小企業來說,SPAC私募基金是一個極佳的發展機會。雖然是捷徑,但企業本身的實力才是根本。
南方電力開發了台灣業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綠電通交易平台」,這個平台不僅定位為媒合角色,更意圖幫助企業以更低的價格購買綠電,同時也確保供電方的最佳利益。黃坤元董事長表示,隨著政府推動綠能發展的進程,包括修正電業法、建立電力直供及轉供制度,以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鬆綁,綠電交易已經全面自由化。黃坤元強調,建立這個交易平台是推廣綠能使用的重要一步,他期望「綠電通」能成為綠電市場發展的加速器。 近年來,國內企業對陸域風電及太陽光電綠色憑證的採購量不斷上升,去年底已經達到8億度。隨著更多企業加入,太陽光電的比重也將進一步增加。台積電去年加入RE100,成為最大的綠電買家,而台達電今年也加入,為綠電市場帶來新的活力。大企業們不僅內部採用綠電,也呼應全球減碳趨勢,對外銷業者來說,碳邊境稅、碳關稅等新興議題也不容忽視。歐洲推動的綠色新政一旦實施,將對各產業產生影響,無論企業規模大小。 黃坤元對太陽光電法規有深入的了解,並具有大型太陽光電電場開發的實務經驗。早在28年前,他就曾研究過電業自由化對電力系統的影響,如今他成為首批參與綠電自由買賣的實踐者,並引領市場進入全新境界。南方電力作為售電業的先行者,領銜建置了「綠電通」交易平台,旨在提升交易效率、降低成本,並補上發展綠能產業的最後一塊拼圖。 「綠電通」的功能完善、使用便捷,讓綠電買賣資訊透明,成為最佳的交易平台。自3月上線以來,已經受到各界的關注。台灣電力市場正進入全新階段,南方電力以黑馬之姿崛起,並在即日起至6月底期間,提供「綠電通」會員交易首年度服務費8折優惠。
林伯豐表示,台灣最主要汙染源來自發電廠,目前採燃煤及天然氣發電,這些都比民間企業更不環保。依他看來連2030年降為原來八成目標,都很難達到。
蔡練生指出,台灣核能電廠到2030年要除役,屆時發電若要仰賴燃煤及天然氣,碳排放只會有增無減,更別提2050年降為2005年的一半,將會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電動車充電是未來產業,前景無限,但電動車全面普及前,充電站業者要有先虧幾年的準備,不只比氣長,也比哪家的方案更具優勢。品牌電動車廠為在地供應商帶來商機,多家品牌廠在台灣都需要在地方案整合廠,隨著銷售增加,需求持續成長。
莊景名說,翰可採取多元策略,避開砍價的惡性競爭,拓展藍海商機。翰可著重系統軟硬體的整合,除廣泛與各品牌合作建置充電站外,也投資AI公司開發智慧充電站管理系統,具有依時計費、遠端支付或預付等功能;未來因應充電的大電力需求,必須進行電力調度,也會納入後台電力調度最佳化功能。
翰可定位為能源服務公司,觸角包括能源輔助服務及用電大戶方案。去年參與台電AFC標案,得標量體及評比分數居5家得標廠商最高。位於彰濱的儲能案場即將完工,將配合台電的能源輔助服務持續投資。
莊景名表示,能源產品銷售服務及系統EPC建置專案為主力,太陽光電案場競爭激烈,不僅比技術,也比資金、人脈等,是綜合實力的指標。以漁電共生而言,前期開發資金需求更大,口袋深的業者擁有更多資源可供調度,機會也更多。
翰可10多年來累計的專案實績超過100MW,太陽能變流器銷售服務實績超過300MW。莊景名也兼任潔光能源總經理,整合系統前中後段一條龍式服務。潔光為成立最早成立的專業太陽能維運公司,目前管理超過180MW案場,並負責銷售變流器及儲能案場維運工作,市占領先。
翰可新能源事業群在3個事業群中營收成長動能最大,未來計畫獨立運作,並朝上市櫃發展。莊景名也談到國內外私募基金,去年以來市場資金氾濫,SPAC私募基金對有意加速發展且連結資本市場的中小企業,可大幅縮短資金募集程序,是絕佳的發展機會;雖是捷徑,但企業的實力為根本。
回顧政府推動綠能發展以來,除修正電業法、建立電力直供及轉供制度,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進一步鬆綁綠電交易,讓發電業者自由進出台電躉售費率,實現綠電交易全面自由化。黃坤元表示,政府建置綠能,也要宣導使用,建立交易平台是第一步,首重資訊公開揭露,期望「綠電通」成為綠電市場發展的加速器。
國內企業採購陸域風電及太陽光電綠色憑證,至去年底的交易量高達8億度,未來會有更多企業跟進,太陽光電的比重也會再上升。台積電去年加入RE100,為最大綠電買家,台達電今年跟進,再為綠電市場注入強心針。
大企業呼應全球減碳趨勢,外銷業者也不能忽視碳邊境稅、碳關稅等新興議題,歐洲推動綠色新政,一旦納入實施,影響層面將擴及各產業,且不分企業規模大小。黃坤元嫺熟太陽光電法規,具豐富的大型太陽光電電場開發實務經驗。28年前就讀成大博士班時,就曾針對電業自由化對電力系統影響做過研究,如今政府大力推動綠能,成為首批參與綠電自由買賣的實踐者,並引領市場進入全新境界。
南方電力具遠見,為售電業先行者,並領銜建置綠電通交易平台,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補上發展綠能產業的最後一塊拼圖。如同標檢局的憑證交易平台,受到國際肯定,「綠電通」功能完善、使用便捷,讓綠電買賣資訊透明,為最佳交易平台,3月上線以來,受到各界高度重視。
台灣電力市場走到全新階段,南方躬逢其盛,參與且見證歷史,並以黑馬之姿竄起,即日起至6月底,提供「綠電通」會員交易首年度服務費8折優惠。
台電去年底就完成這份預估報告,陸續邀專家討論相關變數。經濟部原訂去年底須依法公告未來十年用電成長預估報告,但拖延至今仍無下文,對台電的電力需求預估也不願表示意見。
台電展望未來用電「新大戶」有電動車、國中小學班班裝冷氣、5G和產業回流、擴廠等。其中,電動車有政策引導增量,公務車、大型公車和一般小客車相繼在2030和2040年須全面電動化。其次是國中小校園將新增15萬台冷氣,增加夏季用電;5G基礎建設陸續完成,但基地台用電量是4G的九倍;而產業回流、擴廠更將推升用電需求。
由於攸關未來是否缺電和電源開發不易等危機,台電評估的考慮因素不少。台電表示,電源開發至少要提前十年部署,但環保意識高張、地方民意反彈,讓幾個重要的燃氣發電開發受阻;加上氣候變遷干擾,去年乾旱,水力發電量腰斬,面對電力需求,台電會審慎因應。
台電環保處副處長溫桓正表示,離2050還有30年,可以十年為期分三階段思考:第一個十年是達成目前非核家園設定的燃氣、燃煤、再生能源各占五、三、二成的能源配比;中期的十年,要透過碳捕捉、氫能等創新能源技術降低排碳;長期的十年要靠科技研發,找出更新的減碳技術,才能達成碳中和。
不過,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清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葉宗洸和許多環保團體都認為,政府設定2025年「無核電」的情境,不僅再生能源占比兩成要達標很困難(目前不到6%),藻礁爭議可能會讓興建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案「觸礁」,造成燃氣發電五成目標落空;就算是三項都能達標,由於台灣是獨立電網,無法向外買潔淨能源,加上未來用電量大增、不穩定的再生能源要高度依賴調度性高的燃氣支援,火力發電占比居高不下,將使零排碳或碳中和目標無法實現。
工研院昨天舉行「以新興科技達成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論壇,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台電董事長楊偉甫、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與張安平等人分享經驗。
張安平認為,工業的初衷是良善,但後來演變成過度追求效率,盲目追求效益極大化,以致對社會帶來反噬。現在大家開始回頭反思企業社會責任(CSR)、社會及公司治理(ESG)等,賺錢不再是唯一目的。
【台南科學園區供電問題】近期,台南科學園區廠商對園區電壓驟降的問題提出抱怨,但台電近日表示,今年南科共發生3次電壓驚降,並非外界所謂的頻繁發生,且均為外力因素所致。南科科技廠商指出,由於當初規劃時並未考慮完整的水電系統,與台南市共用電力系統,隨著廠商進駐增多,負荷超載問題日益嚴重。台電為提升供電品質,持續與園區合作改善供電設備,並強調將不斷努力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此外,為應對供電需求,台電正在南科興建超高壓變電所,預計完工後將提升供電能力至425萬瓩,確保企業生產無後顧之憂。
有南科科技廠商抱怨,南科供電長期出狀況,由於當初規劃時並無 完整的水電系統,電力系統不如竹科有單獨線路的建設,因此與台南 市共用,當南科廠商持續進駐,帶動周邊人口與廠商跟進,現有的供 電系統負荷超載。
台電說,為提升園區供電品質,台電持續與園區合作針對供電設備 進行改善,努力為園區提供穩定且可靠的電力。台電說明,南科去年 電壓驟降13次,今年迄今3次,肇因包括1次鳥類碰觸、1次廠商設備 故障,以及1次工程挖損,3次非台電設備導致。
台電強調,電網分佈廣泛,無法完全避免天災外力等影響,台電每 年結合科學園區同業公會等,共同針對輸變電設備進行診斷與改善工 程,以提升園區供電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南科14日上午發生科技廠施工時,正在進行地下工 程不慎誤損台電161kV地下電纜,導致南科-三福線線路跳脫,並造成 台南科學園區C區降壓,當時台電協調用電戶由另一系統先行轉供, 14日已經恢復供電,而受損的電纜經過全力搶修,15日下午已經恢復 ,整體供電恢復正常。
另外,為了穩定供電,台電正在南科興建345KV的超高壓變電所, 完工後可增加150萬瓩供電能力,整體南科供電能力將提升至425萬瓩 。台電說,南科超高壓變電所擴建計畫是為了滿足企業需求,不只台 積電,還有其他南科園區廠商都有用電需求,未來還有台商回台等新 增用電的成長,因此擴增變電所設備,就是要提供穩定的供電環境, 讓企業生產無後顧之憂。
【南科廠區發生電力事故 影響台積電及多家廠商生產】 昨日(14日),南科廠區發生一起不尋常的電力事故,緯創集團旗下網通廠啟碁在進行建廠工程時,不慎挖斷了台電161KV的地下電纜,這起意外導致南科—三福線線路跳脫,讓台積電14B廠P7突然停電。由於南科C區包括群創、彩晶、康寧、聯電、南茂等面板和半導體大廠都在這一區,所以電力壓降約50%,對當地生產造成影響。 這次事故讓市場高度關注,因為正值面板和半導體大缺貨時期,這些廠商的生產狀況直接影響到市場供給。不過,幸運的是,由於廠商們都設有不斷電系統保護,並有備載發電機,所以對生產的影響並不大。群創、康寧、聯電和南茂等廠商都表示,影響有限,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生產。 南科管理局表示,事故發生時,當地廠商正在進行新建工程,不慎誤損了台電的電力管線。目前,除了台積電14B廠P7使用緊急發電機應對外,其他受影響廠商的電力已恢復正常,機台也正在復機中。園區廠區新建工程已暫停。 啟碁則表示,該公司施工範圍均依台電提供資訊施作,目前責任尚待釐清。如果調查結果確認有工程施作疏失,將依合約由承包商負賠償責任。啟碁在南科設有S2廠,並計劃斥資55億元建立新的S3廠,預計2022年投產,不過這次事故不會影響到這個計劃的進度。
台灣南科昨(14)日驚傳大規模停電,這次事件讓許多廠商和民眾都感到擔憂。根據台電的說明,停電的原因是南科變電所旁的一家科技公司進行施工作業時,不慎造成了台電161kV地下電纜的損壞。這起意外導致南科-三福線線路跳脫,並進一步造成南科園區C區的降壓。 幸運的是,事發後台電立刻與受影響的用戶進行協調,並同意通過新迴路來轉供電力。在緊急處理下,於當晚18時23分成功恢復了供電。這次停電對南科園區的運作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不過在台電的迅速應對下,最終還是將損失降到了最低。 南科園區作為台灣重要的科學工業園區,其電力供應穩定性對於園區內的廠商來說至關重要。這次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在進行各種施工作業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規定,確保電力設施的安全,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台積電南科廠昨日(14日)遭遇了一個讓人意外的小插曲,因為附近工程的不慎作業,結果挖斷了台電的電纜,導致廠區跳電。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錯誤,卻讓台積電這家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商面臨了近10億元的損失。這個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在台灣這個地區,無論是高科技產業還是傳統行業,都無法避免因外部因素造成的脆弱性。 台積電作為台灣的亮點,其先進的製程技術和創新能力,讓其營收和獲利不斷創下新高。然而,就在這些光鮮亮麗的背後,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其他一些問題。比如,百年歷史的台鐵局,近年來虧損连连,事故紀錄不斷,讓人憂心忡忡。這些問題無不反映出,無論是先進技術還是傳統行業,都必須要面對外部環境帶來的挑戰。 從南科廠的這次跳電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電力供應穩定對產業的重要性。對於高耗能、高用電的科技業、鋼鐵、水泥及化學業來說,一旦電力供應出現問題,影響將是巨大的。而近一年来,台灣遭遇嚴重旱情,也讓企業界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感到擔憂,對於能否在台灣穩定發展產生了疑問。 雖然這次跳電只是短暫的,台電迅速搶修完成,生產線得以恢復運轉,但這次事件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一旦缺電,後果將是難以收拾的。這個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對於電力供應的保障,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台積電南科14廠P7昨日中午遭遇停電意外,影響到40╱45奈米等成熟製程的生產,據估計,至少數千至上萬片晶圓可能報廢,損失恐達10億元以上。幸運的是,廠區內同仁無安全疑慮,並且無人員疏散,供電已於昨天傍晚恢復正常。雖然台積電已經啟動不斷電系統,減少損失,但生產的CIS影像感測晶片及車用電源管理晶片,這些目前極缺的IC,將導致交期延長,預計至少一季,對業界影響深遠。
此次停電意外,主因是緯創集團旗下網通廠啟碁進行南科廠擴建工程時,承包商不慎挖斷台電161KV地下電纜,導致南科—三福線線路跳脫。台積電將於今日開線上法說會,預計會釋出更多最新訊息。
業界分析,雖然台積電此番遭遇中度壓降衝擊,但由於其晶圓製程中的核心設備都配有不斷電系統,因此影響有限。不過,由於此次事件,預計將會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造成影響,特別是車用電子或影像感測終端產品的缺貨情況,預計會比原先預期的慢。
從目前情況來看,由於台積電是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領頭羊,其產能佔全球市占逾五成,此次事件讓全球半導體業神經緊繃。儘管部分人士推估影響不到1萬片12吋晶圓生產,但由於實際恢復供電時間約三至四小時,潛在影響排程晶圓出貨片數則約3萬至4萬片不等,損失將逾10億元。
業界人士指出,生產線電力與電壓必須維持穩定,若瞬間電壓下降,恐導致機台受損、影響生產,但影響較突然停╱斷電輕微許多,也較無龐大善後工程。
群創、康寧都是面板重要相關業者,聯電、南茂是晶圓代工與封測廠,時值面板與半導體大缺貨之際,這些廠商傳出受到波及後,市場高度關注,擔心使供給更吃緊。
群創回應昨天電力事故時指出,針對重要生產設備均有設置不斷電系統保護,並有備載發電機,對生產影響不大。彩晶發言系統昨晚表示,不清楚南科廠情況。
康寧表示,台南廠的工廠設備因壓降短暫受到影響,但很快恢復生產,工廠營運及對客戶的玻璃供貨計畫都維持正常。
聯電則說,相關事件並未造成影響。南茂坦言,南科廠區當時有出現輕微壓降,但沒有影響生產。
南科管理局表示,南科園區昨天上午11時06分,因園區廠商廠區新建工程進行直井施打地鉚施設作業,不慎誤損台電電力管線,造成線路跳脫。
南科管理局指出,這次壓降事故影響台南園區台積電等廠商,目前除台積電14B廠P7以緊急發電機因應廠區用電外,其餘電力壓降廠商正常供電,機台復機中。另外,園區廠區新建工程現場已停工。
對於南科廠區工程施工意外導致此次事件,啟碁昨天晚間聲明,南科新廠施工範圍均依台電提供資訊施作,目前責任尚待釐清,如調查確認有任何工程施作疏失,將依合約由承包商負賠償責任。
啟碁指出,此事件不影響南科新廠現場施工進度。啟碁已在南科設有S2廠,去年二度申請台商回台投資,斥資55億元在南科蓋新的S3廠,預計2022年投產。
這就是台灣,這裡有最先進製程的高科技廠商台積電,營收獲利屢創新高,也有問題叢生的百年台鐵局,虧損連連,還有傷亡事故不斷的慘痛紀錄。不論處在哪一種極端,命運是相同的,都得面對外部因素帶來的脆弱結果,再怎麼先進的技術,都抵不過施工包商的不小心。
從南科這次意外也可看出,電力供應穩定度對產業何其重要,一旦缺電對高耗能、高用電的科技業、鋼鐵、水泥及化學業影響最大;用水也一樣,近一年來台灣遭逢大旱,也讓企業界對氣候變遷、能否根留台灣憂心忡忡。
跳電是一時的,台電搶修完成,生產線即可持續運轉;但若缺電,問題就很難收拾。

